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克的认识

克的认识

薄凉之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克的认识

微信扫码分享

克的认识(精选13篇)

克的认识 篇1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克的认识,以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两个部分。教材先从食品包装袋上标明的计量单位“克”引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然后认识大小不同的砝码,安排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体会1克很轻;再实际掂一掂2分硬币等物品,丰富对1克的认识,初步形成1克的观念。接着通过用秤称两袋500克的食盐,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教学内容:p 33——35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

  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

  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教后小记:

克的认识 篇2

  教学内容 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

  2.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观念.

  3.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各称:

  李小明身高1( ) 48( ),体重45( )

  问:在米,厘米,千克三个单位中,哪一个是计量物体重量的 除千克之外,你还知道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是什么吗

  揭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另外两个重量:克和吨.首先,我们来认识克.

  (板书:克的认识)

  1克到底有多重 它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1.克的认识

  (1)克用符号"g"表示,指导书写.

  (2)介绍天平.

  ①教师用实物逐一介绍天平的各部分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及使用方法.

  ②天平可以比较出物品的轻重.教师演示;(天平两个托盘中分别放入两个重量不等的砝码,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倾斜情况,得出天平的指针向哪边倾斜,哪边物品就重).

  (3)建立1克的实际观念.

  师导入:天平除可比较物品轻重外,最主要的作用是称量物品的重量.怎样用天平称量物品 我们称几种物品来看.(事先选定的)

  ①师演示(天平左边放一枚2分硬币,右边放入1克的砝码.)

  指导观察: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位置 说明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多少 (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

  ②师把天平的右边托盘中2分硬币取下,换一粒花生米,使指针又指在标尺中央.指导观察天平后提问:一粒花生米的重量是多少 (一粒花生米的重量大约是1克.)

  ③请你猜一猜.

  老师手拿一张32开白纸:谁知道,这张纸的重量大约是几克 (指生猜出不同的重量).用天平验证:这张纸的重量大约是1克.

  老师手托一把黄豆:谁再猜一猜,这样的黄豆,几粒大约重1克 (生说答案不一)用天平验证:4粒黄豆的重量大约是1克.

  ④我们用天平称量了几种物品 谁的重量是1克 让生亲自感知1克的重量:用手亲自掂一掂2分硬币,一粒花生米,一张32开纸,四粒黄豆.

  指导比较:请同学们按老师说的掂一掂.

  左手掂一枚2分硬币,右手掂一张纸.问:这两种物品什么一样 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了解两者重量一样,大小不一样.)

  左手掂4粒黄豆.右手掂一粒花生米.问:你发现什么了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物品重量相等,数量不相等.)

  判断题:①大的物品比小的物品重.( )

  ②个数少的物品一定比个数多的轻.( )

  师小结:我们通过用天平称量,知道了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又亲手掂出了1克到底是多重.下面我们再认识几种称量工具.

  2.介绍盘秤

  (1)(拿实物)你认识这是什么秤 你在哪见过这样的秤

  (2)介绍盘秤使用方法.

  3.用弹簧秤感知操作:

  (1)(投影)这是什么秤 指名分别指出100克,300克,500克的位置.

  (指导读数)看弹簧秤上0—100克之间分成几个小格 每一格表示多少克 师抽拉片,指导学生读出60克,270克,430克的重量.

  (2)操作实践(看谁称得快)

  ①让每人称一称自己的文具盒,数学书,钢笔的重量,再掂一掂它们的重量.

  ②每两人一组,用老师发的塑料袋,称出100克的沙子.老师巡视,指导.

  ③100克,100克地称出10袋沙子.

  ④推理: 1袋沙子重100克,这样的 2袋重多少克 3袋重多少克 5袋呢 10袋呢

  用弹簧秤验证:3个100克是300克,5个100克是500克.

  4.克和千克的关系

  问:①10袋100克的沙子是多重 (板书:1000克)

  引导1000克是几千克呢 用盘秤称10袋沙子,指名读数,(1千克)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

  1000克是几千克 (板:1千克)

  1千克是多少克 (1千克=1000克)

  千克和克谁大谁小 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合适

  小结: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平时,我们称量较轻的物品就用克作单位,称量较重的物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投影)

  舒肤佳香皂 400( )

  钢笔 20( )

  小鸟 2( )

  2.填空:(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 )克.

  (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 )克,是( )千克.

  3.判断:(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 )

  (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 )

  (3)1千克棉花比 1000克铁轻.( )

  4.小游戏:(请你称一称)

  王明要用500克的弹簧秤,称出1千克的瓜子,他要怎样称 称几次 请你帮帮他.(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称后)问:怎样称的最快.(称2个500克.)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内容:克的认识(二稿)

  教学目标:体验一克很轻,所占的体积一般很少,不过不同密度的物质,体积也是不一样的.学会看秤,并了解生活中克的一些应用.

  教学过程:

  师:星期天老师去超市称了一些巧克力,你们想吃吗 不过,我想请你猜一猜,这里一共有多重

  (秤称一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不到一千克)那我们还能说是几千克吗 那该用什么单位呢 这么多巧克力又到底是多少克呢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1克有多重.有谁已经知道1克了吗 你觉得一克怎么样 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1体验一克

  (1) 师:一个两分的硬币,大约正好是1克.

  (2)老师用天平称出了1克黄豆,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粒 然后就把那五六粒黄豆放在手心掂一掂.

  (3)这一块巧克力一共是5克,你能掰下一克吗 想一想你是怎么分的 尝一尝,这一克的巧克力有什么感觉 (你觉得一克的东西怎么样 (很少,很轻,感觉不到)把剩下的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谁多咬了 请你再咬几口,让手上只剩下一克,会吗

  (4)这是一个喝药的量杯,上面有一些克度,一般写着几就是几克.找到5那条刻度线,装上水就是5克,所以一克水怎么样

  (5)这是一个我们平时喝的可乐瓶,里头好像什么也没有,但是却有什么 (空气)这瓶里的空气就正好是一克.你们觉得一克空气怎么样 (克虽然很轻,但一克空气却有很多.)

  (6)生活中你还能找到比一克经的东西吗

  3会看秤

  (1)比一克轻的东西很少,我们所看到的大都比一克重,有的是几十克,有的是几百克,还有的是几千克.

  瞧一瞧,你们带来的好吃的,给大家猜一猜它是多少克

  (2)这些包装袋上的多少克是怎么称出来的呢 我们还是要来学习一下看秤.

  (3)瞧这个桔子是多少克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个秤的一圈是勤 克,每一大格是100克,指针指着几就是几百克.)

  (4)我们再来看这些饼干,这包是 克,这包是 克,它们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克 你算一算呢 我们再来称一称,是不是一样.

  4进率

  我们来看一包盐是多少克 500克.两包盐就是多少克 谁能来写一写

  (1000)克.

  我们称一下,你发现指针指着多少 这个一千克,你会写下来吗 1千克

  所以我们得到克和千克的关系是1000克=1千克

  (2)下面把书打开,你会解答书上练习吗 (2千克= 克)

  5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使用克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好吗

  (1)一个成人每天吃盐的总质量不能超过6克.

  (2)1只蜜蜂采200万朵花才500克蜜

  (3)中国刑法规定,贩卖毒品50克以上即被叛除死刑.

  (4)上个星期六陈老师去味千拉面吃面,非常生气,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5)除了称一些食品会用到克,一些日用品中也会用到克.大家看一下这个三星手机广告纸.你能找到里头说明手机重量的数据吗

  (6)还有一种情况不知道在家有没有发现.请看下面一张超市的广告纸.

  你能看的懂上面的介绍吗 为什么它们都是写的500克 我想问一下,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过菜 他们一般问卖菜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这东西是多少钱一斤 这一斤就是我们这里说的500克.但是斤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质量单位,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很不方便,所以大概二十几年前在一些超市或商场中取消了斤的用法.一般只在菜场上使用.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用"一斤"作单位,所以我们在超市里总是看到一些菜的价格还是使用了"一斤"的另外一种表示方法"500克".

  (7)那么现在买大粟,都说买一斤送半斤.也就是你买一斤的话,电子秤上要显示多少克 0.750千克

  (8)老师也有一个不太明白的地方,一直都没有时间去了解,就是有一些不同型号的a4纸,如果你不是在超市里买,而是去一些小店里买的话,老板会问你,你是要70克的,还是要80克 这里的70克,80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兴趣的同学能帮老师去了解一下吗

克的认识 篇3

  一、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了解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1克的具体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化聚。

  3.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并渗透实践第一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重量单位的化聚。

  2.难点:建立1克的具体观念。

  3.关键:让学生亲自感知1克的重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苹果、梨、天平、洗衣粉(1千克)、幻灯片、硬币、鸡蛋、台秤。

  2.学具:洗衣粉、学生每人带10个2分硬币、一支粉笔、数粒黄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趣

  1.师:今天小兔和小象要到小猫家做客,看看它们都带了些什么呢?    (出示:苹果、梨)

  小兔:我的苹果又大又圆,一定比你的梨重。

  小象:我的梨比你的苹果高,一定比你的苹果重。

  师:小朋友,你们说,苹果和梨哪个重呢?(议论)

  怎么办?(用手掂一掂,学生意见不一)

  2.到底谁重谁轻?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叫“天平”。

  (二)指导探索

  1.认识天平。

  (1)师:它很像一个“机器人”,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叫秤盘,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就指向哪儿?(中间的刻度线)

  (2)下面我们就来称一称,(把苹果和梨同时放到天平的两个盘子里),观察指针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指针向左偏,说明左边苹果的重量比右边的梨重)这跟小朋友玩过的什么差不多?(跷跷板)通过天平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2.认识重量单位“克”。

  (1)天平除了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物体的重量。这时就要用到重量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重量单位是什么?(千克)老师这里有1袋洗衣粉,大家看看它的重量是多少呢?(1千克)请每个小朋友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板书:1千克)

  (2)再请一些小朋友掂一掂苹果或梨的重量,有没有1千克那么重?    师:不到1千克的物体重量,我们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生: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克”。(板书:)

  (3)那1克到底有多重呢?(出示)这是砝码,它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它们大小不一,标的刻度也是不一样的。有100克、50克、20克、10克、5克。再看横在这儿的叫游标,也可以帮助我们称物品的重量。老师把它移到1,就是(1克)。(板书)(克的单位符号g)(齐读)这是一个2分硬币,(轻轻地放到左边),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重,一个2分硬币重1克)(板书:1克:1个2分硬币)

  3.体会“1克”的实际重量。

  (1)掂一掂: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很轻,有一丁点儿重,几乎没有感觉)

  (2)称一称:在我们的桌上还有许多黄豆。大家拿出一个2分硬币和一粒黄豆,掂一掂,一粒黄豆有1克吗?(不到1克)那几粒黄豆的重量大约是1克呢?(小组合作试着称一称)

  (巡视)师:大概几粒?(3粒、4粒、5粒)这样吧!老师请1位同学上来,轻轻地往里面放黄豆,看看放几粒的时候差不多1克重,好吗?(学生尝试放黄豆)指针在中间,看来,大概几粒黄豆是1克?(板书:5粒黄豆)把5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记住它的重量是多少?

  4.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还想称一下物体。把游标拨回“0”(出示鸡蛋)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称一称。一般把物品放到这一边,(放好)砝码放到那一边。各小组商量一下,先放哪个砝码比较合适。这个砝码是多少呢?(50g)也就是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每个小朋友轮流掂一掂。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请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物品的重量介绍给大家。

  (4)刚才我们知道了很多物体的重量。现在我们用手去掂一掂,按次序轮过来,每人把每件物品都掂一遍。感觉到了吗?

  (5)应用:估计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

  梨          盐        啤酒        排球

  150(  )   1(  )   300(  )   250(  )

  5.克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两件500克重的物品)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两件物品的重量都是500克,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呢?怎么算?500克+500克=1000克。我们用台秤来称一称,看看一共有多重呢?(1千克)所以1千克和1000克,怎么样?(板书:1千克=1000克)(注意读法)

  (2)那2千克等于多少克呢?(出示)为什么?

  (生:因为1千克等于1000克,2千克就等于2000克。)(师:2千克里面有几个1000克?2个1000克就是2000克。)

  (3)巩固:那么3千克=(    )克,1千克200克=(    )克呢?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再来看看这瓶油,重3500克,相当于几千克几克?

  A.想一想:3500克=(    )千克(    )克

  B.你是怎样想的?

  1000克=1千克,3500克里面有3个1000克还多500克,所以3500克=3千克500克。

  (5)试一试:8000克=(    )千克(读准确),4208克=(   )千克(   )克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内化

  1.估计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并用线连起来。(口答)

  2.练一练书中91页4、5题。

  (1)生独立完成。

  (2)交流校对说思考过程。(2千克500克,8060克=(  )千克(  )克说想法)

  3.拓展延伸。(思考题)

克的认识 篇4

  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电脑博士的建议〔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应用手掂一掂。〕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 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 :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克的认识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学具准备:1枚二分硬币、1袋食盐(1千克)。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你已经学习过那些质量单位?你能说一说吗?

  2. 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感受一下有多重。

  3. 你还能掂出你身边的物品有多重吗?(随便找)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 建立质量单位克的观念

  a.请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币有多重, 你能说出它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吗?

  b. 1枚二分硬币太轻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质量不太方便,我们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表示它的质量。记住哦:1枚二分硬币大约重1克。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c.你还能列举其它例子,说一说1克有多重吗?

  d.通过用天平称量我们知道:两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约1克。还有……

  e.察看身边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 )g,

  一袋饼干的质量是( )g,

  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 )g,

  一袋牛奶的质量是( )g,

  ……

  2. 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a. 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联系呢?

  1千克=1000克

  b. 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1千克有多重。

  ( )袋方便面1千克,

  ( )几袋牛奶1千克,

  ……

  c. 克和千克的辨析

  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和千克)答案

  2 300 150 450

  (三)练习

  1. 是真是假,请根据下面有关物体质量的叙述,判断这些叙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答案。

  前前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200kg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能把将近1g的米饭吃光。

  体重已达61克

  吃掉50千克的鸡蛋

  250克的牛奶( )

  200kg的馒头( )

  将近1g的米饭( )

  2. 1千克=( )克 1kg =( )g

  3. 填空:

克的认识 篇6

  “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苹果重还是比苹果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

  明确:一个李子比一苹果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苹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

  例如:两包盐、五个苹果、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

  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

  六、认识“克”

  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

  用什么秤?明确: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平衡了。

  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

  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如何看游标)

  明确:约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体和1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

  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

  500+500=1000(g) 1000g=1kg

  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苹果1000克,那一个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

  七、分小组动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

  物体蜜枣一瓶水铅笔字典花生米约50鸡蛋估计重量 称的结果

  八、巩固练习:(口答)填单位。

  一枚一角硬币重约1( ),一枝铅笔重约10( ),

  一枚回型针重约2( ),2个苹果重约400( ),

  一个西瓜重约4( ),一头大肥猪重约200( )。

  九、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克的认识 篇7

  教学目标: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今天数学课老师带来了2个好朋友,你们欢迎它们吗?谁能上来表示一下友好关系?

  2、出示小动物。

  3、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放在手中就能感觉到小狗重,小猫轻。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谁重谁轻呢?

  5、多媒体演示。

  二、新授

  1、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提问:用秤称的确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多媒体出示:电子秤

  磅秤

  天平

  台秤

  弹簧秤

  人体健康秤

  教师出示:人体健康秤和杆秤

  2、引入重量单位。

  提问:用秤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重量和长度一样都需要有单位,你们知道哪些重量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讲述:在称一般的物品有多重时,常用“千克”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和“千克”交个朋友。(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3、认识1千克

  (1)讲述:每组的桌上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两袋盐,两袋盐就重1千克,放在手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讲讲感觉。

  (3)提问:其实一千克的物品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们能举举例子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5)场景设计:小狗小猫和我们一起去蔬菜瓜果市场看看,请你们称回1千克的物品。

  (6)学生活动。

  (7)学生汇报。

  (8)闭着眼睛,把小组内称好的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有多重。

  三、巩固

  1、估算

  (1)出示铅球: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的铅球大约重多少千克?

  提问:怎样才能猜得准?

  请同学掂一掂后再猜。

  当场称,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准。

  总结:应该怎样猜?(掂——猜——称)

  (2)选择身边的物品猜一猜。

  (3)学生活动并汇报。

  2、总结: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

  3、多媒体出示判断题。

  4、称体重,引出“克”。

  四、课后作业

  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大约几千克。

克的认识 篇8

  [教材分析]

  本单元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千克和克。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然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称一称》。

  教材的编排为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称出1千克红枣,看一看有多少;称出1千克大米,拎一拎感受有多重;称出1千克鸡蛋,数一数有多少个等活动,具体地建立1千克的观念。在引出单位“克”后,让学生通过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几十粒;掂1克重的2分硬币感受1克很轻等活动,建立1克的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能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课时]5课时

  1、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k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

  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

  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

  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教后小记:

克的认识 篇9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三、教、学具准备:1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弹簧秤。

  四、学前准备: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质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要求)

  提问: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单位?

  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如果有学生说出克和千克就说真了不起,那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2、探究新知、形成能力

  ⑴交流汇报。

  师:昨天王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教师投影出示上述物品的质量标注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⑵认识秤

  师:刚才我们说的一袋茶叶400克,一袋面粉25千克等等,都是看包装袋上的说明知道的?那除了看说明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秤(课件一起展示),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⑶认识天平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王老师带来一架天平,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教师出示天平(同时投影出示模型)在实验室用的多,一般称较轻的物体质量,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每一架天平都配有一套砝码,称物品时把物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有时还可调节游码)

  ⑷认识“克”

  师: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师先示范),说说感觉怎样?(很轻)

  师:请你猜猜这个硬币大约几克?

  生:………….

  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

  师:那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好吗?

  再次感受。学生活动:每个同学拿一个1角硬币闭上眼睛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回形针、瓜子、开心果、纽扣、药片等等)

  估一估一个鸡蛋的质量,开始学生可能胡乱猜,不用加以肯定或否定,让最接近的说说你是怎样猜的,后让其它的学生再按照他的方法掂一掂,此时准确率比原先应该高许多)介绍估重高手,想不想再来估一次,估估我们的数学书(高了低了)

  下面请你把自己带来的物品让你的同桌掂一掂,不要看说明,你也像老师一样说多了,少了,猜到接近就可以了,最后告诉到底是几克。

  ⑸称物品的质量

  师:我们桌上都有一袋盐,估估这袋盐的质量。

  生:500克。

  师:怎么这么准?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说明,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

  ⑹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一个盘秤。

  教师简介盘秤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将两袋盐放入塑料袋,用盘秤称出质量为1千克。(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教师让同桌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书包有多重吗?验证

  背一背的游戏,估一估你同桌的体重,称两个(一胖一瘦)在此之间,那每个小朋友到底有多重,有兴趣的我们课后在称好吗?

  ⑺认识1000克=1千克

  师:我们已经知道两袋盐的重量是500+500=1000(克),而且刚才我们用弹簧秤称出这两袋盐的质量为1千克。引出“=”

  说明: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还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教师投影演示,并让学生齐读)

  3、应用拓展、内化新知

  ⑴认识常用的盘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盘秤,你能读出盘秤上的数据吗?看清字母g

  教师投影出示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师生共同完成。

  (2)争论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5)贴一贴。(没对的等一下改过来好吗?)

  (6)介绍课外知识

  4、全课小结、构建层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表示物体的质量用克,什么情况下用千克?

克的认识 篇10

  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克的认识 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是什么感觉?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吗?

  出示各种硬币。

  谈话:请看老师收集的这些硬币,1枚硬币有1千克吗?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大家有什么想法?

  引入: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设计意图: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的轻重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二、引导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谈话: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感受1克的轻重。

  (1)学生掂一掂2分的硬币,感受2分硬币的轻重。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枚2分的硬币,右边放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2分的硬币重多少?

  提问:怎样才能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可能提出在左边多放几枚2分硬币的方法)

  讲解用标尺上的游码称低于10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教师示范操作,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3)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轻重。

  3.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谈话:其他的硬币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其他的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学生活动,并组织反馈。

  (2)称一称。

  教师用天平称出三种1角硬币的质量:1克(2000~2003年发行的1角硬币)、2克(大的1角硬币)、3克(2005年发行的1角硬币)。

  (3)掂一掂,估一估。

  让学生掂一掂1克、2克、3克的轻重,再估一估5角、1元硬币的质量。

  学生小组合作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

  [设计意图:通过掂、估、称等活动让学生全面感知生活中常见的硬币,使学生认识到克离我们很近,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1克、2克、3克……的物品,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克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具体形象。]

  4.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闭眼掂、估硬币的质量的游戏,使学生对克的认识更深刻,强化学生的感知。]

  5.比一比(感知比1克轻的物品)。

  谈话:将老师课前为你们准备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看哪些物品比1克轻。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1克虽然很轻,但生活中还有许多比1克轻的物品。]

  6.找一找(感知几十克、几百克)。

  谈话: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再掂一掂。

  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

  [设计意图:超市里常见食品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喜欢的食品。食品有多重,在这之前学生并没有注意过。借助食品包装上标注的质量,通过掂一掂的活动,易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感受到几十克、几百克物品的轻重,为感知、估测其他物品的轻重提供了参照。]

  7.算一算。

  提问:利用小组同学的硬币,你们还可以得到多少克?掂一掂,感受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感受。如:10枚1元硬币重60克、3枚1元和4枚5角硬币合起来重34克……

  [设计意图:通过把硬币组合起来计算并感知轻重,使学生感受的范围更广阔,对克的认识也更灵活、丰富。]

  8.学习以克为单位称物品的质量。

  出示第34页水果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质量吗?怎么看出来的?

  讨论:我们在称物品质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质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样读出质量?

  谈话:我们带来的水果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估一估、称一称。

  先选几个称一称,让其他学生通过比较再次估计自己水果的质量,再称一称、掂一掂。

  [设计意图:由质量相对固定的物品的轻重到生活中质量相对不固定的水果的轻重,以多种对象组织学生对克的感知。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物品轻重的估计能力。]

  9.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猜想:只看千克和克,你能猜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样想的?

  验证:(出示两袋食盐)一袋食盐的质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食盐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食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说明两袋食盐正好是1千克。

  提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食盐有多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千克与克一字之差,学生从字面上能够猜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猜测再验证,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培养学生的验证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加深对千克和克之间进率的印象。]

  三、综合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试一试”。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物品的轻重,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少克呢?

  用天平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书重218克,也可说大约220克或200克)

  提问:数学书和文具盒比,哪个重?掂一掂,再估一估自己的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分别称出文具盒的质量。再比一比,看估测的对不对。

  2.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重点解决第4题:

  (1)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

  (2)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组交流后,教师演示讲解。

  四、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作业。

  (1)分别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不同克数的硬币,再比一比,估计各种学习用品的克数。

  (2)到超市看一看,哪些物品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

克的认识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

  教学准备:台秤、红枣、膨化食品、大米、鸡蛋、水果、课件,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红枣和膨化食品争论的情境。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为特殊的朋友,他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到底是谁重呢?红枣和膨化食品都在你们桌上,你们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活动后,交流解决办法。

  教师相机板书:掂一掂 称一称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我们发现这袋红枣重,红枣究竟有多重呢?那就试着把红枣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秤面上,指针都指着这个“1”,到底是什么呢?看来我们还要对秤研究一下。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桌上的台秤,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吗?

  知道的学生进行解释,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说明和提问。(如: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表示什么意思?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等。)

  3、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

  谈话:认识了秤,也知道用千克作重量的单位,再次称一称红枣的重量,然后交流称的结果。再掂一掂,体会1千克有多重。再掂一掂一袋膨化食品有没有1千克重,用秤称一称,看一看膨化食品的重量够不够1千克。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1)称一称、拎一拎1千克大米。

  (2)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1千克鸡蛋。

  想一想:同样是1千克鸡蛋,每次数出的个数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大米或鸡蛋吗?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除了刚才的那些物品,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作单位表示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题。

  生观察后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kg,把这一袋大米放在秤上称应该是5千克,还是比5千克多?为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超载的危害。

  3、播放“你知道吗”的内容。

  4、认识形形色色的秤。(课件出示)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

  5、做“想想做做”第3、4题。

  观察并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根据信息你问题。

  读出水果大约有几千克?

  比较3和4,有什么不同?(突出“大约”,主要是指针的指向)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各自列式,全班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完成“想想做做”第6、7题。

  将课前收集的包装袋拿出来,找出1千克的物品。

  回忆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重量 千克 kg 又叫公斤

  □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课前思考:

  课前准备好一些实物,本课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可以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让学生比较,并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知道体重的轻重。第二步,可以学生在此前提到的“用秤称一称”的想法出发,追问:“你见过哪些秤?”第三步,学生用盘秤称物体的轻重,初步认识1千克和几千克。

  课后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在练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大小,用学生熟悉的物品,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使知识更丰富、形象,深化对千克的认识。但是,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这种活动型的课形,学生比较兴奋,因此,学生的活动有点失控。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认识“千克”,“千克”本身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堂课中,教师力求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课后反思:

  课前我们准备了很多教学用具和实物。课堂上,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学生对1千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基本学会看台称。但是,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学生好奇心较强,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课后反思:

  本节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备学生不但能够认知千克,而且能感知千克。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乐趣。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利用称一称、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物体,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对1千克的认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比较兴奋,东西又比较多,都想 来称一称,课堂上就显得比较乱,而且称的刻度比较小,看不清楚,所以好多同学都跑上前来看了,所以更显得课堂有些失控了。今后在上类似课的时候应该课前先跟同学们规范一下课堂纪律。

克的认识 篇13

  执教: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邓华阳

  评析: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王大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 、弹簧秤 、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 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

  (五)教学总结: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 收获。

  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评析: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小蜗牛,猜想、验证2分硬币──称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 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 用口交流 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 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 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克的认识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42159115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