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精选9篇)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篇1

  一、启情导入:

  孩子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那篇《与象共舞》吗?(板书:象)说一说大象都能为人们干些什么呢?(1、说到象:是啊,这样的大象就是战象;2、没说象:那你听说过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象被称为战象)(板书:战)关于战象课前你都收集了哪些资料?和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23课,一起去认识这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板书:最后一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①参考同:孩子,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②自己的话同:说得不错,还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吗?③罗嗦:能精炼一些吗?④不会精炼:来看看这篇文章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谁?在自知生命大限已至时怎么做的?最后怎么样?就像老师这样试着用精炼的话自己练说主要内容。

  3、结合刚才的初读,结合你的课前预习,谁来说一说这头战象初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师板书:忠诚、善良,汇报不出善良不写)

  三、研读,情感升华:

  1、文章的哪些重点语句让你对嘎羧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批画边体会,同桌两个人都批画好了可以小声地交流。(5分钟)

  2、谁先来交流?

  3、汇报:没想到:(板书p)(①词全抓:你能结合课文来具体说一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吗?②先汇报“一下子”:就是这样一个破旧的象鞍却让嘎羧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它先前是怎样表现的?③汇报一个词:就这段,你还从哪些词体会到了?)(板书:一下子、久久)嘎羧见到象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④只回答一个半句:还有呢?还因为什么?)正是因为这象鞍与它一同经历了战斗的洗礼,所以在它见到象鞍之后它才一下子安静下来,它才久久地摩挲着,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表达的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谁来说?是啊,我们从这些重点词当中真切地体会到了嘎羧对象鞍的怀念,这是一头战象积淀在心中深沉的情感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这种体会练读这段话,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变颜色的词和加点的词。

  4、我们接着来汇报:(板书p)久久凝望(板书):站在这它曾经浴血奋战过的战场,嘎羧仿佛能看到什么?它一定是看到了当年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又一幕。就这一段还从哪里感受得到?亲了又亲(板书):它为什么会对这块礁石亲了又亲?这块礁石一定是深深印在它脑海之中的。吼叫(板书):文章不止一处写了嘎羧的吼叫,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写了吼叫?(出示大屏幕)想想这三次嘎羧都在叫什么?(学生答:第一次。。。第二次。。。)两次感情一样吗?那此时此刻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又会吼叫什么呢?(学生答)孩子们,它仅仅是一头战象吗?是的,它是一位让人饮汨赞颂的英雄,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这一段!“它站在。。。。。。”

  5、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了?(板书p)自埋过渡:它就这样一直挖着挖着,一直到东方吐白,我和波农丁才走到坑边查看,我们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大屏幕)此时嘎羧再次凝望着天空它会想些什么呢?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就让我们再看嘎羧一眼:土坑约。。。

  6、(板书p)引读:它死了。它没有。。。孩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它忘不了那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忘不了那些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我们也似乎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那就让我们用朗读的形式祝福它吧:它死了。。。是的,这便是一头战象的忠诚与善良,孩子们让我们最后送嘎羧:它死了。。。

  四、积累拓展:

  正是这头战象感动了作者,此时也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大家,假如你现在就站在“百象冢”前你会对它说上一句什么呢?

  五、总结

  我想如果嘎羧听到你们的赞扬和祝福一定会安息的!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我前段时间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教完后感受颇深。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结合平时的学习,谈一点浅薄的看法。这节课的设计,每天都在冥思苦想,求变求新,删繁就简,领异标新,语文功夫是慢活,是要耐得住寂寞,来不及半点急躁和武断。在备课时,同事们也出主意。是啊,我深深的知道,当你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时,怎能不“为伊消得人憔悴。”

  2、要有己:

  宁可不完美,也要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鲜明的风格,语文教师的魅力来源于个人的独特风格。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剑,包括自己的学生,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没有和学生铺垫过,只在徐老师第一课讲过之后,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复习。我想:假的真不了,即便一时过关,终将对自己的成长,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想要真发展,真得有胆量。一次真实的洗礼,胜过千次万次的虚荣。

  3、要关注:

  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如果你教的学生没有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的教学水平是徘徊不前的。设计一节课要把它当成设计学生的人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将无限精彩!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3、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二、教具准备:一支粉笔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请部分同学上台板书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语句通顺,根据同学的问题,边读边想,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什么?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从哪里知道了这是最后一头战象?第三自然段)

  3.课文主要写了战象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是哪部份?(第5自然段到最后)

  小结:同学们,这头最后的战象,有过辉煌的战斗的经历,有过生死的考验,又有失去战友的哀伤。它的最后时光,是怎么走过的?

  4、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到最后,想想,它分别做了哪几件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重披战甲──告别村民──重回战场──自掘坟墓。(板书)

  三、研读第一部分语句,细感悟

  1.自己阅读感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再合作研读:学生之间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交流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

  3.交流句子:

  (1)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教师:战斗不再,可是它的雄心还在啊!指导朗读。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2)“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教师:作为战象,战衣就是自己的身份的象征。自己就是死,也要像个战士那样倒下!指导朗读。

  (3)“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教师:仅仅是老朋友吗?还是怎样的老朋友?(并肩作战。出生入死。)

  教师:还能从那里看出他们是老朋友?(“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

  指导朗读:课文中说,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课时内心能安静吗?是老朋友重逢,它完全沉静在自己的思念中,能这么快读吗?(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总结

  同学们,它虽然老去了,却永远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多么感人啊!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体会,我们留待下节课再一起来学习。

  五、作业:本课有11个生字,以及相对应的词语,课后请大家自己读读,画画、写写,准备下节课听写。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战甲 告别村民 重回战场 自掘坟墓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

  2、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3、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生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为一位特殊的英雄而作的小诗,大家齐读。

  英雄垂暮近黄泉,

  重披战甲忆当年。

  打洛江边念战友,

  自掘坟墓共长眠。

  读着诗中这一幕幕感人的壮举,一个响亮的名字涌上心头,这位特殊的英雄就是——嘎羧。(板书齐读)《最后一头战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这最后一头战象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谁能说说战象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课件出示:这是一头           的战象。)

  二、复习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2.讨论交流,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当中做了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披挂象鞍

  重回战场

  挖掘墓坑

  3.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三、感悟文本:

  (一)嘎羧总体印象,读书方法指导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走进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悉心感受战象嘎羧的重情重意。请同学们们默读课文,思考哪些句段最能体现嘎羧的重情重意,又有哪些句段让你感动,就把它们都勾画下来,可以一旁写上你的感受。在读书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这篇课文很长,我们要用一定的方法去读书,那就是快速浏览和用心品读相结合,谁来说一说什么地方应快速浏览呢?什么地方要用心品读呢?

  (二)感悟文体,互动交流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同桌间进行交流。

  (三)学生汇报,相机引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相机指导,重点放在如下重点句段:

  重点句: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1.从嘎羧见到象鞍时的动作表情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战象来说象鞍就是战甲)

  2.从“泪光闪闪”体验嘎羧的表面的安静,内心却波澜壮阔,多么深沉的的嘎羧,引导学生读文

  重点句: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1.师:孩子们,人们是如此舍不得嘎羧,在这庞大的送行队伍中,(课件交互)有?有?有?(老人、小孩、妇女。)人们泣不成声。(村寨的每一个人都爱嘎羧)

  村长来了,他在------(引读)嘎羧的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村长强忍泪水,对嘎羧说——

  .   老人和孩子来了,他们捧着-----(引读)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说——

  可是嘎羧什么也没有吃,只——(学生接读)

  嘎羧绕着寨子走了第一圈,它是在——

  嘎羧绕着寨子走了第二圈,它是在——

  嘎羧绕着寨子走了第三圈,它是在——

  重点句: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1.它久久凝望凝望着江面,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2.他为什么要对石头亲了又亲?

  师:是啊!在他的心中这不是一块冷冰冰的石头,而是有情感的亲人呀,分别了二十六年,再见面时怎能不亲了又亲!请带着你的体会去读。

  3.想象一下他在吼叫些什么呢?(呼唤灵魂,诉说思念,表达忠于战友之心)

  4.学生同桌交流填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又看到了(   ),看到了(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    ),也许是(    );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     欧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    ),也许是在(    ),也许是在(    )。

  5.师读生填

  6.生读师填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看到了(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日军)。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地);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的灵魂),也许是在(诉说对战友的思念),也许是在(告诉战友,它将来陪伴它们)。

  重点段: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

  师小结:我们想说的太多太多。文中反复出现了一个关键词“挖”,从嘎羧的“一直挖”、“继续挖”、到“埋头挖”,通过一个“挖”字写出了嘎羧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自掘坟墓,庄严地把自己掩埋。这些描写更加体现了这位垂暮的战象对战友的忠诚和重情重义。

  师:文中提到了几次怎样的“挖”?你从这些“挖”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对战友的思念和忠诚支撑着它在挖)它这是在自掘坟墓啊!

  重点句“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1.凝望着天空,它又想对苍天说些什么呢?

  2.在学生发言后师引导:二十六年前的那场战争,我一下子失去了八十多位亲人,让我成了(最后一头战象),而今战争不再,战象不再是战象。但二十六年来我从来不曾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虽然是(最后一头战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要穿上我的(战甲)去我的(战场)去和我的(战友)会合。可我满腔的情义又能向谁来诉说,因为我是(最后一头战象)于是我只能凝望着天空,把这一切付诸于青天。

  四、深情独白:

  课件《悲伤小夜曲》响起

  师深情:嘎羧走了,村寨恢复了往日的静,但是村民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老师相信大家的心的心也久久的不能平静,多么重情重意的一头战象啊!它忘不了保护自己杀敌的战甲,它忘不了救回自己性命,并照顾了自己二十六个春秋的村民,它忘不了曾经洒过鲜血的打洛江,它更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我们还能说它只是一头战象吗?不,它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大英雄,让我们永远铭记着一个特殊的名字---嘎羧,永远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再见了,嘎羧。我们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

  板书:              最后一头战象

  披挂象鞍

  嘎羧   重回战场    有情有意

  挖掘墓坑

  战甲   战场   战友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篇4

  预设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11个生字。

  2、快速阅读课文,有感情朗读。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细腻描写方式,以及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技巧,体会战象嘎羧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任务

  完成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的目标。

  第二课时任务

  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震撼力,学习朗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由你对大象的了解来引入课文,导入到对战象的印象。出示文章开头部分,了解战象。

  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2、分析文字中战象的英勇:“劈”“踩”“排山倒海”“扑”。

  3、尝试朗读,并指导朗读技巧。体会“战象”的称呼。

  二、初读感知

  1、正是这样的一群象兵,曾经和日寇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只剩下唯一的一头战象,它的名字叫——嘎羧。那么,在最后一头战象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出声读一遍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有生字和疑问标示出来。

  3、解决生字。出示屏幕:

  唏嘘   激越   膨胀   日寇   威风凛凛 

  排山倒海   泣不成声   震耳欲聋   炯炯有神    浴血搏杀

  (1)、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标出来,准确读出来这些词。

  (2)、有感情读出来一些词。注意形象性理解。

  4、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填写词语。领会文章中心。

  读了课文,嘎羧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填写在括号中。填空:这是一头         的战象。将自己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并且在文中找出来相应的文段。

  学生回答。大家的总体印象是:忠诚,善良,坚强,怀旧,英勇。

  对这里的几个词语要加以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开头的铺垫作用。

  三、课文分析

  1、再出声读课文,战象嘎羧在临死前做了哪些事情?以嘎羧的行为为线索划分几个层次,概括小标题。

  “英雄垂暮”1~4

  “重披战甲”5~11

  “凭吊战场”12~16

  “庄严归去”17~23

  2、按照顺序复述课文,再次感受开头部分:战象的战场杀敌的英勇。朗读出来战象的浴血搏杀。

  3、体会课文标题:最后一头战象的含义。

  最后一头:说明了以后不再有了,没有了战争,就没有了战象;最后的,又是英雄的最后日子,让人心灵感到震撼;战象,一定有过应用的经历,最后一头战象的离去,一定具有动人心魄的举动。

  四、布置作业:

  练习对课文中其他行为动作和神态描写的部分进行朗读。体会嘎羧的高尚情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概括文章内容,用一段话、几句话、一句话的方式,逐步增加难度,凝练语言。

  二、词语复习、朗读指导

  出示:摩挲   泪光闪闪   久别重逢

  (1)用检查词语的方式,指导朗读和形象理解。

  (2)把词语放入语境理解,指导朗读。出示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是的举动和神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句子理解:一件象鞍竟然让急躁的嘎羧顿时安静下来,真是没有想到。对嘎羧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如“呼呼吹去”“久久的”“摩挲”“泪光闪闪”,细腻生动,清晰的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几点在心中的深沉感情。

  指导朗读:读的深沉,读出感动。

  (设置目的:通过一段话来理解战象的某种精神,总结朗读技巧,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嘎羧的内心,有感情朗读。)

  三、速读一遍课文,找出来文中其他地方对嘎羧的行为、神态细节描写,读一读,品一品。

  1、读了这段话,那个词语让你感动?你怎么理解的?

  (1)、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句子理解: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的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和气概。破旧的象鞍却依然凝重华贵,虽然年迈,嘎羧却依然英武豪迈。二十六年,多么漫长,却又是弹指一挥间,历史的记忆都在象鞍上写着。嘎羧披挂上象鞍,实际是对垂暮时期的英雄的赞叹。

  朗读指导:读出敬佩和赞扬之情。对称并列的句式增强了语势,朗读时应该深沉而高昂。

  (2)、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ou——ou——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句子理解:“久久凝望”里,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的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的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他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么?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想象,“久久凝望”里,嘎羧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嘎羧为什么会对那块礁石“亲了又亲”?它的叫声里,在呼唤什么?

  (3)、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句子理解: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让人揣想,它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么?它在期盼和平么?

  指导朗读:读出来内心的感动与敬佩。

  (4)、其他令你感动的句子:选择其他段落,用这种方法来练习朗读。

  老师指导:检查学生自己的学习,朗读——解析(抓关键词理解)——朗读指导,用这样的过程,给学生点拨,加深文本理解,指导朗读技巧。

  2、展示成果

  挑选几个学生,师生配乐连续诵读刚才指导的段落,用朗读来震撼观众,达到高潮。

  四、拓展延伸

  1、过渡语:正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一个英勇的、坚强的、忠诚的、善良的英雄,用它独特的方式离开了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人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此时此刻,假如你站在百象冢前,面对着嘎羧和他的战友,你想说些什么呢?

  2、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

  3、总结:作者正是通过对嘎羧生命最后一程的细腻描述,赞颂了它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作者沈石溪是非常著名的动物小说家,它的许多作品,比如《斑羚飞渡》《狼王梦》等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动物的高尚情怀。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篇5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怎么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到您!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学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相关语句,走进战象内心世界,感受嘎羧对战友的忠诚和博大的胸怀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挂图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2、划出令人感动的句子,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3、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记忆力等相关资料,收集有关大象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你对大象的了解或讲讲有关大象的故事?(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第 二 课 时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如: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找、读相应句子:

  ①“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②“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③“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④“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①“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②“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①“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②“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同学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对爸爸妈妈或亲戚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篇6

  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       

  以思促悟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默读课文)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教学反思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学生读文)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回答,评议)

  3、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长课文短教的范例,文章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但在教学时我则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在这一重要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不一定只是谈感悟再朗读,可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篇7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最后一头战象

  课时

  1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3.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

  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先抓课文主要事件,接着抓重点句段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学生的内心受到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组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由对大象的了解来引入课文,导入到对战象的印象。出示文章开头部分,了解战象。

  2、分析文字中战象的英勇:“劈”“踩”“排山倒海”“扑”。

  3、尝试朗读,并指导朗读技巧。体会“战象”的称呼。

  组块二: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出声读一遍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有生字和疑问标示出来。

  2、解决生字。出示屏幕:

  唏嘘   激越   膨胀   日寇  

  威风凛凛   排山倒海   泣不成声  

  震耳欲聋   炯炯有神    浴血搏杀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填写词语。领会文章中心。

  这是一头----的战象。将自己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并且在文中找出来相应的文段。组块三:抓重点句段,品读感悟。  

  1、再出声读课文,战象嘎羧在临死前做了哪些事情?以嘎羧的行为为线索划分几个层次,概括小标题。1、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嘎唆的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是难点,训练学生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内容是重点,教学时,采用限时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说梗概的方法,理清文章的顺序,感知课文。2、处理本课难点时让学生研读课文,抓住最能说明自己见解的语段,细细品读,深深感悟,可以独自学习,可以小组交流。重点抓住以下语段:“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1、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2、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3、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4、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5、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2、按照顺序复述课文,再次感受开头部分:战象的战场杀敌的英勇。3、体会课文标题:最后一头战象的含义。(1)、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2)、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ou——ou——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3)、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组块四、拓展延伸,推荐作品。    1、正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一个英勇的、坚强的、忠诚的、善良的英雄,用它独特的方式离开了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人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此时此刻,假如你站在百象冢前,面对着嘎羧和他的战友,你想说些什么呢?2、作者沈石溪是非常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斑羚飞渡》《狼王梦》等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动物的高尚情怀。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排山倒海(dǎo dào)  中弹(zhònɡ zhōnɡ)浴血搏杀(xiě xuè)  扑喇喇(lǎ lā)2、辨字组词    寇( ) 躁( ) 遭( ) 欲( )    冠( ) 燥( ) 糟( ) 浴( )    博( ) 碑( ) 僻( ) 筒( )    搏( ) 脾( ) 劈( ) 桶( )3、课文中有许多成语,请你摘抄下来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   )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  ),像是见到(   )。从作者对嘎羧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   )在坑底,(    )着脸,鼻子(    )在腿弯,一只眼睛(   )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似乎在说________

  板书设计最后一头战象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课后反思从教学实际来看,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篇幅较长的课文的教学,既能让学生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较开阔,大多数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入情入境的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

  3.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嘎羧是这场战斗中唯一幸存的战象,也是最后一头战象。(板书课题)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3课的课题,齐读。p121

  二、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很长,有2000来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2.讨论交流,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当中做了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披挂象鞍

  重回战场

  挖掘墓坑

  3.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4.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抓事件)

  三、引导质疑

  1.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同时在课文的11自然段也介绍了一般大象的死,请你再次默读课文11自然段,比较一下嘎羧之死和一般大象的死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抓住主要的区别。

  3.了解了一般大象死时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嘎羧临死之前做的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你的心中有怎样的疑问?

  4.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引导学生研读第十四自然段,探讨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1.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用“—”标出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2.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3.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想象,体会嘎羧的内心,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

  4.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句段,然后划记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嘎羧内心的想法,从而感悟到它真挚的情感,解决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二)分组自学“披挂象鞍”和“挖掘墓坑”部分。

  1.分组,交待自学要求。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三)讨论交流“披挂象鞍”部分的读书感受。

  1.引导学生重点品读: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等词语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2)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引导学生感受嘎羧“英武豪迈”的形象,理解嘎羧临死之前披挂象鞍的原因。

  2.深入探究: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走进了嘎羧的心,它临死前要披挂上象鞍是因为什么?

  3.小结:同学们,文中的嘎羧不会说话,作者通过描写它的动作神态来表现它内心的情感。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事例,品味当中的细节描写,并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在书中写一写,就能体会到它内心的情感,读懂它的心。

  (四)讨论交流“挖掘墓坑”部分读书感受,理解嘎羧为什么要在百象冢挖掘墓坑,埋葬自己。

  1.学生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品读:

  (1)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

  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引导学生感受嘎羧挖坑的艰难。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2)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沉”字的深层含义,体会嘎羧奋力挖掘墓坑的内心,感悟它的英雄形象。

  2.想象说话,走进嘎羧。

  26年前,它曾经和战友们在这里,26年后,它仍旧要和战友们。

  3.引导学生探究嘎羧的内心: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啊?你们读懂了吗?

  4.读描写嘎羧死后形象的句子。抓住“凝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进行写话训练。

  5.交流写话内容,适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五、总结延伸

  1.总结全课,明确下节课学习任务。

  嘎羧是一头战象,我们却从这些感人的事例当中,从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当中,体会到它像人一样丰富的情感,感受到它英雄的形象。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也就是本文作者在他的创作体会里写道: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丰富的情感,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那么嘎羧还具有怎样丰富的情感?作者又想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课外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抓事例品细节悟情感

  披挂象鞍神态壮士

  重回战场动作英雄

  挖掘墓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11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村民与嘎羧之间的真挚情感。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练笔。

  4.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作品,了解沈石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二、指导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地讲述。

  三、品读相关句段,感受嘎羧和村民之间的真挚情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学习抓住神态动作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语。

  附课文

  23最后一头战象

  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它叫嘎(gǎ)羧(suō),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kē)睡。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ōu)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lā)圾(jī)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破篾(miè)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原来它是要自己的象鞍啊。”波农丁恍然大悟,“这就是它当年披挂的鞍子,给它治伤时,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了。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波农丁皱着眉头,伤感地说:“它要离开我们去象冢(zhǒng)了。”

  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除了横遭不幸暴毙(bì)荒野的,它们都能准确地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在死神降临前的半个月左右,会独自走到遥远而又神秘的象冢里去。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zhè)和糯(nuò)米粑(bā)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xī)嘘(xū)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我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嘎羧后面,想看个究竟。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péng)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jǒng)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我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波农丁说。

  原来嘎羧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

  太阳升到了槟(bīng)榔(láng)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钻进一条草木茂盛的箐(qìng)沟。在一块平缓的向阳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停了下来。

  “哦,这里就是埋葬八十多头战象的地方,我记得很清楚,喏(nuò),那儿还有一块碑。”波农丁悄悄地说。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荒草丛中,果然竖着一块石碑,镌刻着三个金箔(bó)剥落、字迹有点模糊的大字:百象冢。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gǎo),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tuǒ)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鸡叫头遍时,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我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走到坑边查看。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篇9

  《最后一头战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  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以小标题形式进行分段概括。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

  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

  点名回答____________(《与象共舞》)

  2.结合以前学的课文,谁能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

  点名回答____________ (表演节目、驮运东西、按摩、洗车......)

  3.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的事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大象的另一篇文______________

  (板书:最后一头战象)

  4.齐读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__________ (板书:沈石溪)

  ppt:沈石溪  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沈石溪作品:《圣火》、《第七条猎狗》、《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

  t:非常好,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他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那说明他在写动物小说这个方面非常有成就,是这个领域的_______(大王)。

  t: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头战象)

  t:课题是最后一头战象,那什么样的大象叫战象呢?谁愿意来说说?

  预设:s:能帮助人们战斗的大象就是战象。

  t: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战象的小知识。请看大屏幕。

  ppt:战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经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类似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t:同学们,看了这个小知识,你们觉得战象历不厉害?

  预设:s:厉害~

  t:那同学们读了课题,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谁来说说你心中的疑问?

  预设:s: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

  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

  t:哦~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就产生了那么多的疑问,你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们这篇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t: 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听清要求了吗?好,开始朗读课文。

  s: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         

  二.朗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快速朗读全文

  2、小组合作正音、识字(师巡回指导)

  t:都读完了吗?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ppt:累积字词: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三.再次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t:刚刚我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最后一头战象_________(嘎羧)那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给你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事?

  预设:s:嘎羧与乡亲们告别......

  t:那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ppt: 哦~读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原来嘎羧曾经经历了一场非常残酷的战斗,幸运的是它____________(存活下来了)。存活下来的战象受到了人们的 ________(尊敬与爱护),寨子里的人们待它像___________(家人和朋友一样),但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___________(死神的将临)。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它首先___________(重披象鞍)(做披象鞍动作,对披上了自己的象鞍)然后它和村民们 _________(告别)来到了曾今的战场打洛江畔_________(凭吊战场、重回战场),最后它把自己埋葬在自己战友的身边________(庄严归去、与战友长眠)

  t:非常好,从归纳中我们知道了课文可以分成两个大部分,前一部分描写的是战后被救的嘎羧与村民们__________(和谐相处)直到死神 ______(降临),第二部分描写的是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做的几件事情。现在呢,我们就来给课文列列小标题,一件事一个小标题,现在老师先来示范一下,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自己埋葬在自己战友的身边________(庄严归去、与战友长眠)。那嘎羧做的其它几件事情就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来归纳。和周围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s:同学讨论

  板书: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t:那你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分段吗?

  t:好,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 s:1~4为一自然段/5~11为一自然段/12~16为一自然段/17~23为一自然段

  t:恩,有不同意见吗?

  t: 同学们,嘎羧可是一头战象啊,我们看到它做的这些事情之吗后,你们是不是感觉到特别惊讶,而其中的一些事又让你特别感动?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特别感动,边读边画,开始。

  s:同学边读边画......

  t:好,同学们都读出感动了吗?和自己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你心中的那份感动,开始。

  t: 谁愿意来读读让你感动的段落、句子?

  s:......

  t:通过这些感动的段落,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的形象吗?

  用句型:这是一头_________________的战象。

  预设:s:战功显赫、浑身是伤、英武豪迈、威风凛凛、为国捐躯、为保卫国家而牺牲......

  t:是啊,这是一头曾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有着勇猛杀敌、战功赫赫的辉煌与荣光,有着英勇负伤,失去战友的痛伤和哀伤的战象。正是因为它是这样一头战象,所以村民们从不___________(叫它搬运东西),还要由波农丁_______(饲养)渡过了自由自在的________晚年岁月。那我们可以把第一部分归纳为_________(英雄垂暮)(板书)。

  t:同学们,嘎羧虽然老了,但是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战争不在了,但是嘎羧作为一名战士的雄心仍在啊,多么感人哪,嘎羧肯定还有很多地方让同学们感动那么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交流。

  四、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本《最后一头战象》

  五、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嘎羧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坦克”——战象

  也许你不相信,在古代战争史上,曾有过一种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现代部队中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杀伤。

  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据说在泰国有名垂青史的战象。秦国古台王朝拉玛甘享石碑铭文记载:拉玛甘享在19 岁时曾骑战象“馁蓬”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拉玛甘享的英名与他的战象一起铭刻在石碑上。东南亚最著名的一次象战是暹罗王纳黎萱于1584 年对缅甸王国的一次战斗,投入的战象多达几百头,那次大战结束了暹罗对缅甸的附属关系。

  在公元前327 年,战象做为战争工具驰骋疆场。这一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远征印度,印度的波鲁斯统帅率领强大的象军出击。这时的战象背上没有象舆,也不是独立的作战部队,只由两个战士骑着作战。亚历山大为了纪念这次特殊的战斗,发行了铸币和奖章,上面刻有骑着战马的亚历山大和乘坐战象的波鲁斯作战的图案。

  据史料记载,印度孔雀王朝的陆军包括步兵。骑兵。战车兵和象军,其中象军是作战时的突击力量。作战时,阿育王能征集步兵60 万,骑兵3 万和战象9000 头的大军,正是依靠这支部队,阿育王基本统一了印度次大陆。

  希腊人使用战象是在远征印度过程中学会的。公元前305 年,亚历山大的部将塞流古再次远征印度,但仍没有成功。在与孔雀王朝签订和约中,塞流古割让了大片领土,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印度王,从而换得战象500 头。这些战象在后来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腊北部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用战象作战的战役。

  公元前280 年,皮洛斯在意大利战场上使用战象同罗马人作战。皮洛斯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统帅,他是亚历山大的远亲。他梦想以亚历山大为榜样,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一个大帝国。这一年,罗马军队向南意大利的希腊人发动进攻,南意大利向皮洛斯求助。皮洛斯率领大军抵达南意大利,他的军队包括2 万名重装兵,2000 名射手和3000 名骑手,还有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土地上的20 只战象,这些战象经过特殊训练,作战时由一个象奴驾驭,象背上站着4 个手持长矛的士兵,冲锋时威力很大。

  在赫拉克列城附近,罗马军团和皮洛斯展开第一次激烈的会战。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罗马士兵经受住皮洛斯枪兵骑兵的强大冲击,双方七战未决胜负。正当双方人喊马嘶浴血奋战的时候,皮洛斯的战象勇猛出击。罗马人的战马被这些巨象吓得四处逃窜,罗马士兵纷纷后退。皮洛斯乘机轮番冲锋,罗马人大败,死伤7000 多人,被俘2000 多人。第二年4 月,皮洛斯再次进攻罗马。会战在奥斯库伦城展开。罗马人集结了7 万人的军队,并且发明了一种配着炭火的战车。他们相信动物是怕火的,而且选择了有利的地形:一片森林做为自己的步兵。骑兵方阵。但皮洛斯巧妙地引蛇出洞,把罗马人逼到一块平原上。经过数日的激战,罗马士兵在大象脚下死伤惨重。罗马人失去了6000 人,还有他们的执政官。皮洛士也损失惨重:损失3500 人,本人也受了轻伤。虽然皮洛斯胜利了,但他也不得不叹息到:“如果再来一次胜利,谁也不能跟我回国了。”从此,“皮洛斯的胜利”比喻实际上接近失败的胜利。

  公元前257 年,罗马人和皮洛斯在贝尼温敦城的附近进行最后一次会战。皮洛斯不幸迷路,罗马射手向大象射出密集的带火箭,大象疯狂地转身向后跑,践踏着自己的军队,大象使皮洛斯一败涂地,罗马人一举捕获了1000 多名俘虏和4 只大象。皮洛斯在骑兵的掩护下才能以逃生。

  公元前256 年冬,远征非洲的罗马将领列古鲁斯率领15000 步兵,5000 骑兵在迦太基的领土上作战。迦太基人以12000 步兵.4000 骑兵和100 头大象组成的军队阻止他们。这一战罗马人又遭惨败,大部分士兵被踩死或被骑兵杀死,列古鲁斯和5000 将士被俘,只有不到2000 人得以逃生。公元前250 年,拥有战象的迦太基人前来

  攻打西西里岛上的帕诺尔姆司城。罗马军官被大象的可怕吓坏了,不敢应战,固守在城前的战壕里。迦太基人率领大象冲击罗马人的阵地,被巨箭和投枪还击,一群大象受惊向后退,冲乱了迦太基的军队。罗马人乘机出击,赶走了迦太基人,并俘获了几十头的大象。

  大象在古代战争史上,确实发挥过坦克般的威力,但它的功劳过失参半,因为它毕竟是有生命东西,不能完全受人操纵。它既给主人带来了辉煌的胜利,也给主人带来了不幸的惨败。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3487114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