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测 量

测 量

藤田初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测 量

微信扫码分享

测 量(通用15篇)

测 量 篇1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  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已知:v=340m/s ; t=1.5s

  求:s

  解:s=vt1=340m/s×1/2×1.5s=255m

  答:略

  三、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3、回声      :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m)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五、教后札记: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物质无关,只取决于声源本身

  b.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

  c.只有振动的物体才会发出声音

  d.固体液体都能振动,所以都能发声,而气体不能振动,所以不会发声

  2.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声音可以沿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3.工人用铁锤打击长铁管一端一次,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 )

  a.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

  b.第二次听到的是回声

  c.人耳的错觉

  d.声音沿空气传播快,先听到,沿铁管传播慢,后听到

  4.下列现象中能不用通讯设备而能直接交谈的是( )

  a.驾驶两架同向飞行飞机的两名飞行员

  b.登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员

  c.分别站在海拔1km高山的山顶和山脚的的两人

  d.同时坐在一间漆黑的房间中的两个人

  5.人们一般对着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喊一声,就可以听到回声,而在室内就常常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

  a.回声只有在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周围才能产生

  b.因为室内反射声波的障碍物离人较近,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别

  c.因为室外反射声波的障碍物山崖或高大建筑物离人较远,人听到回声和原声时间差在0.1秒以上,人就将回声和原声分开了,就可以听到回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一辆汽车朝着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测 量 篇2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九、教后自评。

测 量 篇3

  (一)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秤测量力。

  (二)教具:拉力器,弹簧秤。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三)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顿。

  提起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力约为10牛顿。

  举起20千克的小孩的力约为200牛顿。

  三、弹簧秤(10分钟)

  说明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秤,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最小刻度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秤。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刻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测 量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 题】 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 题】 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测 量 篇5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

  2、完成作业本作业。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板书设计:

  太阳钟

  资料:                                 日晷

  “天”

  “时辰”

  3、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

  4、我的水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板书设计:

  我的水钟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5、机械摆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帽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

  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摆:

  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观察我们的钟摆:

  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

  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

  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

  6、反馈交流结果。

  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四、延伸思考:

  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机械摆钟

  单摆:等时性

  6、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绳长度  摆锤重量? 摆动幅度大小?

  实验验证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

  摆长

  7、做一个钟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 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学准备】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录象片段、学生自带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

  2、交流自学成果。

  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

  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

  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

  板书设计:

  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每分钟摆动30次  →  时钟走60秒

测 量 篇6

  第二章观察和测量

  第六节温度的测量

  教材分析

  温度测量在自然科学中是最基本的几种测量之一。教材首先明确温度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掌握体温计与温度计的异同。特别是对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和体温计的特点作了重点阐述。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采用学生探究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水的冷热程度,来明确温度的含义。在动手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通过对体温计和温度计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⒉采用对比、讨论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答辩和对比,然后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⒈了解温度的含义,掌握温度计的读法及使用方法。

  ⒉明确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异同。

  ㈡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讨论、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写方法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⒉教学难点 :常用温度计与体温计的正确使用。

  三、教具准备

  温度计一只、体温计一只。每组学生准备:温度计一只、体温计一只、三只烧杯(内分别盛有开水、冷水、温水)。

  四、教学过程 

  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烫等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让学生把这些词填入空格中:

  ⑴冰很(     )   ⑵从火炉中拿出来的铁球很(    )

  ⑶今天天气很(    )

  指出温度的含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学生举例说明温度跟人类的关系很密切。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一:每组学生先把两只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把左手插入温水中,体会左手的感觉,然后再把右手插入同一盆温水中,体会右手的感觉。

  学生探索实验二:用水摸一下自己的额头,然后摸一下同桌的额头,体会冷热感觉。在两个探索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井水“冬暖夏凉”的原因。

  小结:光凭感觉不能客观反映物体温度的高低,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

  ㈡温度计与摄氏温度

  ⑴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

  ⑵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描述它的构造。

  ⑶构造:一根内径很细而且均匀的玻璃管,管的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煤油等),管壁上标有刻度值。

  ⑷刻度方法: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然后分成100格,每一格为1度。当然还可以扩大到0度以下和100度以上,这种刻度最初是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提出的,为纪念这位科学家,我们就把温度的单位规定为摄氏度。

  ⑸温度单位:摄氏度,用符合“℃”来表示。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写成37℃,读作37摄氏度。对0℃以下的温度,就在度数前加负号,如-12℃,表示零下12摄氏度,或读成负12摄氏度。

  ㈢温度计的使用

  让每组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讨论: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答: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测不出温度值。

  小结:温度计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所以在测量前必须先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学生探索实验三:把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温水充分接触,观察内液面的升降情况,确定什么时候可以读数。

  学生探索实验四:明确读数时仰视或俯视所得结果与平视有何不同。

  学生探索实验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温水充分接触,读出结果,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杯壁相接触,读出结果,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半浸入温水中,读出结果。进行比较。

  学生探索实验六:温度计在温水中读数,并记录数据,然后把温度计从温水中拿出来到空气中读数,并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讨论、小结。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读数时要等到内液面稳定下来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㈣体温计

  学生动手用体温计在腋下或口腔中测量体温。把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进行比较,并填表:

  测量仪器

  测量范围

  准确值

  读数情况

  使用注意点

  温度计

  0-100℃或其它

  1℃

  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不能甩

  体温计

  35℃-42℃

  0.1℃

  可以拿出来读数

  先甩几下后测量

  学生讨论:体温计测量人体体温时为什么可以拿出来读数并要甩几下呢?

  教师小结:

  在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这种结构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柱在这里断开,上面的玻璃管里的水银就退不回来了,可以拿出来读数。因此,在下次使用前应先用力甩几下,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㈤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温度的测量

  ⒈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⒉温度计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⒊单位:℃。

  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⒌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45℃”应读作 ,“-30℃”应读作 。

  ⑵在非洲的索马里曾测到过高达63℃的气温,在南极大陆曾测到过-88.3℃的最低气温,两地的最大气温差是 ℃。

  ⑶某人用一支体温计测得某甲的体温是40.5℃,该人立即又将该体温计消毒后给正常体温的乙测体温,测出乙的体温是 。

  (A)37℃    (B)40.5℃      (C)38℃     (D)40℃

  ⑷体温计的水银面指在38.5℃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量出生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8.5℃,第二次39.5℃,第三次为39.5°。则

  (A)只有第一次正确 

  (B)只有第二次正确

  (C)只有第三次正确 

  (D)第三次肯定正确,第一、二次也可能正确

  ⑸某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的水银柱长5厘米,在100℃时水银柱长25厘米。当水银柱长为12厘米时,所显示的温度为

  (A)28℃      (B)35℃      (C)48℃      (D)60℃

  ⒉课后练习

  ⑹下列使用温度计的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应为 。

  (A)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B)取量程适宜的温度计

  (C)取出温度计

  (D)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E)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接触一段时间

  (F)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⑺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它的示数为30℃。教室内的实际气温应是      ℃。

  ⒊参考答案

  ⑴45摄氏度 负30摄氏度  ⑵151.3℃  ⑶B  ⑷B  ⑸B

  ⑹(D)(B)(A)(E)(F)(C)  ⑺35

  ⒋简要分析

  ⑶体温计没甩内液面只会上升不会下降,40.5℃不可能下降到37℃,所以刻度仍40.5℃。

  ⑷第一次的结果为38.5℃,生病同学的实际体温可能是38.5℃以下或刚好是38.5℃,第二次的结果是39.5℃,在38.5℃基础上有所上升,说明实际体温为39.5℃,而第三次为39.5℃,该同学的实际体温可能是39.5℃以下或刚好是39.5℃,所以B正确。

  100℃-0℃

  ⑸所显示的温度=   ×(12-5)=35℃

测 量 篇7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木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接下来设计的赵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测量4.5厘米的木条时学生意识到大约是5厘米,但是有不够,就有学生向大家介绍可以用小数或者用毫米进行表示,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从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

  在学习1 dm = 10 cm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进行学习并利用旧知1m = 100 cm 、1分米=10厘米 和新知1 dm = 10 cm先进行目测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用1分米的小木条去测量1米,较直观的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到结论1m=10dm。毫米是学生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在尺子上寻找毫米,数出1 cm  =10 mm,形成概念。

测 量 篇8

  第四课时实际测量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重点难点: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检查学生所带的测量工具,各小组进行调剂。2、明确室外活动的程序与要求。二、室外活动   1、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1)讨论:如果要测量操场的长,但是没有这么长的卷尺,怎么办?   (2)怎么分段测量?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标杆)怎么用标杆测定比较远的距离?让一个小组示范,其他同学评议。(3)各组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提醒:要确保新加入的标杆与两端的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相邻标杆之间的距离要恰当,要保证能用卷尺或测绳等进行直接测量。2、学习步测(1)指出: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脚步进行测量,也就是步测。(2)如果步测一段距离,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一步的长度,走的步数)(3)估计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4)我们可以通过测算得到自己平均每步的长度。想想看,怎么测算比较准确?引导学生测算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让学生在50米上的跑道来回走几次,记下每次走的步数,然后算出平均走的步数,再算出平均每步的长度。(5)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步测学校操场的宽,再用工具测量,看看与步测的误差有多大。3、学习目测(1)在100米的跑道上,每隔10米插一根标杆,然后到一端看看10米、20米、30米……的距离各有多远。你发现了什么?(2)目测自己与一个指定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再步测一下,进行比较。

测 量 篇9

  教学内容 第1~3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1毫米和1分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会进行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化聚。教具学具 投影仪,投影片,米尺。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是长度单位,并且知道用直尺可以量一条线段的长度。这里有一条线段,我用直尺量它的长度,谁知道这条线段的长是多少?(投影片)  (1)    (4厘米)(2)我们再看这一条线段长度有多少?(在投影片上用直尺度量)师:有的说这条线段大约长4厘米,有的说大约长5厘米,这就是说用厘米不能精确地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我们怎么办呢?  二、新授  师: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演示投影片:一个学生在制作飞机模型的情境图。问学生做飞机模型要看图纸吗?制作时对尺寸的要求高不高?它需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一)毫米的认识。  1.请学生观察直尺,找一找1厘米的刻度,1厘米有多长呢?  2.教师在投影仪上映出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数一数直尺上把1厘米又平均分成了几个小段?  师:我们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10个小段,每一小段的长度我们就把它叫做1毫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mm)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刚才我们量的这条线段长多少呢?(4厘米5毫米) 3.让学生举例说明1毫米有多长。  4.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和五分硬币的厚度各有多少毫米。  师:刚才那条线段长4厘米5毫米,也就是几毫米呢?(因为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所以4厘米5毫米=45毫米。)  (二)分米的认识。 1.出示一根米尺后提问:这根米尺长多少?把1米平均分成100小段,每小段长多少?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小段,每小段长多少?  师:(出示学具长1分米的小棒)我们把这条长10厘米的线段叫做1分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板书:分米dm,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举例说明1分米有多长,并用米尺画1分米的线段,再说说自己的一拃约长多少厘米。  师:1根学具小棒长1分米,把10根这样的小棒连起来,接成的一长条长度是多少呢?1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让学生用1分米的小棒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宽各约有多少分米?  3.练习,课本第6页第1题。  填哪个长度单位最合适?  (1)铅笔的长约是17(  )。(2)墨水瓶的高约为60(  )。(3)文具盒的长约是23(  )。(4)大头针的长约是(  )。(5)教室的高约是(  )。  4.练习,课本第3页第2题。  在正确的答案上打“√”。并请说一说为什么?  (1)铅笔刀的长度约是:①80分米②80厘米③80米④80毫米。  (2)芳芳身高是:①135毫米②135厘米③135分米④135米。  5.练习,课本第6页第2题。  量线段的长度。  师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和分米,用毫米和分米来表示长度。以前还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并且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三)长度单位的化聚。  1.出示例题:3厘米=(  )毫米。怎样想?  师:因为1厘米是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  试一试,口答:  4米=(  )分米,    5分米=(  )厘米。  2.50毫米=(  )厘米。怎样想?  师:因为10毫米是1厘米,20毫米就是2厘米,所以50毫米就是5厘米。  试一试,口答:  80毫米=(  )厘米,  70分米=(  )米,  20厘米=(  )分米。  师:刚才在课本第2页图上看到的钥匙的长4厘米5毫米,就是45毫米。想一想,为什么?  三、练习填表。米(m)分米(dm)厘米(cm)1 440 5 30   四、总结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把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化成较小的长度单位,只要想它们的进率是几,如3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10毫米,所以3厘米=30毫米;反过来30毫米改写成较大的长度单位厘米时,就要想10毫米等于1厘米,所以30毫米=3厘米。

测 量 篇10

  教材分析: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是九年级物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结合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了解实验原理,知道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需要的器材,进而完善电路的设计。小组内学生合作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交流讨论,明确灯泡的亮度由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决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际功率,进一步练习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过程,培养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教学难点: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具: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

  电池2节、开关1只、滑动变阻器1只、电流表1只、电压表1只、小灯泡(2.5v)1只、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电功率的知识:

  1.什么是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2.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功率的计算方法,而我们今天要解决电功率的实验测量问题。

  讨论:

  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中,根据哪个式子我们可以较为便捷通过实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电功率?

  板书: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原理  p=ui

  2.如图1所示,在测量了电压与电流值后,可以计算电功率的大小,请学生完善电路图,并依据电路图说出实验选用的器材。

  3.讨论实验中要测量灯泡的电功率的几种情况。

  u实=u额

  u实>u额

  u实<u额

  学生叙述实验过程

  学生动手实验,并填写p95实验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实验数据,明确灯泡的亮度由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决定。

  5.讨论实验过程中的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测量额定功率,不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②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阻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电压,测小灯泡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学习到的内容,对实验探究中的问题简要分析。

  四、布置作业

  如何利用电能表间接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测量电功率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原理  p=ui

  2.实验电路与实验器材

  3.实验过程

  u实=u额

  u实>u额

  u实<u额

  4.灯泡的亮度由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决定。

  5.问题讨论

  ①为什么测量额定功率,不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②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阻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电压,测小灯泡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测 量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

  2.会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较近的距离.

  3.能用标杆测定直线并沿着直线量出较远的距离.

  教学重点

  使用工具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标杆三根,卷尺(或测绳)一条,木桩若干个.

  2.课件.

  3.印制直线测定记录.

  组长(  ),小组成员(  )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宽.

  说明:因为黑板的面积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它的长、宽.

  2.如果要修建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操场,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浪费时间、结果不准确、形状不规格等.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在工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时都需要测量土地.测量士地的知识对于我们将来参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节课就学习的有关知识.(板书:)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较远的距离时,用来做标记.可以自制.通常把标杆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红白相间的颜色,目的是看起来明显.提问:为什么标杆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

  (2)卷尺、测绳.测定较近的距离时用的工具.测绳可以自制.制作时以米为单位量好(第一段划分出分米,并做出标记)

  提问:自制测绳选什么样的绳子比较好?为什么?(弹性小的好,便于测得准确数据)

  (3)小红旗:测量时,做为指挥信号.

  3.测量较近的距离.

  (1)指名两组学生分别用卷尺或测绳测量教室的长、宽.

  (2)提问: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和观察,得出:测量时卷尺或测绳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绷得过紧,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弯曲.

  4.测量较远距离.

  (1)说明测定直线的意义和作用.

  当需要测量较远的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只用卷尺和测绳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测的距离之间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分段量出这段距离.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使学生知道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距离,就可能分段测时出现曲折,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2)测定直线.

  请同学们看课件.互相讨论:测定直线分几个步骤?总结.

  ①把所测距离的两端(A、B点)各插一根标杆.

  板书:(1)确定起点、终点.

  ②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第三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三根标杆在同一直线上.B点标杆与C点标杆的距离应略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

  拔出标杆,钉上木桩并编为1号,起点为0号.

  板书:(2)立第三根标杆.

  ③用同样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标杆插在D点……,钉桩,编号,使第三根标杆逐渐接近第二根标杆,它们的距离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

  板书:(3)反复立标杆.

  ④把第三根标杆插过的各个点与A、B两点接起来就定出一条直线.

  板书:(4)连点成直线.

  (3)测定直线后,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两点的距离.

  (4)小结.提问:测定较远的距离时,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测定直线?

  (5)室外操作:在校园里先确定两点,插上标杆,并通过这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

  ①宣布测量小组,指定组长,明确要求,提出评比条件.

  ②教师带领一个小组做示范.结合具体步骤讲注意事项.如标杆必须立直.让学生随着分段测量,把有关数据填入记录单.③各小组分别测定直线,量出距离.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④总结评比情况.

  三、巩固发展(1、2题室外分组进行)

  1.用测量工具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篮球场地的面积.

  (1)使用工具有( )

  (2)篮球场地的长( )米,宽( )米.

  (3)篮球场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2.在操场上或田地里先选一点,再选一个目标(如树或旗杆),然后在这点到目标之间测定一条直线,再沿直线量出这个点到目标之间的距离.

  3.华光农场有一块土地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如果一台拖拉机一天可以耕地2公顷,3台这样的拖拉机几天可以把这块地耕完?

  可以让学生分两步来做.先求出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再求出3台拖拉机几天可以把这块地耕完.

  4.工厂到海港的公路长120千米.一辆汽车从工厂运货到海港用了3小时,返回时每小时比去时多行10千米.返回工厂用了几小时?

  四、全课小结

  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五、板书设计 

  测量工具:标杆、卷尺、测绳等.

  测量较远距离:1.测定条直线.2.分段量这段距离.

  (1)确定起点、终点.

  (2)立第三根标杆.

  (3)反复立标杆.

  (4)连点成直线.

测 量 篇12

  第五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二、能力目标1.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教学难点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学生可2人或4人一组)干电池组(带盒)或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带座)、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投影仪.●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欧姆定律,并已能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现在请同学们看这样的题目.投影题目: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 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0.4 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同学们练习,两个同学板演.解:根据欧姆定律i= 得r= = =18 ω(此题目是上节课欧姆定律公式的巩固应用,并且有同类型的例题.教师对学生的演算可以不做过多的讲评,直接关注其变形公式)[师]欧姆定律i= 可变形为r= ,可不可以说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而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也就是说,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导体的电阻r就会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会越小?(学生通过对“电阻”一节的学习及课后探究已有所理解)[生]电阻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是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的,和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电压多高,以及导体中是否有电流,电流的大小都没有关系.[师]肯定同学的回答.强调:对于变形公式r= ,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不存在r与u成正比,r与i成反比的关系,但是r= 可以作为电阻的计算式,由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来计算这段导体的电阻.二、进行新课[师]同学们面前的小灯泡是我们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时常用到的,你们还知道在哪儿还用它呢?[生]手电筒用的就是这种,还有有的玩具上也用这种灯泡.[师]如果我们想知道这种灯泡的电阻是多大,怎么办?[生]可以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 算出来.[想想议议][师]要利用变形公式r= 求电阻,需要知道u、i值,怎么能知道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呢?[生]用电压表测电压值,用电流表测出电流的值.[师]很好,请大家画出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然后互相交流.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和别的同学不一样.请一位同学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巡视,这时可能会发现,不论同学们灯泡、电表摆放的位置如何,大致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只画出电流表、电压表、灯泡,另一种较完整,接进了滑动变阻器.

  [投影这两种电路,学生观察比较][生]只要能测出电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灯中的电流就可以由r= 算出电阻的值.用电流表、电压表就行,不用变阻器也可以.[师]另一部分同学,你们为什么要将电路接入变阻器呢?[生]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师]像前一部分同学讲的,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出小灯泡中的电流和灯两端的电压就可以计算灯泡电阻.为什么还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用呢?引导学生分析:前一个电路只能测一个电流值和电压值,而后一个电路中,利用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由于灯泡的电阻一般不变,这样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式u=ir,电流改变时,灯泡两端的电压也会改变.因此,就可以测出几组不同的电流值和对应的电压值.[生]小灯泡的电阻值是不变的,测出一次计算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测几组不同的值,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引导学生分析)[师]几个要好的同学共同去做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个决定的时候,是不是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果一个同学偏左,另一个同学偏右,最后大家折中一下取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论.在实验中测量几组数值的意义也在于此.多测几组不同的电流和相应电压的数据,就可以得到多个电阻的测量值,从而可以通过取平均值的方法,去掉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然误差,提高物理量的测量精确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是我们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的方法.因此电路中连入变阻器是十分必要的.[师]大家说,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生]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以进行多次测量).[师]现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实验器材,看老师给你准备的器材够不够,然后自己连接电路,设计好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表格.(学生边做边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将仪器接入电路前(或选择器材时,应了解器材的什么情况内容)?[生]要了解器材的规格,如电源的电压、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最小刻度值、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等.[师]很好,希望大家将这些内容也体现在你的实验报告中.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内容吗?[生]还要注意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线处,如果不在,还要注意先调零.[生]还要看一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值是多少.[生]还要注意看清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连接时不能接反了.…[师]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导线和开关,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使用的导线如果导线芯是多股细铜线,连接时要先将线头扭在一起,捋光了再接(教师要做示范,并提醒同学注意安全,不要扎了手).组内的同学可以分工协作,有人连接电路,有人设计实验步骤,有人起草实验记录表格.(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同学们完成各自独立的任务后,组内同学可以互相交流、检查,集中大家的智慧,改进实验电路连接,完善实验步骤.[师]合上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该在什么位置上?[生]滑片应该在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师]为什么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或者是有什么必要吗?[生](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变阻器滑片先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当闭合开关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变阻器的电阻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滑片先处在最大的位置,那么它改变电阻时只能从大往小变.[生]电路中的电流就会先从最小慢慢随着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小而逐渐变大.[生]这样就能避免因电路中电流过大而损坏电路.[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呢?[生]可以限制电路中的电流,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师]同学们能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非常好,那么现在请大家来关注小灯泡.小灯泡上标明的额定电压值是多少?从灯泡的额定电压值你能想到什么问题?[生](学生读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值)额定电压是指小灯泡正常工作的电压,如在灯泡两端的电压应该不超过灯泡的额定电压,这样才不会损坏小灯泡.[师]电压表测量的是小灯泡两端电压.小灯泡两端电压的最大值已能根据灯泡的额定电压确定,电压表在量程选择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考虑?[生](学生讨论后回答)电压表能测量的最大值稍微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就可以了.[师](肯定同学们的回答)根据灯泡的额定电压值,同学们对电源电压的选择有没有什么考虑呢?[生](学生讨论后回答)电源的电压值应该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值.不然的话,灯泡上的电压就可能达不到额定电压.[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刚才的讨论,调整你的电源电压及电压表的量程,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注意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不是唯一确定的,要根据你连接的接线柱的情况来定.大家再仔细检查,调整,确保位置正确.请大家合上开关,并迅速打开,在合上开关的瞬间,一人观察电流表,一人观察电压表,看有什么情况?[生]我们组电压表指针偏反了,指到了“0”的外侧(左端).[生]我们组电流表指针偏得过了,出了刻度线以外.…[师]大家一起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生]指针反偏是因为电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生]电流表偏转过激是因为电流表的量程太小了,要改接大量程.[师]如果改接大量程还偏转过激怎么办?[生]学生议论然后作答.先检查一下他们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滑片在不在最大位置,如果滑片在最大位置上,那就换一块量程更大的电流表.[师]如果没有量程更大的电流表,只能想其他的办法,怎么做?(同学们热烈讨论.教师提醒同学们用学过的欧姆定律来想办法)[生]是不是可以适当减小电源的电压.因为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电压变小,电流也会变小.这样就可以不用换更大量程的电流表了.[生]也可以用增大电阻的方法.因为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阻增大,电流也会减小.教师热情鼓励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小组介绍他们设计的操作步骤.第一组:合上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触头,使滑动变阻器阻值逐渐减小,电路中电流逐渐增大,小灯泡两端电压逐渐增大.测量两组数,最后将滑片移到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时的位置,读出电流表示数.第二组:合上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到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值的位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然后再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逐渐降低,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对应的电流值,并记录数据.[师]同学们分析一下,两种步骤哪种更合适一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灯泡两端的额定电压是保证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压值.当高于额定电压值时,根据欧姆定律,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就会比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值大,这时对小灯泡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烧坏小灯泡.因此从设备安全的角度考虑,测量时要使电压逐次降低,而不是升高.[师]要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到小灯泡额定电压值的位置,滑动变阻的电阻是增大还是减小?[生]电灯两端电压是额定值时,是电灯电压的最大值.这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从大变小,这样才能使电路中电流增大,从而使电灯两端电压增大到其额定值.[师]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从额定值减小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变大还是变小呢?[生]小灯泡两端电压变小,根据欧姆定律应使电路中电流变小,所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该变大.[师]所以,同学们在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小时,一定要首先弄清楚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大时,滑片向哪个方向移动,变阻器阻值变小时,滑片应向哪个方向移动,才不至于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另外电流表、电压表读数时,要看清接的是哪两个接线柱、多大的量程、该量程下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大.同学们按步骤操作,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并相互交流.[师]通过大家的测量、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吗?[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值不同时,电路中的电流也不同,但由 计算出的电阻值基本不变,最后一次测出的数据,计算结果稍微大一点.[师]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和导体中电流及导体两端的电压无关.[师]补充一点,测量时间过长,灯亮得太久,灯泡的电阻会略有增大.同学们整理仪器,养成良好的习惯.三、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内容并板书.题目: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i= ,推出r= ,计算灯泡电阻r.实验电路:

  实验器材:小灯泡:额定电压______ v.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______,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______;电源:______ v;开关、导线若干.实验步骤: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大致估计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的最大电流值和最大电压值,选择合适的量程接入,如不能估计,则要选择量程较大的接线柱接入.2.检查电路无误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至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3.合上开关,并迅速打开开关(——试触),在开关合上的瞬间观察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变化,判断电表连接是否正确(有无接反),电流表、电压表量程连接是否合适(量程大,还是小).4.根据试触的情况,调整电流表、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确保电压表、电流表连接正确.5.合上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被测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分别记下三组对应的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将测量的电流和对应的电压值,填入数据表格对应的空格内.注意: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测量时,应先将滑片移在小灯泡额定电压值的位置上,先测出额定电压对应的电流值,再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次降低,测出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弄清楚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可以使其电阻值增大或减小).在读取电流表、电压表数值时,要先弄清楚电流表、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以及该量程下每一大格、每一小格代表的数值.读数时,眼睛正对刻线,确保读数正确.6.根据欧姆定律i= 的变形公式r= 算出小灯泡的电阻并求出其平均值.作为所测小灯泡的阻值.数据表格及记录:

  实验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2

  3小灯泡电阻的平均值: =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四、动手动脑学物理1.错误1:变阻器的接线柱接错,短路接入电路,变阻器失去改变电阻的作用.应该用变阻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错误2:电压表“+”“-”接线柱接反,合上开关时,电压表指针可能“反打”.(纠正图略)2.第一次测量:42.86 ω第二次测量:42.31 ω第三次测量:45.45 ω电阻的平均值:43.54 ω3.略4.甲、乙两个电路测出的灯泡电阻略有不同.甲、乙电路如图:

测 量 篇13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然后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测 量 篇14

  第二节电流的测量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

  2、从常用电器的电流值感知电流的单位“安”。

  3、了解电流大小与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的关系。

  4、学会把电流表连入电路侧电流。

  5、学会电流表使用不同量程时的读数。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单位;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安培计测电流并可熟练测串、并联电路电流。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实验引入】连接图4-15的实验图,你只要一按开关,灯立即会亮,这是为什么?

  --原来,电路接通后形成的电流把能量从电源输送到了用电器(电灯)上。

  电流的方向如何呢?--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讲述】在没有发现电子以前,科学家曾经认为电流是正电荷从电源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的移动产生的,它们是从电源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电流的形成与方向

  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在金属导体中,是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二、电流的大小、单位

  电流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从水流的情境想象电流的情境。当你打开两个自来水龙头,一般会看到两管中水流的强弱是不相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水龙头从管口流的水量多,就说这个水流强。

  【实验】使用同一只灯泡来做两次亮度不同的演示,分别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强弱也会不相同。灯泡越亮,通过的电流越大。

  因此需要一个描述电流强度的物理量——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字母i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为a;更小的单位为毫安和微安,符号分别为ma和µa。

  换算关系:1a=103ma,1ma=103µa

  【练习】3安=______毫安=_______微安;

  15毫安=______微安=______安;

  400微安=______毫安=______安。

  【识表】了解常见用电器工作时的电流值

  如:普通家用白炽灯约0.1a~0.3a;晶体管收音机约0.01a~0.1a;晶体管电视机约0.1a~0.3a;普通家用空调机约4a~8a。

  三、电流的测量

  【引入】不同的电路和用电器中的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怎样测量电流呢?--使用电流表

  【实验】图4-16

  --实验中,灯的亮度随着电池的增多而增加,电流也随之增大。但是,根据灯的亮度并不能确定流过灯的电流的具体数值。我们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的大小。

  1、电流表的符号:-a-

  2、使用电流表时都有哪些要求?

  1).接入电路前

  (1)一定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指针在零刻度线偏右处,使用后测量出的数据会比真实值偏大。因此,若发现指针设有指零刻度,一定要进行调整后再使用。

  (2)正确选择量程。每个电流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量程,被测电流超过量程时,电流表会损坏。实验室里使用的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当使用0~0.6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0.2a,每小格表示0.02a。当使用0~3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1a,每小格表示0.1a。        

  估测待测电路的电流强度。若小于0.6安培,选0——0.6安培量程。若在0.6安培——3安培之间,选0——3安培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拿电路的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较大量程的一个接线柱,如指针偏转很小,则可换较小的量程;如指针偏转较大且在量程之内,则可接较大的量程;如指针迅速偏转且超过量程,则所用的电流表不能测量。

  2).联入电路时

  (1)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3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联入电路后:电路接完后,在正式接通电源前必须先试触,同时观看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1)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有断开的地方。

  (2)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回,说明量程选小了。

  (3)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

  (4)指针反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

  应根据情况给予改正后,才能正式接通电源。

  4).读数  

  读数时应“先看量程,再看中点,然后读数”。如图1所示的电流表,选用0~0.6a量程,指针相邻两个标度值分别为0和0.2a,其中点值为0.1a,指针所指的值是0.1a过两小格,每小格为0.02a,电流表示数为0.14a。这种方法为“中点助读”,可有效地防止读错数据。

  【学生分组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

  四、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的理解

  1)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在串联的电路中,不论电流表连入电路的位置如何,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

  2)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如图2所示的并联电路中,在这一电路中,干路如同总水管,两并联支路如同两分支水管,在相同的时间内,总水管中的水流量一定等于两分支水管中的水流量;反之,两分支水管中的水流量一定等于总水管中的水流量。因此,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阅读】电池,并要求学生课外实验。

测 量 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难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准备

  卷尺,标杆,测绳,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测量工具.

  1、(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2、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

  二、利用工具.

  1.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请同学来演示一下.

  2.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3.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三、步测和目测.

  1.步测.

  (1)(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2)(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3)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1)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2)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3)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4)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四、实践活动.

  全班分成三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1)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2)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六、板书设计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测 量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427201150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