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轻重》教学设计

《轻重》教学设计

安乐窝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轻重》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轻重》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轻重》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简易天平、蓝、黄、颜色的盒子各一个。

  一、创设情境,初知轻重

  师:星期六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动物?(出示主题图)它们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小熊、小猴 贴画 画跷跷板)从它们玩的跷跷板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轻重)

  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读题)小朋友小眼睛真亮,通过观察就看出谁轻谁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说一说

  如果老师和这位小朋友玩跷跷板,猜猜看会怎样?如果这位小朋友和那位小朋友比呢,(身高、体重相差比较明显的两位小朋友)谁轻谁重?一眼就看出谁轻谁重了,真能干!(板书:看)在咱们教室里哪两样东西相比你一眼就看出谁重谁轻的?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相比,我们一眼就看出谁轻谁重的?

  教师出示两个盒子(蓝色盒子大而轻,黄色盒子小而重)猜一猜哪个轻哪个重?(请多名学生猜)请你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学生发现蓝盒子轻,黄盒子重)请多名学生验证。

  总结:看来仅凭我们的眼睛来判断物体的轻重还不够,有时还需用手掂一掂。(板书:掂)

  2、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教师手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猜猜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我们就用掂的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请多名学生来用手掂一掂,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猜一猜数学书和口算训练哪个轻哪个重?为什么同一本数学书刚才轻,现在又变重了呢?(比较的东西不一样,结果就有可能不一样)

  (4)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什么轻,什么重?(两名上前讲,多名学生座位上讲)(请小朋友把轻的举高一点,把重的放低一些。选两个结果不同的,打开文具盒看一看,揭示结果不同的原因)。

  请小朋友掂一掂自己带的物品,说说什么轻什么重。(多名学生交流)

  3、称一称

  小熊和小猴子一边玩跷跷板一边唱歌,(小猴子和小熊玩跷跷板,1呀1呀121 ……)边上地小狗羡慕极了,小狗说:“小熊,你让我玩玩吧,你这么重,都把小猴子翘到天上了,快让我玩吧!”小熊说:“好啊”小狗坐上跷跷板,一下就被翘得老高,小狗说:“原来小猴子比我还重呀!”小朋友,你知道谁最轻,谁最重?

  看来难不倒小朋友,可方老师碰到一个难题,小朋友愿意帮忙吗?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能帮上忙?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板书:称)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有放东西或放一样重的东西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哪边重指针就偏向哪一边)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谁能看出来?为什么?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

  说说谁轻谁重。

  小组汇报。适时鼓励,其他同学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对汇报者给予评价。

  师总结:对于重量很相近的物品,我们可以采用称一称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小猴子和小熊可佩服小朋友了,说你们是最棒的。但是方老师想再考考小朋友,让其他老师看看咱们班的小朋友的出色表现。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2、奖励一个故事(音乐)。(小熊、小猴子,小狗)

《轻重》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第20页的“说一说”“掂一掂”“ 掂一掂,称一称”,第21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比轻重的过程,并能用正确的方法比较轻重。

  2,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探索出比较轻重的方法,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谁轻谁重。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讨论,探究等方法来总结归纳出比较轻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叙述,探究的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轻与重的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初步创建轻重概念。

  难点:归纳总结出比较轻重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观察总结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归纳出比较轻重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苹果和梨各一个(质量相差不大的),一本书和一个盒子。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由小朋友们喜欢去的游乐园开始本节内容,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小朋友都说喜欢)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好不好?(小朋友齐声说好)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1)

  师:我们的游乐园里已经来了好多客人,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发现,举手示意老师!

  生:我发现了小熊和小猴子在玩跷跷板

  师:哦,这位小朋友发现小熊和小猴子在玩跷跷板,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发现了啊?

  生齐:是!

  师:小熊和小猴子在玩跷跷板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举手示意老师。

  生:小熊沉下去了,小猴子被跷得老高!

  师: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小朋友们认真思考,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因为小熊重小猴子轻!

  师:哦,因为小熊重小猴子轻!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轻重。(出示轻重)

  (这里主要想通过游乐园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并培养孩子们认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看一看)

  师:小朋友刚说了因为小熊重,所以才会沉下去的,那小熊比谁重呢?(引导学生感知比较对象,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

  生:小熊比小猴重!

  师:小熊比小猴重那反过来小猴比小熊… ...?

  生:轻!

  (带领学生读“小熊比小猴重,小猴比小熊轻”)

  师:小朋友们是怎么知道小熊比小猴重,小猴比小熊轻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进行小结:有很多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老师请两位体重有明显差别的同学起来,让学生通过看来比较他们的轻重,用眼睛观察教室里的物品,用谁比谁重谁比谁轻说一句话,带领学生重复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3>实践操作,发展认知(掂一掂)

  师:刚才我们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了小动物的轻重,现在老师这遇到了问题,想请小朋友帮忙解决,小朋友们愿意帮助老师吗?

  生:愿意!

  师:(出示教具书和盒子)老是想知道他们谁轻谁重,小朋友们看一看先猜一猜谁轻谁重,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用手掂一掂,看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是进行小结:有些物体如果我们不能眼睛直接看出来了,这时候就得用小手掂一掂了。

  <4>遇到困惑,深入理解(掂一掂,称一称)

  师:同学们表现很好,老师要奖励一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教具苹果和梨)。老师在家偶一个同学上来用手掂一掂,看谁轻谁重。

  (小朋友们不能判断出轻重或者得出不同的答案)

  师:小朋友们的答案不一样,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用称称一称。

  (老师出示教具天平,练习用称一称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

  老师对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进行小结。

  <5>出示小黑板习题,带领小朋友们熟悉知识

  多媒体出示课本21的“练一练”

  做练习。

《轻重》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20页——21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天平、玩具两个、1个梨子、1个苹果、翘翘板一个、墨水盒两个。

  学生准备:水果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师出示圣诞老人和天线宝宝)。两个好朋友来到公园坐翘翘板,仔细观察翘翘板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天线宝宝那边沉了下去。

  师:那为什么天线宝宝这边要沉下去,圣诞老人那边要翘起来呢?

  生思考:因为天线宝宝更重。

  师引导生说完整的话:天线宝宝要比圣诞老人重。

  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来学比轻重(板书课题:比轻重)。

  二.讲授新课。

  1.感知轻重(用眼睛就能判断的轻重)

  ①师:孩子们想做翘翘板吗?想坐的孩子请坐直。

  请一生伸开双手来当翘翘板,老师和另一生来坐翘翘板,全班孩子用手势来表示翘翘板的变化。

  并请生来完整的说两句话。(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师:孩子们真能干,那你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找物体,并说出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2.掂一掂(用眼睛不好判断的)

  师左手拿一个蓝墨水盒,右手拿一个红墨水盒,(大小、形状完全相同)请生猜猜谁重谁轻?

  生在下面有不同的答案

  师:请认为他们一样重的孩子用手势告诉老师。

  请认为红墨水盒比蓝墨水盒重的孩子用手势告诉师。

  请认为蓝墨水盒比红墨水盒重的孩子用手势告诉师。

  师:啊!大家有不同的意见,那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判断呢?(引出掂一掂)

  请生来掂一掂两个墨水盒,结果是:红墨水盒比蓝墨水盒重。

  师:这两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墨水盒,为什么会有轻重呢?

  师打开两个墨水盒。

  生大笑,原来红墨水盒里有墨水瓶,蓝墨水盒里没有墨水瓶。

  师总结:孩子们在生活中千万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欺骗,应该多亲身去体验感受一下。

  活动:生拿出带来的两个水果掂一掂,掂完后自己小声的告诉自己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请生汇报,强调说完整的两句话。

  3.称一称。

  师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根据肉眼无法判断,因而会出现不同意见之间的冲突。)

  师: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究竟谁轻谁重?

  生:用手掂一掂。

  (教师可把梨和苹果给这位同学,让他用手掂一掂。由于两个水果轻重相差不大,所以手掂不容易比轻重。)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比较轻重的工具。(师出示天平称)

  师:这是一架天平称。我们利用它来比一比,苹果和梨究竟谁轻谁重?

  (师示范)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变化。

  生兴奋地说:梨子比苹果重,苹果比梨子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放梨子这边沉下去了,放苹果那边翘起来。

  师:孩子们真聪明。

  师继续演示天平,生说。巩固练习。

  三.练一练

  1.练一练第一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学生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讨论。

  师提示:是1个苹果和1个橘子相比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活动课,但上完课后我感觉孩子们根本没有动起来,仔细想了想,原因主要是出现在我的身上。在设计课时,整个一堂课的主体思维是很清晰的,开课的生动有趣性也做到了,但是在本课的第二个活动环节上(掂一掂),由于我的准备不充分,以及口令不明确,造成了孩子们没有根本的动起来,活动就成了一种形式了。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起到它的效果,孩子们从这儿就开始精力分散了。我的组织教学语言还得加强,对孩子的评价要做到生动有趣。做到用语气语调的变化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问题思考: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进行小组活动吗?

《轻重》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

  (二)完成课后练习.

《轻重》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1页

  素质教学目标:

  * 通过“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 初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 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并在与他人合作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具准备:天平秤(每个学习小组1台),1个苹果,1根香蕉,1个桔子,17个苹果,17个梨。

  教学过程全解

  * 小实验,体验重量

  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

  师:请一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来,向两侧平伸双臂。

  (教师将两个不同轻重的书包同时放在其两手臂中。)

  师:大家观察讲台前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生:略

  师:看来不管是做实验的同学还是观察的同学,都能感受到往下沉的这边较重,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 新课探讨

  * 说一说

  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生:小熊重、小猴轻。

  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师:想想,平常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过像小熊、小猴这样的经历吗?

  * 掂一掂,比一比

  师:请把你的语文书拿到一只手上,数学书拿到另一只手上,两只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语文书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自己动手掂一掂后进行全班交流)

  师:我们的小手可真是件宝贝!可以通过小手掂一掂比较出谁重、谁轻。下面小朋友再拿出铅笔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谁轻、谁重。

  * 猜一猜,称一称

  教师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生:用手掂一掂,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比较轻重的工具。(教师出示天平秤)“

  师:这是一架天平秤。我们利用它来比一比,苹果和梨究竟谁轻谁重?(教师示范)

  师:可见,在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时,如果遇到用眼睛观察不出来的,或用手掂不明确的情况下要借助天平秤来帮助大家比较物体的轻重。

  * 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 活动准备:每组一个天平秤,一根香蕉,一个桔子,一个苹果。

  *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利用刚才所学的比较两个物体轻重的方法,任意选择两个水果掂一掂,比较出他们的轻重。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后,全班交流。

  *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推理,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 练一练

  * 总结

  师:咱们今天学会了什么知识?

  师:哦,比较物体的轻重有许多种办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比较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方法。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比较物体的轻重。

《轻重》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轻重”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轻重”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轻重”的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二)课前准备

  天平、弹簧秤、每组两个苹果、两瓶饮料、两个口袋、两本书、两袋小食品、两种水果

  (三)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课件展示——“儿童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看看我们班的两名同学他们在做什么游戏?(电脑出示两个学生玩跷跷板的情景图)

  生:他们在玩跷跷板。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轻重)

  生1:我发现了他们一个同学在上面,一个同学在下面。

  生2:我发现他们一个轻,一个重。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看见一个同学被跷了起来,而另一个同学在下面,所以我知道小男孩重,小女孩轻。

  师:你真棒!通过看一看就知道谁轻谁重。

  2.揭题。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比大小,比高矮之外,还有比轻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轻和重。2.揭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比大小,比高矮之外,还有比轻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轻和重。

  二、探究新知,经历、体验“轻重”。

  (1)出示生活中熟悉的六组物品: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对物品进行比较,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师: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品,看看都有什么?

  生:两个苹果、两瓶饮料、两个口袋、数学书、语文书、一袋巴巴脆、一袋果冻、一个香蕉、一个橘子

  师:请你们试着选择喜欢的方法比一比每组两个物品中谁轻谁重,把比的结果按要求写在答题卡上,看看那名同学选择的方法又快又准确,同时我们还要赛一赛,哪个小组的同学能互相团结合作。

  当你遇到困难时,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也可以借助老师为你提供的工具,听清楚了吗?

  学生活动,老师适时指导。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师:谁愿意把你比较的结果和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我介绍第一组,我发现大苹果重,小苹果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大苹果汁多,小苹果的汁少,我就知道大苹果重,小苹果轻。

  师:你结合生活实际判断出谁轻谁重,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生2:我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

  师:你用看一看的方法一眼就比较出谁轻谁重,这种方法真快。(板书:看一看)

  还有哪一组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出谁轻谁重呢?

  生3:第四组冰红茶,一个冰红茶是满的,而另一个冰红茶被人喝了,所以我知道,满的那瓶重,不满的那瓶轻。

  生4:我看他们都是冰红茶,一个水多,一个水少,所以我知道这个水多的就重,这个水少的就轻。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

  生5:第三组我也是用看一看的方法,我看数学书薄,语文书厚,我知道了数学书轻,语文书重。

  生6:第三组我是这样看的,我直接看页数,数学书109页,语文书111页,所以语文书重,数学书轻。

  师:你通过看页数比较出了谁轻谁重,真棒!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32开薄纸的作文书),看它也有109页,那它和数学书一样重吗?为什么?

  生7:它们不一样重,因为它们一个大,一个小。

  生8:它们不一样大,因为它们的纸,一个薄,一个厚。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看来我们在看页数时,要注意纸的大小和每一页的薄厚,如果它们都相同时,我们才能用看页数的方法。

  刚才第一组苹果,第三组书,第四组冰红茶,当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谁轻谁重时,我们都是用看一看的方法。

  那其它组的物品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呢?

  生9:我在比较两个口袋的时候,用手来试一试的,我把一个口袋放在左手,把另一个口袋放在右手,我发现红色口袋重,黄色的口袋轻。

  师:你用手来试一试这种方法,就叫做掂一掂。当你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

  生10:我在比较口袋的轻重时,我用手一捻,发现红色口袋里放的是大豆,而黄色口袋里放的是棉花,所以我知道红色口袋重,黄色的口袋轻。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其他组你们是怎样比较出来的?

  生11:我在比较两袋小食品时,也用的掂一掂的方法。

  生12:我是用老师提供的用具比较出来的。

  师:(随机介绍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中间的叫指针(课件指针闪动),两边的叫托盘。它能帮助我们比较出谁轻谁重。

  (结合课件演示)它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出示相等重量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13:我发现了它们两个一样重。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13:我看托盘,两个托盘一样高,所以我知道它们一样重。

  生14:我看指针,指针指向中间,我知道它们一样重。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通过观察托盘和指针知道了他们一样重。

  出示第二种情况(香蕉重,橘子轻)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5:我发现了香蕉重,橘子轻。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15:我发现香蕉的托盘比橘子的托盘低,所以我知道香蕉重,橘子轻。

  生16:我发现指针偏向香蕉,所以我知道香蕉重,橘子轻。

  师:看来我们在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看托盘和指针,这样能帮助我们比较谁轻谁重。

  在比较香蕉和橘子谁轻谁重时,还有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17:我是用弹簧秤来比较的。

  师:你是怎样做的?能不能到前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生17:我先把香蕉放在弹簧秤下面的袋子里,看看弹簧伸长了多少,再把橘子放进袋子里,看看伸长了多少,谁伸长的多,谁就重,所以我发现香蕉重,橘子轻。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和积累的孩子!

  小结:在比较两种物品时,我们用眼睛一下就能判断出谁轻谁重时,我们用看一看的方法,当我们用眼看,不能准确地比较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从刚才比较香蕉和橘子谁轻谁重,我们发现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方法。

  师:拿出你们身边的物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看一看,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师总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看一看,想一想,也可以动手试一试,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只要能做到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就一定会想出最好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

  1.淘气在水果市场发现了轻和重的问题,让我们帮助他来解决吧。

  (1)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生18:从第一幅图,我知道了两个菠萝和一个西瓜一样重,所以一个菠萝比一个西瓜轻

  (2)集体订正,电脑演示整个过程。

  2.笑笑在蔬菜市场也发现了轻和重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说说怎样想的。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

  3.机灵狗到了海鲜市场,看看遇到了什么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想法。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

  4.今天你们比较了老师带来的物品每一组中谁轻谁重,那这些物品中谁最轻,谁最重呢?请小组同学合作,看看哪组能选择最合适、最快速的方法准确地进行比较?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愉快吗?都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课后到学校和家里观察观察,看看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较轻重,用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

  评析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课堂是在老师的控制下有序地运行;而在新型的探究性学习课堂中,是“老师围着学生转”,课堂上发生的许多情况都是老师无法事先预料的,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介入”。如果“介入”得过早或者“介入”的方式不对,就会打破学生已经形成的探究氛围;但如果“介入”得太迟,则容易使探究活动因为无序而无效。整节课,张老师较好的把握了“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课堂伊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探究比较轻重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解答,并得出怎样选择方法能又对又快地比较轻重。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很好地处理了“教”与“不教”的关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环节,教师基本上处于“幕后”状态,没有过多的“介入”到学生中间,只“介入”到个别小组,对“学困生”给予了个别指导。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适当地“介入”。当很多学生使用生活当中比轻重的方法和经验,来解决数学当中的问题时,张老师及时进行了处理,而且还巧妙地把学生交流的内容全部转化成了宝贵的数学资源。当学生提到称一称的全新方法时,教师又和学生共同研究了怎样用天平比轻重的方法。可以看到,新形势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张老师在不断地历炼中,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评价者:沈阳市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孙静)

《轻重》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经历比较活动,增强轻重的生活体验。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

  4、通过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1)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熊重、小猴轻)

  (2)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4)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用观察法比较轻重。

  (1)师出示一颗葡萄和一串葡萄,你能关于“轻重”提一些问题吗?并试着解决吗?

  (多的重,少的轻)

  (2)师再出示两颗葡萄和一个苹果,让学生提问和解决。

  (大的东西重,小的东西轻)

  (3)方法回顾。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观察法)

  2、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3、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轻重。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①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②再掂一掂、称一称。

  ③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四、课堂小结,重点回顾比较轻重的方法。

《轻重》教学设计 篇8

  北师大教材一年级《轻重》教学反思

  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材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运用教材,一定要按照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而且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根据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极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一猜一枝铅笔和一枝钢笔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据长短,有的根据大小,有的根据材料的质地来猜,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来体验一下谁轻谁重。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然后我又出示了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的苹果和梨,掂一掂很难掂出他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出示了实物天平。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梨重。最后,我拿出两个一样的小砝码放在天平的一边,另一边放上一个等重的大砝码。我让学生观察天平,让他们说一说观察的结果:两个一样的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一样重。这时我抓住时机,提问学生:那么一个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比较的话,谁重谁轻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小砝码轻,一个大砝码重。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比轻重的探索过程,学生就会产生比较深的感受.

  北师大版《轻重》教学反思

  周三我讲了《轻重》公开课,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第20,21页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比轻重的过程,讨论探究,出比较轻归纳总结出比较轻重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轻重的含义,和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对比来突破重难点。

  这一节较好的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轻重的理解和对比较轻重方法的总结归纳做的非常好,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我主要通过紧扣教材由教材引发学生思考地方法将轻重的概念及比较轻重的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设计了动手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轻与重。还设计了猜一猜环节,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发现能力。中间我还有通过观察天平来比较物体轻重的环节,学生较好的完成了我预计的教学任务并且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好。

  通过讲公开课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是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比如,课堂进程太快,特别是对重点内容的反复练习没有到位,本来设计的课堂进程是一节课习题讲不完,留着自习课在讲,可是到后来不仅习题讲完了,加上自己做的小黑板上的题都讲完了,课后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对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入,导致课堂进程太快。

  课后我的师傅郑老师以及低数办公室的所有老师也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给与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几点:

  1, 这节的重点内容是比较轻重,那么“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就是着重练习的内容,这点应该带领孩子们反复练习,而我对这部分的练习有点少,应该着重练习增强学生记忆。课堂进程有点快,这也是因为对“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内容的练习有点少。

  2,老师讲的有点多,让学生自己联想的有点少。这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应该多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这样给了孩子充分的空间,效果会更好。我确实没有注意到,以后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孩子空间,上次郑老师听课的时候也提出我应该多给孩子们留点空间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这次还是做得不是很好,以后这方面要特别注意。

  3, 然后就是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习惯性的重复读题,这样很有可能会打乱孩子的思考,这点应该特别注意。

  通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经过同办公室老师的指导我收获了很多,也增长了经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努力,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工作

《轻重》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在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比较轻重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激qing导入:

  师:同学们,谁认为自己最有劲?

  生齐声:我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自信,老师真高兴。谁能上来把抱起来?

  生把抱了起来。

  师:真了不起,大家猜猜,他还能抱动吗?

  生:能。

  生:不能。

  师:你来试试好吗?(生抱)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轻重。

  师:今天我们几一块来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板书课题“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师:我们人能互相比较出轻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过很多东西,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很多的物品,能比较出他们之间轻重吗?

  师:如果你发现了,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同桌交流)

  师:谁能站起来,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发现了课桌比椅子重。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椅子比课桌轻。

  师:真棒,能把话说得这么完整,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2、掂一掂,比一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我们除了用眼看能比较出物体的轻重,你还知道哪些方法?

  生:掂一掂

  生:称一称

  师:是呀,有些物品的轻重,我们借助生活经验就可以看出来,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手来掂一掂,也能比较出它的轻重。今天我们就借助我们身边、我们手中的学习用品,亲自来试试,好吗?

  师:那就开始吧,喜欢比较什么就比较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生自由活动)

  师:刚才,你对那些学习用品进行了比较,能说给大家听听吗?(让学生拿着自己比较的学习用品上讲台来进行交流)

  生:我掂了掂书与文具盒,文具盒重,书轻。

  生:我掂了掂书与铅笔。书重铅笔轻。

  生:我掂了掂我与同桌的文具盒,我的文具盒比同桌的文具盒轻,它的比我重。(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语言说的完整准确)

  3、猜一猜,称一称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

  生:苹果和梨。

  师:老师怎么看也比较不出哪个轻,哪个重?你能帮老师看看吗?(向学生渗透估算,让学生凭观察大胆的猜测)

  生:苹果比梨重。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苹果比梨轻。

  师:谁想来掂一掂?比较一下谁轻谁重?(找三名同学掂一掂)

  (掂的结果不同)

  师:大家的意见不同,我如果想知道苹果和梨到底谁重谁轻?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

  生:用秤称一称,他们的重量,就知道谁轻谁重了。

  师:这个方法不错。同学们认识这个计量器吗?出示天平 (介绍)

  师:(出示刚才的苹果和梨)我们这个梨和苹果,到底谁重谁轻呢?谁想亲自到天平这试试?

  (找生把苹果与梨同时放在天平上)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苹果那面低于梨那面。

  师:那你可以判断出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生:苹果比梨重。梨比苹果轻。

  师:对,当我们要比较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谁重谁轻,用眼睛看不准,用手掂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天平来称一称。

  4、练一练

  (1)出示游乐园挂图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游乐园去看一看。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问题吗?

  生:小熊和小猴谁轻谁重?

  师:你想找谁回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问题。自己找生回答)

  生:小熊比小猴重。

  师: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生:因为小熊那面低下去了,小猴在上面。

  师:说得清楚准确,真不简单,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小猴和小兔比较谁轻谁重?

  师:谁来猜猜,说出理由?

  生:小猴比小兔重。理由是,因为小猴那面低下去了,小兔在上面。

  师:同学们很会观察。小猴听老师总是夸同学们棒,有点不信,他想考考同学们,看看你们是最聪明最仔细的孩子吗?

  生:是

  师:你知道小熊、小猴和小兔,谁最重?谁最轻吗?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2)出示课本练习题2。

  师:小朋友那么聪明,小猴可不服气,还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小猴可能给同学们提出什么问题,谁来猜猜?

  生:他们谁重谁轻?

  生: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谁重谁轻?

  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

  师:小猴看到同学们这么好学,这么聪明,他们虚心向同学们请教这样一道题:21页练习第3、4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师:你还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轻重》课后评析

  天涯石小学 郑珺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已成为我们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刘书娴的这节课中,教师自始至终以学生体验贯穿其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的来设计教学,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不同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教师让一个学生分别抱两个重量不等的孩子,以此引出轻、重,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建立起轻重的概念。这样选取学生熟悉的人作为学习材料,既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和体验轻与重的不同,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多样而有效的实践活动,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契机,因势利导安排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3、教学过程清晰,层次分明,是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

  本节课,教师在新课的教学是以递进三段式进行的。首先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用“说一说”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谁比谁轻、谁比谁重,使其建立初步的轻重概念;然后通过学生比较中的一个认知矛盾,即让学生产生必须得“掂一掂”才能确定的体悟,以此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于自身的需要引出“掂一掂”这种比较的方式;最后,通过比较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的重量时让学生感觉到用“掂一掂”的方法仍然不能准确判断出谁轻谁重时,“称一称”的方法应运而生。整个过程自然、真实,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比一个更为准确的比较方式,最后让学生明确运用比较工具“称”能最准确地判断出轻重。

  而练习的设计教师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以比较两个物体过渡到三个不同的物体,再到比较两个数量不同的物体,最后比较多个数量不同的物体。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练习能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规律,同时既满足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又满足了思维灵活的学生的需求,一举数得。

  4、教师重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

  从课一开始,教师就注意学生语言的完整性,由开始的说一句完整的话“谁重谁轻”到一句准确完整的话“谁比谁重、谁比谁轻”,最后发展成两句“谁和谁比,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句子,但是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非常困难。因此,整节课教师多次以同桌互说的形式,加强孩子语言表达的训练。这一点我认为非常好,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长期坚持做到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将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5、教师的组织教学有实效。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入校只有短短的十多二十天,专注的时间很短。而四十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太长。怎样才能延长学生的专注时间呢?这节课中,刘老师从头到尾,不断通过鼓励的语言、五星的评比、拍手的形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这样的氛围中,既使学生学习得很愉快,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6、学生常规训练很好。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不过二十天时间,从今天的课中,我感觉教师平常的学生常规训练的很到位。首先,孩子的听课习惯很好。不管是教师还是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很认真地倾听,很仔细地思考;第二,能做到积极发言,而且说话声音比较洪亮;第三,能积极思考问题,并具有初步探究问题的意识。新课程中需要开放的思维,今天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很不错。比如:在比较鱼和虾的轻重中,学生已经能从一条鱼比一只虾重,引申出一条鱼与五只虾一样重。这些都和老师平常的教学分布开。

  不足之处:教师的语言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的语调;教师的语言还稍显罗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自己说。

《轻重》教学设计 篇10

  课前创设氛围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乐乐星”(出示卡片),它笑得可真开心。小朋友们,请你来学一学它是怎样笑的,好吗?(学生自由尝试)今天,老师就希望小朋友们带着这样的笑容和我一起上一节开开心心的数学课,好吗?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星期六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他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动物们最喜欢玩什么?(出示简易杠杆模型,模型两端各有一个吊篮)原来它们最喜欢玩的叫做飞上天的跷跷板。这时候,走来一只小兔弟弟和一只小兔妹妹(出示玩具),它们俩坐了上去(把两个小兔玩具分别放在模型两端的吊篮上)。

  2.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兔弟弟这边低,小兔妹妹那边高。

  生2:小兔妹妹上去了,小兔弟弟下来了。

  生3:小兔弟弟重,小兔妹妹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小兔弟弟把它这边压下来了,所以它比较重,小兔妹妹那边高高的往上翘起来了,所以它轻。

  ……

  3.小朋友们真厉害,能看出谁轻谁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出示课题,注意“轻”字用较浅的颜色,贴得高一些;“重”字用较深的颜色,贴得低一些。)

  (评析 借助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来创设情境,让卡通小兔坐上了跷跷板,充满童趣,使学生对比较“轻重”的学习立刻就有了既新鲜又亲切的感觉,也激发了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说一说。

  师:现在就请小兔休息一会儿,咱们大家来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来比,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生1:桌子和凳子比,桌子重,凳子轻。

  生2:我吃饭用的碗比勺子重。

  生3:大象和小象比,小象轻,大象重。

  生4:我爸爸买了1千克梨和0.5千克香蕉,一千克梨重,0.5千克香蕉轻。

  生5:我用象和蚂蚁比,象重,蚂蚁轻。

  生6:我用剑龙、霸王龙和翼龙比,霸王龙最重,剑龙最轻。

  ……

  (回答较精彩的学生很高兴地得到了一颗“乐乐星”。)

  (评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积极发言,不仅举出了许多生活实例,而且大胆比较卡通形象的轻重,思路开阔,而且很有个性,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就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轻重》教学设计 篇11

  一、创设情境,初知轻重

  师:星期六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动物?(出示主题图)它们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小熊、小猴 贴画 画跷跷板)从它们玩的跷跷板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轻重)

  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读题)小朋友小眼睛真亮,通过观察就看出谁轻谁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说一说

  如果老师和这位小朋友玩跷跷板,猜猜看会怎样?如果这位小朋友和那位小朋友比呢,(身高、体重相差比较明显的两位小朋友)谁轻谁重?一眼就看出谁轻谁重了,真能干!(板书:看)在咱们教室里哪两样东西相比你一眼就看出谁重谁轻的?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相比,我们一眼就看出谁轻谁重的?

  教师出示两个盒子(蓝色盒子大而轻,*盒子小而重)猜一猜哪个轻哪个重?(请多名学生猜)请你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学生发现蓝盒子轻,黄盒子重)请多名学生验证。

  总结:看来仅凭我们的眼睛来判断物体的轻重还不够,有时还需用手掂一掂。(板书:掂)

  2、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教师手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猜猜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我们就用掂的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请多名学生来用手掂一掂,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猜一猜数学书和口算训练哪个轻哪个重?为什么同一本数学书刚才轻,现在又变重了呢?(比较的东西不一样,结果就有可能不一样)

  (4)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什么轻,什么重?(两名上前讲,多名学生座位上讲)(请小朋友把轻的举高一点,把重的放低一些。选两个结果不同的,打开文具盒看一看,揭示结果不同的原因)。

  请小朋友掂一掂自己带的物品,说说什么轻什么重。(多名学生交流)

  3、称一称

  小熊和小猴子一边玩跷跷板一边唱歌,(小猴子和小熊玩跷跷板,1呀1呀121 ……)边上地小狗羡慕极了,小狗说:“小熊,你让我玩玩吧,你这么重,都把小猴子翘到天上了,快让我玩吧!”小熊说:“好啊”小狗坐上跷跷板,一下就被翘得老高,小狗说:“原来小猴子比我还重呀!”小朋友,你知道谁最轻,谁最重?

  看来难不倒小朋友,可方老师碰到一个难题,小朋友愿意帮忙吗?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能帮上忙?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板书:称)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有放东西或放一样重的东西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哪边重指针就偏向哪一边)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谁能看出来?为什么?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

  说说谁轻谁重。

  小组汇报。适时鼓励,其他同学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对汇报者给予评价。

  师总结:对于重量很相近的物品,我们可以采用称一称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小猴子和小熊可佩服小朋友了,说你们是最棒的。但是方老师想再考考小朋友,让其他老师看看咱们班的小朋友的出色表现。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2、奖励一个故事(音乐)。(小熊、小猴子,小狗)

《轻重》教学设计 篇12

  我从情境引入:“同学们,今天小熊和小猴去游乐园玩,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学生听到要去游乐园,个个都高兴地说:“好!”这时我播放课件,课件出示小熊和小猴玩翘翘板的画面。我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大声说:“玩翘翘板。”谁能告诉老师小熊和小猴比:谁重?这是很多学生都举起小手,小朋友都说小熊重!我接着问:“你们都说小熊重,谁愿意说说理由?”话刚落,小朋友个个都说:“我来。”我叫了一个平时不爱举手的小朋友回答,“因为小熊在下面,小猴在上面,所以小熊重”我问:“你们认为对吗?”小朋友们异口同声说:“对”,看来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较丰富的。

  当我讲“练一练“习题三时,当时的情况令我束手无策。我出示习题图片,一个天平称里是一棵白菜和一个萝卜,一个天平称里是一个萝卜和一个茄子,比较这三种菜谁最重,谁最轻,当我问“白菜、萝卜、茄子谁最重?”

  “白菜重。”

  “为什么?“

  一个小朋友说:“因为白菜大。”

  “大的东西一定重吗?”

  “街上卖的棉花糖你吃过吗?”

  “吃过。”

  “棉花糖那么大,老师的这盒粉笔比棉花糖小,是否棉花糖重?”

  “不是。”

  “大的东西不一定重,是吗?

  “是。”

  “还有不同想法吗?”

  没有学生回答。看来学生还不够灵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我多次提示,学生依然表情茫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好暂时搁下转到下一题,两个天平,一个天平是两只螃蟹和一条鱼一样螃蟹重,一个天平是一条鱼和四只虾一样重,

  “一条鱼、一只螃蟹、一只虾,谁最重,谁最轻。”

  “鱼重。”

  我让孩子说说理由。居然说“鱼大,所以鱼比虾重。”

  “谁最轻?”

  孩子说的答案不一,看来学生还没有等量代换的意识仅仅是从物体表面寻找答案。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只好搁下悬而未解的问题。

《轻重》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教学设计点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

  左重右轻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为学习10以内的加法做铺垫.

  活动准备

  1.天平

  2.1克、3克、4克、5克、6克的砝码各1个,2克的砝码2个

  活动题目

  在天平的右边放入2克和6克的砝码各1个,天平的左边放入5克的砝码1个,现在天

  平是左轻右重.从剩余的4个砝码中任意选择两个,放入天平的托盘上,以改变现在天平左轻右重的情况,可以怎样放?

  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操作.

  2.总结方法.

  3.分组演示并说明.

  参考答案

  方法一:只在左边放.

  1.使天平左右平衡:

  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2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2+5=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2.使天平左重右轻:

  (1)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2)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3)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4)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5)在左边放入质量是3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3+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方法二:在左右两边都放一个.

  左边放入质量是4克的砝码,右边放入质量是1的砝码,由于4+5=1+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轻重》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玩的?和谁一起玩的?(学生回答,引出重的一端会下去,轻的一端会上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重的比较。(师板书:轻重)

  2.你们喜欢玩这个游戏,小动物也喜欢玩跷跷板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出示小猴和小熊玩跷跷板的图片)

  瞧!这是谁呀?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小猴被翘起来了,小熊沉下去了)

  3.思考:

  a.小猴为什么会被翘得老高?这一现象说明了生么?(引导学生得出:小猴轻,小熊重的结论)

  b.你们是怎么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呢?(看出来的)

  4.小结:是的,有很多物体用眼睛就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种方法就是看一看的方法。(教师板书 看一看)

  5.活动。请两个同学上来,其他同学看一看,说说谁轻谁重。(请两人为一组,分别让大家目测。学生参与的兴致很高)

  二 .掂一掂

  1.同学们真是火眼睛睛,现在再来看一看老师这里的两个盒子,猜猜谁轻谁重?(大盒子是空的,小盒子里装满了实物)

  2.学生果然都猜大盒子重,小盒子轻。教师不予表态。指名上来用手掂一掂。

  3.小结:这样看来,有的物体光用眼睛看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是要用手去掂一掂才能知道。(板书:掂一掂)

  4.学生实验

  a.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身边的物体,等会说说谁轻谁重,(文具盒和书、铅笔和橡皮、本子和尺子……………………)

  b.学生回答,要求说清楚谁比谁轻、重

  三. 称一称

  1.请同桌的同学掂一掂两人的文具盒,比比谁轻谁重。(同桌意见可能会有不同)

  2.看来我们又遇到了问题,这两个文具盒差不多重,用手掂一掂的 方法又很难确定它们的轻重,那该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引导学生说出称一称的办法,借助测量工具)

  3.老师这有一架天平(出示天平)谁来试试?说说到底谁的文具盒重?(学生操作,回答)

  师:比较物体还有一种方法 就叫称一称(师板书:称一称)

  4.游戏,猜猜看哪种水果重?(师准备各种水果|饼干)

  学生先猜后称。

  5.小结:刚才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的呢 ?(学生回答: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

  师:在什么情况下用看一看的方法呢?在什么情况下掂一掂的方法呢?在什么情况下又是用称一称的方法呢?

  总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的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轻重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当看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当掂不出又看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

  四.练一练(书本第21页1至4题)

  五.结束

  课后反思:这节课上的感觉还是比较成功,课后老师们的评价也是还不错的,但是我觉得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语言上还是不够精炼,提出问题后有些急于想把学生引向我所需要的答案,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时间有点仓促.

《轻重》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20页——21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天平、玩具两个、1个梨子、1个苹果、翘翘板一个、墨水盒两个。

  学生准备:水果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师出示圣诞老人和天线宝宝)。两个好朋友来到公园坐翘翘板,仔细观察翘翘板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天线宝宝那边沉了下去。

  师:那为什么天线宝宝这边要沉下去,圣诞老人那边要翘起来呢?

  生思考:因为天线宝宝更重。

  师引导生说完整的话:天线宝宝要比圣诞老人重。

  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来学比轻重(板书课题:比轻重)。

  二.讲授新课。

  1.感知轻重(用眼睛就能判断的轻重)

  ①师:孩子们想做翘翘板吗?想坐的孩子请坐直。

  请一生伸开双手来当翘翘板,老师和另一生来坐翘翘板,全班孩子用手势来表示翘翘板的变化。

  并请生来完整的说两句话。(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师:孩子们真能干,那你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找物体,并说出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2.掂一掂(用眼睛不好判断的)

  师左手拿一个蓝墨水盒,右手拿一个红墨水盒,(大小、形状完全相同)请生猜猜谁重谁轻?

  生在下面有不同的答案

  师:请认为他们一样重的孩子用手势告诉老师。

  请认为红墨水盒比蓝墨水盒重的孩子用手势告诉师。

  请认为蓝墨水盒比红墨水盒重的孩子用手势告诉师。

  师:啊!大家有不同的意见,那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判断呢?(引出掂一掂)

  请生来掂一掂两个墨水盒,结果是:红墨水盒比蓝墨水盒重。

  师:这两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墨水盒,为什么会有轻重呢?

  师打开两个墨水盒。

  生大笑,原来红墨水盒里有墨水瓶,蓝墨水盒里没有墨水瓶。

  师总结:孩子们在生活中千万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欺骗,应该多亲身去体验感受一下。

  活动:生拿出带来的两个水果掂一掂,掂完后自己小声的告诉自己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请生汇报,强调说完整的两句话。

  3.称一称。

  师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根据肉眼无法判断,因而会出现不同意见之间的冲突。)

  师: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究竟谁轻谁重?

  生:用手掂一掂。

  (教师可把梨和苹果给这位同学,让他用手掂一掂。由于两个水果轻重相差不大,所以手掂不容易比轻重。)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比较轻重的工具。(师出示天平称)

  师:这是一架天平称。我们利用它来比一比,苹果和梨究竟谁轻谁重?

  (师示范)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变化。

  生兴奋地说:梨子比苹果重,苹果比梨子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放梨子这边沉下去了,放苹果那边翘起来。

  师:孩子们真聪明。

  师继续演示天平,生说。巩固练习。

  三.练一练

  1.练一练第一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学生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讨论。

  师提示:是1个苹果和1个橘子相比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活动课,但上完课后我感觉孩子们根本没有动起来,仔细想了想,原因主要是出现在我的身上。在设计课时,整个一堂课的主体思维是很清晰的,开课的生动有趣性也做到了,但是在本课的第二个活动环节上(掂一掂),由于我的准备不充分,以及口令不明确,造成了孩子们没有根本的动起来,活动就成了一种形式了。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起到它的效果,孩子们从这儿就开始精力分散了。我的组织教学语言还得加强,对孩子的评价要做到生动有趣。做到用语气语调的变化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问题思考: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进行小组活动吗?

《轻重》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

  师:请一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来,向两侧平伸双臂。

  (教师将两个不同轻重的书包同时放在其两手臂中。)

  (2)师:大家观察讲台前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看来不管是做实验的同学还是观察的同学,都能感受到往下沉的这边较重,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生:小熊重、小猴轻。

  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个盒子。猜猜哪个轻,哪个重?(大小两个盒子,小的重,大的轻)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这样看来,有的物体只用眼睛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要用到别的方法,比如说用手“掂一掂”。(学生跟着老师说一遍并做做掂一掂的动作。)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橘子各一个),谁来试一试?

  师拿给学生,比一比,什么重,什么轻?还有谁想试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板书:称一称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1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师:你为什么在香蕉后面画圆,橘子后面画勾?(生说明理由。)

  轻的画√,重的画○。

  (2)第21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轻的画√,重的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同样重,所以一个西瓜就比其中的一个菠萝重。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轻 重

  看 掂 称

《轻重》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轻重有初步认识.

  2.会比较相同数量的物体的轻与重.

  3.认识天平,会运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等方式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运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轻重.

  教学关键:多运用实物,使学生通过实践会比较轻重.

  教学准备:书包,课件,各类球,题卡,人体秤

  学具准备:水果两个,喜欢的玩具两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

  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和父母一起做了个实验,你们做了吗 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师:请你把两臂伸平,老师要在你的两臂上各挂一个书包.

  师: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呀 这说明什么呢

  师: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学习《轻重》.板书:轻重

  师:今天我们要用"p"表示轻,用" "表示重.

  二,教学流程

  (一)说一说

  师:暑假到了,今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起来到了游乐场,我们也去看看吧!(出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师:轻重不但可以用眼睛看出来还可以用手掂出来呢!

  (二)掂一掂

  师:请小朋友们掂一掂自己的文具盒和练习本(举起来),谁能说说你的两只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你怎么知道文具盒重,本子轻啊

  师:下面小朋友们可以选两样和刚才不同的文具,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玩具我们再来掂一掂,比一比这次谁轻谁重.

  把你掂得的结果先和同桌说一说,也可以交换着掂一掂.

  师:谁想说给大家听

  (三)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掂的是文具和玩具,下面我们要来掂一掂小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快拿出来掂一掂吧!

  师:你们感觉怎么样

  师:当这两种东西差不多重时,我们用手掂是很难知道它们的轻重的,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把你的好方法先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你的办法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不错,老师也有一个办法,想知道吗 大家看.(出课件)

  师:它叫天平,用它可以称出物体的轻重.

  师:现在我们就来称苹果和梨的轻重.

  师: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谁和谁比,谁轻谁重 你是怎么发现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

  师:小香蕉等不及了,非要和鸭梨比一比,小朋友们看出什么了

  师:苹果和梨比,苹果重;梨和香蕉比,梨重;现在我们把这两幅图合起来看看,请小朋友们比比它们三个谁最重谁最轻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出图)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会比较物体的轻重了.

  (四)课间休息

  师:下面我们休息一下,我们一起来拍球好不好

  听老师讲要求:每一组同学都上前来选一个和同桌不同的球,也可以和同桌换着拍拍,看看谁的球轻,谁的球重 (音乐起)

  师:为什么这几个球没人拿

  师:看,在我们游戏中也能用到轻重.

  (五)练一练

  1.请小朋友们拿出题卡,共同判断一下,轻的画"p"重的画" ".

  2.师:小朋友们,爱吃西瓜和菠萝吗 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

  的轻重.(出课件)

  师:你们看懂了什么 谁还有不同的说法

  师:猜一猜,如果一个西瓜和一个菠萝比,谁轻谁重 你是

  怎么想的 是不是这样呢

  师:现在我们喜欢吃的小苹果也来比轻重了,看一看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 (出课件)

  师:请大家根据这幅图想一想,一个西瓜,一个菠萝和一个

  苹果比较,谁最重,谁最轻 (先和同桌商量商量)

  三,生活中拓展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知道了物体是有轻有重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谁能说一说呀!

  师:要想知道我们班这两位同学的轻重,该怎么办呢 小组研究一下.

  四,反思小结:你们这节课过的快乐吗 你学会了什么 你是怎么比较轻重的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轻重》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38869114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