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精选12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1、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                                     2课时

  2、求平均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2

  一、内容:统计(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册第93、94页)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在统计表中填数,在统计图中画条形图来表示数据。

  策略选择: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从而获得新知。

  三、教学过程:

  预设的学习材料与教学途径

  预设的学习活动与备设活动

  每个环节效果自评

  (一)创设情景,收集原始数据,引入统计。

  (出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1、谈话: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大家,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该怎么买?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你们能给老师想办法吗?

  2、收集原始数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什么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4、汇报得出一些常用的整理记录方法。

  5、教师报,学生进行记录。

  6、比较: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

  7、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统计数据更加简便、清楚。今天我们记录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全班交流,得到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名学生上来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纸上进行记录。

  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

  1、(出示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备查找。

  (1)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

  (2)说一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统计图):我们不光可以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

  (1)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根据喜欢红气球的人数如何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接着把喜欢黄气球、蓝气球、绿气球的人数也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

  (3)老师收集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4)小结,揭示条形统计图。

  (5)提问: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你喜欢统计图还是统计表呢?

  4、由各组组长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好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中的填数。

  学生用数学语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学生同桌议一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觉。

  四人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向学生提供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处理,及时地点拨,通过亲身操作获得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和统计表、图各自不同的特点。并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这样一个开放的环节,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应用:

  1、六一儿童节那一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来请小朋友吃。(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2、提问: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买哪一种呢?你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该听谁的呢?

  3、用学生交流过的“排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4、收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5、把收集到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

  6、展示评议作业。

  7、你们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吗?

  学生选择后快速地排好队,由排头点清本组人数并向老师汇报。

  学生用水彩笔在图中涂色,老师巡视指导。如果数据大了向学生提供另外一班的信息进行涂色。

  分组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练习应用还是利用“六一”这个情景,安排了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分析交流中再一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四)

  今天老师的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还知道了要买的水果是哪一种。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整理,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

  四、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渡过一个“五一”长假,又将迎来一个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是大家都盼望着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每个小朋友。(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气球的图片)你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

  生1:我喜欢红气球。

  生2:我喜欢绿气球。

  …… .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老师该怎么买呢?各种颜色的汽球分别要买多少呢?谁能给老师想想办法?

  生1:如果喜欢红颜色气球的就举一下手,老师就知道要买多少了。

  师:对,老师只要把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问一问大家,通过举手数一数就知道要买多少了。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可能要出现重复举手的现象。

  生2:可以排队分组,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都走到一起来。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分别排好队,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而且也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生3:可以统计一下。

  师:是的,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统计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来收集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分别有多少?为了能收集到大家选择的结果,除了上面大家说的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老师发下的纸上,然后请各组长收齐交到老师地方来。

  (学生操作后收上来。)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选择分别在各种颜色的气球下面。用什么办法来记录呢?请大家来想想办法。

  生1:老师报一个,我们打钩。

  生2:画三角形。

  生3:画圆。

  生4:画方块。

  ……

  师:除了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一个人进行记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4:可以写“正”字。

  师:对,大家可以看书第94页,有三位同学正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收集数据。你们也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那好,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报颜色,你们就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另外再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记录。

  (老师报,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这两位学生用图形的方法进行记录。)

  师:全班学生喜欢哪种气球的结果都已经记录完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在旁边写上数量,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这时候,我发现用划“正”字的叶小朋友数得最快。)

  师:你们看叶小朋友数得这么快,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呢?

  生(叶):我用的是划“正”字的方法。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画,这样数起来就快了。

  师:说得真好。其实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多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数,而且记录起来比较整洁、清楚。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老师报,学生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师:最后数一数结果,你觉得比你第一次数放便了吗?

  生:方便了。

  师:所以今后大家来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时可多用画“正”字的方法这样更清楚,也更有利于统计出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2、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师:我们可以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出示统计表)

  气球

  人数

  红

  黄

  蓝

  绿

  这个统计表有两项内容:一是气球,二是喜欢的人数,你能把刚好统计到的数据填入

  表中吗?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表中进行填表,教师巡视学困生,最后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红气球的有9人,喜欢黄气球的有5人。

  生2:喜欢红气球的人最多。

  生3:喜欢黄气球的人最少。

  生4:都没有超过9人。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也知道不同颜色的气球该买几只了。今天我们不光可以把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出示统计图) 

  你们发现统计图中有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有很多的格子。

  师:对,这些数字和格子可是很有用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一个人,那么这些数就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找到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画好格子。这样一个条形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边演示)现在请大家把喜欢黄、蓝、绿气球的人数也像老师一样在图中画出来。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图中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好的作业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看这就是大家完成的统计图。这“一条一条的”就是表示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美!

  生2:很漂亮!

  生3:高高低低的。

  师:为什么会高高低低的?

  生:因为喜欢各种颜色的气球人数不一样,所以就高高低低的。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理由。

  (学生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们四人都喜欢条形统计图。因为我们四人都喜欢画画,可以边学边画很有意思。

  生2:我们喜欢统计表。因为它很简单,不用画图,直接把数据填上去就可以了。

  生3:我们也喜欢统计表。因为统计图老要画错,画到格子外面去。

  生4:我们喜欢统计图。因为它很漂亮,高高低低的,很美!

  师:大家各说各的理由,很有自己的主见。统计表查找数据比较方便、快捷。而统计图比较直观形象,从条形的“高高低低”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虽然画的时候老要涂到外面去,但只有多加练习,仔细一些就一定能画好。

  3、练习应用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的图片)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呢?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师:但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听谁的呢?我该买什么呢?

  生:哪种水果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一种?

  师:那现在老师不知道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那怎么办呢?

  生:统计一下。

  师:刚才统计的方法比较适合无记名投票,如评选三好学生,竞选班长等,但比较花时间。现在就用大家讲到过的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跑到这些水果地方去有秩序地排好队。

  (学生进行排队,并由排头数出这一排的人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喜欢吃西瓜的有19人,吃草莓的有3人,吃苹果的没有,吃葡萄的2人,吃菠萝的4人。

  师:你知道老师该买哪种水果了吗?

  生: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吃西瓜的人最多.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你有困难吗?

  生:吃西瓜的不够画了。

  师:对,因为这里一格只表示一个人,所以不够画了。但等我们读二年级知道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了,那就可以画了。

  (学生略有明白,教师马上出示隔壁班学生喜欢这些水果的信息统计表:吃西瓜的有7人,吃草莓的有5人,吃苹果的有2人,吃葡萄的5人,吃菠萝的9人。)

  请大家帮隔壁班的同学画到统计图中去好吗?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把好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分组进行提问,再汇报交流。)

  生1:吃西瓜的比吃草莓的多几人?

  生2:吃葡萄的比吃西瓜的少几人?

  生3:吃葡萄的和吃菠萝的一共有几人?

  生4: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大了,我知道了不同颜色的气球要买几只,还知道了该买哪种水果。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1:学到了统计的方法。

  生2:会画条形统计图。

  生3:知道我班喜欢吃西瓜的人最多。

  ……

  四、教学反思

  首先,统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为了让学生能亲身体会统计的作用意义,我为学生创设了“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和水果这样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的过程。在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而且还保证了全班学生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其次,在课堂上我能尊重学生个体的选择。如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进行记录,进行有个性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每次统计数据之后,我都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所得到的数据,并让他们根据这些数据来提问。这样就比较开放,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被某个框子所框住,而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有自己想提的问题。而且课堂上“你提一个,我提一个”无形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各尽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统计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我在第一环节安排的是统计各种颜色的气球各要买多少,而第二个环节安排的是在只能买一种水果的情况下进行统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和统计的必要性、重要性。在第二个环节中,因为吃西瓜的人太多了,以至于用“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的涂色操作无法完成。但我没有去回避这个问题,既然已经产生了何不如顺水推舟地告诉学生因为吃西瓜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我们再去添格子往上画会太麻烦、不美观。但到了二年级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之后,我们操作起来就更加方便了。这样一来学生就感悟到了原来生活中的统计知识真的是奥妙无群,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继续练习画统计图,我就按预设中的内容进行,把另一班的学生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信息提供给他们,作为新的学习材料来涂色。这样一来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使这节课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观,为今后学习新的统计知识打下了伏笔。

  第四,这节课有一个小小的环节体现了“由点到面的放射学习”。在讨论用哪种记录方法整理数据时,学生们谈到了用图形来记录的方法,也谈到了用“正”字的方法,其实在统计数据时用“正”字的方法是比较优化的。但当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时,到黑板上来记录的学生都用了“打勾”的方法,而其他学生也差不多用的是“画圆”、“画△”的方法。就在这时我发现离我最近的那个叶学生(属于班上的尖子生)是用“正”字的方法在记录。我当时就在想如果黑板上的另一个学生用的是“正”字的方法那多好呀!可以直接把这两种方法作一个比较。可我又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机会吗?于是我就让他们记录后数一数喜欢的人数分别是多少。果然不出我所料,正是叶学生统计的最快。于是我就让叶介绍他的记录方法,并问他你为什么数得那么快,把他得体验向全班同学公开。然后我再让大家记录一次,进一步体验到划“正”字方法的好处。这样就由一个人的体验带动了全班学生的体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由点到面的放射学习”。

  第五,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时地追问。当我问学生你对统计图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回答:很美、很漂亮、高高低低的。我就接着追问,为什么画出的条形会高高低低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效果也很自然、很轻松。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课堂总结: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3

  光明小学数学课导学案

  年级

  六年级下册

  课题

  《统计与概率》备课教师杨红霞

  执教         

  杨红霞        

  备课

  日期

  3、11

  学习目标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2、引导学生回顾统计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统计活动中我们一般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在分析统计图时,能准确提取统计信息。难点:在分析统计图时,避免信息产生误导,能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认真分析数据。

  主   要  导  学  过  程教 学 环 节时间分配活动内容导学策略与方法备注一、导入新课

  5分

  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准备怎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情况呢? 

  (1)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全班交流后,选择3个问题开展调查。

  (2)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3)实际开展调查,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4)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够得到到哪些信息?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二、探究新知:             20分1、出示教材第83页第4题图,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怎样整理六(1)班家庭成员人数的调查结果?

  2、可以画条形统计图,并提出一些问题。

  (1)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月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好处?

  (2)假如小芳买课外书用了20元钱,那么小芳的零花钱共有多少元?

  (3)除了上面的扇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你还学了哪些统计图?举例说明集中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三,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15分1、结合实例,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收集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2、看图回答问题,p84  1题,某地区6-12岁儿童平均体重情况。看图回答问题。学生自己完成活动单问题。3、问题生成单的第二题: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那些结论?4、问题生成单第三题:学校气象小组测得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室外气温,并求出平均气温。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四.小结与评价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五.布置作业完成巩固与应用的5、6题板书设 计统计与概率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4

  共案部分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补充练习。

  (1)某商店七、八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如下表。

  请你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商店经理,明年进货时有何打算?

  (2)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小结

  个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二、精要点拨

  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三、拓展延伸

  实践活动。

  ①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②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③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课后反思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自我生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仅是一个载体,学生收获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所生成的方法、技能、情感等等。既然学习是学生自我生长的过程,那么,教学必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对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节课中,比较成功的预设有两处:1、在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中,先让学生观察“从原始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再问学生“能一眼看出每一个项目有多少人想参加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呢?”从而让学生自主产生了整理数据的需要。2、对动态数据的收集整理,预设了一个“陷阱”: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收集整理动态数据。学生在失败中,产生了寻求合作、寻求新方法的欲望。这两处预设,为学生自主探寻、生成合适的整理数据的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意味着教学并非处处皆能预设到。那么,对于课前未曾预设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过程,提供必要的情境,通过递进生成的过程性目标,最终实现整节课的预设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并没有想到以本班学生为样本去收集数据,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使得收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奇怪,都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经验的。因此,教学中,我没有催赶,没有采用明示、暗示的手段,而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去思考,通过三次统计,最终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统计出准确的数据。可见,自我生长的数学课堂,既需要教师在课前作高明的预设,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作智慧的调整,这两者,都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出发点的。 

  确山县靖宇小学数学教案

  备课组:四年级组    第七册     授课人张蕾  授课时间:XX年12月

  共案部分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准确填写完成复式统计表,会看复式统计表,并分析表中所说明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看统计表回答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1.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单式统计表,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有时需要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例3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1)观察与思考。

  ①从以上四个单式统计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内容?

  ②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能不能把这4个小组的人数情况整理成一个统计表?

  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生和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2)分组讨论。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出示表头:     

  表中左上角的一个格(表头)用斜线隔成三格。“1”说明横向类别,“2”说明竖向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横栏和竖栏交叉数据的(有时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3)指导填表。

  ①由学生独立填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小组人数统计表

  年 月

  ②引导学生检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验算的习惯。

  (4)根据合编后的统计表回答问题。

  ①这四个小组共有学生__人,其中男生有__人,女生__人;

  ②人数最多的是__小组;

  ③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小组;

  ④女生人数最少的是__小组。

  2.巩固练习。

  1)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4年:粮食44450万吨,棉花425万吨

  1995年:粮食46500万吨,棉花450万吨

  1996年:粮食49000万吨,棉花42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

  年 月 日

  提问: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为什么?

  说明:表头中横向类别与竖向类别的位置是可以交换的。

  (2)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19xx年第一季度售出图书统计表

  年 月 日

  ①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问:竖栏标明的是什么?横栏标明的是什么?

  ②由学生独立填好统计表。

  ③引导学生检验,提问:怎样才能保证填写的数据准确无误?

  3.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解答。

  公交汽车公司有三个车队,各队男、女职工人数如下:

  一队有男职工38人,女职工42人;

  二队有男职工41人,女职工45人;

  三队有男职工39人,女职工43人。

  根据以上数据算出各队人数和全公司人数,并制成统计表。

  (订正:公交汽车公司职工人数统计表

  ×年×月×日

  个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出示表头:     

  表中左上角的一个格(表头)用斜线隔成三格。“1”说明横向类别,“2”说明竖向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横栏和竖栏交叉数据的(有时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名称)

  二、精要点拨

  想一想:统计表中怎样划分栏目才能反映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

  三、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1)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4年:粮食44450万吨,棉花425万吨

  1995年:粮食46500万吨,棉花450万吨

  1996年:粮食49000万吨,棉花42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我国1994~1996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统计表

  年 月 日

  提问:表中数据是否需要写单位名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矛盾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大象爷爷的生日到了,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o you……(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 

  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小动物? 

  生2:我想知道小猴家来了几只? 

  生3:我想知道小狗家来了几只? 

  生4:我想知道小猪家来了几只? 

  师:这张图上,来大象家的客人排列得比较乱,你能想一个什么好办法,让别人一下子就知道刚才提的问题呢? 

  生:可以把它们一样的小动物放在一起。 

  师:对,也就是可以把它们分类理一理。 

  评: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大象爷爷过生日”这一儿童熟悉的社会画面,具有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悦耳的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师适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简单的统计图 

  师:咱们可以请积木来帮忙整理,一块积木表示一只小动物(每块积木侧面贴有动物图案)。每一只小动物用哪种积木表示? 

  生:用长方体表示小狗,用正方体表示小猴,用圆柱体表示小猪。 

  (学生独立操作:在桌面上自下往上搭,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一只只小动物依次来大象家的过程,屏幕上出现一个小动物,学生就搭一个,一人板演。) 

  评: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自己动脑动手作数学收集整理材料,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学生手脑并用都参与搭积木的活动过程亲自感受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并培养了学生应用多种感官参与思维活动的能力。用积木表示小动物,渗透了替代思想,搭好的积木就是立体的统计图;要求放在桌面上搭,体现了统计必须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思想;要求学生自下而上搭,暗示了制作统计图必须自下而上的方法,为以后的统计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狗家来了4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猪家来了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家来了5只。(教师根据口答板书。) 

  师:像这样,把来大象家做客的客人分类理一理的过程就是统计。 

  三、简单的统计表 

  师:从这幅图中,还能统计什么? 

  生:还能统计花。 

  师:可以把这些花按什么来分类理一理? 

  生:按颜色来理一理。 

  师: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学生独立操作:把花分颜色整理在线框内,一个框里摆一种花,一人板演。) 

  师:刚才小朋友把花按颜色理一理的过程就是什么? 

  生:就是统计。 

  师:看了这张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红花有5朵。 

  生2:我发现了黄花有4朵。 

  生3:我发现了绿花有3朵。 

  生4:我发现了紫花有2朵。 

  生5:我发现了这些花是按从多到少的规律排列的。 

  生6:我发现了这张图排列的像楼梯。 

  师:你真聪明!这正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生7:…… 

  师:老师根据这张统计图,画了一张表,你能填吗? 

  (学生自己填表后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如下:) 红花 黄花 绿花 紫花 

  (5)朵 (4)朵 (3)朵 (2)朵 

  师:看了这张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我想问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多? 

  生2:红花和黄花一共有9朵。 

  生3:我想问绿花比紫花多几朵? 

  生4:绿花比紫花多1朵。 

  生5:我想问四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生6:四种花一共有14朵。 

  生7:我想问为什么红花有5朵,黄花有4朵,绿花有3多,紫花有2朵? 

  生8:因为图上就画了这么多吗! 

  生9:我想问什么花最多?什么花最少? 

  生10:…… 

  评:章志光教授这样说:“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的教学有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 

  四、巩固应用 

  师: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帮了它统计的大忙,想请客,请大家吃水果呢!它来到水果店一看,呀,这里的水果又多又新鲜,有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可是呀,它不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哪些要多买一些点,哪些要少买一点,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先进行统计。 

  师:大象爷爷该怎样统计呢?大家愿意帮忙吗? 

  (小组活动:将每人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在虚线框里,再将小组的统计结果填在书上色统计表里,同时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 

  师:请各组长汇报并展示统计表。 

  组长1:我们组最喜欢吃苹果的有2人,没有人喜欢吃梨,最喜欢吃西瓜的有1人,最喜欢吃桃子的有1人,最喜欢吃草莓的有3人。 苹果   

  梨 西瓜 桃子 草莓 

  2人 0人 1人 1人 3人 

  组长2:…… 

  师:猜一猜,我们全班最喜欢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多?最喜欢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少? 

  生:我猜最喜欢吃梨的人最少,最喜欢吃草莓的人最多。 

  评:让学生猜一猜,一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者又重视了学生估算能力、数感的培养,可谓一石双鸟。 

  师:小朋友到底猜的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算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各组统计表汇总全班最喜欢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多,最喜欢吃什么水果的人最少。) 

  生:我们算下来全班最喜欢吃苹果的有7人,最喜欢吃梨的有3人,最喜欢吃西瓜的有8人,最喜欢吃桃子的有6人,最喜欢吃草莓的有16人。 

  师:每一种水果都有很丰富的营养,小朋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每一种水果都得吃,不能偏食。 

  评:新的数学教育观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尝试采用了分组实践操作的方法,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享受到合作的欢乐和成功的愉悦。 

  五、反思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会了怎样统计。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我想统计全班小朋友。 

  师:可以按什么统计? 

  生1:可以分成男同学和女同学。 

  生2:可以分成高的和矮的。 

  生3:可以分成胖的和瘦的。 

  生4:“可以分成长头发的和短头发的。 

  生5:可以分成扎辫子的和没扎辫子的。 

  生6:可以分成姓张的和不姓张的。 

  生7:可以分成有牌子的和没有牌子的。 

  生8:可以把双胞胎分出来。 

  生9:可以分成有红领巾和没有红领巾的。 

  生10:可以按衣服的颜色分。 

  师:小朋友真聪明,想到那么多呢!还可以统计什么? 

  生:还可以统计来听课的老师。 

  师:可以按什么统计? 

  (学生回头仔细观察。) 

  生1:可以分为男老师和女老师。 

  生2:可以分为长头发的和短头发的。 

  生3:可以分为我们学校的和不是我们学校的。 

  生4:可以分为戴眼镜的和不戴眼镜的。 

  生5:可以分为带皮包的和不带皮包的。 

  (在场的老师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 

  评:在这一刻,学生的思维闸门完全打开了,他们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自由联想,畅所欲言。面对问题,能主动寻找其知识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正是应用意识的具体体现。在这一刻,学生深深地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对学习的好奇心,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总评: 

  执教者注重转变角色,把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实践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全体学生不断萌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的评价观彻底改变,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想,突破了学科本位,将美术音乐引入课堂,营造了愉悦的情境,学生学习热情高,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体现了学生较高参与率,体现了学生能学习、会学习,体现了探索创新,是体现课改新理念的一堂好课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6

  第一学段在每一册教材里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一年级(上册)

  用分、排、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简单的表格。象形统计图。

  一年级(下册)

  用分类、符号记录等方法收集、整理随机事件中的信息。简单的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

  方块统计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或可能。

  二年级(下册)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获得不同的数据。

  三年级(上册)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怎样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全单元编写了一道例题、一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分别是: 联系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介绍了演唱比赛时是怎样计算平均分的,结合实践活动讲述了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知识。

  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这些都是例题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例题的编写线索。

  例题首先创设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教材提示学生: 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虽然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都是新概念,但由于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又在现实情境之中,他们大都能够接受。怎样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教材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可以在条形统计图上移多补少,使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个数合起来平均分。无论哪种方法,都能清楚地体现了平均数的意义——4名男生套中的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重新分配,让各人套中的个数都相同。学生在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中,领会了平均数的意义。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后,继续求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这时男生套得准一些就很清楚了。在这道例题里,学生学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体会到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作用。

  教学这道例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情境要浓,认知冲突要强烈。充分利用“套圈”这个学生喜欢的游戏和比较男、女生谁套得准这个学生喜欢的问题,迅速形成欲求不能、欲罢不甘的矛盾状态,在原有的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心理氛围中进入“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个新课题的学习中去。第二,让学生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当提出分别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后,不要急于讨论或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因为还不具备理解平均数意义的条件。要先让他们去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无论他们采用哪种方法(在图上移多补少或先加后除计算),都能体会到是原来各人套中个数不同变成各人套中个数相同,而且几个人套中的总个数没有变,这就是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讲给学生听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的。所以,教学平均数意义的理想时机是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以后,教学的方法是学生讲方法、悟体会。第三,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并比较了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以后,要组织学生说说平均数有什么用,既巩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想想做做”第1题先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是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是让学生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第3题是判断题。160厘米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一名队员的身高,篮球队里会有身高低于160厘米的队员,也肯定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在教学第4题时,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哪几天卖出苹果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哪几天卖出橘子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分析各个数据在整体里的位置。

  练习九不以计算平均数为重点,而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求得的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描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第3题先找到哪位同学捐的本数最多,再计算平均每位同学捐的本数。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就能知道平均数一定比最大的那个数小,比最小的那个数大。这就是平均数的范围,也是估计平均数的常用方法。第4题也有这样的设计意图,能为第6题的估计作铺垫。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型实践活动。在“提出问题”栏目里,从运动会使身上出汗、脉搏加快、呼吸加速等方面,选择脉搏加快作为研究的专题。“实验讨论”栏目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教材帮助学生设计了研究方案,让学生调查、处理数据,并利用统计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回答专题里的问题。“引申反思”栏目除了走访体育老师,还要学生自行设计研究运动引起呼吸变化这个问题。这次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更深的感受,能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科书第105页例1的场景图.

  2,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学生各自填写,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4,哪个组的男生最多 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认识复式统计表

  1,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2,学生观察,交流:

  (指航模小组男生格)你知道这一格该填哪个数吗

  (指航模小组女生格)这一格又该填哪个数

  (指航模小组合计格)这一格呢

  (分别指男,女生总计格)这两格分别应该怎样填

  3, "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 "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 "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 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 (人数)

  4,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合在这张统计表中.会不会 学生尝试填写,指名板演.

  5,指总计格)谁来说说"总计"是怎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6,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7,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那些特点

  8,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什么名称 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你能分别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吗 "总计"是怎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算法吗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1)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2)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3)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解答.

  (4)指导学生分小组调查小组里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

  (5)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为什么这张表中没有"合计"栏与"总计"栏

  从张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 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任务

  1,课前了解学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三个班在田径运动会上的得分情况.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8

  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关于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 范文,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

  教材简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小朋友,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学生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这一层次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学生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步培养“主角”意识。】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师:小朋友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把它从附页中剪下来,以组为单位理一理,并说说  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学生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学生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9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学习内容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⑴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⑵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简单的数据分析(1)

  学习内容:教材第3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学具准备:空白统计图二张。

  学习流程:

  一、引入:

  1.以前学习过什么样的统计图?

  2.使用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二、自学交流:

  1、根据课本38页统计表绘制纵向条形统计图(发给学生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并把38页统计图填涂完整。(提示:在统计图上标明数据。)

  2、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通过绘图,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说一说在填涂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4、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5、比较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分辨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

  (1)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2)拿出第二张空白统计图,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条形,标出数据再分析 。

  6、你认为应该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第一题:

  (1)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快?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慢?

  (2)如果它们赛跑,谁跑第一,谁跑最后?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收集同学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并制成横向条形统计图,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深化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简单的数据分析(2)

  学习内容:教材第3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能体会统计的意义。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学习难点:能分析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学具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学习流程:

  一、引入:

  1、你知道你的身高和体重吗?

  2、比一比你们小组谁最高,谁最重?

  二、自学交流:

  1、统计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体重,完成统计表。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2、讨论学习:

  (1)如果把以上统计表制成纵向统计图,你准备每格表示几厘米?

  (2)能不能用最简洁、明白的方法,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统计图。

  3、出示(每格代表10厘米、5厘米的条形统计图)分析: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每格代表1厘米、2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哪一种太长?

  (1)重点观察:每格代表2厘米、1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要从这张图看出学生身高的差距只要哪些部分?(底下的名字与0,上面的一部分)那中间一部分怎么办?

  (2)折叠的部分在图中怎样表示?

  (3)出示制好的折叠式统计图:仔细观察,那一部分是折叠的,表示多少?与过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

  4、小结:什么时候要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数据比较大、数据相差比较小)

  5、试一试,用这种简洁明白的方法制作以上同学体重统计图。

  (1)从上面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比较:你能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下,哪些是在正常值以上?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独立完成数学书p40页练习十第2题:

  (1)你得到哪些信息?

  (2)图书室要购买一批新书,你认为应怎样购买?

  2、完成数学书p41页第3题:

  (1)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他们中谁最有可能入选校游泳队?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课后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分析相应的信息。

  平均数(一)

  学习内容: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二)

  学习内容: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4页的内容。

  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难点:会把统计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

  卡纸、口算题、彩笔。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组织学生出游为导学和学生活动的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六 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大家想去什么地方玩?(播放公园、淘气猫乐园、香陈湾游乐园的美丽景色。)

  生:答┄┄。

  师:刚才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呢?为了让去的地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我们必须对大家的想法进行调查。(板书课题:统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了解大家都愿去什么地方游玩?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和想法)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同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

  师:下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长记录调查结果并汇报调查的方法,大家比赛一下哪一组讨论的好,回答的正确,速度快。注意每人只选一个地方。

  师:听到小朋友们的精彩的发言,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呢?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调查小组成员的意见的!

  (得出:逐一问、做标记、举手表决、“正”字统计法等)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的小机灵,向同学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挑出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探索统计的方法,此时并没有最优方法,而是放手让他们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同学们的统计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学习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一个统计图。让我们先欣赏别人绘制的漂亮的、规范的统计图。(播放课件)

  实验小学一年级(2)班春游情况统计图

  公园

  淘气猫

  香陈湾

  森林庄园

  人数

  8

  6

  9

  12

  三:自主练习 巩固深化.

  师:让我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画有条形统计图的纸,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你们组统计结果绘制漂亮的条形统计图。注意绘制一格代表一人。

  (教师巡回辅导)

  师:让我们欣赏小朋友们的作品吧!

  (在投影仪上展示小朋友们制作的统计图。边欣赏边评价,鼓励小朋友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经历了调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的作用。]

  师:小朋友看到的这些统计图都是用条形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我们叫它们什么统计图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和老师一起制作班级六一出游情况条形统计图。

  (根据班长对出游情况的统计结果在电脑上绘制,.

  双龙小学一(1)班六一”出游情况统计图

  地点

  公园

  淘气猫乐园

  香陈湾游乐园

  人数

  14

  12

  6

  师:你从统计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们班共有:14+12+6=32(人)

  生2:去公园的比去淘气猫乐园的人数多:14-12=2(人)

  生3:去香陈湾的人数最少只有6人。

  生4:小朋友们大多愿去公园玩。

  生5:去公园的比去香陈湾的人数多:14-6=8(人)小朋友们可以去公园玩。

  ……

  师:小朋友们回答的可真精彩,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尊重大家的意愿尽情地欣赏公园的美景吧!

  (播放公园的风景,带领小朋友尽情地欣赏。)

  [设计意图:根据统计经过作出决策,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小朋友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

  四:应用拓展,实践创新.

  师:“六一”儿童节到时,我们班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朋友们认为举行什么样的活动好呢?请小朋友们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老师出出主意,解决这个难题好吗?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这个任务,比一比哪一的方法好?制作的统计图漂亮、美观。

  (教师巡回辅导,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块完成统计图并展示统计结果。)

  [设计意图:组织比赛---引入主题,让学生体会感知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师:从这幅统计图中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小组合作并交流解决数学问题。

  ……

  师:看大屏上的数学问题小组对照是否和老师想的一样。

  出示:相关的数学问题和算式。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真棒!你们今天这么爱动脑筋,而且做事有计划,有主意,并且学会了统计数学信息能创作优美的条形统计图。特别可爱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合作。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下面同桌有条理的交流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重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难点:

  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项目?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

  2、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3、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游泳的数学信息?(学生甘居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分析后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核对)

  三、应用练习

  1、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四、总结

  学生总结、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何特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复习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我上的是第八单元统计知识的复习课,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感受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接触过有关统计的知识,对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复习,让学生能读懂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预测从而感受统计的作用加强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及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并能独自归纳总结该部分内容的知识要点。能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进行统计。

  2、通过复习能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3、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

  4、通过复习能根据数据做出大胆而合理的判断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吗?你知道如果答题遇到了困难,有几种求助方法吗?有一位小朋友也去参加了开心词典,他遇到了一道题无法解答,求助现场观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场观众是怎样选择的,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引出条形统计图)

  (创设情景以“开心辞典”中求助现场观众的部分场景为导入内容,用观众选择答案为素材引出条形统计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位小朋友最可能选择哪个答案?为什么?你怎么看出选c的人多?

  (通过生活情景的展示,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们看“开心辞典”的导演,用了我们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把观众的选择的答案清楚地表示表示出来了(条形统计图)我们还学过哪种统计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那导演为什么不用我们学过的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观众选择答案的信息呢?

  (在提问中让学生感受两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二、对比辨析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几组数据

  本届亚运会多哈地区一周天气统计表

  星期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七

  温度

  17

  19

  22

  26

  24

  20

  16

  本届亚运会金牌排行榜

  国家

  中国

  日本

  韩国

  哈萨克斯坦

  泰国

  金牌总数

  165

  58

  50

  23

  13

  本届亚运会各国运动员人数统计

  国家

  中国

  日本

  韩国

  印度

  人数

  928

  854

  725

  589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三组信息你们想一想,他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说说理由。(通过学生对生活实例的辨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种统计图表示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对统计图的再认识。)

  三、知识强化

  教师出示一幅图中单位不统一的错误统计图让学生辨析。强化学生对一幅图中一个格表示的数量是相等的概念。

  教师在出示一幅纵坐标单位确定过大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辨析来强化‘根据实际数量的多少确定一个格所表示的单位是多少’的知识要领。从而感受感受统计图的美。

  (本环节主要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为导入,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找到错误原因,强化正确的感念,培养审美能力)

  四、读图训练

  教师继续以亚运会为主线,结合历年的亚运会中国夺金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能根据统计图上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简单的预测,进一步理解统计的价值,同时感受中国体育发展的强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综合练习

  以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搜集全国人民备战奥运的部分信息为主线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制图、预测等能力的培养。(把练习与情景贯穿在一起,不仅给学生一种整体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练习的兴味性)

  1、基础训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哪些信息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小组合作交流)(本练习的安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2、能力训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现场互动调查,进行数据通过搜集整理并用适合的统计图表示出来。(该练习待定)

  3、拓展训练:结合统计图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尝试自主解答,从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小组合作)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404221149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