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回顾与反思

回顾与反思

摆脱失落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回顾与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顾与反思(精选5篇)

回顾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

  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定和公理;难点是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本章中的概念

  1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2线段的中点定义。

  3角的两个定义。

  4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的概念。

  5互余与互补的角。

  三、本章中的公理和定理

  1直线的公理;线段的公理。

  2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定理。

  四、本章中的主要习题类型

  1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的理解。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延长射线OP B延长直线CD

  C延长线段CD D反向延长直线CD

  解:C因为射线和直线是可以向一方或两方无限延伸的,所以任何延长射线或直线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而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向两方延长。

  例2 如图1-57中的线段共有多少条?

  解:15条,它们是:线段AB,AD,AF,AC,AE,AG,BD,BF,DF,CE,CG,EG,BC,DE,FG。

  2线段的和、差、倍、分。

  例3 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长AB到D使AD=BC,那么线段AD是线段AC的( )。

  A. B. C. D.

  解:B如图1-58,因为AD是BC的二分之一,BC又是AC的二分之一,所以AD是AC的四分之一。

  例4 如图1-59,B为线段AC上的一点,AB=4cm,BC=3cm,M,N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MN的长。

  解:因为AB=4,M是AB的中点,所以MB=2,又因为N是BC的中点,所以BN=1.5。则MN=2+1.5=3.5

  3角的概念性质及角平分线。

  例5 如图1-60,已知AOC是一条直线,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BOC的平分线,求∠EOD的度数。

  解:因为OD是∠AOB的平分线,所以∠BOD=∠AOB;又因为OE是∠BOC的平分线,所以∠BOE=∠BOC;又∠AOB+∠BOC=180°,

  所以∠BOE+∠BOD=(∠AOB+∠BOC)÷2=90°。

  则∠EOD=90°。

  例6 如图1-61,已知∠AOB=∠COD=90°,又∠AOD=150°,那么∠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多少?

  解:因为∠AOB=90°,又∠AOD=150°,所以∠BOD=60°。

  又∠COD=90°,所以∠COB=30°。

  则∠AOC=60°,(同角的余角相等)

  ∠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2∶1。

  4互余与互补角的性质。

  例7 如图1-62,直线AB,CD相交于O,∠BOE=90°,若∠BOD=45°,求∠COE,∠COA,∠AOD的度数。

  解:因为COD为直线,∠BOE=90°,∠BOD=45°,

  所以∠COE=180°-90°-45°=45°

  又AOB为直线,∠BOE=90°,∠COE=45°

  故∠COA=180°-90°-45°=45°,

  而AOB为直线,∠BOD=45°,

  因此∠AOD=180°-45°=135°。

  例8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且小有的余角与大角的余角之差为20°,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解:设第一个角为x°,则另一个角为3x°,

  依题义列方程得:(90-x)-(90-3x)=20,解得:x=10,3x=30。

  答:一个角为10°,另一个角为30°。

  5度分秒的换算及和、差、倍、分的计算。

  例9 (1)将4589°化成度、分、秒的形式。

  (2)将80°34′45″化成度。

  (3)计算: (36°55′40″-23°56′45″)。

  解:(1)45°53′24″。

  (2)约为8058°。

  (3)约为9°44′11″(第一步,做减法后得12°58′55″;再做乘法后得36°174′165″,可以先不进位,做除法后得9°44′11″)

  五、本章中所学到的数学思想

  1运动变化的观点:几何图形不是孤立和静止的,也应看作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如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就发展成为射线;射线向另一方向延长就发展成直线。又如射线饶它的端点旋转就形成角;角的终边不断旋转就变化成直角、平角和周角。从图形的运动中可以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联系和区别及特性。

  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几何的知识中经常遇到计算问题,对形的研究离不开数。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如微”。本章的知识中,将线段的长度用数量表示,利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余角与补角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几何的学习不能与代数的学习截然分开,在形的问题难以解决时,发挥数的功能,在数的问题遇到困难时,画出与它相关的图形,都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从几何的起始课,就注意数形结合,就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联系实际,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学习数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尤其是几乎何的学习更离不开实际生活。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线和角,都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原型存在,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六、本章的疑点和误点分析

  概念在应用中的混淆。

  例10 判断正误:

  (1)在∠AOB的边O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2)大于90°的角是钝角。

  (3)任何一个角都可以有余角。

  (4)∠A是锐角,则∠A的所有余角都相等。

  (5)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6)直线MN是平角。

  (7)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

  (8)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就没有余角。

  (9)钝角一定大于它的补角。

  (10)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画一条直线。

  解:(1)错。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而射线是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所以就不能再说射线的延长线了。

  (2)错。钝角的定义是: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

  (3)错。余角的定义是: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因此大于直角的角没有余角。

  (4)对.∠A的所有余角都是90°-∠A。

  (5)对.若∠A<90°,∠B<90°则∠A+∠B<90°+90°=180°.

  (6)错。平角是一个角就要有顶点,而直线上没有表示平角顶点的点。如果在直线上标出表示角的顶点的点,就可以了。

  (7)对。符合互补的角的定义。

  (8)对。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而钝角是没有余角的。

  (9)对。因为钝角的补角是锐角,钝角一定大于锐角。

  (10)错。这个题应该分情况讨论:如果这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如果这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过这三个点就不能画一条直线。

  板书设计 

  (一)知识结构 (四)主要习题类型 (五)本章的数学思想

  略 例1 1

  · 2

  (二)本章概念 · 3

  略 · (六)疑误点分析

  (三)本章的公理和定理 ·

  例9

回顾与反思 篇2

  《秋天到》这首儿歌安排在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决定把这一课作为机动课,相准时机插入,让学生置身于“秋天到”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秋天的美,感悟丰收的喜悦。

  开学第一天,我就布置学生用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变化,还要求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市场买菜,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孩子们积累了不少体验:有的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小港码头买海货,看见渔船捕鱼归来的热闹场景;有的学生从市场上的葡萄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中,体会到葡萄丰收了;还有的孩子发现院子里的落叶一天比一天多……

  开学后第一周、第二周持续高温,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天转凉,风变爽”,直到周六、周日接连不断地飘了几场细雨,青岛的秋天才姗姗来到。周一的早晨,不少学生已换上长袖衣衫,教室窗外泛黄的梧桐树叶也不时随风飘落下来。我知道,此时正是教学这课的好时机。上课了,我朗读了一篇自己写的描写春、夏、冬三季景色的小短文,问学生:“如果老师接着写,该写些什么呢?”学生略一思索,马上领悟到接下来该写秋天的景色了。接着,我又为学生继续创设情境,“当秋天来到时,我们身边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跃跃欲试,但我并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轻轻闭上眼睛:“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走进秋天,用心去欣赏秋色。”师生在音乐中闭目遐想,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景图浮现眼前,我先激动地喊起来,“啊,我看见了,我看见山坡上有一大片柿子树,金黄金黄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学生也纷纷喊起来:“我看见田野里有一大片金黄的稻子!”“我闻见果园里葡萄的香味了!”

  “我看见许多渔船捕鱼归来了!”“我看见金黄的树叶飘落在地上!”“我感觉风变得凉爽了!” ……在反复朗读儿歌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之后全班交流,结果“田野翻金浪”一句学生始终读不明白。在我点拨了“八月秋收忙”之后,才有学生说出田野里的庄稼都熟了,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于是,我接着刚才那位学生的发言连说带打手势:“对,田野里的稻子熟了,金黄的稻穗随风一起一伏,多像大海的波浪啊!”学生恍然大悟。

  在插入“语文天地”中换词语这一项练习时,“葡萄香 、柿子香、玉米香、花生香、苹果香、栗子香……”等此起彼伏,我正为学生思维这样活跃而欣慰时,一个男同学响亮地喊出了“月饼香”。我一愣,这可与“秋收忙”没什么关系!我本想一口否定他的答案,可望着他期待的目光,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我微微一笑,“为什么要换成月饼香呢?”“因为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现在商店里的月饼很多。”噢,原来,他是基于生活经验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不禁暗暗佩服这个孩子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表扬他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本来我想就此结束“月饼香”这个问题,这时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小声嘀咕道:“今天是九月十六,八月十五早过了!”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学生并不知道儿歌中的七月、八月、九月指的是农历,与我们平常使用的公历不同,备课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我又简单的介绍了中国特有的计算时间的方法――农历,还让学生课后查一查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哪一天。

  一堂课结束了,这节课有许多值得我思索的地方,比如说两处意想不到的问题原因在于教师以自己的经验来推测学生,自己认为简单,就以为学生都会明白的,没有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这节课我也有比较满意的地方,如对“月饼香”的处理。

  〖案例点评〗

  《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发展、创新的广阔空间,再创造成为教学过程之必需。教师只有摆脱“按部就班”的凝固的预设目标和计划,植根课堂,超越课堂,植根教材,超越教材,植根教师,赶超教师等,才能使语文教改焕发青春活力。张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感性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学习掌握语言规律的同时,灵活运用教材,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联系,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从而激起了学生多思、创新的火花,唤醒个体生命特有的灵气和才情,使学生的真情得到自然宣泄。“月饼香”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冲突生成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自然流露,更是张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表现。能够针对这个问题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向生活延伸,足见张老师的语文生活观和大语文教学观。在难点突破方面,张老师如果用课件解决“田野翻金浪”,我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美是对的,但朗读指导的作用决不能小觑。重、难点的部分,教师必须予以指导,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秋天到》这首儿歌安排在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决定把这一课作为机动课,相准时机插入,让学生置身于“秋天到”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秋天的美,感悟丰收的喜悦。

  开学第一天,我就布置学生用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变化,还要求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市场买菜,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孩子们积累了不少体验:有的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水狮营买鱼虾,看见鱼虾满箩的热闹场景;有的学生从市场上的葡萄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中,体会到葡萄丰收了;还有的孩子发现院子里的落叶一天比一天多……

  开学后第一周、第二周持续高温,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天转凉,风变爽”,直到周六、周日接连不断地飘了几场细雨,秋天才姗姗来到。周一的早晨,不少学生已换上长袖衣衫,教室窗外泛黄的梧桐树叶也不时随风飘落下来。我知道,此时正是教学这课的好时机。上课了,我朗读了一篇自己写的描写春、夏、冬三季景色的小短文,问学生:“如果老师接着写,该写些什么呢?”学生略一思索,马上领悟到接下来该写秋天的景色了。接着,我又为学生继续创设情境,“当秋天来到时,我们身边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跃跃欲试,但我并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轻轻闭上眼睛:“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走进秋天,用心去欣赏秋色。”师生在音乐中闭目遐想,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景图浮现眼前,我先激动地喊起来,“啊,我看见了,我看见山坡上有一大片柿子树,金黄金黄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学生也纷纷喊起来:“我看见田野里有一大片金黄的稻子!”“我闻见果园里葡萄的香味了!”“我看见许多渔船捕鱼归来了!”“我看见金黄的树叶飘落在地上!”“我感觉风变得凉爽了!” ……

  在反复朗读儿歌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之后全班交流,结果“田野翻金浪”一句学生始终读不明白。在我点拨了“八月秋收忙”之后,才有学生说出田野里的庄稼都熟了,这是我没有意料到的。于是,我接着刚才那位学生的发言连说带打手势:“对,田野里的稻子熟了,金黄的稻穗随风一起一伏,多像大海的波浪啊!”学生恍然大悟。

  在插入“语文天地”中换词语这一项练习时,“葡萄香 、柿子香、玉米香、花生香、苹果香、栗子香……”等此起彼伏,我正为学生思维这样活跃而欣慰时,一个男同学响亮地喊出了“月饼香”。我一愣,这可与“秋收忙”没什么关系!我本想一口否定他的答案,可望着他期待的目光,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我微微一笑,“为什么要换成月饼香呢?”“因为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现在商店里的月饼很多。”噢,原来,他是基于生活经验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不禁暗暗佩服这个孩子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表扬他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本来我想就此结束“月饼香”这个问题,这时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小声嘀咕道:“今天是九月十六,八月十五早过了!”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学生并不知道儿歌中的七月、八月、九月指的是农历,与我们平常使用的公历不同,备课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我又简单的介绍了中国特有的计算时间的方法――农历,还让学生课后查一查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哪一天。

  一堂课结束了,这节课有许多值得我思索的地方,比如说两处意想不到的问题原因在于教师以自己的经验来推测学生,自己认为简单,就以为学生都会明白的,没有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这节课我也有比较满意的地方,如对“月饼香”的处理。

回顾与反思 篇3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技术支持的(technology-enhanced)外语教学为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之真正促进外语教学与学习,这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回顾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历程,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别和相关理论背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技术用于外语教学为的潜力和制约性因素以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墨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历程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技术一直是支撑和促进教育模式演进的重要因素。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出来,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力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外语教学自身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相应的技术支持[1]。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学方法为语法翻译法。这时,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阅读文学作品或从外语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习外语意味着学习和记忆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来强化记忆。该教学法依赖的技术主要是黑板、粉笔,其主要功能为实现信息的单向传递,后来逐渐发展到投影仪以及操练-练习(drill and practice)类的课件。50、60年代,听说法盛行,外语学习意味着掌握从音位到句子的语言基本单位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则,该方法主张“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强调与目标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以及对语法结构的操练,与之相应的技术主要是录音机、磁带等音响设备,受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影响,交际法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教师的认可,真实、自然、有意义的交互被看作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重视。与此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也为交际法的实话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就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文献中也常使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即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缩写为CALL)的发展历程而言,根据其理论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2]: 

  1.行为主义取向的CALL 

  该阶段起始于50年代,在60、70年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刺激-反应联结,认为反复接触同样的学习材料对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暑期以重复的操练和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课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机的教学系统(如PLATO系统)大量应用于外语教学课堂。该模式将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tutor),是将教学材料传递给学生的工具。而计算机恰能胜任这样的工作,它不会疲劳、不会厌烦,能够准确地提供材料以及即时的反馈信息,它还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材料,使学生按自己的步调来学习。 

  70年代末80年代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到许多批判,诸如忽视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带有机械论倾向等,同时,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学习的主体成为关注的焦点,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3]。另一方面,计算机自身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特别是微机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之相应,CALL逐渐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交际取向的CALL 

  70、80年代,交际取向的CALL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该模式的倡导者为John Underwood ,他提出了一系列信条,包括:包语教学应强调语法形式的应用,而不是语言本身;应以内隐而不是外显的方式教授语法;应允许、鼓励学生产生真实的语言表达,而不只是操纵预先组织好的语言;学习中的错误是一种正常现象,应灵活地对待学生的不同反应;应努力创造一个能够自由使用目标语言的环境;永远不要试图去做那些通过本书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与行为主义取向的CALL相比,交际了向的CALL更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更注重创造人-机之间以及人-人之间的交互,更强调可理解的、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这一暑期的课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技术练习,其内容涉及听力、语音、阅读理解、词汇、写作、语法等各个方面,这类课件仍将计算机看作能够提供正确回答的指导教师,但它与操练-练习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发现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控制和交互。 

  (2)将计算机作为刺激物(computer as stimulus),这类课件不要求学生寻找正确答案,而是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从事批判性的思维活动。 

  (3)将计算机作为工具(computer as tool),这类课件不一定需要提供语言材料,而是帮助学生去使用或理解语言,包括文字加工软件(Microsoft Word等)、拼写和语法检查软件、检索软件、资源库(如各种上光盘版的百科全书和辞典)、桌面出版工具等。 

  行为主义取向的CALL和交际取向的CALL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些软件既可以当作操练-练习来使用,也可以用于更具交互性、更强调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教学情境。因此,这两种取向的CALL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使用了什么样的软件,而且在于使用软件的方式方法。 

  3.整合取向的CALL 

  80年代末,教育者日益感到CALL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外语教学中,计算机大多用于教授一个个割裂的语言结构或针对某种技术进行训练,却没有触及语言学习的核心成分。而语言学习不完全等同于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它还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仅提供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够的,还应该创设真实的社会交际的机会,例如让学习者合作完成某个真实的任务、共同学习某项内容、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等,学习者将在交际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也正经历着飞跃性的发展,即从PC机到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并使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记忆的重要性相对下降,高效地获取信息,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的需求急剧增长。这种时代背景也对外语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借助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阅读、写作,从事真实的交际与合作[4],培养跨文化意识,发展自主的语言学习能力,这些已成为外语学习的重要任务。与之相应,教育者试图发展一种更为整合的CALL模式,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使用语言,并把各种技能整合到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之中。 

  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整合取向的CALL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可以创造更为真实的学习环境;可以将听、说、读、写等各种技能整合于一个活动之中;可以赋予学习者更大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步调、路径和学习内容;能够实现同步和异步的交流等等。在这一时期,使用最多的技术包括电子邮件、MOO(Multiple-use-domain Object Oriented,用于实现同步交流)、万维网(World Wide Web)等。 

  上述3个发展阶段并不是相互替代的,新模式并没有完全摒弃旧模式中使用的软件或方法,而是将它们融入新的模式之中。从CALL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外语教学法、学习理论、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以及更为宽泛的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分不开的。 

  二、CALL的潜力和制约性因素 

  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显然更为昂贵,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因而其教学效益也就更加受教育者的关注。CALL是否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计算机能够为外语教学带来什么好处?这可能是每一个接触CALL的教育者头脑中曾经闪现过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背后存在一种决定论的观点,即计算机是一个全能的机器,它能够为外语教学带来特定的结果[5]。然而,计算机等技术本身并不构成一种方法,它只是执行各种教学方法的手段或媒介,它的有效性依赖于许多因素,如技术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是否匹配、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相关的技能水平如何、将什么技术用于外语学习中的哪些方面、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使用的、是如何使用的等等[6]。因此,对CALL的优势进行探讨,不如探讨其潜力更为恰当,这些潜力能否实现则取决于能否在教学和学习情境中有效地使用技术。 

  1.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潜力 

  第一,能够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情境 

  集成性是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性之一,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形、动态图像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把结果综合地表现出来[7],与课本、录音带等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多媒体计算机能够提供更为真实、更接近自然的语言输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得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因而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的结合可以为学习者创造丰富、自然的目标语环境,这对于学习者发现语言规律、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能够提供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要会 

  并非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够被学习者理解、吸收,因而对于外语学习来说,仅有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注意到输入中未知的语言成分,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进行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积极地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8]。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流动的机会,使学习者在进行讨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等的过程中使用目标语与其他学习者、教师或本族语者进行交际。有研究发现,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重新分配,打破了教师或某些非常健谈的学生对课堂讨论的控制权,使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交球活动;此外,e-mail等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CMC)方式能够减少种族、性别、口音、社会地位等社会性线索,能够允许学习者按自己的时间、进度来安排、准备交际活动,因此与口头的课堂交流相比,参与电子交际的学习者倾向于使用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产生更为准确、更有力量的表述,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对更多的问题做出反应,使学习者投入更多的注意,从而导致更为有效的交流[9、10]。 

  第三,能够针对各种语言技能提供练习任务和反馈 

  CALL能够针对语音、听力、词汇、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提供练习任务,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但有研究发现,除非CALL能够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机会,它将不会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有效[6]。随着技术的进步,CALL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它不仅能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更为方便的途径,还将使人-机之间的交流更为有效和自然。除了提供对、错这样简单的反馈以外,它将能够对学习者产生的语言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对错的原因,并总结出语言运用的模式,从而对其进一步的学习提出建议,从而对其进一步的学习提出建议,帮助学习者有效地使用各类教学辅助材料[4]。 

  第四,能够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又称作认知风格,指个体在知觉、思维、推理、理解、解决问题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风格特征。心理学家对学习风格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维度,如反省型、冲动型;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内-外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判断-感知等。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当的技术及语言学习活动。例如,有的学生(场依存型、感觉型、判断型等)更习惯于结构化的学习方式,不喜欢交际,传统的CALL操练任务则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发展语言的精确性以及分析、理解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场独立型、直觉型、感知型等)可能更喜欢交际流动,信息技术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6]。 

  第五,有助于增强学习动机,促进独立学习 

  有研究发现[11],信息技术有助于创造一种你焦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促进学习者增加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责任感,增强学习动机、提升自我概念、拓宽文化意识。 

  2.信息技术用于外语教学的制约性因素 

  应当看到,技术本身并不是解决一切外语教学问题的万能药,其有效性将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引入外语教学意味着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首先是硬件设备的配置、更新、管理和维护,第二是软件的开发与使用,第三是人件(human-ware)的开发,即为各类相关人员(如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学习者等)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培训,使其具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从事相应活动所必需的技能和观念。就其重要笥和投入量而言,对人件的开发都不亚于硬件和软件,而这一点却往往被教育者和管理决策所忽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否为外语教学带来效益取决于它被使用的方式。在有些外语教学课堂上,CALL只作为紧张的教学活动的一种调味品、一种休息、娱乐方式或者对学生的一种奖励,教师对这类活动缺乏精细的设计和必要的监控;有些课堂上,教师仍以旧有的教学观念和组织方式来使用新技术,只是将课本上的东西搬上屏幕;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时间、精力或能力去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问题,例如,尽管E-mail等CMC技术能够实现方便的交流,但如果教师不愿花费时间去回复学生的来信,那么学生则无法从中获益。因此,信息技术的效益将受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制约。另外,学习者的学习观念、使用技术的能力及相关素养也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三、学习者和教师在技术支持的外语学习中承担的角色 

  有关调查表明,在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中,“领先一步的技术,落后两步的教学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12]。因此,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准备是提高CALL效益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技术支持的外语学习环境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发行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建构性的教学中,学习的主要活动不是记忆,而是高水平的思维,是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经验的加工、综合及推论、假设[13]。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外语教学越来越注重整体的语言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在有意义的情境中通过书面或口头的交际,对各种线索和意义进行推理,对自己的语言知识进行积极建构的学习过程。 

  因崦,在技术支持的外语学习环境中,仅仅背单词、做语法练习对于学习者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具备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需要培养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需要适应复杂的、灵活开放的、信息极为丰富的学习环境,并在其中进行积极的建构活动;需要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调节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与之相应,教师的角色则由权威的指导者、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协调者和监控者,他既是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同时本身也充当一种资源。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更好地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1)善于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 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还需具备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与学生进行意义协商的能力;  (2)善于将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使每个学生都能与学习环境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3)帮助学习者(特别是先前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控和调节;(4)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总之,从事技术支持的外语教学并非易事,这是一项需要极大创造性、想象力、建构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耐心的工作。 

  综上所述,对于外语教学而言,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并不是救世主,其效益有赖于教师和学习者能否有效地使用这种辅助学习的工具,因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应从单纯的技术更新转向技术与课堂(及课外)教学的整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又不仅仅是工具,新技术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正使外语教学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外语学习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化过程愈加密不可分。我们面对的不是旧有的外语教学加上计算机技术,而是一种全新的外语学习模式,它对教师和学习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亟待展开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Warschauer, M. & Meskill, C. (2000). Techn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n J. 

  Rosenthal (Ed.), Handbook of undergraduate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303-318. Mah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2] Warschauer, M. (1996). Comparing face-to-face and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CALICO Journal, 13, 7-26. 

  [3]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 Warschauer, M. & Healey, D. (1998). Comput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overview. 

  Language Teaching, 31, 57-71. 

  [5] fWarschauer, M. (1998). Interaction, negotiation, and computer-mediated learning. In 

  M. Clay(E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educational technoogy in language learning. 

  Lyon, Fran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pplied Sciences. 

  [6] Oxford, R., Rivera-Castillo, Y., Feyten, C. & Nutta, J. (1998). Computers and more: 

  creative uses of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M. Clay 

  (E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educaqtional technology in language learning. Lyon, 

  Fran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pplied Sciences. 

  [7] 何高大 《现代语言学与外语电化教学(二):多媒体技术》《外语电化教学》 1999 (4),45-47. 

  [8] Chapelle, C. (1998). Multimedia CALL: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research on 

  instructed SLA.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1):22-34. 

  [9] Warschauer, M. (1996).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In S. 

  Fotos (Ed.), Multimedia language teaching: 3-20. Tokyo:logos. 

  [10] Warschauer, M. (1998). Researching technology in TESOL: Determinist, Instrumental,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TESOL Quarterly, 32(4): 757-761. 

  [11] Stepp-Greany, J. (2002). Student perceptions on language learning in a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6(1):165-180. 

  [12] Mioduser, D., Nachmias, R., Lahav, O., & Oren, A. (2000).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urrent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at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3(1),55-77 

  [13] 张建伟 陈琦 《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 《教育研究》 1999(5), 56-60。

回顾与反思 篇4

  很高兴能坐在这儿与大家一起交流这次教学实践的一些回顾与反思。我上的是一堂文言文课《两小儿辩日》,课文内容主要是通过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告诉我们深刻的哲理。经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和多位老师的指导,我个人感觉受益非浅。

  当初设计这堂课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的:

  1、根据“二期课改”精神,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予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注意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学能水平设计教学。

  3、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达成即时效果。

  经过试讲,觉得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是最理想,所以又做了一些修订。

  一、在教材的处理上

  最初我把课文内涵的透析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试讲后发现,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要深刻细致地体会《列子》中作品的内涵并把自己的分析说出来,是很难的,因此内涵是本文的难点,而作为文言文,“读”、“译”才是重点,因为对于处于“形象感知”阶段的七年级学生,“读”、“译”处理好了,课文的内涵就会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

  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最初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部分:以演小品、讲故事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包括课文的诵读,课文的翻译等,省去了课堂中的“读”“译”。试讲后,发现这种方式有点偏离了学科特点,使得语文课更像是表演课,而且有点超出了七年级学生的学能水平,导致课后做练习时有些题做不出或做不准。经过成雅明老师、田云静老师的指正,我和张佳佳老师商量,把这一环节删掉,确定了“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并且有的放矢,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标一遍遍的“诵读”,把“读”落到了实处。

  三、在多媒体的使用上

  最初我设计用 powerpoint辅助教学,因为它能够代替板书,还能够以它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试讲后发现: powerpoint有时会使老师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当我叫一位学生来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与我在课件里预设的答案的顺序不一样,这样我就不能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于是我与孙保平老师进行了多次的、长时间的探讨,我们发现 word虽然不象 powerpoint那么形象、直观,但它却很方便、很灵活。比如,我要让学生翻译一个句子中的重点字词,传统的黑板教学就是在字词下面加点,而 word可以把这些字词进行描红,更加醒目;黑板上写字,有时坐在后排的学生可能看不清,而 word的全屏显示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word还允许操作者随机地挪动字词的位置,随机地增加或删减字词,随机地添加表格等,这样就可以让老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说什么老师反馈什么,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了使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阴谋者”,使教学步骤成为接踵而至的“陷阱”。并且word现场操作起来要比powerpoint快得多。这才能称之为多媒体的“有效”利用。

  四、在即时效果的达成上

  最初我以为经过多次的阅读和详细的分析之后,学生就可以马上把课文背下来。但试讲后发现,没有一定的背诵指导和背诵时间是不可能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的。于是在胥龙娣老师和杜垂云老师的指导下,我安排了一个指导背诵的环节,就是以一个表格呈现两小儿“辩”的结论、依据、判断角度,之后就以这个表格作为背诵课文的题纲,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当堂背诵的可能性和准确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检查,发现大概有百分之八十或者更多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背诵课文,一部分能力较强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这次教学实践给我的触动非常大,以往都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现在我发现其实“好课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钻研教材,把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保留和继续下去,教学中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如精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准确的、恰当的评价等,我会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最后,请允许我向一直关心和帮助我的领导和老师由衷地说一句:“谢谢,谢谢你们!”

回顾与反思 篇5

  说就不能写出人家的水平来。听别人说话,看别人文章,听懂看懂绝对没有问题,但要自己写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了。因而要由听懂变成会做,就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多多练习,多多回顾总结,方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正是学习高中物理应该下功夫的地方。 

  要想学好物理,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第二条就是要做好回顾与反思,请看以下两条语录:

  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狄更斯(英国文学家)

  物理学习的过程就仿佛种庄稼,做题的过程是耕耘,做题后的回顾与反思才是收获。 --韩怀君(三中物理教师)

  功夫如何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你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物理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虽然他只是山师大毕业的)。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那你何苦到三中来受罪呢?)。物理学好了,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实在不行就贴上你的偶像的照片^_^。

  (六)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七)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

  (八)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九)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十)真正做好回顾与反思,将物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请用好接下来的十几页内容…………

  力学部分

  静力学

  1、什么是力?什么是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怎样描述一个力?借助超重、失重和圆周运动的知识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是如何分类的,高中阶段我们学过的力按照性质分有哪一些,按照效果分呢?

  2、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本质是什么?人造卫星呢?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方向如何规定,是指向地心吗?同一物体在不同纬度、不同高度所受的重力相同吗?什么是重心?重心的位置一定在物体上吗?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吗?

  3、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弹力?如何判断物体之间是否有弹力?接触面之间、绳子、杆产生的弹力方向如何确定?弹力的大小如何计算?一律采用胡克定律吗?什么是胡克定律?

  4、与弹簧有关的题目在高中阶段常见的有哪些?解题方法分别是什么?如何求解弹簧的弹力(弹簧秤的读数)? 

  5、在什么时候出现摩擦力?什么时候是静摩擦力?什么时候是滑动摩擦力?摩擦力和弹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怎样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为什么我常说静摩擦力问题比滑动摩擦力更复杂呢?

  6、摩擦力总是阻力吗?它总做负功吗?你能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吗(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两种情况)?在斜面问题中,我们常要提到斜面倾角的正切和动摩擦因数的关系,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7、什么情况下我们说一个物体受力平衡?什么是共点力?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怎么写出其平衡方程?几个力平衡,其中一个力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是什么关系?其它力不变,只一个力发生下列变化时,合力怎样变化,物体将怎样运动(注意初始情况)(1)消失;(2)反向;(3)逐渐变小,再逐渐恢复;(4)转动90°

  8、什么是矢量,高中物理中使用的物理量有哪些是矢量?矢量合成和分解的法则是什么?在一些较复杂的矢量运算中,我们更喜欢使用正交分解法,你能熟练地使用它吗?

  9、什么是合力与分力?两个力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它们的夹角,它们的合力如何变化?合力不变,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只改变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则两个分力怎样变化?将一个合力分解成两个分力,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得到唯一解?几个力的合力最大值、最小值如何计算?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回顾与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44347115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