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分苹果》教案设计

《分苹果》教案设计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分苹果》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分苹果》教案设计(通用17篇)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2,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展开教学.

  师:秋天到了,笑笑家的苹果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今天,笑笑提着篮子摘了10个下来,孩子们你们能帮笑笑把苹果分成两堆吗 (出示10个苹果)

  2,分苹果.

  生1:有两堆苹果,一堆9个,另一堆1个,(板书10 )

  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2:一共有多少个

  生3:列式为9+1=10.

  生4:还可以列式1+9=10.

  生5,一共有10苹果,左边有9个苹果,右边有几个苹果

  生6:可以列式为10-9=1.

  生7:一共有10个苹果,右边有1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

  生8:可以列式为10-1=9.

  3,小组合作探究,列出算式.

  用小棒代替苹果,四人小组合作分苹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问题提得好.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板书 10

  一组孩子提出分成10和0,教师相机作引导,指出,只要能作出合理解释,就是正确的.

  二,引入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出数游戏"评出合作最好的小组.

  2,游戏.

  3,出示卡片 两个合作,一人遮几个,问另人,我遮住了几个

  三,小结.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领会平均分的意义;体会分东西有不同策略。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表达、思考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分东西的方法的多样性,且有不同的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谈话:今天,老师要招待很多来听课的客人,买了很多苹果。

  课件显示一袋苹果,让全班学生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12个苹果)

  现在要把苹果放在4个盘子上,想一想怎样分才合适?

  小组讨论:(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但重点引导讨论平均分。)

  板书:“平均”

  二、探究活动,感知“平均分”

  活动一:按要求“分一分”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

  老师示范。谁愿意帮老师分一分,并指名分一分,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是怎样分的?

  请一两个同学做示范:分一分。

  (学生分的时候可以有多种方法)

  生1:我每盘分2个,还剩4个

  师:那还可以继续分吗?

  生1:可以

  生2:我每盘分3个,刚好分完

  师:为什么刚好分完?

  生2:因为三四十二

  2、全班活动。全班同学用学具,独立分一分。汇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

  3、12个苹果,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几盘?请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独立分,展示、汇报分的结果。

  生3:12个苹果,每盘2个,可以分6盘.

  活动二、自主“分一分”

  1、你能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几盘呢?小组合作交流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想才能想得完整?

  生4:可以分成2盘,每盘6个.也可以分成6盘,每盘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我是根据乘法口诀二六十二来分的

  师:非常好

  生5:我觉得可以分成4盘每盘3个,或分3盘每盘4个.

  师:你也是想的乘法口诀吗?

  生5:是

  --------

  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通过分一分的具体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分的过程.感受到什么是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这样不仅将乘法口诀与平均分联系起来,帮助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还进一步体会到不同除法算式有不同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平均分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 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具准备:12个苹果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讲述小熊摘苹果的情景,出示课题:分苹果。

  师:小熊为了庆祝十岁生日,和妈妈一起来到果园中,打算摘一些苹果,分给他的好朋友们,小朋友们,你愿意帮他分一分吗?生略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小熊分苹果。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1)电脑出示12个苹果图,师:小熊家来了4个客人,他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生答略

  (同时,贴出12个苹果,板书贴出“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字条)

  先孩子们独立分,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请学生来板演不同的分法(可能有1个1个分的,2个2个分的,3个3个分的等等)并说一说。

  之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组说。教师引导学生能完整地说出平均分这种含义,即: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现在小熊家又来了两个客人,小熊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好朋友,聪明的你,愿意帮帮小熊吗?动手分一分!

  学生独立分,分完后小组互相说一说,请个别学生说,大家一起说说。(12个苹果,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请学生来板演,并说一说。

  2) 师:刚才我们很热心的帮助小熊,表现非常好!现在张老师也想考考你,有没有信心?

  多媒体课件: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 )盘?(同时贴出相应字条)

  学生动手分,然后互相说一说

  学生板演,大家一起说。教师引导让孩子们体会平均分的另一种含义。

  3)小结:从帮小熊分苹果中,我们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以闯关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学生会更感兴趣!)

  一、个人尝试(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 学生看题,说题意。

  2、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动手实践。

  3、 交流订正。

  二、进一步深会(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 学生看题,请个别学生说题意,分析题目。

  2、 不用学具,直接完成练习。

  3、 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 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 独立完成应用题,集体交流,给予及时的评价(不要磨灭学生的那份热情)

  3、 鼓励学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 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2、思考:还可以怎么排?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

  3、 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一、小结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 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教后感:

  首先,能较好的理解教材,操作突出;其次,针对问题解决做到了算法多样化;并能较好的突出算理,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比我想象的好一些!

  不足:如果可以个性化的处理教材效果会更好,比如可以把第1课时和本节课并作一课时,感觉就不会那么单调了,效果会更好!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装傻,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多一点空间给学生,从而也不会认为的降低难度,可以更好的挖掘孩子的潜力!另外,练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适当的家大课堂的作业量,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有很大的帮助。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4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4—35页<<分苹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具准备: 课件 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今天,欢欢请小朋友们做客,她准备了一些苹果来招待小朋友(课件),她请的小朋友有北北,京京,迎迎.你你.看到这幅图和听了老师的描述,你知道欢欢是怎么样招待小朋友的吗?你能用含有数字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一)、出示课件:欢欢准备了四个盘子,想想平均每个盘子能放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2、说一说方法,并汇报结果。

  (二)、出示课件;每个盘子放两个,可以放几个盘子?

  (三) 还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讨论出不同得分法,摆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并用平均分得语言叙述出来,同时课件演示可能出现得分法.

  小结:

  从帮欢欢分苹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分的过程中你是否有比较快的方法?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方法。(概括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一)、个人尝试(第34页的"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看题,说题意。

  2、口头解答。

  3、课件演示订正。

  (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第35页的"试一试"第2题)

  1、学生看题,动手分一分。

  2、用语言叙述平均分得方法。

  3、师适当引导,学生间交流好的练习方法。

  (三)、尝试探索(第35页的"试一试"第3题)

  1、学生看题,说说题意。

  2、小组合作,提出不同的问题,试着解决。

  3、集体订正,给予及时的评价.

  (四)、灵活伸缩(第35页的"试一试"第4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多少名学生?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2、与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思考:还可以怎么排?用平均分得语言叙述出来。

  3、汇报结果。

  四、课堂小结

  (一)、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把你学到的哪个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平均分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结果每份同样多。)

  (二)、 延伸

  数一数本班的同学一共有几个,除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排法,还可以怎么排?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认真的参与数学活动。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视频展示台 每个小组一张表格 每位同学自备12张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动画情境

  今天,老师带大家参加嘟嘟熊的生日聚会,大家高兴吗?(高兴)为了招待大家,嘟嘟熊买来了好多种水果,请同学们看一看,算一算,都买了什么?有多少个?

  (课件依次出现三把香蕉,七串樱桃)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小动物嘟嘟熊引入,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并通过帮助嘟嘟熊计算各种水果的个数,有效地复习了乘法口诀,为下边的分一分活动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活动一:分苹果

  1、嘟嘟熊还买来了苹果,可是,它遇到了一个小难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小熊、12个苹果、4个盘子)

  猜一猜:嘟嘟熊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出示:平均每盘放( )个。)

  谁能读一读嘟嘟熊的问题?

  “平均”是什么意思?(每份分得同样多、一样多)

  这节课,我们就帮嘟嘟熊分苹果。(出示课题)

  (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步展现主题图的内容,让孩子们认真观察,理解图意,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2、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苹果图片,分一分,摆一摆。

  学生活动。

  汇报,并找同学们上台演示自己的分法。

  (学生汇报时,一定要先展示自己分的过程,再汇报结果)

  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

  无论哪种分法,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所能达到的知识层面自然也有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不同的分法。在学生汇报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分层次进行汇报,对他们的不同方法老师没有去强行统一。尽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选择最优化方案。在此环节,老师为了突出最优化方案,对一下给每个盘子分三个<利用乘法口诀>的同学,浓墨重彩地表扬,并让其他同学重复,有意识地进行了强调和引导。在下面的学习中,孩子们都开始使用口诀来解决“分一分”问题。)

  3、看到咱们班的同学这么聪明,机灵的米老鼠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课件:随着悦耳的音乐出现一只机灵的米老鼠。)它还带来了一个数学问题。

  (卡通动物米老鼠伴着优美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又一次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件出示:如果每两个放一盘,可以放( )盘)

  (可以放6盘。)

  是不是6盘呢?让我们分一分,验证一下。

  (同学们自己进行验证)

  学生汇报。

  (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验证”一下的活动,让孩子们从一定程度感受到数学的严谨与准确。)

  4、小组活动

  (出示表格,教师指着表格进行讲解)

  刚才,我们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2个放一盘,可以放6盘。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分?

  下面,我们来小组合作。(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自己先想一想,在动手试一试。

  (2)小组内交流。

  (3)组长作好记录,把不同的分法填入老师发的表格。

  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平均分。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地最好,想出的方法最多!

  (组长汇报,强调平均)

  (这是对课本内容的延伸,让孩子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并通过小组活动这一形式,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尤其是通过对完成表格的分析,让孩子们对口诀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初步感受一种数学的对称。)

  5、看到这些苹果图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2个苹果,如果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在老师所提的问题中,渗透有余数除法的内容,使学生意识到平均分时,有时候会有剩余。)

  6、小结。

  刚才,我们共同分了苹果,知道12个苹果平均分,有时候正好分完,有时候还会有剩余。

  (通过多个要求来分12个苹果,使孩子们对“等分”与“包含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尽管老师没有提出这两个名词,但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其具体分法,并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活动二

  分好了苹果,嘟嘟熊的好朋友小松鼠来了。

  (课件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松鼠带来的还有数学问题呢!

  (课件依次出现2道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做游戏。

  嘟嘟熊还邀请的有动物客人,大家看,是谁?(课件出示小兔图片)小白兔不仅来作客,还要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大家想做游戏吗?(想)老师这儿有16根红萝卜,我们玩儿的游戏,名字就叫:小白兔,分萝卜。

  (老师根据要求,请同学们来到讲台上,佩带准备好的兔子头饰;并请其他同学当裁判。)

  1、16根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根?

  (请2只小兔)

  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2、16根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根?

  (再请2只小兔)现在是几只小兔?(4只)

  把萝卜平均分给他们,会怎样?

  学生活动。

  3、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兔子头饰,谁愿意来当这只小兔?(请一个孩子)现在是 几只小兔?(5只)把16根萝卜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几根?

  5只小兔商量。

  (学生商量之后,取萝卜。)

  请一只小兔当代表,告诉大家,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3根)还有一个萝卜,为什么不分了?(不能分,再分,就不平均了。)

  那这根萝卜怎么办?

  (用刀把它分开,再分给小兔子;把它送给老师……)

  (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在玩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在回答“剩下的萝卜怎么办?”时,孩子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把本节课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孩子们想到了继续分,已经涉及到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也有的孩子想到与人分享,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谢谢你!老师很喜欢吃红萝卜,红萝卜富含维生素,俗称小人参。同学们也要多吃啊!”把自然、生活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课程间的整合。)

  五、课堂总结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嘟嘟熊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我们也在分苹果中又学到了许多有关平均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六、拓展延伸

  今天,来上课的有多少同学?(36个)每组6人,我们分了六个小组,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分组?

  学生讨论并汇报。

  (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了“分一分”之后,老师把问题引入到上课的同学身上,让孩子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分组?”把本节课推上又一个高潮。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想出的分组方法很多,有几种,如每组2人,分18个组;每组3人,分12个组等,已经超出了孩子们目前的知识基础,但是又似乎在理所当然之中。将近下课,学生还在激烈地讨论,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评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已经成为首要任务。《分苹果》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显著特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分一分、猜一猜、议一议、玩一玩,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数学活动化。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的活动就是组织数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教师没有过多进行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设计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在“分一分”这个主要内容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可爱的卡通动物引出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使原本枯燥的除法初步认识,变得富有情趣,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数学生活化。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该还原与生活。这节课的结束,教师把新授知识引入学生熟悉、亲切得生活情境——教室上课的同学们,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分一分”的实际意义,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远离单调乏味的习题练习,寻觅数学学习的真谛。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学会两种方式进行平均分: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一些东西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了几份。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对数量较少的实物,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平均分。

  难点: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实物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实物投影图片或挂图:(1)“分苹果”主题图;(2)“试一试”中的第1、2、3、4题。

  学生:每人准备24个学具水果、6个小塑料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数学故事会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师:二年级2班要举行一次数学故事会,大家都准备了有趣的数学故事,邀请了老师,还买了水果。出示“分苹果”主题图(只要出示12个水果,不出示盘子),引导学生观察,数出苹果数为12个。师:这些苹果该怎样装盘呢?1、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看法。个别说,其余听。2、学生倾听与思考 1、以故事会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注意力集中在“平均分”上。 2、在倾听与思考中明确学习主题——两种方式的平均分。二、故事会准备——分苹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集体交流与筛选归纳(1) 策略之一:先规定盘子数再分。①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6个。②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4个。③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3个。④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6个盘子里,每盘2个。(2) 策略之二:先规定每盘的苹果数再分。①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分成6盘。② 每个盘子里放3个,可以分成4盘。③ 每个盘子里放4个,可以分成3盘。④ 每个盘子里放6个,可以分成2盘。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水果,取出12个,在桌子上摆一摆,分一分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分苹果的过程。以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如何在小组活动中倾听与表达;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通过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以此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思考、提问,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故事会采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 数学故事之一——小熊装苹果。(1) 出示“试一试”中的第1题的图片。(2) 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问题举例:① 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② 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③ 如果有2个袋子,每袋装几个?④ 如果有4个袋子,每袋要装几个,还剩几个?……2、 数学故事之二——小松鼠装松果。(1) 出示“试一试”中的第2题的图片。(2) 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问题举例:① 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② 每个篮子装3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③ 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④ 有9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3、数学故事之三——小兔背萝卜① 如果6只小兔都背萝卜,平均每只小兔背2根。② 如果每只小兔背3根萝卜,需要4只小兔才能运走。…… 3、 数学故事之四——排队做操。(1) 出示“试一试”中的第4题的图片。(2) 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排?① 可以采用的办法:用学具摆、用笔在纸上画、想乘法口诀等。② 可能会产生以下不同的排法:③ 每排4人,排6排;④ 每排6人,排4排;⑤ 每排3人,排8排;每排2人,排12排;每排12人,排2排。 1、学生观察后个别讲故事:小熊摘了10个红红绿绿的大苹果,它要装进口袋里背回去。2、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后,全班其余学生通过用学具装、摆、或用铅笔圈、连,或请学过的乘法口诀帮忙等,尽快找到答案,然后举手抢答。 1、学生观察后讲故事:小松鼠真能干,它从松树上摘下了18个松果。它想把这些松果装到篮子里运回家去。2、此次活动在小组内进行。各小组成员思考后抢提问题,再思考或操作探索后抢答问题。 1、学生自己读题讲故事,完成填空。2、交流与订正答案。3、看图片,谈体会。 1、学生观察后同桌交流信息:每排8人,共3排,8×3=24(人)。2、小组内合作探究。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能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使后进生也能尝试成功的快乐。 3、激发思考,培养学生想学,乐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体验成功,学有所得。四、故事会延伸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今天的故事会不仅是内容精彩,故事会上还处处充满着挑战,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你愿意把观察到的生活中“平均分”的数学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吗? 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五、课堂总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引导学生谈体会,从“平均分的两种典型方式”、“分实物的多种操作途径”等方面交流感想和收获。 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多种方式进行平均分。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7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 动手操作 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 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  1+9=10  9+1=10  10-9=1  10-1=9

  2和8  2+8=10  8+2=10  10-2=8  10-8=2

  ……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 连线

  (2) 摘苹果

  (3) 猜电话号码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一年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苹果》,也就是10的加减法。我的说课分为四部分内容。

  一、 说教材

  《分苹果》本课时教学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10的加减法,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的关系。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0的加减法,通过游戏学会凑十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操作中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采用情景展示与实物演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 说教学流程

  我们把本节课分成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老师,你们想和这些老师教朋友吗?如果想和老师教朋友,你们应该怎样做呢?”

  这时,学生会纷纷举手发言。老师便指名两位发言积极的同学到前面来,奖励苹果,以此引出课题:分苹果。

  第二板块:师生合作分苹果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将出示10个实物苹果,与学生一起分苹果,要求是把10个苹果分成两份,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教师将与学生一起列出算式.这部分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10的组成以及有关10的加减法.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轻松一刻”活动.活动之一:拍手游戏,教师用手指出示数字后,学生用手指回应教师,手指之和是10。活动之二:“找朋友”学生手中拿樱桃卡片,寻找另一位拿樱桃卡片的同学,樱桃数量之和是10。通过“轻松一刻”使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第四板块:巩固练习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完成书中的练习题。

  第五板块;猜电话号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带有计算题的卡片,小组合作完成后,得数排列起来就是老师的电话号码,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完成,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9

  乐学是善学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愉快的心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本节课高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下面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分析,我感到最值得学习的是以下几点:

  一、 引导参与,激发兴趣

  参与性是学生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参与其中,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主人,是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高老师一上课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分苹果,这是全体同学都睁大眼睛,就会想老师会他们怎样分苹果呢?他们猜着,说着,听着,跟老师总结着,就这样容入到学习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于10的加、减法,而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二、 老师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入情入境,互动性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巩固练习的方法灵活,例如在“找朋友”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都参与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有一个樱桃,谁是我的朋友,才能组成10。”拿9个樱桃的同学就跑过来,其余同学作出判断,同学们就会理解到10可以分成1和9了。学生既游戏了,也巩固了新知识。在猜“电话号码”这一活动中,小组竞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活动中入情入境,在兴趣盎然的交流中,思考中,探索中度过,他们忘我的吮吸着知识的甘露。

  三、 知识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老师设计的在“猜电话号码”这一活动中,看出学生的积极性高,同学们知道了我们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培养了学生能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析,我深感受益匪浅,我们一边教一边反思,不断探索新方法,如果我们有机会再创这一课,还有以下几点要加以改进。

  1、在导入新课时,如果从旧知识入手,如从8和9 的认识和组成来引入10的组成,效果会更好,既能复习旧课,又降低了新课的难度。

  2、在分苹果这一环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的分一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课堂上的鼓励性语言还应多一些,语言丰富些。

  总之,我们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开出不败的智慧之花!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与同学密切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前准备

  电脑软件、实物投影、以及师生操作用的苹果图片、小圆片、小棒等.

  教学设计

  一、探究新知.

  1、准备:教师设计一组电脑动画,组成一个小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小朋友去红红家里做客,妈妈端来一些苹果,请同学们数一数,妈妈端来几个苹果?旁边有几个盘子?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请学们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吧.

  小组交流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3、第二次分苹果.

  师:如果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几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怎样分?

  学生讨论并动手试分一下.

  教学点评: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4、对比讨论:

  对这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教学点评:通过对比小结,渗透除法的含义,突出两种分法的共性:“平均分”.

  这些苹果你还可以怎样分?

  教学点评:在组织平均分的同时,不规定统一的方法,有学生自主来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教学点评: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尝试练习

  1、(1)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袋.

  (2)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袋,还剩个.

  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把结果填在方格内.

  教学点评: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拓展

  1、(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个篮子.

  (2)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个松果.

  可以让学生圈一圈,把结果填在方格内.

  教学点评:两种不同分法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于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同时可以了解一下学生的思维水平.

  2、需要只小兔才能运走?

  学生可以边动手操作边讨论.

  教学点评: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四、发散提高.

  同伴对说游戏:还可以怎么排?

  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探索不同的排法.

  教学点评: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平均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分东西的有关知识.

  教学点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及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在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初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卡片、挂图、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大屏幕出示口算题并提出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3 + 5 = 4 – 2 = 9 – 2 =

  2 + 6 = 5 – 3 = 8 – 4 =

  4 + 3 = 7 + 2 = 9 – 5 =

  8 – 4 = 3 + 6 = 5 – 3 =

  9 – 3 = 7 – 1 = 6 + 2 =

  8 – 8 = 6 – 0 = 7 – 5 =

  2、看图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你能说说是怎样想的吗?

  r r r r r r r ™ ™ ™ ™ ™ ™ ™ ™ ™

  2 + 5 = 7 7 – 2 =5 5 + 4 = 9 9 – 5 =4

  5 + 2 = 7 7 – 5 =2 4 + 5 = 9 9 – 4 =5

  3、导入:小猴子看到同学们这么棒,就想考考同学们。小猴子在果园里摘了10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分成两堆,你们能帮助小猴子吗?(出示投影)

  那看谁的分法多,大家边分边说你是怎么分的,并看着你的分法说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1、同学边动手摆,边练习说。

  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3、看到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小猴子可高兴了。(出示投影)可是这么多的算式又让小猴子发愁了,怎样能记得更准更快?(指名回答:按顺序。同时出示大屏幕。)

  (1)练习背一背。 (2)师生对口令。 (3)同桌对口令。

  过渡:动物大王狮子看到同学们,帮助小猴子解决了难题,他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两道题。(出示投影)

  1

  2

  3

  4

  5

  4、练习:□ + □ = 10

  10 - □ = □

  (1)指名说。 (2)在书中完成。

  5、课间休息:

  (1)师生对口令。 (2)同桌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

  1、书中连线:(先说再连,最后同桌检查。)

  2、口算题:(比赛,看谁又对又快。)

  3、爬台阶(先说图意再填空。)

  4、小猫钓鱼(先说图意再填空。)

  四、总结: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分苹果

  1+9=10 9+1=10 10-1=9 10-9=1

  2+8=10 8+2=10 10-2=8 10-8=2

  3+7=10 7+3=10 10-3=7 10-7=3

  4+6=10 6+4=10 10-4=6 10-6=4

  5+5=10 10-5=5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12

  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分苹果(数学课本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种初步理解得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设计理念: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理念。

  教学流程:

  课前2分钟

  讲教学故事:如树上本来有2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 2加3等与5。

  (教学反思:以数学故事作为课设常规,让学生通过讲教学故事,明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渗透加减法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谜语:小动物胡子翘 见了小鱼眯眯笑柄 老鼠一见就跑掉

  (教学反思:借助一个充满趣味的谜语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体验发现

  1、在活动中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1)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列数学算式?和同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教学反思: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看到4条金色的鱼,6条红色的鱼,4加6等于10,5条吹泡泡的鱼,5条没吹泡泡的鱼5 加5等于10等问题,只要学生说出的有道理教师都给以肯定。当学生未能发现减法算式时,教师适时点拨,猜一猜小猫可以钓到几条鱼?展示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拘泥于教材。)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 : 每个同学动手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

  (2)小组交流:小组长进行调控,比一比看哪个组合同学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法,小组长负责填写学习卡

  (3)个别小组汇报操作过程

  (教学反思: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保证每一位学生至少能找到一种策略,发、再让小组交流分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三、巩固深化、应用探索

  1、摸球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摸球,让其他同学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个球,可以怎样列算式。

  2、猜数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摆棋子,另一个人说加减法算式。

  3、摘礼物游戏:摘圣诞礼物与同学一起分享,共同完成礼物的算式。

  (教学反思: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既让学生强化10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也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活动中放手让小组长组织学习活动,既可以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带动学习较慢的学生,逐渐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总结延伸

  师:把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

  (教学反思: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不能完整地叙述),及学生入学不久的情况,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回顾,逐步养成懂得梳理知识的能力。)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上《分苹果》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具体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表达、合作的习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分苹果,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让学生产生计算的必要性。并让学生通过操作的具体分,抽象出算式符号,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

  课前谈话:和学生一起整理桌面。(每一组发了一张白纸,一张表格)请把老师发给你的表格放在左边同学的桌面上,把白纸放到右面同学的桌面上。

  师:今天老师要一年二班的小朋友上一节数学课,特别高兴,送给小朋友们一首儿歌:“认真听课多动脑,小组合作静悄悄。大胆表达勤思考,刻苦学习本领高。”(用大白纸并标上拼音出示)听了这首儿歌后,你们从儿歌里知道了什么?

  生:上课认真听讲。

  生:上课纪律好。

  生:多思考。

  生:同学合作时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不要影响别人。

  师:刚才的同学说的特别好,上课操作的时候不要有声音,小组合作的时候也要尽量静悄悄。奖励这个同学一个小太阳。

  师:刚才上课的一年三班上课的时候表现的特别好,你们一定能比他们表现的还好,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师生问好)

  (因为第一次和孩子们接触,把一首儿歌送给孩子,让学生知道课堂上应该如何表现。)

  新课教学:

  1、数:

  师:手指儿歌“动手合作静悄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学具包,看看老师送给你礼物,(学生打开后看到里面的苹果学具)数一数里面有几个苹果,记在心里,千万别说出来!别让其他的小朋友知道呀。(小朋友已经数好了,都举手要告诉老师,但是没有学生说出来)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告诉我,你的学具包里有多少个苹果?(有四个同学包里面的苹果不是10。)

  师:请同学们相互数数,你的同桌数的对吗?如果他数的对,请你送给他一个大拇指,表扬一下你的同桌。

  师:请不是10个的小朋友站起来,请问,怎样才能让你们手中的苹果是10个呢?

  生:送给老师一个。

  生:老师要给我一个,我才是10个。

  (这里面让学生数苹果目的有三:其一,建立10这个数的概念,让学生再次经历数的过程并从具体的操作中建立10这个数的模型,达到数形结合。其二,通过数让学生熟悉学具,保证后面分的时候对学具。其三,让学生数数老师的学具是否有10个苹果,因为准备教具的过程可能会有误差。很多老师以为这个环节是我故意设计的,其实在这里我是想课堂上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利用,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

  2、分

  师:下面我们来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会有几个?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

  师:指名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分成2和8。

  生:我分成1和9

  生:我把10个苹果分成左边是3个,右边是7个。

  师:这个同学叙述最完整,老师奖励他一个小太阳,在学生本子上画一个太阳。

  3、交流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来说说,请同桌两个人把你们分的情况,记在表格上。请左边的同学整理,右面的同学监督。如果还能想出什么分法也可以记下来。

  (学生整理,整理好的老师把他们粘贴到黑板上。)

  4、分享:

  师:看看黑板上小朋友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谁记录的表格。

  (学生汇报出几个这里的特别干净的,而且是特别有序的。)

  师:追问,为什么喜欢这几个同学的呢?

  生:写的工整。

  生:写的好。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教师手指最有序,而且是同学们推荐最多的同学的作品,这时有一个小家伙在下面说他们是挨着的,因为我没听到。)

  生:整理的最有顺序。

  师:老师非常欣赏你的认真观察,送给你一个小太阳。同学们不但要学习刚才同学整理的有序,还要学习这位同学的认真观察,并发现其中重要的数学信息。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

  (本节课我把让学生经历分苹果的过程,并能记录作为重点。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写出几种都可以,我给学生画了5组表格,学生都写出了5种,但是5种有的同学加进了0和10的这种情况,其他的形式就少了一种。关于10和0的分法,是否是一种分法,很多人认为不是一种分法,我想只要学生找出来了。学生能说出理由,就可以算做一种分法,欢迎各位专家老师们对此展开讨论。)

  5、整理算式

  师:根据同学们记录统计的表格,你能写出关于10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吗?(手指10分成1和9的记录)

  生:1+9=10 9+1=10 10-9=1 10-1=9

  师:请同学们看着整理的表格,同桌合作写出10的加减法算式。右面的同学写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左边的同学监督。

  (学生进行整理。

  由于学生过去没有做过这样的整理,学生整理的速度很慢,当进行到5分钟左右的时候,还有大部分没整理完。我在犹豫,是等所有的同学都整理完,还是就此终止?我最后决定,就整理到此,希望孩子们掌握方法即可。这里也希望朋友们展开讨论。)

  6、全班交流

  师:(指名)看着同学整理的表格想你能写出哪些10的加减法算式。

  生:(汇报,教师板书。这里一共整理了18道,由于学生表格里有10和0的分法,所以又把10+0=100+10=1010-0=1010-10=0也整理出来,共22题)

  师:请没整理完的同学,放学后整理完整。

  (这里面我本来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算式完善自己的,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里留到课下完成了。从我女儿的作业来看,孩子还是能很快就把22道题目都整理出来的。

  同上一节课的许老师是把算式按照加法和减法分别整理的,我这样按照分法整理加减法,目的是加强加减法的联系。)

  7、游戏:指名和老师玩,在磁力板上摆了10个苹果,告诉学生我吃掉了2个还剩几个?请列算式解答。然后让学生也同样操作,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列出一个算式。然后学生同桌练习,并且这里我提出要求,左边的同学先问,右边的学生回答,然后交换。

  (这个题目是把课后小猫钓鱼的题目改换了情境,因为我一直觉得那个题目有问题,因为小河里的鱼是在不断变化的。由于学生先入为主的心理,对加法的意义理解比较深刻。并且由于学生刚刚做过分苹果的游戏,更多的感受的是数的组成,对于减法的意义还需要加强。本来这个练习是放在最后的,我把它提前的原因是希望学生不用反复拿学具接着前面的操作就可以)

  由于前面整理的时间太长,预设中要完成的课后练一练1题,和拍手对数游戏,我放弃了。

  8、口算(开火车游戏)

  师:老师的火车开到哪里,哪个小朋友就回答卡片上的算式等于几。

  (这是课后的练一练2,这个环节,我随便指名,学生不知道我会叫到谁,所以每个学生都紧张起来,并且全班同学用手势判断对错,关注了所有的学生。这是听了齐老师的课后学到的一招,很有效。我还加了两个有点难度的题目,3+=1010-=4)

  9、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做10的算式

  生2:我们分苹果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给这位女孩子两个小太阳呀?

  生:因为她很会观察,发现了记录要有序。

  师: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做一个细心观察,做事有条有理的好孩子,回家后把算式整理完整。

  我的思考:

  1、在课前我就有这样的困惑,如何让入学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学生从自己学前数学生活走进小学的数学世界,让学生产生计算的必要性,感觉很有难度。这里面我有两点想法:其一,学生可以借助数数的方法去解决10以内的加减。不一定要用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其二,学生已有的学前经验是已经会计算10的加减法,但是凭自己的一些调查,很多孩子的学前教育是失败的,对于加减法就是机械的模仿,学生并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让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算式的符号模型是难点。本节课自己虽然努力想实现突破这一难点,对于让学生分苹果的过程做的比较充分,但是让学生从分苹果的过程中抽象出算式感觉还没做到位,如何做,是我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我会不断思考这个问题。

  2、通过一节数学课给老师想展示我对教学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我更多的是关注怎样把我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我的教学当中,我的数学思考怎样落实到实践中去。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会有一些遗憾是不能挽回的。当我面对的时候,我要用什么方式去修正和改变。比如在处理“整理算式”的环节,我没有给全体学生充分的时间。尽管我在努力想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分与整理的过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做的更充分。在我预设目标中我确定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但是由于我删掉了爬台阶的练习,没有为学生创造具体的情境去落实这个目标。也是一个遗憾之处。

  3、许老师和我同上一节课,对于老师来说,要比和同伴上课竞争的压力小很多。许老师今天的课比较放得开,很多精彩之处,值得我学习。也从她的一些不足中完善了我的某些环节。这就是同上一节课的带给上课老师的收获。相信听课的老师也会从中感悟更多吧。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苹果”的情境及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知道“平均分”有两种办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苹果图片、磁力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同学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了两只小猴子,大家都开动了脑筋,而且办法很多,相信同学们今天会有更优秀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探索新知

  (一)我想把这12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而且要求每个盘子里的苹果一样多,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1) 学生动手操作

  2)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 到教室前的磁力板上演示分的过程

  2、师:如果每盘放两个,可以放几盘呢?

  (1)学生动手操作

  (2)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到教室前的磁力板上演示分的过程

  3、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小组合作试一试

  4、小组汇报

  (二)(边说边出示挂图)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小熊到院子里收苹果,可采下苹果才发现不知该怎样拿回家了?每个袋子里只能放两个苹果,小熊需要多少个袋子呢?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找到答案。

  (1) 学生动手操作

  (2) 指名说答案并演示过程

  三、课堂作业设计

  今年大丰收,不但小熊来收苹果了,小松鼠和小白兔也来收获自己种的食物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请同学们大开书35页。

  1、生独立完成2、3小题

  2、指名说答案讲理由

  四、思维训练

  一共有多少人?

  1、同学们看看第4题,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谁可以根据你看到的内容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这个班的学生还可以怎样排,而且每排的人数同样多?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并到黑板前演示

  五、课堂小结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体会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2.通过独立操作(小数目的平均分)与合作交流,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一开始就呈现学生最熟悉的实际情境――分苹果,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形,再结合“小熊分苹果”“小松鼠分松果”“小兔运萝卜”等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概括,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形,以及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44人,其中一部分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而另一部分来自农村,所受到的学前教育较差,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走上正轨,学习差距不太明显了。

  〖课堂实录〗

  (一)激活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兴趣

  师:看,谁来了?

  生:智慧老爷爷。

  师:智慧老爷爷不但来看同学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把12个苹果卡片很整齐地贴在黑板上)智慧老爷爷要求: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咱们班最爱吃苹果的四个同学。怎么分?

  (生动手分一分。)

  师:你怎么分得这么快?

  生:我用“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就知道每一个同学分得三个苹果。

  师: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这个办法好,值得大家学习。嘿,老师刚把话说完,机灵狗不服气了,它说:“这不就是昨天学过的平均分吗,我这里有一个难题,你们敢和我挑战吗?”(师边讲边把机灵狗贴在智慧老爷爷的旁边,机灵狗的问题是:“每个

  盘子放2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具体操作,再进行全班交流。)

  生:可以分6盘。用12根小棒代替苹果,每次取走2根,取了6次就全部分完。

  生:我是想到“二六十二”这句乘法口诀,知道可以分6盘。

  师:(小结)机灵狗提出的新问题,实际上也是平均分,因为每盘放的苹果是同样多的。所以,平均分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平均每盘放几个”,一种是“平均可以放几盘”。

  (二)提供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1.小熊分苹果。(第34页试一试第1题)

  师:小熊最佩服智慧老爷爷了,因此它向智慧老爷爷学习,把家中吃不完的10个苹果拿来了,要分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投影出示:(1)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2)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或动手操作,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投影卡片上,再展示,并请他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倡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2.小松鼠分松果。(第35页第2题)

  师:小熊回到动物王国后,夸同学们聪明,已经学会分东西了!可小松鼠听了,不服气,它给我们送来难题,你们能猜到是什么难题吗?(出示小松鼠采松果的挂图,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然后投影出示:(1)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2)有六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让学生独立解答,把结果填写在书上的方框内。汇报交流时,用乘法口诀计算松果共有18个的,给予表扬;进而还会用乘法口诀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3.小兔运萝卜。(第35页第3题)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里的孩子们可佩服你们啦!它们开始向你们学习,看,(出示教材第35页第3题“小兔运萝卜”的挂图)这六只小兔子用课余时间,帮助农民伯伯收萝卜呢!它们费了好大的劲,拔到12根萝卜。唉,它们怎么一个个愁眉苦脸的,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那是什么难题呀?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问题,让他们独立解决,再利用这个具体情境,想一想还可以提出哪些平均分的数学问题。)

  (三)活动延伸,检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平均分”的问题?在咱们学校生活中有吗?(师边问边出示课本35页第4题的挂图,引导生探索出不同的排法。)

  师:做操的方阵有3排,每排8个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请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

  生:共有24个学生(3×8=24,三八二十四)。

  师:还可以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生:排成3列,每列8个学生。

  生:排成4排,每排6个学生。4×6=24,六四二十四。

  生:排成4列,每列6个学生。

  生:排成2列,每列12个学生。(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把4列并成2列,每列就变成了12人。

  师:真聪明,只要动脑筋,每个同学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四)赋予学生总结评价的权利

  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

  (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师:他说得好吗?

  (让学生参与评价。)

  〖教学反思〗

  我很少用多媒体教学,因为,我校是刚成立不久的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还不齐全,只有投影仪器。但我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景,如经过冥思苦想,我在12个苹果和12个萝卜卡片后面,用胶带纸粘上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分一分、摆一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个个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

  我最大的感慨是:我有幸加入了课程改革的行列,真正和新课程一起成长着!同时我发自内心地感到:现在的学生赶上了好时光!

  〖案例点评〗

  有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不是能不能上好数学课的决定因素,不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好课来;有时,使用多媒体反而把简单的课复杂化,适得其反。所以有些地方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规定为评选优质课的必备条件,是没有道理的。这节课就上得很不错,好不好的重要标志是看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思维是否活跃,有没有创造性的表现,有没有进步和发展。这节课学生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摆脱学具操作,应用乘法口诀进行平均分了。

  作为教学实录,应该更关注学生的课堂言行表现,可惜在解决“小熊分苹果”“松鼠分松果”“小兔运萝卜”等问题时,我们只看到教师的〖教学设计〗,看不到学生有声有色的具体表现,因此也看不到学生在解决问题与交流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情节了。

  北师大二上<分苹果>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来自第一范文网。

《分苹果》教案设计 篇17

  《分苹果》教学反思

  1、 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分苹果”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创设了多个数学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为媒介,缩短了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认识之间的距离。本课中的情境创设,其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从开始的帮智慧老人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几个?拓展为12个苹果,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再拓展为如何将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研究、发现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两种“平均分”的形式。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生的“平均分”的结果,但更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平均分”时你是怎么想的,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探究怎样给24名学生排队,有几种排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排法。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小组小组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任务交待应明确、具体等。

  《分苹果》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 王玉蓉

  本课是有关10的加,减法的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学时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他们的数感.因此,为了能使这节课更加生动和富有真实情境感,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件,通过让学生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的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交流分的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要使自己分的方法最多,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应该怎样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有序的分苹果的方法中思考,得出10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要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们在设计时,先由老师扶着写出两组10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接着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余的几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然后汇报,教师板书.最后让学生读算式,读10的组成,做练习的第1,2题,使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但是, 由于自己在让学生分苹果时,反复重复了分的过程以及将组成和算式分开来完成,耽误了时间,后面的练习未能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将知识融为一体,按知识体系创新地设计教学环节;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游戏性,生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苹果》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但是我加入了玩手指游戏,以及很有意思的flash,增加了很浓的趣味性。但是遗憾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地方就是没有时间展示出来。由于前面的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汇报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而恰好后面的内容才是整节课出彩的地方。难过!

  今天是教学开放日,很多家长都有来听课,学生的反映都很好,思维很活跃,思考问题都很积极,回答问题很踊跃,连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都很积极,让我很想尽情的让他们说,让他们尽情的展现自己。但是同时也意味着我被学生领着走了,整节课学习的内容很少,节奏不紧凑。

  反思这节课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在小组活动中应减少一半的时间,在之后的汇报中应该点到为止,而不是让学生永无止境似的发现。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后面的练习,毕竟那里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

  提个疑问:10分成两堆。能不能分成0和10?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分苹果》教案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8706114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