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颜值担当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精选12篇)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1

  07.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日期: 2003/03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新教材人教版第四册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2、掌握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目标1、2

  教学准备

  预习

  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凭语感让学生预测课文说明的内容,说说课题对全文的作用。

  明确:课文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课题就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掌握课文的两个重点。

  三、指导朗读课文,疏理课文结构

  要求:1.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新词的字音、词义。

  2.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看云识天气为重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大

  意。

  4.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

  5.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峦 霎 盈 缕 晕 兆 谚 绸 絮 缀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课文分段及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自然段)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文的结构是“总说——分说——总说”。

  四、研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对云层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1.学习第一部分。

  ①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哪些句子又说明了云的“变化无常”?

  明确: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了“万千”、“有时……有时……刚才…… 一霎时”,紧扣了“变化无常”。

  ②本段的最后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以“招牌”作比,说明了云是天气的标志,可以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2.独立思考,分析第二部分。

  ①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两个层次:第一层(3—5自然段),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6自然段),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边读课文,边填表,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3.学习第三部分。

  ①讨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它有哪些局限性?

  (从课文中找答案)

  五、统观全文,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比喻说明。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统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2.描写说明。如:“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塌”、“乌云弥漫”等词语描写了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3.诠释说明,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做积云。

  4.引用说明:如:“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

  六、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并且告诉我们怎样认识。掌握这些规律,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

  七、巩固练习,填写下列简表

  ①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利用电视、网上、阅读资料等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班上交流。

  教学自评:

  自 评 指 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得失启示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注重观察事物的条理性(条分缕析)

  2、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

  3、强调留心观察的重要性(时时处处)

  二、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云的名称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文。学生经常看得多,但仔细观察研究少。设想应用多媒体手段,

  通过学生的阅读、研讨和教师的释疑解惑,来实现教学目标 。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㈠、            导入  新课

  1、请一同学判断当天的天气,根据什么?

  2、从天气引伸到云彩,那么,如何根据云彩来判断天气呢?

  3、出示有关云彩的课件,看云识天气                                                                                                                                                

  ㈡、            课题探究

  ——云和天气、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看云和识天气

  ㈢、            感知课文

  1、天上的云是怎样的呢?

  姿态万千(形态)变化无穷(特征)

  2、描绘云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天上挂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标志”

  3、讨论:此段的结构形式怎样?中心句是哪一句?

  总——分——总最后一句

  4、本段说明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用词非常准确

  5、学生仿说

  天上的月亮像……像……像……

  6、“招牌”昭示的是什么?或者“标志”了什么?

  薄云——晴朗

  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

  7、具体讨论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特征

  云的种类

  云 的 形 状

  位置

  天 气 情 况

  高

  薄

  卷云

  像羽毛 绫纱

  最高

  阳光透过 晴朗

  卷积云

  粼波

  很高

  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棉花团

  2000米

  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羊群

  2000米

  云块间露出天空晴

  特征

  云的种类

  云 的 形 状

  位置

  天 气 情 况

  低

  而

  厚

  密

  卷层云

  白色绸幕

  高

  将转阴

  高层云

  毛玻璃

  低

  将要下雨或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下暴雨

  讨论:

  8、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八种云的?

  一是云的形状,二是云的位置

  9、看这八种云,识别的天气是怎样的呢?从中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位置越高的云预示天气越晴朗,位置越低的云预示天气越将下雨

  10、这部分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A贴切的比喻

  B 、拟人的手法

  C 、描写的语句

  11、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情况

  光名

  产 生 和 分 布 情 况

  光彩

  天 气 征 兆

  晕

  华

  虹

  霞

  讨论:

  12、这一部分的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13、朗读最后一段,概括主要意思

  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14、全文的结构是如何的?

  总——分——总

  15、小结

  课文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方式

  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16、作业 

  收集民间有关天气的谚语

  板书设计 

  看云可以识天气         云就是天气的“招牌”                总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轻 高 薄(晴)

  看                  形态      卷层云 高层云                    

  云  怎样看云识天气            雨层云 积雨云——低 厚 密(雨 雪)分

  识

  天                  光彩:   晕   华    虹   霞

  气

  目的方法局限性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3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4

  探究式教学模式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王伟红

  设计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的信息库,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个意义上讲,应该是理解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基于此认识,在教授《看云识天气》时,我设计了“我是某某”,让学生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的演读。学生要进行自我介绍,势必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课文中的信息,在探究的基础上,明确各种各样的云和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自我介绍,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因此,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时,请大家用“美在……,因为……”句式,就文章的语言美作评论,力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以较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步骤组成为:创设情境—初读感知—演读深究—品读感悟—寻读拓展。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谚语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学生小声议论各种云)

  屏幕上出现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师: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感知:

  默读: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很快找到了)

  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一一明确)

  三、演读深究: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教师巡视,气氛热烈)

  3、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交流,同一组同学点评。(形成一个高潮)

  学生: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这就是我——积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积云变化而来,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成了我。我有时恶作剧,还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大家认识我了吗?

  学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的就是我——霞。我很美丽,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你知道吗?当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成了红色,我就又穿上美丽的红衣裳……

  师: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品读感悟:

  1、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对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

  五、寻读,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 积云 │像棉花团   │XX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

  │高积云│像羊群    │XX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             │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预示的天气情况的表格。

  2、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3、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运动会--猜一个字”

  生:云!

  师:真聪明!现在天气转冷了,我每天在做你们的天气预报员,那么,除了天气预报,古时候的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来解答我刚刚所提出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用双横线划出各种云的名称,单横线划出云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2、正音正字

  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两方面--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课堂游戏[你猜我是谁]

  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卷云

  四、理想课文的行文思路。

  1、图片赏析

  2、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3、简表归类

  五、课文研讨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2)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哪一个?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这句中心句运用的说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书P81)

  (3)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说明方法: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

  好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关天气的谚语

  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⑶云交云,雨淋淋。

  ⑷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⑸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8

  师:中国有句俗话叫“天有不测风云”,意思是“天也有不能预测的时候”,那么用逆向思维反过来思考就成了“天气一般都能预测”。确实,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够预测天气了,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经验总结成了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谚语并做个游戏——找朋友。我这里有谚语的上半句,下半句已经分到了你们手上。我们就来找一找谚语的下半句各是什么。(背景音乐:《找朋友》)第一组:天上钩钩云生:地下雨淋淋师:好,请手里拿着这句谚语的同学到第一组就坐。第二组:早上乌云盖生:无雨也风来师:是吗?我们来看一看。正确。请手里拿着这句谚语的同学到第二组就坐。第三组:乌云接日头师:下一句是什么呢?生:半夜雨淋淋师:同样请这些同学到第三组就坐。第四组:西北开天锁师:再来看看这一组。生:明朝太阳大师:请到第四组就坐。第五组:朝霞不出门师:这个简单,下半句是什么?生:晚霞行千里师:请到第五组就坐。第六组:有雨山戴帽生:无雨便是风师:对吗?再想想。生:无雨云拦腰师:对了,请这些同学到第六组就坐。第七组:日晕三更雨生:月晕午时风师:这组猜得最快,请他们到第七组就坐。第八组:日出胭脂红生:无雨便是风师:刚才这些同学早就等不及了,现在终于轮到他们,请他们到第八组就坐。 师:好,现在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相互配合。下面我分配一下任务:请①②③号的同学代表小组发言;④号同学是这个学习小组的组长,组织好合作学;⑤号同学是记录,要求记录下小组讨论的内容,给发言的同学参考;⑥号同学计时,安排小组活动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现在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任务,请认真完成。师:我们看到古人是那么聪明,已经能将天气情况编成简单的谚语。我们当然也不甘示弱,今天我们也来看云识识天气。(出示课题)我们虽然没有古人那么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老师。是什么?生:书。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书中介绍了哪几种云?(抢答)生:卷层云。卷云。卷积云。积云。积雨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师:哦,一共八种。那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呢?请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并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出来,然后找到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它的主要特征。当然可以小组合作一下,不过我们先请小组长把这八种云家族的成员分别带回去。生:(争先恐后上台挑选云。)师:现在可以小组活动了,五分钟时间完成。 师:(击掌以示时间到)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来听一听云家族的自我介绍。哪一小组先来?生:我是“雨层云”,我又矮又胖,穿着暗灰色的外衣,太阳、月亮见了我都要躲藏起来,我在天空出现时就表示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了。师:原来你会带来雨雪,难怪是灰蒙蒙的。你有什么只要特征呢?请2号同学补充。生: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师;请用一两个词概括。比如暗灰色、密布。我们再来听听另一种云的介绍。生: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师:原来你是这样形成的。下面请2号同学概括一下主要特征,像什么?生:山。师:下一个谁来介绍?生: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师:谢谢卷层云的提醒。那你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像毛玻璃。师:好象有人提反对意见了,到底是毛玻璃还是别的什么?生:应该是绸幕。师:哦。那我们马上请急着要说的“毛玻璃”来介绍一下自己。生: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师:我想这么一介绍,大家对他的主要特征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毛玻璃”,不需要2号同学补充了。还有几位云家族的成员没有介绍过自己,我们也来听一听。生:我是……(介绍略) 师:听了那么多云的自我介绍,我们对这些云所预示的天气已经很清楚了。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听天气预报,今天我们也可以当一回小小的天气预报员,根据云图自己来预报天气。预报之前也需要小组合作准备一下。因为既然是预报,事先肯定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云,所以只要在非常熟悉每种云预示的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准备好大致的预报纲要就可以了。预报时要尽量模仿天气预报员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也是5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开始。 师:现在是气象服务时间,想要了解未来的天气趋势吗?让我们来听听天气预报。生:海南岛的上空出现了一片积雨云,积雨云……(介绍积云的特点),那里马上就要下雷阵雨,请出门的朋友带好雨具。师:这位预报员的知识非常丰富,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云的知识,可听起来不太像天气预报。有没有同学再来给我们示范一下?生:上海上空偶而飘着几多积云,晴空万里,气温23——27°c。人体舒适指数:2级,气温适宜。穿衣指数:2级,短袖衬衣。旅游指数:3级,适合外出游玩。师:这样的天气预报非常清楚,很人性化。还有没有同学想试一下现场预报窗外的天气?生:……师:这位同学很有主持人的气质,好象带我们到户外现场讲解了天气情况,语言也很亲切,让人很愿意听。 师:听了那么多介绍,我们发现天上的云真是变化多端,很奇妙。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你发现过吗?它们预示了什么天气?生:燕子低飞,要下雨。生: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生:蜻蜓低飞要下雨。生: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生: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师:我还知道一种古老的盐巴占卜术,将盐巴丢到火中,发出劈啪声的预示好天气,可以远行;而没有声音的就象征天气变坏、风雨将至,盐巴警告人们应该呆在家中,等风雨过去再出门远行。师:有这么多可以预示天气的现象,你们想过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或者有没有什么疑惑?我就有一大堆的疑惑?这些现象真的准确吗?为什么能预示天气?我们是不是不用天气预报,直接看它们就可以了?你们也可以把疑问提出来。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解决,下课后,学习小组可以继续活动,相互协作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我们还要把这节课上“细心观察、专注思考”的学习方法继续用下去,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小事物,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并用最精彩的话将其记录下来。我们到时来看看谁的发现最新鲜、描写最生动有趣。师:好,这节课先到这里,下课。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新教材人教版第四册语文)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2、 掌握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语。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目标1、2

  教学准备

  预习

  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数码投影,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凭语感让学生预测课文说明的内容,说说课题对全文的作用。

  明确:课文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课题就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掌握课文的两个重点。

  三、指导朗读课文,疏理课文结构

  要求:1.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新词的字音、词义。

  2.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3.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看云识天气为重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大

  意。

  4.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

  5.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峦 霎 盈 缕 晕 兆 谚 绸 絮 缀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课文分段及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自然段)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文的结构是“总说——分说——总说”。

  四、研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对云层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1.学习第一部分。

  ①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哪些句子又说明了云的“变化无常”?

  明确: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了“万千”、“有时……有时……刚才…… 一霎时”,紧扣了“变化无常”。

  ②本段的最后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以“招牌”作比,说明了云是天气的标志,可以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2.独立思考,分析第二部分。

  ①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两个层次:第一层(3—5自然段),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层(6自然段),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边读课文,边填表,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3.学习第三部分。

  ①讨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它有哪些局限性?

  (从课文中找答案)

  五、统观全文,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比喻说明。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统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2.描写说明。如:“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塌”、“乌云弥漫”等词语描写了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3.诠释说明,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做积云。

  4.引用说明:如:“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

  六、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并且告诉我们怎样认识。掌握这些规律,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

  七、巩固练习,填写下列简表

  ①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②利用电视、网上、阅读资料等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班上交流。

  教学自评:

  自 评 指 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得失启示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10

  篇一

  刚刚上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我感触颇多。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让我们共勉吧!

  篇二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文。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课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探索精神。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从云字字体的演变导入,着重分析云字的繁体字,以引导学生从子入手就看是了解一点,云和天气有关,那又和天气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其次,在完成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关系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两种形式,一是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而是一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身份来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云族成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最后,在本课的结尾我采用了留有疑问式的结束方式,引导同学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不足和遗憾之处。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对文本的挖掘不深入,急于将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使得学生们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掌握的并不是很清楚。

  3、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三、改进方法

  1、仅仅扎住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将文本分析透彻,清楚地掌握云和天气的关系。

  2、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不要急于将准确答案告知他们,而是要自如地加以引导,水到渠成的获得教师想要的答案。

  3、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所以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精彩之处应加以适当褒奖,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与及时的评价。

  通过此次全市的同课异构活动,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虽然已从教八年有余,但在从容自若驾驭课堂这一方面还需锻炼和加强。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⑴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云的形状位置天气的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像粼波很高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千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千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雨雪就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露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看云识天气》表格式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43571147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