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微信扫码分享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通用12篇)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3.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单元编写意图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从三个方向观察由3,4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从三个方向观察由5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及由4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年级下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从三个方向观察由5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观察范围的变化

  本单元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搭积木比赛、观察的范围。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以观察物体为载体,不断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套教材在不同年级分层次安排了观察物体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过观察物体和由3,4个立方块搭成的立体图形,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和立体图形的形状,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本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学生由5个小立方块的组合,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相应的,需要学生有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由前面的观察、辨别到这一单元内容的动手画出,对学生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操作已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画一画,再摆一摆,再想一想,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另外,试一试中,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让学生认识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电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涵着数学,因此,选择这样的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并伴随学生的推理、想象、交流、创造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要点:能正确辨认并画出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立方体的个数不超过5个),例如下面的第1题;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如第2题;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看到的(视图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如第3题;能画出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的平面图形,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第4题。

  1.用小立方块搭一个立体图形如图,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正面左面上面2.如图是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请你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3.桌上摆着一个由若干个相同的立方块组成的立体图形,从它的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图

  (1),从它的左面看到的形状是图(2),这个立体图形最多可以由____个立方块组成,最少可以由____个立方块组成。

  4.点a处有一电灯,画出立杆bc在地面上的影子。(正面左面上面)

  教学案例研讨

  教学内容搭一搭(教材第77页)

  (一)教学过程片段

  1.根据搭出的立体图形,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5个正方体积木,搭一个立体图形,然后认真观察你搭好的立体图形,分别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学生小组合作开始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待学生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

  师:现在进行小组作品展示。一个小组派两个代表,把你们搭好的立体图形和画出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展示给同学们。

  组1:我们小组用5个正方体积木,搭了一个这样的长方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这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师:他们小组画出的是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与他们搭出的立体图形符合吗?生:(齐声说)符合。师:这么肯定?能说说理由吗?

  生1:他们用5个立方体搭出的是一个长方体,是一个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所以容易想象出每个面看到的形状。

  生2:这5个立方体排列得很规则,没有被挡住的,所以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

  师:是吗?他们小组摆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和从正面看,没有被挡住的立方块,哪个小组排出的立体图形有被挡住的立方块?

  组2:我们小组用5个正方体积木,搭出了这样的一个立体图形(两个同学配合,一个说另一个搭出),这是正面看到的形状;上面看到的形状是;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师:他们小组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形状和搭出的立体图形相符合吗?(学生有些迟疑)生1:我觉得符合。生2:我觉得很难一下子就看出来(大部分同学点头表示同意这个同学说法)

  师:看来像这样的立体图形,我们很难一下子判断画出的形状是不是符合要求,现在我们一起研究怎样才能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一个立体的图形。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

  生:可以搭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进行研究。

  师:请同学们也搭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进行研究。我有两点建议:第一,小组内搭好后,每个同学画出自己所看到的正面,然后想象一下坐在你对面的同学看到的正面,也画下来,并和坐在你对面的同学交流你们的画法。第二,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活动,教师加入小组活动中)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交流和动手操作,同学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

  生1:我们通过交流认为,要正确画出自己看到的形状,首先要认真观察,看看哪些小正方块是隐藏的,是看不到的,哪些是能看到的,画好了以后还要进行对照。

  生2:我们认为想象很重要,刚才我和王鹤祥坐对面,我就是在脑海里想象这个立体图形在他那儿看是什么样子,然后再画下对方看到的图形,结果我到王鹤祥的位置上一观察,我画对了。

  生3:因为这样用5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有些立方块被挡住了,所以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被挡住的就不能画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不但知道如何画出自己看到的形状,还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像这个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我们只看到了3个正方形。是不是就是只有3个小正方块呢?

  生:不是,还有2个被挡着我们看不到,但是它们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这个学生说完后让全体学生指出看不见的是哪2个)2.利用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搭出立体图形

  师:(屏幕出示课本上从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这是一小组用5块积木搭出立体图形,他们从正面、上面画下来形状,同学们能不能把立体图形搭出来?

  (小组活动,看图,小组内搭出立体图形)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搭好的立体图形,说说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做法和想法。

  生1: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开始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根据上面看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

  生2:根据上面的形状我们知道有一块正方体是隐藏的,再根据正面的形状我们就知道了隐藏在哪一块下面了,这样很容易就搭好了。

  教学设计:辛秀红(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小学)

  (二)案例点评

  本案例中,教师比较准确地估计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和关键。从生1画出的比较简单的情境入手,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解决这一节课的关键点上—有的小立块被“挡”。这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是关键,也是学生空间观念的生发点。让学生注意到有的小立方块是暴露的,有的是被挡的,就找到了应当画出什么和不能画出什么,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画出的图形并不能代表现实中存在的所有的小立方块,由三维的立体图形到二维的平面图形需要想象,同样,从二维的平面图形复原三维的立体图形也需要想象。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教师灌输的,又是让学生自己去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学生的亲自操作和想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这一作用的发挥有时就是看似微乎其微的一句话,一个字,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三)思考与讨论

  1.本套教材从一年级始多次安排了“观察物体”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理由。2.从这一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谈一谈教师的引导作用。

  搭一搭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设置了“搭一搭”的情境,“搭一搭”的情境包括两项比赛,第一项比赛是由观察到的5个小正方体的组合,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第二项比赛是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学生已学习过不多于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视图,现在数量上虽然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出许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会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只是提供了一种比赛的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不断变换立体图形的形状进行练习。由于学生已有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经验的积累,所以此内容首先应鼓励学生借助思考和想象解决问题,然后再动手摆一摆进行验证。对于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借助动手操作,边操作边想象。在组织交流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思考或想象的过程,如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从正面看哪个正方体被遮着了,这样的正方体有几个?从左面看呢?第一项比赛:从上面看到的是:从正面看到的是:从左面看到的是:第二项比赛:(√)(×)

  试一试

  第1题

  由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由于只知道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所以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不能确定,下面的三种都有可能。鼓励学生先想象,再操作验证。

  第2题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先由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由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需要几个,进行充分想象。如果学生有困难,再让学生结合摆放实物来不断纠正自己的想象。

  答案:最少需要5块,最多8块

  练一练

  第2题

  答案:至少需要5个小立方块

  观察的范围教学目标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具有趣味性。教材创设了猴子爬上树张望墙里桃子的情境,这一情境学生并不陌生,对他们也有吸引力,但要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为数学中的“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画出草图。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将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正是运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试一试

  第1题

  将电灯和杆子的上端看做两点,过这两点画线。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告诉他们影子的长短与杆离路灯的距离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这一点要到初中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才能学习到。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再次体会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2题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步缩小。可以画出客车在不同的位置时司机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

  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看不到建筑物b了,因为被建筑物a挡住了。

  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当车继续向a行驶时一直到过了建筑物a,所观察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的变化。

  第3题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

  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尽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看到的现象。即使有些解释不了,也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逐渐变大。学生只要从大小上说明即可,对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观察。实际上,只有当球在电灯的正下方时,影子才是圆形,当偏离时,会形成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这也可以让学生实际做一做。由此可以看出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之间的联系。但对形状变化的说明不作基本要求。

  (2)可以从影子长度的变化去观察,走向路灯时影子会变短。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2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本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 .教材以学生观察恐龙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想:

  第一层次:在不违背教材创设生活情境的情境激发兴趣的原则下,将玩具恐龙换成了玩具小狗,接着从前后左右四个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了解物体的正面,背面,侧面,并简单渗透左,右侧面.

  通过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接着出现一些生活中的观察物体的现象:如观察恐龙,书本,汽车;进一步观察并验证,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层次:出现观察茶壶图.增加了从物体上面和下面观察得到的影像,使观察提高一个层次.

  第三层次:出现正方体组合,将对物体的观察引向对几何形体的观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进一步提升空间观念.

  这样的安排,从简易到难,逐步发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托,逐步引导学生的空间想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狗玩具,茶壶,图片,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猜一猜:你能知道他是谁吗 (课件依次出示男孩背面图,继而出示侧面-正面图)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面 背面 侧面

  从背面观察很难确定是谁,从侧面看到正面 就知道是谁了.

  2,你知道老师是站在小朋友的那边拍出这些照片的吗

  3,揭题: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实物探究,从四个方位观察小狗

  1,确定方位:

  (1)师:今天老师请了小狗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喜欢它吗

  (2)课前准备好的玩具小狗,放在桌子中间,脸朝黑板.请你想一想,你坐在小狗的哪一边

  (3)反馈:告诉大家你在小狗的哪一边 是几号位置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2,本位观察.

  (1)请小朋友脸朝小狗坐好,头不要偏,仔细观察:在你这个位置,看到了它的什么 小组内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吗

  学生活动.

  (2)反馈:刚才我们对小狗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在你这个位置,能看到小狗的哪个面 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形状吗

  3,换位观察,观察小狗的前,后,左,右(侧)四个面.

  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看到小狗的一个面,想不想看到小狗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呢 我们来换个位置观察.

  (1)换位置观察: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准备好,轻轻的换.现在这个位置看到的和前一次看到的一样吗 你现在看到了小狗的什么,请把它记在心里.继续换位置观察.

  (2)每个小朋友都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仔细观察了小狗,现在老师要靠考考小朋友了.拿出作业纸,请你把在几号位置看到哪幅图的小狗连线.如果忘记了,可以离开座位走动观察;做好了,也可以再走出座位按四个位置再对一遍.

  学生连线并反馈.

  4,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狗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三,巩固练习和提升

  只要大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本,铅笔盒,书桌……都可以作为我们观察的对象.

  1,试一试:观察恐龙,观察书本,观察汽车图.

  2,想一想.淘气和笑笑又在观察茶壶了.请你仔细观察,他们看到的茶壶会是怎样的

  说一说:这幅图是谁看到的 (依次出现不同方位的茶壶图片,逐个回答.)这两幅图又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 (出示水壶底面,上面图)

  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 (学生演示)

  3,猜一猜.4张学校的综合楼的照片,你知道老师是在哪里拍摄的吗

  提供拍摄地点:操场,大门进来的花坛,春秋公园,商贸中心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你有什么收获

  2,作业:《课堂作业本》练习p37.

  六,拓展探究——观察正方体组合

  1,拿出准备的正方体,观察各个面的形状,简单复习旧知.

  2,组合正方体成长方体,说说从他的正面,侧面,上面能看到的形状.

  学生可以想像,也可以用手中的正方体拼一拼,看一看,再说一说.

  反馈.

  3,机动作业:作业纸——连一连.

  教学反思:

  执教《观察物体》这节活动较多的课,我觉得对自己是个挑战.执教低段数学以来,我发现自己开课较多的是计算课和练习课.如:《数学乐园》,《8加几》,《加减混合运算》,《数学城堡》等.这类课学生不易跑开,即使不出彩,也不会差到哪儿去.这次选择上观察物体,一是觉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重要.《新课标辨》将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作为空间图形的具体目标明确提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想提升自己的课堂调控和临场发挥能力.

  试教了两次,到正式执教是第三次上了.虽说是上了三次,可是每次的设计都不尽相同.前两次新课展开时用的是水壶,考虑到水壶的特征比较明显也不花俏,壶身, 壶嘴,壶盖,壶把的辨认也容易表达,但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到第三次改为小狗,将对水壶的观察作为巩固提升环节.原因是小狗比较可爱,更能吸引孩子注意, 激发学习的兴趣.从小狗到茶壶到正方体的学具运用,从简易到难,逐步发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托,逐步引导学生的空间想像,完成从形象到抽象,从体验到经验的数学学习,从而合理完成数学建模.

  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活动,在多次体验中建立影像与事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学生的空间不是凭空就能生成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不相同, 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安排了多次观察:从本位观察,观察从自己的位置看,能看到小狗的什么,是小狗的哪个面——再到换位观察:从小狗的前后左右四个面观察小狗每个面——最后落实到书面视图与位置的连线(通过离开座位移动位置观察检查).这些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观察,使学生逐步积累了判断的经验.

  二,以生活经验为依托,由简到难,逐步发展,逐步引导学生的空间想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课的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小狗玩具入手,从容易观察到的小物体小狗,茶壶,到需要想像推理的大型建筑——综合楼,最后到抽象的形体正方体组合,从熟悉到不太熟悉,从具体到半抽象到抽象的安排,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

  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没有充分进行利用.想到了,但稍纵即逝,没有抓住.

  如: 观察汽车图,原本试教的时候是三个人从三个方位观察.由于投影不够清晰导致学生对于车前面和背面看的图难区分.所以删除了一人,改了题目.而备选择的答案有三个.所以有孩子插话提出应该有三个人的时候,时值另一孩子回答问题,所以没有进一步问插话的孩子:假设你是第三个孩子,你会在哪一边看到(多出来的)这幅图 从而错失了一个使学生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完成从位置看图到从图反思位置的相互关联的机会.

  忽略了一个观察的细节.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不同位置观察事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对于每个学生的位置我标了特定的序号.但是没有提醒孩子留意.其实这也是观察物体的一个练习.所以后来做练习的时候有几个孩子对于1,2,3,4的座位号一时找不到.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观察自己的座位,说一说"我坐在小狗的哪一边,是几号位置"等,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情况.而课堂教学就会圆满很多!

  三,对于课件有待改进的地方:

  我想,观察物体对课件的要求应该比较高的.课件中涉及到大量的图片,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处理.由于上课时间比较仓促,所以课件有待改进的地方有:观察物体中出现的茶壶,正方体组合是以平面的静态出现的.如果制作成动态的展示各个面的形状会生动许多.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3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由2-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将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物体的观察奠定基础。本课教材中例题先出示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分别摆成三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也可能是不同的。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想做做”第1、2两题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而得到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形状,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⒈ 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⒉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根据本课特点,我以相邻两位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把全班分为若干组。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位学生准备6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及若干个正方形纸片。

  说教法、学法《观察物体》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里的内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操作的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激情引入。(2)正确观察,探究新知3)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我先组织学生拿出3个小正方体,用面对面的方式摆成一个物体。学生任意摆一摆,然后进行观察,并同桌交流: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视图。再组织学生每人用3个小正方体摆出一个一字排开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拿出第4个小正方体,添摆成一个新的物体,学生任意添摆,小组进行交流,再全班反馈。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摆出将第4个小正方体添加在前面的物体,小组合作摆出符合要求的三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即教材主题图中的三个物体。同时教师媒体出示这三个物体的模型。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等学习活动,不仅复习和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一环节的观察学习活动作好铺垫。

  二、正确观察,探究新知

  1、教师组织学生从正面观察自己摆的这三个物体,并用正方形纸片摆出看到的视图,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反馈,汇报时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你是怎样观察的?(2)视图形状是否相同?(3)视图形状如果相同,形状是怎样的?如果不同,形状各是怎样的?教师抓住学生反馈的信息投影并引导学生辨析,使学生认定从正面看形状相同。

  2、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从侧面观察自己摆的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并用正方形纸片摆出来,然后小组交流,再组织全班反馈,(这里考虑到学生从

  侧面观察时,容易出现将身子侧过来看,甚至只将头转过来看等错误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师要重点指导从侧面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一定要走到物体侧面,正对着观察,然后组织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再次进行观察,同时使学生认定从侧面看形状也相同。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

  3、组织学生从上面观察,并在小组中用小正方形片摆一摆看到的视图形状,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使学生认定从上面观察到的视图形状是不同的。

  以上教师组织的定向观察活动中,学生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摆一摆,比一比、议一议,使学生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三、操作练习,巩固深化(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刚才通过在三个正方体的前面添摆一个正方体,组织学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得到视图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将第4个小正方体添加在物体的上面,摆出符合要求的三个新的物体,即想想做做第1题图中的三个物体,教师同步媒体出示这三个物体的模型。再组织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从上面和侧面观察三个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相同,从正面观察得到的视图形状不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先媒体出示“想想做做”2中的第一种摆法,组织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连一连它正面、上面、侧面所对应的视图。在此基础上,再出示第二种摆法,同样组织学生摆、看、比、连。并通过全班反馈交流两种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由于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不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培养学生空间建构能力。

  3、在前面的基础上,我设计安排一道开放题。

  媒体先出示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然后媒体出示第1个要求:从上面看到的是一个正方形。学生先猜一猜,再摆一摆,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摆法。认定只有一种摆法。再媒体出示两个正方形和第2个要求:从上面看到的是两个正方形,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由学生独立摆,小组交流,教师组织反馈,并展示符合要求的不同摆法。这个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张扬个性,激活他们的创新灵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下一课时的学习设下伏笔。

  总之,本节课我按照“激趣——探索——迁移”的顺序进行设计,让学生主动地在观察、推理、判断、验证与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扩展空间观念,学会观察,使不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4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是在一年级下册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够理解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物体的三个面;并能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为了达到上面所述的目标,课前在教具上作了充分的准备,找到了各种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及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发现。

  但是,教学效果较好,但在做题时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料的结果。反思教学觉得有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体验还是不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可能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的三个面。由于学生多不好组织,我就只好采取把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变换角度进行观察。结果没有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的观察体验,尤其是对“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三个面”体验不深刻。如果采取小组观察,效果会好一些。

  二、在观察用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图形时,学生观察的少体验也不够深刻。我让学生在课下去实践,可多数学生没有去实践。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5

  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中“对称现象”一节课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剪出对称图形,我先拿出一个我课前剪好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想想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学过剪纸,很快就说出要先对折,再*折痕处画出要剪图案的一半轮廓,最后沿轮廓线剪下,就剪出了对称图形。于是我让大家开始动手剪,学生们有的在凝神思索剪什么图形,有的在认真地画,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剪,大家教很用心,5分钟后,有的学生已经完成,并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杰作,我就让他们到黑板前,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孩子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剪出的图形五颜六色,各式各样。有刚展开的两片绿绿的幼芽,有鲜红的爱心,有金色的太阳,挺拔的塔松……但也有几外孩子,拿上来的作品是没经对折剪出来的,虽然剪得很用心,但左右两边还不太一样,我就轻声告诉他(她):“你剪的图形两边不对称,因为你没有先把纸对折,下去再按要求剪一个好吗?”这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下顺利地结束啦。

  到了第二节课,教学到剪对称图形这一环节,又出现了和一班上课时一样的情况,我想:这次何不趁机考考学生的观察力,也好了解一下学生对对称图形认识的情况。于是,我就让学生把没有经过对折剪出来的图形也贴到黑板上,来个鱼目混珠。没想到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哪些是不对称的图形,并能帮该同学找出不对称的原因和改进方法。看来我的担心和顾虑是多余的。如果说第一节课只是让学生欣赏大家精美的作品――各式各样的对称图形的话,那么这一节则让学生通过辨别、对比对称图形和不对称图形,更加深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效果更好。

  通过这一细小的环节,使我深有感触,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放手,把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留给学生,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6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具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引入复习内容。

  师:李白写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所有的物体都是一样,站在不同的位置或是从不同的方向所看到的形状都可能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2.出示复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3.出示复习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我们小学阶段所学习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思考

  (1)学习了哪些观察物体的知识?

  (2)如何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如何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4)如何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可举例说明)

  (5分钟后汇报复习收获,看一看哪一位同学汇报的)

  4.想一想。

  学生根据复习指导的提示进行独立整理复习。

  5.说一说。

  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二、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汇报,看来同学们收获都很多,下面就利用你们所复习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多媒体出示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想说什么话?

  生1:我又熟练的知道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生2:我进一步知道了要正确画出自己看到立体图形的形状,首先要认真观察,看看哪些小正方体是隐蔽的,是看不到的,哪些是能看到的,画好了之后还要进行对照。

  生3:我又明确了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的关键是找到隐蔽的小立方体。

  ......

  看来同学们这节课收获都很多,下面就利用所复习到的知识考一考大家。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7

  案例:

  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境 复习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

  1、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看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再拿出自己的玩具小汽车,从不同角度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生:从上下左右前后观察小汽车,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小汽车,看到的形状都是不同的,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2、 肯定学生的回答,并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

  生举出生活中发现的类似现象。

  二、引导学生搭建立体图形

  1、 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并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用这些正方体搭建不 同的立体图形。

  学生拿出正方体积木,积极动手进行搭建。

  2 、给学生示范书中的搭建过程,边操作边讲解。

  认真观察老师的搭建过程,发现问题可及时提问。

  3 、同学们明白了吗?现在大家来分组做练习,一名同学说要求,另一名同学搭建。

  学生认真配合,听清要求的内容,争取搭建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4 、对搭建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搭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学生多多进行练习,搭出几种不同的立体图形,做到搭得又快又准确。

  三、引导学生观察搭建好的立体图形

  1 、引导学生观察刚感刚刚搭建好的立体图形,(生认真观察搭建好的图形)师提问:应该怎

  样观察呢?

  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正面上面等。

  2 、学生在组内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仔细的观察,可以互相说说观察到的不同形状。

  3 、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实事求是地回答,鼓励个性化语言。

  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能够按要求搭建立体图形;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会用上下左右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通过搭建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出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能够按要求搭建立体图形;通过搭建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出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观察是认识一个事物的重要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学生自己搭建自己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了各种搭建练习,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参与欲,学的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兴趣越浓,学习质量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了教学效果。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8

  《观察物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在本册教材中这部分是难点,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现对教学中的不足做以下几点反思、整理:

  一、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上面、下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本课时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定的有些过高,本节课的难点过多,尤其是被观察物体的选择,涉及到了透视图,所以部分同学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于左右面的认识和亲自实践观察其实都是没有问题的。

  二、教学中的课堂组织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是随着老师的教学在听课,但本节课在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环节中,由于给学生的改错时间太过局限,所以有几个同学没有改完错,在一直改错,没有注意听老师下面的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改错时间。

  三、细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来说还算紧凑,但有些环节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这些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挖掘,一节课的点不能太多,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数学交流和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 小药箱、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圆锥体和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小药箱、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圆锥体

  教学过程

  一、 看图导入,板书课题。

  (课件2-5出示教学楼的四张图片。)这是哪里?(4人回答)为什么不一样?(1-2人回答)

  同学们说对了,因为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观察物体,相信同学们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 探究新知

  (一):观察小药箱(教师及学生拿出教具和学具。)

  1、请大家拿出小药箱,和老师一样摆放。请你说一说这个药箱有几个面?分别都是哪些面?(指名回答)(1人回答)

  前面又叫做什么面?其他的面怎么称呼呢?(3人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正面、左面、上面)

  2、现在请大家任意选一个角度观察小药箱,说说你能看到哪几个面?(3-5人回答)

  学生自由观察,汇报交流。(三种可能性,3-5人回答。能不能看到4个面,5个面呢?大约2人回答。)

  3、我这里有一则案例,请你当一次福尔摩斯,判断一下谁说了谎?(出示课件6,1-2人回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说出结论,再出示课件中的内容)

  小结:(课件7展示)不管站在哪一个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4、大家从各个面观察小药箱,看一看能观察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并且把自己观察到的图形画在草稿纸上。注意:视线要垂直于观察的那一面。(课前要求小组内学生分工,一个同学画一个面,以节省时间。看星期二的试上结果。)

  学生自由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5、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换各自的作品,互相评价一下画得对不对?

  学生汇报、交流。(大约5-6人回答)

  谁画出了小药箱的正面?

  谁画出了小药箱的左面?

  谁画出了小药箱的上面?

  谁画出了小药箱的右面?

  谁画出了小药箱的后面?

  6、(课件8出示第38页下图)请你判断这三幅图分别是小女孩从小药箱的哪面看到的。(板书“例1”)

  7、我这里有小药箱的三个面,哪位同学帮我贴在黑板对应的位置上?(2人上黑板,先差后优)。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展示课件9的前半部分。)请大家把第38页例1下面的两个括号填好。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所站的位置,那么我们观察到的各个面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2人回答)

  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如果观察者的位置发生变化,各个面也会发生变化。(展示课件9的后半部分。)

  8、请同学们翻到第40页,我们来看一看练习八的第1题,这也是个长方体请大家连一连。(教师巡视指导)(2人回答,先差后优。再课件展示)

  谁来连一连?

  谁再来连一连?

  我们一起来连一连。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0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1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第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点把握较好。

  一、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授开始要求学生在4个相同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基础上再添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怎样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摆放物体的多样化,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空间想象得到训练,大部分同学摆出了6种,而且说出理由和摆法。 因此我们上每一节课都要充分去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当然教师备课时也要把问题想得完整、全面。

  二、充分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就要学生观察由4个同样小正方体摆出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用鼠标在课件里指出来,同时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要学生上来填出是从什么方向所观察到的,逐渐升华到给出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先从正面、侧面画,发现正面和侧面的平面图形是相同的,但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形比较难画,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不要老师指导也能画出,效果很好。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又在拼摆中体会多种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篇12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孙宇

  张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张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张老师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 ,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张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 ……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张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张老师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

  不一样,老师进行了“换位置”游戏,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甚至到最后,老师让学生动手用照相机拍摄他们所看到的威尼小熊。当展示到电脑上,孩子们不得不承认四个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小熊确实是不一样。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这节课中张老师有一题是四个小朋友从四个方向观察一个水壶,然后把壶的照片和四个小朋友连一连。张老师让学生观察以后说一说就过去了。我觉得壶的前后面很容易,但要弄清壶的左右面却是比较难的。所以这里我觉得换一种形式更好。可以让孩子用肢体动作来演示给自己组的其他小朋友看,然后再用电脑显示旋转的茶壶,校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加入了游戏,还有孩子们的肢体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学生通过肢体的表现,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428861150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