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平行线的特征

平行线的特征

一派天真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平行线的特征

微信扫码分享

平行线的特征(精选5篇)

平行线的特征 篇1

  [教学目标 ]: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测量探索平行线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的探索

  [教学难点 ]

  运用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 ]

  一、巩固旧知,问题引入。

  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由一些角的关系得出平行的结论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交换判定中的条件与结论,能否由“两直线平行”得出“同位角相等”等一些角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二、实验验证,探索特征。

  1、教室的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请看老师用三角尺去检验一对同位角,看看结果怎样?(教师用三角尺在窗户上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实验(发印好平行线的纸单)

  (1)已知,a//b,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平行线a、b相交。

  (2)任选一对同位角,用适当的方法实验,看看这一对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多画几条截线试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3、实验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识记该性质,并讨论在这个特征中,已知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与前面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4、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已知直线a//b,思考∠1与∠2、 ∠2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组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交流,可引导学生

  与同位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关注学生在

  此能否积极地、有条理地思考)

  结论: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识记这两个性质,并思考已知什么条件,得出什么结论,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5、归纳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三个判定

  三个性质:

  三个判定:

  三、例题学习,实践运用。

  (一)找找看:

  如图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

  (学生可通过讨论交流找到所有的答案,

  并标注在图中)

  (二)做一做:

  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1)    AB∥CD→∠1=∠3→∠2=∠4

  (2)    ∠2=∠4→BC∥EF

  (三)考考你:

  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已知梯形的两底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说理过程)

  (四)填空:

  已知:如图,∠ADE=60°,∠B=60°,∠C=80°。

  问∠ 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 ∠ADE=∠B=60° (已知)

  ∴ DE//BC(                                            )

  ∴ ∠AED=∠C=80° (                                         ) 

  (通过填空题,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分)

  四、课堂小结:

  1、说说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

  判定:角的关系       平行关系

  性质:平行关系       角的关系

  3、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性质。

  五、课后作业 :

平行线的特征 篇2

  课题:平行线的特征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测量探索平行线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索

  运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一、巩固旧知,问题引入。

  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由一些角的关系得出平行的结论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交换判定中的条件与结论,能否由“两直线平行”得出“同位角相等”等一些角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二、实验验证,探索特征。

  1、教室的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请看老师用三角尺去检验一对同位角,看看结果怎样?(教师用三角尺在窗户上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实验(发印好平行线的纸单)

  (1)已知,a//b,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平行线a、b相交。

  (2)任选一对同位角,用适当的方法实验,看看这一对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多画几条截线试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3、实验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识记该性质,并讨论在这个特征中,已知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与前面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4、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已知直线a//b,思考∠1与∠2、 ∠2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组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交流,可引导学生

  与同位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关注学生在

  此能否积极地、有条理地思考)

  结论: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归纳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三个判定

  三个性质:

  三个判定:

  三、例题学习,实践运用。

  (一)找找看:

  如图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

  (学生可通过讨论交流找到所有的答案,

  并标注在图中)

  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1)    AB∥CD→∠1=∠3→∠2=∠4

  (2)    ∠2=∠4→BC∥EF

  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已知梯形的两底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四)填空:

  已知:如图,∠ADE=60°,∠B=60°,∠C=80°。

  ∵ ∠ADE=∠B=60° (已知)

  ∴ DE//BC(                                            )

  ∴ ∠AED=∠C=80° (                                         ) 

  (通过填空题,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分)

  四、课堂小结:

  1、说说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

  判定:角的关系       平行关系

  性质:平行关系       角的关系

  3、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性质。

  五、课后作业 :

  教材62页1、2、3题平行线的

平行线的特征 篇3

  课题:平行线的特征

  [教学目标 ]: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测量探索平行线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索

  [教学难点 ]

  运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 ]

  一、巩固旧知,问题引入。

  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由一些角的关系得出平行的结论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交换判定中的条件与结论,能否由“两直线平行”得出“同位角相等”等一些角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二、实验验证,探索特征。

  1、教室的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请看老师用三角尺去检验一对同位角,看看结果怎样?(教师用三角尺在窗户上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实验(发印好平行线的纸单)

  (1)已知,a//b,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平行线a、b相交。

  (2)任选一对同位角,用适当的方法实验,看看这一对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多画几条截线试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3、实验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识记该性质,并讨论在这个特征中,已知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与前面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4、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已知直线a//b,思考∠1与∠2、 ∠2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组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交流,可引导学生

  与同位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关注学生在

  此能否积极地、有条理地思考)

  结论: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识记这两个性质,并思考已知什么条件,得出什么结论,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5、归纳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三个判定

  三个性质:

  三个判定:

  三、例题学习,实践运用。

  (一)找找看:

  如图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

  (学生可通过讨论交流找到所有的答案,

  并标注在图中)

  (二)做一做:

  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1)    AB∥CD→∠1=∠3→∠2=∠4

  (2)    ∠2=∠4→BC∥EF

  (三)考考你:

  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已知梯形的两底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说理过程)

  (四)填空:

  已知:如图,∠ADE=60°,∠B=60°,∠C=80°。

  问∠ 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 ∠ADE=∠B=60° (已知)

  ∴ DE//BC(                                            )

  ∴ ∠AED=∠C=80° (                                         ) 

  (通过填空题,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分)

  四、课堂小结:

  1、说说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

  判定:角的关系       平行关系

  性质:平行关系       角的关系

  3、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性质。

  五、课后作业 :

  教材62页1、2、3题平行线的

  课题:平行线的特征

  [教学目标 ]: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测量探索平行线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索

  [教学难点 ]

  运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 ]

  一、巩固旧知,问题引入。

  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由一些角的关系得出平行的结论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交换判定中的条件与结论,能否由“两直线平行”得出“同位角相等”等一些角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二、实验验证,探索特征。

  1、教室的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请看老师用三角尺去检验一对同位角,看看结果怎样?(教师用三角尺在窗户上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实验(发印好平行线的纸单)

  (1)已知,a//b,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平行线a、b相交。

  (2)任选一对同位角,用适当的方法实验,看看这一对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多画几条截线试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3、实验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识记该性质,并讨论在这个特征中,已知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与前面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4、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已知直线a//b,思考∠1与∠2、 ∠2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组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交流,可引导学生

  与同位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关注学生在

  此能否积极地、有条理地思考)

  结论: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识记这两个性质,并思考已知什么条件,得出什么结论,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5、归纳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三个判定

  三个性质:

  三个判定:

  三、例题学习,实践运用。

  (一)找找看:

  如图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

  (学生可通过讨论交流找到所有的答案,

  并标注在图中)

  (二)做一做:

  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1)    AB∥CD→∠1=∠3→∠2=∠4

  (2)    ∠2=∠4→BC∥EF

  (三)考考你:

  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已知梯形的两底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说理过程)

  (四)填空:

  已知:如图,∠ADE=60°,∠B=60°,∠C=80°。

  问∠ 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 ∠ADE=∠B=60° (已知)

  ∴ DE//BC(                                            )

  ∴ ∠AED=∠C=80° (                                         ) 

  (通过填空题,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分)

  四、课堂小结:

  1、说说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

  判定:角的关系       平行关系

  性质:平行关系       角的关系

  3、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性质。

  五、课后作业 :

  教材62页1、2、3题平行线的

平行线的特征 篇4

  教学目标 ]: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测量探索平行线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索

  [教学难点 ]

  运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 ]

  一、巩固旧知,问题引入。

  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由一些角的关系得出平行的结论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交换判定中的条件与结论,能否由“两直线平行”得出“同位角相等”等一些角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二、实验验证,探索特征。

  1、教室的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请看老师用三角尺去检验一对同位角,看看结果怎样?(教师用三角尺在窗户上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实验(发印好平行线的纸单)

  (1)已知,a//b,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平行线a、b相交。

  (2)任选一对同位角,用适当的方法实验,看看这一对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多画几条截线试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3、实验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识记该性质,并讨论在这个特征中,已知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与前面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4、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已知直线a//b,思考∠1与∠2、 ∠2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组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交流,可引导学生

  与同位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关注学生在

  此能否积极地、有条理地思考)

  结论: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识记这两个性质,并思考已知什么条件,得出什么结论,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5、归纳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三个判定

  三个性质:

  三个判定:

  三、例题学习,实践运用。

  (一)找找看:

  如图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

  (学生可通过讨论交流找到所有的答案,

  并标注在图中)

  (二)做一做:

  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1)    AB∥CD→∠1=∠3→∠2=∠4

  (2)    ∠2=∠4→BC∥EF

  (三)考考你:

  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已知梯形的两底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说理过程)

  (四)填空:

  已知:如图,∠ADE=60°,∠B=60°,∠C=80°。

  问∠ 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 ∠ADE=∠B=60° (已知)

  ∴ DE//BC(                                            )

  ∴ ∠AED=∠C=80° (                                         ) 

  (通过填空题,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分)

  四、课堂小结:

  1、说说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

  判定:角的关系       平行关系

  性质:平行关系       角的关系

  3、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性质。

  五、课后作业 :

  教材62页1、2、3题平行线的

平行线的特征 篇5

  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这就导致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无法估计的情景,此时,教师应该怎样进行组织,扮演好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本文以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特征》的教学为例,浅谈课堂教学组织中重视营造探究氛围的做法与感受,供同行评析、借鉴、指正。 

  情景描述: 

  师生问好后,首先欣赏一组航模,动画显示机翼抽象成四边形,已知AB∥DC要制作成∠B=60°的一架飞机模型,请你猜一猜,∠A与∠C应制作成几度的角?学生纷纷回答:“我估计∠A=100°,∠C=100°吧!”、“∠C=110°,∠A=105°”、“∠C=120°,猜∠A=100°”……我随即抛问“想知道谁猜对了吗?”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猜角度的形式设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胆猜想,主动参与思维,营造了师生平等的对话和良好的学习情境。 

  接着让学生辨别三线八角;之后展开平行线特征的探索活动。 

  师:当 a∥b时,被任意的第三条直线c所截时,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利用量角器等工具,小组活动,5分钟后小组交流汇报。 

  生 1:(上台展示)我们小组通过量角再比较,量得∠1与∠5都为50°,∠4与∠8都为130°,∠2与∠6都为130°,∠3与∠7都为50°,同时发现∠3=∠5=50°,∠4=∠6=130°,∠3+∠6=180°,∠4+∠5=180°得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师:发现的很不错!其他小组还有别的补充吗? 

  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评价,激发学生成功、自信的情绪,同时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 

  生 2:我们小组任意画了一条直线c,量得的角度与前组有所不同,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认同这两组的观点吗? 

  生:认同 (齐声)。 

  师:板书平行线的特征,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有用的结论,但老师还是想问有没有小组用别的方法得出这个特征? 

  生 3:(喜悦)有!我们组只量∠1=55°,就可以得到∠2=125°、∠3=55°、∠4=125°、∠5=55°、∠6=125°,∠7=55°,∠8=125°就得那个结论。 

  师:不错!把本组的实验情况讲述得很清楚,不知同学们是否认同? 

  此同学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直接否定他,很快调控课堂,按计划进行,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是不能这样教的,直觉告诉我有些慌乱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还课堂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思维的机会,说不定能捕捉到数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点滴火花,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觉进入主体地位,也许会出现转机。心意已决,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个疑问。果不出所料: 

  生 4:不对,你们怎么去得到∠5=55°的呢? 

  生 3:(坚定地)同位角相等嘛!∠5=∠1=55°。 

  众生:愕然! 

  生 5:(上台指正),我们现在探索平行线的特征,∠1与∠5关系还未明确! 

  生 3:(裂嘴咋舌)。 

  师:应该表扬刚才那位同学在探索过程中立场坚定,勇敢面对错误的做法,在探索道路上也难免走错道的时候。他提醒我们只量一个角,探究不能成功。 

  生 6:只需量出∠1与∠5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邻角互补,可求其他的角,即可比较大小,找出关系了。 

  生:鼓掌。 

  鼓掌肯定无疑是对发言学生的 “最高奖赏”,教师要带头学会欣赏学生,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同伴,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既有良师又有益友的、心情舒畅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平等的,互相激励的学习氛围。随着学习气氛的浓烈,我的心情也随之舒畅,正准备收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 

  生 7:我们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只要剪下∠1再与其他角比较,可以发现同样结论。 

  (上台演示,讲解发现过程)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平行线的特征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43633115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