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微信扫码分享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精选17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XX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课本前插图有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册中也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评价雨果: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  珐琅  晨曦  瞥见  箱箧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五、板书: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2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例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2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教学实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自学评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评估测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综合能力测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化测控卷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3

  第一单元  第4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雨果及背景资料; 2、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4、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4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⑴整理资料:雨果;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 ⑵字词注音释义。 2、预习要求:借助参考书或者请教历史老师,认真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要会脱 稿口述相关内容。 3、预习自测 ⑴简介雨果: ⑵字词注音、释义:     瞥见(        )     劫掠(         )     晨曦(         ) 箱箧(        )     偷窃(         )     惊骇(         )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2、学生自学 自学内容: ⑴自由朗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内容,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⑵思考问题: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使用了哪些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自学要求:⑴将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标志出来,例如:… ≈ ┅ ━等;⑵需要思考的问题先自己解决,有困难时可以小组议一议。 二、精讲互动 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1、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请品味赏析加点的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 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type="#_x0000_t75">名窃贼。”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三、达标训练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 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

  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

  “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课堂小结我学习本文的收获有:                                               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题。 2、预习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后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4

  课型:新授                                   课时:1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一、导入。

  先听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

  •从前,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富贵的大家庭,族人们吃苦耐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修建了一座梦幻般的“万园之园”,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后来,他们家道败落,族人们也不再团结,有很多强盗都想来抢夺财宝。1860年的一天,有两个强盗率先来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家族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再焚烧。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请问:聪明的你能猜出来,那两个强盗分别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那个婴儿是谁?

  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两个强盗就是英国和法国,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人写的,而是一位法国著名的作家写的,写给当时法国军队的巴特勒上尉的一封回信。 他会在信中说什么?

  出示课件第一页,这个课件是我参考六班谭琼同学的课件制作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三、本节课我们仍然采用男女竞赛的方式,男队叫太阳神“阿波罗队”女队叫智慧女神“雅典娜”队,看哪一队表现更好,将会有奖品。

  我们检查一下预选生字词。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珐琅 瞥见   晨曦

  四、本节课我们将进行阅读闯关比赛,第一关:速读,答题比赛,奖品

  第二关:美读,鉴赏“奇迹”,奖品

  第三关:品读,焚烧与劫掠,奖品

  第四关:论雨果,奖品

  其中每一关的奖品都由这一关的表现优胜者来开奖。大家有没有信心获胜?

  下面进行第一关: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     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2.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   ),埃及有  (       ),罗马有    (       ) ,巴黎有 (        ) ,而东方有 (        )。

  4.请找出 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6、 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7、.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

  8、. 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9、. 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五、总结刚才的表现,请获胜一方的代表来开奖品:世界奇迹图片。

  下面进行第二关比赛:美读    “奇迹”

  比较鉴赏

  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不懂之处提问、解答。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情况,老师给以恰当的解答,约五分钟后,谈论完毕,评选出优秀一方,去开启奖品——圆明园的图片,一首诗。

  六、进行第三关的比赛:品读   劫掠与焚烧

  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情况,老师给以恰当的解答,约五分钟后,谈论完毕,评选出优秀一方,去开启奖品——重要修辞:反语

  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

  反语一般有两类:

  一、表示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二、表亲昵、幽默的反语。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七、第四关 论  雨果先生

  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的一位关系很好的亲戚或朋友犯了罪,你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做?

  有人说,雨果真笨,竟然帮着一个遥远的落后的国家说话,还不惜得罪本国的高级军事将领,他就不怕受到打击报复?

  请你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根据发言情况,请获胜者开奖品:关于雨果,作业布置。注意书信格式。

  最后是老师赠送给同学们的礼物:知识背景了解:为烧圆明园,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总结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情况,胜利的一方不用写50个词语。下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5

  篇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篇二

  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二、对本堂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

  1、首先展示有关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对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及雨果的情况都有一个理性的感知,为分析全文做好了铺垫。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采用了默读的方式,默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要点,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4、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5、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及对侵略者的谴责这个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6、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2、在课堂上学生选择的是默读的方式,所以显得课堂气氛不活,影响了一些同学的思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6

  [教学创意]比较鉴赏

  创意说明: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色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掠劫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教学步骤 ]

  一.比较鉴赏

  1.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整段的内容都是雨果在评价园明园,代表性的句子有: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2.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雨果讽刺侵略者一直贯穿5-10段的始终,有代表性的句子有: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和狡猾。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掠劫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得失,表现出了一代伟人的骨气。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运用事实加以对比,批判了欧洲人自鸣得意的心态。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富丽堂皇”应该是艺术的本来面目、本真状态,而掠夺已使它们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荡然无存,当然相比之下变成了破烂,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整体探究

  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赞美圆明园,表现了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对侵略者的嘲讽,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三.深层反思

  1.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

  4.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影片《火烧圆明园》

  2.课文扩读材料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霹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使用建议: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 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地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读将课文和《哭泣的圆明园》联合起来阅读,然后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7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重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教学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绸缎(    )琉璃(     ) 晨曦(      )珐琅(      )箱箧(      )

  瞥见(     )赃物(     )恍若(      )赞誉(     )劫掠(      )

  2、解释词语:

  (1) 晨曦:晨光。

  (2) 瞥见:一眼看见。

  (3)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4)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5)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6)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读懂课文。

  ①.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②.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③.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提示:学生可从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⑵学生交流。

  3. 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

  (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

  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表明了自己对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

  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4.语言实践

  学生看书前插图,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

  5.布置作业:

  ⑴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

  ⑵给雨果的写一封信。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课文。

  2.理解本文主题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理解课文

  1、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三、阅读训练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

  5 .体会文中画“ ”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你欣赏一下圆明园未被洗劫前的图片,再与洗劫后的圆明园相对照,你有何感想?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重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学习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绸缎(    )琉璃(     ) 晨曦(      )珐琅(      )箱箧(      )

  瞥见(     )赃物(     )恍若(      )赞誉(     )劫掠(      )

  2、解释词语:

  (1) 晨曦:

  (2) 瞥见:

  (3) 眼花缭乱:

  (4) 不可名状:

  (5) 富丽堂皇:

  (6) 丰功伟绩:

  (7) 荡然无存:

  二.学习•研讨

  1.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读懂课文。

  ①.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②.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③.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⑵学生交流。

  3. 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

  (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

  4.语言实践

  学生看书前插图,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

  5.布置作业:

  ⑴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

  ⑵给雨果的写一封信。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课文。

  2.理解本文主题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同上。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理解课文

  1、学生讨论,概括文章的主题。

  三、阅读训练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

  5.体会文中画“ ”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你欣赏一下圆明园未被洗劫前的图片,再与洗劫后的圆明园相对照,你有何感想?

  学后感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参考答案

  课时一

  二、2、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对英法联军罪行的讽刺和谴责。3、⑴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然后具体讲述圆明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课时二

  三、ⅰ比较阅读1、因其美丽,人们更应该珍视,更应该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同时也反衬了所谓的“文明人”的野蛮。2、指圆明园中的长春园3、甲文热情赞誉,语言优美。乙文悲愤沉痛。4、“凝固的历史”指的是长春园残留的那片废墟,那些建筑遗迹。“怅然凝望”看到那些建筑遗迹,就看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5、散文用沉痛的笔调告诉人们不能忘却历史。ⅱ1、介绍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2、运用类比的写法,作用在于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上的价值和地位。3(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8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

  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练习

  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9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0

  李芳婷 2004-9-8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步骤:

  1、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导入  

  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3、让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师作补充: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体面 给j‹予 独一无二 珐f‚琅l‚ng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箱箧qiˆ 制裁 赃物 4、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讨论】: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板书】:

  世界奇迹 “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 讽刺、 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5、课堂练习

  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感受雨果以人类的名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所体现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而努力。

  【教学与过程】

  一、导入:

  (副板书:雨果圆明园)

  让学生畅谈自己对雨果和圆明园已有的了解,教师补充。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洗劫,昔日富丽堂皇的殿堂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对于1860年法军的行为,作为法国公民的雨果是如何看待的呢?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果当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指定几位学生读,一人读一部分)

  2、解决朗读过程中的字词障碍

  三、研读课文

  运用圈点精读法,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画出来,细细体会。

  四、畅所欲言

  1、谈谈你对雨果先生的看法。

  2、昔日恍若月宫,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如今已是断壁残垣,芳草凄凄的一片废墟(看课本插图),作为炎黄子孙的你,面对这一片废墟,你有什么想法和感慨。

  五、迁移阅读,拓展探究

  1、阅读余秋雨的《废墟》,归纳其中的观点。

  2、阅读《读废墟有感》,吸收别人的不同见解。

  六、小结

  简评同学们学习情况:这堂课,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很好地把握了表达的机会,锻炼了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希望你们今后能继续保持这种积极发言的好习惯,在我们班上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课堂氛围。让我们记住舒婷的那句诗: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

  【相关教学资料】

  废墟

  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们年长,已没有如许豪情和精力。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大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留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惧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有感于余秋雨散文《废墟》

  初读《废墟》,我便被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所打动。有人说余先生的文字很“性感”,已带有些贬义;但是,感受余秋雨的散文,确实仿佛有一种热的生命在跳动;落差之间造成的气势、豪情,十分契合我们浮躁的心镜──且住,在我们还没有走进余秋雨的《废墟》之前,我们还是别作议论,让我们静下心来看看是不是应该这样说,又或许是应该那样说吧!“我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同时给人留下悬念。废墟吞没了我们的期盼,我们的记忆。它的存在,击破了我们的幻想,而幻想是美好的。另一方面,废墟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我们只能从昨天留下的废墟中挺进,“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作者对问题卓越的见识、独到之笔,往往使人叹为观止,欣然若雀,大有峰回路转之感。所憾的是余秋雨单凭一股情,缺乏令人确信的逻辑、事实。往往只有情容易打动人,它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然而滥用则会显的轻浮,缺乏质的沉重,不耐读。如下面的一段: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着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伐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由一个朋友的讲述、眼泪来推断出“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显得单薄了些少。而“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祥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并断言“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并非所有所有修缮都属于荒唐。”则有广泛的舆论基础,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虚言。废墟有一种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扳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把废墟比作拔离大地后的扳附,是多么精确而富于想象力;用泥土将融未融的状态来形容废墟,角度又是多么新颖!作者的深思熟虑,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他生怕论述过多,会显得平白无味,因此,他引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片段来点缀: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中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就失之娇柔。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两个人,两种不同的看法,实则是作者自己的见解。他本来是倾向于前一种,但没有因此而否定后一种。他希望别人像他一样想,不要只看到眼前:“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余秋雨是带着一颗赤热的民族心去审视废墟的,在这里我们感到了殷切的人文关怀。他把我们整个民族的弊病看得如此透,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得心情来唤醒民族得觉醒,“在中国人心中留一些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这其中包涵着深沉的哲理和大者的睿智。我还是最欣赏下面的一句:“中国历史充满悲剧,但中国人怕看到真正的悲剧。”的确,中国人往往喜欢把悲剧上演在现实中,而不是在书本中或是废墟中。我们不愿带着警醒生活,听天由人,为了逃避风雨,把自己罢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说得好!我们这个民族真是太需要崇高这东西了。崇高是什么!?有人这样问,难道天天做在院子的一个角落,一杯清茶,一碟花生,这样平静的生活不好?为什么一定要战争,一定要革命?这样的生活固然好,而且非常符合人的本性。谁希望看到战争,谁不希冀和平,向往平静的生活?但这种内耗式的,封闭式的生活,只会产生腐败,迟早会被历史淘汰。对于清末的耻辱,我们还记忆犹新。崇高不单指战争抑或是为哪一个政权服务,它不一定是激烈或是浪漫。只需一点残存的记忆,如废墟。时刻提醒我们上进,不忘记外面的世界的激烈的竞争。 有人老是批评余秋雨太矫情,太流于世俗。我是深怀不平的。试问,有谁照顾过我们平民读者的权益,提醒我们不应忘记过去,“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有。但不是文字太深奥,就是太艺术,就是没有趣味。我们很难理解其中深沉的意味。余秋雨也会扮“深沉”,也会装“艺术”,但一晃即逝,留给人的是幽默感。至少他的文字是吸引人的。我建议,在大众的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首先应考虑到的,不是什么要体现水平,而是我们大众的心态,我们大众的阅读水平,换句话说,就是趣味。在基础上再建造“琼楼玉宇”也不迟。余秋雨的可爱也就在这里,他了解我们民众真正需要,他值得我们去推崇!“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把所有得废墟驱逐。”平淡如茶的话语,亲人般的告诫,使我们的心头一暖。如此热烈地论证了废墟地重要性后,作者地心终于平静下来,是时候总结一下了。他深知我们的心态,斥责决不会接受,乞求更会使人看不起。于是他来一个哲理性的劝勉,显得平易又得体。最根本的是,作者把废墟作为一种“美”来审视。“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也许这就是文人的心态,柔弱而怀古,他们往往无力与世争辩,转而趋向于内心的唯美的篮月亮。余秋雨竭力为废墟辩护,不能说没有这种心理。

  提到废墟,喜欢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古楼兰、交河故城遗址;北京圆明园、八达岭、故宫;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还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或招摇在青山绿水之围,或矗立于万倾碧波之央。对许多人来说,观光即便是观光而已,而对废墟有深邃见解并上升到文化哲学层面上,却只有余秋雨一人。短短不到三千字的散文,令人由废墟而顿悟,由此而又生发对人生、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索。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散文头两句开宗明义,阐明作者对废墟的矛盾心理。诅咒是因为它“吞没了我的企望,我的记忆”。昔日的金戈铁马已烟消云散;雕栏画栋已人去楼空;烟柳断桥已芳草凄凄。“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毁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一堆废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败、辉煌灿烂一股脑地打成包,尘封在逝去的岁月中,感怀伤时,悲今悼古。作者寄情废墟,因为“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决别,是选择”。“废墟是资本,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不同的人们从废墟中读到不同的答案;废墟是文化的起点,从没有文字记载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废墟。甲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汇成熠熠生辉的五千年文明长河。废墟更是历史的起点,如果没有发现埋藏在漫漫黄沙和厚厚尘土之下的废墟,我们从哪去解读历史。人生不能没有废墟;文化不能没有废墟;历史更不能没有废墟。没有废墟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废墟的文化是肤浅的;没有废墟的历史民族是幼稚的。废墟是历史长链中的一节节锁扣。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任何美的表现形态,无论是优美、崇高,还是喜剧、悲剧,它只是一时一会地存在于人们的视野、感官和心理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任何美的都会失去其瑰丽的色彩而化作废墟,成为一道凝固单调的风景,被大地拥入怀中,默默地向后来者诉说着过去的一切。

  然而,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认识废墟,以怎样的角度去发掘废墟,却是一个现实而严肃的问题。“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真实的废墟,才有真实的文化,真实的历史。保存废墟而不假饰废墟,开发废墟而不是重建废墟。因为那样是对历史的戏弄,对文化的糟践。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事实却是如此荒唐而愚昧。开着推土机上废墟,用今天的金碧辉煌来替代昔日的残壁断垣,刀削斧砍般的历史痕迹被现代装饰材料抹得平平展展、干干净净。“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梦,只是今日的游戏”。这样的废墟只是一堆堆实实在在的现代垃圾而已。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作者以犀利的眼光逼视中国文化断层。是的,我们这个民族历来喜欢在两个极端徘徊,要么厚今薄古,要么厚古薄今,在无休止的争斗中,历史伤痕累累,文化支离破碎。“一个诺大的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我们的民族也总喜欢团圆,以求得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害怕真正的悲剧,对废墟总是遮遮掩掩。在尽美尽善的大网里过滤后,就只剩下一部流传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却是时代的批判者,“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民族的魅力来源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一个深沉的民族要敢于面对一切成功和失败。“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是文化的使节,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的桥梁,废墟中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不是一种炫耀和摆设,它需要我们去破解,找到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废墟让民族充满自信,让文明更加厚重,让我们把废墟变成寓言,让我们挟带废墟走向现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2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①  

  雨果

  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体味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①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②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①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②。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①。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3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生:(观看大屏幕)

  师:看过影片后,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不平静的,谁来说一说?

  生1:我很气愤,英法联军把我们的国宝都抢走了。

  生2:我也很气愤,把不能拿走的瓷器都砸碎了。

  生3:我看到自己国家的宝贝都被这些强盗抢走了,我想什么时候国宝能回到中国来呢?

  生4:我想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不再受人欺侮。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心声。老师同样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一定收集了一些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现在就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生:(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交流资料。)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

  生:我介绍一下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内容略)

  师:圆明园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财富于一身被誉为“万圆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那么法国作家雨果如何看待这件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板书题目作者)还有哪一位同学展示一下。

  生:我介绍一下这篇文章写作时的情况。(内容略)

  师:他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展示“背景介绍”)

  (点评:在课起始时让学生观看圆明园的影视资料,很好地烘托了学习气氛;以四人一小组相互交流资料,并且让学生互相介绍资料,这种方法很好,使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而且让学生产生了极大地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把自己预习的字词、文学常识在小组内交流。

  生:(四人一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准加线的字(生字由屏幕显示)

  琉璃珐琅晨曦箱箧赞誉缀满瞥见制裁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作者雨果?

  生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生2:他是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师:非常好!两位同学筛选了作家重要的信息,希望同学们都能这样做。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体裁?

  生:这是一封书信。

  师:请同学们回忆书信这种体裁在格式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1:第一行写称谓,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内容,正文结束后写祝福的话,再写日期姓名。

  生2:在落款处先写署名后写日期。

  生3:我补充的是在正文后写上“此致敬礼”。

  生4:有的书信还有题目,例如感谢信。

  师:同学们掌握了书信的基本格式,谁能具体说一下“称谓、此致、敬礼、署名和日期”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1:“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正文结尾。

  生2:“署名日期”写在正文结束后右下角,而且“署名”和“日期”不能调换。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雨果,一起聆听雨果的心声。(点击大屏幕)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的问题,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整体感知课文。(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生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写这封信的原因。

  生2:评价并赞美了圆明园。

  生3:作者认为英法联军不应侵略中国。

  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全面,如果语言再简洁一些就更好了?

  生:我认为第一个内容可以概括为“介绍写信原因”。

  师:可以,很简洁。(板书:介绍写信原因)

  生:赞美圆明园、谴责抨击英法两国的侵略行为。

  师:不错!很好。(板书:赞美圆明园谴责抨击英法两国的侵略行为)

  生: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英法联军的谴责抨击。

  师:(板书:赞美谴责抨击)

  师:作为享誉世界的作家,雨果在书信中的情感是爱憎分明的,有对圆明园这一世界文化瑰宝的高度赞美,也有对强盗政府的强盗行为的辛辣讽刺。(点击大屏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体现作者爱憎与坚定的立场的语句?看谁找的语句又快又准!(大屏幕问题: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以及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做一点分析。)

  生:(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读课文,找语句或词语)

  师: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赞美圆明园以及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现在就与同学一起交流一下吧。交流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

  生:(学生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求同存异。)

  师:现在开始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首先汇报“文中赞美圆明园语句,并做一点分析”。

  生1:赞美圆明园的句子是“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那就是这座名园”。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我国圆明园的建筑材料、陈设、装饰、园林景观,语言中流露出赞美之情。

  生2:我们小组找的句子是“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从全世界、全人类的眼光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

  生3:我们小组还找到了含蓄地表达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这句话是“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表明圆明园是属于世界的亚洲文明杰作,含蓄地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

  师:同学们汇报的非常好,不仅找到了直接赞美的语句,而且含蓄运用比喻的句子也找到了;不仅从内容上分析,也从语言表达上去体会。下面请同学们汇报“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做一点分析”

  生1:“有一天,一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后文写到“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作者直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生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其中第二个“文明”就是反语,用来讽刺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

  师:这个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指出了语言的特点是“讽刺”。(板书“讽刺”)他还提到一个词语“反语”,你能给同学们讲一下吗?

  生:我在一本书上看过,意思是本来是正话但要反着说,它是一种修辞方法。

  师: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这与她平时喜欢看书是分不开的,希望你也能经常看书,吸取书中的营养,提高自己。老师补充一点,这种修辞能够使语言具有讽刺意味。

  师:你还能找出文章中使用反语的语句吗?

  生1:第四段称英法联军为“两个强盗”,又说他们掠夺是“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生2:我认为第四段称英法联军为“两个强盗”是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但不是反语。因为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没有“正话反说”。

  师:他说地有道理吗?

  生:(同学们点头。)有道理。

  师:(面对生1)你还有疑问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找到其他运用反语的句子吗?

  生:最后一句话“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其中“赞誉”是反语。

  师:以上我们共同分析体会了作家雨果强烈的爱憎情感,还学习了一种新的修辞方法“反语”。同学们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生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这句话中为什么说“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其中“破烂”是说他们抢走的东西在搬运的过程中损坏了呢?还是在有意贬低我们的国宝?

  生2:我觉得不是,如果在搬运中损坏就不能拿出来展出了。

  生3:我认为雨果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对圆明园怀有赞美之情,对中国人怀有敬意,他不是贬低我们的国宝。

  生4:上文提到“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是不是作者认为他们展出的是掠夺的赃物,所以说是“破烂”,进而表达作者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谴责与讽刺。

  师:理解得很正确。我很欣赏这位同学能够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析体会词语的作用。还有问题吗?

  生1:我很敬佩雨果,但我一点不太明白:中国是被掠夺国家,我们中国人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掠夺行为,是很自然的,可以理解的,而雨果是法国人,为什么不迎合巴特勒上尉,而要谴责抨击他们的行为呢?

  生2:因为他胸怀宽广。

  生3:我觉得他有正义感,不顾个人得失。

  生4:他尊重中国人民,同情我们中国人民。

  师:同学们谈得很有见解,老师补充一点: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我们要学习雨果,做他那样的人:正直无私,尊重他人,有宽广的胸怀。

  (点评:在课堂上,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局部探究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师:读完雨果的这一封信,你是否对“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一句话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认为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生1:我认为要实现这一夙愿,就必须使中国尽快强大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2:中国必须在体育、文化方面强大起来,得让其他国家对我们另眼相看。

  生3:在经济、国防科技方面更要强大,这样在国际社会才能取得应有的地位。

  生4: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这个夙愿的实现做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师:听到同学们的心声,作为老师感到很欣慰。(点击屏幕展示圆明园被毁后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你看后有什么感想?你觉得中国当年被侵略者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历史课所学内容加以评析。

  生:(讨论,评析。)(内容略)

  师: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我们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被掠夺的何止圆明园。作为中国人,要勿忘国耻;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多长本领才能为国多做贡献,国家强盛才能不被欺侮。

  (点评:值得称道的是老师不仅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图片资料,而且在课堂上极力引导学生面对图片谈感想引发思考,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点击屏幕展示基础知识练习)学习了本文,我们来测一测你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1、给加线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琉璃珐琅晨曦箱箧dàng然无存丰功伟jī眼花liáo乱

  2、填空。

  雨果(1802—1885)国作家,代表作品有:、《九三年》。

  生:(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练习)

  师:(点击屏幕展示基础知识练习答案)同学们课下积累文章中运用反语修辞的句子。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何丽新老师的这次教学是成功的。课的设计非常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我们区初二语文的一节研究课,它给我们参加实验的老师以很好的启发。

  何老师从语文教材出发,但又不局限于语文教材,而是延伸开去,恰当地选择了关于圆明园的影视图片资料。按四人小组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适时点拨和评价及互助互动的形式也充分地展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另外,这节课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书信的格式,抓住关键问题品味语言以及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都做了适当的点拨,因而显示出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评点者抚顺市东洲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新萍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4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5

  作业导航

  1.体会这封信的人道主义精神

  2.把握书信的格式

  3.体会蕴藏在语句中的澎湃的情

  一、基础部分

  1.辨字组词

  2.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3.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4.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5.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6.“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8.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9.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10.文中画线句属_________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什么感情?

  11.该文段的主人公是(   )

  a.韩麦尔先生 b.小弗郎士

  c.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 d.镇上的人

  12.为什么“我”会觉得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

  13.对文中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祖国必胜的信念。

  b.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上课时间太长,过度劳累。

  d.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也表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14.简答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三、试一试

  15.仿照下面句式,以“热爱”开头,写一段话。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热,兴趣是爱。因为兴趣,我们抛弃了兴趣之外的享乐;也因为兴趣,我们探索奥秘去,收获成果还。

  参考答案

  一、1.

  2.b改为“眼花缭乱”。

  3.法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巴特农神庙  金字塔 斗兽场  圣母院  圆明园  称呼  写信人姓名、日期

  4.摘录略。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说它属于全人类,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做铺垫,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

  5.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

  6.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7.略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8.“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9.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二、10.动作  爱国  11.a

  12.因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爱国志士。

  13.c

  14.“钟声”表明最后一堂母语课结束。在被普鲁士兵占领的祖国大地上,将被迫和祖国的语言告别。

  三、15.示例:热爱是什么?热爱是风,热爱是雨。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作家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和教会。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䜣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䜣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3、圆明园: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⑴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⑵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5、学生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粗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教师示范分析第1句: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生独立品味以下几句。

  明确: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第7句,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8句,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深层体味句子的丰富意蕴。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产场

  *侵略者──讽刺,谴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17

  [教学创意]比较鉴赏

  创意说明: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色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掠劫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教学步骤 ]

  一.比较鉴赏

  1.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整段的内容都是雨果在评价园明园,代表性的句子有: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2.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雨果讽刺侵略者一直贯穿5-10段的始终,有代表性的句子有: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和狡猾。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掠劫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得失,表现出了一代伟人的骨气。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运用事实加以对比,批判了欧洲人自鸣得意的心态。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富丽堂皇”应该是艺术的本来面目、本真状态,而掠夺已使它们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荡然无存,当然相比之下变成了破烂,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整体探究

  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赞美圆明园,表现了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对侵略者的嘲讽,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三.深层反思

  1.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

  4.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影片《火烧圆明园》

  2.课文扩读材料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霹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使用建议: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 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地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读将课文和《哭泣的圆明园》联合起来阅读,然后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5415114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