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拱手江河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夜雨寄北

微信扫码分享

夜雨寄北(通用12篇)

夜雨寄北 篇1

  .《夜雨寄北》教案2及练习 

  .《夜雨寄北》教案1 

  .《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歌鉴赏 

  .《夜雨寄北》教案2及练习 

  .《夜雨寄北》教案1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歌鉴赏 

  李商隐《夜雨寄北》ppt课件  

  李商隐《夜雨寄北》ppt课件(1)  

  李商隐《夜雨寄北》mp3课文音频朗读  

  《夜雨寄北》flash朗读课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泊秦淮》《夜雨寄北》ppt课件  

夜雨寄北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

  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黄鹤楼》

  1、齐背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设情境,导入,简介崔颢。

  2、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写的景色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总结:此诗写诗人赌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写两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五、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两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两诗各二次; 预习下三首。

  2、b类:熟练默写两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习二2两道题。

  六、教学后记: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后三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对境遇的乐观理解和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解释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由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要介绍刘禹锡,侧重于其独特的思想。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以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节奏和读音)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谈谈你对五六两句的体会。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泊秦淮》

  1、齐读,创设情境,导入,简介杜牧

  2、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前两句的写景和后两句的叙事。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总结:

  四、学习《夜雨寄北》

  1、由学生熟悉的诗句猪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 "(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导入,创设情境,简介李商隐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内容。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师指导)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怀人)

  7、总结:

  五、默写三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六、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三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三诗各二次,并准备单元测试。

  2、b类:熟练默写三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习二345和三,两道题。

  六、教学后记: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夜雨寄北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诵节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意境。

  3、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及主旨。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流程:

  一、分享资源(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1、交流有关李商隐的资料和绝句、律诗的特点。

  2、李商隐----代诗人,字----,和----合称“小李杜”。

  3、绝句第—句押韵,律诗分--、--、--、--四联。

  二、忘情朗读(读中获知,相互欣赏)

  1、自我朗读,体会情感,注意节奏。(学生谈对节奏的理解,教师补充)

  2、同位互读,相互点评(优缺点)。

  3、讲台展示,学生欣赏。(让学生评比谁的感情最投入)

  三、翻译赏析(互相帮助,展现自我)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先自主学习,再相互交流)

  2、欣赏语言(学生大胆说出诗句的妙处,比赛谁说得快,说得好)

  四、拔高提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发表观点)

  诗中哪些是实景描写?哪些是虚景描写?各自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各展身手(独立写作,大胆展示,共同欣赏)

  根据《夜雨寄北》这首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散文。

  六、佳作推荐(同学合作,推选佳作)

  把写得好的小散文张贴在“学习园地”上,课下欣赏。

  课后作业

  积累学习过的带“雨”的古诗词。

夜雨寄北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 “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 “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 “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 “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夜雨寄北 篇5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夜雨寄北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夜雨寄北 篇6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夜雨寄北 篇7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夜雨寄北 篇8

  《夜雨寄北》教案2及练习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 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 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 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 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 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 “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夜雨寄北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 篇10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这也是语文课文阅读题中常考的知识点。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夜雨寄北》阅读题目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夜雨寄北》阅读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阅读题目

  7. “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雨寄北》阅读答案

  7. “秋”字点明了季节。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8.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夜雨寄北》阅读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夜雨寄北》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作品鉴赏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夜雨寄北 篇11

  教学目的:

  1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请大家齐读课题《古诗二首》。

  【学习《夜雨寄北》】

  一、学习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 出示古诗,指生读,注意纠正字音。

  2 介绍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简单的介绍本诗的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

  3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后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4生齐读古诗。

  5古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我们要来了解诗的大意,大家想想我们以前都是通过什么办法了解诗的大意的?(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根据书中的图片,和同学们讨论解决。)

  6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弄懂诗的大意。

  7生汇报交流,教师进行指导,只要学生说出诗的主要意思即可。

  (“亲爱的妻子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巴山,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二、升华主题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对比,更深刻地表达出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2 那么谁能把这种感情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试背古诗

  1生小组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生自由练习背诵古诗。

  3小组相互检查后,全班检查

  4生齐声背诵古诗《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 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 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 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 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 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 “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夜雨寄北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4147114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