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仰面清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通用12篇)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1

  课前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句、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我会写

  dàn  hóng     xí guàn     liǔ shāo    zhèng zhòng    xū  yào

  (        )    (        )  (        )   (        )     (     )

  yán jiū     gū  jì      tuī duàn     guī lǜ       zhú kě zhēn

  (   )     (      )     (        )   (      )      (         )

  2、把每个生字组两个不同的词

  3、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从基础知识入手扫除字、词、句的障碍,理清文章的脉络,为顺利而深入地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做好了铺垫。)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设计意图:结合重点词语体会竺可桢爷爷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了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以及他为人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齐读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设计意图: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用意,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作下铺垫。)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竺可桢爷爷在科学中这种重视调查研究,勤于观察,注重精确时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

  搜集科学家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设计意图: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板书设计:

  7、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 观 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解决策略:本课的学习,要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从而合作交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材料补充:

  杏花图片: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1890年3月7日,他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少年时代的竺可桢看到大自然经常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感到很痛心。他想:“要是人类能把天给管住了,那该多好啊!”于是,从那时起,竺可桢就天天观察天气的变化。后来,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在北京北海公园了,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由北门进,从南门处。晚上有南门紧,北门处。长年累月,很少间断,这位老人就是竺可桢。竺可桢到北海公园观察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了解气候的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他边观察边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日记里,几时年如一日,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从未中断过。他记自然日记积累的资料,成为他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他发表的《侯物学》一书,就是研究这些资料所得的结果。  

  竺可桢的自然日记

  “3月12日,气温最高5℃,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北海冰融” 。

  他进公园,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对公园里山水、花草等进行观察。他想知道:哪天北海的冰开始融化,哪天桃花开放,哪天白色的柳絮飞舞,哪天布谷鸟初次鸣叫……几十年对大自然的观察,练就了竺可桢一双敏锐的眼睛。他能从千树万枝中发现长出的第一片绿叶,从喧闹的城市噪音中听出第一声蛙鸣,透过空中密如蛛网的电线看到第一只燕子,从春风中辨认出第一丝柳絮……。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然日记里: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

  “4月20日,燕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有什么用呢?冰融花放,絮飞鸟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它们同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弄清楚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供预报天气时参考。竺可桢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了23个年头,从而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 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设计意图: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3

  一、读拼音写词语

  yi zhu  zhu lian  fan qi  yang tou  zhou mei

  (  )  (   )  (   )  (   )   (   )

  ceng jing  di que   que shi  gu ji  zhang wo

  (  )   (   )  (   )  (   )   (   )

  ming mei  cheng du  zhan kai  da gai  gui lu

  (   )   (   )  (   )  (   )  (   )

  zheng zhong  shou zhang  xing chong chong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珠(  )  饭(  )  仰(  )  皱(  )

  株(  )  泛(  )  抑(  )  雏(  )

  朱(  )  乏(  )  迎(  )

  曾(  )  却(  )  古(  )  掌(  )

  增(  )  确(  )  估(  )  撑(  )

  赠(  )  缺(  )  故(  )  党(  )

  三、按要求填空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    )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  )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

  1、把课文补充完整。

  2、用“ —”画出文中描写竺爷爷动作的词语。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特点。

  3、初步体会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初步体会人物品质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图片导入

  1、同学们,有一幅春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2、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天快到了,花儿们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今天美丽的杏花也来到我们四(5)做客了,你们瞧

  3、出示杏花图

  谁愿意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它的模样?

  ……

  4、这么美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竺可桢爷爷的目光,要知道竺可桢爷爷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掌声有请我们的科学课代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竺可桢爷爷吧。

  竺可桢 :浙江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

  总结:每个人的成就都是与他的付出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杏花和竺可桢爷爷身上的故事。

  板书:第一朵杏花

  指明读题:美美地读,让我们闻到花的香气。

  二、解决生字新词

  1、杏花的花瓣化生出了一些美丽的词语藏在文中等着我们一一念出它们的名字呢,你们看(出示词语)谁能把它们念得又标准又洪亮?自己先试一试?

  2、你在读得时候觉得那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的?请带着大家读一读

  指名领读

  一株 泛起 吹皱 程度 仰起脸 曾经 精确 估计 掌握 兴冲冲 绽开 大概 郑重 规律 顷刻间

  开小火车纠音、正音

  3、注意仰右边的写法,不能和柳混淆

  4、郑重怎么解释?带到文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出示辨析:

  他( )声明,这件事与他无关。

  他( )地考虑后,决定拿出钱买下昂贵的货物。

  5、顷刻间用三字词语表式相同含义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逐段朗诵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里的人物一共看了几次杏花?)

  板书:初看杏花 再看杏花

  谁能根据这些线索试着给文章分段?

  一(1-5)写竺可桢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回答不上来。

  二(6-15)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次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三(16)写竺可桢爷爷正式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看来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有些记叙文就可以使用这种好的方法。

  过渡:你们知道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有一处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你们看:(出示图片)

  3、你能猜猜它们是哪天开的吗?

  大概…… 也许……可能……

  4、你们的回答,作为科学家的竺可桢爷爷能接受吗?你从文章那里找打答案的?

  朗读第16自然段

  5、那竺可桢爷爷究竟是怎样第一朵杏花的呢?下节课让我们再去看杏花。

  6、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

  第一朵杏花

  初看杏花    再看杏花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会认“竺”、“桢”。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顷刻、估计、推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竺可桢爷爷的语言和动作,了解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

  3、从竺可桢爷爷和小男孩儿身上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地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评价人物,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强烈兴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前搜集竺可桢或其他科学家的资料,如:文章、生平简介、事迹、肖像、图片等,对竺可桢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科学,这一单元的五篇文章将带我们走近科学、了解科学。你将会听到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竺可桢的故事,还会身临其境地感受潜艇发射火箭的壮观场面。这些科学故事将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受。今天我们走近科学家竺可桢。竺可桢是一位我国乃至世界都很了不起的科学家,许多同学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一些资料,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发生在竺可桢爷爷生活中的小故事,我相信:读完之后,同学们一定会有一些感受,也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课题:17 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学生说一说,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认真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全文,进一步感知人物。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集体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朵杏花》。

  二、评议人物,激发情感。

  本文有两个主要人物:竺可桢和小孩子。仔细读课文,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一找。

  1、学生默读课文,整理自己的想法,组织语言。

  2、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抓住细节把握人物。

  (1)竺可桢爷爷两次观察杏花的样子,以及观察的经过,可以发现竺可桢有着良好地观察习惯和方法;

  从他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后的兴奋中流露出的对工作的深深热爱。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少二人的对话,仔细体会竺可桢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

  (3)抓住最后一段中竺可桢说的“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重点体会,深刻理解含义。

  (4)师生一起总结竺可桢的性格特征。

  3、想一想:小男孩听了竺可桢爷爷的话后,他是怎样想的,在第二年杏花开放前的一段时间是怎样做的,这件事将会对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4、你喜欢竺可桢爷爷和小男孩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谈谈学了本课后的感性,可以从人物入手书法对科学家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科学领域的神往。

  三、向课外延伸。

  你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突出成就呢?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读了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也了解了一些其他的著名科学家,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无论是谁,无论从事的是那一方面的研究,都需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生字词,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杏花开花吗?你知道每年第一朵杏花开花在什么时候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竺可桢爷爷,他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整整等了一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生字情况。

  ⒈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⒉同桌互查。

  ⒊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⒋快速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了解第一次看杏花的过程。

  ⒈自由读第1-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⒉小组讨论(学生可互相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⒊引导学生体会:“弯下腰来”说明竺可桢爷爷平易近人。“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花是那天开的”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⒋指导朗读。

  四、作业:收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半部分,知道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次看杏花时并没有看到第一朵杏花的开放,他说:“那我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那么,第二年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后面的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6-15自然段。

  ⒈读第6-15自然段,想想你又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⒉学生交流。(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咐,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⒊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情境一:出示一副春景图,体会“吹皱”

  “吹醒”

  “吹绿”“吹鼓”的景象,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读第6自然段。

  情境二:创设对话情境,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①出示投影片。(提示:想象他们会怎样说?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②引导学生体会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可桢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③师: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三、学习第16自然段,明确中心。

  ⒈读第16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⒉小结:正如竺可桢爷爷所说,他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⒊教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审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霜降,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式大自然的缩影。

  ⒋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作业:

  课后观察大自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8

  《第一朵杏花》片断赏析

  品读第二段(第六至第十五自然段)

  1、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导: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我用手势指名一生读,她读后,我又指名后面的同学再读,接着让全班同学读。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自然段文笔优美,向读者展现清新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因此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然领略了景美,文美。)

  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1: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2:它写的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2: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3:(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4:“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该生朗读得很有味道)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

  (我想正是有了我的抒情导入,并有了讲读前学生的充分投入地读,这里才有了学生的自主理解。但遗憾的是“吹绿”、“吹青”、“吹皱”、“吹鼓”这几个词未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一次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机会丢失了)

  2、分角色品读第7-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激动欣喜

  我相机动情地接着学生的朗读往下引读: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

  学生读:“竺爷爷!竺爷爷!”

  师:(引述)“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学生读:“什么事情啊?”

  师:此刻竺爷爷问话时的语气、神态怎样?

  生1:亲切。

  生2:奇怪

  生3:微笑着问。

  生4:疑惑不解。

  师:孩子怎么回答?

  学生读:“竺爷爷,杏花开啦!”

  师:孩子此时心情又如何?

  生5:孩子迫不及待。

  生6:他非常自豪。

  生7:他非常急切。

  生8:他非常高兴。

  我指着这两位学生说:“一个说非常急切,一个说非常高兴,有一词既能写出急又能写出他高兴的心情?

  生:兴冲冲。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份或迫不及待或自豪或兴冲冲的心情读读这孩子的话吧。(学生读得更投入了)

  师:这时竺爷爷问(生读:什么时候?)

  (生读得不够体现竺爷爷的内心的欣喜或激动)因此我让学生再读。生齐读:“什么时候?”

  师:小孩回答,——生齐:“刚才”。

  我让学生又读读这一组对话,说说此时他们语气或说话时的心情。

  生1:竺爷爷问话时特别惊喜,小孩回答时特别激动。

  生2:竺爷爷说这话是异常激动,孩子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生3:竺爷爷说这话是兴奋无比,一下子眼里露出了光彩,孩子特别激动地回答“刚才”。

  师:带着你们的理解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生齐读)

  师:可竺爷爷又问,引生齐:“是第一朵吗?”

  让3位学生依次读这一句。

  师:此时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又如何?

  生:他不敢相信。

  生:他不敢相信,因为他期盼太久了。

  师:而孩子的回答“是”。

  生:孩子回答很确定,

  生:他坚定地回答,一脸的严肃。

  生:孩子很大声地回答“是”。

  (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学生读得投入,体会得真切,并体现了多元理解与个性朗读。)

  师:瞧,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对话里和第一段有所区别,作者是直接描写他们的对话内容,却没加任何提示语,但我们从上下文及他们的对话中却可以真切想象到他们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下面你们学着第一段对话描写的形式,把提示语补充进去,直接写在对话的后面,当然也可以写在前面。

  1、学生自由想象写提示语,写后小组分角色朗读。

  2、师指名2名学生汇报填充的提示语后,指名一两对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从竺爷爷的这份欣喜、激动中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竺爷爷

  学生有了前面的引读指导,这时加提示语得心应手。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小孩的那份激动与自豪,更感受到了竺爷爷的激动与欣喜,读读第15自然段,你从哪里还能体会到他的这份欣喜?(学生汇报交流“顷刻间”、“立即兴冲冲”、“快步”……)

  师: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竺可桢?(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再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6-15自然段。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9

  一、杏花入手,感悟杏花之美。

  二、竺爷爷作为科学家,面对杏花的独特之处。

  三、杏树下的第一次对话。把握两点:读懂了什么,怎样读好它。实施方法:自由读到分角色读。

  四、杏树下的第二次对话。把握两点:感受激动与兴奋,思考兴奋的原因。实施方法:分角色读,读好评议交流。

  五、补充资料:竺可桢二三事:北海公园的散步,称量院子的落尘,最后一天的日记。从课文最后一段导入资料,学生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六、归纳小结:求是精神。

  自我定位:教师始终陪伴着学生,经历一次精彩的旅行,可以与他们交流,但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师退出舞台,才会有学生的精彩。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10

  寒冬绽放《第一朵杏花》

  张建英

  今天,《第一朵杏花》在我们年级组绽放:

  以“小”见“大”解读文本

  集体备课《第一朵杏花》,开始。

  首先,我们初读,定好本篇文章的中心,即最后一小节。但此时对它的认识尚嫌粗浅,还无法一下精确。

  然后,大家从头开始细读文本。就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细致入微的“小”:大家慢慢读,读到写竺可桢的句子时停一停,“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找出“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咀嚼一下:常人看花,只看美与不美,竺可桢看花首先关注数量,数了数,是四朵,数字很精确。其次他关注绽放的程度,每一朵都细细看过,比较过,看出开的大小、先后……这不是我们看,而是一个“一丝不苟” 的科学家在看。一句话,几个词就凸现出竺可桢看花与众不同——并非单纯欣赏,而是细致观察。把小处作为抓手,自然而又实在地看到了“大”的人物品质。

  头开好了,大家就依照此法认认真真、你一言我一语继续解读下去。于是,竺可桢这个人物形象,就渐渐丰满起来。

  思“前”想“后”设计活动

  一边解读教材,一边思考教学活动如何设计。还是第一部分,“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可以用比较法。先出示杏花图,让学生欣赏,简单说说所见所感。再出示句子,了解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看的,抓住“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来深入理解。然后随机板书:观察细致。有了环节,再往前看看:可是围绕了中心?答案是肯定的。课文核心目标是要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精确,研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部分的目标: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显然紧紧围绕总目标。再往后看看,预设一下达成情况:我们这里不常见杏花,学生会有想看图片的需求,给他看一看,是落在他渴求新知的一个点上,自然产生语言表达的愿望,但是,也正由于他对杏花的不熟悉,他只能说说表面的美丽。此时引出竺可桢的看,两相对比,不同显而易见,竺可桢的观察细致也就不难理解了。抓住语言文字细细体会的方法也在这一过程中温习,等于给了继续学习的方法,下文的“第一朵”“刚才”等词语他就会主动去抓住了。如此,可以看出,目标达成不困难,还为下文做了铺垫。一番复查,得出结论:这一活动可行。

  紧抓主线展开教学

  课文的思路是:竺可桢观察、研究的细致→精确→一丝不苟。而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我们设计的教学主线是:第一次看杏花,通过“数了数”“四朵花” “不同程度”来感受竺可桢观察的细致;再通过第一次对话,抓住“第一朵”,来感受观察的精确。第二次看杏花,引导学生感悟第二次对话,通过重点词“刚才” “郑重”等词来领会研究的一丝不苟。然后把第一次和第二次联系起来,理解“我有用处”,感受竺可桢为气候学做出的贡献。最后揭示中心,理解竺可桢说的话。层层汇聚,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的纵深中一点点丰实起来。课堂实践证明,教学有主线,思路清晰,核心突出。

  一点思考:

  1.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者息息相关。目标贯彻始终,内容视为基石,形式要在目标的指引,内容的辅佐下产生。所以,从备课到教学,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否则,这一个过程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2.相辅相成

  目标确立了,内容的解读也就不难了,形式的产生也就有依据了。反过来,形式可以检验内容的解读是否合理,目标的制定是否精准,还可以将目标落到实处。《第一朵杏花》中,看图、比较、品读等形式,皆为实现目标服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人物观察研究的科学态度,还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读书时从细处着手,老老实实品词析句,不浮光掠影,一带而过;观察事物时注重细致,不走马观花,粗浅随意。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11

  一、目标导引

  1.学习9个生字,其中1个会读,8个会写。正确读写并积累“一株,泛出,仰起,吹皱,曾经,精确,估计,掌握,明媚,程度,郑重,绽开,大概,规律,兴冲冲,顷刻间”16个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品读词句。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人物的品质。如:“竺可桢弯下腰来,习惯地问”“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课前引导。

  1.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1)查找竺可桢先生的有关资料。

  (2)查找杏花的有关资料。

  2.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我能理解重点词语

  例:【绽开】读音:zhàn    解释:花朵)绽放;开放。

  (2)我积累了课文中的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例:顷刻间                                        

  3.我的阅读感受

  例:我喜欢课文中描写 的句子,如“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

  照样子大胆写出感受和见解:                                                  

  4.准备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

  ①                                                                        

  ②                                                                        

  ③                                                                                                                                                  

  三、课文导学。

  1.默读课文,按时间的顺序给课文分为三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                                 

  第二段(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                                 

  第仨段(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                                 

  2.朗读两次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想一想,再选择填空。

  (1)第一次对话中的“又”说明竺可桢爷爷看花的次数___________(a.第一次 b.第二次 

  c.经常);“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爷爷       (a.随便地问  b.问了很多次  c.经常思考这个问题,脱口而出的问);从中反映了竺可桢爷爷是一个                            

  的人。

  (2)第二次对话中“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写出了_______          ___,

  让我们感受到了                                          。

  3.读了这两段对话,我有很多感想:我明白了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是因为                                        。竺可桢爷爷为了知道杏花精确的开花时间,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来研究,我想对竺爷爷说                            ,我想对这个小朋友说                                  。我还想到了竺爷爷弯下腰来问小朋友,有个成语叫                

  四、作业导练  

  1.根据拼音写生词。

  春天来了,湖水fàn (  )起微波,杏花yǎng(   )起笑脸,小草跳起舞蹈……céng jīng (   )答应竺爷爷观察第一朵杏花开的孩子兴奋得大叫:“爷爷,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爷爷马上jīng què(    )的记下了时间,zhǎng wò(   )了科学yán jiū(   )的第一手资料。

  2.照样子,写词语。

  (1)兴冲冲(abb):                                                  

  (2)顷刻间(表示时间短):                                             

  3.选词填空

  精确  准确    推测  推断

  (1)我需要的是(   )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   )代替观察。”

  (2)根据恐龙化石,科学家(    )侏罗纪中期这儿出现过恐龙。

  (3)小龙(       )的回答让老师非常满意。

  (4)警员根据现场发现的线索(    )出嫌疑犯没有走远。

  4.先按照课文填空,再仿照样子写句。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秋风                                                                       

  5.标点练习。

  “爷爷,您又来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仿照例子写一段对话,注意正确使用对话中的标点。

  5.拓展阅读。

  爱国,从一板一球做起   

  “爱国、奉献、团结、拼搏”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个口号。邓亚萍虽然个子矮,却是行动的巨人。    

  平时,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时晚上规定练到9时,她练到11时多。有时太晚了就泡方便面充饥。算起来,她每年要比别人多练一个多月。    

  练全台单面攻,她腿绑沙袋,面对两位男陪练左奔右突,一打就是两小时。多球训练,教练将球连珠炮般打来,她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口气打1000多个。张燮林统计,她一天要打1万多个。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湿透了衣服、鞋袜,有时连地板也浸湿一片。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训练,伤病是必然的“副产品”。当年征战第四xx届世乒赛时,从颈部到脚,她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等,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忍着,痛得太厉害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血泡,挑破裹上纱布再上,伤口感染,挤出脓血接着打……

  邓亚萍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但我也深深懂得,要在比赛时打败对手,必须从一板一球做起。只有脚踏实地,抓牢今天,才能把握明天。”    

  一点一滴的积累,超人的付出,使高超球艺和有效战术不断升华,也使压倒对手的气势渐渐增长。邓亚萍理所当然地站在乒乓球运动的峰巅。

  (1)按要求从文中摘抄邓亚萍刻苦训练的词语和句子。

  ①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四自然段写邓亚萍的伤痛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第一朵杏花》竺可桢爷爷说的话,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自我总结

  1.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篇12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写了哪科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

  课文的第一部分写的就是一年前的事,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部分,也就是1-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刚才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读着,还不时地在书上做着记号,这样的习惯很好,希望一直保持下去。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讨论,解决疑问)

  ☆竺可桢在问:“杏花哪天开放”时,为什么一定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哪天开放的?”第二朵、第三朵为什么不行?(因为第一朵杏花对竺爷爷的研究有用处,他需要的是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就是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搞科学研究绝对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2、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①请一个同学来读这小节,注意突出加点的词。

  ②这里的“弯下腰来”说明了什么?“习惯地问”说明了什么?(作为一个研究物候的科学家,他只要一看到开放的杏花,就要进一步探究其开放的精确时间,这种主动探索的一丝不苟的科学行为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板书:一丝不苟

  ③这里竺爷爷问孩子的话应该怎样读?(亲切)

  ④练习用亲切的语气读竺爷爷的话。谁来试试。你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那你再来读读。你们觉得他把这种亲切的语感读出来了吗?好,我们一起学着他来读好这一小节。(齐读)

  3、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了,这是和蔼的花。下面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练读每一部分的对话。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一个是旁白,还有一个就当评委吧。开始练起来吧。

  △哪个小组想来汇报你堑亩潦槌晒ㄖ该粒愕挠锲芟耋靡浊小⒋认椋惆研∨⑺档幕岸恋煤芴煺妗⒒钇茫⒁饬擞锏鞯谋浠园滓埠芰骼⑷险妫牢拖窀鲂±鲜γ赖暮艿轿唬娌淮怼?br>   过渡: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一幅春景图,谁来美美地读好这一节。

  三、学习第二部分(6-15)

  1、你觉得他读的美吗?美在哪儿呢?评一评。(指名评)那你能比他读的更美吗?好,那请你来读。

  △同学样比较一下他俩的朗读,谁读的更美?(指名说)好,那我们就学着它来读好这段话。

  2、第二年春天,杏花开了,小孩子通过精确地观察终于发现了第一朵开放的杏花,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呢。(出示对话)当时他们的一段对话少了提示语,大家分小组合作先根据课文内容补上语气词,再根据提示语分角色练、读这段对话,一个小组里选出一个同学专门记录讨论结果,并给你的组员安排角色,等会儿汇报学习成果。

  3、刚才同学们讨论很激烈,读书也很认真,我已经让上来板演了他们小组的结果,那现在就请你们小组的成员到前面来读这段对话(学生分角色读)

  4、下面请评委们来给他们小组的表现打分。

  你们有没有跟他们不一样的答案?好,那我们根据提示语一起来读这段对话,1、2大排读竺爷爷的话,3、4大排读小孩子的话,老师读旁白。

  5、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他们的激动和兴奋不仅通过对话表现出来,还从哪儿看出来呢?

  (学生回答,出示15小节)

  ①哪些词句看出竺爷爷很兴奋?(点出“倾刻间像年轻了许多”“立即兴冲冲地快步”)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激动心情吗?(指名读)谁还想读?(指名读),我们一起激动地来读好这一小节。

  ②这段话中的“郑重”是什么意思?(严肃认真)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可以看出竺爷爷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搞科研的就需要这种精神。)

  ③你们能通过朗读把竺爷爷的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表现来出来?自己先练着读读,谁想读?(指名读)还有谁能读好这段?(指名)我们一起读这段话,感受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感受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齐读)

  过渡:竺爷爷对科学研究长年不懈,精确、细致的观察,这正如竺爷爷曾不止一次说过:“……”(引读)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用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

  五、作业

  这一堂课就到这儿结束,结束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竺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一朵杏花》是讲的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我在这节课中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15891146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