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通用7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1

  教学

  内容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设计

  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三)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九)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时

  教学

  目标1.       learn to describe people, animals, and objects.2.       learn the sentences: i’m taller than you, but you are stronger than me.       i’m 160cm tall. i’m 5cm taller than you.3.the pronunciation  /ei/, /ai/, /oi/,/p/,/b/, /t/, /d/.

  教学重点learn the sentences: i’m taller than you, but you are stronger than me. i’m 160cm tall. i’m 5cm taller than you.

  教学难点learn the sentences: i’m 160cm tall. i’m 5cm taller than you.

  教学

  资源

  tape recorder, stickers and word cards.

  教

  学

  过

  程 step 1 warm-up:act out the story in part c.sing a song. “ my pets”.step 2 preview:let’s try.listen to the tape. fill in the blankets and choose the right pictures.step 3 presentation: ’s talk.1.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 “ i’m a little heavier than before. how heavy am i? guess.” the students can use the patterns: “are you 40/ 45 kg?” make a dialogue with the student who gets the right answer.t: how heavy are you?s: i’m 30 kg.t: you’re thinner than me, and shorter.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this time let the students ask:s: how heavy are you?t: i’m 45 kg.s: i’m thinner than you, and shorter.  you’re heavier than me, and taller.2.      point to the shoes, saying: “i wear size 23. how big are your feet?” 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 i wear size 17.” write down the sentences.3.      play the tape and read in groups.4.      make new dialogues.step 4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1.      good to know.2.      do exercises in activity book.3.      write the useful sentences.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2

  十二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整册教材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五至六篇课文组成,课文共三十三篇,其中22篇为讲读课文,2课诗歌,8篇略读课文,6个综合练习。教材按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内在的联系组成文化主题单元,分为六组。1 春天自然季节的特点 2亲情与关爱  3  走进科学  4意志品质  5风景与名胜  6  历史文化 。 这样安排体现语言文字在表述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体现儿童认识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

  本册教材根据高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以优美的记叙文,诗歌和简单的说明文为主。通过上述课文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寄情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灿烂与伟大;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素质;从小体会明白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们在盼望已久的春天开学了,带着春天的梦走进了校园,而送给孩子们第一组的课文是围绕“春”这个文化主题展开的,这不但符合自然季节的特点,又顺应了孩子们的内心需要。这一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2首古诗、一个综合训练。古诗分别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朱熹的《春日》2课《冬至的梦》4课《只拣儿童多处行》5课《  雷果》是讲读课文,3课《春》和6课〈抢春水〉是略读课文。从课文所表述的内容来看,〈〈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冬至的梦〉〉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春〉〉在作者苏雪栈眼里是善于撒娇的,准备的,等待的,烂漫,充实,快乐的,作者用独特的 感受抒写了春的特点,激发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精品文章,主要叙述了她春游时从香山归来,在颐和园门口,知春亨畔,王澜堂等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们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中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 雷果  》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抢春水〉〉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白族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淳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快快,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综合训练〉〉围绕春字安排了七个题,一、二、三、四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字的文化内涵,积累词句段,丰富底蕴,阅读是一篇描写春雨的短文,意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社会调查与写作的安排,与本组关于春的学习一致,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季节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春的文章,但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从时间上来说,有古代诗歌,当代散文,这说明从古至今春天是人们赞美讴歌的永远主题,从空间上来说,有蜀中的春雨,海滨的春光,江南烂漫的春天,北方人盼春的梦,还有西亚沙漠中的春天,白族山寨中的春,这说明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景致、风俗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人们无论哪个角落,春天都是人们所喜欢的,都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这几课不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春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春天,而且展示春的手法也不尽相同。首先从体裁上谈,开篇安排的是两首古诗,把我们带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情景。《冬至的梦》、〈〈春〉〉、《只拣儿童多处行》文质兼美,属散文。 《雷果》 〈〈抢春水〉〉属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同一体裁的文章又有所区别。《春夜喜雨》用拟人手法,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蜀中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春日〉〉叙事写景相结合,将心情之爽,春景之美集于新字,突出春光如海,无处不在。《冬至的梦》侧重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突出人们盼春的情感,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春〉〉用诗一般的语言、精 当绝妙的比拟,写春特点,生动形象。《只拣儿童多处行》以题目为文章内涵,侧重于春天里人的活动,由景联想到人,人景和一,《雷果》语言简洁明了,活泼,突出了沙漠春天的景致,〈〈抢春水〉〉语言朴实,层层剥开,突出了朴实的山民对春的美好企盼与崇拜。

  总之,这一单元通过不同体裁、风格各异,表达方法灵活多样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盼望春的心情,游春的快乐,祝福春的愿望,围绕主题,横向上有联系,纵向上有发展,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在教学时,应调动儿童的经验世界,感情世界和想象世界,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春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唤起他们到大自然中拥抱春天的愿望,并且愿意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的词句表现春天。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18个生字,理解新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与诗歌。

  3、了解与春相关的知识,文化。

  4、通过抓重点词句品析、想象画面、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5、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准确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方法,练习习作。

  四、各课教材分析

  1、 古诗二首

  《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春夜喜雨》全诗紧扣春雨的“好”和自己的“喜”来写。首句着重写春雨的知春雨适时降临,知情懂事。颔联从听觉、视觉二方面写雨,把默默奉献的理想人格移植到了春雨身上。颈联“云俱黑”与“火独明”形成色调上的对比,喜雨之情含而不露。尾联借想象之笔,想到锦官城的美,形象传神。《春日》先叙事,胜日于泗水滨寻芳,然后写所见,展示一幅“一时新”的春色画面,最后抒发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教学重在通过吟诵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冬至的梦

  这篇课文以《二十四节气歌》引出“冬至”这一节气,并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再用画龙点睛的“梅花图”收笔。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作者先介绍冬至这一节气的特点,然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第二自然段用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捕捉看不见的春天里有生命的事物,第三自然段讲冬至离春天还有难熬的八十一天,巧妙地插叙爷爷涂红梅的故事。第四自然段点明主题,与第二自然相照应。结尾再次提到梅花图,表现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之情,以及对 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可围绕爱去品味文中的感情。

  教

  学

  目

  标 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景物变化体会人的心理。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了解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搜集有关“冬至”的一些 熟语,了解冬至的特点

  3阅读课文的生字词。

  初读感悟阶段:

  1找同学分自然段阅读课文,找同学评价。

  2理解词语,呓语,地窖,明朗,覆盖

  3说一说读完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冬至的梦是非常美好的,它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精读感悟阶段:

  1同学们,冬至前后,大雪飘飘,冬至做3个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为什么这么说啊?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和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汇报

  1、温暖的梦,变青的枝条,松动的泥土,哗哗流淌的冰河,绽放芽包的草根,吐出紫红叶子的 树苗-------

  2、希望的梦,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生长过程中可以感悟的到,把这些具体事物的描摹告诉人们,冬至一到,所有生命开始复苏,春的力量,表达了作者盼春,爱春的真情冬至的梦是温暖的希望的,九九八一天又是怎样熬过的呢 ? 同学们读第三自然

  第一次描写“梅花图”使文章极富生活情趣,寄托了爷爷对生活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结尾描写“梅花图”让我们想到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以及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背诵第二自然段。

  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课后向生活延伸:积累描写春天的诗词散文。 

  反

  思 

  3. 春

  这篇阅读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寻找“春”成长的足迹,把富有诗情画意的初春到春末的特点描摹的生动、形象、具体、感人、激发了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主要突出了春是善于撒娇的;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春是烂漫、充实的;春是快乐的几个特点。

  教

  学

  目

  标 1. 朗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特点

  2、积累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 课件辅助,感悟春的特点。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走出去,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2读一读课文,简单记录自己的感受。

  初读感知阶段:

  1. 读课文,纠正错音

  2. 拿出笔来画一画描写春天特点的语句

  精读感悟阶段:

  感悟点:春的特点

  重点部分处理:

  1. 联系课文内容和小组同学谈一谈课文写出了春的那些特点。

  2. 汇报交流:

  (1).春是善于撒娇的:不阴不晴的天,乍寒乍暖的时令,一会儿习习和风,一会儿蒙蒙细雨,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枝间的叶芽、地上的小草、绿叶丛中的野花,在早春季节开始萌发,它们“准备”着、“等待”着、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温暖时,将焕发勃勃生机。

  (3).春的浪漫、春的充实:眼前竟换上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到处------,到处------,到处------,到处------。 蔚蓝的天上,桃色------。流水却------。

  课上积累:勾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课后向生活延伸:

  1. 找一找朱自清的《春》读一读。

  2、把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反

  思 

  4、只拣儿童多处行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冰心春游时所到之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的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题目是文章要表达的内涵。文章按作者行踪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讲在颐和园门口所见,通过“成千盈百”、“挤”、“一群接着一群”叙写儿童之多;接着写在知春亭的所闻,通过“坐无隙地”让人再次感到儿童之多;通过孩子活动写出场景之美,及孩子身上的活力。然后写在玉澜堂赏花时的见闻和感受。写出了花的繁茂,赞叹了儿童的茁壮成长,表达了对儿童无比的关心和珍爱。结尾点题,说明儿童多处正是春之所在。

  教

  学

  目

  标 1、阅读课文,想象儿童们春游时欢畅活泼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激发热爱新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春的美好。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找资料,了解冰心的生平以及她的作品。

  2、想一想,自己春游时都是怎么做的。

  3、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初读感知阶段: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2、找较差的同学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并生字组词。

  3、理解词语:忸怩、坐无隙地、聚精会神、舒展。4、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精读感悟阶段:

  作者冰心说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自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小组交流

  2、 班级交流汇报

  (1)、颐和园门口:儿童之多 :成千盈百、挤了出来、一群接一群。

  场面的热闹:散戏似的、闹嚷嚷、飞涌、关不住。

  (2)、知春亭畔

  坐无隙地:东一堆,西一簇,说明儿童多。

  孩子们有活力: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味。

  场面的欢快与热闹: 湖面上,小船荡漾、队旗哗哗地响。

  (3)、在玉澜堂赏花时的见闻:将花与儿童相比较,花的开放使自己得到了满足,同时给观赏者以美的感受,更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学生在理解时要有感情的朗读

  课上积累:匆匆、荡漾、纽扣、聚精会神、

  舒展、身躯、忸怩、坐无隙地。

  课后向生活延伸:

  搜集阅读冰心的散文《繁星》、《小橘灯》、《樱花》。 

  反

  思 

  5. 雷果

  这篇课文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们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文章第一自然段总起,接着具体讲沙漠春天的短暂和沙漠春天的快乐。第二至四自然段先描绘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第五、六自然段由4月的雷声引出孩子们采集“雷果”以及“我”和孩子们交谈的事。“处处都是如此”说明孩子们多,“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的描写极富画意和生活味道。最后一段点明是“雷果”把孩子们带入西亚春天的沙漠,让孩子们融入春天的怀抱,给孩子们以无限的幸福和快乐。

  教

  学

  目

  标 1阅读课文,了解西亚沙漠春天的特点,体会“雷果”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西亚沙漠的阿拉伯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4写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孩子的表现 感悟孩子对春天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1、搜集了解西亚沙漠的资料。

  2. 2、预习课文、利用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教师搜集沙漠的图象资料。

  初读感知阶段:

  一 引入:春天万物复苏,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前前几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春天的无限美好,沙沙漠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雷果》这篇课文,看着题目,你有什么么问题?

  二 朗读课文:

  1. 1、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己读课文。

  2. 找同学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3. 理解词语。

  4. 说一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5. 你的感受是什么?

  精读感悟阶段:

  师:沙漠中的春天是短暂的,沙漠中的春

  天也是快乐的。文章怎样叙述的?

  请你用不同方式叙述,可以读、想、议、

  背。

  (一)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

  (二) 小组讨论。

  (三) 交流汇报(结合资料)。

  1. 沙漠的春天美丽与短暂:“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根一根葱绿的嫩芽,遥望翠碧一片。突出了春天的美。“一天天换着衣衫”的黄、绿和五彩缤纷写出了春天的短暂。

  2. 春天的快乐:

  (1).牧人放牧:帐篷、骆驼、羊群,使沙漠显得生气勃勃。

  (2).妇女们汲水:毛驴迈着细碎的步子,背上------,妇女们------,写出了春天的快乐。

  师:牧人放牧,妇女汲水给沙漠里短暂的春天带来了生机与快乐,最快乐的还是那些在雨后采摘“雷果”的孩子们!

  (1).采集雷果:常常会看见孩子们在沙漠中寻找什么,而且,处处都是如此,他们“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引导学生想象这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

  (2).和孩子们交谈:了解“雷果”的样子,名字的由来,用途和采集方法。

  (3).孩子们的快乐与幸福:他们“纷纷打开、争着给我解释、七嘴八舌、大显身手、像变戏法似的、天真的笑”突出了孩子们的快乐。

  指导朗读这部分。

  3、播放课件。

  (四). 激发想象: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请闭上眼睛,大胆想象画面,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课上积累:再读课文,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后向生活延伸:1、将自己想象中的西亚沙漠画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反

  思 

  6.抢春水

  本文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山民门“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纯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课文先具体讲“抢春水”这一风俗,接着介绍“我”和哥哥抢春水的过程。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立春这一天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领悟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体会山民们生活的乐趣。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动作感悟对春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通过网络查找白族人抢春水的习俗。

  2、了解和春天有关的风俗。

  初读感知阶段:

  1、“抢春水”是怎样的风俗?

  2、抢来春水有什么用?

  3、为什么抢春水?

  4、怎样抢春水?

  5、围绕上面的问题,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交流。

  精读感悟阶段:

  1、介绍白族人“抢春水”的风俗。

  2、抢春水有什么用?

  煨茶、煮汤圆、给婴儿洗澡、给老人熬药

  3、为什么抢春水?

  (1)、抢到春水,这一年就会勤勤快快,逗人喜欢。

  (2)、喝了春水的人,这一年就会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4、怎样抢春水?

  (1)、早起

  (2)、提上水罐、青松毛、鞭炮

  (3)、抢到春水放鞭炮、大声喊

  5、说一说山民们抢回的仅仅是春水吗?

  课上积累:说一说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春天的习俗。

  课后向生活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抢春水”的习俗或课上听来的有关春天的习俗。 

  反

  思 

  综合训练1

  教材分析:本次训练共安排了七个题目,第一题围绕着“春”字,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汉的文化内涵,感受“春意”。二、三、四题,积累词语,丰富底蕴。五题阅读与理解,六题社会调查,七题习作。

  教学要求:

  1、 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2、 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古诗。

  3、 学习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

  4、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   用   教   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了解中国人迎春的仪式和风俗。

  2、 走向社会,了解植树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

  3、走进大自然,感受春意 

  课上再现生活:

  一题: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春”字的诗意。

  2、 通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交流。

  二、三、四题:引导学生反复读,然后谈自己的理解,再采用接龙、竞赛的方式练习背诵,最后写一写。

  五题:熟读成诵,在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时,结合具体内容谈。

  六题:结组完成社会调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写出建议,提交有关部

  门。

  七、习作:

  1、 交流自己走进大自然感受到的春天的信息,要有自己的见解。

  2、 自由写作。

  3、 讲评:将学生多读自己的文章,并用欣赏的态度与他人交流。 

  课后向生活延伸:

  根据课上学到的,与家人开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赛诗会”、“谈话会”。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3

  编写者 第6教时

  教学

  内容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设计

  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三)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九)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时

  教学

  目标 1.       learn to describe people, animals, and objects. 2.       learn the sentences: i’m taller than you, but you are stronger than me.        i’m 160cm tall. i’m 5cm taller than you. 3.the pronunciation  /ei/, /ai/, /oi/,/p/,/b/, /t/, /d/.

  教学重点 learn the sentences: i’m taller than you, but you are stronger than me. i’m 160cm tall. i’m 5cm taller than you.

  教学难点 learn the sentences: i’m 160cm tall. i’m 5cm taller than you.

  教学

  资源

  tape recorder, stickers and word cards.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step 1 warm-up: sing the song in this unit. step 2 preview: let’s check.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right pictures. step 3 presentation: let’s read. 1.      show the big picture, saying: “today, let’s get to know two kinds of whales, sperm whales and killer whales.” watch the picture for 2 minutes. then ask: “ how long are they? how heavy are they? let’s read and answer.” 2.      after they finished reading, get them to answer the three questions. go on asking more questions: how many teeth do they have, do you know? how long is each tooth? what does a sperm whale eat? what does a killer whale eat? what can they do? ……. 3.      play the tape and then read. 4.      discuss any difficulty the students ask. 5.      finish the exercises. 6.      match and say. say sentences like this: how big is your fish, zhang peng? my fish is smaller than sarah’s? step 4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the text. do exercises in activity book.

  课后记录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4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 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 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 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 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5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m是纳米,um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 å)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6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用放大镜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二、教学背景: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而且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而借助放大镜在探索中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科学词汇:工具、观察、细节。(二)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科学方法:放大镜观察、图文表述。(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体。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核心价值观:工具与观察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及比较全面地认识,并进行适当记录。难点: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及比较全面地认识,并进行适当记录。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实物:蝴蝶、蜻蜓标本等干制标本不同倍率的放大镜、多种昆虫的干制标本,记录用纸、笔。(根据条件,至少具备蝴蝶、蜻蜓标本。)1.注意观察时着重昆虫的身体结构。2.使用放大镜时要把观察到的图像及时记录下来,或写或画。3.放大镜使用方法个别指导。教   学   流   程→→→回忆昆虫       肉眼观察         借助放大镜       制定课外          拓展延伸共同特征       昆虫身体          观察肢体         观察计划          课外观察活   动   过   程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教师复习谈话:我们曾经细致地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等小动物,它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回忆并进行交流。(课件出示刚才提到的昆虫清晰的图片) 教师: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活动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师:昆虫是地球生物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占了已知动物种类的2/3以上,也是已知植物种类的3倍左右。昆虫世界非常奇妙,现在就利用我们桌上的昆虫标本来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纸上。(在观察时,记录纸上写明要求观察的是某些昆虫的眼、足、触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避免观察水平仍停留于三年级时对昆虫的观察。 )  分组观察各种昆虫的标本:重点观察肢体,例如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2. 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我们刚才利用自己的肉眼观察过了许多昆虫的肢体,发现昆虫的触角、眼睛都不容易看清。我们就可以借助上节课使用过的放大镜来观察,看看我们能有什么新的发现?(材料组长领取一组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可以观察不同昆虫的身体结构。)板书课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3.教师展示并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外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相信你们会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利用媒体展示蝴蝶的翅、昆虫的复眼、昆虫的耳朵、昆虫的触角等。其中昆虫的触角可以典型介绍,可参看资料图片。〕蜻蜓复眼           苍蝇复眼       蝴蝶翅膀      活动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读音línɡ)1、教师: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其中部分瓢虫也捕食蚜虫) 2、小组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汇报、交流小组的观察计划。 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结课,拓展延伸1. 总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生回答要点: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2. 延伸 :教师:关于昆虫世界可以研究的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例如:观察记录蚂蚁能预报天气吗?     蟑螂怎样繁殖?雄蚊和雌蚊的触角有什么不同?    蜜蜂怎样采集花粉?)3.整理器材。    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放大镜、昆虫标本等器材。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 昆虫名  眼  触角  足  翅                                我的发现              活动记录纸(实际上制作大点,供学生画图或书写)课外活动1.借助放大镜观察生活中的昆虫。(例如,蚂蚁、蚕蛾等)2.查阅资料:昆虫世界的奇妙。(例如,法布尔《昆虫记》)生成预见1.第一部分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自己确定观察的内容。课前昆虫标本的充足与否,是否具有代表性都决定了观察的效果。2.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课件及文字,向学生介绍如何在课外进一步观察昆虫,从观察静止的昆虫标本过渡到观察活着的昆虫的生活习性,难度较大。课堂评估1. 观察能否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2. 通过课堂内的学习,能否在课外延伸,而选择1 ~2种昆虫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人、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当然,这活动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经历了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了,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7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学后记: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46148115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