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变形记》教案教案

《变形记》教案教案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变形记》教案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变形记》教案教案(精选12篇)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1

  梁玉秀

  教学目的:

  1、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领略外国小说心理描写艺术。

  教学重难点:

  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作者简介: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不敏感政治,作品也并不太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主要的作品有:《地洞》《城堡》《审判》。

  《变形记》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 也是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小人物的杰出著作 。

  三、学生阅读小说,理清故事情节和线索。

  1、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忧郁,却不忘工作。家人发现后惊慌、愤怒,把他赶回卧室。

  2、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仍关心家人的生活幸福。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家人都对他改变了态度。

  3、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打工挣钱,却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陷入绝望,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了。全家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4、小说的情节线索:双线结构:

  格里高尔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 惊慌愤怒 逐渐憎恨 把他弄走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格里高而变成甲虫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

  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

  一个无可挑剔的好人。

  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

  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

  家庭 :冷漠,厌弃

  教师小结:人变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

  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卡夫卡撕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本质。

  三、认真想一想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变形人?

  孔一己、范进;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马家爵

  [1]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2

  《变形记》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资料显示屏]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设计思路:《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三、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3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四、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

  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五、研究:这篇小说是如何通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本质的。

  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设计B

  设计思路:从《变形记》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的揭示上研究《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同设计A。

  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同设计A。

  三、借助袁可嘉先生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的揭示(袁论见“资料显示屏”),分析《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1《变形记》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生活背景。他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片面的。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面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2《变形记》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他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当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了。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情感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父亲暗暗存了一笔钱,他为妹妹上音乐学院而筹划……他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引起了他父亲、母亲、妹妹态度的变化。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看见儿子,却昏过去了。她内心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他的父亲由惊奇而愤恨而狂怒,用手杖赶儿子回屋里去,用苹果砸他,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他的妹妹开始还照顾他,不久便厌恶,最后把他锁在房里。由于他的父母亲和妹妹的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致使格里高尔绝望而死。他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地外出郊游。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只是金钱和利益。

  3《变形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包括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变形记》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与否定,在冷漠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已经异化,成了非人,这显然是作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

  4《变形记》对人与自我关系的展示,体现在小说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成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大甲虫。大甲虫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

  设计C

  探究性学习:《变形记》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为大甲虫,最后凄凉地死去。请参阅有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

  2格里高尔清早起来就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然而,格里高尔对自己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变形后又像正常人一样想他的差事,并沿着这个线索展开情节。请从现实与虚幻的结合上鉴赏卡夫卡作品的写作特色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3

  《变形记》

  教学目的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2、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是重点和难点。

  2、要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内容理解加讨论问题方式,为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卓别林《摩登时代》中所演的在机器大生产中加式流水线上,变异为机器的工人形象。

  3、从卡夫卡在《城堡》中借K之口说的要“残酷地镇压不利于完成任务的一切”说起,简介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情况:1883年至1924年,命短;痛苦的情感生活――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没有自己的家庭;银行小职员,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为艺术而献身;影响巨大,成就卓著,是现代派表现主义大师;三部长篇。

  二、默读全文,完成如下表格

  情节

  心情或态度

  一、初变甲虫,家人的反应

  二、清理房间,格被驱打

  三、将被丢弃,绝食死去

  格里高尔

  惶恐、回忆

  忍受痛苦

  绝望

  秘书主任

  惊骇、逃走

  父亲

  恼怒、驱赶

  打击

  厌弃

  母亲

  惊骇

  躲避`昏厥

  冷漠

  妹妹

  关心

  生气

  厌弃

  (以上表格内容仅供自己参考,学生的概括只要有理,大致同就行。)

  第二课时

  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整个情节很荒诞,但读起来却能让人理解?

  (细节很真实,尤其是格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他虽是虫形,实是“人心”,而且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变形后的心理把握得准确,让人可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荒诞不是乱讲,而这是部分同学写作文时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不讲逻辑,不注重细节。)

  2、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为甲虫?

  (这是文章的思想意义所在,是讨论问题中的重点,要注意延伸和拓展。

  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而人之所以会丧失人性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

  3、如何评价家人对格的态度。

  (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卡夫卡对人类出的一份难以回答的试卷,它充分显示出卡夫卡的冷静和深刻,还有勇气)

  教后:

  学生的讨论较为激烈,第一个问题属于理解层面,结合学生写作中不讲逻辑的毛病自己作了一定的阐述。

  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最为热闹,具体如下:

  工作压力/生活紧张,频率快,――甲虫则是行动缓慢的/作者刻意安排的,想用来检测一下人间的真情/利益驱动下,人的本性丧失了/甲虫是自由的,是格的一种理想/甲虫之有“甲”,是格下意识的防范心理起的作用,也是现代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壁垒/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不堪生活重负的特征

  归纳起来说,学生们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为什么会变,为什么变成甲虫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相当深刻。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分为两种观点:对家人责备;认为可以理解,应该如此。――反映出了现代学生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但部分同学的观点很“现实”,显得有点和“传统美德”有出入。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4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变形记》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二、说教法

  1、  导读法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性小说。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教师要给以适时适当的点拨。所以教师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掌握卡夫卡的创作动势。在讲述全本小说的大致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背景及创作意图。鉴于课时量的限制必须把学生的课下预习和教师的导读结合。

  2、  讨论法

  学生对卡夫卡的创作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课下的资料的阅读和交流变的尤为重要。因此课上的讨论是学生互相补充资料的一个过程。设置适当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但可以丰富知识,还能够在相互的置疑和回答中得到启发。并且关于卡夫卡的文章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存在争议,学生的讨论是对个人个性化观点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而且语文老师不应该把教更多的放在知识点上,而应放在启智上。而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提高他们的辨证思维力。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提取----分析----置疑”的鉴赏过程和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主题的归纳能力。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 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 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 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 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分析艺术特色

  一. 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 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 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 布置:

  1. 完成同步练习。

  2. 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变形记》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二、说教法

  1、 导读法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性小说。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教师要给以适时适当的点拨。所以教师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掌握卡夫卡的创作动势。在讲述全本小说的大致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背景及创作意图。鉴于课时量的限制必须把学生的课下预习和教师的导读结合。

  2、 讨论法

  学生对卡夫卡的创作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课下的资料的阅读和交流变的尤为重要。因此课上的讨论是学生互相补充资料的一个过程。设置适当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但可以丰富知识,还能够在相互的置疑和回答中得到启发。并且关于卡夫卡的文章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存在争议,学生的讨论是对个人个性化观点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而且语文老师不应该把教更多的放在知识点上,而应放在启智上。而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提高他们的辨证思维力。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提取----分析----置疑”的鉴赏过程和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主题的归纳能力。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xx年开始发表作品,19xx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xx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 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 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 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 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分析艺术特色

  一. 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 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 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同步练习。

  2. 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

  2、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

  3、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二、说教法?

  设计思路:《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2、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3、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

  ⑴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⑵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⑶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⑴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⑵ 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

  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⑶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5、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6、作业: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

  (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7

  一、简介

  1、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

  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如“突变甲虫”事,既符合“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可能性,又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性。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如变甲虫后的行动,符合甲虫习性;而思想情感与人物相合。

  3、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

  《变形记》创作于19xx年,发表于19xx年,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小说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

  第1部分,写格里高尔变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2部分,写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3部分,写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而死,家人开始过新生活。

  2、情节线索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的线索:变甲虫——成累赘——绝望死

  家人的线索:惊慌同情——厌弃憎恨——解脱喜悦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对父母,他是孝子;对妹妹,是好哥哥;对公司,他是好职员。变甲虫,他还为还父亲债担忧,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而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厚道而又在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4、主题

  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经历以及家人亲情的变化,批判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

  5、写作特点

  体现了“荒诞性”包含“真实性”的特点。具体分析见前“作品特色介绍”。

  作文题:

  以“偶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

  不如一只蚊子

  高三(8)邹菁菁

  先说说:“蚊兄”的光辉事迹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熏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准目标,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

  可为什么被叮了,我还是称他“蚊兄”呢?因为我想到:有时自诩为天地之王的人类,竟还不如一只蚊子。

  可不是嘛!巴尔扎克就说了:“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可人类中这样的傻子实在不少,人家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于是书店中常掀起一阵阵“科普潮”、“米兰·昆德拉潮”、“老庄潮”,可买回家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去品味书中真谛呢?于是在电视上我们就能看到一群群疯狂的“追星族”,对明星们简直是五体投地一般崇拜。于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围观者,他们有时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没有人愿意见义勇为。这些人确实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声也就罢了,因为要改正并不难。只需做之前先扪心自问:这样做是否出于本心。

  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贵之处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换成人类的词汇,即:不在错误的气氛中迷失。

  “气氛”实在是个可怕的词。因为什么事一旦成了气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几乎人人如此了。而万一这气氛不幸是错误的,那么后果用“误国误民”形容不为过。在这种错误的气氛中保持独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浇油且乐此不疲的人是败类。

  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鲁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笔去唤醒国人;拉斐尔画出人类的美,让人们从仰慕天神转而仔细审视自身的美。 他们都是在错误的气氛中站得住并且努力抗争的真英雄。

  日军侵华时,有军官以杀人取乐,还展开杀人竞赛。他们失去人性,视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军队中竟没有人以此为耻,更不用说制止暴行。在当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蛊惑,大放反华厥词。像这般的人不会独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怜。恐怕连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们。

  在错误的气氛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认为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了。随波逐流,代价一定是惨重的。

  我们人应该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连一只蚊子也不如?

  [评语]:这篇作文写得很机智。从挨蚊子叮一口想到这个“蚊兄”“独醒”,进而联想到世上之人无主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之现象,批驳此类人“连一只蚊子也不如”。文笔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8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变形记》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二、说教法

  1、  导读法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性小说。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教师要给以适时适当的点拨。所以教师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掌握卡夫卡的创作动势。在讲述全本小说的大致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背景及创作意图。鉴于课时量的限制必须把学生的课下预习和教师的导读结合。

  2、  讨论法

  学生对卡夫卡的创作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课下的资料的阅读和交流变的尤为重要。因此课上的讨论是学生互相补充资料的一个过程。设置适当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但可以丰富知识,还能够在相互的置疑和回答中得到启发。并且关于卡夫卡的文章至今仍有很多地方存在争议,学生的讨论是对个人个性化观点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而且语文老师不应该把教更多的放在知识点上,而应放在启智上。而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提高他们的辨证思维力。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提取----分析----置疑”的鉴赏过程和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主题的归纳能力。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 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 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 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 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 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分析艺术特色

  一. 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 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 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布置:

  1. 完成同步练习。

  2. 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9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寒颤(zhàn)      转动(zhuàn)

  踅(xué)      薄暮(bó)

  b.重听(zhòng)     思忖(cǔn)

  瞥(biě)       气喘吁吁(yú yú)

  c.积攒(zhuǎn)     下颚(è)

  砰(píng)      少(sǎo)不更(gēn)事

  d.撂下(liào)      休憩(qì)

  瘸(qué)      羞赧(nǎn)

  2.选词填空。

  (1)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__________(克制、抑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2)他舒了一口气,暗自__________(思索、思考、思忖)道:“看我没用锁匠吧!”并将脑袋搁在门把上,想将门完全打开。

  (3)以后,等消除了__________(阻碍、障碍、妨碍),他一定会更兢兢业业地工作。

  (4)不管他多么__________(谦和、谦逊、谦恭)地转动脑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

  (5)妹妹突然尖叫起来,“他又来了!”在一阵完全令格里高尔不可思议的__________(惊慌、惊恐、惊愕)中,妹妹甚至离开了母亲,……

  (6)对此他防不胜防,因为他对此等事情往往一无所知,待到他__________(精疲力竭、精疲力尽)作完一次推销旅行,在家里亲身感受到那糟糕的、莫明究竟的后果时他才有所感悟。

  (7)我们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违反党纪国法的人是__________(微不足道、微乎其微)的。

  (8)父母对这一切__________(不以为意、不甚了然、不以为然);天长地久,他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以为格里高尔在这家公司里工作,一辈子可以吃穿不愁了,……

  3.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  )

  a.妹妹只是耸耸肩膀表示一筹莫展,刚才她还信心十足,如今这一哭她一反常态没辙了。

  b.我并不是冥顽不化,我喜欢工作;出差是辛苦的,但是不出差我就没法活。

  c.格里高尔有能力承担并且也确实承担了全家的开支,家里人也好,格里高尔也好,大家都司空见惯了。

  d.格里高尔想挣扎着往前爬,仿佛一换地方这突如其来的,难以置信的疼痛便会消失似的。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  )

  a.他由于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开门,所以实际上这扇门已经开出相当大的一个缝隙了,而人们却还看不见他自己的身影。

  b.萨姆沙太太做了一个似乎想拉住那把扫帚的动作的样子,但没去拉。

  c.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这个意见还坚决呢。

  d.尽管是清晨,清新的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该罪犯曾利用职权,先后将集体企业的10辆小汽车分别送给某市长和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长期使用。

  b.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疼不已。

  c.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京——西安铁路建设沿线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堰墩发现了西周中晚期的村落遗址。

  d.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迅速、见效之广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6.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的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不但要盈亩满畦的牡丹和菊花,我们也要树下的紫罗兰,草地边的蒲公英。_________我们的责任是不但让读者能兼收并蓄,而且还可以各取所需。

  a.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又是多种多样的。

  b.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不尽相同。

  c.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力,人们既爱牡丹、菊花,又爱紫罗兰、蒲公英。

  d.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力,那么每位读者也有选择的权力。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课文,回答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7.格里高尔变形后,家里人对他的态度有变化,请简要概述格里高尔变形前后妹妹、爸爸、妈妈的态度变化。

  a 妹妹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爸爸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妈妈的态度:(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家人态度的变化和对变形的描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不超过20个字)

  9.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活动,概括出格里高尔的性格特征。

  10.文章第一部分1~3段,写格里高尔“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没有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只像患了头痛脑热一样;周围环境毫无变化,四堵熟悉的墙壁、画以及窗外的一切没有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超过40个字)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11~15题。(20分)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服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曲扭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我想当一匹马》)

  11.这篇小说题目所说的“夜半来客”指的是(3分)(  )

  a.马柯斯   b.福勒    c.奥萨贝尔    d.侍者

  12.这篇小说,至少有三处令读者感到意外,请写出来。(5分)

  13.文中画横线的“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一句,与下面的哪个情节相呼应?有什么作用?(4分)

  14.文中画波浪线的“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与下面哪个情节相呼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连,发展迅速,虽然短小,但堪称精悍,可与许多需要读几小时或几天的侦探故事或惊险小说相媲美。

  b.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c.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d.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e.小说中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调动了大量人物描写的手段,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篇幅中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1.d 2.略 3.c 4.d 5.b 6.b

  二、(一)7.a 亲近——厌恶;b 恼火——同情;c 痛心——轻松。

  8.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9.孝子、善良、忠实、富有责任感。

  10.抓住社会现象去分析。

  (二)11.a

  12.(1)马柯斯突然出现在寓所中;

  (2)马柯斯信以为真的阳台并不存在;

  (3)敲门人并不是警察而是侍者。

  13.与后来侍者来送饮料的情节。这恰恰说明奥萨贝尔对旅馆服务的要求很高,成为侍者送饮料的伏笔。

  14.与马柯斯跳下“阳台”的情节。从福勒这个第三者眼睛看外面漆黑一片,加强了马柯斯跳楼的真实性。

  15.be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1、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

  2、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

  3、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二、说教法

  设计思路:《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2、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3、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

  ⑴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⑵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⑶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⑴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⑵ 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

  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⑶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5、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6、作业: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

  (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11

  梁玉秀

  教学目的:

  1、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领略外国小说心理描写艺术。

  教学重难点:

  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作者简介: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不敏感政治,作品也并不太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主要的作品有:《地洞》《城堡》《审判》。

  《变形记》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 也是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小人物的杰出著作 。

  三、学生阅读小说,理清故事情节和线索。

  1、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忧郁,却不忘工作。家人发现后惊慌、愤怒,把他赶回卧室。

  2、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仍关心家人的生活幸福。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家人都对他改变了态度。

  3、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打工挣钱,却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陷入绝望,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了。全家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4、小说的情节线索:双线结构:

  格里高尔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 惊慌愤怒 逐渐憎恨 把他弄走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格里高而变成甲虫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

  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

  一个无可挑剔的好人。

  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

  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

  家庭 :冷漠,厌弃

  教师小结:人变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

  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卡夫卡撕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本质。

  三、认真想一想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变形人?

  孔一己、范进;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马家爵

《变形记》教案教案 篇12

  陌生的卡夫卡 ——《变形记》的解读及教学思路

  什么是好小说?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但好小说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因为好小说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它在与传统阅读习惯“对抗”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使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 

   我们对传统小说的阅读最惯常的思路即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阅读。在传统的小说中,最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一部小说价值的大小就看其是否提供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在《变形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哪些强烈的令人难忘的个性留下来,人物几乎都湮没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在传统的小说中,有起伏跌宕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悬念迭出,引人入胜。但《变形记》写的都是一些具体琐碎的现实生活的细节,简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甚而觉得有些繁冗拖沓。在传统的小说中,人物都会局限在天时地理人际等客观因素的牢笼中,还必须遵循着逻辑原则及因果关系来合理推论。但《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我们试着来解析一下隐藏在那“变”了的“形”的背后那深奥的东西。 

  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但他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人的内心同样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变形记》就是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被遗忘的存在状态。 

   昆德拉曾说过,每个作家的创作都有一个主题。他解释说卡夫卡所有小说的主题就是:人在外部世界的规定下,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应该怎么办?在《变形记》的开头,作者没交代任何原因,简直是祸从天降:“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显然,故事是在一个荒诞的情境中展开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一派胡言,从来没有人变甲虫这种事。但小说拥有自由想象的特权,这个自由没什么边界。卡夫卡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象”。所以如果我们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被一些谁也无法预料、无法逃避的境况所决定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比拟的联系,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尖锐了: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小说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显然,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才用这种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 

   这是个令人心悸的问题。格里高尔这个小职员为了养家糊口,终日奔波在外,被公司看作安分守己、稳当可靠的雇员。他渴望有一天能摆脱这种苦役。但没等到时来运转,他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完全不能动弹了。然而即使变成了虫,格里高尔还想拼命起来赶火车上班,还想着拼命工作去还债,还战战兢兢想乞求上门威逼的秘书允许他继续为公司效力。可见,格里高尔不但逃不脱外界的巨大压力,也逃不脱内心的束缚与规范。如果我们有兴趣仔细揣摩下去,就会发现每个描写格里高尔心理的片段背后都包含了现代人的心理。被关在房子里的格里高尔总是没完没了地担心可怕的或有害的事情就要发生了。这种恐惧焦虑的情绪状态无疑是一种对现实的担忧与害怕。解雇的威胁,债务的压力,人情的冷暖,忧郁的累积,甚至一切无从猜测随时都可能落在自己头上的灾祸……这种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灾难感……正是庞大的综合城市崛起之后的城市人普遍的心里病症。卡夫卡给当代人指出了痛苦所在。所以,当我们众多评论家纷纷把卡夫卡的小说解释为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异化的政治寓言时,我更倾向于昆德拉的看法。他说:“人们试图把卡夫卡的小说解释为对工业社会、剥削、异化、资产阶级道德,总而言之,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但是,在卡夫卡的世界,人们几乎找不到什么构成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钱和它的权力,没有商业,没有产业和产业主,没有阶级斗争……没有意识形态和它的语言,没有警察,没有军队。”不过,话又说回来,《变形记》在政治局面上无疑是富有批判意义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讲过:“资产阶级凡是它已达到统治的地方……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之外,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出什么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撕破了家庭关系上面所笼罩的温情脉脉的幕纱,并把这种关系化成了单纯金钱的关系。”但卡夫卡始终站得比政治更高,他的批判具有超出政治而达到对人生思考的意义,因为他看到了现代人最深刻的精神危机。 

   由于格里高尔的突变,所以引起了家里人对他的强烈反应。家总是被人们形容为一个温馨的避风港湾。然而,当家中有一个无法动弹,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虫”时,家中其他成员怎么办呢?这是另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卡夫卡伸出无情之手,指出生活幽暗处那个令人惊悸的真相。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作为格里高尔敏感的神经总是有着惊异的发现:公司秘书逃跑,母亲晕倒。“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并且“无情地驱赶并发出嘘嘘声”赶他回房间,他被父亲推倒在房内跌得“血流如注”。他孤独的心多么需要交流与慰藉,哪怕他成了一只甲虫,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和爱心。可当他走出房门时,却被父亲用苹果轰炸。妹妹也逐渐由最初的同情而厌恶而憎恨,反复提出要摆脱这个“负担”。再没有比这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悲惨的情形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如何冷漠无情,但她们还不至于明目张胆杀害父亲。父亲病故,她们总还要挤出点眼泪,还需要用习俗礼仪来掩盖一下真实情感。然而,在卡夫卡这儿,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冷漠的现象呢?换句话说,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哪怕有血缘关系的同类,何以会如此铁石心肠呢?记得著名古典悲剧《窦娥冤》中,太守桃杌听信张驴儿的诬告,不顾窦娥的申诉,刚问两三句便呵斥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这句戏曲台词,与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妹的认识殊途同归,都是把人不当人。正是因为那受刑的窦娥、受难的格里高尔在太守、萨姆沙夫妇和葛蕾特的眼中根本不是人,而是“贱虫”时,他们才能恨之入骨,以冷酷的态度看待“虫”,以残酷的方法心安理得地随意处治“虫”。甲虫在卡夫卡那里正代表着人被赶出了“人”的社会。当然格里高尔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而他变成甲虫之后,脑子里还在想着公司,想着家,他是还想苦苦挣扎着返回“人”的生活之中,那么努力地、白费力气地却是令人感动地要维护自己人格的完整。我似乎看到孔乙己拖着断腿走进酒店时,掌柜顾客那种冷硬的态度;阿q被送上断头台时,看客们那种麻木的神情;祥林嫂倒毙在风雪之夜时,鲁镇祝福的人们那种漠然的举止。格里高尔和他们一样,都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堆里,从活的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所以,结局只能是在痛苦中默默死去。这人变为虫的经历,深刻揭示了社会对异己的排斥和厌恶。这种存在状态不是某个时代或某个社会带给人的一时的处境,而是人类的一般处境。卡夫卡采用这种变形、夸张、象征或怪诞的很富于刺激性的外观,就是要引起人们的震惊,让人们品味出作品超乎寻常的意义来。昆德拉说:“在现代世界,丑陋无处不在,它被习惯地用仁慈遮掩着,但却在所有不幸的时刻突然出现。”因此,卡夫卡用这种变形的手法把小说变成了一种思想方式,可能更增添了小说的观念容量,更有力地显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隐而不彰的意蕴。他确实是“本世纪一位不是思想家的思想者”。 

   卡夫卡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来,“真”若要体现,就必须借助于“丑”。于是《变形记》中出现了大量的丑陋的意象:丑陋的甲虫,肚子硕大,许多条细脚乱舞,腿上有许多白色小斑点;腐烂的伤口,粘糊糊发臭的苹果;头发“蓬乱森竖”的母亲,“恶狠狠像个狂人”的父亲,冷漠的妹妹;墙上粘液的痕迹,地下软乎乎的尘土,令人窒息的腐烂与恶臭的气息……卡夫卡毫不客气地放逐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似乎他觉得丑就是丑,甚至根本没必要用美作为小说结束之前的一点安慰。所以,一直到小说的结尾,卡夫卡也没有让这些丑陋的意象从背面发出一点美的光芒来。结尾写格里高尔在极端孤独、苦闷中死去了,全家人终于“摆脱了它”。而当女佣人“用扫帚把格里高尔的尸体往旁边推移了一大段距离”的时候,甚至连最慈爱的母亲都默许了。像欣赏古埃及木乃伊一样,全家人冷漠地看着那“过分干瘪”的尸体,任由女佣人处理。我又联想到了昆德拉的小说《玩笑》中的一个细节:卢德维克看见他所有的朋友和同学都非常轻松地举手赞同将他开除出大学并使他的生活由此而发生动荡时,他相信,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也能够以同样的轻松,举手赞同对他的绞刑。由此产生了他给人下的定义:人,即一个能在任何境况下把身边的他人推向死亡的人。《变形记》这结局的一幕,在人的存在的意义上,是否象征了人与人之间命定的相互厌恶与敌视呢?也许谁也不能完全弄清楚隐藏在作品后面作者那深奥的内心。王小波在《我对小说的看法》中说:“现代小说的名篇总是包含了极多的信息,而且极端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变形记》还说不上极端精美,但它确实含有极多的信息。它是一个现代寓言。但如果我们一定肯定那里面有一个可以清清楚楚捕捉到的寓意,那又未必了。这是现代小说的弹性,它可以意会,却难以言尽。 

   美当然比丑更易于给人带来愉悦,但美不是一切,文学不可能永远扮演一个美的天使。面对卡夫卡捧上的这张变形的呲牙咧嘴的丑脸,感受其中关于人的痛苦、焦灼、隔膜、孤寂、抑郁、怅惘……的切实的情感时,我们怎么可能总以温情脉脉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总对这个世界报以温和的或天真的笑容呢? 

   最后再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话来结束本文,他说:“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变形记》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读它,有一种“思维的乐趣”,有一种睿智的感觉,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所以尤其希望教人读这本书的人好好地读读它。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变形记》教案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77851148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