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生活 数学

生活 数学

拱手江河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生活  数学

微信扫码分享

生活 数学(精选4篇)

生活 数学 篇1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和数字,感受数学就在我们周围。2.数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表达和交流的工具。3.尝试列举生活中的数学的例子,并能应用个案(编学号)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独特作用——表达的工具。4.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为我们数学提供了素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会学好数学的必要性。教学设计开头语同学们,在广阔的田野,繁华的都市,到处都有我们常见的图形和数字,生活中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活更为我们数学增添了无限的素材。活动一: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呈现四幅画面:天安门广场、东方明珠、金字塔、赵州桥。找出四幅画面中熟悉的图形。初步感受四幅画面中所包含的图形。2、启发学生寻找身边的图形(如课桌、黑板、钟面等)在教室内和窗外校园寻找熟悉图形。由远景(四幅图片)到实物,从身边的图形获取真实感受。3、展示一组交通图标及汽车商标;让学生观察图标及商标中的熟悉图形,思考交通图标还表达什么内容。感受交通图标及汽车商标中的图形,并进行小组交流。回答所熟悉的汽车品牌,尝试这些商标品牌所表达的含义。从感受图标所包含的图形的同时,体会图标所超越图形本身所表达的含义。4、展示奥运会会题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会题的组成及五环表达的含义。观察会题由五个圆组成,且环环相扣(位置关系),并通过小组交流五环的象征意义。感受图形和图形间的位置关系,体会图形及位置所表达的含义。5、展示自然界中的动物及植物的图案。欣赏列举生物的图案,体会对称美,举出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的例子,并小组交流。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从另一层面感受生活中的图形。活动二:生活中的数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列举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数据,说明数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列举生活中存在的数据。感受数据来自于生活,它是有别于图形的另一表现形式。2、课件展示:汽车票,引导学生观察,每张汽车票中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感受一张车票中的数据及其作用,并对汽车票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交流。不同内容中的数据表示不同的含义,体会数字的价值及表达的含义。3、展示一组身份证号码让学生观察身份证号的异同,在对身份证号中数字所表示含义的基础上,尝试为学校同学编学号。小组讨论身份证号中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并按每位学生编写学号,展示编写方法,交流编写的体会。作为数据的个案感受超越数据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并通过编学号活动获取成功的快乐。4、展示股市行情及外汇牌价,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有关数据)认识数据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数据在生活中的出现是全方位的,发展学生的情感和和价值观。思考  感悟通过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感受?使学生能觉得: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服务生活等。课后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成长记录”。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第一堂数学课,也是教师面对新同学的首次亮相,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现实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欣赏天安门广场、东方明珠、金字塔、赵州桥的画面,学生的内心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观察生活中客观的图形和数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会图形和数字是人们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图形、体会数字,认识学好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激情。3、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看,分为两个层次:先观察生活中图形,后体会数字,图形的直观性、数字的抽象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图形和数字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基本工具。同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筛选和整合,选择了一些学生感兴趣(如车标、商标自然界中的生物)的图形例子和日常生活中数据的例子,这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4、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数据(如人的体温、血压、身高、体重、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学生丰富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也给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通过编写学籍号,使课堂活动达到了高潮,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进一步认识到数据的作用。5、由于本节课教学活动较多,活动间的流程显得较分散,连贯性不强,在个别活动中,还不能收放自如,个别地方、语言不够准确,简练。总之,这节课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同时,教师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新教材的教学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才能迎接新课标的挑战。

生活 数学 篇2

  1·1  生活    数学                      常州市正衡初级中学   陈小利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此外,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3.尝试列举生活中的数学的例子,并能应用个案(编学号)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独特作用——表达的工具。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广阔的田野,繁华的都市,到处都有我们常见的图形和数字,生活中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活更为我们数学增添了无限的素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简单介绍华罗庚生平,章头图中有关基因图、宇宙速度的知识。)(5分钟) 活动一:生活中的数字教师设计学生活动时间分配1、展示车票,从车票中提供的信息,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作用。不同内容中的数据表示不同的含义,体会数字的价值及表达的含义。感受一张车票中的数据及其作用,并对汽车票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交流。52、展示一组身份证号码让学生观察身份证号的异同,了解身份证号中数字所表示含义。感受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53、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与我们密切相关。感受数据来自于生活,在生活中有很大作用列举生活中存在的数据。2  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数字的无穷魅力,还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图形。活动二:生活中的图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分配1、呈现两幅画面:初步感受两幅画面中所包含的图形。。找出两幅画面中熟悉的图形。22、启发学生寻找身边的图形(如课桌、黑板、钟面等) 由远景(四幅图片)到实物,从身边的图形获取真实感受。在教室内和窗外校园寻找熟悉图形。23、出示自行车图片,让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车轮不是圆的,你骑车会有什么感受? 思考并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园的54、展示奥运会会题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会题的组成及五环表达的含义。感受图形和图形间的位置关系,体会图形及位置所表达的含义。观察会题由五个圆组成,且环环相扣(位置关系),并通过小组交流五环的象征意义。6活动三:生活与数学教师设计学生活动时间分配1、  估计一棵大树有多粗?(1)图中有多少个小朋友?(2)伸开双臂,估计两手间的距离有多长?看图讨论并思考62、某次班级活动需要买水果,如果你是负责的同学,你打算怎么办?从不同角度思考6思考  感悟通过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感受?使学生能觉得: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服务生活等。 作业:学校打算把16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形状的生物园来饲养小兔,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围较大?(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细软的铜丝或16根火柴棒围出一个长方形。计算该长方形的面积看谁围成的长方形面积较大。)   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先从生活中常用的数字,再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最后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图形和数字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基本工具。2、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数据(如人的体温、血压、身高、体重、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学生丰富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也给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进一步认识到数据的作用。3、由于本节课教学活动较多,学生发言比较积极,但同时还要注意活动的秩序。在个别活动中,还不能收放自如,某些地方语言不够准确,简练。总之,这节课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同时,教师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新教材的教学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才能迎接新课标的挑战。

  上一篇:我们与数学同行--七上第一章介绍

  下一篇:1.1数学 生活

生活 数学 篇3

  【背景与导读】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它是除法的认识基础,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案例描述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平均分”吗?在哪里听过或见过?

  生1:我过生日时,爸爸把生日蛋糕平均分给家里的5个人。

  生2:妈妈用7元5角买了3瓶“脉动”,给了2个姐姐和我一人一瓶,这也是平均分。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3:不管分给几个人,每个人分得的同样多。

  生4:每人分得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生5:每人得到的数量是一样的。

  ……

  师:对,每个人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我们这节可课就一起来认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选取学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教师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数学。

  片断二:

  师:雏鹰班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礼物?自己说一说。(香蕉、苹果、橘子、矿泉水和蛋黄派)我想请大家帮我把这些东西分给大家。你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组?(5个小组)正好每一个小组负责分一样东西。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把领到的东西分开放在桌上,使每一个小组都能得到一份,然后再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分实物后汇报)

  生1:我们组分得是脉动饮料,把10瓶饮料平均分成5份,每组得到2瓶。

  生2:我们组分的是蛋黄派,把30块蛋黄派平均分成5份,每组得到6块。

  生3:我们组分的是橘子,15个橘子分成5份,每组3个橘子。

  生4:我们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组有4个苹果。

  生5:我们分得是香蕉,25个香蕉 分成份,每份有5个香蕉。

  师:请大家观察各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同一个东西每一个小组都是一样多。

  生2:每份分的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 )

  师:象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你是怎样认识“平均分”?

  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都一样。

  生2:“平均分”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刚才每个小组就把领到的东西进行了平均分。

  反思:“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体现,教师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按小组进行合理分配,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各组自由选择物品,思考怎样使每组都得到一份,通过具体分配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片断三:

  师:我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平均分,那请你把这些糖分给每个小朋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组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并汇报分法)

  生1:我组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结果每份都是3个。

  生2:我组3个3个地分,一次分完,并且每份一样多。

  生3:我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最后也是每份3个。

  生4;因为三四一十二,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就有三个,再三个三个地分。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片断四:

  老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多媒体出示苹果图),没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盘放几个?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这12个苹果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通过分苹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要细心。

  生2:要注意大小。

  生3:盘子越多,每盘苹果就越少。

  ……

  师:的确,盘子越多,每盘苹果就越少。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反思:操作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眼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滤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点评与拓展】

  该案例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无论是学习素材还是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试图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如下理念:

  1、 数学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说一说见到的或听到的“平均分”,以及“春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分析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活动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给学生主体地位。

  纵观该片断的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实际操作--交流汇报--再实践,教师在其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

  3、 个性化——学习内容与手段的开放。

  该片断的教学中新知的提出来源于学生,问题的产生来源与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具有可选择性,因此整过学习过程是活泼的、个性化的、开放的,充满了人文的关怀。

  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1)如何更好地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起点? (2)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注?

生活 数学 篇4

  记得一次公开课上,一位六年级老师在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同学们觉得这个概念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

  老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

  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老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

  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

  老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老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由此可见,我们要善于编辑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不再锁定在课堂上,封闭在课本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生活数学,过 数学生活”!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生活  数学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431491150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