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论厄运》教案

《论厄运》教案

摆脱失落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论厄运》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论厄运》教案(精选4篇)

《论厄运》教案 篇1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

  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二、 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 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 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论厄运》教案 篇2

  一、导语设计

  人生在世与逆境总是相伴而行。顺境,人之所求,却未必有求必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人生的逆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论厄运》,看看培根会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走近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培根论人生》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文章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三、解题:厄运:即中国所说的逆境。

  四、《论厄运》

  1、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引用名言与神话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 “真正的伟人”。

  第二层:(“幸福所需要的美德”——“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用《圣经》、圣诗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用比喻与对比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更能显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2、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培根的观点。 我们要以坚忍的品德战胜厄运。

  3、速读,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4、谈谈你的理解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伟人:他无所畏惧而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凡人:他也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厄运。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坚忍,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开阔的胸襟;是一种成熟的潇洒,是一种淡定的从容;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容和理解,是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与自信;是一种大浪淘沙后透明清澈,是一种惊涛骇浪后的风平浪静。坚忍,不是苟且偷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勇敢面对厄运的精神。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象中去汲取启示吧。

  明丽的花朵:人的奋斗与抗争;

  暗淡的背景:人生中的厄运。

  5、本文观点:

  本文论述了厄运的作用和价值,认为战胜厄运是“超越自然的奇迹”,赞颂与厄运搏斗磨砺出的坚忍的美德,并指出“这种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出来”。

  6、这篇课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引用、举例、对比、比喻

  五、扩展延伸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论天意》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尼采《偶像的黄昏》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琼森《确实可靠》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阿霍蒂诺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j•雷《英国谚语》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伊索寓言》

  与图国艰,以度厄运。――扬雄《元后诔》 厄,困也。――《苍颉篇》

  厄难,勤苦之事也。――《诗•谷风》笺   能济其厄涣。――《易•解注》

  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报任安书》

  六、思考:你又是如何看待“顺境”与“逆境”的?

  七、课堂小结

  在人生道路上,顺境和逆境总是交替出现的。因此,一个人的成才环境总是有利有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皇天不负苦心人。积极与逆境作斗争,并善于抓住顺境这一点,在顺境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努力成才。让自己在这难得地机遇里快速的成长发展。促使自己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航程是一帆风顺的,谁都不想受到命运的愚弄。然而,良好的愿望并不能代替现实,身处逆境之中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或喜或忧。正所谓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因为生命不可避免遭逢低谷,但生命又是顽强的,往往当人们为之哀伤叹息时它又话焕发出新的活力 。 所以我们要一次又一次的在失败中学会战胜自己,战胜脆弱,学会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学习如是,工作如是。在失败面前勇敢地站起,你便成功了一半。当你在踏上人生征途时,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继续在一望无边的大海上扬帆,风便会从你的四面八方吹来……

《论厄运》教案 篇3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旨,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摘录文中精彩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积累“逆境”话题的名言警句

  【预习内容】

  一、走近作者:

  培根:

  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马克思誉为“                             ”英国             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                       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文章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

  二、熟读课文并解题:

  厄运:即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堂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旨,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摘录文中精彩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积累“逆境”话题的名言警句

  3. 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体裁和行文风格。

  【学习重点】

  2、3

  【学习过程】

  1.自读《论厄运》,找出能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                                                   。

  (2)                                                                。

  (3)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4)                                                                   。

  2.从“论厄运”的角度用自己的话整理作者的观点。

  明确:(1)                                    。

  (2)                                         。

  (3)                                          。

  3.根据观点句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引用名言与神话指出“                          ”,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 “             ”。

  第二层:(“幸福所需要的美德”——“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用《圣经》.圣诗指出                           。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用                  手法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更能显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4. 语句理解:“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明确: “刺绣”——             ;

  花朵”——            

  “背景”——             

  5.  作者在本文中主要谈论的是关于“厄运”的什么?

  明确:厄运的                       。

  【当堂检测】

  阅读《直面苦难》

  比较两篇文章论述中有何异同点?

  提示:思考角度可以有——谈论的话题,双方的观点.态度,涉及的内容,谈论的角度……

  相同:围绕“逆境”这一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不同:(1)角度不同:

  培根                             。

  周国平则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平常苦难”。

  (2)对“逆境”的价值态度不尽相同:

  培根认为战胜厄运能显示我们的               ;

  周国平认为不能美化苦难,也要看到                。

  (3)涉及的内容不同:

  培根谈的是                       。

  周国平谈的是人应该以软弱的天性尊严地承受苦难,正确看待                           

  (4)说理方式不同:

  《论厄运》                                                    。

  《直面苦难》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课外阅读王蒙的《人生三境》,写一段文字谈对人生中逆境的看法,或为自己拟一句相关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厄运”“逆境”“苦难”的名人名言,加以摘录。

  3.完成《学习与评价》的相关练习。

  《论厄运》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答案

  一、“英国唯物注意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培根论人生》

  二、中国人所说的逆境。

  三、略

  课堂探究学案答案

  1. 明确:(1)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2)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4)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2.明确:(1)战胜厄运是奇迹,令人惊叹。

  (2)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质。

  (3)厄运不会把我们击跨,反而能显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3.根据观点句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战胜厄运令人惊叹”, “真正的伟人”。

  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比喻与对比

  4.  明确: “刺绣”——人生,生活;“花朵”——美好的品质;“背景”——苦难.厄运。

  5.  明确:厄运的价值与意义。

  【当堂检测】

  阅读《直面苦难》

  不同:(1)角度不同:培根谈的苦难英雄是富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的。

  (2)对“逆境”的价值态度不尽相同:培根认为战胜厄运能显示我们的品质与美德;

  (3)涉及的内容不同:培根谈的是逆境的意义与价值。

  周国平谈的是人应该以软弱的天性尊严地承受苦难,正确看待苦难的作用和苦难英雄

  (4)说理方式不同:(两文虽都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性,观点见解鲜明有力度)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分析,周密严谨。

  《直面苦难》不求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培根《论厄运》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尼采《偶像的黄昏》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

  ——琼森《确实可靠》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

  ——阿霍蒂诺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

  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令人敬佩,这是塞内加的名言。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

  ——j•雷《英国谚语》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

  ——《伊索寓言》

  与图国艰,以度厄运。――扬雄《元后诔》

  厄,困也。――《苍颉篇》

  厄难,勤苦之事也。――《诗•谷风》笺 

《论厄运》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主旨,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2、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3、了解文章说理方法上的特点。

  4、注意与《直面苦难》比照,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学法建议】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

  2、联系现实生活,自我探究,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培根论人生》。1957年,《培根论人生》在英国首次出版。至今四百多年来。它历经数次再版重印,几乎被译为人类所有的语言。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哲学名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候,古典人文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文学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心灵以动人的美感;其论述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被共同誉为欧洲近代的三大哲理散文。

  《培根论人生》一书是培根的处女作,也是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结晶,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培根仍对该书做了修改。这部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如一部二十四史。培根原就是一位博学之士,在此书中,他更是旁征博引,用典广泛,几乎涵盖了各类人文学科。培根还善用比喻,书中不乏睿智的格言警句,直到今日,仍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本文标题也译作“论逆境”。本文篇幅短小,不过400余汉字,对这样一个重大论题,作者举重若轻,表现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

  (2)《圣经》与约伯

  《圣经》包括《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圣经》上说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世人要承受苦难来赎罪,从而获取幸福。耶稣:“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马可福音第13章9至13节中耶稣说:“但你们要谨慎,因为人要把你们交给公会, 并且你们在会堂里要受鞭打,又为我的缘故,站在诸侯与君王面前,对他们作见证,然而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人把你们拉去交官的时候,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起来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命,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圣经故事中有《约伯记》,约伯是个幸福的人,拥有普通的人所定义的全部幸福。财富,家庭,信仰,全部完美无缺。他正直、敬神,从不做不义的事。上帝对他厚爱有加。但是因为撒旦的挑衅,上帝与撒旦为约,向它展示上帝的万能以及人的爱的信仰力量。上帝无故夺走了约伯所拥有的全部幸福,横祸从天而降。一系列苦难的打击后约伯与他人辩论神的力量,上帝裁定约伯的忠诚,给予所有的人应有的结果。

  (3)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尼采《偶像的黄昏》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除了上述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外,你了解的还有哪些?你喜欢课文中哪些精彩语句?

  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你又是如何看待“顺境”与“逆境”的?

  ③本文在说理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自学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诘(jié)难  彷(fáng)徨   根深蒂(dì)固     藻(zào)饰

  b、炫(xuàn)耀   汲(jí)取    锲(qiè)而不舍     灼(zhuó)见

  c、启迪(dí)    焚(fén)烧    孜(zī)孜不倦     咬文嚼(jué)字

  d、狡黠(xiá)   诓(kuàng)骗   不言而渝 (yù)     怡(yí)情

  2、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

  a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b、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是重大的经济政策,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使人民币升值。

  c、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飘洋过海的。

  d、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

  b、《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

  c、理想新农村:李健宇认为: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街道整洁、道路更加宽阔 。

  d、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

  4、下列的名言警句不属于“厄运”的一项是(    )

  a、“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

  b、“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c、“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亚里士多德)

  d、“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中学语文在线

  二、文本研习

  本文思路清楚,环环相扣而又逻辑分明。文章分三层。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引用古罗马先哲   的名言和古代神话故事,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    ”。切入题目,设下论题,为后面自己的观点张本。

  第二层(“幸运说需要的美德”——“对比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把     的不同启示,及     的不同魅力进行比较,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厄运不仅仅是灾难和摧残,也是磨练和新生,帮助我们培养起坚忍的品格,去勇敢地面对厄运,战胜厄运,获取幸福。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以    和    为喻,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

  文章从“战胜厄运是奇迹”,到“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格”,最后到“厄运不会把我们击垮,反而能显出我们最好的品格”,三层意思逐层深入,见解不断丰富,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去透视人生的厄运。

  文中大量引用西方思想史上先哲及《圣经》中的名言事例,但议论通俗易懂。文章比喻优美隽永,富有诗意。论述中也多用对比手法,上下去相互映衬,措辞警策,暗含机锋,突出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如“运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要的美德是坚忍”,说理透彻,饶有意味。

  三、问题探讨

  1、诗人雪莱读培根的随笔《论死亡》后,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请结合这篇说理散文,谈谈文章所蕴含的诗性美体现在哪里。

  2、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四、活动体验

  1、《圣经》德训篇11章25节说:“在幸福的日子里,人们忘记了不幸;在苦难的日子里,人们忘记了幸福。”请以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查阅资料,结合约伯的遭遇,探讨如何看待厄运的问题。

  2、有人慨叹“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又有人认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顺境与逆境呢?请以“顺境、逆境哪个更利于成长” 为话题开展一次辩论活动。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论厄运》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7114114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