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精选4篇)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关于教材:《奇怪的大石头》是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小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编写意图: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才会取得成功,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写具体的。

  二、学情分析。

  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比较多,像“突兀、秦岭、陨石、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地质知识和李四光学生也很陌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立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

  教学难点: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知道作者是如何抓住这两点把内容写具体的。

  五、教学准备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件。。

  六、教学方法:

  以新课标为指导,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实际,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落实好工具性、人文性本质统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学法渗透:根据以上教法,学生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本课,让学生运用问、读、思、议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八、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走近李四光。

  1、(课件示:李四光照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老人是谁吗?学生交流对李四光的了解。教师重点简介李四光的成就。

  2、李四光爷爷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

  教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质疑问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质疑:大石头什么样子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寻找答案

  (学贵有疑,从课题处着眼,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有了好奇心,学生自然会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质疑中兴趣浓厚,为下面的学习探究做了铺垫。)

  (三)、检查认读生字。

  1、( 出示词语)自己认读词语。指名读词、(注意读准翘舌音“著、震”易错音“陨”),互动纠错、齐读。

  2、谈对词语“突兀、秦岭、陨石、第四纪冰川”的理解。

  (设计意图: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要逐步培养学生预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四)、书写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所以课上指导学生写字不可少。)

  1、首先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注意读准“著、藏、震.”示“藏” 。

  2、师范写生观察笔顺,生跟着书空。

  3、写一个,展示学生书写,评价。

  4、生再练写一个。

  (五)、深入探究,感受李四光善于思考、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1、感受大石头的怪。

  (1)、 问题引入。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画出有关语句。

  师生交流,指导朗读,重点理解并读好四个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

  (投示)

  a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从“孤零零”感受石头是独立的一块)。

  b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从“严严实实、转来转去、也,感受石头特别大)。

  c.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时侯它就在那儿了。(从“几百年”感受石头时间长)。

  d.(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这我可说不上来。)(5—7段)

  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板书“怪”)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思考、朗读、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抓住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到这块石头很怪。)

  2、体会李四光解决疑惑的过程和执着探索的精神。

  (1)、正是觉得石头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板书:产生疑问)紧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a.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3---8段),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

  b.师生交流,

  (2)解决疑惑。

  a.师引导: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朗读课文的最后两段,看看李四光是怎样解决自己的疑惑的!(板书:解决疑惑)

  b.师生交流。

  出示: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   )。(   )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 )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  )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  )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  )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括号里填什么,不填可以吗?为什么?(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进一步考察”“终于”等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句子来体会李四光解决疑惑的过程和执着探索的精神。)(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加强对重点语句的品味和朗读训练,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善于思考、敢于探索与获取成果的关系。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各种形式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感受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板书:执着求索)

  (六)、 延伸课堂,升华认识 .

  李四光的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假如你是他小时候一起玩捉迷藏的伙伴你会对他说什么?假如你是他小时候的老师你会对他说什么?假如你是和他素不相识的人,你会对他说什么?

  板书设计:奇怪的大石头

  怪-产生疑问-解开巨石之谜

  执着求索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能形象直观地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篇2

  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⑴ 初读课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⑵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⑶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j!!活动的遗迹……”,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理解、探讨、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写具体的。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篇3

  《奇怪的大石头》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体现出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活动。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着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这种品质写具体的。

  结合本课内容,根据“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2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其中,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是文章的教学难点。此外,虽然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在识字写字方面还不能完全放手。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精神,高效的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新课标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因此,我打算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以读代教,在解疑过程中,引导他们回归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来感受李四光的品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深入研读了教材,了解了学情,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课前交流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教师随机播放相关课件。课前交流的目的一是考察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二是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接下来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质疑导入。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教师引导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在这里我预设了几个问题: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它从哪来的?点拨孩子,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善于思考,大家的问题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每一次读书我都会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本次朗读的要求是: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对本课的字词加以检查。这是本课的一些重点词语,有一些是容易读错的生词,有的是本课的关键词。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既是要求会认,又是要求会写的字加以整合,指导书写,如“著”、“秦”。读完后让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讲一讲,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里设计的意图有三点。一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三是教给学生一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那就是重点词语连缀法。刚升三年级的孩子,一上来就直接让他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困难,通过连缀关键词语的方式也相应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第三个环节是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课前质疑的问题,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个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概括出石头的怪:一是石头是独立的;二是体积大;三是时间长;四是说它是天上掉下的陨石,却没有卧进土里。概括出来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现石头怪的关键词句。抓住孤零零这个词语体会这块大石头是独立的;引导学生思考,严严实实是什么意思,了解这块石头的巨大。从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即说明了石头的时间久远。老师说它是陨石,李四光却不明白它为什么没因为重量而卧进土里的矛盾,也是怪的表现。

  而正是这块石头的怪,引起了李四光的疑问。(板书:怪)引导学生思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个疑问的。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孩子仔细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写一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优化了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阅读。尔后我不急于让孩子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再次让孩子与文本进行碰撞,撞初个性化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指导对话的朗读。李四光跑去问老师,他会怎么问?让学生想象对话,引导他们问的有礼貌,问的清楚明白,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从老师的回答中,抓住出“恐怕”这个词,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回答的不肯定。李四光又产生了“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疑问,引导学生体会李四光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老师推测是陨石,李四光根据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怎么没砸出一个大坑来?这里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李四光的推理过程,我将借助课后填空练习,让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思考过程。(出示课件)从而感受李四光那种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板书:勤于思考,善于发问)而这个疑问,连老师和爸爸都无法解释,引导学生思考李四光有没有就此放弃,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让他们进一步感受李四光那种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板书:执着求索)。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在读中感悟,反复引导孩子诵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受李四光的思考过程。

  接下来的环节是走进人物,深化体验。同学们李四光从小就是这么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什么问题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正是由于他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然后合理引进相关教学资源,李四光小时候造铁船,和李四光找石油的故事,以丰满人物形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李四光爷爷,我想对您说……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全面?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小练笔,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外延伸,拓展阅读。课下让学生阅读爱发问的名人故事。这个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二年级的学段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我们总是发愁该让孩子读写什么?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一副好的药引子,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可以把我们的孩子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我们要善于利用教育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程课内课外同样精彩!

  7、奇怪的大石头

  勤于思考  

  怪     善于发问

  执著求索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先介绍了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了李四光玩耍时对怪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是文章的教学重点。本文是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抓住对话来体会李四光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李四光的问题是很有逻辑性的,这是本文的重难点。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6个生字,会写“著”“藏”“卧”3个字。

  2、读懂课文(1—9)自然段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品质,同时初步感受李四光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学习难点:体会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李四光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

  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展开阐述

  教学流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直接揭题,质疑导入

  1、板题,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问题意识。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帮助教师把握学情,然后以学生的自主提问组织教学程序,以学定教,增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自主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或者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本课的生字词集中在最后一段,在让学生读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时,即落实了字词的读音,又节省了时间。]

  (教师随机正音)                                   

  3、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第一自然段

  1、板书:李四光  著名的地质学家(书写“著”)

  2、谈谈你对“地质学家”的理解,那你认为怎样的地质学家才是著名的?

  3、补充简介李四光。

  4、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话!) 

  四、教学(2—8)自然段

  引:李四光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与他小时侯的品质是离不开的。让我们来看看小时侯的李四光是怎样的呢?

  1、自由读课文(2—8)自然段,边读边细细体会,小时侯的李四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反馈:(李四光很爱思考、爱提问题、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3、从哪里可以知道?(在学生阐述观点的同时,辐射解决以下知识点)

  (一)出示第一个问题: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1、这是怎样的一块大石头呢?自由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读课文第2自然段,划出描写石头的句子。

  2、反馈: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练读句子: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3、课文还有一处也写出了石头的大,是哪一句?齐读句子。

  引:正是这样的一块大石头,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让李四光觉得很奇怪。

  4、指导朗读。(谁来读一读李四光问题,谁来当老师,来回答李四光的疑问。)在指导朗读中体会李四光的爱思考、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现李四光不断思考的过程,再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引:李四光的思考还没有结束,会怎样进一步去研究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我以保持阅读兴趣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持续力量,正如新课标强调的要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结课设计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藏、卧,你发现了什么?——范写——生练写 ——讲评。

  板书:              

  7、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

  爱提问

  爱思考

  坚持不懈

  著名的地质学家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265571144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