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狂想曲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精选17篇)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1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学习古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游园不值》这首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绘中,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生机怏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赞美之情。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配乐朗读,听课文录音,观看插图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联想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感悟诗境。如老师问:“一枝红杏出墙来” 可以让人想到园子里的景色更加美好,那么“ 春色满园”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老师一个看似简单,但很巧妙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带进了景色迷人的园子里,孩子们也情不自禁的描述开了:

  生:园子里开满了万紫千红的花,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许多小蜜蜂飞来飞去。

  生:园子里绿树成荫,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犹如一个姑娘在梳洗长发。

  生:园子里繁花似锦,光彩夺目,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庭园春景图飞进 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全文,何不容易?

  听完学生的描述,老师不动声色地说“同学们所说的真是太美了。作者用一首诗赞美了春天,那么你能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写出来吗?”

  书面表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难题,因此说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拦路虎,可经过老师如此一番的指引,学生还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吗?

  我也曾经上过这首诗,在设计写作之前,我还多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为这么美的庭园起个相配的名字,学生起了一个个优美的名字(人间仙境、春满人间、春色满园、春意盎然……),另我至今难忘,这不就为他们的文章定好了题目?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2

  今天的第二节课,我被五年级的孩子软磨硬泡,连推带拉地“请”进了教室。

  这般孩子,被殷俊调教的,一个个“如狼似虎”了。

  他们是要我上《游园不值》这首诗。

  上就上吧,不是鸭子,也被赶上架。

  于是就诞生了下面的一堂课:

  师:今天是个特殊的节日,请问,你想对我说一句什么话。

  生:就一句吗?

  师:是的,就一句。

  生:老师,我想对你说。

  殷老师:你已经说了一句了,请坐下。

  生:老师,你好。

  生:老师,让我做作业吧。

  生:老师,我们到室外上一节活动课吧。

  生:老师,你应该送999朵玫瑰给殷老师。

  生:老师,你应该买花送给你老婆。

  师:你们想知道四年级的同学对我说了什么吗?

  生:想!

  师:我一走进教室,他们齐声对我说:

  我们大家都爱您,就像老鼠爱大米,巴不得一口吃了您!

  生:大笑。

  师:他们不好意思说亲我,就改口说成要吃掉我啊。

  生:又笑。

  师:好了,我们就闹到这儿,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请把书翻到《古诗二首》,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第一首《游园不值》。先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古诗读正确了,读通顺了。

  生:把“印苍苔”的“印”读成了后鼻音。

  生:把“应怜”的“应”的音调读成了去声。

  生:读得很正确,但感情不到位。

  师:按照读正确的标准来要求的话,我可以给你打100分了。

  师:哪位女同学来试一试呢。李林蔚,你来读。

  生:读得正确、流利,

  师:读得很到位了,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像李林蔚同学一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把古诗读通了,这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下面,我们要来研究这首古诗,怎么研究呢?首先在从一个字一个词入手,看看哪个字的意思,哪个词的意思是自己明白的,哪些地方是不明白的,把不明白的提出来与别人交流,把明白的地方说给别人听一听,看与别人理解的是不是一个样。这样一步步地来理解,最后呢,把它们连起来,就是整句诗的意思了,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了。这是理解古诗的第二步。

  下面我们来做个尝试,先对这首诗的题目进行研究,看你明白了什么,哪个地方还不明白,记住,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来进行质疑。

  生:“游园”我不理解。

  师:我再提醒一遍,从小处着眼,“游园”你不懂,你把它先拆开来,先理解“游”,再理解“园”,估计你就找到答案了。

  生:“游”就是旅游,“园”就是园子。

  生:“游”就是游玩,“园”就是花园。

  生:我觉得“游园”就是去老朋友的家里拜访他。

  生:我觉得“游园”就是写诗人东走走西转转,很悠闲自得。

  生:老师,我不知道“不值”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不值得。

  生:就是没有什么了不起。

  生:就是无所谓。

  师:你们先别着急来回答,先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再想一想,就会明白了。

  生:自由读第二句。

  生:“不值”好像是说诗人去见老朋友,却没有见到。

  师:嗬,今天在这节课上,你应该得到第一支玫瑰。

  这样理解就对了,“值”是“见到”的意思,“不值”就是没有见到。那么这样一来,你们能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了吗?

  生:就是说诗人游园的时候,想去拜访老朋友,可是老朋友不在家,所以没有见到他。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3

  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

  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聚》(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的很精彩。

  师:读得字正腔圆。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居是几声?生:一声。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众掌声)

  师:一会再试着读。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字。我把“敲”字画了红色的。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色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

  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师:对,在韩愈的建议下,他说夜太静了,有一点动就好,于是他就建议把推换成——

  生:敲。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得这么多。鼓励鼓励吧,谢谢你。(同学们拍手)于是推敲这个故事便产生了。于是推敲变成了韩愈和贾岛的一段美丽的佳话。于是推敲便成了典故。好啊,现在咱再读读贾岛的一首诗,这首同学们好像学过。尽管窦老师在北京用的是北京教材,我相信同学们学过。那么现在再读这首可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呀。

  课件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古人最基本的方式读。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但你发现没有,贾岛的这首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生答《题李凝幽聚》,都是拜访人。但是有一点,李凝见没见到咱不知道,反正人敲门了。不过这位隐者他就真的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它写下来了。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想必吟成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它就会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他要把这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老师就读了一些诗。这些诗啊,题目都有—(生接)不遇。哎呀,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

  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师:看来,这不遇中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接)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就让我们带着对彼此难得的相遇上课。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你好!生:老师好!

  你看我说同学,你好!你们回应,我也愿意听听我们对话里面的节奏。你应该跟我说:老师,您好!所以这堂课我要特别注意听同学们说话的节奏啊,给人的感觉那是美的享受啊!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接)叶绍翁。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

  生齐说:相遇。

  师:不值呢?

  生:不值的意思就是没有相遇。

  师:简单变成两个字呢?

  生齐说:不遇。

  师:不值就是——

  生:不遇。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来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刚才课前我听到了有的同学读到了。谁愿意读给大家。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

  一生读得很精彩。(众鼓掌)

  师:谢谢他,有的地方属于自己的创造,为了表示对前人的尊重,我们读的时候咱就按着他平声四声来读,第二声都是平声,拉长。你看第一句,跟着他的感觉,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再来,开始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师:你看这个“来”,注意平声。最后一句,“一”下去,“枝”上去,“枝”拉长。再来。

  生和窦老师一起读最后一句。

  师:其实我们读的有些夸张,但是,同学们,你们自己倾听同学的朗读你就能听出味道来,是你自己陶醉在其中。现在我再找一位同学,谁愿意?就像刚才那样读给大家。

  一女生再读。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尽管我们才读了几遍,好啊,那我们聊聊吧。我们跟着叶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的有——

  师:有——苍苔

  师:有——

  生齐说:柴扉

  师:还有——

  生齐说:红杏

  师:是啊,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他们的了解,想谈谁都成。

  生:柴扉是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师:哦,请你站起来,请你帮大家判断判断如你所说的是这样的门吗?(出示课件)

  生:不是。

  师:(点击课件)是这样的门吗?

  生:也不是。

  师:(点击课件)那就是这样的啦?

  生:是的。

  师:哦。还请你,如果说,前面的两个不是,用一个词儿概括,这两个是用一个词儿概括。这样的门显得——

  生:显得穷困

  生:显得简陋

  师:他会概括。你心里也知道,简陋,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古时候就管这样用竹子啊木棍啊支起来的门叫光棍。可见这样的门是太——

  生:简陋

  师:但是这样的门你发现,这样的门没有半点的人为雕琢,自然而然,多么贴近大自然的本色的这样的柴扉呀!现在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你所见到的柴扉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柴扉,那是特别的一扇门。

  一男生读第一句。

  窦老师带着读第一句。

  师:瞧瞧这位男同学的表情,你还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扇怎样的门?

  男生声情并茂地读。(掌声想起)

  师:谢谢你啊,继续介绍,还有呢?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它因为长期晒不到太阳,所以它长在背着太阳的石头上。

  师:那也就是空气潮湿的时候它就会长出来,春雨过后它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生命力就那么旺盛。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沿着园门接到那台阶里面隐隐约约的一点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沿阶而上的贴着地皮的——说,什么

  生: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生命力很旺盛的青苔长在大自然中让我们感觉很舒服。

  师:所以,你发现,就那么普通的小植物就让你感觉到它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于是你才发现发出这样的感概,哇——

  生:春天多美呀!

  师:那就把你的这份感受送到这里,让我们的眼前看到的苍苔好舒服啊!好美啊!

  生读。

  师:要是我的话就会让别人感觉好舒服,绒绒的,印苍苔可以拉长,还可以再轻点。

  这生又读。(众笑)读的很好,读出了窦老师的要求。

  师:我们跟着她一起感受这苍苔,来

  窦老师带着学生读。

  师:我还没看完,瞧瞧你们就看完了(众笑)印苍苔。(苔拖得很长)

  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谁啊?

  生齐说:红杏。

  生: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站起来,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吗?

  生:我知道红杏是春天开花的。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

  生:晚春。

  师:对。二月就开,开的早不早啊?

  生齐说:早。

  师:想起啊,孔子当年就在四棵杏树下给他的学生讲课,那可是春秋时代,到现在有多少年了,每当二月早春之际,莘莘学子们便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去,那红红的杏花给他们带来希望啊!所以同学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红杏)你看啊,唐朝的王涯他可经不住地赞叹: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的好朋友,谁呀?

  生齐说:陆游

  师:他写的诗句很多,但他也爱杏花,你看这两句也表达了他对杏花的夸赞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吧。

  出示课件: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马上传》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蒙》

  师:所以,叶绍翁也经不住地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我们再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里边来吧。来呀——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

  生齐说:苍苔、柴扉、红杏

  师:而且,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感觉春意盎然的气息。

  师:用他那个成语那叫——春意盎然。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语,那就叫——

  生: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原来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的时候,我们突然感觉,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将我们的眼睛染绿;这红杏,将我们的心田滋润;这柴扉,让我们去感受那自然的回归。如果说,苍苔的绿将生命唤醒;那红杏的红啊,将春天的生命——

  生接:燃烧。

  师:他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说的是照亮。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把刚才所见的留在心中,让春天中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那份新的愉悦。(古筝:春江花月夜)

  生齐读。

  师: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对它们赋予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再一次默默地读这首古文,请你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对我们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

  生默默地品。(音乐)

  生:对苍苔感觉体现在“怜”这个字。“怜”是爱惜的意思。

  师: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对苍苔的感情是——

  生:爱惜。

  师:你是从哪个字?

  生:怜

  师:注意他感受到的那分爱惜。如果这个“怜”按今天的意思,我们会想起一个词儿那叫——

  可怜,可是他理解成是爱惜,这让我想起我们曾经背过的那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你也理解成这个“怜”是——

  生齐说: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在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要说嫌你就会想起一个词叫“嫌弃”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大概主人嫌弃我不让我踩苍苔,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

  师:嗯,你看,用上这个嫌字的感情一下就和这个园主人拉远了。可是用上一个嫌字也可能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那么这个要说我爱惜的话,这个应字就可以变成

  生:应该

  师:对了,我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

  生:苍苔

  师: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有爱的成分还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爱,那惜在哪里?再读读这一句。

  一生读最后一句。

  师:哪个字儿说明他惜苍苔?

  生:印。

  师:说出来

  生大声地说:印。

  师:哎哟呦,你们太厉害了,是印,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那就讲,

  生:印这个字说明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是印而不是—

  生:踩。

  师:哎哟呦,亲爱的同学们,这印是谁留下来的呀?

  生:诗人

  师:诗人的——

  生:脚印

  师:脚印还是屐齿的印?

  生:屐齿的印

  师:请问,叶绍翁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子来呢?

  生:因为古时候只有木屐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我穿草鞋也行,我看别的鞋也可以,宋朝的时候也有很多种鞋呀。

  生:因为诗人不想穿草鞋不想曲破坏它。

  师:所以他穿木屐鞋下面有几个轮就是有几个齿会留下屐齿的几个印,要不然那整个鞋底一下去踩了一片,是吧。还有呢,亲爱的同学们,叶绍翁穿着屐齿来,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啊,在当时,穿屐齿,穿木屐鞋,那可说明自己很——

  生:很高贵

  师:说明自己很——

  生:很休闲

  师:说明自己是很休闲,他要自然地打扮,还要那份轻松的潇洒,还要体现对大自然对园子的特别的喜爱,所以我就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

  生:爱

  师:但是,如这名同学所说,尽管如此,我的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

  生:可惜

  生:明白了,这“怜”才是真真切切地——

  生:爱惜

  师:哎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地爱苍苔,这么地惜苍苔,他该怎么走哇?请你来走一走。

  一生踮起脚小心翼翼地走。

  师:为什么这样走啊?

  生:踮着脚只有一块印子。

  师:你看你穿着木屐鞋来你还踮着脚,你更爱——

  生:苍苔

  师: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你看那刚才的表情,好像在说我只能这么走哇,我怕踩坏了苍苔,但是我还是要来呦,我是多么的矛盾,所以我只能这样走啊,走得特别慢。所以他读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慢而且很轻。谁,有别的?

  一女生上来走。走的很快。

  师:哎呀哎呀哎呀,走的挺快,还这样这样,为什么这样走?

  生:因为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的苍苔,所以我绕来绕去。

  师:而且走的还很快,越快脚印留的就越——

  生:跟浅

  师:而且留的越少,脚印留的越少越好,听听他是怎么怜苍苔的吧。

  生深情地读。

  师:听见那苔没有。应怜屐齿印苍苔(众笑)来吧,我们就自己读出对苍苔的那份怜。

  学生齐读。(非常精彩)

  师:哎呀,刚才看了一大片,现在是舍不得了。谢谢同学们,你瞧瞧,这个怜字啊,还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这里还藏着一个美丽的古诗啊!(课件出示)读。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雾》知道吗?叶绍翁看到他的好朋友这首诗后说:“你也想写杏花,你是通过那春雨之后你来写杏花啊,看,我偏偏要避重就深,我不写春雨,我写春雨而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的重重地来写,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我就能浓缩到一个字儿上那便是——

  生:怜

  师:你看,就这一句话。七个字儿,我们咀嚼了推敲了那么长时间,假如用今天的话写啊,写一篇游记,咱们起码也得写上三五百字,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写上上千字儿,然而,古诗是仅仅是几个字儿,而且这几个字儿还要凝成一个字儿,我的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面去,我们才能深深地感受到这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所以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就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敬畏啊!好,那我们就继续聊聊吧。

  师:对柴扉哪个字儿?

  生齐说:扣。

  师:扣的意思就是——

  生:敲。

  师:哦,既然扣就是敲的意思我想起了咱们课前背的这首啊,韩愈说用敲好哇,还弄了一个这么美的故事,既然敲好,扣也是敲的意思,来吧,咱们把敲送进去,读——

  生读。

  师:你笑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用敲很不恰当,因为这里是轻,小扣就是非常非常轻的敲,但是如果用敲,敲就是比较重“砰砰砰”,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地爱惜柴扉,所以要用小小的扣,扣是轻轻的意思。(鼓掌)

  师:所以,这位同学,他理解叶绍翁的心,我得用扣不能用敲,就像他说的敲,做做动作,放在桌子上。

  生敲桌面,发出很重的声音。

  师:哎哟呦呦,来——扣的动作

  生做扣的动作。

  师:你看那女同学,刚开始做的时候,是给人家一个手背,现在是用手心给人家(示范:用右手敲左手的手心)同学们来,就跟她来扣一扣来,小扣就是轻轻地——扣。看到小字,还会想起一个成语,那叫小心翼翼,那也就是说这小里面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扣

  生齐做小扣的动作。

  师:我对那个女同学真是佩服。这样,你扣了多少长时间?

  生:扣了很多下

  师:那就是扣了——

  生:很长时间

  再问一男生。师: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扣了很久。读第二句、

  师:他那久我们可以创造性的来表示我们扣的时间的——长。来呀,开始

  生齐读。

  师:其实窦老师的性格比你们还急,要是我的话,我既着急我还要耐心,所以我在扣门的时候我会(急急地读这句)(众笑,读得太生动了)久不开,不开,不开,就因为不开不开我就傻傻地敲,它就不是小心翼翼的感觉。是吧,好,亲爱的同学们,想怎么扣就怎么扣,想怎么表现心情就怎么表现心情。

  生齐读。

  师:我想起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心弦。扣出了对园主人的——

  生:尊重

  师:对春天的——

  生:对春天的喜爱。

  师:对春天的——

  生:怜惜。

  师:给她掌声。刚才他说喜爱,她说怜惜,这便让我想起我连扣门的时候,我都要小心翼翼地轻轻地做,我怕打扰了春天,那体现的是春天的那分恬静啊!所以那小扣也就体现了一个字儿,那就是—

  生:怜。

  师:继续聊红杏了。

  生:红杏是“出”字,“出”说明春天来了,红杏开的很旺。都已经从墙头里钻出来了。“出”和关相对,没有关就没有“出”。

  师:给他掌声,他会推敲,由一个“出”引出了和它相对的一个字儿——“关”,他给我们这么大的启发。请同学们看一看(课件)这“关”和“出”而后的这句。读——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叶绍翁和陆游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字形容红杏的出。可是形容它怎么出的时候,叶绍翁用的是——

  生:关

  师:陆游用的是

  生:遮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的学校原来清华大学的著名的教授钱钟书,他告诉我们陆游的诗作留传千古的很多,然而这一句却不如叶绍翁的这一句。尽管叶绍翁在唐诗鉴赏词典里只留下三首,然而就是一个字儿的不同,一个用“遮”一个用“关”,这两句却成了千古名句。这是为什么呢?前后桌讨论讨论研究研究推敲推敲,这“遮”和“关”怎么就有这么大的不同。

  生:出墙来,关可以表现出关得非常的紧,而遮不过是表面的遮盖一下,遮的时候不能出来,关好像能出来了,出墙来说明红杏很有生命力。

  师:那就是关的我紧,我就出来,需要——

  生:时间

  师:还需要——

  生:力量

  师:遮呢?

  生:遮就是简简单单地盖一盖。

  师:想要出来就——

  生:就可以出来

  师:不想出来就

  生:不能出来

  师:是不想出来,不是不能出来,但你关我,就像我们这个礼堂一样,整个的门,整个的一切都——

  生:封锁了

  师:想象一下,封锁了,所以红杏好出来,就如他说的那样,但需要力量。亲爱的同学们,瞧瞧这关,关得我越紧我就越想

  生:出来

  师:越想关我,我就越想出来,你要是不关我的话,也许就没有这关的刺激,我就会象这园里的其他鲜花一样,想怎么长我就怎么长,我也不知道我被关的滋味,我也不知道我想不想出来的——

  生:感觉。

  师:所以现在这一关我就要出来,你看那红杏,就显得特别的——

  生:美丽

  师:换个词,音同调不同

  生:魅力(掌声)

  师:不仅美丽还要魅力,怎么读这一句?我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刚才我看到他两个胳膊支起来了(示范动作)出墙来,还把头挺了起来。可以用动作可以用肢体都可以把你的心情表现出来,孩子门你就是那枝红杏,我要抓你,你就要出来,来,孩子们,春色满园关不住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这个女同学动作很美,他说出墙来是这样(示范),是含蓄的想办法动脑筋的悄悄地出来。好了,同学们,再看这两句,还有哪里可以体现对红杏的特别的地方?

  生:还有从这个“满”字看出,说明红杏很多,在游园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的红杏。

  师:这一个“满”看出红杏很多,既然这样,这个“满”字要想相对它和哪个字儿相对?

  生:一

  师:一和满相对。你们怎么这么会发现啊,既然他说这满就是许多的红杏,那我们再来看看,越多越好啊,越多不就越满吗?满了不是说明春天更是春意盎然嘛。咱们把它改一改,干吗非用一枝啊,(改成三)读

  生:三枝红杏出墙来

  师:那多好啊,读

  生:十枝红杏出墙来

  师:叶绍翁用的可是一枝红杏,你笑的都不得了,你笑什么?

  师:这“一”能表示这枝红杏生命力非常的强,它想出来的意志非常坚强,也说明春天非常的美丽,充满了生机。

  师:你说的是越多越好啊?还是用这一枝啊?

  生:我觉得这里的满和一非常的反衬,我觉得满是越多越好,这里用一是越少越好,少就表现这枝红杏的独特。

  师:还有没有别的?

  生:我想如果是十枝的话一看就醒目了,如果是一枝的话,只有抬头才能看见,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师:这一枝红杏引发的是让你想象——

  生:春色满园,春意盎然,让我想起了那个满字

  师:一怎么想起了这个满字?一怎么就是满园?三名同学给我的启发,满园对一枝,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

  生:无穷的

  师:“一”想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了“一”就没有了满字,“一”就是——

  生:满

  师:所以我亲爱的同学们,这一枝红杏不是它独特特别,一枝红杏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

  生:春色满园

  师:难怪后人就因这一枝红杏概括了这个成语叫春色满园。就你刚才动作这么美的红杏,红杏啊,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满园的红杏,

  师:满园的春色,满园的春天的风景,也就是这一枝红杏你也感觉到千朵万朵压枝低。在园外你看到了什么呢?你为什么能够出墙来,你为什么要出墙来?

  生:我想到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师:那就是你不满足在园子内的生活啦?

  生:是的。

  师:所以你有这样的梦想和——

  生:渴望。

  师:所以你就——

  生:我就出来了。

  师:你们呢,就是这关在园子内的花啊草啊,你们谁想问问红杏,跟他聊聊?

  生:红杏啊,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外面的世界特精彩,快点去吧,那边特别好。

  生:我这么矮怎么出去啊?我都快急死了!

  生:那你就快点生长呀

  生:我就这么高啊,在同类我是最高了呀!

  生:那你就钻墙出去呗!

  生:我身体软的很。

  生:那你也可以从柴扉往外探啊!

  师:红杏啊,你再动动脑筋,把你的快乐可以传递给他这个方法行不行,你看你只给他支招,一会儿让他钻墙,一会儿让他这样。。。。。。

  生:外面的世界十分的美,外面是春意盎然。

  师:你有想法吗?你想要出去吗?所以你长的矮,他告诉你方法,别的同伴也可以听听,假如我也是你的同伴,我也想出去,我矮我可以采取一些办法。还有把你的心打开。所以心里有——

  生:心灵相通就能看到外面的一切。

  师:心里有梦,尽管我看,这也是一种出墙的快乐啊!你说你矮,假如你是一颗小草,你是一朵野花,你可以用你那种子经风而传,依然可以把你的梦想传递出去。你还可以听听你的同伴,把你的慧心去舒展。总之一句话,关不住的是你的——

  生:心。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叶绍翁,我就是园主人,看看,你们来我这园子啊这么虚心这么用心,请你们好好地告诉告诉我,把你游园的过程讲给我这园主人听听,请你们把这四句,因为你是叶绍翁,那么我更希望你更能够像叶绍翁那样像刚才那样避重就深,还像刚才那样模仿、创造、超越了陆游的那个“遮”。所以加上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达吧。

  (课件出示)

  “园主人啊,我!”

  生:园主人啊,我穿着木屐鞋,小心翼翼地来到了你的园子,不小心踩了你的苍苔,我轻轻地敲敲你的柴扉,可是敲了好久也不见你来开门。满园的春色全部被关起来了,突然我看见了一枝红杏,它的生命力十分的顽强,从墙上面钻出来,我非常高兴。其实那园里的春色我心里早就明白了。

  师:你已经感受到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你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所以我的朋友,你热爱我的红杏,我这一枝的特别让你想象那份春色满园。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哪!刚才,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这花草真的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的能对话吗?那为什么我们就感受的那么多?想到了那么多?全在于我们——想的。看来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想象园子怎么热闹,园子就怎么——热闹。这些都源于那一枝红杏。所以就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但闹中我们却突然的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我们就没进去过。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心里想的。突然我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还是全凭于我们的心啊!那就让我们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吧!(音乐)

  窦老师和生齐读整首诗。

  师:再来,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来,挂在枝头永远定格在你心中的那枝红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哇。所以我还有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我还有必要非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课件)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觉得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对我们说过了,他已经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而且已经兴致已尽,进去也没有必要了。而《游园不值》也是一样,叶绍翁已经知道园子里春意盎然,没有必要见园主人了。

  师:给他掌声。如你所说的那种异曲同工之妙,妙在原来那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他在不遇中已经获得了——满足;已经有了巨大的——收获,所以刚才这名同学的发现,让我们跟着他再读读王子猷的感慨吧。

  生读: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师:把这句话换成我们游园的感慨——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园主呢?(掌声)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入园?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让我们看不值,如果说不值的意思是不遇,猛然间同学们的感慨让我们大家又有了一份新的收获,他没有说不遇而是不值,原来这是叶绍翁啊,在这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他的那份美好的深深的回味!所以同学们这不值中那就是说不遇中有——

  生:遇

  师:大声地说一遍

  生:不遇中有遇

  师:老师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不遇中——

  生:有遇

  师: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啦,就像我们所感觉到的,但是在不遇中往往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

  生:游园不值

  师:游园虽不值,但——

  生:不遇中有遇,

  师:所以不值用今天的话理解,不值就是——

  生:值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今天的相遇不是不遇,我也多么地希望留下一个字——

  生:值

  师:走吧。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 不值:没有遇到要拜访的人。

  2. 怜:爱惜。

  3.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4. 小扣:轻轻地敲。

  5.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诗歌欣赏]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客情:旅客的情绪。

  促织:蟋蟀。

  嘉兴界

  平野无山尽见天,

  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

  撑出南邻放鸭船。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本姓李,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祖籍浦城(今属福建)。曾在朝居官,与真德秀游,其学以朱熹为宗。后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是江湖派诗人。擅长写七绝。他的诗,都是描写山林景物和酬赠朋友之作。

  名作《游园不值》,久为人们传诵。其他如《田家三秋》、《夜书所见》等都写得词淡意远,饶有情致。

  诗集有《靖逸小集》。另有《四朝闻见录》,记叙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

  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游园不值

  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0、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

  (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12、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

  1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14、试试:将本诗用自己的话改作一下(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

  15、习作,交流,评议。

  16、背诵诗句。

  17、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五、作业 :背诵、默写《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这首古诗。

  2、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查找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外读过或学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指名背一两首。)如《春晓》《村居》等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3、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然后投影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字词,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南宋  叶绍翁)

  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2.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不值”该怎么理解?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

  3.听录音范读,学生大体了解内容。

  (l)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过渡:作者去老朋友那里游园赏春,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4.抓字眼,明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汇报:

  着重抓住以下词语。

  应.原意“应该”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的时间。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5.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听。

  (3)指名读古诗。

  (4)总结写作特点。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作者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而想到满园春色。(板书:叙事     想象)

  (5)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a、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此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者从一枝偶然长出墙外的红杏想到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一下子就把春色写活了。

  b、学生谈感受。(如果自己是这首诗的作者,你会对红杏说什么?或者你是红杏,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6)填空:

  《游园不值》通过写作者游园观春景,可惜(          ),

  但他从墙上伸出的(          ),想到满园的(          ),

  赞美了(       )的美丽和新生事物旺盛的(        ),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

  三、总结:

  回顾学习的经过。

  四、作业。

  1、齐读最后两行诗句,展开想象,把它画下来。

  2、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叙事

  小扣/柴扉/久/不开。

  爱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        

  名句                               想象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6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案例]

  在《游园不值》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

  师:孩子们,让我们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并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的花园里,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生:园中的杏花开得灿烂,园中桃花、梨花及别的花也争奇斗艳。

  生:还有柳树、小草,一朵朵野花正在仰着脸冲着太阳笑!

  ……

  [反思]

  之前我还在担心上这样的拓展部分,反被冷冷清清的课堂给弄得无计可施。然而今天这节课却让我颇有感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表达得很好。多么精彩的话语呀。这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为什么这一课能让孩子们的思维如此活跃呢?在古诗教学中设计拓展环节,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问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让学生把富有诗意的语言摘抄在采蜜本上,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意识的积累,而积累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会运用,会自如的用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课堂是因学生生成而精彩的,我以后要在这方面努力。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选择《游园不值》这课,缘于去年与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游园不值》教学实录的“偶遇”。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不遇”?怎么会有如此深邃的课堂?记得当时那份实录给我的震撼简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尝试古诗教学的念头已久,但在几年前上过一节古诗公开课后,就再没有勇气尝试第二次。看到窦桂梅能把这短短二十八个字精彩演绎四十分钟,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与文字“相遇”,与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个超越”“主题教学”等前卫精深的教学理念与精湛自如的教学技艺。当时,我已经上过这课,颇感遗憾,总觉得如果不把这么精妙绝伦的教学设计奉献给我的学生,那简直是一种“罪过”。基于这样的心态,我又一次选择了古诗教学,选择了当一回窦桂梅的追随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窦桂梅老师说“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而我则性格比较含蓄,教学风格也相应比较恬淡平和,再说,她的学生都是城市实验小学的学生,而我们的孩子一直住在农村,文化底蕴、文学素养、接受能力等稍逊城市学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学设计,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于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种渠道解词  

  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结合诗意这些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解词好方法。  

  苍苔,城市学生不常见到,相对农村学生就有优势,果然,一个女生生动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藓”,教师在表扬她“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观察周围的学生,于是,我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  

  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感受“红杏”的美,我没有出示图片,因为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第一朵杏花》,肯定领略过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实景图片的话,势必与书上插图中水墨杏花有所区别。权衡再三,大胆舍弃。  

  二、舍弃教学环节  

  窦桂梅老师的实录中,还几次引用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体会陆游诗中的红杏与本诗中的红杏有何不同。因为考虑这首诗学生不熟,而且本人没有特级老师丰厚的人文素养,缺少炉火纯青的巧妙引导,另一方面担心课的容量过大,学生会如走马观花,收获不多。所以,干脆把它删掉了。省下时间,让学生练习扎实的朗读。先读好词,再读好句,继而读好整首诗。  

  三、寻“诗眼”悟诗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题目的眼睛叫‘题眼’,而诗的眼睛叫‘诗眼’。”这样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寻找诗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没想到的是,一个语文素养较好的女生,却撇过了“怜”,而找了个“春”字。看来或许是我的讲解误导她以为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什么?现在想来,我可以因势利导,是呀,诗人对春天,对春天的这些景物,包含怎样的感情呢?相信这样一启发,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马上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再次告诫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许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艺术”  

  为什么“一枝红杏”就能想到“满园春色”呢?当我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忽然脑海中闪现了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有个考官出题‘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画家。很多画家画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画家,却只画了几瓣,他在马蹄的周围,画了几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时,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发人们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诗中的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留白艺术”在这里揭示是否恰当,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两个学生听过这个故事。看来是我太低估他们了。  

  五、板书“丰富多彩”  

  不知道窦桂梅老师的板书是怎样的?这是我根据自己改动的方案而设计的板书。绿色的苍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红的红杏,我试图用五彩的粉笔向学生勾画出一个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是否比以往单色的板书来得丰富生动?  

  今天的古诗教学就权当是一枝探出墙外来的“红杏”吧。或许生涩,或许稚嫩,或许模仿的痕迹还有,或许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这“一枝红杏”一定会绽放在教师与学生心中。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教后感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在组织教学中,我从课文中的插图入手,组织教学,我觉得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书上这副美妙的画面。仔细看,你从这副画上,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到了这是一幅美妙的春天的画面,花红柳绿,让我陶醉。

  生2:我知道了诗人可能是去郊游的,可是却没有进入园内欣赏美景,只能在外面看看了。

  生3:我从诗人看杏花的神情中,读到了诗人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生4:从低矮的茅草房,我读到了想到了主人虽然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却很喜爱花草树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很有生活情调。

  生5:我仿佛听到诗人在看着杏花低低地吟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那么,通过读画,你能从画面上读出疑问吗?

  生1: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去,去干什么?

  生2:我很想知道那个主人为什么把柴门关得紧紧的,是什么原因呢?

  生3:那枝红杏为什么伸出墙外来了?

  生4:我想问,园子里面是怎么样的呢?

  生5:我从墙外看,那家主人家有柳树,有杏花,并且可以看出他家的园子是很大的。这样看来应该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那为什么他的围墙只是用柴草做的呢?

  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疑问了,“学贵有疑”咱们就带着我们的一些小小的收获,走进诗歌,到诗歌中找到你收获的证据,同时我们也带着我们的疑问,到诗歌中去寻求你最需要的答案吧!

  【反思】让学生带着感性的认识走进课文,在学习课文中,逐步建立理性的认识,从而升华自己的思维的广度。我想这是非常必要也必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点滴收获,走进诗歌,也找到了和诗歌进行交流的物质准备,为学生走进诗歌奠定了基础。同时,画面上所带来的疑问,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随后的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主动站起来告诉大家,我现在终于懂了什么什么等这样惊喜的回答。从他们脸上流露的满足和成就感,我深深地为他们的成长和思考而高兴。

  理解诗歌并不是很难,学生也学得很轻松自在。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所包蕴的哲理,也成为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想不到一个很轻松的玩笑,竟然很好地收获了课堂的精彩。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的意思了。老师不禁也想到了一件事情,想不想老师告诉你们。(我顿了一下)老师上次到三茅去摸奖,人很多,乘车非常困难,车子上人挤得满满的,连呼吸都很困难,车门也很难关上了。你看:有的车子的车门还可以看到乘客的脚呢?咳——真是“乘客多得挤不下,一只大脚伸出来”呀!(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师:那么,我们同样来看,这两句话,你是不是也可以看出点什么呢?

  生1:我看出这园子里肯定是花红柳绿,五彩缤纷的。

  生2:我也这么认为,我想里面应该是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了。

  生3:我看出这枝杏花,似乎和刚才这位乘客的大脚一样,是被挤出墙外来的。

  师:你这个“挤”字实在用的太美了,那么你们能想象一下这枝杏花是如何挤出来的吗?

  生1:这枝杏花,看到满园都是鲜花遍地,找不到自己的地方了,所以它使劲成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空间——就是伸出墙外。

  师:我为杏花的成长而高兴。老师突然觉得,乘车的“挤”和杏花的“挤”那时不一样的。

  生1:对,乘车的那只大脚是被被人挤出来的。他很无奈。但是杏花的“挤”,是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自己的蓬勃的生命力才“挤”处墙外来了。

  师:我似乎感到一种力量在我心里涌动,你们能告诉老师,这股力量是一股什么力量吗?

  生1:这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生2: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

  生3:这是一种出人投地。

  师:你们能悟出点什么了吗?

  生1:我知道,只要勇于突破,就能出人投地。

  生2:我感觉只要我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我们。

  生3:我们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像这枝红杏一样伸出墙外来的。

  师:对,我们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朝气的新生代,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拿出“挤”的勇气和毅力,那是任何外力所无法阻挡的。老师祝愿你们都能如这一枝红杏,高高地伸出墙外来。

  【随想】我觉得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我们的教学,只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只要是为了学生的感悟而学,为了顺利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适度的玩笑或许真的能调和课堂的气氛,缓解学生思维的脉搏,从而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收获自己的学习成果!我是一个很喜欢在课堂上开玩笑的老师。有时一句看似玩笑的玩笑,也能收获不是玩笑的玩笑呢!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春江花月夜》词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

  1、(课前)集体背一首古诗。我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赏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园门紧锁,友人不在,一扇柴门竟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中升起一股惆怅之情,正当诗人彷徨无着之际,不经意间抬头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自读---交流读---小组读---齐读(掌握节拍)

  2、复习古诗学法

  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① 知诗人,解诗题。

  ② 抓字眼,晓诗意。

  ③ 入诗境,悟诗情。

  3、同学们通过课前的搜集资料,现在大家交流后,进行简单的整合。然后进行汇报第一部分的内容。(知诗人,解诗题)(学生回答的内容略;师生互动)

  4、利用你手中的各种资料,自学第二部分内容。(合作完成)(师生互动结合课件)(抓字眼,晓诗意)

  ① 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学生回答的问题略)

  ② 师点拨“怜”在汉语中有“可怜”、“爱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爱惜”的意思。“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

  ③ 读全诗。

  ④ 完整地说说诗意。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8

  引读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续。我运用引读法教学《游园不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春色诱惑,终于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可是——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结合诗意理解“小扣”、“柴扉”的词义)

  师:这是怎么回事扣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是主人不在家吗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噢,他家园子里满地长着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看来园主人是很爱惜春色的,可我穿着一双水底鞋。哦,主人大概——

  生:(读)应怜唇齿印苍苔。

  (引导理解“应”、“展齿”的词义)

  师:大概主人爱惜苍苔,怕外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印子,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春景。可是我也不虚此行,你园子里的春色怎么关得住呢——

  生:(读)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是啊,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呀,你看——

  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引读法特别适合于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写作方法,指导朗读、背诵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宜经常运用。

  (作者单位: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东塔一小)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9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 不值:没有遇到要拜访的人。

  2. 怜:爱惜。

  3.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4. 小扣:轻轻地敲。

  5.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诗歌欣赏]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客情:旅客的情绪。

  促织:蟋蟀。

  嘉兴界

  平野无山尽见天,

  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

  撑出南邻放鸭船。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10

  一、以文引诗、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盛老师常常想起我学生时代,学过的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写得非常美,我想背几句给你们听听,好不好?

  生:好!

  师: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幻灯片出示,配乐朗诵]

  师:写得美吗?

  生:美!

  师:你们想不想来读一读?

  生:想!

  师:好,春天……[师引读]

  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幻灯片出示,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 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师:这几句话,就是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咱们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38页,请你先把《春日》《游园不值》这两首诗念一念,看看能把它们念得很通顺很流利!

  (生自由读这两首诗)

  师:能读通吗?

  生:能!

  师:好,男孩子读第一首,女孩子读第二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男孩子来!《春日》——

  (男生齐读)

  师:女孩子来!《游园不值》——

  (女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读下来觉得这两首诗哪首比较难学?

  (生议论)

  师:很多同学都说第二首。你想先学难的还是简单的?

  生:难的。

  三、切入一首,深入理解。

  师:真不错,很多同学都说学难的,敢于向困难挑战,是不是?好,那么咱们就先学《游园不值》这首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古诗有哪些理解古诗词句的方法?还记得吗?

  生1: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语序、补省略。

  [师板书:看、查、联、换、补]

  师:好,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试着学学《游园不值》这首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也可以找我商量,好不好?

  [设计意图] 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生讨论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好,咱们现在交流一下!好,先读一下题目——游园不值。[幻灯片出示插图与诗歌]

  (生齐读题目)

  师:题目什么意思,谁来说!

  生1:到园里去,没有遇上主人。

  师:把话说顺,你再说一次!

  生1:作者去游园,可是没有遇到主人。

  师:好的,这个“园”字在这里是什么?

  生1:是游玩的意思。

  师:“园”字?

  生1:“园”字是花园。

  师:花园,对,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都有私人的花园,所以这个“园”字指的就是花园。好,我们一起来读第1句、第2句。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看屏幕读]

  师:这个地方有两个字特别容易写错,同学们自己在书的边上写一下,一个是“扉”字,一个是“屐”字。

  (生写)

  师:你们说古代的“屐”和“扉”就是咱们今天的什么呀?

  生:“屐”是鞋子,“扉”是门,

  师:这两句诗你自己能学到什么,汇报一下!

  生1:我学懂了这句诗的意思。

  师:哪一句?

  生1:上半句。可能是主人害怕鞋子踩坏了门前苔藓。

  师:这一句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生2:主人十分爱惜苍苔,所以他怕有客来了,客人的鞋把他的苍苔踩坏了。

  师:这个“苍苔”什么意思?

  生:苔藓。

  师: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

  师:“怜”指的是什么?是怜惜、可惜的意思。在这里“应”的解释是什么?

  生3:应该。

  生4:大概。

  师:到底是“应该”还是“大概”?联系一下下一句,下一句谁学懂了?

  生5:作者轻轻地敲柴做成的门,可是很久也没有人来开。

  师: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产生了上面这样的——想法,猜测(生说)那么你说这个“应”字应该解释为什么?

  生:大概。

  师:诗人游园心切,然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生自由读)

  生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盛老师觉得她“久不开”这个词读得不错,“久不开”好象是非常失望的样子,对吧!

  生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这么长时间还没来开门,还有谁来读?

  生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小扣柴扉久不开,多么失望啊!一起来试试,好不好?

  (生齐读1、2两句诗)

  师:真好,要不要再来一次,好!

  (生齐读1、2两句诗)

  师:正当诗人有点失望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

  生:一枝红杏。

  师: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大伙儿一起读。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什么意思?谁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1:春天的景色在花园里是关不住的,一枝红色的杏花伸出墙来。

  师:好,谁再来说一次!

  生2:春天的景色花园里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长出了墙。

  师:听懂了没有?其实啊,同学们,为了表达诗人惊喜的心情,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你听,盛老师加了一个什么字?

  生:呀。

  师:这就让这个句子变成了一句——

  生:感叹句。

  师:下一句说,你会说吗?试试看!

  生1:瞧,一枝红色的杏花已经伸出墙来了!

  师:真好,这也是一个感叹句啊!还有谁说?其实啊,还可以这么说——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你听,这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那下一句该怎么说?

  生1:看,那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来了吗?

  师:真好!这种惊喜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自己念念!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脸上笑了,很惊喜了!谁还想读?

  生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真不错!表达了作者高兴、激动的心情。好,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3、4句诗)

  师:好,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好不好?

  (生读《游园不值》这首诗,师指导前两句轻一点)

  四、带动《春日》,整合学习。

  师:满园的春色到底怎么样?诗人叶绍翁有没有写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的空间。可是巧了,今天咱们要学的另一首诗《春日》,其中有好几句,是可以用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的,有没有兴趣来研究一下?[板书:满园春色]

  生:有!

  师:好,那我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来研究《春日》这首诗,你看看哪几句是可以描绘这满园春色的?

  (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研究,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顺势研读《春日》,形成了一种诗中有诗、景中有景的意境,课堂结构呈现出一种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态势,这是和古诗本身的意境幽远相和谐的。

  师:好,谁来读《春日》这首诗?[屏幕出示插图与诗歌]

  (生1诵读,师鼓励)

  师:这首诗有没有同学学懂了,用自己的话说,试试看!

  生1:作者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来到泗水河边寻找优美的景色,无边无际的风光景色一下子焕然一新。随随便便就能找到春天的面容,春天总是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

  师:对她的说法还有补充吗?

  生2:最后一句。所有颜色都在表明春的存在!

  师:懂了吗?春天的颜色非常的多!那你说这首诗中的哪几句可以用来描绘这满园春色?

  生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还有没有?

  生2:无边风景一时新。

  师:还有吗?你们都觉得第1句不是,是吧!咱们一起来念一下!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

  师:为什么这一句不太合适呀?

  生1:我觉得主要是在“泗水滨”这三个字上。“泗水”是山东的一条河,“滨”就是水边,“春色满园”我想一条河不会在园子里。

  师:就是说他描写的地点是不一样的。但是,这句话里也有春的,哪些词有春?

  生1:“胜日”。

  师:“胜日”什么意思?

  生1:“胜日”就是风和日丽的日子。

  师:对,还有哪个词有“春“?

  生2:“寻芳”。

  师:为什么?你说!

  生2:“寻芳”就是寻找美丽的景色。

  师:对啊,春天的景色就是很美,是吧!那么就让我们重点读好下面的三句话,来体会春天的美丽,同学们练一练,你喜欢哪句诗,你就重点念好哪句诗!

  (生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读?

  生1: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万紫千红”都有哪些颜色?

  (生自由说)

  师:这么多颜色把春天打扮得五光十色,美不胜收,那这句话该怎么读?谁来读?

  生2: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你好象把我们带入万紫千红的春天了![屏幕出示:花团锦簇的背景,上有诗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谁来?

  生3: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4: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5、6: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大家一起来,好不好?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

  师:读得真好,我想再听一遍,齐!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你还喜欢读哪句呢?

  生1:无边风景一时新。

  师:我觉得你的“一时新”读得很好!同学们,听了她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

  生2:我仿佛看到了河水边,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一棵棵柳树摇着长辫子,十分美丽。

  师:这就是你脑海中的“一时新”,是吧!那这句话你读读,该怎么读?

  生2:无边风景一时新。

  师:你简直把这个“一时新”读活了!谁还想读?

  生3:无边风景一时新。

  师:他笑眯眯的,让人感觉春天真广阔呀!

  生4:无边风景一时新。

  师:好,请喜欢读这句话的孩子一起来!

  生:无边风景一时新。

  师:大伙儿一起来,好不好?

  生:无边风景一时新。

  师:春光无处不在,当然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它了,让我们读读第3句!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

  师:好,让我们连起来读这三句诗!一边读一边想象春天的美丽!

  生:无边风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你们的朗读向我们描绘了一副多么美妙的春光图啊!同学们?如果要你给这副图取题目的话,你觉得这首诗中的哪个词最合适?

  生1:我觉得是“万紫千红”。

  师:你特别喜欢这个词是吗?请你上来写在这儿!

  (生1上前板书)

  师:还有吗?

  生2:寻芳。

  师:“寻芳”也不错的!还有吗?你觉得呢?

  生3:无边风景。

  师:“无边风景“也很好!春光很广阔。还有吗?

  生4:胜日。

  师:也好的!你呢?

  生5:一时新。

  师:你真有眼力!你也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5上前板书)

  五、欣赏春色,激活情感。

  师:你们刚才描绘的这满园春色,想不想亲眼看看啊!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看到高兴的时候,你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甚至还可以手舞足蹈,尽情地来表达我们的感受,敢不敢?(敢!)敢不敢笑?(敢!)敢不敢叫?(敢!!)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放媒体欣赏满园春色。师配以解说,生感叹不已)

  师:美不美?

  生:美!

  六、内外结合,回归整体。

  师:那么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诵来表达我们的感受,好不好?

  生:好!

  师:你想到哪一段,想到哪一首诗,就站起来!谁先来?

  生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这是几年级学的?前两句特别合适,接着来!

  生:四年级。

  师:前两句特别合适,接着来!

  生2:《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这诗你怎么知道的?

  生2:课外书里看来的。

  师:好的,再来!

  生3:《春晓》。(配乐,齐诵读)

  生4:《草》(配乐,齐诵读)

  生5:阳春三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白花争艳的盛会……

  增添了许多生趣。(配乐,齐诵读)

  [设计意图] 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描绘得非常的美,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对不对!你们刚才描绘的画面就是“万紫千红”,就是“一时新”。你们看,这两个词用得多么的凝练、传神啊!同学们,满园春色诗人叶绍翁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的想象和描绘却填补了这个空白。是什么唤起了诗人对满园春色的联想,是什么呀?

  生:红杏。

  师:就是这一枝小小的红杏向我们传递了无穷无尽的春天的信息,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中的下面两句![师板书:一枝红杏-]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盛老师发现你们在读这个“春”字的时候,特别带劲,特别有力量!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读吗?要读出什么吗?

  生1:要读出作者欣喜、兴奋的语气。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看这一枝红杏就这样伸出墙外来了,它非常的……

  生2:红杏出墙来了说明园子的树木花草已经非常茂盛了!

  师:噢,让我们产生了联想,这枝红杏出墙来了。一个“出“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那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是吗?(是)那你们说是谁赋予了这枝红杏顽强的生命力呢?

  生:春天!

  师:对,就是春天,就是这神奇的大自然!那么,让我们再读这两句,再赞美春天,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好不好?特别要注意什么字?

  生:出!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这两句诗,诗人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学了这两首诗,马上请同学们再来看看朱自清爷爷的三句话。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三句话,再读一读这两首诗,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

  师:谁发现了?这三句话分别解释了咱们今天学的诗中的哪几句?

  生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解释了“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你很自然的想到了这一句,是吧!还发现什么了?

  生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想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是不是很巧妙的联系起来啦!还发现什么了?

  生3:从“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想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设计意图] 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师:都是那样的充满了生命力!是啊,同学们,不管是古代的诗人还是现代的作家,尽管他们写作的角度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是向我们描绘的春天都是这样的美丽,是这样吗?(是)我们再来读读这两首诗,体会春天的美,配上音乐,好么?

  (生读《春日》《游园不值》这两首诗)

  师:能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一下吧!

  (生背诵)

  七、设计作业,自主学习。

  师:学完这两首诗,盛老师有一个提议!平时,咱们这个作业都是谁布置的?

  生:老师。

  师:想不想做老师?

  生:想!

  师:敢不敢做老师?

  生:敢!

  师:好,今天盛老师就给你们这个权利。你来设计一个作业,给大伙儿设计,也可以给自己设计!根据这两首诗,你想设计一个什么作业?

  生1:课外收集一下关于“春天”的诗文。

  师:好啊,需要吗?做得到吗?

  生2:读诗!

  师:有自己的想法!

  生3:创作一首春天的诗!

  师:好,那从你开始,好不好?

  生4:依据诗句画图画。

  师:这个作业创新,非常好!

  生5:把诗的题目换一下!

  师:可以啊!

  生6:把诗改一下。

  师:改成现代文,写下来,是不是?

  生6:是。

  师:写也有了,再说!

  生7:我觉得可以让同学们将诗中不满意的词找出来,改一改!

  师:你的意思是向古代的诗人挑战,改一改他们的诗,对吗?

  生7:是。

  生8:我们还可以对这两首诗评头论足。

  师:好,这些作业我们平时都没听说过的,设计好了作业,盛老师还有一个提议,下节课,我们上节活动课,形式呢,就是把大家的作业展示一下,咱们起一个主题:新世纪第一春。不满意,还可以改!

  [设计意图] 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一时新 

  一枝红杏---满园春色

  万紫千红

  查、看、补、换、联

  注:本课在中央教育三台《名师讲坛》栏目示范教学并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

  横看成岭侧成峰

  点评:

  执教者在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上的巧妙融合,令人瞩目。在“文”与“诗”整体整合的大框架中,又有机地兼容了诗与诗的整合、新学与旧知的整合、学科与学科的整合,联系自然,混若天成,可谓功夫独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教师进修学校周一贯)

  自评:

  一、多方整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封闭状态,促进各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本课设计做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整合:

  1、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力求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课堂上示范方法。

  2、新旧知识的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组成知识环。

  3、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4、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各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们语文老师主张学习数学老师的精讲多练,学习音、美老师的形象、生动,各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的整合,必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高效,从而得到优化。故而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想象,配乐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自然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追求;又让学生为古诗配插图,迎合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兴趣。还有多媒体所展示的大幅的春光图,也取到了同样的作用。

  多方整合是以积累语言为基础的。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怎样的积累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有人说“智慧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得怎样,既取决于他对外部语言材料及其所涵的信息整理吸收的质量,同样也取决于学生自己头脑中已有相关信息组块的储量及其概括程度。所以积累之功,重在整理构建,形成系统。

  本课的教学设计,多次安排了积累、整理语言的环节。“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一问,调动了所有小学阶段描写春天的语言储量,把它重新整理、构建、形成系统,这样的积累,是个非常强的信号冲击,必定能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巧妙融通

  1、结构上的融通

  本堂课的结构,“曲径通幽”、“有张有合”,“游园不值”就像“一张嘴”,张开后,把“春日”吞进去,然后在里面咀嚼(学《春日》,体会“一时新”、 “万紫千红”),最后再把门关上,回到第一首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二句,整个结构是一个圆,首尾呼应,形成“诗里有诗”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意境。这正是和古诗的意境相和谐的。这样的设计,能够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情感上的融通。

  《春日》一诗以白描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

  1)导语激情。教师的导语起着有效的激情作用,关键是要吐真音、抒真情,才能打动人。关牧村的歌声动人之

  处便是真、有个性。传神的导语起到了指点江山、冰消雪化的神效。

  2)媒体激情。适时使用媒体,能起到很好的激情作用。读“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时,教师可适时打出图片,当学生一下子看到繁花似锦的景象,好象整个春天一下子呈现在了眼前,情绪会一下子激动起来,争相动情朗读,通过自己投入、动情的朗读,“万紫千红”这个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

  3)朗读激情。朗读应引导学生读出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万紫千红”这些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如“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对“出”字的朗读把握,体会“出”为什么读得那么有力、带劲,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11

  片段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吗?

  生:释诗题

  生:知诗人

  生:明诗意

  生:悟诗情

  师:今天,我们就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来一起学习《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

  片段二:学习古诗

  1、复习韵律

  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古诗《游园不值》,想一想七言的古诗应该怎么读,用笔标出停顿。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释诗题

  师:游园不值的“游”就是?

  生:游玩

  生:游览

  师: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这里“值”和“遇“的意思一样,“值”就是?

  生:遇到,碰到

  师:“游园不值”就是?

  生:游园没有遇到主人

  3、知诗人

  这首师的作者是南宋大诗人叶绍翁,哪位同学知道叶绍翁的有关情况?

  生: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生: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代表作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嘉兴界》、《田家三咏》、《汉武帝》等。

  生: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师:你还知道南宋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生:辛弃疾,我读过他写的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生:陆游,我学过他写的诗《示儿》

  生:杨万里,我学过他写的诗《小池》

  生:林升,我学过他写的《题临安邸》

  生:苏轼,我学过他写的《水调歌头·中秋》

  师: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呀,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牢记在脑海里,用的时候能拿得出来,真不错。

  4、明诗意师:“应”在这里读“yīng”,组个词是?

  生:应该,应当,(在这里,“应”就是“应该”的意思。)

  师:“怜”,用“怜”打头组个词语

  生:怜惜

  生:怜爱(对,怜,在这里就当“怜惜”、“爱惜”讲)

  师:“屐”就是古人穿的木底鞋,下面有两个齿。

  师:印,当动作讲,就是“踏坏”。“苍”是什么颜色?

  师:绿色(苍苔,就是绿色的苔藓。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完整?)

  生:应该爱惜屐齿印,踏坏翠绿的苔藓。(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大家能明白吗?)

  生:不明白(怎么说就通顺了呢?诗人爱惜的是什么?)

  生:苔藓,舍不得踏坏它。(那这句话怎么说?)

  生: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用屐齿踏坏这里的苍苔。(这下,句子的意思就明白了。)

  师:“扣”就是“敲”,“小扣”就是?

  生:轻轻地敲(为什么不是大扣?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推敲”的故事)

  生:轻轻地扣表示一个人有礼貌

  生:表示一个人有修养(诗人是一个文人,做事情很文雅的,所以非常符合诗人的身份)

  师:“柴扉”就是“柴门”,这句话连起来怎么说?

  生:轻轻地敲打柴门,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主人为什么不开门呢?

  生:主人可能不在家,也到外面观赏美丽的风景了。

  生:可能去找叶绍翁去了

  生:可能到集市生买东西去了

  生:可能去走亲戚了

  生:可能在午睡呢,因为诗人是轻轻地敲,所以没听到

  生:可能主人不希望有人来打扰

  生:可能主人是怕来人破坏了这里的景色

  ……

  师:诗的后两句意思比较简单,谁来说一说?

  生:满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伸出墙外来了。

  5、悟诗情

  师:诗人满怀希望到这里来游览园中的美丽春景,却没遇到主人,心里感到怎么样?

  生:很失望

  生:很失落

  生:很扫兴

  师:诗人抬头一看,看到了什么?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生:非常高兴

  生:忽然开朗

  师:看到这枝红杏,诗人会想到什么?

  生:园中的景色一定很美(怎么个美法?里面会有哪些景物?)

  生:会有柳树

  生:会有池塘

  生:会有小桥

  生:会有假山

  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花草

  生:还有蜜蜂和蝴蝶

  生:还有小鸟在枝头唱歌

  生:池塘里还有鸭子,鹅

  ……

  师:园中有这么多的美丽的景物,可惜作者却没能进去欣赏,但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妙的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以少胜多”的写作方法,这种写法构思非常奇巧,很值得人去玩味。诗人会对主人说什么话呢?

  生:老朋友呀,你满园的春色关就能关得住吗?虽然我没能到园中欣赏美景,但我已经看到了美丽的红杏了,我已经很高兴了。

  生:老朋友呀,我来得真不巧,你不在家,以后,我一定还要来的。

  生:老朋友呀,你是怕我踏坏你这里的青苔吧,我不会的。

  生:老朋友呀,你园子中的美景什么时候邀请我来观赏呀?

  生:老朋友呀,我还是把这首诗给你留下吧,希望你看到这首诗,能邀请我进去观赏。

  师:这两句诗还揭示了一个道理:春天的小草要发芽,树木要生长,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现在用电脑,用手机,用高科技的产品,这也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任何新生的事物,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总是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的。这就是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也是这首诗能够千古传诵的原因呀!

  作者相关知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代表作有: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田家三咏

  叶绍翁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田家三咏

  叶绍翁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田家三咏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叶绍翁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12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采用借助工具书等形式理解古诗的意义。

  体会古诗的意境有学生借助工具书来完成,教师抓住古诗中的点睛之处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欣赏品味。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体会“一枝”的妙处。游园心切的叶绍翁只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枝红杏给他带来了什么?一枝红杏就说带来了满园春色,那么数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4、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13

  一、以诗会友   进入主题

  1.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满头花白的老翁,谁都会吟诵韵味十足的古诗。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我说上半句,同学们接下半句。

  “春眠不觉晓”——

  “日出江花红似火”——

  “竹外桃花三两枝”——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我们刚才吟诵的诗句都和什么有关?(春天)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领略那诱人的春景。(板书:游园不值)

  二、以读为主   品味诗韵

  (一)初读

  1.诗中的美丽春色正等着我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2.谁来评一评刚才的朗读?

  3.老师请来了一位朗读高手,我们来“三听其声”,听听她怎样读的?明确听读要求:

  第一遍听字音(学生小声跟读)

  第二遍听节奏(注意哪里该停顿,可用笔在书上划下来)

  第三遍听味道(注意哪个词读得短促,哪个词拖音稍长)

  4.再次放声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再评价。

  (二)细读

  1.一首古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同学们从诗中仿佛能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自读,讲感受) ppt出示画面

  2.一首古诗也是一个故事,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还必须理解诗意。现在,我们就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并结合同学们的预习来细读古诗,独立思考每一行诗的意思,遇到有难懂的字词可以和同桌商量讨论。

  3.指名交流对诗的理解。(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想请同学帮帮你的?)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解释字词的意思。

  师:谁想读第一行诗句的?(顺势引入第二行)

  ①主人为什么不来开门?(可能是……可能是……)

  ②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一句诗。

  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来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过渡:诗人满怀喜悦想去花园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遇到主人。现在你们知道“游园不值”的意思了。(明确题意,注意园和值)

  ④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板书  失望)

  谁能再来读读这一句诗的?(老师在你的语气里听出了失望的感情,谁还能再读读的?)正确引导学生的语气

  ⑤诗人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本来十分扫兴,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给诗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他不由发出感叹——ppt出示

  ⑥诗人并没有走进园中,他怎么知道是春色满园呢?

  ⑦指名完整地说出第二句古诗的意思。

  ⑧透过诗人的描述,你仿佛看到了园中怎样的景色?你能用上一些描绘春天景色的词语吗?(讨论交流,请学生说)

  4.师:真美阿!想象着满园的春景,看着美丽的红杏,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板书  喜悦)

  师:就让我们带着快慰的感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诗吧!

  (三)品读

  1.这首诗既写了事,又写了景,同学们觉得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呢?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多种方式练习朗读:打着节奏读、摇头晃脑地读、带着表情和动作表演读、和同桌比赛读、放视频画面入情入境地读……)

  3.虽然宋朝离我们已经上百年了,但这首古诗仍流传至今,特别是诗中的最后一句,诗人用了“关”和“出”这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到底是谁想关住春色?关得住吗?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4.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让我们再次吟诵这千古佳句吧!

  (四)拓展

  1.在这节课里,我们读了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也说了自己对诗的理解,不知同学们能否背诵这首诗?(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背诵)

  2.在诗歌的百花园里,描写春光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下面就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美丽的春光,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想说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三、总结

  我们学习的古诗只是沧海一粟,想要不断感受古诗的魅力,我们就要多接触古诗,多去诵读、去感悟、去积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读诗、背诗,他们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齐读)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14

  学习目标:

  1、看注释理解《游园不值》和其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想象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拓展积累其他的几首描写春天的诗和句子。

  一、导入课题

  学生背诗。

  师: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生齐答:贾岛

  师指名背诵《题李凝幽居》

  师:大家都知道这里的故事,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的典故,于是贾岛也就成了苦吟诗人。

  贾岛还写过《寻隐者不遇》生齐背。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访李凝不遇,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他写下来。古代诗人就喜欢写不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学生读课题。

  二、理解诗题

  师指着板书:咱们来看,作者叫——

  师:在——游园

  师:我们一起来推敲推敲“不值”

  师: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相遇)。

  师:不值呢?

  三、感悟诗意

  师:同学们,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没有遇到主人,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聊一聊。

  生自由读。

  指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听录音或师范读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作者在游园时看到了什么?

  课堂预设:

  生:红杏。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了!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了吗?

  生:春天。

  师:许多诗人就写过杏花。就说叶绍翁的好朋友陆游。

  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

  师:陆游写的诗句很多,他也爱杏花。我们也跟着一起夸夸吧!

  生读: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

  师: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

  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继续介绍,还有呢?

  课堂预设:

  生:柴扉。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门。

  师:用词概括一下

  生:很简陋,很破旧。

  师:对,就是这样用竹子或树枝支起来的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师:谁再来读读。现在的柴扉与以前的不同,那是一扇特别的柴扉。

  生:小扣柴扉(着重)久不开。(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

  师:谢谢。继续介绍,还有呢?

  课堂预设:

  生:苍苔。

  师:见过吗?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

  师:经几名同学的发言,苍苔就是潮湿的地方,贴着地皮长出来。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延着墙角边不断生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延街而上的,贴着地皮的青苔。给你的感觉是

  生:我觉得春天了。

  ……

  师:原来这小小的生命把春天唤醒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

  四、品读诗情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所遇。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怜)

  师:你有一双慧眼,看看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怜”?

  生读诗。

  课堂预设

  生:印。“印”这个字体现了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印,不说踩。这印是谁留下来的?

  生:诗人。

  师:是脚印还是屐齿印?知道诗人为何穿屐鞋?猜一猜。

  师:在当时,穿木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叶绍翁穿着屐齿,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是说明自己(很高贵、很休闲)

  师:是啊,他要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打扮。所以他就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他对苍苔的爱,爱中还透着怜惜。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地爱苍苔,惜苍苔,那他该怎么走啊?请你走一走,注意同学观察。指名走。

  师:你为什么这样走?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

  师:踮脚说明你更爱苍苔,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读。

  师评:(能不能走得快一些?不能,这里要读得慢还轻。)

  师:亲爱的同学们,来吧,你想怎么样走,就怎么样读。

  师:还有哪个字也体现了?

  课堂预设:

  生:小扣。

  师:扣的意思就是

  生:敲

  师:小扣的意思就是?做做动作。

  学生做动作。

  小扣就是轻轻地敲。

  师:“小”字还会令人想起一个成语

  生:小心翼翼。小,就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敲。把手举起来。

  师孩子: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很久。

  师: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评他的“久”,表示时间的长。师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扣出的那可是对园主人的

  生:尊重

  师:对春天的

  生:喜爱

  生:怜惜

  师:给他掌声。他说喜爱,他说怜惜,便让我想起“扣柴扉”,体现的是对春天的怜惜。那“小扣”也体现一个字

  生:怜

  师:讲的真好。关于“怜”字,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最初写的时候他用的是嫌。嫌,你就会想到嫌弃。因为嫌,所以主人就不给诗人开门。用上“嫌”这个字,一下子把叶绍翁和主人的距离拉远了。“怜”,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诗人爱惜。

  师: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平时,写一篇散文,三五百字。古诗仅是几个字,还要如此细致地推敲一个字,所以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呀。

  师:还有哪个字?

  课堂预设:

  生:关

  师:与下文哪个字相对?

  生:出。

  师:他会推敲,给他掌声。他由“关”想到了“出”。看看,关与出。

  师:关就是整个门整个的一切都封锁了。所以红杏要出来需要力量。瞧瞧这“关”,这“关”得越紧我就越想出来。如果不关的话,我可能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我也不知道被“关”的滋味,我就不知道想不想出来的感觉。所以这一关,我就想出来。所以红杏才能显出特别的美丽而有魅力。

  师:同学,该怎么读这句?我读前半句,生接读(很有力量)

  五、再品名句

  重点品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一首好的诗能流传千古,关键在于其中的一两句名句。就说这一首吧,你觉得那句诗写得最好。

  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

  请你们描述一下看到的满园春色。(可学生几分钟时间写一写)

  (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菜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的充满生机。院子里生机盎然,。飘出浓郁的芳香,花儿们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2、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的那么多,想的那么多?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有多热烈就有多热烈,有多热闹就有多热闹。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应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却能让我们浮想联翩,古人的文字真是精妙呀。

  3、美文大师朱自清看到这样的情景,会留下怎样的语言呢?

  出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六、拓展延伸

  1、小诗人们继续吟诗吧!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呢?

  碧玉装成一树高, 春眠不觉晓, 好雨知时节,

  万条垂下绿丝绦。 处处闻啼鸟。 当春乃发生。

  不知细叶谁裁出, 夜来风雨声, 随风潜入夜,

  二月春风似剪刀。 花落知多少。 润物细无声。

  —— 贺知章 —— 孟浩然 —— 杜甫

  2、这首诗的确好,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知道吗?叶绍翁在创作这首诗时最后两句原先是这样的 

  比较:春色满园关不住,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开得艳。 一枝红杏出墙来。

  品味一下,现在的诗好在哪儿了?

  得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

  这么有品味的好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里面的味道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咱们再富有情感的地读一读。

  3、叶绍翁由这一枝红杏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得非常(值)

  七、总结全课

  我们学习的古诗只是沧海一粟,想要不断感受古诗的魅力,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位诗人,就要努力进行课外积累,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圆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15

  一、复习导入

  师导:现在正是寒冷的冬天,作家雪莱说过这样一句话“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提前去触摸春天,感受春天。(多媒体出示“春意图”)

  请慢慢睁开眼睛,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春

  导:有人说,春天是动听的歌;有人说,春天是七彩的画;老师觉得,春天是美丽的诗……在我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春天的诗句。你最喜欢哪首,请背出来。

  1. 指名背。

  2. 全班齐背。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知识的前后是有联系的,这里所说的联系,有横向联系,有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间的联系。学生掌握知识是由浅入深的,每一门学科的教材编排都有一定的梯度,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纵向联系。从知识层面上看,要是你忽略了这种联系,那么学生所学就是散的,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就像一盘珍珠,若不串起来,就易散、易落;从方法学习上看,忽略了这种联系,你也就忽略了对学生分析、类比、概括、综合等方法的指导运用。)

  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板书“古诗”、出示古诗)

  二、 读

  师导:学习古诗,先要怎样?(板书“读”)

  1. 自由初读古诗。

  2. 指名自选行数读古诗。(师生共同正音)

  3. 评价朗读情况。

  4. 齐读古诗。

  (“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有位老师曾提出,优秀的老师只是多了一点“琢磨”,即在细微处下功夫,小语姓“小”,要把基础打实。切记不可让形式冲淡了内容。)

  三、解

  师导:古诗会读了,又该怎样呢?(板书“解”)

  “猜”是一种理解方法,你能猜一猜古诗的意思吗?

  1. 指名初解古诗。

  师导:要求甚解,就得要查阅不少资料。请大家拿出已准备的工具书,分四人小组查一查、议一议。

  2. 详解古诗,重点理解“怜、扣”的意思。

  3. 指名理解诗意。

  4. 解题:想一想,“游园不值”到底是什么意思?强调“值”的意思。

  (“我们不能带领孩子去周游世界,但可以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学法指导,就是为了“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通过查、议、说等方式,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参与,能更好、更深入地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四、背

  师导:读了那么多遍,老师相信已经有同学会背了。背,是今天学习的一个要求(板书“背”)

  1. 同桌互背。

  2. 指名试背。

  3. 全班齐背。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16

  引读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续。我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春色诱惑,终于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可是——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结合诗意理解“小扣”、“柴扉”的词义)

  师:这是怎么回事扣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是主人不在家吗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噢,他家园子里满地长着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看来园主人是很爱惜春色的,可我穿着一双水底鞋。哦,主人大概——

  生:(读)应怜唇齿印苍苔。

  (引导理解“应”、“展齿”的词义)

  师:大概主人爱惜苍苔,怕外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印子,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春景。可是我也不虚此行,你园子里的春色怎么关得住呢——

  生:(读)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是啊,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呀,你看——

  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引读法特别适合于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写作方法,指导朗读、背诵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宜经常运用。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篇17

  《游园不值》是九年义务小语教材第十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去,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整个诗风流韵藉,情趣盎然。

  在教学中,我试图焕发起学生对古典诗歌含蓄凝炼之美的浅浅感悟和深深喜爱,也力求使学生得到诸如自信、合作、尝试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提升。

  环节设计如下:

  一、在“激情导入、以旧引新”中倾注学习的热情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上课伊始,我饱含深情地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千百年来,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诗文化……”老师的语言渲染焕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热情。

  再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先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

  二、在“范读激趣,初读正音”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大屏幕展示全诗后,我在古典乐曲的伴奏下深情吟咏,以诗所特有的韵美,将学生带入雅致悠远的古诗文情境。“喜欢吗?喜欢就大声地读读吧!”由于刚才的朗读已积蓄起了学生强烈的读诗欲望,话音刚落,他们就迫不急待而投入地读了起来。

  在充分的自读之后,“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一部分学生勇敢地举起了手,另一部分则由于羞怯而无动于衷。我先请所有愿意读的学生起立,“我们大家一块儿为同学们读读,不一定读齐,只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即可。”由于老师在即将满足个别学生表现欲望的同时又将读文时的个人压力软化为集体的压力,减少了难度。这时那些原本不愿读的学生也开始跃跃欲试,我没有急于让起立的学生读诗,而是不断地鼓励那些坐着的孩子:“还有愿意读的吗?刚才不想读,现在改变了主意?可以一起来读。”“还有吗?”越来越多的学生战胜了内心的胆怯,勇敢地站了起来。读文后老师面对着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脸,微笑着点头并告诉他们:“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还有谁会相信你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将老师的要求化作学生的需求”新的《课程标准》也在强调“要养成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这便成了我在本次教学中努力达成的目的。

  三、在“‘咬文嚼字’、品悟诗意”中培养善思的品质

  由于古诗文体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词都体现着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艺。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就无法躲避“咬文嚼字”的嫌疑,否则将无法透视其深层意蕴,问题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仔细读读下方提供的注释,争取用它弄明白每一行,每一句的意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诗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老师只提供一个方法,而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咬文嚼字”,自悟自得。这一过程中,我没有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而是先让个人充分思考,在其力所不能及时,方可寻求帮助,自学一段后提示“同学们如果哪一处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共同探讨。”教师允许课堂上“窃窃私语”、“交头接耳”,但前提是个体必须在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之后。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共同探究是难能可贵的,但对于个体善思品质的形成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亦不容忽视。

  四、在“集体交流、体悟诗境”中展示灵动的想象

  引导学生在自学后汇报成果,“你通过诗中的注释弄懂了哪一行哪一句的意思呢?”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教师只在学生探究思路受阻时,启发点拨,相机指导。

  但对学生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入境呢?学生在理解“春色满园关不往,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将其简单地解释为“主人园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有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我便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想象,“一枝红杏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窜出墙来”“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悄悄的跑出墙来,……。”“探出墙来,想看看外面的春色,比比谁最美。”“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学生的想象随处闪烁着灵动的光辉。“同学们加上想象,你的语言会比诗还美呢?” 再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学生的表述一下子生动了许多。而且在这一番再造想象之后,师生渐渐步入了诗所描画的意境之中,并生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我再进一步的驱遣想象,“小院中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学习又是一番奇思妙想。

  五、在“读诵深化、感悟诗韵”中学会合作与包容。

  读诵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我先从各组成员中任选一人作为参赛代表。(许多学生表示不满,认为这并不代表本组朗读的最高水平,情绪有些低落。)我请学生一定要相信别人,并让各小组先开一个赛前准备会,帮参赛者出谋划策、点拨指导。学生们随即投入了热烈的讨论,情绪又高涨了起来。这一次团队的学习,学生懂得了真诚地帮助,宽容地接纳,谦虚地汲取,友善的信任。

  随后的朗读,参赛学生极为认真、投入地读出了诗情诗韵,有的还要求配上音乐,课堂上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读诗后,老师提问:“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春天很美好。”“诗人在赞美春天。”“园主人是一个爱花的人……”,学生的感受是多样而又稚嫩的。我放弃以往的教学中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蕴含深刻哲理的揭示。那种凌空而上的升华,并不附合当时当地情形下学生的认知状态。或许有一天当他们获得某种情感的印证的时候,会豁然开朗,会突然想起这首诗。今天的教学中是为学生今后更深入更多样的体悟埋下一粒种子,种下一个根。

  六、在“拓展延伸、积累运用”中勇于大胆的尝试。

  (1)即兴“创作”。“现在我们这里恰好也是春天,大家也来写一首春天的诗吧!老师要求不高,顺口就行。”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2)丰富积累。我在下课前又送给学生两首描写春天的诗。要求他们课下结合着注释弄清诗的大致意思,并且背会。学生在更多次的与古诗的接触中一定会越来越容易的体悟到诗的意境,接受到情感的熏陶,也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在以上的各个环节之中,我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轻松、和谐、自主、尊重的教学氛围。因为我深信,今天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告诉,今天的课堂也不应该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容器,它也必须是一方生发情感的场域,是一次心灵晤对的机遇,是一次萌生智慧的喜悦,是一个快乐有趣的经历!因此我想:享受课堂与享受生命同等重要。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游园不值》案例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26628114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