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9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19草船借箭

微信扫码分享

19草船借箭(精选14篇)

19草船借箭 篇1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你们读过哪些中国古典名著?你最喜欢哪部著作中的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从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简介历史背景。

  二、通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自学生字。

  3.注意“丞”字的部首;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一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诸葛亮准备造箭)

  (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借箭)

  (l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诸葛亮借箭成功)

  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2.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分角色朗读。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交流。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中标注出来。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1)默读课文,思考。

  (2)分组交流。

  (3)集体交流。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过渡: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教师揭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4.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合适吗?

  6.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三、布置作业 

  复述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

  我是小诸葛。

  活动内容:

  1.学习了后,你能说出几条军事妙计吗?

  2.请你查阅资料,积累几条与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

  活动目的:

  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答案:

  一、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二、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满载而归。”同学们学了之后,一定知道这个歇后语中的故事。其实,诸葛亮还做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事情。今天,咱们就借歇后语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他知道魏军要抢占街亭,马谡自告奋勇任先锋,王平是副将。临行前诸葛亮千叮万嘱,让马谡一定要当道扎营。可马谡不顾王平反对执意守山,结果被司马截断了水源,围困在山上。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为了避免有更大的损失,退回汉中。事后,诸葛亮知道是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尽管和马谡的感情很深,可为了严明军纪,他还是依法将马谡斩首。诸葛亮杀了马谡后,想起马谡与自己平时的情谊,心中十分难过,伤心地哭了。为此,他一直非常细心地照顾马谡的儿子。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自马谡失了街亭之后,诸葛亮让关兴、张苞带3000兵马向武功山小路走,并告诉他们,遇魏兵不可大战;魏兵退了,便去阳平关。又叫张翼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道路。马岱、姜维做好埋伏,并通知南安、天水、安定平民撤回汉中。当司马懿率15万大军朝西城拥来时,诸葛亮身边已无一员武将,只有2500兵在城中。于是诸葛亮下令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大开,用30个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自己被上鹤毛大氅,戴了头巾,在城楼上焚香弹琴。司马懿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吓得赶紧命令大军向西北山路退去。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话说诸葛亮三气周瑜之后,周瑜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然生了周瑜,又何必要生诸葛亮呢?)而亡。孙权知道周瑜死后,非常伤心,并照周瑜遗书命鲁肃为都督,总领兵马。诸葛亮得知此事后,与赵云引五百军乘船去巴丘吊丧。途中,诸葛亮知周瑜灵柩已到柴桑,便率部前往。当诸葛亮一行来到柴桑后,周瑜部将想杀诸葛亮,但见赵云在其身旁便不敢下手。诸葛亮读了祭文后,伏地大哭,连鲁肃都很受感动。其实,诸葛亮并不是因为周瑜的死而伤心,他是哭给周瑜的部下看的,真正目的是消除东吴的敌意,维持孙刘联合。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还有很多:“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诸葛亮见魏延——见得离不得;诸葛亮用兵——虚虚实实……”如果同学们对这些歇后语中的故事有兴趣,一定要好好地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19草船借箭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督、惩、罚、寨、饮、援。

  2.新词:神机妙算、疑惑、委托、推却、轻易、甘受惩罚。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分清前因后果。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4.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历史人物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博览群书,学习诸葛亮宽阔的胸怀,识大体的品德,将来做社会有用的人。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地发展是重点。课文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具体叙述了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经过,也是文章的重点。

  采用指导朗读及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解决重点。

  (二)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既是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

  采用教学时,先从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观察挂图,发挥想象,进行表述练习。

  (三)听录音,练习复述故事。

  (四)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二)整体感知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略有了解,但是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还难以把握,因此参照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掌握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尤其对于曹操、周瑜的性格要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曹操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周瑜虽然妒才忌能,但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大将。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其中有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自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同位讨论体会交流。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①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②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③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④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⑤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是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小黑板,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再读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六、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2.用“委托”、“轻易”造句。  

19草船借箭 篇3

  10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不要错读成d#u。

  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

  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

  饮:读y!n,不要错读成y@n。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

  (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题的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通过读书,孩子们也能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和小人的嘴脸,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本段的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六年级学生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难。

  第二段课文理解到这儿还不算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学完第二大段后再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由于有刚才的理解作基础,所以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课文学习完之后,还要给同学时间再读一读,从而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读自学的形式,即默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确:诸葛亮他们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这样可以蒙住曹军的眼睛,使他们不明虚实。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这道题通过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他们贴在一起,等同学读完了这段书的内容之后,让他们自己演示。同时理解到诸葛亮把船队“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确超人。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这道思考题可让同学读书找答案。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物不同反应的比较,使学生们理解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的超人之处。另外,这段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让同学分析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要使同学抓住曹操的言行去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

  在讲这部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教师不愿画图,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讲解这段时,教师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他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对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总结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必须要让他们明确,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8)教师小结。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通过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这样的两个问题,是想让同学们通过第一题再次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节整体。

  通过读第一大段,使同学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设下“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才是事情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二段之后,我们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大段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课文第四大段,从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们会发现,全文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2.练习用“委托”和“轻易”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本文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练习按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有原因,也必然会有结果,只有了解了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这篇文章重点教会学生分清文章的前因与后果,课后也安排了这样的小练习:说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原因与后果。

  由于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就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是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想用这件事来刁难他。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说出诸葛亮“只要三天”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联系上文,我们得知这话是在周瑜说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况下说的,结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这件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仔细读书,我们会发现,不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敌人的虚实,结果是曹操上了诸葛亮的当。

  本课思考·练习还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练习。首先,我们得让学生理解造句用的词是什么意思。“委托”就是请人代办的意思,但它又不同于“嘱咐”,“委托”更加郑重其事,要别人必须办到,而“嘱咐”则不一样。了解了词意,下面让同学思考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它一般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造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轻易”一词,要先结合课文理解,即“随随便便”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了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简单容易”。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练习造句。两种词意造的句子都应是正确的。

19草船借箭 篇4

  11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漫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胸怀、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二)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二)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拔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 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并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

  (1一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l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为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步: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步: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步:诸葛亮借箭;

  第四步: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师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支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l)“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4)“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6)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

  (1)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①“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师: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3)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揭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揭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附: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5个生字。

  (三)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四)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标清自然段序号,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虽然只有5个生字,但这几个字的读音都特别容易读错。教师在教学时应逐个指导学生读准。

  督:d&,不要错读成d#u。

  惩:读ch6ng,不要错读成ch7ng。

  寨:读zh4i,不要错读成z4i。

  饮:读y!n,不要错读成y@n。

  2.指导区分字的结构。

  本课的生字有几个也比较难记,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教学生进行识记。

  (1)加一加:

  所谓“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同学们所熟悉的两个字相加,组成一个新字。

  如:“督”,就是“叔”和“目”组成,但要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又如:“惩”,就是“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

  再如:“饮”就是“饣”字边,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2)换一换:

  如:“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寨”的下半部分是把“赛”下面的“贝”换成“木”。

  (3)组一组:

  如:“罚”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

  3.指导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理解词意,要使学生掌握: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的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是否能读准字音,对生词是否理解词意。

  (四)三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自己去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如果问题涉及到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留待讲读时再给学生解决。

  (五)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此时,学生已经是读第四遍课文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可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1.启发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  商议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

  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

  轻易  支援  甘受惩罚  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题的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通过读书,孩子们也能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是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和小人的嘴脸,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

  本段的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我想:六年级学生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难。

  第二段课文理解到这儿还不算完,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学完第二大段后再问: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由于有刚才的理解作基础,所以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因为诸葛亮太了解两个人的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课文学习完之后,还要给同学时间再读一读,从而体会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3.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读自学的形式,即默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去?

  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确:诸葛亮他们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这样可以蒙住曹军的眼睛,使他们不明虚实。

  (2)诸葛亮把船停在哪儿?为什么?

  这道题通过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他们贴在一起,等同学读完了这段书的内容之后,让他们自己演示。同时理解到诸葛亮把船队“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确超人。

  (4)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这道思考题可让同学读书找答案。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物不同反应的比较,使学生们理解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的超人之处。另外,这段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让同学分析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又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要使同学抓住曹操的言行去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

  (6)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为什么?

  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

  在讲这部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教师不愿画图,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讲解这段时,教师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他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7)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对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学生总结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必须要让他们明确,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8)教师小结。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通过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同时思考:

  (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

  (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这样的两个问题,是想让同学们通过第一题再次体会出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度。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节整体。

  通过读第一大段,使同学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设下“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才是事情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二段之后,我们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大段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课文第四大段,从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们会发现,全文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而结束。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2.练习用“委托”和“轻易”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本文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练习按提纲说出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有原因,也必然会有结果,只有了解了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这篇文章重点教会学生分清文章的前因与后果,课后也安排了这样的小练习:说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原因与后果。

  由于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就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是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想用这件事来刁难他。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说出诸葛亮“只要三天”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联系上文,我们得知这话是在周瑜说出要求十天造好箭的情况下说的,结果他真的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任务。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这件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仔细读书,我们会发现,不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敌人的虚实,结果是曹操上了诸葛亮的当。

  本课思考·练习还有一道要求造句的练习。首先,我们得让学生理解造句用的词是什么意思。“委托”就是请人代办的意思,但它又不同于“嘱咐”,“委托”更加郑重其事,要别人必须办到,而“嘱咐”则不一样。了解了词意,下面让同学思考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它一般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最后再让学生进行造句,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轻易”一词,要先结合课文理解,即“随随便便”的意思,然后再查字典了解它的另外的意思,“简单容易”。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练习造句。两种词意造的句子都应是正确的。

19草船借箭 篇6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一)、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二)、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19草船借箭 篇7

  吴存明  湖北武穴市江林小学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 具 准 备:录像 幻灯片

  教 学 时 间: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 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 程:

  教 学环 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 透 点

  复习前文导入  新课 2` 1、 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2、 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  ,保存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7` 1、 周瑜为什么这样做?2、 诸葛亮是怎样做的?3、 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4、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1]

19草船借箭 篇8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19草船借箭 篇9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 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19草船借箭 篇10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19草船借箭 篇11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时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导之以思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大雾……

  (1)齐读。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板书:大雾漫天)可见诸葛亮懂得什么?(板书:懂天文)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齐读。

  比较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里加上“一定”说明了什么?

  读出自信的语气(朗读指导)

  哪些句子证明,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确实不敢出兵,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板书: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曹操这个人的——特点。(板书:知人心)

  3、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还“算”到了什么

  (1)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

  诸葛亮算到那天正好是顺风顺水(板书:顺风顺水),可见诸葛亮还懂什么?(板书:晓地理)

  4、学到这里,你们佩服诸葛的神机妙算吗?好,现在你们能围绕“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把上面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说吗?

  5、学生试说,指名说,评价。

  6、小结: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所以能顺利地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三、导之以练

  1、那么诸葛这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三段,用线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

  师: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掉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用手当船操作,体会这样安排的巧妙)

  出示: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

  齐读,这句中的“谢谢”是什么意思?(感谢、嘲笑)

  朗读指导

  (3)老师已把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写出来了。(出示)

  吩咐 朝北岸开去

  下令     一字儿排开

  又叫     擂鼓呐喊

  又下令   掉转船头

  吩咐     齐声呐喊

  就叫     驶向南岸

  (4)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鲁肃,该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说话练习)

  四、总结。

19草船借箭 篇12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19草船借箭 篇13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

  ┇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19草船借箭 篇14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督、惩、罚、寨、饮、援。

  2.新词:神机妙算、疑惑、委托、推却、轻易、甘受惩罚。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分清前因后果。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4.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历史人物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博览群书,学习诸葛亮宽阔的胸怀,识大体的品德,将来做社会有用的人。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地发展是重点。课文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具体叙述了诸葛亮用的经过,也是文章的重点。

  采用指导朗读及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解决重点。

  (二)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既是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

  采用教学时,先从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观察挂图,发挥想象,进行表述练习。

  (三)听录音,练习复述故事。

  (四)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二)整体感知

  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略有了解,但是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还难以把握,因此参照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掌握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尤其对于曹操、周瑜的性格要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曹操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周瑜虽然妒才忌能,但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大将。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其中有一个的故事,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自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同位讨论体会交流。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①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②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③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④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⑤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是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小黑板,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再读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六、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2.用“委托”、“轻易”造句。  

  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9草船借箭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28615114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