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漫游诗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精选4篇)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篇1

  一、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春天来了,小鸟在空中飞舞,小草发芽了,小孩子在树下玩耍。

  生:春天非常美丽。

  师: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

  生:小鸟在枝头在叽叽地歌唱。

  生:春天来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生:柳树发芽了,露出嫩绿的叶子,看着这碧绿的柳枝,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咏柳》。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他的诗,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齐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生读题。

  二、自读诗文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

  生:我知道叶绍翁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嗣中,号清逸。

  生:我来补充,叶绍翁最擅长七绝,著有《四朝闻见录》。

  师: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生朗读后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第一位读后,评价:

  生:老师,总体上他读得不错,但刚才他读错了一个字,“扉”读第一声,不读作第三声。

  第二位读后,再评:

  生:他读得字音正确,也比较流利。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读得太平淡了。我想把作者的感情给读出来,行吗?

  师:好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读。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比赛。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情绪饱满。

  师:谢谢夸奖,不过,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没有你们的声音好听。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生挑战。

  三、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比老师要棒多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师:对,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文中的插图,画中的杏花开得多艳哪,它已经越过墙头。

  生: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

  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生: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

  生:我知道“柴扉”就是指柴门。

  生:我懂了“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生: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生: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

  生: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生: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生:老师,什么是屐齿?

  生:我知道,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生:我想大概是鞋子底下的纹路吧,(抬起脚,演示给同学看。)

  师:对,不过诗人穿得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请大家观察一下插图。

  生:我知道这句是“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可是我不知道这句中“应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资料,我知道这里的“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师:对,你能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怜”是喜爱,舍不得的意思。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舍不得屐齿印在他的青苔上。

  生:大概是主人舍不得我的屐齿在他的青苔上留下印迹。

  生:他们说得还不完整。应该解释为: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情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句诗。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生: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鞋子踩坏吧,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

  生:之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也许是因为主人怕我的木底鞋在他的青苔上

  四、领悟诗情

  师:诗人满怀喜悦去朋友家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见到主人。现在你知道《游园不值》的意思了吗?

  生:游园不值就是指想去朋友花园游玩,结果没有碰到主人,扑了个空。

  生:没有遇到主人,吃了个闭门羹。(学生大笑)

  师:对,说得很形象,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他肯定是非常失望。

  生:他感到非常的扫兴。

  生:他的心里肯定在埋怨,这个朋友真不讲交情,不够义气。

  生:我觉得他朋友真够小气的,美景是让人欣赏的,何必自己一个人独占呢?

  师:诗人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本来十分扫兴,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带给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不由发出感叹。生齐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再读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篇2

  游园路上的不遇中有遇——《游园不值》的教学实录

  教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窦桂梅

  学生:广东中山市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课前预热——

  (课前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伴着美妙的旋律,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听着这美妙的旋律,让我们想到古诗的韵律美。故事可以吟,还可以唱,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那我们就来读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讲讲,在贾岛身上发生了推敲的故事。(课件出示:“闲居少邻并…… ”)

  生:原本是这首诗里面用的是推字,嗯……(生语塞),后来那个贾岛来到了李凝家,发现李凝不在,他就回去了。在路上他碰见了大诗人韩愈,他撞进了韩愈的军队当中,韩愈问他:你为什么会撞他的军队当中?他说:我正在想一首古诗,不知道古诗当中的一个字,用“敲”好还是用“推”好。韩愈也是位大诗人,他就想了起来。后来他告诉贾岛,还是用“敲”好,用“敲”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有礼貌,也可以体现出夜晚的寂静。所以后来,这首古诗当中的这个字就用了“敲”。(全场掌声)(引出“推敲”的典故,为后面教学“扣”作铺垫。)

  师: “推敲”成了典故,所以得感谢贾岛。谁来读读这首诗,要注意五言诗的节奏。(生读略)

  师:该同学读得很准确。据说古人吟诵讲平仄。我们这么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也是创新。那我们就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声、四声的字呢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闲”是第几声?(生答“第二声”。)

  师:谁来试试读一读?

  生: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临——并。

  师:好,我可不说,不过看我手势。大家读读看。(教师手势指挥,效果明显)

  生:闲——居——少临——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很短),僧——敲——月下门——。

  师:当然,我们不但如此,还要注意五言诗自身的节奏。这样读起来的时候就显得流畅自然了。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试着读读。

  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

  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等。

  师: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为什么他们要把“不遇”记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引出同构主题文章。后文生成的精神内涵,作为同类主题升华。)

  师:然而,我和同学们却在这里相遇了。这是人生的难得。愿我们的相遇能够留下些什么——上课。

  一、与文字相遇

  师:雨过天晴,我们跟着叶绍翁一起——(生答“游园”。)

  师:在游园的路上推敲推敲这——“不值”。(学生接后半句)

  师:“值”,按教材中的解释,意思是?(生答相遇。)“不值”呢?(生答“没有相遇”。)

  师:用两个字概括?(生齐说“不遇”,老师板书。)

  师:我们在“不遇”中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

  师:看看这首七言诗,该怎么读出诗味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 ”(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

  生:“应——怜——屣——齿(短)印(短)苍——苔,小扣柴——扉——久(短)不开——。”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短促,乍停)。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听课教师给学生掌声。)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现。游园的路上,遇到了——

  生:苍苔,柴扉,还有红杏。(生依次说出,教师让再把这几个词读一下。)

  师:谈谈你的所遇。

  生:我说说“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个门。(生答完想坐下去。)

  师:喔,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该生判断是后者。)请对比前扇门形容形容这扇柴扉。

  生:简陋。我觉得这扇门很简单,很简单,就是再普通不过了。

  师: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多么简单、朴素。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这是一扇特别的门。

  生:“小扣柴——扉——(重音,并拉长)久不开”。(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感觉很好听。)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苍苔的“苍”指绿色,“苔”指苔藓。一般都是长在石头上,一些石缝里面和潮湿的地方,看上去它们很滑,如果你站在这个地方的话,很容易滑一跤。(师连连点头,表赞成。)

  师:嘿嘿,生气吗?

  生:不生气,好玩、有趣,还有生趣。

  师:多会说话,有趣,还加生趣。那是因为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齐答“乐趣”。)

  生:只要春雨绵绵,潮湿的天气就会有苍苔。

  师:(放两张图片)看这幅,延路石子中隐隐约约的一点绿,从石缝里钻了出来;再看这幅,延阶而上,因了春雨,绿了一地。“低看苍苔色,欲上人眼来”。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哇,春天来了。

  师:这么普通的小植物,却将春天的生命唤醒啦。难怪你会这样感慨:春天——好美啊(学生说出)!

  师:(缓缓地)那就请你读一读,把你的所遇告诉我们大家吧。

  生:(轻轻地)“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两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老师还在拖音,“苍苔”拖得很长,学生已读完。)

  师:我还没看够呢,你们就看完了!(学生心领神会,重新读了起来。)

  生:我说说“红杏”。它一般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师: 春天的什么时候?(下面有学生说:清明节)

  师:清明节都晚了。(生笑)(生:初春。)

  师:看呐,(一边放课件,一遍吟诵)“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抬头望着那杏花,给他带来希望,杏花也叫及第花,于是诗人笔下就写出了许多赞颂杏花的诗。和叶绍翁是好朋友陆游一生的名篇佳作好多,其中,他也赞红杏,让我们也跟着夸夸吧。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学生美美地读起来。)

  师: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读略。)

  师:抬头,那红杏,将春天的生命——(生:燃烧。)

  师: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想说的是照亮。(笑)你们看,游园所见的都是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春意盎然!

  师:好啊,你用成语表达。(又一学生随口而出“生机勃勃”。)

  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愉悦。(古筝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的同时,学生在刚才的感受中读得比较好。)

  二、与文学相遇

  师:这就是我们游园的所遇。这样的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我们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

  生:是“怜”字。(学生读这个字,教师板书该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怜”?(学生在音乐中静静读,画,推敲……)

  1,“怜”苍苔。

  生:“怜”就是喜爱的意思。我从这个“印”看出来“怜”苍苔。他舍不得“踩”苍苔,所以说“印”。你想啊,“印”上去,就好像在苍苔的肌肤上留下一点儿印儿,好像画上去的,一定很好看。

  生:也许诗人想在苍苔身上留下印记,而不是踩,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吧。(掌声)

  生:还有,诗人为何穿屐鞋?一是怕滑,他怕自己摔一跤,更重要的是屐齿少,印儿就少。

  师:是啊,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大胆想象。

  生:是不是很时髦?叶绍翁穿着屐齿,显示一种身份,说明自己很休闲。

  师:到高年级我们就会背诵李白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教师吟诵)

  生:所以,叶绍翁也要穿木屐,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游园,好潇洒,好惬意。

  师:可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有点担心屐齿给苍苔留下——

  生:印子。还有一点,就是心疼的感觉。所以,觉得怜惜。

  生:所以,这“怜”还有另一个滋味。

  师:孩子啊,请你给我们走一走,怎么走就怎么读。(指一生,笑)我们来听听,这“印”中既有喜爱,还有怜惜的滋味儿。(该生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走向老师。)

  师:嗯,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穿着袍子啊,拎着衣角啊。(师模仿生动作)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啊。(生读略。)

  生:他走得慢,要是我的话(做难以下脚状),得这么走。(另一生走向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踩得快,印就少,还浅!(生读,读得特别轻。)

  师:这里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生读)那日,叶绍翁看到陆游笔下的春雨过后的杏花。他偏偏不写春雨,而写春雨过后的苍苔——这也是——怜(“怜”字学生说出)。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齿印苍苔”。

  生:嫌,你就会想到嫌弃。那个作者叶绍翁,用“嫌”好像瞧不起人,觉得他可能在嘲笑这些苍苔,或者说园主人不喜欢诗人来游园。亏得用“怜”不然的话怎么能体现出对苍苔的喜爱呢?

  师:你怎么这么了解诗人的心哪!用了“嫌”,还有这句中的“应”,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大概,这就“嫌”就成了一种揣测,一种猜度,一下子就把感情拉远了。

  生: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可以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游记了。可古诗仅是几个字。

  师:难怪古人说,“吟成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推敲,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韵味,我们对古诗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重——这就是诗的魅力!(深情地)让我们把这个“怜”,小心地放在心里,体会对苍苔的特别的爱吧。(生读出了诗情。)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篇3

  今天的第二节课,我被五年级的孩子软磨硬泡,连推带拉地“请”进了教室。

  这般孩子,被殷俊调教的,一个个“如狼似虎”了。

  他们是要我上《游园不值》这首诗。

  上就上吧,不是鸭子,也被赶上架。

  于是就诞生了下面的一堂课:

  师:今天是个特殊的节日,请问,你想对我说一句什么话。

  生:就一句吗?

  师:是的,就一句。

  生:老师,我想对你说。

  殷老师:你已经说了一句了,请坐下。

  生:老师,你好。

  生:老师,让我做作业吧。

  生:老师,我们到室外上一节活动课吧。

  生:老师,你应该送999朵玫瑰给殷老师。

  生:老师,你应该买花送给你老婆。

  师:你们想知道四年级的同学对我说了什么吗?

  生:想!

  师:我一走进教室,他们齐声对我说:

  我们大家都爱您,就像老鼠爱大米,巴不得一口吃了您!

  生:大笑。

  师:他们不好意思说亲我,就改口说成要吃掉我啊。

  生:又笑。

  师:好了,我们就闹到这儿,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请把书翻到《古诗二首》,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第一首《游园不值》。先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古诗读正确了,读通顺了。

  生:把“印苍苔”的“印”读成了后鼻音。

  生:把“应怜”的“应”的音调读成了去声。

  生:读得很正确,但感情不到位。

  师:按照读正确的标准来要求的话,我可以给你打100分了。

  师:哪位女同学来试一试呢。李林蔚,你来读。

  生:读得正确、流利,

  师:读得很到位了,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像李林蔚同学一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把古诗读通了,这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下面,我们要来研究这首古诗,怎么研究呢?首先在从一个字一个词入手,看看哪个字的意思,哪个词的意思是自己明白的,哪些地方是不明白的,把不明白的提出来与别人交流,把明白的地方说给别人听一听,看与别人理解的是不是一个样。这样一步步地来理解,最后呢,把它们连起来,就是整句诗的意思了,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了。这是理解古诗的第二步。

  下面我们来做个尝试,先对这首诗的题目进行研究,看你明白了什么,哪个地方还不明白,记住,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来进行质疑。

  生:“游园”我不理解。

  师:我再提醒一遍,从小处着眼,“游园”你不懂,你把它先拆开来,先理解“游”,再理解“园”,估计你就找到答案了。

  生:“游”就是旅游,“园”就是园子。

  生:“游”就是游玩,“园”就是花园。

  生:我觉得“游园”就是去老朋友的家里拜访他。

  生:我觉得“游园”就是写诗人东走走西转转,很悠闲自得。

  生:老师,我不知道“不值”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不值得。

  生:就是没有什么了不起。

  生:就是无所谓。

  师:你们先别着急来回答,先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再想一想,就会明白了。

  生:自由读第二句。

  生:“不值”好像是说诗人去见老朋友,却没有见到。

  师:嗬,今天在这节课上,你应该得到第一支玫瑰。

  这样理解就对了,“值”是“见到”的意思,“不值”就是没有见到。那么这样一来,你们能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了吗?

  生:就是说诗人游园的时候,想去拜访老朋友,可是老朋友不在家,所以没有见到他。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篇4

  (课前,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古诗可以读、吟、唱、咏,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

  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得很精彩)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居是几声?生:一声。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众掌声)

  师:一会再试着读。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字。我把“敲”字画了红色的。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色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

  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

  (课件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古人最基本的方式读。(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并加手势指导)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但你发现没有,贾岛的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生答《题李凝幽聚》,都是拜访人。但是有一点,李凝见没见到咱不知道,反正人敲门了。不过这位隐者他就真的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它写下来了。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想必吟成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它就会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他要把这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老师就读了一些诗。这些诗啊,题目都有—(生接)不遇。哎呀,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

  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师:看来,这不遇中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接)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就让我们带着对彼此难得的相遇上课。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你好!生:老师好!

  你看我说同学,你好!你们回应,我也愿意听听我们对话里面的节奏。你应该跟我说:老师,您好!所以这堂课我要特别注意听同学们说话的节奏啊,给人的感觉那是美的享受啊!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接)叶绍翁。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

  生齐说:相遇。

  师:不值呢?

  生:不值的意思就是没有相遇。

  师:简单变成两个字呢?

  生齐说:不遇。

  师:不值就是——

  生:不遇。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来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刚才课前我听到了有的同学读到了。谁愿意读给大家。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

  一生读得很精彩。(众鼓掌)

  师:谢谢他,有的地方属于自己的创造,为了表示对前人的尊重,我们读的时候咱就按着他平声仄声来读,第二声都是平声,拉长。你看第一句,跟着他的感觉,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再来,开始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师:你看这个“来”,注意平声。最后一句,“一”下去,“枝”上去,“枝”拉长。再来。

  生和窦老师一起读最后一句。

  师:其实我们读的有些夸张,但是,同学们,你们自己倾听同学的朗读你就能听出味道来,是你自己陶醉在其中。现在我再找一位同学,谁愿意?就像刚才那样读给大家听。

  一女生再读。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才读了几遍,好啊,那我们聊聊吧。我们跟着叶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的有——

  师:有——苍苔

  师:有——

  生(齐说):柴扉

  师:还有——

  生(齐说):红杏

  师:是啊,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他们的了解,想谈什么都成。

  生:柴扉是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师:哦,请你站起来,请你帮大家判断判断如你所说的是这样的门吗?(出示课件)

  生:不是。

  师:(点击课件)是这样的门吗?

  生:也不是。

  师:(点击课件)那就是这样的啦?

  生:是的。

  师:哦!还请你。如果说,前面的两个不是,用一个词儿概括,这两个是用一个词儿概括。这样的门显得——

  生:显得穷困。

  生:显得简陋。

  师:他会概括。你心里也知道,简陋,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古时候就管这样用竹子啊木棍啊支起来的门叫光棍。可见这样的门是太——

  生:简陋。

  师:但是你发现,这样的门没有半点的人为雕琢,自然而然,多么贴近大自然的本色,这样的柴扉呀!现在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你所见到的柴扉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柴扉,那是特别的一扇门。

  一男生读第一句。

  窦老师带着读第一句。

  师:瞧瞧这位男同学的表情,你还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扇怎样的门?

  男生声情并茂地读。(掌声想起)

  师:谢谢你啊,继续介绍,还有呢?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它因为长期晒不到太阳,所以它长在背着太阳的石头上。

  师:那也就是空气潮湿的时候它就会长出来,春雨过后它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生命力就那么旺盛。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沿着园门接到那台阶里面隐隐约约的一点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沿阶而上的贴着地皮的——说,什么?

  生: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生命力很旺盛的青苔长在大自然中让我们感觉很舒服。

  师:所以,你发现,就那么普通的小植物就让你感觉到它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于是你才发现发出这样的感概,哇——

  生:春天多美呀!

  师:那就把你的这份感受送到这里,让我们的眼前看到的苍苔好舒服啊!好美啊!

  (生读。)

  师:要是我的话就会让别人感觉好舒服,绒绒的,印苍苔可以拉长,还可以再轻点。

  这生又读。(众笑)读的很好,读出了窦老师的要求。

  师:我们跟着她一起感受这苍苔,来,窦老师带着学生读。

  师:我还没看完,瞧瞧你们就看完了(众笑)印苍苔。(苔拖得很长)

  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什么啊?

  生(齐说):红杏。

  生: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吗?

  生:我知道红杏是春天开花的。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

  生:晚春。

  师:二月就开,开的早不早啊?

  生(齐说):早。

  师:想起啊,孔子当年就在四棵杏树下给他的学生讲课,那可是春秋时代,到现在有多少年了,每当二月早春之际,莘莘学子们便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去,那红红的杏花给他们带来希望啊!所以同学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红杏)你看啊,唐朝的王维他可经不住地赞叹: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的好朋友,谁呀?

  生(齐说):陆游。

  师:他写的诗句很多,但他也爱杏花,你看这两句也表达了他对杏花的夸赞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吧。

  (出示课件: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马上传》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蒙》)

  师:所以,叶绍翁也经不住地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我们再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里边来吧。来呀——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

  生(齐说):苍苔、柴扉、红杏。

  师:而且,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感觉春意盎然的气息。

  师:用他那个成语那叫——春意盎然。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语,那就叫——

  生: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原来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的时候,我们突然感觉,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这红杏,将我们的心田滋润;这柴扉,让我们去感受那自然的回归。如果说,苍苔的绿将生命唤醒;那红杏的红啊,将春天的生命——

  生接:燃烧。

  师:他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说的是照亮。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把刚才所见的留在心中,让春天中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那份新的愉悦。(配乐:春江花月夜)

  (生齐读。)

  师: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对它们赋予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再一次默默地读这首古诗,请你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我们对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

  (生默默地品。)

  生:对苍苔感觉体现在“怜”这个字。“怜”是爱惜的意思。

  师: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对苍苔的感情是——

  生:爱惜。

  师:你是从哪个字?

  生:怜。

  师:注意他感受到的那份爱惜。如果这个“怜”按今天的意思,我们会想起一个词儿那叫——

  可怜,可是他理解成是爱惜,这让我想起我们曾经背过的那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你也理解成这个“怜”是——

  生(齐说):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在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要说嫌你就会想起一个词叫“嫌弃”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大概主人嫌弃我不让我踩苍苔,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

  师:嗯,你看,用上这个“嫌”字的感情一下就和这个园主人拉远了。可是用上一个“嫌”字也可能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那么这个要说我爱惜的话,这个应字就可以变成

  生:应该。

  师:对了,我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

  生:苍苔。

  师: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有爱的成分还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爱,那惜在哪里?再读读这一句。

  一生读最后一句。

  师:哪个字儿说明他惜苍苔?

  生:印。

  师:说出来。

  生(大声地说):印。

  师:哎哟呦,你们太厉害了,是印,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那就讲,

  生:印这个字说明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是印而不是——

  生:踩。

  师:哎哟呦,亲爱的同学们,这印是谁留下来的呀?

  生:诗人。

  师:诗人的——

  生:脚印。

  师:脚印还是屐齿的印?

  生:屐齿的印。

  师:请问,叶绍翁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子来呢?

  生:因为古时候只有木屐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我穿草鞋也行,我看别的鞋也可以,宋朝的时候也有很多种鞋呀。

  生:因为诗人不想穿草鞋不想去破坏它。

  师:所以他穿木屐鞋,下面有几个轮就是有几个齿会留下屐齿的几个印,要不然那整个鞋底一下去踩了一片,是吧。还有呢,亲爱的同学们,叶绍翁穿着屐齿来,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在当时,穿屐齿,穿木屐鞋,那可说明自己很——

  生:很高贵。

  师:说明自己很——

  生:很休闲。

  师:说明自己是很休闲,他要自然地打扮,还要那份轻松的潇洒,还要体现对大自然对园子的特别的喜爱,所以我就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

  生:爱。

  师:但是,如这名同学所说,尽管如此,我的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

  生:可惜。

  生:明白了,这“怜”才是真真切切地——

  生:爱惜。

  师:哎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爱苍苔,这么惜苍苔,他该怎么走哇?请你来走一走。

  一生踮起脚小心翼翼地走。

  师:为什么这样走啊?

  生:踮着脚只有一块印子。

  师:你看你穿着木屐鞋来你还踮着脚,你更爱——

  生:苍苔。

  师: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你看那刚才的表情,好像在说我只能这么走哇,我怕踩坏了苍苔,但是我还是要来呦,我是多么的矛盾,所以我只能这样走啊,走得特别慢。所以他读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慢而且很轻。谁,有别的?

  一女生上来走。走的很快。

  师:哎呀哎呀哎呀,走的挺快,还这样这样,为什么这样走?

  生:因为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的苍苔,所以我绕来绕去。

  师:而且走的还很快,越快脚印留的就越——

  生:浅

  师:而且留的越少,脚印留的越少越好,听听他是怎么怜苍苔的吧。

  (生深情地读。)

  师:听见那苔没有。应怜屐齿印苍苔(众笑)来吧,我们就自己读出对苍苔的那份怜。

  学生齐读。(非常精彩)

  师:哎呀,刚才看了一大片,现在是舍不得了。谢谢同学们,你瞧瞧,这个怜字啊,还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这里还藏着一首美丽的古诗啊!(课件出示)读。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雾》知道吗?叶绍翁看到他的好朋友这首诗后说:“你也想写杏花,你是通过那春雨之后来写杏花啊,看,我偏偏要避重就轻,我不写春雨,我写春雨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的重重地来写,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我就能浓缩到一个字儿上那便是——

  生:怜

  师:你看,就这一句话。七个字儿,我们咀嚼了推敲了那么长时间,假如用今天的话写啊,写一篇游记,咱们起码也得写上三五百字,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写上千字儿,然而,古诗仅仅是几个字儿,而且这几个字儿还要凝成一个字儿,我的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面去,我们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这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所以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就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敬畏啊!好,那我们就继续聊聊吧。

  师:对柴扉哪个字?

  生齐说:扣。

  师:扣的意思就是——

  生:敲。

  师:哦,既然扣就是敲的意思,我想起了咱们课前背的这首啊,韩愈说用敲好哇,还弄了一个这么美的故事,既然敲好,扣也是敲的意思,来吧,咱们把敲放进这首诗中,读——

  生读。

  师:你笑什么?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26587114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