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赵 普

赵 普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赵 普

微信扫码分享

赵 普(精选13篇)

赵 普 篇1

  赵  普(2课时)

  教学目标:

  1. 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4.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教学重点:

  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难点:

  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解决古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能读通课文。

  2.搜集几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或名言。

  3.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赵普的资料,了解赵普生平事迹: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等。

  教学过程:

  导入:引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交流展示收集的有关赵普资料,较多的了解赵普其人其事,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展示预习卡积累的字词情况,对文章理解进行质疑。

  老师提示:赵普,北宋大臣。后周时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任宰相。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一、感知课文:

  (一)读:

  1. 自读,将自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例如:

  寡 阖 箧 薨 龌龊 循默 奏牍 补缀

  2. 指名读,纠正误读处。

  3. 老师范读。

  4. 训练快速读。

  师示范读,计时。生练习,自荐快速读比赛。

  5. 练习背诵。

  师生比赛背诵,看谁错误少。

  (二)解释、合作翻译课文。

  1. 两人一小组,对照书下注释,试译课文,学生不理解的文言字词提问,老师解答。

  2. 质疑。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问中的重要点板书,精讲。

  (1) 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2) 读之竟日。(倒装句)

  (3)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 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

  3. 学生翻译全文。

  老师提示翻译的方法: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可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添加省略成分。

  (3)调整语序。

  (4)引用的内容可不翻译。

  二、分析课文:

  (一)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你觉得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1.赵普刻苦读书。2.赵普以天下为己任,冒死举荐人才。

  赵普虽然对人苛刻,但他是一个刻苦读书,胸怀天下、热爱国家,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的人。(评价人物要用全面的观点)

  (二)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

  明确:

  1.刻苦读书:“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冒死举荐人才:“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过程:尝奏荐→不用

  复奏其人→亦不用

  又以其人奏→怒,碎裂奏牍掷地

  复奏如初→乃悟,卒用其人

  (三)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三、质疑:

  赵普居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可能吗?

  各抒己见。

  老师谈看法:书并不在于读的越多越好,而是在于读精,读透,还要有自己的感悟,最后再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把书读好。

  四、拓展:

  过渡语: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

  例如:凿壁偷光、粘壁独身、燃薪夜读、负薪苦读、隔篱听讲、囊萤苦读、编蒲抄书、映雪读书、织帘读书、手不释卷、韦编三绝、发愤图强等故事。

  学生交流书对自己的影响。

  五、总结: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努力学习。

  板书       内容:   中心         写法

  刻苦读书   勤奋        细节描写

  四奏人才    以天下事为己任    语言简洁

  六、课后学习:

  1.假如把赵普放到当今社会中,你认为他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吗?为什么?

  2.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3.背诵课文。

  4.阅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和《狂生赵普》一文。

  5.扩写赵普冒死举荐人才的故事,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

赵 普 篇2

  5、赵普

  教学目标:

  1 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课前学习:

  1 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译课文,圈划疑难。

  课堂学习:

  一 导课:毛主席在《沁园春 雪》中称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我们在评论他们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常常发现这些英雄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

  二 学生举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并引出赵普。

  三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课文,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

  四 翻译全文

  1 学生自译课文,质疑,师生解疑。

  2 请学生全文翻译,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

  (注:教师在这一环节可将文言文翻译的常识渗透给学生,如保留法、补充法、调整语序法,并突出词类活用的字。)

  五 细读课文,思考: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赵普的哪些性格特点?

  2 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六 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七 过渡语: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

  八 学生交流

  九 总结: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努力学习。

  十 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整理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名言、故事。

赵 普 篇3

  赵 普

  [教学设计abc]

  创意说明:本文选自《宋史》,是一篇文笔凝练、较易理解的文言文,建议学生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在了解名人事迹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的熏陶,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要求。

  —、导语设计:由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懂课文,用发现问题法进一步探究,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赵普这位—代名相的品格。

  三、推敲文中词语的使用,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说说赵普的性格。如“不释卷”“阉户启箧取书”“竟日”“复奏”“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复奏如初”等言辞恳切的语句,揣摩赵普的“勤学善思”“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另外可以通过字斟句酌,感受史实类作品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可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做比较阅读。

  [资料整合平台]

  赵普简介

  赵普(922—992年),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迁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等。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诵读欣赏

  教学建议:

  1,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内容浅显,但感情炽热浓烈,语言琅琅上口,极富感染力,引导学生采用诵读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本文。教师引导、点拨,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技巧,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深深的思念之情。读是基础,赏是感情的提升,读读赏赏,赏读结合,既不能只读不赏,义不能只赏不读。争取当堂熟读成诵。

  2.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缅怀总理的诗作。进一步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加积累,扩大阅读,提高自己的读赏能力。

  3.如果课堂欣赏的气氛比较浓烈,可以布置课下形成一篇鉴赏性的文字,积累自己的感悟。

  4.可在课前导入上下些功夫,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例如:a.用多媒体展示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片,把学生带人对总理的缅怀之中。

  b.1976年1月8日,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亿万人民无限爱戴的周恩来总理离我们而去。联合国破例地为他降了半旗,这是其成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为世界人民所仰慕。今天我们带着一颗缅怀之心来欣赏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周总理,你在哪里》。

赵 普 篇4

  赵 普

  学习目标:

  1、 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学习重点、难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   诵读

  教学手段: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大胆进谏的忠臣,请同学们列举几个例子,如:魏征、商鞅等。正是因为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位冒死举荐人才的忠臣——赵普。

  二.点拨正音、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再范读全文,最后请个别学生朗读。

  纠正字音:箧、牍、缀、卒、吏、论语

  三.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1、关于《宋史》:

  《宋史》,元代脱脱等撰。四百九十六卷,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年。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本书卷帙浩繁,成书仓促,北宋详,南宋略,理宗、度宗以来尤多缺漏。资料剪裁、史实考订,论舛颇多。如纪志表传间相互矛盾,一人两传,有目无文等。但保存了不少今已散失的原始资料,为研究宋代历史的基本史料之一。明、清以来对《宋史》进行改作或补充者颇多,成书的有柯维骐《宋史新编》、钱士升《南宋书》、陆心源《宋史翼》等。

  2、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迁镇州(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解除石守信等兵权,防止大将夺取帝位。对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及对辽采取守势的策略,都参与谋划。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2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四.重点字词句及全文的翻译。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固定句式(“九阴真经”:增、删、留、换、移、固、意、直和定)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则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片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五.整体感悟

  1、 谋篇立意

  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明确]课文共两段,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主题: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记了两件事,第一段主要写赵普刻苦读书。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用了“晚年手不释卷”、“阖户启箧”、“读之竟日”来表现赵普的勤奋学习精神。

  第二段中,通过赵普“四奏荐人”的事迹,体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其中,细节描写如“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细读课文,思索:

  1、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2、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试举例说明。

  [明确] “阖户启箧取书”、“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七.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八.过渡语: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吗?并谈谈他们对你成长的影响。

  九.总结: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刻苦学习。

  十.作业:

  1、背诵课文。

  2、重点字词句的练习。

  3、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赵 普 篇5

  赵  普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熟练朗读课文。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和一些文言句型。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三、学法指导  

  1、古文断句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古文断句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的基础;反过来断句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古文断句有如下技巧:一、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如果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就完全错了,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二、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三、借助发语词、敬词、语气助词划定句子的起始。四、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总之,正确地点断句子,应以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能够独自成立,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为原则。古文断句标点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能力一定会有提高。  

  2.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对于一些文言虚词和特殊铺路工,要注意归纳整理,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入:亲爱的同学,你是否知道“半部论语”这个成语呢?如果你没有听说过就请查一查成语字典吧。因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贤臣的故事。这位贤臣就是北宋大臣赵普。他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一)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赵普的相关事迹,整理后归纳后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的“冲关”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阖(    )户        启箧(    )        处(    )决       既薨(    )  

  论(    )语   寡(    )学术      龌龊(    )         奏牍(    )   补缀 (    )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少习吏事:                       寡学术:  

  每归私第:                       阖户启箧:  

  处决如流:                       既薨:  

  发箧视之:                       岸谷:  

  忌克:                           卒用其人: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及为相(等到)。     b.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曾经)。

  c.太祖乃悟。(就)    d.卒用其人(终于)

  4、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普/少习吏事。             b.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d.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5、下面这篇课文《赵普》的译文中共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译文:赵普年轻时学习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决犯人如流水。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品质恶劣,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尝试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明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6、填空:  

  (1)“半部论语”的意思是                              。  

  (2)“手不释卷”这一成语的意思是                                ,形容           。  

  (3)《赵普》一文出自______________,赵普是_____代名相。文中的太祖是________朝开国皇帝____________。  

  (4)解释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①竟日:______________ ②次日: ______________  

  ③明日:______________ ④他日:______________   

  三、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1、朗读一: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2、朗读二: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读自译,标出懂之处,向老师请教。  

  3、朗读比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一、二题。  

  (三)朗读比赛。  

  (四)结合课文注释,掌握以下内容。  

  1、解释下列各句中文言词“以”的意思:  

  太祖常以读书: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普又以其人奏:                                 4.跪而拾之以归:  

  2、解释下列各句中文言词“为”的意思:  

  及为相: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3、本文中“龌龊”、“处决”“颜色”“明日”四个词在句中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的用法不一样,请针对例句加以区别进行解释。  

  龌龊:  

  ①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               )  

  ②这乞丐衣衫褴褛,很龌龊。        (               )  

  颜色  

  ①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               )  

  ②这幅画的颜色很鲜。              (               )  

  处决: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               )  

  ②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今天处决了。 (               )  

  明日:  

  ①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               )  

  ②我明日去。                       (               )  

  4、翻译下列句子:  

  (1) 太祖常劝以读书。  

  (2)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3)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4)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5)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2、 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二、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  

  三、学法指导:   

  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的特点,表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面貌,更加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人物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在学习本文时,要细心地找出本文在刻画赵普这个人物形象时所用的细节描写,并深入揣摩这些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文章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表现了怎样的中心。  

  2、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请你认真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阖户启箧取书”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特征?  

  (2)课文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时有哪些细节描写?你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3、“晚年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等可看出赵普的什么精神?哪些句子体现了赵普读书的效果和学以致用的精神?  

  学习·研讨  

  (一)   复习导入。  

  (二)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1~3。  

  (三)合作探究。  

  1、赵普到了晚年还手不释卷,这给你什么启迪?你还能举一、两个古代勤奋学习的读书人的事迹?  

  古往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普“以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学习了课文,你认为为官者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4、“太祖乃悟”中太祖“悟”的是什么?“卒用其人”说明太祖是个什么样的人?  

  5、文章并未详细写赵普举荐的是何人,也未写为什么举荐此人,这是作者的疏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二)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毂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解释加点的词:   

  普少习吏事        (  )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  

  阖户启箧取书      (  )        直堕其履圯下          (  )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        因长跪履之            (  )  

  未有其比          (  )        良大惊,随目之        (  )  

  他日补缀旧纸      (  )     良因怪之              (  )  

  2、与“跪而拾之以归”句中“以”字意思相同的是:            (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c、普又以其人奏               d、父以足受,笑而去  

  3、与“读之竟日”句中“之”的用法及意思相同的是:           (  )  

  a、良鄂然,欲殴之     b、常习诵读之      c、良因怪之     d、家人发箧视之  

  4、与“跪而拾之以归”句中“而”的用法及意思相同的是:       (  )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b、父以足受,笑而去   

  c、拔山倒树而来              d、野芳发而幽香  

  5、翻译句子: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②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③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④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⑤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⑥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6、辨析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普少习吏事           古义:               今义:   

  卒用其人               古义:               今义:   

  处决如流                   古义:               今义: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古义:        今义:   

  普明日复奏其人         古义:               今义:   

  寡学术                 古义:               今义:   

  家人发箧视之           古义:                今义:   

  普颜色不变             古义:                今义:   

  有一老父衣褐           古义:                今义:   

  父曰:“履我!”         古义:              今义:   

  7、当赵普面对宋太祖和张良遇到“老父”时,他们两人表现出许多共同的优秀的品格,结合文章来说说。  

  课后训练   完成同步导学中的“学后巩固强化”

赵 普 篇6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熟练朗读课文。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和一些文言句型。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三、学法指导

  1、古文断句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古文断句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的基础;反过来断句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古文断句有如下技巧:一、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如果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就完全错了,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二、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三、借助发语词、敬词、语气助词划定句子的起始。四、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总之,正确地点断句子,应以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能够独自成立,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为原则。古文断句标点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能力一定会有提高。

  2.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对于一些文言虚词和特殊铺路工,要注意归纳整理,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入:亲爱的同学,你是否知道“半部论语”这个成语呢?如果你没有听说过就请查一查成语字典吧。因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贤臣的故事。这位贤臣就是北宋大臣赵普。他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一)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赵普的相关事迹,整理后归纳后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的“冲关”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阖( )户 启箧( ) 处( )决 既薨( )

  论( )语 寡( )学术 龌龊( ) 奏牍( )

  补缀 ( )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少习吏事:

  寡学术:

  每归私第:

  阖户启箧:

  处决如流:

  既薨:

  发箧视之:

  岸谷:

  忌克:

  卒用其人: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及为相(等到)。 B.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曾经)。

  C.太祖乃悟。(就) D.卒用其人(终于)

  4、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普/少习吏事。 B.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D.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5、填空:

  (1)“半部论语”的意思是 。

  (2)“手不释卷”这一成语的意思是 ,形容 。

  (3)《赵普》一文出自______________,赵普是_____代名相。文中的太祖是________朝开国皇帝____________。

  (4)解释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①竟日:______________ ②次日: ______________

  ③明日:______________ ④他日:______________

  三、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

  1、朗读一: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2、朗读二: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读自译,标出懂之处,向老师请教。

  3、朗读比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一、二题。

  (三)朗读比赛。

  (四)巩固强化。

  1、解释下列各句中文言词“以”的意思:

  太祖常以读书: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普又以其人奏:

  跪而拾之以归:

  2、解释下列各句中文言词“为”的意思:

  及为相: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3、本文中“龌龊”、“处决”“颜色”“明日”四个词在句中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的用法不一样,请针对例句加以区别进行解释。

  龌龊:

  ①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 )

  ②这乞丐衣衫褴褛,很龌龊。 ( )

  颜色

  ①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 )

  ②这幅画的颜色很鲜。 ( )

  处决: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 )

  ②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今天处决了。 ( )

  明日:

  ①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 )

  ②我明日去。 ( )

  4、翻译下列句子:

  (1) 太祖常劝以读书。

  (2)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3)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4)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5)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2、 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二、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

  三、学法指导:

  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的特点,表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面貌,更加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人物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在学习本文时,要细心地找出本文在刻画赵普这个人物形象时所用的细节描写,并深入揣摩这些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文章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表现了怎样的中心。

  2、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请你认真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阖户启箧取书”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特征?

  (2)课文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时有哪些细节描写?你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3、“晚年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等可看出赵普的什么精神?哪些句子体现了赵普读书的效果和学以致用的精神?

  学习与研讨

  (一) 复习导入。

  (二)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1~3。

  (三)合作探究。

  1、赵普到了晚年还手不释卷,这给你什么启迪?你还能举一、两个古代勤奋学习的读书人的事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普“以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学习了课文,你认为为官者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4、“太祖乃悟”中太祖“悟”的是什么?“卒用其人”说明太祖是个什么样的人?

  5、文章并未详细写赵普举荐的是何人,也未写为什么举荐此人,这是作者的疏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赵 普 篇7

  教学目标 :

  1 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课前学习:

  1 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译课文,圈划疑难。

  课堂学习:

  一 导课:毛主席在《沁园春 雪》中称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我们在评论他们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常常发现这些英雄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

  二 学生举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并引出赵普。

  三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课文,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

  四 翻译全文

  1 学生自译课文,质疑,师生解疑。

  2 请学生全文翻译,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

  (注:教师在这一环节可将文言文翻译的常识渗透给学生,如保留法、补充法、调整语序法,并突出词类活用的字。)

  五 细读课文,思考: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赵普的哪些性格特点?

  2 本文刻画人物语言简洁,且善用细节描写,请举例说明。

  六 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七 过渡语: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分别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吗?

  八 学生交流

  九 总结: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努力学习。

  十 课后作业 :

  1 背诵课文

  2 整理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名言、故事。

  《赵普》课堂掠影

  江苏金坛社头中学  213231  沈芸霞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赵普》中“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以下是该课的一个片段:

  师:“古代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那你还知道对死的其他别称吗?

  生:驾崩是称天子之死。

  生:还有称太史之死的卒,称诸侯之死用赛。

  师:看来同学们的积累还是很多的。这些都是社会某一阶层的特定用词,那对普通人又是如何说呢?

  生:一般人死都称逝世,去世。

  生:寿终正覆。

  师:什么人才如此说?

  生: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死才用寿终正覆。

  生:未成年人死亡称做溺。

  生:用“长逝”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称年高的长辈之死用“百年”。

  古称成仙为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

  生: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作古:旧时称年长者之死。

  生:有人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叫遇难。因意外之事而死称遇害。

  师:以上称呼从词的感情色彩上讲都是中性,那对死之称可有带褒义或者贬义的呢?

  生:见阎王指做过坏事的人之死。

  生:上西天也指做过坏事人的死亡。

  生:就义: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

  生: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生的人为用殉国。殉难同样也是这个用法。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是丰富,只要如此积累下去,再凭同学们的钻研精神,相信你们能一定能成为知识型的学生。

  本处教学细节,并不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而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赵 普 篇8

  五赵  普

  教学目标 

  l、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文言词汇的用法,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先让学生借助课本注释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明确文中写了哪几件事,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并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技法。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人。  

  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学过不少,但用文言写成的还没接触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用文言写的记叙人物的文章——《赵普》。(板书课题。)

  2.介绍作品《宋史》。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

  《宋史》,元代脱脱等撰。四百九十六卷。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年。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二、自主学习

  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再理解文章内容。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写了赵普的几件事?表现了什么中心?

  4.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阖薨龌龊牍,掷地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文中写的事和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两件写赵普的事是:刻苦读书,奏荐人才。表现的中心是: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要求:记住文章表现的中心。

  3.运用细节描写的地方有哪些?

  明确:(写赵普专心致志地读书,描写了“阖户启箧取书”的细节。一个“阖”字,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决心之大。写太祖之怒,描写了“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碎裂”已足以表明怒的程度了,再加上一个“掷”字,就不难想像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了。写赵普沉着镇定,描写了“跪而拾之”的细节。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然而,赵普岂止“拾之”而已,他居然在日后“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补缀旧纸”这一细节生动感人,被太祖撕碎的奏牍,要将它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重点研讨第二自然段。

  (1)学生读背这一自然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段重点写了什么事?表现了赵普的什么特点?

  ②解释加点字。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普明日复奏其人。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奏荐人才。反映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②把。  曾经;做。  又。  才;终于。)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 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赵  普

  《宋史》事:刻苦读书

  奏荐人才  表现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

  (细节描写)   

赵 普 篇9

  普少习吏事,寡(   )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 (   )户启箧(   )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   ),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   )龊(   )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   )掷(   )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   )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一、    在(  )中给前面的字注音。

  二、    填空:

  1.《赵普》选自《       》。本文写了赵普的两件事:一是              ;一是               。

  2.“手不释卷”这一成语的意思是                                ,形容           。

  3.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这一细节写出太祖                   的样子。

  4. “            ,                   ”“补缀旧纸”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赵普                                                                                                                                                 的态度。

  三、解释下列词语:

  1.习(   )      及(     )   第(   )   阖(       )箧(   )     竟日(      )   寡(    )   临政(     )薨(        )   深沉(       )岸谷(   )  忌克(  )明日(   )龌龊(    )  循默(  )碎裂(  )颜色(   )  乃(  ) 卒(    )

  2.  以天下事为己任(     )      明日(     )      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    他日(     )      跪而拾之以归(     )

  读之竟日(     )

  跪而拾之以归(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3.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4.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5.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6. 太祖怒,碎裂奏牍(   )掷(   )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7.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五.回答下列问题:

  1.     文中“阖户启箧取书”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特征?

  2.           赵普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地奏荐某人为官而不惧触犯太祖?                           

  3.课文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时有哪些细节描写?你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4.“晚年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等可看出赵普的什么精神?哪些句子体现了赵普读书的效果和学以致用的精神?                                            

  5.赵普到了晚年还手不释卷,这给你什么启迪?你还能举一、两个古代勤奋学习的读书人的事迹吗?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普“以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7、“太祖乃悟”中太祖“悟”的是什么?“卒用其人”说明太祖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 普 篇10

  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结合课文内容,认识赵普的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解决古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能读通课文。

  2.搜集几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或名言,

  3.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赵普的资料,了解赵普生平事迹: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等。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师:“人生不可无书”。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明白,刻苦读书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么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后,不忙着下结论)请同学们从北宋著名大臣赵普身上来对照一下吧!

  2.学生交流展示收集的有关赵普资料,较多的了解赵普其人其事,激发学习的兴趣。

  3.学生展示预习卡积累的字词情况,对文章理解进行质疑。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组织学生用范读、学读、比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2.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朗读,最终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受。

  三、疏通文章。

  1.学生独立学习。

  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2.老师巡视,借机做好个别辅导。

  3.学生合作学习,先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明确。

  4.教师组织讨论、归纳,帮助学生积累重点词句。

  四、评价人物,探究写法

  1.教师设疑导学。赵普是怎样一个人?你觉得文章中哪部分写的最精彩?赵普举荐何人?作者没写举荐的原因,没有记叙赵普与太祖的对话,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交流归纳。

  板书  

  内容:   中心           写法

  刻苦读书  勤奋           细节描写

  四奏人才  以天下事为己任      语言简洁 

  五、研究学习

  1.教师出示材料。(投影)

  资料上说:“赵普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课文中,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整天读书,死后书箱里就是一部《论语》。

  2.学生根据材料,说一说自己的研究发现。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点拨研究的角度、方法。

  六、加深理解,能力迁移。

  1.学生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及开放性题目设计。

  3.学生按要求积极参与。

  4.教师组织学生解疑及对设计题作积极评价。

  七、课后学习

  整理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赵 普 篇11

  江苏金坛指前中学  213234  施小民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赵普》中“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以下是该课的一个片段:

  师:“古代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那你还知道对死的其他别称吗?

  生:驾崩是称天子之死。 

  生:还有称太史之死的卒,称诸侯之死用赛。

  师:看来同学们的积累还是很多的。这些都是社会某一阶层的特定用词,那对普通人又是如何说呢?

  生:一般人死都称逝世,去世。

  生:寿终正覆。

  师:什么人才如此说? 

  生: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死才用寿终正覆。

  生:未成年人死亡称做溺。

  生:用“长逝”称年高有德的人之死。称年高的长辈之死用“百年”。

  古称成仙为羽化,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

  生: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作古:旧时称年长者之死。

  生:有人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叫遇难。因意外之事而死称遇害。

  师:以上称呼从词的感情色彩上讲都是中性,那对死之称可有带褒义或者贬义的呢?

  生:见阎王指做过坏事的人之死。

  生:上西天也指做过坏事人的死亡。

  生:就义:称为了正义事业被敌人杀害者。

  生:称那些为国难、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生的人为用殉国。殉难同样也是这个用法。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是丰富,只要如此积累下去,再凭同学们的钻研精神,相信你们能一定能成为知识型的学生。

  本处教学细节,并不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而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赵 普 篇12

  在做《宋太祖善待赵普》这篇文言文阅读题的时候,你会觉得难吗?你可以写出正确答案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宋太祖善待赵普》的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供大家学习,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您带来一些有用的帮助!

 《宋太祖善待赵普》阅读原文

  太祖时,赵韩王普①为宰相,车驾因出,忽幸②其第。时两浙王钱俶③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④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⑤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韩王东京宅皆用此金所修也。

  【注释】①赵韩王普,赵普死后曾被追封为韩王。②幸,文中指皇上到某处去。③钱俶,吴越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时纳土归宋,治理两浙。④庑,堂下周围的走廊。⑤屏,退避。

 《宋太祖善待赵普》阅读题目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忽幸其第( ) ②臣未发书( )

  ③蔽林间窥之( )(《黔之驴》) ④俱以假山显( )(《于园》)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即命启之

  A.跪而拾之以归(《赵普》)B.事列《神仙》之传(《黄鹤楼》)

  C.主人处处款之(《于园》)D.放之山下(《黔之驴》)

  小题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因 命 韩 王 谢 而 受 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

  ⑵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小题4:宋太祖为什么要如此善待赵普?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

 《宋太祖善待赵普》阅读答案

  小题1:(1)①府第,大的住宅;②打开;③偷看;④显扬,有名声。(4分)(2)B

  小题2:因/命 韩 王/谢 而 受 之

  小题3:(1)如果知道是这样,应当上奏皇上并且退掉它们。(2)老虎看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心中)把它当成神物。

  小题4: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宋太祖善待赵普》译文

  宋太祖的时候,韩王赵普担任宰相,宋太祖有事外出,忽然驾临来到赵晋府第上,当时两浙王钱椒刚刚派遣使者送信并且携带十瓶海物来到韩王府邸,把十瓶海物放置在左厢房里.恰逢皇上的车驾到,赵普就仓卒出来迎接,来不退避,皇上看见这些东西,便问那是什么,韩王按照实际情况回答。皇上说:“这些海物一定很好,当即命令开启那些瓶子,都是装满的金瓜子,韩王十分惶恐,顿首谢罪说“我没有打开信,确实不知瓶子里的东西,如果知是这样,应当上奏皇上并且退掉他们.”皇上笑说:“尽管收下他们,不要过虑.那些国家大事都是由你所拟定的.”因此让韩王感谢自己并且收下它们。韩王开封的房子都是用这些金子所修砌的。

赵 普 篇13

  教学目标 :

  1、准确地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叙事简洁的方法;

  3、学习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引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商量确定本课的学习方式

  读 译 讲,以读为主。

  三、熟读背诵课文。

  1、 自读,将自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例如:

  寡 阖 箧 薨 龌龊 循默 奏牍 补缀

  2、 指名读,纠正误读处。

  3、 领读。

  4、 训练快速读。

  师示范读,计时。生练习,自荐快速读比赛。

  5、 练习背诵。

  师生比赛背诵,看谁错误少。

  四、合作翻译课文。

  1、 两人一小组,对照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 质疑。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问中的重要点板书,精讲。

  (1) 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

  (2) 读之竟日。(倒装句)

  (3)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 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

  注:有些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3、 学生翻译全文。

  五、简析、精讲课文。

  1、 概括课文内容。

  2、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赵普读书勤奋的词语。

  3、 比较三、四两次上奏与一、二两次上奏在写法上的不同。精讲细节描写的作用。

  4、 归纳赵普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中心。

  六、小结、布置作业 。

  1、 整理笔记。

  2、 阅读《狂生赵普》一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赵 普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3993114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