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元气怼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微信扫码分享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精选13篇)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1

  去年公开课讲了《花之咏》,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议,自我感觉不是太好。 特别是同学科的 一位老师告诉我   作者是位盲人时,我觉得无地自容,好像自己精心备了几天的课被全盘否定。虽然事后不断地钻研,但觉得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已不具说服力。

  今年在同学科集体备课时,我首先自我批评:我去年没有结合作者的实际背景去渗透领悟本文的中心。可内心却一直想把背景搞清楚......恰巧那天遇见陈老师,再次询问作者是不是盲人?得到的答案仍是作者正是因为盲人才写的这篇文章。我迷惑不解但无力辩解......无奈教材资料翻了一遍又一遍,网页翻了一张又一张.......最后经我们四年级组搜集、五年级判断,一致认为著名黎巴嫩是人纪伯伦不是盲人,他所谓的光明指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作品文韵优美、含蓄,借花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必须结合作者背景去理解:

  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经全球闻名。

  不管怎样,都要向你致敬,为你认真求真的态度,这也正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引者评)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2

  】《花之咏》教学设计之一     】《花之咏》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学生分析: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查字典,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由孩子们咏花引入课题,学生通过对比自然而然地理解花之咏就是花儿的歌唱。]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读自悟,自己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课文时会更积极。]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学生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对课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读后的感受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但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再结合原文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和思维习惯。]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这种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四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大部分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能够做到基本相似,个别人的语言还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孩子在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时,虽然老师告诉学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用语言来表述,而且表述缺乏个性,这很值得我思考。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3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板书课题:花之咏)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那“花之咏”又是什么意思?(花在歌唱)

  二、品读课文

  过渡: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听——(配乐范读)                                                                                                                                                                                                                                                                                                                                                                                                                                                                                                                                                                                                                                                                                                                                                                                                                                                                                                                                                                      

  1、多美的诗呀!在刚才听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文中多次出现了“我”,那文中的“我”又指的是——生:花。

  2、文中用第一人称“我”来抒发花的心声,把花朵当做人来写。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生:拟人

  小结:是啊!文中把花当作人来写,花就像人一样,有它的生长,有它的生活,更有它的追求。(板书:花的生长、花的生活、花的追求)

  3、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花的生长,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花的生活,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花的追求。

  (1)学生自学。

  (2)交流。

  4、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就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课文。在品读的过程中(出示: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并旁批你喜欢的理由或感受。)

  (1)自主学习

  (2)小组内交流。

  (3)班级交流。

  相机出示:

  a、我是一句话,大自然把我吐了出来,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的心室里。

  (1)学生谈感受。

  (2)点拨:在这里,文中把花比作了大自然吐出的一句话。从这个“吐”字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到来,从这个“收”字,我们又可以感受到冬天的来临,明年将是一个新景象。

  (3)指导读。“吐”、“收”这两个字用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得重一些,还要读得慢一些。这样才能读出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b、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夏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眠。

  (1)学生谈感受。

  (2)点拨:在这段话中,诗人又把花比作了大地的女儿,从冬、春、夏、秋这四个季节中,可以感受到花在不断地生长着,变化着。

  (3)指导读。(“我是大地的女儿”声音平,“冬天把我孕育”声音低而缓,“春天把我降生”音调提高,语速加快;“夏天把我抚养”音调稍低拉长字音;“秋天”后稍停顿,再读“催我入眠”,音调降低。   师范读)

  c、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出嫁时头上 的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1)学生谈感受。

  (2)师:除此之外,孩子们,生活中我们还看到了哪些送花的事?

  (3)小结:是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花,花让我们心灵得以竞放,花让人与人互相沟通交流。

  5、过渡:花是真善美的化身,花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是花却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看看花的追求是什么?

  (1)齐读。

  (2)孩子们,哪句话写出了花的追求?(生答)

  (3)出示:我会理解

  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点拨: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 “我”的幻想可能是对自己的孤芳自赏,希望自己更加的美丽,希望自己能和星星一样升上天空,希望自己永不凋零,希望自己被更多的人称赞等等。“追求光明”是花的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这就是借花喻人的写法。)

  师: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花儿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与光明的追求。(板书:追求光明)

  生:花儿绽放笑脸,花儿没有太多的幻想,只为看到光明,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三、归纳

  让我们一起再看看,花到底在歌唱什么?(师指板书总结)

  四、配乐朗读

  (音乐响起)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花的芬芳。齐读课文《花之咏》(出示)

  五、摘抄

  《花之咏》这首散文诗寄托了纪伯伦的高尚情操,语言轻柔、隽秀、清新,请同学们拿出你的摘录本,把你认为优美的句段摘抄下来。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4

  我是一句话,大自然把我吐了出来,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的心室里。

  我是一颗星星,人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奏把我降生,夏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眠。

  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清晨,我与微风携手宣报光明的到来;黄昏,我和百鸟一起向它告别。

  草原上,我舞姿轻盈,为她打扮;空气里,我叹吁呼吸,使她芳香四溢。我醉卧大地,黑夜便眨着无数只眼睛看着我;我招徕白天,为的是他用眼睛观看世界。

  我啜饮露水的琼浆,聆听鸟儿的歌唱,合着青草的拍子起舞。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这天教学《花之咏》一文,401班的老师先上了课文,然后在《基础训练》中发现了一题:

  “‘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追求光明。’这一句中的‘幻想’是指是么?”

  当时我正好在备这一课,还没上呢。我本想有些问题《教师用书》上应该会有解答的。

  我一向不喜欢看《教案》,我觉得那也只是一般老师备下的课,但我对《教师用书》还是很依赖的,因为那里有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不过这北师大版的《教师用书》对于教材的分析有太深入了一些,有的虽然不一定要与学生分享,但作为老师我想知道总比不知道要好。也正因为如此,我想这么深刻的问题《教师用书》上一定有踪可寻的,可结果是我想好了设计思路也没看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

  401班老师认为这句话有另一种翻译版本,而那一种版本里出现了“不孤芳自赏,不顾影自怜”的字样,因此他认为这个可以做为“幻想”一词的理解。然而我总觉得不像,我觉得此处的“不为看到我的幻想”其实是“我的幻想”已经看到了,只是不是“我”也就是“花”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光明”的。

  我反复的读书,企图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能有所收获。可这篇散文诗写得实在是太美了,诗一般的语言根本无法让你去逐个追踪到个别词句。

  当我再次拿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文中所有的对于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不都是花在歌唱,不都是花的幻想吗?

  花儿幻想他是“一句话”“一颗星星”“大地的女儿”“朋友间的礼品”“新娘头上的彩冠”“生者致以死者的赠物”,花儿幻想他与“清风”“百鸟”为伴,花儿幻想他“装扮草原”“浸润空气”“醉卧大地”,花儿幻想他“啜饮露水的琼浆”“聆听鸟儿的歌唱”“和青草起舞”。

  而所有的这些美好、幸福的幻想都不是最终目的,他的理想是为了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的。这一切的幻想都是他实现理想的过程!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5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 ”,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

  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  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 ”――“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

  总评:

  识字教学扎实。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教师指导“赠”的写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写法,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这些基本的训练扎实而有效。

  采取不同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等,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背诵。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感悟写作方法。课文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教师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引出写作方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打通了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6

  《花之咏》,当我们一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花的芬芳,如诗般散文的魅力,不言而喻,这是一篇美文。美的文章教学就要让它美起来。当我们听了谢老师的这堂课后,感觉一个字“美”,如何让一堂课美呢,我想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以“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落在读、悟上。整个课堂上老师尽量使学生在读中学,悟中思,学中悟,读出意味与感受。整个课堂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读书情。不管是老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悟读,不管是自由读还是指名读,总之,读书声弥漫在整个课堂中,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味。

  二、鼓励、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空间,这样使孩子更加深入地对课文进行理解。这一点也正体现了语文课标中说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望、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过渡语,着力煽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作者之情,作品之情产生共鸣,这样确保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的有效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声请并茂的范读对全班同学产生极大的感召里,激励学生在朗读中努力进行情感的投入,积极大胆的读课文,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师还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重视语言的积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通过初读 、细读、精读等活动,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的知道去学也愿意去学。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7

  一、教学简介: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

  二、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四、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点评:从课题入手,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培养自学能力。]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  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点评: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点评: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点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鼓励背诵,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对文本理解的呈现方式可多样化。]

  (五)拓展升华,领悟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点评:作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要打通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想所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个人独特的“再创造”。]

  七、教学总评:

  识字教学扎实。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教师指导“赠”的写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写法,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这些基本的训练扎实而有效。

  采取不同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等,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背诵。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感悟写作方法。课文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教师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引出写作方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打通了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8

  一、教材分析: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不过比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种一片太阳花》更含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理解应能形成大致的共识。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应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五、教学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六、教学点评:

  1、抓语言文字,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花之咏》一课的设计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扣住课题,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设计者没有按常规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而是先设疑,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在学生已经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再来理解课题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3、教学设计的最后,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全方位的开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与演绎中来。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查字典,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10

  教材分析: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不过比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种一片太阳花》更含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理解应能形成大致的共识。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应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点评:

  1、抓语言文字,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花之咏》一课的设计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扣住课题,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设计者没有按常规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而是先设疑,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在学生已经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再来理解课题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3、教学设计的最后,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全方位的开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与演绎中来。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11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

  设计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在自读的基础上自悟,进而再体会如何读好,让孩子“我口述我心”,联系上下文品读、体味,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把字写美观、工整。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写一篇关于花的想像作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花之咏实际上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咏花呢?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4、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

  [点评:从课题入手,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可以采取你所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同伴互读。

  (3)小组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点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培养自学能力。]

  2、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里的生字学会了吗?如果你还有些困难,请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生字,要读通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忘  记评评自己学得怎样,小伙伴学得怎样。

  3、词语朋友都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你们看,他们全都跑到屏幕上了,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请两名学生带读)

  (1)出示生字。湛蓝天幕孕育入眠赠物招徕啜饮琼浆聆听

  (2)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等。重点指导“幕”与“慕、墓”等形近字的区别。)

  (3)齐读词语。

  [点评: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4、书写生字。

  (1)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指名让学生回答。)

  (2)写这几类生字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赠”的写法。

  (4)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

  [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花儿到底唱了什么。(指名读。)

  2、你有什么感受?

  3、随机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学习第四自然段: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拓展想像,“我”还会做些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可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点评: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内化语言,多样表达

  1、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如用几个成语概括,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引用一首诗词等。)

  5、全班配乐读文,鼓励背诵。

  [点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鼓励背诵,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对文本理解的呈现方式可多样化。]

  五、拓展升华,领悟内涵

  1、思考:把这篇课文的课题换成《咏花》可以吗?谈谈的理由。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2、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本文的写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

  [点评:作文教学的根在阅读教学,要打通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举办摘录笔记展览活动。

  2、根据课文1―4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自己仿写一段,要写出真情实感。

  [点评: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想所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个人独特的“再创造”。]

  总评:

  识字教学扎实。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教师指导“赠”的写法。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练写其他的生字写法,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同桌检查、互评,这些基本的训练扎实而有效。

  采取不同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想像“我”的变化等,教学中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背诵。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感悟写作方法。课文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教师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引出写作方法“第一人称,拟人化”。引导学生回忆课内课外读过的相同写法的文章,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的好处。打通了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12

  四年级下册《花之咏》教学反思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诗一样的语言,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蕴涵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这篇课文虽然内容不长,但是句子含义深刻很难理解。于是我把重点放在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的写作方法-----借花来表达作者个人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进行语言积累。最后有能力的同学进行仿写。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算基本完成。

  《花之咏》教学反思

  《花之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结构简洁、文质兼美的散文诗。作者将自己当作花,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借花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光明,追求自由。

  在教学中教师营造了宽松谐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适当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教学目标科学、明确,符合学生实际。课堂上学生采用了自发的学认生字词,同桌互学、互检,默读、自由轻声朗读、仿读、浏览、细读、配乐朗读、等形式完成了对课文内容花“咏”的什么的感悟、理解、讨论、表达、交流。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课文时,每完成一个活动之前,总是让学生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如朗读时,声音大小适度,断句合理,拿书、站立的姿势正确等。细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做批注,让学生说出对词语的理解、读文的收获、体会作者炼词造句的功夫,让学生画出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句。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做到了目标指定的三维并重。开课时,让学生背诵歌咏花或其他植物的诗,让学生体会“咏”字在课文中的歌唱的意义。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教师声情并貌的配乐朗诵、学生的配乐诵读,这些环节的设置无疑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以读代讲,边读边想、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自身和学生这两个互动的资源,给课堂增色不少。

  学习活动设计丰富是这堂课的另一个亮点。课前搜集、整理、学习资料,课上交流、展示资料,学认生字词时同桌互读、互检、互帮互学,感知时默读、浏览、略度,精读时圈点批画,用各种符号表达自己的感悟、疑问、写出自己的理解,赏读、品读、评读等。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态度积极、充分动手动脑。

  课堂上,教师突现了自己富有感染力的普通话,规范,美观的楷体字。加上饱满的精神,感染着学生。

  这堂课学生学认了生字,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文章的主旨,学习了散文诗的写法。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

  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诚恳得提出以下建议: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花之咏》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借什么物喻什么人,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纹路。争取使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和它们协调。其次,这篇文章是一篇结构优美的散文诗,要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只要是在课堂上安排的环节,一定要进行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如整体感知课文以后,让学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说,不能只让几个好学生说,尽量让学困生练习说。为此,应该在平时教给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扩展文章的题目、抓住文章的题眼、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段等。精读文章时让学生做批注、感悟之后就要及时反馈、交流。看看学生是怎样进行批注的,用了那些符号,同学们感悟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欣赏到了什么、有无疑问等,接着让学生说,相互交流。

  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问题和有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欲设,准备应急预案、以免当问题出现时措手不及,能够立即作出准确判断和恰当的处理。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篇13

  《花之咏》教学心得与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我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1、抓语言文字,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我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扣住课题,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我没有按常规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而是先设疑,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在学生已经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再来理解课题意思,使之水到渠成。

  3、教学设计的最后,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全方位地开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与演绎中来。

  唤醒无意注意    课堂精彩飞扬

  黄秋花

  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部分或文中的精彩绝妙,教师绞尽脑汁,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解,教师口干舌燥又疲惫不堪,可学生往往如蜻蜓点水一样一掠而过,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上,如能设计一种新颖的教学环节,唤醒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呢!

  《花之咏》是新课程北师大版第八册教材第三单元一篇借花喻人的文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作者和花融为一体,包含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它的课题“花之咏”实际上就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为“咏花”呢?乍一看好像是可以的,但结合课文细细一想,就不可以了。因为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这是花儿自我歌唱,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花之咏”的本意。而“咏花”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赞美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如何帮助学生领会课题的精妙呢?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处理得好了,能起到“牵一而发动全身”的作用。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是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咏花”。这下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就连艺东同学(是后进生,平时对学习产生了厌倦)也积极参与讨论。一会儿,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指出老师把课题写错了。于是我就顺水推舟,问学生那怎么写。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花之咏”。这时,我又在旁边写上“花之咏”。并故意装作难为情地说:“我觉得也可以换题啊!你们认为呢?”学生听后,立刻对改题非常感兴趣。看到这一情景,我开始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交流、汇报。

  课堂上,学生对换文章的题目问题进行了各抒已见。

  乖巧的艳萍同学一本正经地说:“老师,《咏花》这题目跟我们读过的诗歌《咏梅》《咏柳》是一样的,其中“咏”的意思都是诵读的意思。”这时我为艳萍同学学习“新知”能联系“旧知”感到高兴。

  “机灵鬼”宗辉同学说:“可《咏梅》《咏柳》这些诗都是写别人在赞美它们啊!”对他那有着广阔的思维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这时我微笑着说:“那《花之咏》这篇课文是写谁呢?”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花!”

  “是谁在写花的呢?”我迫不急待地追问。

  学生若有所思地说:“好像是花在对自己说话。”

  “你们怎么知道是花在写自己的?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我喜笑颜开地说。

  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了。“从‘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是……’……”此时我为学生们现在能把预习准备得如此充分我打心眼里高兴,要知道为了让同学们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花费了多少功夫啊、磨了多少嘴皮呀!

  “老师,这是用第一人称写,所以这篇课文当然不能用《咏花》作题目。”雅蓉理由充分地说。

  “小小演讲家”明达同学接着说:“这本来题目才是花在写自己,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我也觉得不能换。”

  “调皮鬼”剑锋同学补充道:“‘咏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地歌咏花,与课文内容不相符合;而‘花之咏’与‘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所以还是原来的题目好不能改。”对他的完整表达,教室里响起了热热的掌声。

  “那把文中的‘我’改为‘他’就可以用‘咏花’了。”明达手舞足蹈地说着。我被他那敏捷思维深深地感动了。

  ……

  显而易见,这“顺藤摸瓜”比老师“苦苦摘瓜”更胜一筹。在教学中运用无意注意,正是为引导学生“于不疑处有疑”,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借以提高教学质量。

  《花之咏》教后反思

  拿着《花之咏》,我读了很久,但是对于文章的立意理解不是很够。于是我上网进行查阅,看看作者纪伯伦的身世。这一位一生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的诗人,却让爱与美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纪伯伦要将自己化身为花,去追求美与光明了。

  既然我是这样解读教材的,我也可以引导孩子和我一起以这样的方式来解读课文。于是在上这课的时候,我放弃了原有的教学程序,让孩子读阅资料,了解诗人一生的短暂、痛苦、辉煌。

  接下来抓住后人对诗人作品的评价,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找到理解诗人作品的钥匙——诗人作品的主旋律是爱与美。这个时侯出现课堂的学习内容,学生立即理解到了作者的立意,使得课堂教学能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需要一个学人的过程,对于一些文中隐含特殊含义,受限于历史环境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让学生更近地接触文本。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再讲《花之咏》 需要勇气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1486114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