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夜莺的歌声

夜莺的歌声

藤田初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夜莺的歌声

微信扫码分享

夜莺的歌声(精选17篇)

夜莺的歌声 篇1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

  3.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很好听的音乐,你们愿意听吗?大家仔细听一听,谁在唱歌?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是那样的宛转悠扬。如小溪流水,似鼓乐丁冬,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夜莺宛转的啼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是怎么理解它的呢?(一个化名夜莺的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

  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预习

  1.指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叫夜莺的男孩把一群德寇引向游击队的埋伏圈,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帮助游击队报送有关敌人情报的?你从中体会出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抓住重点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夜莺是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仇恨敌人。沉着冷静的孩子。

  (1)夜莺会用白桦皮做成口哨,会学夜莺和杜鹃叫。

  “他坐在离德国兵很近很近的地方”说明他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

  当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说明孩子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

  (2)当德国军官问他“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就都跑了。”

  (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它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己才是真正的蠢东西。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4)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孩子,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5)“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敌人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孩子用话岔开,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6)夜莺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递情报。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

  (从这里可以想见用这种办法已经不是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7)“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

  (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递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分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8)大家想一想,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3.此时,你最想对小夜莺说些什么?

  (四)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是互相照应的的关系。

  你从哪看出来的?都是说小孩在发出,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我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1.把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围绕大家共同提出的主旨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以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读中理解,理解中感情朗读,读思交融。学习首尾照应写法。

夜莺的歌声 篇2

  夜莺又名黄鸟,体长二十五厘米左右,它不但模样漂亮,且善鸣啭,歌喉清脆甜美,是鸟类中有名的歌唱家之一.

  夜 莺

  杜鹃又名布谷,郭公,属于夏候鸟,也就是说它们夏季在我国境内繁殖,秋季迁往印度和我国南方温暖地区越冬.杜鹃的体形有点像鸽子,只是更细长些.它们喜欢栖居在开阔的林地,常常隐在茂密的树上鸣叫,声音响亮,但很少会让人看见.可谓"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杜 鹃

  时 代 背 景

  1941 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后来苏联军队经过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会战,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战局,转入反攻.1944年,苏联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思考题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几部分写的 你是怎么分的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什么

  2.找出小男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3.在给敌人带路时,小男孩有哪些言行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 说明了什么

  5.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这篇课文写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消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部分.课文的重点部分写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在回答德国兵的问话时,"怎么会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刚刚一开战,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

  ——就都跑了."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

  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这部分写了小夜莺引诱德国兵,并主动和敌人接近,巧妙地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让敌人取得对他的信任,让他带路.

  小结

  游击队员听到小夜莺的叫声,知道他已经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用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由此可以想到,小夜莺同游击队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互照应,首尾连贯的.(即首尾呼应)都是说小男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便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总结课文

  1.课题为什么叫"夜莺的歌声"

  2.读了这篇课文后,小夜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或者你喜欢,佩服小夜莺什么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是个小英雄.

  一,划去下面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削木头(xiāo xuē) 空(kōng kòng)地

  哨(shào sào)声 木 屑 (xiāo xiè)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 )的小路 ( )地回答

  ( )的空地 ( )地站着

  ( )的焦木 ( )地唱着

夜莺的歌声 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学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夜莺的歌声 篇4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1o  空k#ng  塞s1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 

夜莺的歌声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

  3.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教学步骤 :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很好听的音乐,你们愿意听吗?大家仔细听一听,谁在唱歌?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是那样的宛转悠扬。如小溪流水,似鼓乐丁冬,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夜莺宛转的啼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是怎么理解它的呢?(一个化名夜莺的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

  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预习

  1.指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叫夜莺的男孩把一群德寇引向游击队的埋伏圈,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帮助游击队报送有关敌人情报的?你从中体会出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抓住重点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夜莺是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仇恨敌人。沉着冷静的孩子。

  (1)夜莺会用白桦皮做成口哨,会学夜莺和杜鹃叫。

  “他坐在离德国兵很近很近的地方”说明他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

  当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说明孩子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

  (2)当德国军官问他“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就都跑了。”

  (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它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己才是真正的蠢东西。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4)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孩子,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5)“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敌人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孩子用话岔开,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6)夜莺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递情报。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

  (从这里可以想见用这种办法已经不是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7)“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

  (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递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分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8)大家想一想,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3.此时,你最想对小夜莺说些什么?

  (四)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是互相照应的的关系。

  你从哪看出来的?都是说小孩在发出,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我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1.把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围绕大家共同提出的主旨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以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读中理解,理解中感情朗读,读思交融。学习首尾照应写法。

夜莺的歌声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课文的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夜驾”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法国兵的。

  2.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写有自学题的小黑板。

  2.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背景

  1.板书:夜茸的歌声。

  “夜驾”指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介绍背景。

  二、自学理解课文,重点地方反复朗读。

  1.默读。

  出示自学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小孩回答法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3)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什么?

  (5)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营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夜芬的孩子,巧妙地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

  (2)小孩对法国兵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等,夜营只有他一个。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他说,大家喊野兽来了。说明小孩很憎恨法国强盗,野兽指的是法国兵,他这样痛骂敌人,法国兵也只能无可奈何,表现了小孩很机灵。

  “怎么不认识!”小孩很有信心地回答,为的是把敌人稳住,好放心地让他带路。

  (3)在带路时,他有时学夜营唱,有时学社阳刚,是为了让法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与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

  小孩边走边打路旁树枝,拾球果踢,回答问话就打岔说别的,也都是为了让法国兵认为他贪玩而不加警惕,从而顺利地跟着自己走进游击队的埋伏圈里。

  小结:这些言行都说明了小孩非常机智勇敢。

  (4)游击队员听到夜莺的叫声,知道小孩已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而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说明了孩子和游击队员常常联系,他们对通过暗号联系已非常熟悉。小夜莺为了自己祖国以特有的方式参加了对敌斗争,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5)课文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联系紧密。前边提到了打破夏日的沉寂,孩子坐在河岸边不知削什么;结尾处写“孩子又穿着绿上衣坐在河边削东西,嘴边飞出宛转的夜莺歌声”。这样的照应显得文章结构严谨,表现了孩子多次执行任务,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三、总结课文。

  课题为什么叫“夜营的歌声”?

  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用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法国兵,是和敌人做斗争的手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营”,是动听、美好的,是游击队员对小孩的赞美。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夜莺的歌声 篇7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今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今天上课我只讲二十分钟,跟大家一起学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起说,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一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这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是可以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么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现在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产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你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

  生:应该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应该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应该怎么说?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汗”!(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要是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直走进埋伏圈。这叫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用两个字(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口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么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这就精彩了?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么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面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么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生答斥责),什么叫斥责?生答:很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

  “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么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一些真的。让敌人看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可以,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机巧、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这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么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谈怎么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听,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么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话。这一下我们的任务可重了,每段都得写两句,最后出来两首诗?好吗?(生答好)好是好,可是难啊!希望大家努力,把这两首诗写出来!现在开始再看第二段“带路”,孩子继续和敌人周旋。这一段文字少,很短,应该好搞一些,你来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课文)

  师:孩子一边走一边学鸟叫,还用手打树枝,拾松果(做动作)你们觉得孩子怎么样?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从从容容,叫敌人不怀疑。

  生:这一段小孩子又说敌人是蘑菇,洋蘑菇。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德国军官问小孩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孩装傻,说(读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递情况,敌人的情况。

  师:也可以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里怎么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这鸟儿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们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古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这就和上一

  句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的一个字是“旋”,怎么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可以吧?

  生:可以。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么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这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可以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板送达敌被歼”——啊呀!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知道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来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可以。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待”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顽敌。

  师:行!这个可以。(板书“顽”)还有第二首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可以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变换一下位置,写成“敌顽”。

  师:非常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起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看表)从上课到现在我们用了二十三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习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现在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十五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可以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准备好汇报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本上台前)

  师:谁是负责人?啊,是你。你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汇报,这么多同学各自都有什么安排?

  生:(负责人)我们是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角色怎么分配?

  生:由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们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支老师的指导,充分地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现在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第一大段。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在河岸边坐着的小男孩是谁?他在干什么?

  “学生”:是一个小男孩坐在那里,他是专门用学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负责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老师”:第一个问题答对了。第二个问题,那个小男孩既然是要引诱敌人,那他为什么要穿绿色的衣服?

  “学生”:他穿绿色的衣服是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色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的衣服颜色差不多,他往里一钻就不见了。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老师”:在第九自然段,书上说:那军官“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这是为什么?

  “学生”:这个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老师”:很好,表扬你!(众笑)下一个问题,在第十六自然段那军官喊了一声“蠢东西”,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就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老师,他说得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又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不现在杀他,先让他带路,带完路肯定要杀他。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一会儿再收拾你!

  “老师”:你们两个人辩论得很好,但我同意关玉婷(女生)的意见,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

  “老师”:那就是关玉婷说得对!(教师插话:哈!少数服从多数。笑声)现在提最后一个问题:军官用什么东西来引诱小孩让他带路的?

  “学生”:军官是用火机引诱小孩的。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生”:我不知道“木屑”是什么意思。

  “老师”:谁来答?(“学生”举手)请荣庄同学回答)

  “学生”:木屑就是削木头时削下来的碎片碎沫。

  “学生”:我不明白“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学生”:垂头丧气就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低着头有气无力的样子。

  “老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就下课。

  (教师插话:我有一个问题可不可以问你们?)

  “学生”:可以。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们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这一句表现得敌人最凶恶。

  (教师:很不错。全组学生走下台前并向全班招手示意。)

  师:第三组同学表演了一段上课的情景,“老师”提了问题,大家回答,又让“学生”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好,还形成了小小的辩论。但有的问题提得太简单了,比如德国军官用什么引诱小孩带路,答案只有两个字“火机”,太容易了。不过总地来说,你们认为第三小组的汇报可以得到A、B、C、D

  哪一级的评价?(学生答A 级)好吧,大家都同意A 级,我们就给他们评A

  级。(板书“第三组A)下面由第二组表演,(第二组全体上台前)谁来报告?

  生:我们第二组是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汇报这一段,曹毅然表演军官,王智慧表演小孩,其他人表演敌兵,我来当画外音。

  (一学生用课本和手做了一个电视剧开拍的动作,并说:电视剧《夜莺的歌声》第一集,灯光、摄影、录音就位,开始!笑声)

  画外音:夜莺的歌声响起来了。

  (小孩子用口哨模仿鸟叫,军官领着一队德国兵大摇大摆,挺胸凸肚走来,大笑声)

  画外音:一个德国军官带着一队德国兵来到一座烧焦了的村庄。他们发现在这很静的地方,一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低着头,手里削着什么。

  军官:喂,小孩!你在削什么?让我看看。(小孩递哨子)你做得挺巧啊!

  画外音:军官点了点头,他那阴沉沉的脸上闪出冷笑的光。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么会剩下我一个,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有,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了火,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的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这是进口的打火机。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画外音:我们组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

  (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个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不过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专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角色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又演得比较全。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黑板后面去,原来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口哨声响起,从开头朗读课文,军官带士兵上场,与小孩对话。对话中“军官”不时穿插几个英语单词如NO,OK

  等。表演过程记录从略)

  师:第四组搞得有新意,有点像多人双簧,有创意。这位军官先生还说几句英语,让人们看出他是外来侵略者,很有办法。要是你会几句德语就更好了!(众笑)下面就剩第一组了,请上台!(第一组学生上

  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组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现在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现在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内容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么说?“你说可恨不可恨?”等等,过程从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象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现在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应该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A 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进行课文第三段的学习和汇报——第一、四段很简单,就不汇报了。但是这次你们四个组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一定要有创新,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我只请一个最有创造性的组来。现在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时间约12 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角色,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最后的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在舞台上那叫“效果”。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有没有创新?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一张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上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小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可以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师:大家一起来评判,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方法最新颖,最有创造性?(生齐:第四组)好,我们就请第四组来表演这场电视直播。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意见,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我得征求第四组同学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同意。(对第四组)我想让全班同学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可以给你们现场打热线

  电话。可以吗?(生:可以)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可以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你们第四组除去主持人,佳宾,其余的同学就算现场的观众了,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马上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天的“电视剧评论”节目了。最近我台开始播送电视剧《夜莺的歌声》,昨天已播到第3

  集,观众反应热烈。今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可以,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或有什么问题,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许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写的这场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苏联人民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也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当时我们中国参没参加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日战争,到1946 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现场观众:我想问支老师一个问题:游击队员的口哨一响,小孩就钻进树林不见了。那树林树那么高,怎么能看不见一个人?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不但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都有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这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电视观众:刚才支老师提到了白桦,课本里也说了。请问白桦是一种什么树木,我们这里有没有?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非常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很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这里是长江流域,应该不会有。还有,这个字读huà,不要读成huá。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请你讲。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诱敌人,这有点危险,万一小孩应付不了,就坏了。

  佳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觉得我们的观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哪位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可以不可以?

  佳宾:答得很好。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非常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是被敌人杀害了吗?不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知道有32

  个鬼子,两挺机关枪,说“对付得了”,就开枪了,歼灭了敌人。如果来的鬼子很多,比如一百多个,二百个,游击队员人少,对付不了,那该怎么办?小孩子还能跑得了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还请现场观众来回答。你如果是那个小孩,你怎么办?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子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转移走了。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一定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可以怎么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举手)

  主持人:好,请你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时候“对付不了”的情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现在我向佳宾支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知道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今天的节目!各位观众,今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今天的课也该结束了,今天大家学得非常好,非常有创意。好,下课吧。

  全课板书:

  诱敌——斥敌为兽应对奇 斥敌为兽巧周旋 第一组A

  带路——夜莺唱罢杜鹃啼 夜莺唱罢鸣杜鹃 第二组B

  歼敌——情报送达人不见 情报送达歼敌寇 第三组C

  再诱——莺声又起待顽敌 莺声又起待敌顽 第四组D

夜莺的歌声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夜莺的歌声 篇9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

  3.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很好听的音乐,你们愿意听吗?大家仔细听一听,谁在唱歌?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是那样的宛转悠扬。如小溪流水,似鼓乐丁冬,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夜莺宛转的啼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是怎么理解它的呢?(一个化名夜莺的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

  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预习

  1.指读全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叫夜莺的男孩把一群德寇引向游击队的埋伏圈,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帮助游击队报送有关敌人情报的?你从中体会出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抓住重点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夜莺是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仇恨敌人。沉着冷静的孩子。

  (1)夜莺会用白桦皮做成口哨,会学夜莺和杜鹃叫。

  “他坐在离德国兵很近很近的地方”说明他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

  当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说明孩子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

  (2)当德国军官问他“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就都跑了。”

  (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它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己才是真正的蠢东西。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4)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孩子,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5)“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敌人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孩子用话岔开,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6)夜莺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递情报。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

  (从这里可以想见用这种办法已经不是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7)“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

  (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递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分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8)大家想一想,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3.此时,你最想对小夜莺说些什么?

  (四)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是互相照应的的关系。

  你从哪看出来的?都是说小孩在发出,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我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1.把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围绕大家共同提出的主旨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以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读中理解,理解中感情朗读,读思交融。学习首尾照应写法。

夜莺的歌声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课文的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夜驾”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法国兵的。

  2.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写有自学题的小黑板。

  2.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背景

  1.板书:夜茸的歌声。

  “夜驾”指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介绍背景。

  二、自学理解课文,重点地方反复朗读。

  1.默读。

  出示自学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小孩回答法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3)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什么?

  (5)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营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夜芬的孩子,巧妙地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

  (2)小孩对法国兵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等,夜营只有他一个。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他说,大家喊野兽来了。说明小孩很憎恨法国强盗,野兽指的是法国兵,他这样痛骂敌人,法国兵也只能无可奈何,表现了小孩很机灵。

  “怎么不认识!”小孩很有信心地回答,为的是把敌人稳住,好放心地让他带路。

  (3)在带路时,他有时学夜营唱,有时学社阳刚,是为了让法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与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

  小孩边走边打路旁树枝,拾球果踢,回答问话就打岔说别的,也都是为了让法国兵认为他贪玩而不加警惕,从而顺利地跟着自己走进游击队的埋伏圈里。

  小结:这些言行都说明了小孩非常机智勇敢。

  (4)游击队员听到夜莺的叫声,知道小孩已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而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说明了孩子和游击队员常常联系,他们对通过暗号联系已非常熟悉。小夜莺为了自己祖国以特有的方式参加了对敌斗争,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5)课文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联系紧密。前边提到了打破夏日的沉寂,孩子坐在河岸边不知削什么;结尾处写“孩子又穿着绿上衣坐在河边削东西,嘴边飞出宛转的夜莺歌声”。这样的照应显得文章结构严谨,表现了孩子多次执行任务,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三、总结课文。

  课题为什么叫“夜营的歌声”?

  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用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法国兵,是和敌人做斗争的手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营”,是动听、美好的,是游击队员对小孩的赞美。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夜莺的歌声 篇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1o  空k#ng  塞s1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夜莺的歌声 篇1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 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夜莺的歌声 篇13

  1、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认定)

  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2、重点难点:

  ●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

  ●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3、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交流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它吗?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你从中听到了什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这种鸟叫夜莺,叫声清脆婉转,体态玲珑美丽,多在夜晚鸣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它的叫声有关。(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

  二、复习字词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呢?

  指名读生字词。

  看来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都很好,那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下我们的新朋友吧。

  三、介绍背景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卫国战争。在战斗中,大人们勇往直前,奋勇抗敌,小孩也毫不示弱,积极配合大人的行动。文中的小夜莺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既然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你能找出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吗? (板书学生的回答)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分析,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五、精读课文,分析交流

  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的跃入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你是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的呢?请大家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画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看谁找的又准又快。

  1、指名读找到的句子,遇到相应的句子课件打开共同分析。

  ①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就都跑了。”

  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指的什么?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感情?听了孩子的话,德国兵什么态度?

  ②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记了。

  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么顽皮的小孩呀。小夜莺真地把身边的军官忘记了吗?他为什么又学鸟鸣、又玩个不停?

  原来小夜莺的一举一动都包含着这么重要的信息,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指导朗读。

  ③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孩子回答。

  游击队与蘑菇有什么联系吗?敌人为什么突然这样问?

  看来敌人的戒心真高,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戒备心来呢?指导朗读。

  但敌人戒心再高也难不到我们的小夜莺,它是怎么回答的?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我们也用迷惑不解的语气来读一读小夜莺的回答。

  2、敌人在小夜莺的带领下,一步一步走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他是如何配合游击队消灭敌人的?大家看这里。课件展示:“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越来越响”换作“越来越近”行不行?

  他暗示什么?

  从暗号里,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同游击队的联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课文结尾也提到了这一点。指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段看起来有些熟悉?我们在哪里曾提到这些情况?你能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六、拓展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中,我们怎样表现我们的爱国精神呢?课下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下一节拓展课中我们再讨论。

夜莺的歌声 篇14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生字。

  2、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夜莺的歌声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德国鬼子是怎样发现小男孩的?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停了一会儿”说明“小夜莺”发觉了敌人,“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小夜莺”经过思考决定去吸引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教师: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引诱敌人,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机智勇敢、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

  3.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师: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找一找、画一画相关的语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境呢?找到后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学生:……

  课件出示:对话1

  4.还有那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小夜莺”很自然地告诉敌人自己会学杜鹃叫,这样是给游击队报信做准备,为下文消除敌人的疑虑作铺垫。)

  “人呢?战争一开始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课件出示:对话2

  5.分角色齐读对话,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小夜莺”利用大家的话又一次骂了敌人,并把敌人比喻成“野兽”。从中可以看出“小夜莺”在面对所痛恨的敌人时表现出的冷静、机智和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过渡:

  由于孩子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小孩有时候学……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1)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动作、神情。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作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2)体会“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

  (“小夜莺”并不是真的把德国鬼子忘了,而是在暗地里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3)体会“军官突然问”中的“突然”一词。

  (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的巧妙和机智!)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越来越响”说明“小夜莺”离游击队员越来越近,一场战斗即将打响。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 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以下词语,用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毫无惧色 敌人

  (四)小夜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3.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五、总结全文

  1.是什么使小男孩要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地与敌人斗争呢?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2.苏联卫国战争在无数“小夜莺”的帮助下,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最终胜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影片。

  结合中外战争史,适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小英雄夜莺的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优秀品质。结合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涌现出的小英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夜莺的歌声 篇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和时代背景刘杰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能抓住描写小夜莺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夜莺的歌声》。回想一下,文中的夜莺是之谁?(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男孩)

  课文写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作者用“隔行分段”,把文章分成了几几部分?(分成了四段。)

  (二)、默读全文,把握大意。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板书:歌声诱敌   歌声传情   歌声歼敌  歌声再起)

  谁能把四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男孩用夜莺的歌声引诱敌人并向游击队传递情报,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第二天他再次去河岸边诱敌。)

  (三)、品词析句,感悟品质。

  1、故事中的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勇敢、机智、爱国)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爱国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的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一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蘑菇。这里只有……”

  军官怎么问?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问的?此时此刻,军官心里会想些什么?于是他问小夜莺,想刺探这里究竟有没有游击队。可小夜莺回答的却是____________。

  是小夜莺听不懂军官的话吗?那是为什么呢?

  指导朗读(板书:语言)

  文中还有很多小夜莺与军官的精彩对话,体现了夜莺的聪明勇敢,你能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吗?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小男孩东拉西扯,说东道西,为了什么?

  指导朗读。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野兽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他是骂德国兵的呢?小夜为什么不直接骂德军呢?

  指导朗读。

  预设二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

  从小男孩一路上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小男孩的天真顽皮)小夜莺真的只是个贪玩的小男孩吗?他为什么这样做?

  指导朗读。

  预设三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小夜莺真的很快活吗?

  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我们今后习作写人的文章时,塑造人物形象也要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入手,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13

  夜      歌声诱敌      

  莺      歌声传情        机灵

  的      歌声歼敌        勇敢

  歌      歌声再起

  声  

夜莺的歌声 篇16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在教学时我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采用以声传情,以读促悟的方式,使学生深入文本,走近角色,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案例描述

  在结合句子感受小夜莺的英雄形象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边读边想象着,你看怎样读能读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呢?

  生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 个."

  生2:"他读得不通顺,而且没有读出夜莺的机智,镇定.

  (那个读得不通顺的孩子很难为情)

  师:(走过去握住他的手)孩子,我最欣赏你的勇气,你敢第一个站起来,再读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夜莺那么勇敢,你读得那么紧张,那么快,行吗?那你看看该怎样读呢?

  (生1又读,这回有很大进步,语速慢了下来,表现不慌不忙)

  师:你瞧,只要肯努力,就能读好它.

  (该生高兴地坐下了.从其他学生的眼中可以看到没有了刚才的刻薄,取而代之的是欣赏.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个学生在用朗读表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时,招来大家的批评.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我想:问题出在哪,就在哪解决.于是,我先肯定他的勇敢,引导他"从不足中学习,并从不足中走出."再给他第二次机会,让他勇敢地面对不足,自信地学习,与文本达到共鸣.]

  师:还想不想做一回小夜莺 军官这2个不同角色呢?想的话,练练该怎样读,能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吗?.(小组合作朗读,扮演不同角色)

  军官:"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小夜莺:"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____就都跑了."

  军官:"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

  小夜莺:"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在前一朗读环节指导中学生受到启示,这回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了不同的韵味,给大家带到了这种情境.我抓住此机会引向深入.)

  师:听完后,你有话要说吗?

  生:我看到小夜莺太机智了,勇敢了,军官没产生半点怀疑,而且认为夜莺太蠢了,我觉得军官才是真正蠢才.

  生:我看到军官太霸道了,仅管怎么狡猾,也没有夜莺机智.

  ["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好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好的朗读可以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化文境为心境.使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文本,走近角色,亲历小英雄与敌人的不同形象,自然受到爱国情感熏陶.在教学实践中我立争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在读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取最丰富的营养.我想读完后,学生这样的感受不能不说是对文本一种新的诠释.这样入情入境地读是必要的.]

夜莺的歌声 篇17

  以下是《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文的重点一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很勇敢,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是这篇课文篇幅非常长,四年级的孩子还很少训练快速朗读课文的能力,因此我将训练孩子们快速阅读也当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边读边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这课的生字新词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在孩子们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给足孩子们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认读去消化。带领孩子们认读生字新词的时候,我也注意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不能因为课文较长就匆匆走过场。

  接着,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孩子们不是概括得太简单就是概括得太罗嗦,此时引导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既将故事说完整,又要说得简洁明了。这学期,我一直在培养孩子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不少的孩子进步很大。

  然后,我给孩子们出示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夜莺的歌声”,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还可以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出来,并将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其实,让学生找与“夜莺的歌声”相关的句子,是为了帮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了歌声的作用,也就弄明白了小男孩是如何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小男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让孩子们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集体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自学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尤其在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时候,孩子们几乎没有费力就能将句子中的言外之意读出来。并能入情入境地和小组内的孩子分角色对话。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写了小夜莺的很多的语言和动作,此时我注意引导孩子们分析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让他们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同时又要注意联想的合情合理。

  总之,本课以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为重点,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说、悟,思为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熏陶。

  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在自学环节中,不少的孩子根本没有动脑,只是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听取他人的意见,将他人的看法据为己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自学环节中来,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口动手动脑动,这是我该思考的主要内容。其次,在课堂中,由于课文太长,我老是担心时间不够不够,因此,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太扎实。长文如何短教,我心里没数,没把握,因此才会在课堂中如此不沉着。

  做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真不容易啊!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夜莺的歌声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1600114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