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复习2》教学设计

《复习2》教学设计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复习2》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复习2》教学设计(精选22篇)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比较并抄写形近的声韵母。

  3、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4、认识事物,把音节和图正确地连接起来。

  5、能认读本单元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准备:带调的6个单韵母和学过的10个声母的字母卡片;事物图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比较并抄写形近的声韵母。

  教学过程 :

  (一)第一题:我会读。

  1、打乱顺序认读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卡片,看谁读得又快又准。(集体读)

  2、按顺序连读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区分字母不同的发音方法。

  (二)第二题:我会写。

  1、出示:b---d f---t n---m u---ü

  先集体认读,再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用顺口区别。

  2、对比抄写,边抄写边小声念字母。

  3、游戏:给声母找朋友

  把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的卡片分别贴在16个同学的胸前,这些同学依次走上台,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某位同学胸前贴着可以与之相拼的韵母,就要立即走上讲台,站在他的左侧,并大声读所拼出的音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2、认识事物,把音节和图正确地连接起来。

  3、能认读本单元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过程 :

  (一)第三题:看看读读。

  1、看看图上画着哪些东西,你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音节:lǎ ba、mù tī、yī fu、pù bù、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3、读音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二)第四题:我会连。

  1、看看图上画着哪几种动物?

  2、拼读音节,指一指音节所说的动物在哪里?

  3、画线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三)第五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大、土、米、我、马、地、爸爸、妈妈。(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2、给生字扩词,看谁找的朋友多。造句,用上词语说一句话。

  3、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或请学生来组词,说出一个词语时,拿着词语中所带的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台来,并拿着卡片领着同学读,如:“大,大家的大”。

《复习2》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比较并抄写形近的声韵母。

  3、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4、认识事物,把音节和图正确地连接起来。

  5、能认读本单元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准备:带调的6个单韵母和学过的10个声母的字母卡片;事物图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比较并抄写形近的声韵母。

  教学过程 :

  (一)第一题:我会读。

  1、打乱顺序认读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卡片,看谁读得又快又准。(集体读)

  2、按顺序连读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区分字母不同的发音方法。

  (二)第二题:我会写。

  1、出示:b---d f---t n---m u---ü

  先集体认读,再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用顺口区别。

  2、对比抄写,边抄写边小声念字母。

  3、游戏:给声母找朋友

  把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的卡片分别贴在16个同学的胸前,这些同学依次走上台,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某位同学胸前贴着可以与之相拼的韵母,就要立即走上讲台,站在他的左侧,并大声读所拼出的音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2、认识事物,把音节和图正确地连接起来。

  3、能认读本单元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过程 :

  (一)第三题:看看读读。

  1、看看图上画着哪些东西,你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音节:lǎ ba、mù tī、yī fu、pù bù、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3、读音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二)第四题:我会连。

  1、看看图上画着哪几种动物?

  2、拼读音节,指一指音节所说的动物在哪里?

  3、画线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三)第五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大、土、米、我、马、地、爸爸、妈妈。(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2、给生字扩词,看谁找的朋友多。造句,用上词语说一句话。

  3、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或请学生来组词,说出一个词语时,拿着词语中所带的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台来,并拿着卡片领着同学读,如:“大,大家的大”。

《复习2》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1、复习复韵母和鼻韵母,练习书写。

  2、能够正确拼读音节,连接相对应的图片。

  3、正确拼读音节,了解秋游该带些什么,并能用简笔画将这些东西画下来。

  4、能够根据音节看清图意,看图说几句话,明白互相谦让的道理。

  5、能够正确认读词语,并会恰当使用。

  6、能够正确拼读儿歌,会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儿歌。

  7、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分流练习,分类按顺序排列。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复韵母和鼻韵母,练习书写。

  2、能够正确拼读音节,连接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

  (一)第一题:描描读读。

  1、先读韵母卡片,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

  2、按虚线描韵母,一边描一边想想这个韵母的读音。

  3、描完了再按顺序读一读。

  4、扩展活动,做游戏“找朋友”。

  一部分同学举声母卡片,一部分同学举韵母卡片,大家在一起跳找朋友的舞蹈,跳完一曲,看看两个人拿的声母和韵母组成什么音节?然后一起拼读一遍,若两个人拿的声母和韵母不能拼成音节,说明朋友找错了。

  (二)第二题:我会连。

  1、听老师模仿动物的叫声,猜猜是什么动物。

  2、再读一读,图下的音节。(要注意三拼音的读法)

  3、做“给动物挂牌”的游戏。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动物,找出这个动物名称的音节,把他们连起来。

  4、校对答案。

  5、扩展活动:拼读下面的音节。

  jīn yú diàn shàn qīng ting wú gōng

  gōng rén nóng mín jiě fang jūn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拼读音节,了解秋游该带些什么,并能用简笔画将这些东西画下来。

  2、能够根据音节看清图意,看图说几句话,明白互相谦让的道理。

  3、能够正确认读词语,并会恰当使用。

  教学过程 :

  (一)第三题:读读画画。

  1、出示音节,拼读音节。(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什么时候要带上这些东西?师:秋游快到了,读幼儿园时要去秋游了,总是爸爸妈妈帮小朋友们理书包。现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书包该怎么理呢?要带些什么东西呢?书上就告诉我们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这些东西只是给大家一个建议,你可以选择,还可以带些你认为有用的可这里又没有提到的东西。请大家把你在秋游时想带的东西用简笔画画下来。

  4、交流,并说说带上这些东西的理由。

  (二)第四题:我会讲。

  1、出示插图,认读图中的两个音节词。了解独木桥的特点。

  2、小组合作,看清图意,说说这幅图讲了什么?你能编一个小故事吗?

  3、小组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小白兔和猴爸爸各自要去哪儿干什么?它们怎样才能到达目的地?会发生什么事情?

  4、自己练习讲故事、指名讲、同学点评。

  5、假设小白兔和猴爸爸都要抢先过独木桥,会造成什么结果?(适时地进行互相谦让的教育。)

  (三)第五题:我会读。

  1、卡片抽读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你能选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

  3、小组合作,选用几个词语说几句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儿歌,会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儿歌。

  2、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分流练习,分类按顺序排列。

  教学过程 :

  (一)第六题:读读背背。

  1、出示诗歌《秋叶飘飘》,请学生自己试着拼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在老师的指导下试读儿歌。(以词语为单位,做到词语连读)

  4、有感情地朗读儿歌,问:想象秋叶飞舞时还像什么?秋姑娘还会发来什么电报?(了解秋天的特点)

  5、谁能试着背背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第七题:我会读。(系统复习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1、复习23个声母。

  (1)读、背声母。

  (2)区别形近字母:b —d p —q f —t m —n

  音近字母:n —l z —zh c —ch s—sh

  (3)再熟读、背声母。(指名背、同桌背、自由背)

  2、复习24个韵母。

  (1)分组读:单韵母6个、复韵母9个、前鼻韵母5个、后鼻韵母4个。(重点复习复韵母和鼻韵母的连读方法)

  (2)对比读:a—an—ang e—en—eng

  i—in—ing un—ün—üe

  iu—ui—in an—ao—ou

  (3)连起来熟读、记忆。

  3、复习16个整体认读音节。

  (1)分类读。

  翘舌平舌;其后加i的有7个;跟韵母读音相同;用大y带头的有8个;还有一个wu。

  (2)熟读,记忆。

《复习2》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

  1、复习复韵母,能够正确区分形近的复韵母。

  2、能够正确拼读音节,并与相对应的图片连接起来。

  3、复习所学的词语,并能选词造句。

  4、拼读儿歌《拼一拼》,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一想,三个圆圈和三条直线还能拼成什么图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复韵母,能够正确区分形近的复韵母。

  2、能够正确拼读音节,并与相对应的图片连接起来。

  教学过程 :

  (一)第一题:我会读。

  1、卡片认读单韵母:i e u r

  2、你能把这些单韵母组成复韵母吗?读一读。

  3、读:ie——ei iu——ui ei——er,说一说每一组复韵母有什么区别。

  (二)第二题:我会连。

  1、拼读音节。(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自己试着把音节和图片连接起来。

  (三)扩展活动。

  1、比一比,看谁能认读。

  2、同桌的两位同学轮流认读卡片上的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互相纠正。

  3、拼拼读读,看谁拼得又准又快。

  cì wei dài shǔ yě tù jiǔ cài dòu jiǎo qié zi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所学的词语,并能选词造句。

  2、拼读儿歌《拼一拼》,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一想,三个圆圈和三条直线还能拼成什么图案。

  教学过程 :

  (一)第三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词语。

  2、谁能用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

  3、这些词语你能给它归归类吗?说说你归类的理由。(人称、动物、动作)

  (二)第四题:读读拼拼。

  1、出示儿歌《拼一拼》,自由拼读儿歌。

  2、朗读儿歌。(指名读、齐读)

  3、拿出学生自己准备的三个圆圈和三条直线,拼拼小鸭和小兔。

  4、小组合作:用圆圈和直线拼拼其它的图案,看哪一小组拼出的图案最多,最有趣。

《复习2》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

  1、按声母的顺序连线组成动物图形,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复习声母。

  2、运用事物摆字母的字形。

  3、了解同学的姓,能够拼读姓,明确声母是什么。

  4、拼读音节,区分平、翘舌音和音、形相近的声母,进一步练习拼音。

  5、拼读音节,并将同一类的事物连起来。

  6、能够认读所学的生字,并能给生字组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按声母的顺序连线组成动物图形,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复习声母。

  2、运用事物摆字母的字形。

  3、了解同学的姓,能够拼读姓,明确声母是什么。

  教学过程 :

  (一)第一题:我会连。

  1、卡片认读23个声母。

  2、讲清方法:从声母b开始,按顺序连线,学生用铅笔试连。

  3、问:你是怎么连的?(什么字母和什么字母相连)

  4、连成了什么动物图形。(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查。)

  (二)第二题:我会摆。

  1、看图,猜猜图上摆出的是什么字母?

  2、你能学着他的样子,摆摆我们已经学过的字母吗?(鼓励发挥想象)

  3、读一读摆出的字母,可背顺口溜。

  (三)第三题:我会想。

  1、你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同学们的名字吗?

  2、师:每个人的名字都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在名字前面的是姓,一般都是一个字,如:……,但也有两个字的姓,如:……。跟在姓后面的就是你的名,如:……。

  3、你能说说自己的姓和名吗?同学的呢?

  4、认读声母:g k h j q x zh ch sh,看看哪些同学的姓里有这些字母。

  5、游戏,老师报同学的名字,大家立即说出姓的声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拼读音节,区分平、翘舌音和音、形相近的声母,进一步练习拼音。

  2、拼读音节,并将同一类的事物连起来。

  3、能够认读所学的生字,并能给生字组词。

  教学过程 :

  (一)第四题:我会读。

  1、以组为单位出示音节,指名读。

  2、说说每组音节有什么区别?读和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领读、带读、开火车读、齐读音节。

  (二)第五题:读读连连。

  1、自由拼读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教师正音,强调没有标声调的,读轻声,要读得又轻又短。

  2、看看书上连线的一组词语,为什么把它们连在一起?

  3、学生试着自己连接剩下的词语,并说说理由,教师校对。

  4、说话练习:我把bō luó和yā lí连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属于水果。

  (三)第六题:我会认。

  1、做摘苹果游戏:一张贴有生字的苹果树插图,请学生认认这些生字,会念的大声念出来,并把这个带生字的苹果送给学生。

  2、领读、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3、谁能给这些苹果找找朋友?

《复习2》教学设计 篇6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复习要求]: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    详见配套资料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复习要求]:

  1、能在教师指导下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

  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 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 燃烧时:① 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 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乳白色

  状态: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点

  燃

  蜡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

  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⑴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⑵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气体无色

  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

  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

  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

  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3)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巩固练习]      详见配套资料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复习要求]:

  1、能记得常用仪器的名称、认识图样、了解用途及使用请注意事项(试管、烧杯、酒精灯、水槽、量筒、托盘天平、锥形瓶、长颈漏斗等)

  2、能进行药品的取及(包括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和基本实验操作(连接仪器、给物质加热、利用过滤及蒸发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等)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1、试管

  (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     用途:①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 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 用途① 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

  ② 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  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

  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5、蒸发皿   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注意事项:① 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② 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③ 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6、胶头滴管  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 ① 先排空再吸液 

  ②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 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 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7、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①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

  ② 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操作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 0.1克。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 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

  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 不能加热  ② 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 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10、广口瓶 (内壁是磨毛的): 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11、细口瓶   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12、漏斗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3、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14、分液漏斗  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15、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 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 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16、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17、酒精灯

  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 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 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 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 酒精灯的外焰最高, 应在外焰部分加热 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⑦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 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

  ⑨ 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8、玻璃棒   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① 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  ② 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19、温度计   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

  20、药匙   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  ① 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②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③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考点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考点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① 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考点五]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 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即: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 游码读数

  ② 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考点六]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①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②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⒈ 液体: 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⒉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注意 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考点七]仪器的装配:  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1、连接方法

  (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考点八]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复习2》教学设计 篇7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2、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3、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进行小数的化简,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4、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单元重难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性质单元综合应用:小数的近似数。二、本节课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等具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2.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复习,理清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难点:  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再现知识师:关于小数我们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生:回答【通过交流学生回顾认识小数单元所学习的知识,勾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为学生的自主整理提供了知识体系。】二、整理知识,形成体系1、学生利用“认识小数整理与练习”自主学习卡整理知识。

  认识小数 内容 例题几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例1、例2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例3、例4 小数的性质 例5、例6 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7 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例8、例9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分版块进行复习和提高 a:一:问题:师:举例说说小数和分数的联系。              生:答出示例题:   揭示: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练习:读出下面的小数并说出各表示几分之几?0.3      0.67        0.040b:板块二:计数单位(数位)(1)               出示数位顺序表(空表)。学生分别说出数位顺序表中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数位 ……       个位 . 十分位 百分位     …… 计数单位 ……       一(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

  (2)            练一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   )位,左边第一位是(   )位。个位和十分位之间的进率是(   )。换句话说:1里面有(   )个0.1          0.1里面有(   )个0.01揭示:小数和整数一样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3)练一练:80.808这个数的最高位上的“8”在(      )位上,它表示8个(     );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8”在(    )位上,它表示8个(   );末尾的“8”在(    )位上,它表示8个(     )c:板块三:小数的性质(1)学生说一说小数的性质是什么?(2)学生举例:你能举例说一说吗?(3)你能找到和1.300相等的小数吗?小结: 小数的性质应注意不管添上     “0”还是去掉“0”,都应在小数的末尾。在小数的末尾,不管添上或去掉一个“0”或几个“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d:板块四:小数大小的比较(1)            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2)            教师出示8.04和8.025说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与小数位数无关,从高位比起。•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把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51.23          50.83              52.68       50.98         52.42e:版块五:改写和求近似数•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且四舍五入到“万”位。   95200     8710   970468000•         把970468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两位小数。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区别?3、学生质疑、集体释疑通过自主复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课堂小结:【利用自主学习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形成关于小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相关知识的复习中教师分块处理,并设置相关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问题:小数和整数有什么相同点?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块设置:根据学生的选择自主答题a:火眼金睛观察下面的每组数,找出与其他三个数大小不相等的数。(1)0.5     0.05    0.500     0.50(2)60.2    60.20   60.200    60.02(3)7.90    7.9     7.090     7.900b连连看下面这些数量中的“5”分别表示多少?连一连。0.45米        0.365米        7.5米 5分米        5厘米        5毫米c排排队把下面的数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1.68   1.55   1.49 1.61 1.33 1.48①学生按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②争论:如果这些是体育比赛的数据,你觉得谁的成绩最好。③如果是立定跳远?如果是400米跑步?d巧手贴用0、1、2、3、.这五张卡片组成下面各数。每一小题中,每个数字都必须用上并且只能用一次)(1)组成最大的两位小数是(      )。(2)小于1的三位小数是(      )。(3)不读出0的小数有(      )。【综合练习中教师设置了5大板块“火眼金睛、对号入座、连连看、排排队、巧手贴” 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进行相关板块的训练,使枯燥的机械的能力训练富有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在不同板块的练习设计中,训练的内核不同、层次分明。】四、课堂总结五、课堂“认识小数整理与练习”当堂反馈1、0.60里面有(       )0.01.2、2.034由(        )个一、(        )个百分之一和(        )个千分之一组成的。462700=(     )万≈(    )万(保留一位小数)78800000=(      )亿≈(    )亿(精确到十分位)5.32>( ).4中( )里有几种填法?交流:(1)集体批改     (2)统计全对人数(3)针对学生错误重点讲解。

  【整理与练习的目的在于让不同的学生在复习中有所发展,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了有层次、形式多样的自我检测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中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真正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复习2》教学设计 篇8

  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一、知识点拨

  i.language goals

  ?学会过去进行时的基本结构与用法

  ?学会简单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学会讲简单的故事

  ii.key words

  1.cut v.切;剪;割

  be careful.don't cut yourself.小心,别切到自己。

  2.alien n.外星人

  nobody knows whether there are aliens or not.没人知道到底有没有外星人。

  3.land v.登岸;登陆;降落

  the plane will land in ten minutes.飞机将在十分钟后降落。

  4.while conj.当……的时候;在……之时

  while i danced, she sang.我跳舞,她唱歌。

  5.right adv.正好;恰好

  the accident happened right over there.事故正好发生在那里。

  6.surprised adj.惊奇的;吃惊的

  i was surprised that he was late for the party.我很惊讶他聚会居然迟到了。

  7.kid v.欺骗;哄骗

  i'm not kidding you.我没有骗你。

  8.anywhere adv.到处;无论哪里(用于否定句中)

  did you go anywhere yesterday? 你昨天去没去过什么地方?

  9.happen v.发生

  a funny thing happened in the subway yesterday. 昨天地铁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happen to +名词 发生于……身上

  she hoped nothing bad would happen to him.她希望不会有坏事发生在他身上。

  10.get out of 从……出去

  she tried to get out of helping her mother.她尽量逃避帮助她的妈妈。

  11.run away 跑开;迅速离开;逃走

  the thief ran away when someone noticed him.当有人注意到他的时候,那个贼立刻逃走了。

  12.at the doctor's 在诊所;在医院

  i'm thinking of going to the tailor's.在表示诊所、店铺或某人的家时,经常用名词所有格的形式。

  she is staying at mary's.她住在玛莉家。我在想到裁缝店去一趟。

  iii.  key sentence structures

  the boy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when the ufo landed.

  while the boy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the ufo landed.

  the girl was shopping when the alien got out.

  while the girl was shopping, the alien got out.

《复习2》教学设计 篇9

  总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各个领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采用多种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加减运算的意义,初步感受加减运算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能认、读、写100以内的数,能用10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食物的顺序,能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能进行简单的估算;进一步直观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中的实物,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内容 总复习(一)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分类与梳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2.提高学生的整理、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对知识进行整理,回顾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各个类型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14-5=    16-9=    13-4=   

  12-8=    11-6=    9-6=

  3+5=    7+4=     5+8=Xk b 1. Com

  学生口答。

  二、回顾与交流。

  师:

  1.你认识了哪些数?能按顺序数一数吗?

  学生同桌互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示32这个数?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除了书本中的表示方法,还可以用图形表示等。

  3.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举例说一说。

  请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明确比较数的方法。

  4.请同学就各种小类型分别举例出题,指名说答案和计算过程,板书括号里的内容。

  5.师:100以内的加减法除了这些类型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类型?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指名举例,并计算出来,说出计算方法。

  练一练:看谁跑得快: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得数的十位是几吗?

  31+6=□7   75-6=□9    74-20=□4

  54+9=□3   37-8=□9    35+30=□5

  三、数的运算。

  1.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每人一张练习纸,上面是100以内的口算题)

  2.把你经常出错的题目写下来,说一说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进位与退位,有没有进位和有没有退位。

  3.“50-18”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举例说说。

  先让学生互说,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说生活题目。

  4.踩地鼠。

  (1)54+6=50       (   )

  (2)73-20=71       (   )

  (3)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50,和是54。

  (   )

  (4)23+30﹥53       (   )

  5.智慧果。

  师:想吃美味的智慧果吗?开动脑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果实里的算式对了,就能把它们摘下来。谁先来试试?

  (   )+62=68 (   )-40=53

  76-(   )=70 54-(   )>50

  四、全课总结。

  师:小朋友们喜欢开动脑筋,在玩中又复习了知识,收获可真多。你觉得你在数不学王国里哪些地方表现很出色,或者你觉得哪个小朋友很出色呢?

  板书设计:

  总复习(1) 回顾与交流

  数的大小与比较

  数的表示方法

  数的计算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总复习(二)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整理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

  教学过程:

  一、 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40+30 45+7 69-50 97-6

  30+65 9+36 53-8 84+7

  91+5 24-9 8+37 96-80

  二、填一填,连一连。

  1.按规律填数。

  书本86页第1题。

  2.看一看,填一填。

  说明:一个两位数,包括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3.连一连。

  书本第86页第3题。

  三、 用竖式计算:

  58 94 85 98

  + 37 - 35 +15 -89

  ——— ——— ——— ———

  95 59 100 9

  84 46 66 64

  -59 +27 -48 +28

  ———— ———— ————

  25 73 18 92

  四、 在○里填上﹦﹥或﹤

  34+29 ○29+34 53-36○54-36

  49-37○49-36 67+38○67+34

  五、情景题。

  河里有一群鸭,小鸭有27只,大鸭比小鸭少15只,大鸭有多少只?

  板书设计:

  总复习(2)

  河里有一群鸭,小鸭有27只,大鸭比小鸭少15只,大鸭有多少只?

  分析: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总复习(三)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所学知识的生活运用。

  教学重点:整理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书本第88页和第99页的内容。

  9.少年宫组织两队同学参加夏令营,每队有3位老师,每辆车可坐50名乘客。

  第一队:47名学生

  第二队:43名学生

  问:需要几辆车?还有几个空座位?

  第一步:先让学生求出每队的总人数,看一看能不能坐下。

  第二步:分析空余的座位。

  10.条件:

  兔比羊多6只。羊有37只。鹅有18只。

  问:你可以提怎样的问题呢?请学生同桌互说,举手自由回答。

  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计算。

  11.运木头

  一共有90根木头,一次运了34根,一次运了38根。

  说明:问学生,你能提怎样的问题?

  (1)一共运了多少根?

  (2)还剩下多少根?

  12.明信片

  小白兔明信片:23张;熊猫明信片:38张;小鹿明信片:?张。合计92张。

  (1)小白兔明信片和熊猫明信片一共有多少张?

  (2)小鹿明信片有多少张?

  (3)请试着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13.套圈游戏。

  小兵:我得了42分。

  笑笑:我得了60分。

  小丽:我得了第二名。

  (小象:28 小鹿:12 熊猫:30 企鹅;32)

  (1)他们各套中哪两个?

  (2)小丽可能套中哪两个?

  14.跳绳比赛。

  跳绳成绩记录表

  姓名 刘平 张晓 李月 王立

  成绩 76下 95下 83下 100下

  名次

  (1)把他们的名词排出来,填在表中。

  (2)最多的跳 下,最少的跳 下,相差 下。

  (3)第二名比第三名多条 下。

  (4)第四名再跳 下,就和第三名同样多。

  (5)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板书设计:

  总复习(3)

  .套圈游戏。

  小兵:我得了42分。

  笑笑:我得了60分。

  小丽:我得了第二名。

  (小象:28 小鹿:12 熊猫:30 企鹅;32)

  (1)他们各套中哪两个?

  (2)小丽可能套中哪两个?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总复习(四)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2.通过引导与交流来回顾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培养能独立地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的能力,培养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进而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灵活解题

  教学难点: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

  一、口算

  65-12= 27+11= 61+29= 92-42=

  12+80= 33+57= 75-20= 35-11=

  28+52= 96-16= 38+22= 47-11=

  36+54= 70-25= 35-14= 40+30=

  81+15= 69-50= 84-14= 96-80=

  二、填空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56的个位上是( ),十位上是( )。

  2.100里面有( )个十,100里面有( )个一;7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在( )填上“<”、“>”或“=”。

  54+38( )38+54 43-26( )42-26

  69-47( )69-46

  三、看图提出“三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兔比马多8只 马有45只 鱼比兔少3只

  你的数学问题:

  ① ;列式: ;

  ② ;列式: ;

  ③ ;列式: ;

  四、想一想,连一连。

  五、应用题。

  1.一年级有98个同学去旅游。第一辆车只能坐40人,第二辆车能坐55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车?

  2.一年级有56人参加游园比赛。在第一轮比赛中,有28人走了,又来了37人参加第二轮比赛。现在有多少人参加游园比赛?

  3.一双球鞋的价格是72元,一双布鞋的价格比一双球鞋的价格便宜了48元。一双布鞋的价格是多少元?

  4.三个同学跳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总数

  小红 25下 28下 30下

  小花 21下 26下 95下

  小明 24下 29下

  (1)小红三次一共跳了多少下?列式:

  (2)小花第三次跳了多少下?列式:

  (3)如小明是第二名,小明三次总数可能是多少下?

  (4)如果小明是第二名,小明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板书设计:

  总复习(4)

  .一年级有98个同学去旅游。第一辆车只能坐40人,第二辆车能坐55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车?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总复习(五)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复习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整理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图形?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你学过的图形都是什么样子的?

  二、 有趣的图形。

  1.找一找(机器人,汽车,书本90页第1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不同的图形做个标记。

  2.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连一连。(书本第85页第4题)

  小男孩看到小狗的背面,小女孩看到小狗的侧面。

  3.下面每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请连一连。(书本90页第2题)

  判断:谁坐在小熊的正面?

  4.用附页图4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

  (1)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

  (2)把它分成两个长方形。

  (3)把它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学生独立折一折,请学生上台演示折法。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总复习(5)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课后反思: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0

  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一、目标点击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语言学方面的,涉及语言和文学,普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和语用学等内容。这些课文,理论性较强,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语言理论和语言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文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

  二、要点回顾

  《语言与文学》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讲二者的关系,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用浅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文章分类论述,从语言的两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词汇与文学,主要讲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问题

  语音与文学,主要讲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

  语法与文学,主要讲整齐的美和用语的简洁

  《语言的演变》

  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世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法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章先《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接着从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各种不同方式,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最后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全文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发展的全貌。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本文作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修辞的理解,文章一共讲了以下三方面内容:什么是修辞、修辞选择的标准和修辞选择的条件。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语言和说话。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而说话或话语则是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之中。

  第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相互依存,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社会也无法向前发展,同时,语言没有阶级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都有权使用它,它共同服务于整个社会。

  第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部分阐明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

  三、方法指津

  1.学任何知识,都不能学死,而要学活。学死,就是学什么知道什么,不学就不知道,所有的知识都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之间缺少联系和沟通;学活,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融合起来,联系起来,能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也就是学了知识要能够融会贯通、迁移运用,把它们化成一个整体,变成已有知识的一部分。

  2.语文学习中的迁移运用,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弄懂一个个词、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段落的意思,而且要把这些词、句、段融合起来理解,弄清它们整体的联系和意义,进而把这些意义和自己学过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比如,我们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许多新词在不断产生,一些旧词(特别是时代色彩比较强的词语)在不断消失。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语言的演变》一文,就可以从新词的产生讲起,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亲身体会,让他们了解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进而理解语音和语法的发展变化。二是能够用文章中的知识解释相关的语文现象,并运用于自己的语文实践。阅读一篇文章,只限于理解文章本身还不够,还要能把文章中包含的道理和知识应用于实际。比如这个单元学习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懂得文章中讲到的知识,还要能够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语文能力。比如学习《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在弄懂作者的主要观点时,还要学着运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适合对象、适应场合,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使语言产生最佳的表达效果。

  四、考点例析

  [考点]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汇的含义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整合文章内容要点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的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砾石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随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过百年堆积而成的,华厦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积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屿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递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气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了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入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水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暴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入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使那颗粒适中的粗砂被和细砂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地形。

  [答案]A

  奇思妙解

  这道题的命题角度,表层看是要检测考生对概念,即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其实质,则是要检测他们“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的信息源锁定在原文的段①,它要求考生施展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本领。基于这样的认识,即可认定,唯有A项揭示了沙尘暴的特征,可见本题答案为A无疑。其他各项,则从侧面介绍了沙尘暴的不同特征,但与A项相比,它们并非本质特征,因此,它们都不是“最精确”的。

  2.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累形成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吵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上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答案]B

  奇思妙解

  本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试题要求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这就需要启动比较与逆向思维,对各选项进行辨析。大家知道,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即如沙尘暴,既有令人生厌的一面,又有帮助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好处的一面,据此来透视A项,则会发现它是正确的,不符合考试要求。C项的表述,源自原文段②的结尾处,两两对照,没有毛病,也不符合试题要求。D项源自段③,即“可见”之后的那个递进复句,显然D的表述也是正确的。只有B项的表述,即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又缺乏原文意思的准确性。你想,沙尘聚积,如果没有风力的作用,怎会形成沙尘暴?可见B项前半句的表述极不严密,据此即可认定B项的错误。

  3.下面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答案]A

  奇思妙解

  本题的命题意图,旨在探索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且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就是要求考生不仅要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思辨正误的能力。观照原文审视A项,发觉它只表述了一种现象,并未揭示“灾害加剧”的原因,因而可认定,A就是本题答案。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答案]C

  五.迁移训练

  一片树叶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还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动。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人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厦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厦,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度守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鸣。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来,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时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的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真谛。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真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2.第一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

  3.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真谛”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

  答:

  4.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②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答:

  参考答案

  1.B、D

  2.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3.(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表述不求一律,意思对即可。)(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如答“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也对。)

  4.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②(1)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1

  复习目标1.在脑中构建完整的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初步理解并明确“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等词含义。2.能正确读数、写数;能按要求写数及根据数位或数级的不同标准写出相应的数的组成;了解十进制。3.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整万或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后写出相应近似数。课前准备:小黑板、练习纸。课时:1课时复习过程一、明确复习内容本节课复习千亿以内数的认识。二、复习数位顺序表指出本节课最基础的知识就是数位顺序表。每生回忆数位顺序表的排列,两生互相交流。指名一生回答。再说出各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我们还给这么多的数位分了级,怎么分的?完成有关数位顺序的练习:1.一个数的最高位在十亿位上,这个数是( )位数。2.与千亿位相邻的数位有( )和( )。3.一个数只含有万级和个级,这个数最多是( )位数,最少是( )位数。4.亿级的第三位是( )位,万级的第二位是( )位,个级的第四位是( )位。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书91页,看并理解“进率是10”的含义。 出示判断题:1.十进制计数法就是指每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2.1亿里有100个10万,1000个万。(请学生说本题的思考过程) 三、复习读数、写数及数的组成根据数位顺序我们还可以解决有关读数、写数的问题。在读数时,首先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分级)。分好级后怎么读?有零的时候怎么读?出示判断题:1.一个数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2.一个数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出零。 写数时要注意什么呢?(交流讨论)完成练习:1.读数3005790004、70305050050、19650000、809000000002.写数三十七亿零五百、三千零四十万零九百零八、一百七十亿零八刚才大家写了三个数,第一个数的组成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我们说数的组成时可以根据数位来说,也可以根据数级来说。请大家用这两种方法把后两个数的组成的写下来。完成练习:1.一个数的亿位、万位和个位上是4,其他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2.57836690078的最高位是( )位,十万位上是( ),百位上是( )。3.5个十亿、7个百万和4个千组成的数是( )。四、用“万”、“亿”作单位改写整万数或整亿数;近似数。

  为了方便读数、写数,像19650000、80900000000这样的整万数、整亿数我们常常用“万”、“亿”来作单位,这两个数该怎么改写呢?改写后的数和原来的数的大小有变化吗?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也就是用它的近似数来表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我们用什么方法?(四舍五入)请大家写出这些数的近似数:3805003≈( )万、64744000897≈( )亿、52349999≈( )万、800950000000≈( )亿完成练习:1.一个数的近似数可能比这个数大,也可能比这个数小。这句话对吗?2.一个数的近似数是240万,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

  3.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能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会画给定图形的高。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在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单元: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这两个单元涉及的知识点有: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本课的主要任务是:把散落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从而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整体知识结构。在具体设计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本学期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学习方法?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哪些内容有趣?那些内容最有用?哪些还感到困难?”等问题,只有把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为复习课的重点时,那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平时储存在“问题银行”里的问题作为复习的内容进行梳理,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河南省的省会,是一所名校,多年来教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每一个单元结束后,学生能自觉对知识进行整理与分析,学生们称这种形式为“数学知识树”。所以,不少学生已经对这两个内容的知识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在这种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课堂勇于发言,敢于质疑,有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回顾所学的内容

  课前布置学生回忆本学期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的概括所学知识。鼓励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

  (设计说明:虽然我的学生在前面学完后都有整理与分析,但这个整理很重要,综合性更强。一方面是让学生又熟悉了知识;另一方面是方便上课时的交流。)

  1.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2~3人的汇报即可)

  知识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设计说明:这时汇报的知识是散装的,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看学生思维的触角到了何种地步。)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

  ①尽量纪录的详细(包括文字、举例等),避免漏掉内容。

  ②有意识的按照类别进行板书。

  (设计说明:教师这时根据学生罗列的知识进行板书,不仅仅是把知识写出来,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展示学生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①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知识的。

  ②学生作出最初的评价。

  ③教师有意识的介绍几种比较普遍的整理方式。

  (设计说明:学生的思路总是新奇而独特的,这个时候的展示不仅满足了学生“我做了”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要重新进行整理”。)

  (二)活动二:开展知识的整理

  1.小组内交流课前的整理情况。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次比较全面地整理。

  ①注意选择比较好的整理方式。如,文字、表格或画图等方法。

  ②重新仔细地阅读教材,防止有遗漏。

  ③简单地交流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④尝试让学生整理一下学习的方法。

  (设计说明:这个整理过程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对学生思维的含量要求比较高,学生要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与重、难点,以及学习的方法进行描述。)

  3.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①汇报整理的过程和方式。

  学生整理的方式主要是:文字;表格;图示(知识树)。

  ②根据交流的体会,清楚地表达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说明:这个交流不仅仅是展示不同的表达方式,重要的是发现学生思维中的盲区,哪一部分学生遗漏了,教师注意及时补充。)

  4.评价小组的整理情况。

  ①你认为他们整理的优点在哪里?说说你的想法。

  ②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该怎么进行整理,说说你的看法。

  (设计说明: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度,不仅仅是评价谁的形式好,谁表达的清楚,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的描述。)

  (三)活动三: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1.请你结合整理的网络图,给每个知识点举个例子。

  ① 学生尝试自己举例子说明问题。

  ② 让学生完成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题目(18——21题)。

  a.理解题意,明白题目中蕴含的知识点。

  b.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自己做题的思路和想法。

  (设计说明:举例子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思路,当学生对规律或这是方法描述不清楚时,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里的举例子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整理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要点进行数学内容的举例,沟通知识点与数学内容的联系,并及时完成总复习的练习题,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③结合例子,尝试总结一些数学方法。

  生1: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通过割补成学过的图形进行解决。第20题计算一面墙的面积时,就是把这面墙分割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进行计算的。

  生2: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还可以看成近似图形解决。

  生3:在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需要知道高和相对应的底,这样就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解决了。

  (设计说明:让学生结合例子尝试描述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再上一个台阶。)

  2.结合网络图反思。

  ①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进行解决?

  生1: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先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学生稍有沉默,教师静静等待)

  生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

  生3:因为在学习一种新知识的时候,都在转化成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解决,所以先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对于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写在“问题银行”里面。

  (设计说明:问题的交流很重要,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从这里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是学生思维的光芒。)

  (四)活动四:展示与交流

  将整理的网络图贴在板报上,教室内展示,在复习时可以随时根据网络图进行系统的复习。

  (设计说明:学生整理出的知识网络图,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命脉”。这里的展示和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展览,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不断的学习。)

  五、教学反思

  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如何上好总复习课?

  每当我看到学生懒洋洋的做总复习的题目时,我总是感到很惶恐。对教师来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对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都已经学过了,没有多大的兴趣。总复习承担的任务是什么?仅仅完成一些题目吗?心里的不安让我尝试以学生为主体来上复习课,把课堂交给学生。

  我按照总复习中的类别,以“空间与图形”部分为例,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应用、拓展知识的过程,上了一节总复习课。学生热情高涨,我也很兴奋,现在回忆起来还意犹未尽,津津有味!学生思维的线在他们自己大脑的操纵下越来越清晰,最后是亢奋!真是太奇妙了。

  在学生课前整理知识时,知识是凌乱的;师生一起回顾的时候,凌乱的知识是散装的;经过小组的梳理与全班的交流,知识基本上连成了线,学生已经基本上清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经过应用与拓展,这些连成线的知识穿起了珠子,这些闪亮的小珍珠,足以显示学生思维的魅力!

  更妙的是,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能整合知识,总结学习方法,不仅如此,总复习上的题目在学生梳理知识后的应用过程中,不知不觉已经完成了,我想数学对于学生的魅力莫过于不知不觉中的恍然大悟,满头雾水时的豁然开朗!

  这只是我上总复习课的一点做法和体会,在和大家分享的时候,还是有点诚惶诚恐,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六、案例点评

  如何上好复习课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老师们普遍感到复习课难上,我也回顾了一下我们的教学研究,真正的在教学领域里面专门研究复习课的内容也比较少,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也成为教师的教学的“盲点”。位惠女老师在这方面作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首先是复习课的目标定位问题?就是复习目标定位在什么地方。我想主要是进一步的理解、记忆,总结,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网络体系,这是复习课的主要目的。位老师的课让学生经历了回顾、梳理、应用和拓展。不仅引导学生回顾学了些什么,同时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网络图、表格、树状图等形式再现,这样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印象。

  第二个环节梳理。梳理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网络,复习不是简单的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整理、学会归纳,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的的话,这节课就成了练习课。位老师让学生在前面回顾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把知识用情景的形式或者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系统化的整理归纳,本部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入心入脑。

  第三个环节应用。就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位老师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综合运用中体会数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自学能力或者学习的能力就会有得到提高。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复习应该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位老师在和风细雨中让学生察看自己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怎样做到查漏补缺,有新的发现。不仅如此,位老师还非常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一点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

  最后,提点小建议:回顾、梳理、应用、拓展四个环节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形成系列,做好计划,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题目或情景的设计要注意连成线、形成串,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识结构。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3

  活动目的: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区分声、韵母的字形和读音,辨认整体认读音节。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

  2.教具准备:多媒体、挂图、录音、音节卡、字母卡等。

  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渲染)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去其乐无穷的珍珠乐园游玩。你们高兴吗?不过,要想玩到各种各样的游戏,可要动动脑筋,闯过一道道难关,才能玩得尽兴。有信心战胜困难吗?

  二、引导自主闯关,达到活动目的。

  1.智取入门卷。(出示挂图、播放录音)

  导游:要进入珍珠乐园,就得闯过两关,才能获取入门券:

  1)分辨字形。2)读准字音。

  第一关:分辨字形。

  导游:(出示一张放大的入门券)瞧,这就是入门券,上面贴着很多小图片,请大家听录音,根据图片意思找出相应的声母卡贴上去,并读出声母。

  参考答案: ná lā tǎ fǔ mǐ nǚ qì pá zhū zú chā cā shān sān

  第二关:

  导游:祝贺你们顺利通过第一关,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请大家自选其中的一个音节说一句完整的话,只要通过了这一关就可以拿到入场券了。

  (点评:在活动中通过直观的教学让学生对形近、音近的声母进行区别,实现了拼音帮助识字、表达的功能。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言,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巧碰快乐车。(发放贴有单韵母的碰碰车头饰)

  导游:乐园里的游戏真多!瞧!快乐碰碰车就在眼前,谁想开?(发头饰)这六辆车相碰能碰出很多复韵母,若碰错了,可就有危险了,碰对了,就请大家读出来。

  参考答案:ɑi ei ui ɑo ou iu ie üe

  (点评: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能自由表现,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3、勇闯魔鬼屋。(出示多媒体)

  导游:快乐的碰碰车真是有惊无险啊!下面还有更惊险的等着我们呢? (电脑出示鬼屋通道)通道上分布着 ɑn en in un ün ɑnɡ enɡ inɡ onɡ这些前、后鼻韵母,读对了,亮绿灯,错了,就出现怪叫声。

  (点评:刺激有趣的学习,深深吸引了学生,有利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将读音容易混淆的前、后鼻韵母区分开来。)

  4、漫游百花园。(放录音、出示挂图)

  导游:闯过了心惊胆战的的鬼屋,现在我们一起去漫游百花园轻松一下吧!(放录音、出示百花园图)你们看,这里有一片绿草地,要想欣赏到色彩艳丽的花朵,就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从众多的音节卡(有16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一些拼读的音节)中智取整体认读音节卡,若取对了,卡片下面会出现一朵朵你喜爱的花。

  参考答案:(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

  (点评:学生在认清、读准音节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分辨,教师再抓住时机,及时纠正订正,给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5、喜驾观光车。(出示列车图、配乐)

  导游:小朋友真聪明,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现在让我们乘坐空中观光列车一览乐园全景,好不好?(配乐、黑板出示三辆列车。如图)

  请小朋友将声母卡片、韵母卡、整体认读音节按顺序摆放在指定的列车车厢里,哪一组摆放得又快又正确,列车就能最先开动,你就能最早欣赏到乐园全貌了。

  参考答案:按顺序排列的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

  (点评:在优美明快的音乐声中,学生似乎找到了知音,学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汉语拼音的排列顺序,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复习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大家表现得也很棒,老师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比现在更出色。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4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 7复习教学设计设计者姓名:王小丽联系方式:(电话:949一、教学内容及分析本单元复习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中心话题是:主要复习使用how much引导的问句以及回答;1.复习一些表示颜色、形状、大小的形容词及服饰名词;2.复习数词1-3l;复习名词单、复数的使用和指示代词this, that,these,those的用法。本单元以谈论服装为主题,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通过图片,复习一些常用的服装名词;二是通过服装,复习“询问价格和颜色”的句型:how much is this t-shirt? it’s seven dollar.how much.w are these socks? they are two dollars hat color is it? it is red.what color are they? they are green.三是结合实际,复习购物用语;把本单元按一时进行复习: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及语言目标:how much is this t-shirt? it’s…how much are...?they are…? 复习物品及颜色、大小(red green、black white yellow small big long short)以及如何区分应用is和are的用法,而且还要会应用常用的购物交流语言:can i help you? here you are! i will take it. 能够熟练掌握10-31的数字,而且能够讨论交流物品价格;能够完全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交流。掌握基础上进行能力训练。利用练习题,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提高。本单元复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学生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句型进行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及应用中,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并加以创新,并用到实践中。把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回顾。二、单元整体目标分析本单元通过复习使用how much引导的问句以及回答,让学生掌握谈论物品的颜色和价格、对服装的喜好和购物时使用的礼貌用语等。本单元的主题是谈论服装,学生通过本单元复习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点:how much is this t-shirt? it’s seven dollar.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they are two dollars.what color is it? it is red.what color are they? they are green。通过复习how much和what color等引导的问句以及回答,教授学生如何询问价格和颜色;学会谈论对服装的喜好和如何购物等。同时引导学生采用repeating和cooperating的学习策略,学习一些新词汇,掌握一些重点句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并学会感谢人。三、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1.复习词汇, hat pant, sock, t-shirt, sweater, shoes, color, black, white, red, g:bag green, blue, big, short, long, number 10-31 2.: 句型how much is this t-shirt? it’s seven dollars.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they are two dollars. 语法重点: 使用how much引导的问句及回答。

  四、教法选择、学法指导       教法选择本节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复习,通过讲练结合,利用图片来复习本单元的主要词汇,利用学过的句型谈论服装的价格和各自对服装的喜好。写作复习:模仿写作;语法教学:学生总结规律、模仿操练。学法指导:1、               合作学习,互相查缺补漏。2、自主学习,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学内容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revision) 课时 一课时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王小丽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新目标英语第7单元的复习课,围绕着询问价格展开,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复习目标。本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运用学过单元知识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句型进行交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及应用中,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并加以创新,并用到实践中。把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回顾。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 (一)   知识目标: 1.复习表示颜色、形状、大小的形容词及服饰名词;2.复习数词1-3l;复习名词单、复数的使用和指示代词this, that,these,those的用法。本单元以谈论服装为主题,3.是通过服装,复习“询问价格和颜色”的句型:how much is this t-shirt? it’s seven dollar.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they are two dollars what color is it? it is red.what color are they? they are green (二)能力目标:                                 本单元通过复习使用how much引导的问句以及回答,让学生掌握谈论物品的颜色和价格、对服装的喜好和购物时使用的礼貌用语等。 (二)   情感态度: 本单元内容涉及学生的穿着,是爱美的中学生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极易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购物的对话练习教学生学会如何感谢人。 三、重点、难点 学习运用重、难点句型和语法点: how much is this t-shirt? it’s seven dollars.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they are two dollars。 四、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利用课件来展开复习,询问服装的价格与颜色;同时通过习题加以巩固。 五、资源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task 1show the revision aims 5分钟 teacher lead ss learn the revision aims. ss look and read the   aims revision.   通过出示目标,让学生掌握复习要点。 task 2 words revision 10分钟 t: show the pictures and lead ss review the words. t: show the exercises to ss. s: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spell the words. s: do the exercises to practice the words. 1、图片复习巩固单词。 2、通过习题检测学生对单词复习的效果。 task 3review numbers and find out the rules:   8分钟 t:have ss review the numbers . s:read and spell the numbers ; find out the rules. 复习基数词,让学生掌握基数词拼写规则。 task 4 review the drills and shopping sentences. 7分钟 1.      let ss review the drills. 2.      review the shopping sentences. .speak and read the drills do the exercises. 复习本单元句型,掌握购物用语。 习题应用,购物情景对话。 task 5 review the phrases. 10分钟 show the exercises to ss do the exercises to check the phrases. read the phrases. 习题检测学生对段语掌握情况。 task 6 summary and homework 5分钟 have ss self-check show homework to ss. self-check. finish the homework. 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查缺补漏。 七、板书设计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1.      words: hat pant, sock, t-shirt, sweater, shoes, color, black, white, red, g:bag green, blue, big, short, long, number 10-31 2.      drills how much is this t-shirt? it’s seven dollars.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they are two dollars 八、总结和帮助(反思及改进)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5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19~1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括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2. 我们今天来复习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亲切、自然、民主、平等的交谈中自然引入了课题。

  二. 复习整理:

  1. 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 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3. 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 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笔试一试复习表内除法,并同时找找学生的问题,了解学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除法知识来解决。

  三. 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四、拓展性学习:

  1. 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 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 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同学们,昨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呢?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2、 今天,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法、减法的复习。(板书课题)

  3、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回忆学了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 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 二千五百零六。

  4、 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 复习近似数。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0页第5题,找出这段文字中哪些数是近似数?并画出来。再请同学回答。

  6、 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 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 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 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 请各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紧围绕万以内数的认识,开展练习。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习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性学习:

  在下面各数的前后各写两个相邻的数。

  698                 

  3299                

  9998                

  第三课时  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200=            110 - 20=

  620+100=            120+360=

  130 - 70=            240 + 70=

  +50=            1000-30=

  1200-40=            140 - 40=

  860 - 80=            880+1200=

  【设计意图】:口算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基础,所以要加强口算训练。

  二、整理复习。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

  2、复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三、拓展性练习(略)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减法。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2. 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 复习整理:

  1. 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如果没有,就让学生直接看书)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叙述两幅图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

  8×3=24(角)

  6+24=30(角)

  或: 6×1+8×3

  =6+24

  =30(角)

  2. 复习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用举手的统计方法来试试。

  3. 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 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后,全班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在复习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在这里发挥学生复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自我反思,有利于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三. 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6、127页第11~15题。能够填在书上的就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

  四、拓展性学习:

  1. 调查班上昨天的数学作业,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2. 二年级各班存放图书数目如下。

  二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学反思

  本学期总复习分五课时,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

  1、明确要点,分析单元知识要点,确定学生掌握措施。

  2、通过回顾、反思、总结逐步领悟数学问题的规律性。

  3、反复法,即通过同一情景的多次再现,让学生达到自觉领悟的目的。

  4、选择典型范例进行剖析,从方法的角度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如解决问题的教学,通过揭示条件与所求的联系,结合方法与思路分析,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5、加强规范要求,严把过程关。许多学生错误的呈现,是源于找的过程、计算的过程不规范,不仔细造成的。例如:在针对一些图形,通过统计分别找到个数这样的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从简到难,分别做好记号,对于没有做记号的学生,哪怕答案正确,也予以批评,目的是硬性规范,提高正确率。又如:找规律,特别是数字变化规律,我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规律,不能用想(说)代替写,这个过程必须落实。

  6、加强方法沟通,体验方法的优化过程。统计与找规律有一定的方法,我们要充分的做好示范,更重要的是做好比较与沟通,同样是做记号,有的清楚,一目了然。有的最后一塌糊涂。还有找图形的顺序与计数的顺序,都是有着一定的学问,这里必要让学生自己比较之后,去“悟”。并最终实现能主动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7、关注学困生。学困生不是学不好,而是由于个性的学习心理、特点、品质造成学习过程注意力集中度差,反应慢,遗忘快等现象。比如陈伏洪同学,他的乘法口诀背的不好,以至于做除法题时经常出错,于是我就采取每天一练,组成一对一的帮教措施,让她天天都能得到锻炼,另外,每天安排一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通过这几节课系统的复习及相应习题的练习,学生基本上对旧知识达到了巩固复习,同时又从复习中体验到了掌握解题方法的重要性。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6

  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一.目标点击

  1.知识目标

  (1)掌握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基础知识。

  (2)了解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有关内容。

  2.能力目标

  (1)学习鉴赏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的一些方法。

  (2)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写作特色。

  二.要点回放

  1.有关作者

  (1)《数学与文化》

  齐民友,1930年生,安徽芜湖人,数学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省新会县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回国后从事建筑教育研究工作,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到逝世,1940年10月至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一。著作《梁思成文集》。

  (4)《宇宙的未来》

  斯蒂芬·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自从患了侧索硬化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失望和沮丧,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他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988年出版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30多年中,他一直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研究。现任牛顿曾经担任过的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

  2.常见生字词

  生字:熵 罄 庑 膨 胀 睇

  词语或成语:泽被 呕心沥血 绞尽脑汁 深不可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夷为平地 告罄 无济于事 万变不离其宗 悠然自得 千篇一律 左睇右盼 荒谬绝伦 欲扬先抑 杂乱无章 尴尬膨胀……

  3.课文内容

  (1)《数学与文化》:本文论述了数学作为科学语言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数学能够影响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个特点,即数学的确定性、简单性、抽象性和自我完善性,高度评价了数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使人类摆脱宗教迷信、不断创新的历史功绩,把数学提到文化兴亡、民族盛衰的高度来认识。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本文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将熵的观念引申到能源、环境等领域,对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4)《宇宙的未来》:这篇讲演,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预言,再改动到对宇宙未来的讨论,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一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科学的论断。

  4.写法鉴赏

  本单元四篇文章是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写得都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于作者高明的写法有关,现总结如下。

  (1)《数学与文化》

  语言品味:①准确,本文语言正像数学那样逻辑谨严。

  ②生动,力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阐释,使文章通俗易懂。

  ③流畅,文章充满激情,笔力雄健,气势飞动,纵横驰骋,无所不宜。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论证方法:①引用论证

  一是引用权威人士的话,二是引用民间谚语,来增强读者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能力。

  ②概括论证

  概括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

  ③分析论证

  本文用的最多的就是分析论证法。在简述一个科学道理或提出一个观点后,作者往往将问题分解开逐一论证。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分析方法:文章分析严谨而辩证,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一些著名建筑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看法准确精当。

  (4)《宇宙的未来》

  本文体现了演讲的特点:①生动的导引,开头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增加了趣味性,深化了演讲的主题——科学地求实精神。

  ②严谨的推理,本文作为一篇科学演讲,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信服,而严谨的推理则能增强说服力,作者没有对宇宙的未来作明确的预言,正说明演讲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幽默的语言,本篇演讲的语言幽默,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所论述的问题更易于听众接受。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和论文,这些文章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给人以启迪。学习的方法是提要钩玄,提要钩玄是韩愈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的意思就是要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要点,领会其精神实质。

  提要钩玄的方法,具体有指出重点,剖析难点,概括内容,提炼观点,分析观点等,这就需要把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概括、推理等能力融合起来,在当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尤其适用。

  四、考点例析

  [考点]200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例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大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的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7、9题)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中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分析]

  此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始终围绕着“全球变暖”这一气候现象来展开论述。其中涉及“温室效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温室效应,考生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此题答案应该选A原文中说:“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定义有四个关键词,即“透射阳光”“密闭空间”“热交换”“保温效应”。B项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只有“热交换”一个条件,可以排除。C项也与原文意思不符也可以排除。D项只有“热交换”和“保温”两个条件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而A项保留了全部四个条件,只是前后顺序作了调整,“透射”改为“接受”意思基本一样,所以应选A.

  2.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有关,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项所说的生态变化与人的活动没有关系。A项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的归纳,显然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因而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中的大量开采和燃烧也都是人的活动,也是正确的。C项直接点明是人类无限制的破坏,也是正确的。D项虽然提到人类,但“雷击”和“虫害”却不是人的活动所造成的,所以不正确。因此,只有D项是正确的选项。

  五、迁移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现在,在加强改善文艺评论的呼吁中,也涉及评论风格的多样化,无疑,文艺鉴赏该是其中的一种。文艺评论与文艺鉴赏本是密不可分的。文艺评论虽属于“论”,但必须以艺术现象引起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凡评论必有鉴赏。同时,文艺鉴赏在对于是形象的具体感受中,也必然伴随着鉴赏者的观念、倾向、认识、态度,因而,凡鉴赏也必有评论。但两者在对文艺作品的感受与认识,又有侧重不同与深浅之别。鉴赏更多的重感性,带着主观的个人喜爱;评论更多的重理性,要求客观的科学分析。文艺鉴赏只是文艺评论的基础,而文艺评论则是文艺鉴赏的深入;评论基于鉴赏,又高于鉴赏。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把某些评论拉回去,戴上一顶“鉴赏式”的帽子呢?这是因为,评论只要不停留在个人喜爱的鉴赏性阶段,有着应有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那么,它在风格特征上更多地保持着鉴赏的印记,便自有其特殊的魅力。这首先是它的论述比较具体形象。文艺鉴赏是一种由生动的艺术形象引起的精神活动,舍弃具体形象、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也就舍弃了鉴赏。因此评论展示作者的审美判断呈现位“鉴赏式”时,其行文往往是生动形象、具体感人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风景画!但它又不只是自然风光的单纯描绘,《唐诗鉴赏集》是这样赏析的:“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吗?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音乐吗?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春天的第一批客人;冰消水涨,远方的船儿不远万里而来,正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形象地构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这里理性的思考没有游离生动的形象;相反,正是从生动的形象中引出内含的意蕴。这类评论的论述还比较富有个性色彩。文艺鉴赏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感受。鉴赏者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驰骋想象,对艺术进行再创造。由于鉴赏者的主观条件不同,这“再创造”也就会呈现出它的差异性,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文艺评论需要客观的科学评价,不容主观偏见;但优秀作品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评论,鉴赏中的偏爱,往往使评论跳动着作者特有的观察、感受与体验,为评论带来特有的色彩。当然鉴赏式评论仅仅是评论中的一种,而且,它只能用于评论文艺作品,对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运动等文艺现象,它就无能为力了。同时,它还有自己的缺点,就是由于它容易溺于鉴赏者的偏爱,成为偏见,使评论失去公正的态度。所以,评论而为鉴赏式,也只限“式”,戴上一顶富有特征的“帽子”,而不能让帽子成为自身。

  1.对文中加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指鉴赏中的理性思维。

  B.“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莎士比亚并没有赋予哈姆雷特明确的性格特征。

  C.“评论而为鉴赏式,也只限‘式’,戴上一顶富有特征的‘帽子”’中的“式”和“帽子”含义不同。

  D.“让帽子成为自身”意思是以鉴赏代替评论。

  2.作者认为鉴赏中的“再创造”会呈现“差异性”,下面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引得无数人一洒同情之泪,但鲁迅说:“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B.鲁迅笔下的“阿Q”,有人认为是阶级的典型,有人认为是民族的典型,还有人认为是人类的典型。

  C.歌剧《白毛女》中的黄世仁让人憎恨,喜儿则引人同情。

  D.《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达吉亚娜是普希金心目中完美的俄罗斯妇女形象,但在今天的俄罗斯读者心中却是褒贬纷纭,莫衷一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评论必须以艺术形象引起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鉴赏也必然伴随着鉴赏者的观念倾向认识和态度,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B.鉴赏式评论的“魅力”在于理性的思考伴随着生动的形象,跳动着作者由鉴赏中的偏爱产生的特有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C.“优秀作品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评论”,强调鉴赏式评论应注意角度的变化和内容的丰富。

  D.鉴赏式评论容易溺于偏爱而成为偏见,使评论失去公正的态度,所以只能用于评论文艺作品,对其他文艺现象无能为力。

  4.对本文论述的中心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评论与鉴赏的辩证关系

  B.鉴赏式评论的短与长

  C.文艺鉴赏的性质与特点

  D.提倡鉴赏式评论

  参考答案:

  1.B2.C3.B4.D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7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 10复习教学设计设计者姓名:刘萍联系方式:(电话:774一、教学内容及分析本单元复习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unit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运用情态动词谈论自己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能力。整个单元的内容是围绕情态动词 can 展开的。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情态动词can 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才能,谈论自己的喜好与意愿,能够自荐或参加各种课外俱乐部,并制作海报,而且学会写出招聘广告.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和使用目标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及团队精神。第一课时引导归纳第十单元的基本知识要点,第二课时在掌握基础上进行能力训练。利用检测习题,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提高。本单元复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学生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句型进行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及应用中,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并加以创新,并用到实践中。把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伙伴交流,师生问答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运用情态动词can谈论能力,通过对目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才能;通过谈论彼此的特长与爱好培养一种群体意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行为动作的表达法,而教学“谈论能力”只是将情态动词can用于这些表达中;情态动词can在肯定旬、否定句和疑问句中的构成,和学生已经学过的be动词的结构有相同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结构的异同以加强记忆。同时引导学生采用repeating和cooperating的学习策略,学习一些新词汇,掌握一些重点句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并学会感谢人。三、单元整体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a学习重点词汇:dance, swim,sing,play,chess paint,speakjapanese, play the guitar, art music, guitar, drum,piano,,trumpet,violinb掌握情态动词 can 的肯定句和否定句、情态动词can 的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及肯否定回答;c学会制作招聘广告2)能力目标:a学会运用情态动词谈论自己的喜好与意愿;b运用情态动词can 谈论自己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才能;c成立同学们自己喜爱的各种俱乐部并为其制作海报。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并能勇于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小组活动谈论彼此的特长与爱好。指导学习积极与他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团队精神。四、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i.复习词汇:can,play,want 2.词汇:guitar, dance, swim,sing, chess, speak, drum,trumpet,violin,play the guitar 3.句型:can you/he/she/you dance? yes,i/he/she/we can./no,i/he/she/we can’t. can bill play the guitar? yes,he can,but he can’t sing. 语法重点:情态动词can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肯定与否定回答、特殊疑问句的构成.

  五、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法选择本课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利用教学图片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展开课堂pair work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谈论谈论彼此的特长与爱好。模仿操练;词汇教学:演示讲解、情景操练、反复使用;口语教学: 互相操练、对话练习、交际活动;阅读教学:补充对话和填写价格标签;听力教学:图文配对和听写;写作教学:听写词句、模仿写作;语法教学:总结规律、模仿操练。学法指导: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将在课堂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两人一小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着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能力。    2、创设情景和有意义的任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概括和推理能力,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六、课时及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教法选择 资源准备 教学评价 unit 10 period 1 任务型教学、听说法、认知法、讨论法. 多媒体 音响 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训练,让学生应用本节重点知识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知识点。 单元检测 period 2      

  七、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unit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 sectiona1a-2c) 课时 period 1 教学对象 学生 设计者 刘萍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task 1 greeting and leading-in (2’)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each other.   free talk 热身和导入新课。 ppt 。 task 2 learning aims (1’) 1、 showing the learning aims. 2、 ask ss to read it together. read the aims together. 通过读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task 3 review the words(10’) 1、ask som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then review the words . 2、ask them to make the sentences to practice “can can’t” 1、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review the words . 2、make the sentences with “cancan’t” 3、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 利用图片,通过大量的训练让学生再现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task 4 talk about the clubs.(7’) 1. let them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make the conversations. 2.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1、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make the conversations. 2、practice 根据图片内容练习重点句型,重复操练一下这三组句型,以培养他们的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task 5 writing (7’) 1、give the information ,then let ss write a poster . 2. ss write the poster. 3. show their poster to their classmates, then find and correct the mistakes. 1、use the information to write a poster. 2、show the poster in front of the class and correct the mistakes . 3、read and remember the poster . 根据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提高其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task 6 revision the important points 1、guide ss to review the important points in this unit . 2、let them take the notes and remember the points . 1、review the important points in this unit. 2、take notes and remember it . 归纳小结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并引导学生记忆和掌握知识要点。 task 7 do the exercise 1、show the exercise ,then let them do it . 2、check the answers and explain. 1、do the exercises by themselves . 2、check the answers . 多途径,多渠道联系所学重点知识,检测巩固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task 6 homework     小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七、板书设计 新课 标第 一网 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can you/he/she ……?

  yes,i/we /he /she can. no, i/we /he /she can’t.   1.{ 2.{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 i want to join …… club. 3.{ play +球类名词 play + the +instruments(乐器) 八、总结和帮助(反思及改进)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8

  七年级英语(上)unit 8 复习教学设计关口初中:王小丽                一、    复习内容及分析 本单元通过谈论出生日期“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 ”以及询问父母亲的生日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 my mother’s birthday is january 9th,when is your father’s birthday?it is…… 以口(笔)头谈论出生日期,询问了解父母、同学的生日以及了解中国的重要节日(niationary day. children’s day ,women’s day 等)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问答、谈话讨论等训练形式完成目标语言输入。以谈论when is your birthday ? when is teacher’s day? when is your school day/english party/art festival?本单元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总目标。二、单元整体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1.词汇:a.理解并识记十二个月份的名称、序数词1到31的表达法、单词date happy age old birthday party trip art festival chinese music year,b.掌握speech contest   how old basketball game volleyball game school day year old2.句型: (1)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2)when is vera’s birthday? vera’birthday is january 21st.(3)how old are you?i’m thirteen.(4) when is his/her birthday? his/her birthday is… .3. 掌握序数词的构成和日期 ( 年、月、日 ) 的表达法4. 正确使用 when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日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口语交际。5. 能够将所学语言用于写作。过程与方法  采用任务型复习、合作交流等复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复习,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语言,并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掌握巩固新知。通过pairwork, free talk反复练习使用,达到熟练使用新句型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本单元的内容,通过两人对话、小组活动、查询一些名人的生日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学习主动性。通过谈论父母的生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孝敬父母,三、重点难点       月份、日期的表达,询问和回答生日和年龄。    四、教法、学法指导   任务型复习教学法、交际法、练习法等。自主复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教学内容 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revision) 课时 1课时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执教者 王小丽 一、           教材内容分析  复习谈论出生日期“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 ”以及询问父母亲的生日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 my mother’s birthday is january 9th,when is your father’s birthday?it is…… 以口(笔)头谈论出生日期,询问了解父母、同学的生日以及了解中国的重要节日(niationary day. children’s day ,women’s day 等)为本单元的复习目标,问答、谈话讨论等训练形式完成目标语言输入。以谈论when is your birthday ? when is teacher’s day? when is your school day/english party/art festival? 本节课重点是复习和巩固本单元的词汇和目标语言,能熟练正确的运用于语言实践中   二、复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词汇 birthday , date , month , january , february , march , april , may , june , july , august , september , october , november , december , date , birth , age , old , speech . contest . trip , party , event , an , festival , pop , concert , chorus , lecture , music ; 2) 掌握序数词的构成和日期 ( 年、月、日 ) 的表达法,运用询问和谈论日期的目标语言并运用所学知识安排活动。 3) 正确使用 when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日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口语交际, 能够将所学语言用于写作。 2.过程与方法: 运用 summary 和 pairwork, free talk 的学习策略。在复习教学中,运用问答、对话演练与练习,促使学生不断地使用所学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部分主要是复习、巩固 “ 询问和谈论日期 ” 的目标语言。通过互相询问课内外活动的安排日程,可以使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问,并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 a.掌握词汇 birthday , date , month , january , february , march , april , may , june , july , august 。 september , october , november , december , speech ,contest, trip , party , event, an , festival , pop , concert , chores , lecture , music ; b.运用询问和谈论日期的目标语言 难点:使用 when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日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写作之中 四、教法选择、学法指导 教法: 问答法 归纳总结法 学法: 听说法、读写法、合作交流 五、资源准备 课件、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step 1 show revision contests   look and read 让学生明确复习内容,形成知识框架 step 2 1.show the new words about months: art festival music festival english party chinese contest 2.explain the phrases   1.guess the new words and then read them loudly, spell them. 2.speak and practice 3. pairwork,   复习词汇,检查学生词汇识记情况 step 3 pairwork ask ss work in pairs to ask and answer: eg: ①-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march 2nd. ②-when is her birthday? -her birthday is march 18th. ③ what things can you do at school? a: do you have a school day? b: yes, we do. a: when is it? b: it’s april 19th. a: do you have an art festival. b: no, we don’t.       1.      work in pairs and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2. free talk       通过合作交流自由谈,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step 4 practice   ask ss to practice   practice   练习巩固,掌握语言目标 step5 summary guide ss to summarize the language points we review in this class .   summarize the language points we review in this unit.   通过小结,进行归纳和整理 step 6 homework (writing)    show homework       practice writing 为学生拓展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展示平台,培养写作能力。 七、板书设计 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 (revision)   1.words: birthday , date , months ( january ,february ,….)           art festival music festival english party chinese contest   2. sentences: (1) 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2) when is his/her birthday? his/her birthday is… . (3) how old are you?i’m thirteen. (4) do you have….?yes, we do. /no, we don’t.   . 八、总结和帮助(反思及改进)

《复习2》教学设计 篇19

  一、 掌握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二、 学会阅读一般的说明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复习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

  一、 指明本课的教学内容:

  复习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

  二、 用问答式复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说明文是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本册课文中有哪几个单元哪些课文是说明文?

  A、事物(形状、构造,发展变化)         B、事理

  第一单元1-5课,第三单元10-14课,第五单元19-21课。

  3、阅读说明文一般要抓住几个方面?

  A、 指明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B、理清说明的顺序,

  C、掌握说明的主要方法,    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三、 复习阅读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的方法。

  1、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什么是事物的特点?

  事物的特点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

  2、指出《中国石拱桥》、《核舟记》、《隆冬话竹》、《活板》、《宇宙里有些什么》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A、《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很广、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B、《核舟记》:核舟:体积小、雕刻内容多、技艺巧。

  C、《隆冬话竹》:竹子:外形典雅、气质刚劲。

  D、《活板》:活板印刷:活。

  E、《宇宙里有些什么》:宇宙:物质的、无穷无尽的、运动发展的。

  3、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以《活板》、《动物尾巴的功能》、《隆冬话竹》为例说明。

  A、 题目:《活板》:活。

  B、 首段:《动物尾巴的功能》:动物的尾巴形状万千,妙用无穷。

  C、 关键词句:《隆冬话竹》:外形典雅,气质刚劲。

  4、怎样指出文段或文章的说明中心(主要内容)?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第12—17段(P169—170)的主要内容。

  说明宇宙是无穷无尽的。

  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宇宙)+特征(无穷无尽)

  注意: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如:《向沙漠进军》第五段(P100)的说明中心。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

  5、我们学过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每种还有哪些小类?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说明。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如《核舟记》:头—舱—尾—背。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唐—宋—升死;《中国石拱桥》:古—今。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向沙漠进军》第4、6段;

  分—总:《宇宙里有些什么》第3—6段;

  总—分—总:《中国石拱桥》第5段赵州桥,《核舟记》全文,

  《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全文。

  B、 先主要后次要:《向沙漠进军》第5段。

  C、 先原因后结果:《中国石拱桥》第9段。

  D、 由现象到本质:《什么是生态平衡》。

  E、 由性能到功用:《隆冬话竹》。

  F、 由一般到特殊:《隆冬话竹》第9段竹子的种类。

  G、 由整体到局部:《中国石拱桥》第6段卢沟桥。

  注意:⑴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6、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⑴把握该段(篇)说明的中心和重点,分析思路。

  ⑵概括要全面,要抓住重点,语言要简洁,格式为:说明了什么。

  ⑶划分标准要统一,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如,总分总结构分三层,总分、分总结构为层。

  四、 课外练习。

  第二课时

  内容:复习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及学到的方法,指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复习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二、复习说明方法。

  1、本册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⑴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如河系的定义169页、生态平衡的定义122页)

  ⑵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如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课举了赵州桥、卢沟桥,《隆冬话竹》第二段,为了说明竹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作者举了许多巧妙地提到了竹的成语,《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4-7段。)

  ⑶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人分为男人、女人。(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中第3-5段大、小、中恒星,《向沙漠进军》中第4段游击战、阵地战,《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二段分类。)

  ⑷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虹)《向沙漠进军》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把风沙比作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把水当作征服沙漠的武器。《宇宙里有些什么》第2、9、12段。

  ⑸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宇宙里有些什么》密度小: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5、6段。

  ⑹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竹子的种类95页,赵州桥、卢沟桥的长度、宽度,恒星的表面温度。

  ⑺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中国石拱桥》中引用张嘉贞、张族的话,《隆冬话竹》引用苏轼、李白的诗句。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⑸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⑹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⑺引言论:引用,标记是引号。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如打比方:形象生动;列数字:准确;举例子、作比较:通俗、具体;引言论:印证;分类别;条理清楚。

  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四、复习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的语言运用,同义词的选择上。如课文104页第二、三题,172页第三题。

  2、方法:⑴修饰、限制性语言:用删除法,去掉有什么不好?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不能删去,该词说明了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

  ⑵同义词的选择:用置换法,换了有什么不好?

  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茫无涯际)。

  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词义、搭配、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

  五、 说明文的阅读探究能力。

  说明文的阅读探究主要是对信息的处理。

  1、数据分析:《祖国的大豆》运用数据分别说明了什么?

  2、图表阅读:⑴看清图表;⑵从图上找规律;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

  六、课外练习。

《复习2》教学设计 篇20

  一、 复习内容及分析

  本单元通过谈论出生日期“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 ”以及询问父母亲的生日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 my mother’s birthday is january 9th,when is your father’s birthday?it is…… 以口(笔)头谈论出生日期,询问了解父母、同学的生日以及了解中国的重要节日(niationary day. children’s day ,women’s day 等)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问答、谈话讨论等训练形式完成目标语言输入。以谈论when is your birthday ? when is teacher’s day? when is your school day/english party/art festival?

  本单元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总目标。

  二、单元整体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词汇:

  a.理解并识记十二个月份的名称、序数词1到31的表达法、单词date  happy  age  old  birthday  party  trip  art  festival  chinese  music  year,

  b.掌握speech contest   how old  basketball game volleyball game school day year old

  2.句型: 

  (1)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2)when is vera’s birthday? vera’birthday is january 21st.

  (3)how old are you?i’m thirteen.

  (4) when is his/her birthday? his/her birthday is… .

  3. 掌握序数词的构成和日期 ( 年、月、日 ) 的表达法

  4. 正确使用 when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日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口语交际。

  5. 能够将所学语言用于写作。

  过程与方法

  采用任务型复习、合作交流等复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复习,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语言,并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掌握巩固新知。通过pairwork, free talk反复练习使用,达到熟练使用新句型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本单元的内容,通过两人对话、小组活动、查询一些名人的生日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学习主动性。通过谈论父母的生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孝敬父母,

  三、重点难点 

  月份、日期的表达,询问和回答生日和年龄。   

  四、教法、学法指导  

  任务型复习教学法、交际法、练习法等。自主复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教学内容 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revision)

  课时 1课时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执教者 王小丽

  一、 教材内容分析

  复习谈论出生日期“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 ”以及询问父母亲的生日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 my mother’s birthday is january 9th,when is your father’s birthday?it is…… 以口(笔)头谈论出生日期,询问了解父母、同学的生日以及了解中国的重要节日(niationary day. children’s day ,women’s day 等)为本单元的复习目标,问答、谈话讨论等训练形式完成目标语言输入。以谈论when is your birthday ? when is teacher’s day? when is your school day/english party/art festival?

  本节课重点是复习和巩固本单元的词汇和目标语言,能熟练正确的运用于语言实践中

  二、复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词汇 birthday , date , month , january , february , march , april , may , june , july , august , september , october , november , december , date , birth , age , old , speech . contest . trip , party , event , an , festival , pop , concert , chorus , lecture , music ;

  2) 掌握序数词的构成和日期 ( 年、月、日 ) 的表达法,运用询问和谈论日期的目标语言并运用所学知识安排活动。

  3) 正确使用 when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日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口语交际, 能够将所学语言用于写作。

  2.过程与方法:

  运用 summary 和 pairwork, free talk 的学习策略。在复习教学中,运用问答、对话演练与练习,促使学生不断地使用所学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部分主要是复习、巩固 “ 询问和谈论日期 ” 的目标语言。通过互相询问课内外活动的安排日程,可以使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问,并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

  a.掌握词汇 birthday , date , month , january , february , march , april , may , june , july , august 。 september , october , november , december , speech ,contest, trip , party , event, an , festival , pop , concert , chores , lecture , music ;

  b.运用询问和谈论日期的目标语言

  难点:使用 when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日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写作之中

  四、教法选择、学法指导

  教法:

  问答法  归纳总结法

  学法:

  听说法、读写法、合作交流

  五、资源准备

  课件、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step 1 show revision contests

  look and read 让学生明确复习内容,形成知识框架

  step 2

  1.show the new  words about months:

  art festival music festival  english party

  chinese contest

  2.explain the phrases

  1.guess the new words and then read them loudly,

  spell them.

  2.speak and practice

  3. pairwork,

  复习词汇,检查学生词汇识记情况

  step 3

  pairwork

  ask ss work in pairs to ask and answer:

  eg:

  ①-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march 2nd.

  ②-when is her birthday?

  -her birthday is march 18th.

  ③ what things can you do at school?

  a: do you have a school day?

  b: yes, we do.

  a: when is it?

  b: it’s april 19th.

  a: do you have an art festival.

  b: no, we don’t.

  1. work in pairs and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2.  free talk 

  通过合作交流自由谈,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step 4

  practice

  ask ss to practice

  practice

  练习巩固,掌握语言目标

  step5

  summary

  guide ss to summarize the  language points we review in this class

  . 

  summarize the language points we review in this unit. 

  通过小结,进行归纳和整理

  step 6

  homework

  (writing)

  show homework

  practice writing 为学生拓展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展示平台,培养写作能力。

  七、板书设计

  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  (revision)

  1.words:  birthday , date , months ( january ,february ,….)

  art festival  music festival  english party  chinese contest

  2. sentences:

  (1) 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2) when is his/her birthday? his/her birthday is… .

  (3) how old are you?i’m thirteen.

  (4)  do you have….?yes, we do. /no, we don’t.

  .

  八、总结和帮助(反思及改进)

《复习2》教学设计 篇21

  第一单元             第1、2课复习                   1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复习课主备课人学习目标强化识记《新闻两则》和《芦花荡》中的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和记叙的要素;掌握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努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积累做题方法与技巧。重点难点积累做题方法与技巧。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梳理:小组合作,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 1、注音: 泄(     )气     溃(     )退     绥(     )靖     阻遏(     )  殷(     )切      要塞(     )     歼灭(     )     督(     )战  寒噤(     )      飒飒(     )     仄(     )歪     吆(     )喝 蹿(     )        浸(     )       锐不可当(     )  2、写字: 张(    )失措   (    )然自得   转弯(    )角   月(    )风(    ) 3、释义: 泄气:                           溃退: 歼灭:                           锐不可当: 阻遏:                           仄歪: 转弯抹角:                       泅: 央告:                           悠闲: (二)知识链接:文学常识等信息的梳理记忆 1、作家作品: 孙犁简介:                                                                                                                                   《白洋淀纪事》包含哪两部作品:                                        2、新闻基本知识回顾: ⑴新闻:又称消息,包括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等。 ⑵六要素:                                                            ⑶结构:                               (新闻的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 ⑷篇幅:短小精悍。 ⑸特点:            、            、            。 ⑹写法:主要是           ,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3、小说基本知识回顾: ⑴小说的三要素:          、          、          。 ⑵刻画人物的方法:      、     、     、     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⑶小说的情节:        、        、        、        ;序幕、尾声。 ⑷小说的环境:        环境和        环境。二、精讲互动 (一)第一课知识要点 新闻知识及阅读方法指导: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二)第二课知识要点      小说阅读点金: 1、掌握全面解读小说的“金钥匙”:人物、情节、环境。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与方法:可以从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去做具体的解读。 3、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注意以下角度: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即环境描写的作用)。三、达标训练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转弯摸角(        )   锐不可挡(        )   

  2、根据意思写成语。

  ⑴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⑵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  (            )

  ⑶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⑷(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

  3、下列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b.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c.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d.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下列不含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

  a.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b.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c.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d.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5、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⑴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⑵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

  ⑶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⑷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a.外貌  神态  动作  语言   b.外貌  心理  动作  语言

  c.外貌  心理  神态  语言    d. 外貌  动作  神态  语言

  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后面的习题。

  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⑴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它交代了新闻的哪些要素?

  ⑵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内容高度概括。试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答案,并体会其妙处所在。

  a.文中哪些词语描述了敌军防线崩溃的情形?

  b.文中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英勇无畏、势如破竹的英雄气概?

  c.上述词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我全对的题型是:                ,我做得比较好的题型是             ,我特别需要认真听讲努力练习的题型是                       。作业布置订正复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准确识记。课后反思

《复习2》教学设计 篇22

  总复习(一) 教学目标: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教学重、难点: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教学设计:1、谈话激趣: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2)交流,评价。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2)试着做一做第9题。(3)全班订正。(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4)全班订正。(5)做第3题。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教学反思:    

  总复习(二)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已知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复习,对已知信息能够进行正确处理,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得解决办法。2、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一、情境创设激趣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科技馆?门票是多少钱呢?春游的时候我们打算去参观科技馆。我想请你们算算有关门票的问题,行不行?二、巩固探究1、第6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2、刚才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买门票的问题,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买书的问题。读题,解决。3、同学们,在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一次“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小伙伴捐款,你捐了什么?现在老师这有一道关于三年级学生捐款的信息。出示第10题,自己读一读题,看一看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自己解答,全班交流订正,说出是怎么解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1、  下面,我们一起到商店去购物好不好?引导学生看图第15页,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题中所提的“能买几个杯子”这个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如果商店里的这些商品让你自己选择,100元钱想买什么东西?能买什么?交流,纠正。5、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和“钱”有关的,同学们解答的都比较好。下面我们来解决关于交通工具的实际问题,能做得更好吗?交流,解答,纠正。6、解决完了汽车的问题,我们来看火车的问题。出示第8题,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时什么?要求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三、拓展实践,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总复习(三)教学目标: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二、巩固探究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交流,订正。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三、拓展实践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板书设计:总复习立体图形     求周长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总复习(四)教学目标: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二、巩固探究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这是我们学过, 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4、回顾整理“可能性”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5、整体回顾: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复习2》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3123114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