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旧城已冷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微信扫码分享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通用10篇)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篇1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原始,低下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

  2、 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3、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奴隶制到了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4、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6、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7、资本主义历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主要标志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8、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9、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

  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大趋势。

  1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教学方法: 设问法、较法、分析归纳法、列表图示法。

  教时安排:8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社会 一、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理解、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懂得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和压迫,但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关系的含义。

  教学方法:

  解析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一)课前预习指导。

  1、 旧知识复习提示。

  2、 从历史课中了解人类起源于古猿,人类最早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二)预习、练习。

  1、原始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有哪些?

  2、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含义各是什么?

  3、 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二、课内学习指导。

  教学思路:围绕练习展开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点拔)

  (一) 新课教学。

  1、低下的社会生产力。 (板书)

  【读书指导】P4-5页。

  (1)远古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主要有哪些?(提问学生)

  石器

  火的使用

  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2)学生讨论“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怎样?”

  (3)什么是生产力?有哪些要素? (板书)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

  生产力的三要素:

  劳动者(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 提问→归纳)

  (4)提问:“原始社会生产力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归纳

  2、没有剥削和压迫。 (板书)

  【读书指导】 P5-6 “原始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关系如何”。

  (1) “什么叫生产关系?” (板书)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基础作用,决定其它两方面)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

  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

  学生回答→归纳→总结出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包含的内容。

  (2)氏族制度。

  讨论:原始的氏族制是怎样的?(略)

  (3)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提问→归纳) (板书)

  (4)私有制的产生。

  【解说】教师指导性讲解。

  (二)小结。(略)

  三、课后学习指导。

  1、 新知识结构示意图。

  2、练习。

  ① 学习指导。

  ② P7 “阅读与思考”

  3、作业 布置:

  1、 什么叫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

  2、 什么叫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4、教学后记: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篇2

  复习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对奴隶社会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两个问题:

  奴隶社会是最残暴的压迫制度,这种残酷的压迫表现在哪些方面?

  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表现在哪些方面?它说明什么?

  (奴隶制的残暴统治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让奴隶

  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奴隶不甘心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进行反抗,破坏生产工具,新式生产工具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使大批的奴隶死亡或逃亡,奴隶主的庄园日趋衰落。说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将要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一种新的社会所代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  新课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产生和没落(板书)

  一、封建社会的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板书)

  请阅读教材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定要拼命进行反抗,,经过反复的斗争,才能巩固封建政权,为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不是一帆风顺,但是,由于奴隶制生产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要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任何人和任何势力也改变不了的。因此,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要经过反复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人类社会终究走上封建社会。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欧洲在中国之后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进入封建社会。尽管它们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但是谁也不能改变这一历史的总趋势。根源就在于封建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迈上新台阶(板书)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和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我请一位同学将下更表格内容填一下,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使用的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如铁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豹渠等

  农业的发展

  耕作技术有显著进步,使用曲辕犁,农业产品丰富

  手工业的发展

  冶铁、漆器、丝织品、陶瓷等方面的生产水平提高

  重要的城市

  邯郸、长安、南京、洛阳

  (同学发言,教师归纳)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力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确实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原因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

  封建时代生产力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板书)

  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科学和文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文化发展的成果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科技文化有较大发展,并为世界的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它表现在如下方面,下面请大家看投影片。

  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文化成就

  对世界的影响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传入欧洲、日本等地

  丝织品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瓷器

  15、16世纪在欧洲风行

  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思想如孔子等

  对近代的欧洲也有影响

  盛唐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来访

  日本留学生有时多达五六百人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绘画

  对世界都有影响

  建筑艺术如花园、桥梁等

  在法国出现中英式花园

  从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

  由于受篇幅所限,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果都通过列表反映出来,表中反映仅

  仅是一小部分,是沧海一粟。例如还有中国的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科技成果,都没有列出来。但是,仅仅通过这一张表格就可以清楚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对世界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得到中国人认同,就是著名的外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道理,一个事实:

  第一个道理:新的社会代替旧的社会,也就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激烈的斗争。

  第二个道理: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一定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确立以后,使社会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个事实: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巩固新课

  请大家看投影片,结合投影片的内容回答:

  投影片上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体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说明什么?

  通过以上事实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有的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篇3

  一课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从事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生产劳动。

  2、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

  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4、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能力目标

  1、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

  2、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

  3、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从而初步树立劳动的观点,培养劳动的习惯。

  2、初步懂得生产力的发展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初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教学重点]:

  1、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

  2、 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3、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4、 原始平等的氏族制度。

  5、 私有制的产生。

  [教学难点 ]:

  1、 生产劳动是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

  2、 生产力三要素的地位。

  3、 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

  4、 私有制的产生。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

  [课前准备]:布置自学本节课内容并思考:本节课有几个小标题?这几个小标题共同说明了什么?

  挂图、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人类长期困惑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一、原始社会在生产劳动中形成

  19世纪中期,达尔文论证了人猿共祖。(古代人们对人类起源问题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1876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真正解决了人类起源问题的是恩格斯。

  阅读教材P.4页楷体字部分了解动物利用自然物和人制造工具的区别:利用自然物;将自然物加工成工具进行劳动。

  例:鲁智深打造禅杖。黑猩猩不能削木棍。蜘蛛不能不织网。

  1.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从事生产劳动,制造工具是生产劳动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生产劳动?⑴制造和使用----做;⑵目的、计划----想。

  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动物则不可能这样做。比如,动物在吃光某块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懂得它们在干什么;而人类铲除某块地方的野生植物,是为了腾出地方来播种谷类或种植树木,他们知识这样做可以得到较多的收获。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学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首先在懂得:生产劳动既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劳动是形成人类社会的基础

  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正是在共同进行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以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形成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史称原始社会。

  课堂讨论:从生产劳动中,能否得出“人们制造工具仅仅是为了自己使用?

  人们制造工具,并不只是为了给自己使用。锄头、钢笔、电脑、火箭、核武器等等。农民分工和协作。

  投影片: 动物、人类对自然界的活动

  动物只能适应和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生存条件,自然条件一旦发生变化,动物就会出现“生存危机”。例如,虎的数量不过6000只,我国的华南虎已濒临灭绝,要靠人类来保护它们传宗接代。

  人类社会自下而上的首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来。为了获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就必须劳动。同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就成为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基础。如生产中的协作关系、分工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活中的家庭关系,以及后来出现的宗教关系、政治关系,等等。

  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二、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1、漫长的石器时代

  石器不仅反映了原始人类改造自然的艰辛,而且表现出人类童年的智慧。

  石器是人类制造的最初的工具,也是原始社会主要的工具。

  2.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1)过程

  采集、渔猎→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 植物 →原始农、畜牧业

  3、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阅读教材,看投影片,小声议论

  生 劳动者-------à制造、使用者——》主导作用

  产 生产工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力 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1.结合图表分析各因素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结合生产力三要素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

  ◆原始人的生产经验贫乏,劳动技能很差。

  ◆原始人使用的工具绝大部分是用石头加工而成的,比较简陋、粗笨。(简陋的石器)

  ◆原始人的劳动对象极为有限,仅限于石头、树木、果实、种子、野兽等。

  总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提问:为什么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因为各社会的劳动者和劳动对象都不好进行比较,而劳动工具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如:石器与机器比:很明显哪个先进、哪个落后。

  提问:你如何理解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不断增长,能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如:我国目前各行各业进行的等级考试,人们通过

  各种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都是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它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是未来的劳动者,更应努力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平等互助的经济社会关系

  1、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①.生产资料集体所有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②.平等互助合作关系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平等分配消费品→ 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

  这种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由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没有压迫的氏族制度(政治关系)

  ①.氏族的定义、发展阶段

  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也叫氏族公社,是按照血统关系结成的集团。

  ②氏族的发展

  氏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③.原始平等的氏族制度

  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中,氏族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部落和部落联盟也有相应的议事会。

  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在议事会上,选举或撤换氏族长(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和军事首领。讨论生产活动的组织安排和产品的分配,决定收容外族人或俘虏加入本氏族,为被杀害的氏族成员接受赎金或实行血族复仇等重大问题。氏族是被推举出来的勤劳勇敢、又有威信的人,他不脱离生产,也没有强制的权力。一旦他辜负了氏族成员的信任,可以撤换。氏族长和军事首领被撤换后,便同氏族同其他成员一样,成为普通一员。

  ④.没有私有观念的精神文化(文化关系)

  生产关系:平等互助合作------->文化关系:朴素的道德观念——没有私有观念

  总之,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和道德观念表明,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社会。

  四、私有制的瓦解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 生产力的发展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结果:农业、手工业从多数人→ 个体劳动

  2、私有制的产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同学们知道:生产工具是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提问:在原始社会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主要使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什么新的工具?它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原始社会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主要使用石头加工制作的简陋工具进行生产,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金属工具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

  3.金属工具和手工业出现的意义------->个体劳动的盛行

  原始社会后期,以金属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这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手工业逐渐有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这表明,生产力水平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碑原先需要许多人共同进行的生产活动,这时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畜群分散给各个家庭去养,土地分配给各个家庭去耕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代替了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请看教材第7页第4段。

  提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个体劳动代表一种怎样的生产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个体劳动代表着一种更高的生产力,成为生产发展的趋势。

  提问: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就要求生产资料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4.生产资料所有制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由氏族公有制转变为个体家庭私有

  当原始人在氏族公社范围内共同劳动时,生产资料自然归氏族公社所有。当个体劳动日益盛行后,生产资料也就相应在逐渐转归个体家庭私有。

  5.私有制的确立----à土地开始变成私有财产

  由于原始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当土地变成私有财产后,标志着私有制已经在社会上确立起来了。

  个体家庭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出现财产占有的不平等和贫富分化现象。

  6.氏族制度的瓦解

  ①贫富分化的产生

  在私有制产生的过程中,氏族公社的成员,由于各个家庭占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数量不同,劳动力的多、强弱不同,家庭人口多寡不同,以及受到天灾人祸等灾害的影响的程度不同,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贫富不均。少数占有较多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家庭,就成了公社中的富人;而大多数氏族成员则陷入贫困和破产。这说明,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

  读一读教材P7最后1段。

  ②.交换的发展及影响

  提问:交换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对原始社会的解体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大家知道,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原来非常低下,生产没有什么剩余,产品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有时一个氏族偶然获得较多的某种生产资料,就用多余的部分去同其他氏族相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畜牧业和农业发展起来以后,每个氏族、部落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自己吃、用之外,还有一点剩余,就拿剩余的东西去跟别的部落和氏族进行交换,于是,交换便逐渐经常起来。

  最初的交换,只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随着氏族内部各个家庭都拥有私有财产,交换也在氏族内部成员之间发展起来了。在手工业发展起来以后,才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这时交换就更频繁,而且交换范围和规模也有了扩大。交换在促进私有制发展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和氏族成员的地位不平等。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瓦解,以及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

  [课堂练习]

  见“课堂练习(第一课第一框题)”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篇4

  第一课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8)

  第八课时

  复习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对奴隶社会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两个问题:

  奴隶社会是最残暴的压迫制度,这种残酷的压迫表现在哪些方面?

  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表现在哪些方面?它说明什么?

  (奴隶制的残暴统治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让奴隶

  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奴隶不甘心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进行反抗,破坏生产工具,新式生产工具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使大批的奴隶死亡或逃亡,奴隶主的庄园日趋衰落。说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将要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一种新的社会所代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  新课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产生和没落(板书)

  一、封建社会的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板书)

  请阅读教材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定要拼命进行反抗,,经过反复的斗争,才能巩固封建政权,为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不是一帆风顺,但是,由于奴隶制生产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要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任何人和任何势力也改变不了的。因此,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要经过反复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人类社会终究走上封建社会。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欧洲在中国之后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进入封建社会。尽管它们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但是谁也不能改变这一历史的总趋势。根源就在于封建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迈上新台阶(板书)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和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我请一位同学将下更表格内容填一下,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使用的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如铁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豹渠等

  农业的发展

  耕作技术有显著进步,使用曲辕犁,农业产品丰富

  手工业的发展

  冶铁、漆器、丝织品、陶瓷等方面的生产水平提高

  重要的城市

  邯郸、长安、南京、洛阳

  (同学发言,教师归纳)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力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确实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原因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

  封建时代生产力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板书)

  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科学和文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文化发展的成果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科技文化有较大发展,并为世界的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它表现在如下方面,下面请大家看投影片。

  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文化成就

  对世界的影响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传入欧洲、日本等地

  丝织品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瓷器

  15、16世纪在欧洲风行

  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思想如孔子等

  对近代的欧洲也有影响

  盛唐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来访

  日本留学生有时多达五六百人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绘画

  对世界都有影响

  建筑艺术如花园、桥梁等

  在法国出现中英式花园

  从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

  由于受篇幅所限,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果都通过列表反映出来,表中反映仅

  仅是一小部分,是沧海一粟。例如还有中国的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科技成果,都没有列出来。但是,仅仅通过这一张表格就可以清楚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对世界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得到中国人认同,就是著名的外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道理,一个事实:

  第一个道理:新的社会代替旧的社会,也就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激烈的斗争。

  第二个道理: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一定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确立以后,使社会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个事实: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巩固新课

  请大家看投影片,结合投影片的内容回答:

  投影片上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体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说明什么?

  通过以上事实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有的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篇5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明确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掌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用的辨证关系原理,知道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了解脑体分工的意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后期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人类社会由没有阶级和国家的原始社会进入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奴隶社会,是生产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全面分析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3、使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和政治统治特点,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三)思想觉悟目标

  1、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历一个阶级对抗的历史时期,这不是历史的倒退,要树立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信念。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

  3、初步引导学生运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1、  阶级的概念、国家的本质。

  2、  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3、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政治统治和压迫。

  [教学难点 ]:

  1、  阶级的概念、国家的本质。

  2、  脑体的分工与对立。

  3、  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

  [课前准备]:布置自学本节课内容并思考:本节课有几个小标题?这几个小标题共同说明了什么?

  挂图、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曾经有一群美国青年,因痛恨美国社会的贫富不均,非常羡慕原始人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生活,就一起到大森林中去了,但不久,这群青年又悄悄地回到了现实社会中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发展到私有制,平等到贫富分化,这是社会的进步。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的阶级社会。

  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人类社会第一次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那么,最初的奴隶和奴隶主是怎样生产的呢?

  1、战俘­——奴隶的最初来源和主要来源

  请看教材第8页第一段。

  提问:战俘成为奴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战俘成为奴隶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出现剩余,使剥削成为可能。

  原始社会的生产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的劳动产品没有任何剩余,在氏族之间和部落之间的战斗中,被俘获的人很难摆脱被杀死的命运。到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己生活,还能有些剩余,战俘才有可能成为供人剥削、役使的对象,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苏美尔人的语言中“奴隶”——“一个从山地走来的人”(东部山区的战俘)

  古印度称为“陀萨”,是“敌人”“外人”之意。

  禹的儿子启强迫被讨伐氏族的成员做放牧牲畜的奴隶,称为“牧竖”。

  提问:私有制的产生对战俘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私有制的产生,使剥削成为现实。战俘不仅有保留来的条件,而且有保留下来的需要,因而沦为奴隶。

  提问:最初的奴隶主是怎样出现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一方面,某些氏族首逐渐得用职权侵吞集体财富,于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需要增加人手来为他们干活;另一方面,其他劳动者又不愿意受他们支配。因此,这些氏族贵族就用强迫的手段,强制战俘劳动,榨取劳动成果。这些氏族首领就成了最初的奴隶主,而战俘就成为最初的奴隶了。

  提问: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对奴隶的另一来源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随着交换的发展,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遇到天灾人祝,穷人不得不向富人借债。当穷人无法还清债务时,就往往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这样便出现了。

  2.奴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贫穷的氏族族成员

  3.社会上第一次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

  提问:阶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的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阶级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阶级产生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性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产生的条件是: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社

  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劳动产品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以外,还有一定的剩余。于是,就使一部分人在可能剥削另一部分人;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就使人剥削人成为客观的需要。

  提问:社会上第一次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是什么?请谈谈它出现的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提问:阶级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3)阶级的含义

  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板书)

  提问:奴隶与奴隶主出现的过程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表明: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以后,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就逐渐瓦解了,最终被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奴隶制国家所代替。

  提问:奴隶制国家产生的过程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奴隶主残酷压榨,势必激起奴隶的强烈反抗。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逐步建立起一套镇压奴隶反抗的暴力机构──军队、法庭、监狱。这样,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就被奴隶制国家所代替。

  提问:奴隶制中家的建立对奴隶社会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5.国家的本质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民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从一般意义上说,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是国家的本质。

  6.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奴隶制国家虽然也负责组织一些公共事务,如兴修水利等,但它的主要职能是对内镇夺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对外侵略其他国家,掠夺奴隶和财富,并防御外敌侵犯,保卫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例如,在古罗马,一次奴隶起义,奴隶主派军队镇压,把6000名起义的奴隶全部钉死在十字架上。事实说明了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录阶级的工具。

  7.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在我站的这个地方往下挖,能挖到什么?(一块甲骨文)

  为什么奴隶社会出现文字呢?给人类什么影响呢?

  (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奴隶制的建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1)战俘不再杀死,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

  2)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能够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

  2.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金属工具的在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现在先请大家看图片(内容是“司母戊鼎”)

  金属工具使用是什么发展的标志?它的使用会带来哪些变化?

  金属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应用于生产会给农业带来很大发展,

  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发展以后,生产出富余的产品要进行交换,它们又促使什么繁荣?通过交换促使商业繁荣,商业的繁荣又带动城市的繁荣。

  (二)、文字的出现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不仅使生产力有较在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请大家看插图,这个插图说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是目前我们已发现的三种古老文字,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演化过来的。

  文字出现的原因在于生产和生活和需要,一些重要的生产经验需传授,这样从结绳到有读音的象形文字便逐渐产生出来。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得到更好的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是文字出现的意义。

  从奴隶社会起,人类便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不仅创造出文字,而且涌现出一批科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等;建立了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学科。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紧密相联的。

  (三)、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请大家阅读教材10页第2段,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是怎样产生的?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脑力劳动创造出的辉煌成就与体力劳动有什么关系?

  ★脑力劳动和体劳动的对立是怎样产生的?它体现什么?

  (用投影将问题打开,逐个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有了剩余,这就使社会一部分人可能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样便产生了脑、体分工。

  1、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意义

  ★在奴隶社会,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作为当时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是历史的进步

  ★脑力劳动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与体力劳动是分不开的。因为,没有体力劳动者生产的各种生产资料,脑力劳动者就无法生存,根本谈不上发明创造;没有体力劳动者,永远没有任何建筑工程;没有体力劳动者的生产实践,脑力劳动者就会丧失创作和基本源泉。

  ★脑力劳动分离后,从事脑力劳动的主要是奴隶主的特权,他们利用自己占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强化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并把体力劳动看成是卑贱的事,这样就形成了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由于从事脑力劳动的是奴隶主阶级,从事体力劳动的是奴隶阶级,这两个阶级是对立的,所以,可以这样说:

  2、在阶级社会里,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剥削阶级的阶级对立

  三、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奴隶社会的所谓进步就人类历史长河来讲,仍是非常落后的,甚至是野蛮的。

  (一)、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投影材料:回忆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1页楷体字部分,结合课文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为什么古罗马的奴隶能被奴隶主任意买卖?

  奴隶之所以能够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因为,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我们在前面学习阶级的产生时,知道奴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战俘,一个是债务奴隶。这两种奴隶都属奴隶主所有,因此,提洛斯岛的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就像教材所介绍的那样,一个奴隶常常抵不上一匹马或一头牛,有时,甚至用一罐酒,就可以换一个健壮的奴隶。

  从上面我们知道,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本身都归奴隶主所有,很显然,奴隶的劳动成果必然归奴隶主占有。下面大家继续思考一个问题,奴隶主给不给奴隶必要的吃穿用品?为什么?

  奴隶主要给奴隶最低的生活资料,否则,奴隶得不到必要的生活用品就会死亡,奴隶主就无法继续剥削奴隶。

  我们知道生产关系有三方面的内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1.奴隶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并且完全占有奴隶;

  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十分紧张和繁重的劳动;

  3.奴隶辛勤劳动创造的成果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勉强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

  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赤裸裸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二)、最残暴的压迫制度

  1.奴隶主阶级不断强化国家机构,对奴隶阶级实行残暴统治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2页楷体字部分,并结合投影回答一个问题:奴隶主阶级对奴隶最残暴的压迫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投影片:西周军队建制天子有6军,每军5个师,每师5个旅,每旅500人,6军共75000人。

  周朝制定五刑墨:在犯人的脸上刺字。劓“是割鼻子。 刖:是砍脚。宫:破坏生殖机能。 大辟:就是杀头

  我国的考古发现(殷墟):在发掘出一个殷墓中,有200多人殉葬。这些奴隶捆绑痕迹十分明显,遗骨昂首张口,可以看出被害时的反抗挣扎。

  古罗马角斗士的表演挑选最健壮的奴隶当角斗,让成群的角斗士分组格斗,直到场内鲜血直流,尸体遍地,奴隶主才尽兴而回。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2)不断强化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3)编造出种种谬论,给奴隶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这些说明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相对的。

  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2.奴隶主阶级从思想上欺骗和麻痹奴隶阶级

  三、奴隶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

  下面请大家看教材第12页楷体字部分,古罗马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奴隶为什么要破坏生产工具?

  ★面对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奴隶主是怎样做的?

  ★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大量奴隶逃亡或死亡,奴隶主庄园日趋衰落说明什么?

  奴隶破坏生产工具主要是因为奴隶主对奴隶的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满。破坏工具是一种反抗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只给奴隶使用一些笨重的、不易损坏的生产工具,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不能广泛使用。加之大量的奴隶逃亡和死亡,奴隶主庄园的衰落,说明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

  1.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当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为了使劳动者对劳动感兴趣,有一定的主动性,从而使比较精细的生产工具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有些开明的奴隶主,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剥削方式,释放了奴隶,让他们在庄园劳动,向庄园主缴纳一部分劳动产品,这种剥削方式的出现,被认为是西欧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

  2.奴隶制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确:

  一个发展──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包括原因及表现。

  一个时代──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一个分工──脑、体分工是古代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提。

  一个对立──在阶级社会里、脑、体劳动的对立,体现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对立。

  一个事实:奴隶制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一个道理: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后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将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那就是封建制生产关系。

  [布置作业 ]

  请阅读有关历史课本,进一步举例全面认识奴隶制度。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篇6

  复习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对奴隶社会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两个问题:

  奴隶社会是最残暴的压迫制度,这种残酷的压迫表现在哪些方面?

  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表现在哪些方面?它说明什么?

  (奴隶制的残暴统治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让奴隶

  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奴隶不甘心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进行反抗,破坏生产工具,新式生产工具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使大批的奴隶死亡或逃亡,奴隶主的庄园日趋衰落。说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将要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一种新的社会所代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  新课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产生和没落(板书)

  一、封建社会的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板书)

  请阅读教材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定要拼命进行反抗,,经过反复的斗争,才能巩固封建政权,为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不是一帆风顺,但是,由于奴隶制生产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要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任何人和任何势力也改变不了的。因此,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要经过反复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人类社会终究走上封建社会。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欧洲在中国之后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进入封建社会。尽管它们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但是谁也不能改变这一历史的总趋势。根源就在于封建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迈上新台阶(板书)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和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我请一位同学将下更表格内容填一下,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使用的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如铁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豹渠等

  农业的发展

  耕作技术有显著进步,使用曲辕犁,农业产品丰富

  手工业的发展

  冶铁、漆器、丝织品、陶瓷等方面的生产水平提高

  重要的城市

  邯郸、长安、南京、洛阳

  (同学发言,教师归纳)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力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确实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原因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

  封建时代生产力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板书)

  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科学和文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文化发展的成果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科技文化有较大发展,并为世界的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它表现在如下方面,下面请大家看投影片。

  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文化成就

  对世界的影响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传入欧洲、日本等地

  丝织品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瓷器

  15、16世纪在欧洲风行

  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思想如孔子等

  对近代的欧洲也有影响

  盛唐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来访

  日本留学生有时多达五六百人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绘画

  对世界都有影响

  建筑艺术如花园、桥梁等

  在法国出现中英式花园

  从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

  由于受篇幅所限,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果都通过列表反映出来,表中反映仅

  仅是一小部分,是沧海一粟。例如还有中国的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科技成果,都没有列出来。但是,仅仅通过这一张表格就可以清楚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对世界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得到中国人认同,就是著名的外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道理,一个事实:

  第一个道理:新的社会代替旧的社会,也就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激烈的斗争。

  第二个道理: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一定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确立以后,使社会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个事实: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巩固新课

  请大家看投影片,结合投影片的内容回答:

  投影片上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体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说明什么?

  通过以上事实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有的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篇7

  第一课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二框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明确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掌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用的辨证关系原理,知道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了解脑体分工的意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后期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人类社会由没有阶级和国家的原始社会进入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奴隶社会,是生产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全面分析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3、使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和政治统治特点,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三)思想觉悟目标

  1、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历一个阶级对抗的历史时期,这不是历史的倒退,要树立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信念。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

  3、初步引导学生运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1、  阶级的概念、国家的本质。

  2、  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3、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政治统治和压迫。

  [教学难点 ]:

  1、  阶级的概念、国家的本质。

  2、  脑体的分工与对立。

  3、  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

  [课前准备]:布置自学本节课内容并思考:本节课有几个小标题?这几个小标题共同说明了什么?

  挂图、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曾经有一群美国青年,因痛恨美国社会的贫富不均,非常羡慕原始人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生活,就一起到大森林中去了,但不久,这群青年又悄悄地回到了现实社会中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发展到私有制,平等到贫富分化,这是社会的进步。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的阶级社会。

  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人类社会第一次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那么,最初的奴隶和奴隶主是怎样生产的呢?

  1、战俘­——奴隶的最初来源和主要来源

  请看教材第8页第一段。

  提问:战俘成为奴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战俘成为奴隶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出现剩余,使剥削成为可能。

  原始社会的生产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的劳动产品没有任何剩余,在氏族之间和部落之间的战斗中,被俘获的人很难摆脱被杀死的命运。到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己生活,还能有些剩余,战俘才有可能成为供人剥削、役使的对象,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苏美尔人的语言中“奴隶”——“一个从山地走来的人”(东部山区的战俘)

  古印度称为“陀萨”,是“敌人”“外人”之意。

  禹的儿子启强迫被讨伐氏族的成员做放牧牲畜的奴隶,称为“牧竖”。

  提问:私有制的产生对战俘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私有制的产生,使剥削成为现实。战俘不仅有保留来的条件,而且有保留下来的需要,因而沦为奴隶。

  提问:最初的奴隶主是怎样出现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一方面,某些氏族首逐渐得用职权侵吞集体财富,于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需要增加人手来为他们干活;另一方面,其他劳动者又不愿意受他们支配。因此,这些氏族贵族就用强迫的手段,强制战俘劳动,榨取劳动成果。这些氏族首领就成了最初的奴隶主,而战俘就成为最初的奴隶了。

  提问: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对奴隶的另一来源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随着交换的发展,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遇到天灾人祝,穷人不得不向富人借债。当穷人无法还清债务时,就往往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这样便出现了。

  2.奴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贫穷的氏族族成员

  3.社会上第一次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

  提问:阶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的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阶级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阶级产生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性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产生的条件是: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社

  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劳动产品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以外,还有一定的剩余。于是,就使一部分人在可能剥削另一部分人;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就使人剥削人成为客观的需要。

  提问:社会上第一次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是什么?请谈谈它出现的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提问:阶级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3)阶级的含义

  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板书)

  提问:奴隶与奴隶主出现的过程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表明: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以后,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就逐渐瓦解了,最终被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奴隶制国家所代替。

  提问:奴隶制国家产生的过程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奴隶主残酷压榨,势必激起奴隶的强烈反抗。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逐步建立起一套镇压奴隶反抗的暴力机构──军队、法庭、监狱。这样,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就被奴隶制国家所代替。

  提问:奴隶制中家的建立对奴隶社会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5.国家的本质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民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从一般意义上说,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是国家的本质。

  6.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奴隶制国家虽然也负责组织一些公共事务,如兴修水利等,但它的主要职能是对内镇夺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对外侵略其他国家,掠夺奴隶和财富,并防御外敌侵犯,保卫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例如,在古罗马,一次奴隶起义,奴隶主派军队镇压,把6000名起义的奴隶全部钉死在十字架上。事实说明了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录阶级的工具。

  7.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在我站的这个地方往下挖,能挖到什么?(一块甲骨文)

  为什么奴隶社会出现文字呢?给人类什么影响呢?

  (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奴隶制的建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1)战俘不再杀死,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

  2)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能够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

  2.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金属工具的在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现在先请大家看图片(内容是“司母戊鼎”)

  金属工具使用是什么发展的标志?它的使用会带来哪些变化?

  金属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应用于生产会给农业带来很大发展,

  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发展以后,生产出富余的产品要进行交换,它们又促使什么繁荣?通过交换促使商业繁荣,商业的繁荣又带动城市的繁荣。

  (二)、文字的出现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不仅使生产力有较在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请大家看插图,这个插图说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是目前我们已发现的三种古老文字,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演化过来的。

  文字出现的原因在于生产和生活和需要,一些重要的生产经验需传授,这样从结绳到有读音的象形文字便逐渐产生出来。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得到更好的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是文字出现的意义。

  从奴隶社会起,人类便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不仅创造出文字,而且涌现出一批科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等;建立了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学科。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紧密相联的。

  (三)、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请大家阅读教材10页第2段,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是怎样产生的?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脑力劳动创造出的辉煌成就与体力劳动有什么关系?

  ★脑力劳动和体劳动的对立是怎样产生的?它体现什么?

  (用投影将问题打开,逐个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有了剩余,这就使社会一部分人可能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样便产生了脑、体分工。

  1、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意义

  ★在奴隶社会,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作为当时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是历史的进步

  ★脑力劳动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与体力劳动是分不开的。因为,没有体力劳动者生产的各种生产资料,脑力劳动者就无法生存,根本谈不上发明创造;没有体力劳动者,永远没有任何建筑工程;没有体力劳动者的生产实践,脑力劳动者就会丧失创作和基本源泉。

  ★脑力劳动分离后,从事脑力劳动的主要是奴隶主的特权,他们利用自己占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强化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并把体力劳动看成是卑贱的事,这样就形成了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由于从事脑力劳动的是奴隶主阶级,从事体力劳动的是奴隶阶级,这两个阶级是对立的,所以,可以这样说:

  2、在阶级社会里,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剥削阶级的阶级对立

  三、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奴隶社会的所谓进步就人类历史长河来讲,仍是非常落后的,甚至是野蛮的。

  (一)、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投影材料:回忆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1页楷体字部分,结合课文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为什么古罗马的奴隶能被奴隶主任意买卖?

  奴隶之所以能够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因为,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我们在前面学习阶级的产生时,知道奴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战俘,一个是债务奴隶。这两种奴隶都属奴隶主所有,因此,提洛斯岛的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就像教材所介绍的那样,一个奴隶常常抵不上一匹马或一头牛,有时,甚至用一罐酒,就可以换一个健壮的奴隶。

  从上面我们知道,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本身都归奴隶主所有,很显然,奴隶的劳动成果必然归奴隶主占有。下面大家继续思考一个问题,奴隶主给不给奴隶必要的吃穿用品?为什么?

  奴隶主要给奴隶最低的生活资料,否则,奴隶得不到必要的生活用品就会死亡,奴隶主就无法继续剥削奴隶。

  我们知道生产关系有三方面的内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1.奴隶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并且完全占有奴隶;

  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十分紧张和繁重的劳动;

  3.奴隶辛勤劳动创造的成果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勉强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

  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赤裸裸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二)、最残暴的压迫制度

  1.奴隶主阶级不断强化国家机构,对奴隶阶级实行残暴统治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2页楷体字部分,并结合投影回答一个问题:奴隶主阶级对奴隶最残暴的压迫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投影片:西周军队建制天子有6军,每军5个师,每师5个旅,每旅500人,6军共75000人。

  周朝制定五刑墨:在犯人的脸上刺字。劓“是割鼻子。 刖:是砍脚。宫:破坏生殖机能。 大辟:就是杀头

  我国的考古发现(殷墟):在发掘出一个殷墓中,有200多人殉葬。这些奴隶捆绑痕迹十分明显,遗骨昂首张口,可以看出被害时的反抗挣扎。

  古罗马角斗士的表演挑选最健壮的奴隶当角斗,让成群的角斗士分组格斗,直到场内鲜血直流,尸体遍地,奴隶主才尽兴而回。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2)不断强化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3)编造出种种谬论,给奴隶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这些说明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相对的。

  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2.奴隶主阶级从思想上欺骗和麻痹奴隶阶级

  三、奴隶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

  下面请大家看教材第12页楷体字部分,古罗马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奴隶为什么要破坏生产工具?

  ★面对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奴隶主是怎样做的?

  ★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大量奴隶逃亡或死亡,奴隶主庄园日趋衰落说明什么?

  奴隶破坏生产工具主要是因为奴隶主对奴隶的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满。破坏工具是一种反抗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只给奴隶使用一些笨重的、不易损坏的生产工具,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不能广泛使用。加之大量的奴隶逃亡和死亡,奴隶主庄园的衰落,说明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

  1.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当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为了使劳动者对劳动感兴趣,有一定的主动性,从而使比较精细的生产工具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有些开明的奴隶主,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剥削方式,释放了奴隶,让他们在庄园劳动,向庄园主缴纳一部分劳动产品,这种剥削方式的出现,被认为是西欧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

  2.奴隶制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确:

  一个发展──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包括原因及表现。

  一个时代──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一个分工──脑、体分工是古代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提。

  一个对立──在阶级社会里、脑、体劳动的对立,体现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对立。

  一个事实:奴隶制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一个道理: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后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将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那就是封建制生产关系。

  [布置作业 ]

  请阅读有关历史课本,进一步举例全面认识奴隶制度。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篇8

  第一课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8)

  第八课时

  复习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对奴隶社会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两个问题:

  奴隶社会是最残暴的压迫制度,这种残酷的压迫表现在哪些方面?

  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表现在哪些方面?它说明什么?

  (奴隶制的残暴统治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让奴隶作人殉,以摧残奴隶的生命来取乐;同时给奴隶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

  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奴隶不甘心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进行反抗,破坏生产工具,新式生产工具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使大批的奴隶死亡或逃亡,奴隶主的庄园日趋衰落。说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将要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一种新的社会所代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  新课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产生和没落(板书)

  一、封建社会的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板书)

  请阅读教材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定要拼命进行反抗,,经过反复的斗争,才能巩固封建政权,为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不是一帆风顺,但是,由于奴隶制生产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要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任何人和任何势力也改变不了的。因此,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要经过反复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人类社会终究走上封建社会。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欧洲在中国之后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进入封建社会。尽管它们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但是谁也不能改变这一历史的总趋势。根源就在于封建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迈上新台阶(板书)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和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我请一位同学将下更表格内容填一下,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使用的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如铁镢、齿锄等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豹渠等

  农业的发展

  耕作技术有显著进步,使用曲辕犁,农业产品丰富

  手工业的发展

  冶铁、漆器、丝织品、陶瓷等方面的生产水平提高

  重要的城市

  邯郸、长安、南京、洛阳

  (同学发言,教师归纳)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力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确实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原因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咱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农民可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甚至有自己少量的土地,能够比较自主地安排生产;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地租缴纳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使他们比较关心生产,注意改进工具努力增加生产。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由于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生产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封建时代生产力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板书)

  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科学和文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文化发展的成果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科技文化有较大发展,并为世界的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它表现在如下方面,下面请大家看投影片。

  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文化成就

  对世界的影响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传入欧洲、日本等地

  丝织品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瓷器

  15、16世纪在欧洲风行

  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思想如孔子等

  对近代的欧洲也有影响

  盛唐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来访

  日本留学生有时多达五六百人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绘画

  对世界都有影响

  建筑艺术如花园、桥梁等

  在法国出现中英式花园

  从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

  由于受篇幅所限,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果都通过列表反映出来,表中反映仅

  仅是一小部分,是沧海一粟。例如还有中国的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科技成果,都没有列出来。但是,仅仅通过这一张表格就可以清楚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对世界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得到中国人认同,就是著名的外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道理,一个事实:

  第一个道理:新的社会代替旧的社会,也就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激烈的斗争。

  第二个道理: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一定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确立以后,使社会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个事实: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巩固新课

  请大家看投影片,结合投影片的内容回答:

  投影片上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体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说明什么?

  通过以上事实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有的关历史书,进一步列举说明中国封建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突出的贡献。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篇9

  复习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对奴隶社会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两个问题:

  奴隶社会是最残暴的压迫制度,这种残酷的压迫表现在哪些方面?

  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表现在哪些方面?它说明什么?

  (奴隶制的残暴统治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让奴隶作人殉,以摧残奴隶的生命来取乐;同时给奴隶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

  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奴隶不甘心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进行反抗,破坏生产工具,新式生产工具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使大批的奴隶死亡或逃亡,奴隶主的庄园日趋衰落。说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将要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一种新的社会所代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新课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产生和没落(板书)

  一、封建社会的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板书)

  请阅读教材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定要拼命进行反抗,,经过反复的斗争,才能巩固封建政权,为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不是一帆风顺,但是,由于奴隶制生产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要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任何人和任何势力也改变不了的。因此,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要经过反复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人类社会终究走上封建社会。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欧洲在中国之后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进入封建社会。尽管它们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但是谁也不能改变这一历史的总趋势。根源就在于封建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迈上新台阶(板书)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和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我请一位同学将下更表格内容填一下,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使用的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如铁镢、齿锄等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豹渠等

  农业的发展

  耕作技术有显著进步,使用曲辕犁,农业产品丰富

  手工业的发展

  冶铁、漆器、丝织品、陶瓷等方面的生产水平提高

  重要的城市

  邯郸、长安、南京、洛阳

  (同学发言,教师归纳)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力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确实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原因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咱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农民可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甚至有自己少量的土地,能够比较自主地安排生产;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地租缴纳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使他们比较关心生产,注意改进工具努力增加生产。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由于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生产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封建时代生产力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板书)

  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科学和文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文化发展的成果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科技文化有较大发展,并为世界的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它表现在如下方面,下面请大家看投影片。

  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文化成就

  对世界的影响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传入欧洲、日本等地

  丝织品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瓷器

  15、16世纪在欧洲风行

  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思想如孔子等

  对近代的欧洲也有影响

  盛唐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来访

  日本留学生有时多达五六百人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绘画

  对世界都有影响

  建筑艺术如花园、桥梁等

  在法国出现中英式花园

  从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

  由于受篇幅所限,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果都通过列表反映出来,表中反映仅

  仅是一小部分,是沧海一粟。例如还有中国的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科技成果,都没有列出来。但是,仅仅通过这一张表格就可以清楚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对世界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得到中国人认同,就是著名的外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道理,一个事实:

  第一个道理:新的社会代替旧的社会,也就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激烈的斗争。

  第二个道理: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一定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确立以后,使社会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个事实: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巩固新课

  请大家看投影片,结合投影片的内容回答:

  投影片上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体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说明什么?

  通过以上事实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有的关历史书,进一步列举说明中国封建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突出的贡献。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篇10

  第一课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二框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明确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掌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用的辨证关系原理,知道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了解脑体分工的意义。

  3、通过教学,使学生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其后期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人类社会由没有阶级和国家的原始社会进入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奴隶社会,是生产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全面分析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3、使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和政治统治特点,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三)思想觉悟目标

  1、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历一个阶级对抗的历史时期,这不是历史的倒退,要树立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信念。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分析能力。

  3、初步引导学生运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1、  阶级的概念、国家的本质。

  2、  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3、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政治统治和压迫。

  [教学难点 ]:

  1、  阶级的概念、国家的本质。

  2、  脑体的分工与对立。

  3、  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

  [课前准备]:布置自学本节课内容并思考:本节课有几个小标题?这几个小标题共同说明了什么?

  挂图、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曾经有一群美国青年,因痛恨美国社会的贫富不均,非常羡慕原始人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生活,就一起到大森林中去了,但不久,这群青年又悄悄地回到了现实社会中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发展到私有制,平等到贫富分化,这是社会的进步。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的阶级社会。

  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人类社会第一次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那么,最初的奴隶和奴隶主是怎样生产的呢?

  1、战俘­——奴隶的最初来源和主要来源

  请看教材第8页第一段。

  提问:战俘成为奴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战俘成为奴隶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出现剩余,使剥削成为可能。

  原始社会的生产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的劳动产品没有任何剩余,在氏族之间和部落之间的战斗中,被俘获的人很难摆脱被杀死的命运。到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己生活,还能有些剩余,战俘才有可能成为供人剥削、役使的对象,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苏美尔人的语言中“奴隶”——“一个从山地走来的人”(东部山区的战俘)

  古印度称为“陀萨”,是“敌人”“外人”之意。

  禹的儿子启强迫被讨伐氏族的成员做放牧牲畜的奴隶,称为“牧竖”。

  提问:私有制的产生对战俘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私有制的产生,使剥削成为现实。战俘不仅有保留来的条件,而且有保留下来的需要,因而沦为奴隶。

  提问:最初的奴隶主是怎样出现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一方面,某些氏族首逐渐得用职权侵吞集体财富,于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需要增加人手来为他们干活;另一方面,其他劳动者又不愿意受他们支配。因此,这些氏族贵族就用强迫的手段,强制战俘劳动,榨取劳动成果。这些氏族首领就成了最初的奴隶主,而战俘就成为最初的奴隶了。

  提问: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对奴隶的另一来源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随着交换的发展,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遇到天灾人祝,穷人不得不向富人借债。当穷人无法还清债务时,就往往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这样便出现了。

  2.奴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贫穷的氏族族成员

  3.社会上第一次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

  提问:阶级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的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阶级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阶级产生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性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产生的条件是: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社

  提问:社会上第一次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是什么?请谈谈它出现的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提问:阶级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3)阶级的含义

  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板书)

  提问:奴隶与奴隶主出现的过程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表明: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以后,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就逐渐瓦解了,最终被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奴隶制国家所代替。

  提问:奴隶制国家产生的过程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奴隶主残酷压榨,势必激起奴隶的强烈反抗。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逐步建立起一套镇压奴隶反抗的暴力机构──军队、法庭、监狱。这样,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就被奴隶制国家所代替。

  提问:奴隶制中家的建立对奴隶社会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5.国家的本质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民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从一般意义上说,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是国家的本质。

  6.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奴隶制国家虽然也负责组织一些公共事务,如兴修水利等,但它的主要职能是对内镇夺奴隶的反抗,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对外侵略其他国家,掠夺奴隶和财富,并防御外敌侵犯,保卫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例如,在古罗马,一次奴隶起义,奴隶主派军队镇压,把6000名起义的奴隶全部钉死在十字架上。事实说明了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录阶级的工具。

  7.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在我站的这个地方往下挖,能挖到什么?(一块甲骨文)

  为什么奴隶社会出现文字呢?给人类什么影响呢?

  (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奴隶制的建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1)战俘不再杀死,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

  2)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能够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

  2.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金属工具的在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现在先请大家看图片(内容是“司母戊鼎”)

  金属工具使用是什么发展的标志?它的使用会带来哪些变化?

  金属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应用于生产会给农业带来很大发展,

  (二)、文字的出现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不仅使生产力有较在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请大家看插图,这个插图说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是目前我们已发现的三种古老文字,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演化过来的。

  文字出现的原因在于生产和生活和需要,一些重要的生产经验需传授,这样从结绳到有读音的象形文字便逐渐产生出来。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得到更好的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是文字出现的意义。

  从奴隶社会起,人类便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不仅创造出文字,而且涌现出一批科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等;建立了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学科。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紧密相联的。

  (三)、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请大家阅读教材10页第2段,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是怎样产生的?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脑力劳动创造出的辉煌成就与体力劳动有什么关系?

  ★脑力劳动和体劳动的对立是怎样产生的?它体现什么?

  (用投影将问题打开,逐个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有了剩余,这就使社会一部分人可能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样便产生了脑、体分工。

  1、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意义

  ★在奴隶社会,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作为当时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是历史的进步

  ★脑力劳动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与体力劳动是分不开的。因为,没有体力劳动者生产的各种生产资料,脑力劳动者就无法生存,根本谈不上发明创造;没有体力劳动者,永远没有任何建筑工程;没有体力劳动者的生产实践,脑力劳动者就会丧失创作和基本源泉。

  ★脑力劳动分离后,从事脑力劳动的主要是奴隶主的特权,他们利用自己占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强化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并把体力劳动看成是卑贱的事,这样就形成了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由于从事脑力劳动的是奴隶主阶级,从事体力劳动的是奴隶阶级,这两个阶级是对立的,所以,可以这样说:

  2、在阶级社会里,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剥削阶级的阶级对立

  三、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奴隶社会的所谓进步就人类历史长河来讲,仍是非常落后的,甚至是野蛮的。

  (一)、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投影材料:回忆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1页楷体字部分,结合课文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为什么古罗马的奴隶能被奴隶主任意买卖?

  奴隶之所以能够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因为,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我们在前面学习阶级的产生时,知道奴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战俘,一个是债务奴隶。这两种奴隶都属奴隶主所有,因此,提洛斯岛的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就像教材所介绍的那样,一个奴隶常常抵不上一匹马或一头牛,有时,甚至用一罐酒,就可以换一个健壮的奴隶。

  从上面我们知道,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本身都归奴隶主所有,很显然,奴隶的劳动成果必然归奴隶主占有。下面大家继续思考一个问题,奴隶主给不给奴隶必要的吃穿用品?为什么?

  奴隶主要给奴隶最低的生活资料,否则,奴隶得不到必要的生活用品就会死亡,奴隶主就无法继续剥削奴隶。

  我们知道生产关系有三方面的内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1.奴隶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并且完全占有奴隶;

  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十分紧张和繁重的劳动;

  3.奴隶辛勤劳动创造的成果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勉强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

  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赤裸裸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二)、最残暴的压迫制度

  1.奴隶主阶级不断强化国家机构,对奴隶阶级实行残暴统治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2页楷体字部分,并结合投影回答一个问题:奴隶主阶级对奴隶最残暴的压迫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投影片:西周军队建制天子有6军,每军5个师,每师5个旅,每旅500人,6军共75000人。

  周朝制定五刑墨:在犯人的脸上刺字。劓“是割鼻子。 刖:是砍脚。宫:破坏生殖机能。 大辟:就是杀头

  我国的考古发现(殷墟):在发掘出一个殷墓中,有200多人殉葬。这些奴隶捆绑痕迹十分明显,遗骨昂首张口,可以看出被害时的反抗挣扎。

  古罗马角斗士的表演挑选最健壮的奴隶当角斗,让成群的角斗士分组格斗,直到场内鲜血直流,尸体遍地,奴隶主才尽兴而回。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2)不断强化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3)编造出种种谬论,给奴隶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这些说明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相对的。

  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2.奴隶主阶级从思想上欺骗和麻痹奴隶阶级

  三、奴隶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

  下面请大家看教材第12页楷体字部分,古罗马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奴隶为什么要破坏生产工具?

  ★面对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奴隶主是怎样做的?

  ★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大量奴隶逃亡或死亡,奴隶主庄园日趋衰落说明什么?

  奴隶破坏生产工具主要是因为奴隶主对奴隶的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满。破坏工具是一种反抗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只给奴隶使用一些笨重的、不易损坏的生产工具,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不能广泛使用。加之大量的奴隶逃亡和死亡,奴隶主庄园的衰落,说明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

  1.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当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为了使劳动者对劳动感兴趣,有一定的主动性,从而使比较精细的生产工具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有些开明的奴隶主,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剥削方式,释放了奴隶,让他们在庄园劳动,向庄园主缴纳一部分劳动产品,这种剥削方式的出现,被认为是西欧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

  2.奴隶制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确:

  一个发展──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包括原因及表现。

  一个时代──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一个分工──脑、体分工是古代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提。

  一个对立──在阶级社会里、脑、体劳动的对立,体现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对立。

  一个事实:奴隶制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一个道理: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后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将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那就是封建制生产关系。

  [布置作业 ]

  请阅读有关历史课本,进一步举例全面认识奴隶制度。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1690115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