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契合伴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精选14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1

  紫微中心小学   沈蕴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1、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

  b层学生回答。

  研读课文,

  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一读,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要求)

  ⑴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

  ⑵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⑶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思考问题。(出示要求)

  ⑴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⑵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读句子;b层学生说表示动作的词;a层学生回答科利亚为什么这样做和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说用得最多的词是什么;a、b层学生说从“挖”字里读懂了什么。

  抓住关键,

  引发思考

  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一读,你能否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存在哪些原因?

  2、教师总结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读句子;b层学生说说科利亚当时想些什么;a、b层学生推断原因。

  细读探究,

  讨论排除

  1、再读课文,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2、引导讨论三种可能性。

  ⑴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教师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⑵讨论第二种可能性:

  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出示句子: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从中你又  找到什么依据?

  教师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

  ⑶讨论第三种可能性:

  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

  3、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⑴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⑵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思考问题。

  2、交流:

  ⑴读课文,找出句子,思考问题,a、b层学生回答。

  ⑵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c层学生回答妈妈用了什么方法;a、b层学生回答。

  ⑶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c层学生回答。

  3、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同桌互相讨论。

  ⑴c层学生读句子; a、b层学生想象四年的变化。

  ⑵a层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并作出解释。

  结合生活,

  深化道理

  教师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个自然段。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全班齐读。

  b层学生说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a曾学生说说自己周围有哪些变化。

  拓展延伸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尝试小练笔。

  2、全班交流、评议。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  得:  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办法。

  2、学习生字新词。能用“仍然”、“果然”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科利亚挖着木匣的原因;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学文明理,懂得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了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教具准备:课文内容录像带,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事往往能给人以启发。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发生的事就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观看录像,了解课文大意

  边看边想:这篇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如何分段?

  2、重点讨论:第四自然段的归并。

  交流:这一段主要讲四年以后的事情,应归并到下一段。

  3、归纳段意。

  指点:可根据小标题,归纳各段段意。

  要求:作为段意的句子要简练、完整。

  四、学习第一段“埋木匣”

  1、指名读第一段课文。

  边读边想:把第一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2、重点讨论:

  (1)两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层写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第二层交代他埋木匣的原因。)

  (2)如果调换叙述顺序,先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然后写他是怎样埋的,与原文相对比哪一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先写科利亚埋木匣,后写埋的原因,设置了悬念,可激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3、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内容

  提问:妈妈和科利亚是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二段“挖木匣”

  1、默读课文,圈画有关词句,讨论填写表格。(投影出示表格)

  2、指点:

  (l)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

  (2)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到木匣,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3、重点理解文中两次描写科利亚挖匣子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用“果然”、“仍然”说话。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横线的部分,理解句意。(投影出示句子)

  (1)科利亚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科利亚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结果都没有找到匣子。“仍然”说明科利亚无论是朝左边挖还是朝右边挖,都和把坑挖深没找到匣子的情况一样。)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匣子。

  (科利亚想出了找不到木匣的原因,还想出了找到木匣的办法,然后按所想的方法去挖,结果找到了。“果然”说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三、学习第三段“受到启发”

  1、指名用高兴的语气读第三段。

  思考:科利亚通过动脑筋挖到了匣子,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

  2、理解句子: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投影出示句子)

  (1)用陈述的语气说出“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一句的意思。

  (2)想一想、说一说:“周围的一切”在文中指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说说身边类似的事和处理的方法。

  四、说话练习

  用“不光……还……”这个关联词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

  五、总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动脑筋,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方法。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3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4

  贵州省贵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袁克丽

  师:昨天,教师已经请大家预习了第18课,大家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下面老师写课题,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写。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很好,今天,老师把科利亚了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

  生:你为什么要埋那个木匣?

  生:为什么你迈的五步有大有小?

  生:为什么不选其他东西,而选木匣?

  生:你是怎么想到埋木匣的?

  师:同学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科利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第96页,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些什么?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孩子。

  师:说说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什么?

  生:法西斯打到他们村子里了。

  生:因为科利亚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里。

  生:我懂得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许多小玩意儿。

  生:他告诉我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气小伙伴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师:你真细心。

  生:我知道科利亚是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生:你很聪明。

  生:你很爱动脑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很聪明的。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段,老师建议你们默读。

  (生默读)

  师:谁能把找到的读给听一听?勇敢点!

  生:……小斧头、小手锯……

  生:从铺上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科利亚看见了妈妈的做法,就学着做,真聪明。

  生:他会学妈妈,做得比妈妈还好。

  师:我们来读一读,把科利亚的聪明读出来。

  (生读课文)

  师:科利亚很聪明,你们也找到相关的句段,也很聪明。还有吗?

  生:……现在我9岁了,……应该走五步。因为旁边的伙伴都没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着脑门想,而没有去问妈妈,说明他爱动脑筋。

  师:为什么科利亚一想就想到挖不出木匣的原因,看来,想是很重要的。那么,他到底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读第五到十八自然段,假如你就是科利亚,你会想什么?

  (生读课文)

  师:现在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是科利亚,我想,这个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现在已经是九岁了,步子也大了,就不应该是十步了。

  生:我想,这个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个人都会长大的,我的步子也会长大的,会比以前大两倍。

  师:咱们班的科利亚真会想,那么想的对不对呀,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科利亚找到木匣子看出来,(读句子)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已经告诉我们了,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生:果然。

  师:作者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科利亚的想法,你们明白了吗?

  师:我们用学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过程摆出来。

  (在黑板上摆学具,先摆上四年前埋的过程)

  师:那么四年后挖木匣还能不能用这样的一个小方块做为一步呢?大家来摆一摆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试摆)

  (一学生上台摆,摆得不对)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组同学摆得和别人组不一样,现在看黑板,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读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这种摆法对吗?(出示词语:仍然一倍不是……而是……果然)

  (学生自由读)

  师:他们这种摆法对吗?

  生: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

  生:我认为不对。

  生:我认为是对的。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因为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因为他的五步比原来大了一倍。

  师:谁还有疑问?

  师: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变了没有?

  师: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宝贝了,他高兴吗?同学们笑一笑,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师:还能从哪儿看出来他聪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我留给同学们作业:思考科利亚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你是科利亚,你第三次会说些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说明你读懂了。

  (语 文课堂 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3.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2.帮助学生理解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的内容。

  【教学难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教学准备】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5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30 柯里亚的木匣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埋 木匣 挖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两分钟

  学生展示

  二、课中研讨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先来看两张照片。(师出示照片)猜猜这张照片有多大(出生),再看这一张呢?(这是一周岁的时候)看完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作答)

  说说看:你和小时候比有什么变化?(生作答)

  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老师的女儿已经一岁多了,你们也成了三年级的学生了。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当小老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4、小组讨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根据这三个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研读埋木匣

  1、师: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

  提示: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教师板画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2、教师分步引导学生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教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想象读,并尝试背诵

  (四)研读挖木匣

  1、师: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经过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已经九岁了。法西斯被赶走了,他和妈妈一起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可是战前埋在地下的东西还在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可以画下来,然后讨论交流。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思考:

  (1)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3)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

  师板画科利亚挖木匣的示意图。

  师:看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图,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4)指导朗读。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五)受到启发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概括段意。

  提示: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2、师: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六)总结全文

  (1)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提示: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师:课文先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再写从中受到的启发,用了怎样的写法?

  提示: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课后延伸

  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写一篇作文。

  26 科利亚的木匣(xiá)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斧、锯、免、屋、抢、难、初、管、敌、阶、懂”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难过”等词语的。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斧、锯、免、屋、抢、难、初、管、敌、阶、懂”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难过”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习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知识链接:

  这篇课文的作者左琴科,是苏联作家,他创作的题材多样,有左琴科的创作体裁多样,有幽默讽刺短篇、杂文、中篇小说、传记性小说、剧作和儿童故事等,其中以短篇见长。代表作有《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克伦斯基》、《澡堂》、《蓝书》等讽刺小说。

  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我要认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量了十步(liàngliáng)数了十步(shǔshù)木匣(xiájiá)

  一倍(bèibiè)喀山(kēkā)法西斯(sīshī)

  2.我要画出不懂的词语,还要运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的意思。

  法西斯在本课是指________

  3.我要仔细地看老师范写生字,我还要把本课的生字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要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读给同学听,,我还要虚心地听取同学的建议,改正自己在朗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四年后——。从这件事中感悟到——在变化,———在变化——都在变化。

  2.我找到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我能按照“埋木匣——找木匣——得到启示”的思路把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段,第二部分—段,第三部分段。

  3.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妈妈埋的木匣———,科利亚埋的木匣———,妈妈埋木匣时走了———步,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步,四年后,第一次找木匣妈妈走了———步,挖出了木匣,科利亚走了———步,没有找到木匣,第二次科利亚走了———步,找到了木匣。

  五.达标检测

  1.我会填空

  德:第7笔是,共笔。

  匣:最后一笔是,共笔。

  管:第12笔是,共笔。

  2.我能区分下列生字,还会组词

  免难敌抢鞋

  兔滩故创蛙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仍然果然突然居然

  ①我把一粒花种子丢进一个花盆里,没想到几天后它发芽了。

  ②有一天半夜,小狮子爱尔莎闯进了平时与它和睦相处的驴群里。

  ③刘老师生病了,可是他坚持给我们上课。

  ④小梅今天没有来上学,我想她一定是病了,下午我到她家去一看,她躺在床上,身边还放着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不少的生字,现在让我们互相听写,看谁写得既正确又漂亮。写完后互相评价。

  二.品读课文,感悟思想

  1.通过读1—4自然段,我找到了描写木匣里面有什么的句子,这句话是———;我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把———,———,———等词重读了,从这些词我感悟到了科利亚是一个———的人。

  2.默读5—12自然段时,我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这句话中的“仍然”表示的是————。

  3.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12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是————。

  4.我愿意和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12自然段,我们要相互评价看谁读得最感人,我还要改正自己不足的地方。

  5.合作学习第13自然段

  ⑴从这件事情中科利亚懂得了————道理?

  ⑵我能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情,社会上的事情来说说“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⑶我要和同桌比赛背诵第13自然段,我还要把它抄写下来。

  三.实践活动

  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9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10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11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 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   “挖木匣”  “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逐层的学习。

  首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文,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埋下木匣的 ,为什么埋 怎么埋?学生都能根据问题思考,相互补充学懂。

  然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方法读懂课文。进行汇报,把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铺垫。用图示的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步子的变化,因此第一次没找到木匣。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联系学生的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并写下来。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追求。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介绍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3、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  )木匣→(  )木匣→(  ),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学生也找了四处不同。之后,我又顺水推舟问:“那为什么他俩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学生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联系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科利亚的木匣在哪里。这一部分其实也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学生兴致很高,大部分能准确地画出木匣在哪里。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赵主任也听了我的这堂课,并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我这堂课作了全面深刻的评价。赵主任这种运用先进的理念的发展评价观,让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

  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重审我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埋木匣这一部分,在三个问题中得到讲解。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会贯通。

  新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自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有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教师所担当的角色:“教师的职责表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为,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这次课程实施的要求是改变实施的方式,其要点是构建起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方式的构建帮助教师从教为主转到以学为主。学生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地探究知识。那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其中也得以体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身心愉悦,学习的积极性强,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最后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强调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体参与教学事件的最佳整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啊!

  二、教师深刻地把握教材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条是提高自身的功底。我想这方面包含的内容很多,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基本功、语文素质、专业技能等,才能给予学生更多。有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而到现在我们不得不反思:

  教师有没有一桶水?即使有了这一桶水,那么是桶清水还是浑水?

  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设计;在第二次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学生兴致很高,读的方式也很多。当我正沉醉在自我感觉不错之时,赵主任的点评一针见血点醒了我。是啊,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前后的逻辑性很强,我怎么能让学生东挑一段西捡一段地读,最后给了全体学生一堆支离破碎的东西呢?问题是出在我啊,我没头把握好教材的叙述顺序,更没有去思考这样的文章用怎样的方式来读更合适。

  在讲读第二段时,我让学生来想象一下除了课文中讲的那几个东西外,科利亚的小玩意儿还可能有哪些?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都能讲出许多东西。而赵主任的一句话又问得我哑口无言:“课文主要是让我们了解科利亚是个聪明、善于思考、做事细心的孩子,你这一段的设计和课文的主旨有没有很大的联系呢?”对呀。既然和课文主旨没有太大的联系,花这么多的时间来讲读没有太大的价值的东西又有何意义呢?

  教育活动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简单的“教”+“学”的活动,而是教育者→教育中介客体←受教育者。从教育活动的目的看,教的活动是为了学的活动,教育着具有引导受教育者活动的意向和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引导者一方发生了偏离,那么必将影响到受教育者,使之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活动。

  看来,要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新课程的理念,真让我如沐春风,它给了我甘泉雨露,它唤醒了我沉睡的教学思想和意识,它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教改天地,它将带领这支教师队伍走进一个新的里程碑!

  新课程的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它将是我全新的追求!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厦──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埋木匣部分讲了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木匣及木匣里有哪些东西,为什么埋木区和怎样埋木匣的。挖木匣部分讲 4年后,妈妈顺利挖出了自己埋的木匣,开始科利亚按原来的步数没有挖出木匣,经过认真思考后改变了步数,挖出了本匣。最后一段讲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的道理。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课文在描写科利亚思考过程时,层次非常清楚,合情合理,富有逻辑性,令人信服。首先他从妈妈的大木匣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三个结论:他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必在原地,妈妈是成年人,步伐的大小一般不会改变。为什么没有挖出来,他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经过认真思考,他明白了:时间过去4年,自己的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10步,现在只需走5步。他按这样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从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中,科利亚懂得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二者均为教学的重点,后者是教学的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通过预习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

  ②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认读字词。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  )木匣(  )

  ⑤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妈妈埋的东西同科利亚的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书写

  1、生说说书写需要注意的生字。

  2、师范写,生书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②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二、学习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

  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6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一切在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篇14

  【编辑导引】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通过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主动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情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着力给学生创设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享受阅读的快乐。

  【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疏理结构、整体感知

  1、导入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6课《科利亚的木匣》说的就是这么一个理儿。这可是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开始今天的学习,来,齐读课题。

  (学生精神抖擞地带着期待的神情读课题两遍)

  2、游戏活动“认字走迷宫”,检查生活读音。

  师:昨天,同学们都回家认真做了预习,课文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很自信地):认识。

  师(怀疑):我可不信,我要来考考大家。我知道走迷宫呀,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啦。今天我送给大家一件礼物就是玩一个“认字走迷宫”的游戏。注意听,迷宫里藏着许多生字,当它跳出来时,大家准确、整齐地认读两遍后,就可以继续前进。

  (学生听了以后,脸上充满了好奇的神情,注意力很集中)

  (课件出示“认字走迷宫”,学生认读生字)。

  当读到“懂”、“匣”、“抢”字时,没读准。生字上跳出音节,请小老师来教读两遍,全班再齐读。

  当读到“难”字时,先读课文里带字词语“难过”,再读生字。老师点明这是一个多音字,再请小朋友说出另一个读音,并组一个词。

  3、游戏活动“魔方轻轻转”,检查验读准词语的读音。

  师(高兴,神秘):啊哈,大家齐心协力走出了迷宫,你看,迷宫城的主人还奖给我们一个神奇的魔方。(课件出示)

  师(拿出教具词语魔方):“小朋友们快看,神奇的词语魔方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现在,我们来玩第二个游戏——魔方转转转。转到哪个词语大家齐读两遍,读得正确、整齐。魔方转起来——”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词):冰鞋、斧头、手锯、免得、算术、仍然,在读“算术”和“仍然”时有困难,老师教读两遍。

  4、默读课文,疏理结构。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课文都读得比较熟了吧!好,请大家默读一遍,读完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打开课本后,静静地默读,并思考)

  生:课文讲了科利亚5岁的时候,埋下了他的“小木匣”,过了四年,又挖出了木匣,还从这件事中,获得启发,懂得了一个道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着,让他说清楚,说通顺,并板书“埋、挖、启示”。

  这部分教学通过球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认字走迷宫”和“魔方转转转”来检查了预习中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通过默读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来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二、学习“埋木匣”(课文第1、2段)

  师(津津有味地):这个故事发生在科利亚的故乡,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

  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临走时,妈妈把有些重要的东西放在大箱子里,埋在了地下。科利亚还小才只有五岁(同时贴出图片“小科利亚”,只会数10。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学生读文,边读边拿起笔进行勾划。)

  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并句段)

  师(鼓励):哪个同学敢单独来读读这两段,看看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

  生读。

  师表扬学生读准了几个多音字的和难读的词语。如“数”“盛”“小玩意儿”“铲子”。

  全班也读读这几字和词语。

  师(疑惑地):同学们自己再小声地读读,边读边想,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读完后,认真思考、揣摩)

  生:我觉得科利亚当时的心里是十分喜爱粉的木匣的

  生:他心里想,这些心爱的小玩意儿,我是多么舍不得啊!

  生:他要走时后,把所有心爱的小玩意儿,先装进木匣,还埋起来。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再体会当时科利亚心里想什么。(课文用红线划出“他……”)

  生读,再想。

  生:他心里想,我要把小木匣埋好,不要让别人发现了。

  生:小木匣千万别丢了,以后我回来时,还要把它们找出来玩呢?

  师:那你们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你看他还用脚踩实,所以我觉得他埋得很认真,是不想让别人了现了,把他的宝贝小木匣给挖走了。

  师:是呀,科利亚是多么喜爱他的小木匣,埋得多认真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一边读一边学着像科利亚的样子“埋小木匣”。(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一边读课文一边做动作,特别“埋、挖、撒”这几处,演得很贴切)

  师:我想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科利亚埋木匣的方法,位置。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

  生:他从家门口……

  师(反问):几步呀

  生:十步

  生一边数数,师一边画线段图。

  师:啊,终于把小木匣埋好了。他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呀!怎样读才能表现出科利亚的心情的变化呢?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开始练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停下来想想,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有的学生和周围的伙伴交流朗读。

  师:现在谁来读好这段读,让我们都体会科利亚心情的变化呢?其它同学都要竖直耳朵,用心听听,看看他哪些地方读得好,能表现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请一生读,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什么感情的变化。

  生:xx同学,你读得很流利,但是我觉得“挖呀、挖呀”应该读慢点儿,表明科利亚挖得很认真,挖得时间比较长了。

  生:读“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要强调,读还是“没有找到”脸上这时应该现出有点焦急的神情,因为他当时心里想,怎么会没有呀,到哪儿去了呀。

  生:当科利当最终找不到时,脸上应该表现出失望的神情到最后可以读慢点。

  生:我认为还应该强调读“仍然”。

  师:那再请一个同学来试试。(课件出示:标出“挖呀、挖呀”)老师有意请了一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孩子来读,起个示范的作用。

  这个小女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配合了合适的神情,动作,读完以后大家教自由地送给她掌声。

  师:让我们大家一齐来读,相信也能读得更捧。

  学生齐读,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三、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即第一次“挖木匣”

  师: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时间过得很过一晃四年过去了。你看科利亚长大了,个子长高了,步子也变大了,成为了一个英俊的少年(贴出大科利亚)。他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他们终于回到了故乡,妈妈迫不及待地来到原来埋箱子的地方,挖出了箱子,全都在,多让人高兴呀,而科利亚呢?那种激动,期待的学习更别说了,眼看终于要和分别四年的心爱的小木工加重逢了,可正当他兴冲冲的地开始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生朗读第8段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段,想想科利亚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们小声地反复读了几遍这段话,有的学生还动笔做了一些句划圈点。

  生:刚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分高兴、后来当木匣分找不到时就变得很着急了。

  生:想到要挖到木匣了,科利亚多高兴呀,于是他动手开始挖,可是坑已经挖得很深了,咦,怎么没有了,他那个时候心里肯定有点着急,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还是没有,他泄气了,不高兴了。

  生:不单是泄气,因为他无论如何找,都没有找到心爱的小木匣,该是多么失望啊。

  师:同学们紧紧抓住了科利亚的动作来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值得赞赏,使我仿佛边浮现了科利亚的当时挖木匣的情景。那大家把这段多读几遍。

  四、练习第10、11、12段,第二次“挖木匣”

  师:是啊,挖不到木匣,科利亚该多失望啊,正在这时候,小伙伴们围上来了,都朝科利亚说,他们会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第9、10段。

  师生合作朗读10、11段,生读人物说的话,师读旁白。

  师:科利亚遇到问题时并没有放弃,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他静静地坐在台阶上,摸着脑门想,突然他想起来,他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了吗?

  生(高兴地):找到了

  师:抽一生读科利亚说的话(课件出示)

  师:大家起来读灾个好,看能不能读正确、读顺,(课件在“---------”下面划横线)

  生读。

  师:你读了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没有?敢于提问的小朋友是善于思考的小孩子,你有问题了让我们大家都来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生:“量”是什么意思?

  生:用一种工具比如尺子来测量长度。

  生:课文说是步子来量埋匣子的位置

  生:为什么……大了一倍,应该……

  生:我想知道“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师,提得好,只有弄明白“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我们才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让我们来的周围的小伙伴讨论讨论,看能不能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和其它学习分法让我们都弄明白这“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学生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开始讨论,各说各的办法。

  生:举个例子来说吧,我第第五岁,我比他大了一倍,那就是十岁。

  生:其实就是原来两个这么多,用手比划如果这是一步,大了一倍就是两个这么多。

  生:我上台来画个图给大家看看,(上台)如果科利亚原来一台是这么长,“大了一倍”就应该两个这么多,就是这么长,(生虽然画得不标准,但是下面的学生已经弄明白了)。

  师:经过大家的讲解,我好像也弄明白了,我也想举个例子来试试,仔细看,看我是不是真正弄懂了,(拿出一段绳子,对折,再放开)

  如果这是科利亚的一步,那大了一倍就是两个这么多,对吗?

  学生连连点头,回答“是”。

  师:谁愿意上台与教师合作,我们再用图来表示科利亚第一次挖的情况呢?(老师请了一女生上台)

  师:大家一起来数,一起来画,三个臭皮匠底一个诸葛亮。

  师生共同画图,孩子们也在下面积极参与,动手动脚,指挥着。

  师:咦,哎呀,科利亚走十步已经走过了,挖不到木匣喔。

  生:应该往回走五步就可以了。

  生:再画一段用,只退五步就可了以。

  师(喜悦):看着孩子们,经过一番思考,科利亚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你们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吗?大家看着板书的图示,并自己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科利亚以前挖不到木匣呢,如果用上“因为………所以”就更好了。

  学生望着板书,自己叽叽喳喳练习说形了。

  抽生说:

  生:因为科利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

  师:可事情的发展真的就像科利亚想的那样吗?走五走就能挖到木匣子,齐读12段(课件拿出来。)

  师(喜悦):找到了吗?

  生(喜悦):找到了

  师:课文里用哪个词说明了,事情发展的结果,和科利亚想的一样

  生:“果然”

  师(高兴):音乐响起来,你看九岁的科利亚真不简单,遇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找到了自己心爱的木匣,不但他很高兴,我们也跟着高兴,让我们再读读第11、12段感受科利亚的快乐吧。

  师生齐读11、12段。

  五、学生第13段

  师:科利亚多么开心呀,高兴的不单找到了匣子,还有更大的收获,我想和大家地丐来读这段话,我来引读。

  师生读11段

  师:我想信今天不光科利亚从埋、挖匣子这件小事中懂得了一个道,我也相信每个小朋友也从中有很多收获,当你走出教室时,我们也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有,观察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呢?只要你用心,你也会发现生活中会有很多秘密,将你观察到的记录在小本子上,下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喜悦地、充满期待走出教室。

  10

  5

  10

  〖板书设计〗

  5岁埋

  科利亚的木匣

  9岁挖

  【背后的故事

  真 实

  关于“自己”这个话题,我记得英国诗人蒲柏说过“我们的全部学问就是了解自己。”又另有大罗马悲剧作家赛内加也说过;“你如何看待自己要此他人如何看待你,重要得多。”人生就是个舞台,你是自己的导演,认识自己是这幕戏是台精彩的第一步。每当深夜醒来的时候,我常问自己:“我是谁,我最真实的一面是什么,我该如何来看待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参加第二届泸州市小学语文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场精神毅力历练之旅中,我逐渐认识自己,一个最真实的我浮出水面。

  “看庭前花开花落,辱惊不惊,望天上天卷云舒,去留无意。”我直向往这种恬淡、开阔的心境。一直以来,就这样平凡地工作与生活着,觉得生命这样已经很精彩。可是,也许老天特别庞爱于我,不断把好运降临在我头上。当听说今年秋期,要举行市第二届课改竞赛活动时,我在想,人生难得几回博,我主动出击一次,主动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吧,即是对从教十年的一次检阅,又是对自己素质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吧!怀揣着这样的认识和信念开始迎战。

  从8月下旬到11月份,历时三个月,因为临时抽签决定上课内容,所以检测老师平时的功底,要多方向储备“军粮”:学课标、看课堂实录、相关的课堂理论,教材年段分析。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古涩的,几乎有放弃退却的念头,但又被顽强的意志给击退。我常对自己说:“何晓琴,难道这么一点因难都不能克服吗?你想成为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吗?”台灯下,我深深吸一口气,使劲甩甩头,抛开懦弱的一个我,又一头扎进学习中。

  从学校选区、全区、直到决赛,一路走来,感到压力越发沉重,来自自身——好像不能失败,不允许失败,没有失败的资本,我只能一冲再冲,来年历外界的压力——领导的关心,同志的期望,有时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怎么办?还得自己的信念,自己在精神要战胜自己。我印像最深刻的是,当泸师附小细签的哪早上,我两手提着资料袋,向学校走去。离学校越近脚步越发沉重,心也咚咚跳得厉害,快上楼梯时,觉得每一步很艰难。我又深深呼吸一口气,想像孩子们在运动会上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情景,此时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为自己喊加油吧!每跨上一步台阶,我就心里用力喊一遍:“何晓琴,加油,何晓琴,努力!”来驱赶紧张、来驱赶怯懦。每当我感觉到疲倦劳累想放弃时,我就这样为自己打气,从而保持一个斗志昂扬的状态。无论结果如何、过程中自己要把握好的状态。事后我把这段经历告诉我的姐妹们,大姐刘诗珍笑咪咪地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你呀,永远都像一个小孩似的。”我原来是这样的一个我,内心深处像孩童一般,稚气,朝气,生命里才焕发出一种勃勃生机的力量,是一株顽强的草。

  那我还是怎样的一个我呢?11月3日上午,我在听第一个参赛老师上课时,我感到赛场很不安静,有老师不断进出,不断接听电话,打扰了孩子们学习和老师的情绪。我该怎么办,我不希望我的课堂是这这样的课堂,我希望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进入课堂的情境里。我思量了半天,我得有所行动。第二天,课马上要开始了,我安排孩子们休息。然后我十分慎定地站在了前面,把目光接向后面里黑压压的老师们,微笑着扫视着整个会场,诚恳、礼貌地、轻柔地倾诉我的心声:“各位来自远方的老师朋友们,你们辛苦了!在课开始之前,想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永远是诗意的课堂,不管我们要多教的是哪一类型的课文,因为语言文字是有生命、有魅力的、有情感的,这样的课堂里需要一个人沉下心来聆听语言文字的生命的声音。让我们共同走进美的世界。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您能再看看您的手机关到了震动了吗?谢谢大家,真诚的谢谢大家,我和孩子们谢谢大家。不管成功与否,过程永远是最美的。”课后,我又隐隐有丝后悔,在这样的场合,该不该表露自己真认的心声是不是不太妥贴。教研培训中心袁小平老师向我表示祝贺时说:“我觉得你是一个有诗意的,有个性的教师。”因为平时接触不多,我就开玩笑说:“袁老师,何以见得我是这样一个有个性的老师呢?”袁小平说:“有今天这样比赛的场合,在几百人上千人的面前,在不同层次,不用 的老师面前,请求他们关好手机,确实有个性,不同平常。”旁边一个老师急忙补充:“这叫个性,这叫大气,这叫真实。”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竟然也是这样一个有个性的人。是的,我是一个率真的人。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赋予了一种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没有人告诉你,得让你自己去发现。认识自己,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经过竞赛课,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生活还会继续,还会经历各种事情,我学会了透过生活的镜子审视自我,寻找真实的自我,是我最大的收获。

  挑 战

  这次赛课较以往有很大不同,很有挑战性,以往自己可以选择所最喜欢的,最擅长的课文类型执教,潜心钻研,深思熟虑,反复试讲,一大堆老师在一旁出谋划策,字斟句酌,大到课的设计,小到一个字一词,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到位。可这不同,上课提前一天抽签,决定课的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要接近于平日的常志教学,是全新的挑战,在台上的四十分钟的表现是赶不出来的,考验老师是否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有很深的积淀,你的课堂调控能力,你对教材分析处理,是一种真本事的较量。

  教书十年,大大小小的比赛也经历了许多,但从没有接受如此严峻的考验,从8月下旬开始,着手准备。

  其一、重新学习钻研了课标,课示解读,前后反复把重要章节阅读了至少5遍以上,性质、目标、策略等等,勾勾划划,圈圈点点,结合自己的课常教学实反复思量,揣摩。

  其二、拜读了部分教育大师的专著,苏霍姆林期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李玄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窦桂梅老师的《三个超越》等,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理念,最关键的是审视他们的人生,我获得一种前进的动力。窦桂梅老师作为一名校长,尽管有那么多事务,可她依然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读书,写书,听课,上课,她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她所挚爱的教育事业,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她有她的人格魅力征服的所有的人。

  其三、学习分析了课改年级的教材教参。把握目标,分析课文因为无法得知会抽到哪一篇课文,所以我一有时间就会予以思考,包里永远带着三个课本,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翻。这篇课文,该如何处理呢,可以说,脑子里一直是处于热情的积极工作的状态。确实很锻炼人,你得调动你所有的经验和智慧来思考文章处理文章,解读文本,做好设计。

  光有理论的储备还不够,我得搜集方法。于是我向课政年级的老师求教,下课铃声一响,我准跑到二、三年级的老师办公室里取经,向他们了解学生的学情,认知基础。常有哪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老师们纷纷伸出友爱热情的手,毫不保留地为我传经送宝。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我记了厚厚的一个本子。有学习汉字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有对话的方法,有阅读文章的方法,如何开展小组讨论等,这不单是我这次比赛有帮助,对于我整个教育以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呀。

  回顾过去十年,或许真有这三个月时间的收获少,我认真反思的教学,我自己的课堂,在那一段时间,我在平时自己的课堂 上也充满了和智慧,我把学到方法立即运用到实际当中,教学效果也很突出。

  这不能不说是一次超越,我从中获得全新的教育体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情感都焕然一新,我看到了自己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比赛是短暂的,暂时的,但这种超越带来的影响都是永久的,我感谢这次赛课的经历,实现了自我超越。

  温 暖

    赛后,我曾发自肺腑地跟刘诗珍大姐说:“我真的感动了,像这样的比赛,要获取成功,一个人是拿不下来的。”没有什么豪言壮语,都是真情的流露。

  永远忘不了老师们的热情微笑,停下手中的工作来接待我。来与我探讨教材,探讨方法,永远忘不了,我的搭档——李老师带病给我代课,忍着病重,几乎是顶了两天的课,听着他说话时,声音嘶哑,不停咳嗽,他总是微笑对我说:“你放心地去参加比赛,班里的事交给我啦,我没事,年纪虽然大点儿,挺得住!”还忘不了,老师们给我赶制教具的情景,那时教师们已经工作了一天,已经疲惫不堪了,可都留下了办公室。贺老师和杨老师细心地做了一个正方体,郑红老师小心翼翼地把词语卡片贴上去,连双面胶该取多长,一点儿也不马虎,看着她匀认真地用心来做事的样子,我真的感动不已,美术老师冯小涛为我画了两次“科利亚”的图像。刚开始,由于我没交待清楚“科利亚”该走的方向,画错了,重来,对知道后二话没说,我本来想马虎地在背面涂个色就可以了,可不曾想,我来到办公室,领取的时候,她又重新设计了“科利亚”看着大小“科利亚”可爱的样子,我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我对自己说要加油啊!

  抽签的那个上午,按照规定,我在指定地点有课,回学校向大家征求意见,当时是中午,可老师们一个也没走。我一到大家就开始研究、讨论,第一个焦点是:“对于第一课时,是上全文,还是处理一半!”黎忠慧老师说:“按平的教学其实处理到第8自然段就已以可以了。”童敏不赞成:“这是一遍整体性很强的课文,处理一半,总是一种不完整的感觉,与离破碎的,”刘诗珍接着说:“那么这一长篇课文就是事实上要有所取舍,不能句句到位。”我听取了大家意见,也立即拿定主意,长文短教,抓注重点,“埋—挖—悟道理”这三个点。第二个争论的焦点是处理这三个部分的学习,大家又是各抒己见,三个臭皮匠都确实可低一个诸葛亮了,很快地有了统一的意见,我也觉得适合的风格。“埋”揣摩科利亚内心来学习埋时的动作,指导朗读。“第一次挖”这一部份,用体验科利亚心情的变化来指导朗读,这样处理“埋”也可以发挥我擅长指导朗读的特长。第二点是重点,教研培训中心的熊生贵老师和刘小临老师认为这部分学习能让学生独立质疑,解疑理解“开始挖不到的原因后”转动学生动手,作图,达成对语言文字理解,这时是晚上八点,大家早以肌肠辘辘,可都没有一丝埋怨,全身心地积极到策划中来,当然最终得由我自己定,看着大家为我饿肚子,面对面容憔悴的校长,我不知该说什么感谢的话,什么也说不出来,我觉得再一次在心里喊着:“何晓琴,你要加油啊!”

  集体的温暖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家庭的支持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从准备参赛以来,家务事、婆婆都全部承包了,总是跟我说:“你忙你的,好好比赛,王子恒(我儿子)这段时间,你也别管了,有我呢。”我看到老人家忙前忙后,做这做那的确羞愧难当,每当听说我得了区第一、市第一时,婆婆脸上的喜悦难以言表,恐怕比我这个当事人不知高兴多少倍。爱人才调到一所新学校,他自己也压力重重,又是班主任,事情也挺多,可他总是尽早忙完事务就赶回家,照顾儿子学习生活,好让我安心备战,他给孩子洗澡,给孩子读故事,检查作业,承担了一节,没有一句怨言,还总对我说:“亲爱的,加油,没问题的!”每当想到这些,心里说不出的幸福和感动,这是一个多温暖的家啊,我不是一个人作战,我的身后有那么多的后盾,我怎能不充满和力量呢!

  当课堂上时,音乐响起来,我和孩子们齐读了文章最后一段,聆听着音乐,聆听着学生们的声音,心里就像倒翻了五味瓶,所有滋味一处涌上心里,心里在早是湿润了,三个月来的所有感受,那些幸福,那些感动,那些折磨,那些坚持,化作在一起,在心里翻腾着。路还很长,我透过生活的镜子,看到自己生命在成长,那么多人的目光在关注我,一位教育家说:“教育是一朵去推一朵去要棵做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真正体会到是那么多人在推动我,那么多朋友在摇动我,那么多真诚的高尚的灵魂唤醒我,一阵风吹过,我以一个真的我上路了——。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27857114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