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微信扫码分享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选8篇)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篇1

  9.1 学案(-10-20)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老子《道德经》“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

  ——马克思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202"> 

  光的赞歌(节选)

  作者:艾青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 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

  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

  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学习目标】

  班级

  姓名

  ▲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学习重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学习过程】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哦。相信你一定行的!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问题探究一: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问题探究二: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失败乃成功之母 c.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d.“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选取其中的一个例子,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问题探究三: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问题探究四: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思考: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知识清单】1、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  矛盾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就是矛盾。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同一性(统一性)

  斗争性(对立性)区别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表现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哲学上讲的“斗争”与生活中讲的“斗争”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条件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联系①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1)表现: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②矛盾的普遍性也可以理解为:同类事物具有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共性)【提示】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构成矛盾的双方。(2)方法论要求——正确对待矛盾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5、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个性)(2) 具体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性,或叫“共同本质”。特殊性即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特性,或叫“特殊本质”。 (2) 二者相互联系①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a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②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方法论要求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巩固练习】1、(广东深圳模拟)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其中蕴含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对立         b.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的倾向c.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转化         d.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模拟)世界上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发展模式,这是因为(     )a.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具有特殊性3、(江苏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模拟)“山寨”是XX年最火的网络词语。山寨产品一方面以其低廉的价位、完备的功能、新  颖的外观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仿冒、造假、侵权等问题。如何使“山寨”接受“招安”变成正规军,成为网友们热议的最“雷”话题。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总会向其对立面转化              b.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c.事物总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d.要在矛盾的斗争性中把握其同一性4、右边漫画告诉我们(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5、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c.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6、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7、《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多次引用古语、诗文和典籍。其中有两句分别出自唐诗《泾溪》和《新唐书·魏徵传》,即“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根据材料回答8—9题:8、以下语句与上述两句诗文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9、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11、“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b.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c.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12、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     )a.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          d.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13、毛泽东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毛泽东上述论断的含义是(    )  ①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点,即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③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④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图1    羡慕【走近高考】1、浙江卷·30.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漫画《羡慕》(作者:周中华)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有(    )①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   ②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忽视其前进性③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 ④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安徽卷·9. 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①     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江苏卷·30.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4、天津卷·7. “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见图2),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5、全国卷新课标·23.民间谚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谚语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a.①②         b.①④        c. ②④        d.③④6、(·浙江)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     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③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④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题号123456答案7、(·江苏·35)XX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迎机遇和挑战等。“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答案  课后作业:cddaa    dbacd   aab   高考例题:aabbc c材料题:①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②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篇2

  【教学设计】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材分析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运用

  ⑴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⑵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⑶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同一的观点看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概念、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学情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4、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中间方框中的实例,思考问题: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导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利用教材p67漫画:“你敢吗?”学生思考并讨论

  【精讲点拨】

  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探究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67—68老子的一段论述,并讨论:

  (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精讲点拨】

  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活动三:学生阅读教材p69相关链接,并讨论思考: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存在怎样的关系?

  【精讲点拨】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探究活动四:根据教材p69中间方框中的例子,讨论思考:

  (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

  【精讲点拨】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较难理解。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

  的绝对运动的一面。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探究活动五:根据教材p70中的例子,讨论思考:

  (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精讲点拨】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探究活动六:学生阅读教材p71关于莱布尼茨的故事,并思考: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性)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具体地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特殊性)。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相关的题目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斗争性的含义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

  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   表现

  方法论

  相互联结

  矛盾普遍性和   关系

  特殊性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十、教学反思

  例子、故事与哲理结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故事和例子中体味哲理,并且掌握哲理。总之,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将课堂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和谐共鸣。

  【导学案】

  学校:一中 学科:政治 编写人:闫志广 审稿人:董仲华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二、预习内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               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

  (2)矛盾的               和              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            、             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               、              的属性。

  (4)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           ,没有            ,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            之中,并为            所制约。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即        有矛盾,        有矛盾,承认矛盾的          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      和      、       和      的关系。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利用教材p67漫画:“你敢吗?”学生思考并讨论

  探究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67—68老子的一段论述,并讨论:

  (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活动三:学生阅读教材p69相关链接,并讨论思考: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存在怎样的关系?

  探究活动四:根据教材p69中间方框中的例子,讨论思考:

  (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

  探究活动五:根据教材p70中的例子,讨论思考:

  (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探究活动六:学生阅读教材p71关于莱布尼茨的故事,并思考: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三、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居安思危

  2.《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

  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3.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墨西哥经济、文化与各国交流合作的同时,也使得当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成为全球性灾难的风险大大提高。这说明(      )

  a.矛盾不可捉摸,甲型h1n1流感病毒无法控制  

  b.矛盾具有斗争性,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要遏制全球化 

  c.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要注意分析转化的条件

  4. 据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       )   

  a.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的特点 b.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c.不同事物的矛盾没有共同之处   d.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5.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刨造了许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这些都是对(       )原理的具体运用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d.矛盾特殊性

  6、辨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得与德》的文章指出:人不能不“得”又不能无“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得”与“德”之间有严格的界限,无法统一

  b. “得”与“德”是对立统一关系

  c. “得”与“德”始终是一致的

  d.  要“得”就不可能要“德”,不要“德”就不会有“得”

  2. 下列能体现矛盾观点的有(       )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④刻舟求剑        ⑤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有这样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诗句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              

  b.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与缺点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古今不变的

  4. 对于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 舞动的北京”,冬奥会设计与景观主任莫舒斯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图案,那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能表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积淀之上的现代感。”之所以“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是因为“中国印 + 舞动的北京”突出了(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统一性

  5. “执政有个性,更有共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当然要从中国政党的实际出发。但同时也不能不学习和借鉴外国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其他政党活动共同遵循的规律,也就是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这段话主要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       )

  a.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联系的     

  b.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问答题

  6、黄山风景区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黄山风景区采取了对“疲劳”景点“轮休制”等保护措施,景区的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55%提高到XX年的93.4%,植被覆盖率也达到98.6%。

  试从黄山风景区对“疲劳”景点实行“轮休制”分析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被誉为“中国冬暖式大棚之父”的山东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群众在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成功并推广后,他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带领村民,发挥民智,大搞科研开发,使三元朱村的生产技术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十多年来,他还多次到全国各地传授大棚技术和致富经验,指导蔬菜生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1---5 dbcdb

  6、(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那种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存在。

  (2)矛盾具有普遍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更不能“消除”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对不同特点、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反对那种以“和谐社会”之名行“遇到矛盾绕道走”之实的错误做法。     因此,题中观点是错误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5 dbaca

  6、(1)矛盾含义: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即:矛盾的双方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黄山风景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与开发构成矛盾的双方,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2)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对景点进行保护与开发就是要防止矛盾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保持事物良好的性质和状态。

  7、(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这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

  (2)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选择试验点,总结成功的经验,进而推广到其他地区。

  ②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中央的方针为指导,同时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篇3

  【使用说明】

  1、研读学习目标,预习本框;熟悉本框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勾画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2、在预习的基础上:使用双色笔,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

  【学习目标】

  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重难点】

  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情景1:足球比赛中的有趣关系: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

  你还能列举出生活中的其他类型现象吗?

  情景2: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试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

  【使用说明】

  1、研读学习目标,预习本框;熟悉本框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勾画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2、在预习的基础上:使用双色笔,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

  【学习目标】

  1、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2、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重难点】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情景1:奥巴马亚洲之行重点何在?——牵牛要牵牛鼻子

  去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启亚洲之行,分别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都是与中国有着领土纷争的国家,同时都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是美国半月型包围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此行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当然,对奥巴马来说,欧洲问题、非洲问题、美洲问题等等问题但也是不能小看的。

  通过阅读教材梳理知识,请你判断“奥巴马亚洲之行是有重点和中心的”这反映的是主次矛盾还是主次方面的哲学道理?

  情景2: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分清主流和支流

  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虽有遏制中国之意,但言谈间对中国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弯,从在日本态度鲜明的遏制中国到最后访问菲律宾时竟然高调称与中国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并欢迎中国的崛起,在国际问题上将与中国一道开展合作。这似乎给美国在亚洲的小伙伴们惊呆了,看不懂奥巴马亚洲之行的目的到底何在,也让包括日本的“小伙伴”似乎感到了阵阵凉意。纵观中美关系由于历史遗留的歧见和误解还没有完全消除,在两国关系发展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消极摩擦也有共同利益合作的需要,然而,主流发展方向毕竟是现实和历史的需要,不可阻挡或改变。

  通过阅读教材梳理知识,请你判断“中美关系合作是主流”反映的是主次矛盾还是主次方面的哲学道理?

  原理名称 主要内容 侧重点 联系实际 关键词

  主次矛盾的关系 1.含义不同;

  2.两者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复杂事物)

  3、方法论不同 做事情

  “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打蛇先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弹钢琴”“画龙点睛” 抓中心,

  抓关键

  核心问题 “作为主线”“作为主题”“第一要务”“重中之重”

  主次方面的关系 1. 含义不同;

  2. 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方法论不同 看问题

  评价改革开放的得失,认识党的功过,认识形势,干部队伍评价。“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改邪归正”“失之东隅,收之桑 看本质、

  分清主流、支流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篇4

  一、学习指导

  (一)知识网络

  (二)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矛盾含义和基本属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深刻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内涵;熟练运用相关方法论,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三)学法指导

  1.找一找“祸福相倚”与“得失转化”的有关事例,从而揭示对立统一关系。

  2.注意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关系,正确理解、区分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性”与日常生活所用概念的区别。

  3.查找资料撰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是如何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

  二、知识点拨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始终不可分割的。我们应该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哲学上讲的矛盾,既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3.哲学上讲的矛盾不同于逻辑学所讲的矛盾。前者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后者则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的现象,这种现象违反了逻辑规则。

  4.要注意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转化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5.不能将哲学上讲的矛盾、对立、斗争等同于政治术语中的矛盾、对立和斗争,后者仅是前者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题:“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段话说明(    )

  a.难与易因人而异    b.学与不学因时而异

  c.学与不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d.难与易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学生应该准确把握矛盾双方“统一”的含义:一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另一方面,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此话的意思是“难”与“易”的转化,条件是“学”或“不学”。正确答案为d。

  (二)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极其复杂的矛盾;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一个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在新旧矛盾之间绝没有哪怕是一刹那无矛盾的状态,即时时有矛盾。

  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正确对待矛盾,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正确认识矛盾的前提;勇于承认矛盾,敢于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同时,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防止片面化。

  例题:基因是指生物性状遗传的基本因子。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步,已生产出转基因大豆等食品。科学家还在进行将人类基因转入某种动物基因的试验,以便为人类器官移植提供来源。这表明(    )

  a.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普遍的联系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基因作为生物性状遗传的基本因子,沟通着大豆、人类、动物之间的关系,是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基本依据。a、b 项虽然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题干主要是讲述人类实践的客观过程和客观结果,并没有揭示出认识的发展,故不选 d。正确答案为c。

  三、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表述,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

  a.欲擒故纵,声东击西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大量使用农药消灭害虫,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残留的农药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同时害虫还会产生抗药性,增大进一步防治的难度。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③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④凡事都要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中医讲求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疗法,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又对不同的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采取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c.意识的能动作用           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

  5.台风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危害, 也给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 是维持地球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哲学上看, 这表明(    )

  a.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d.应该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

  6.“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孟子这句话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来自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非选择题

  1.辨析:任何事物之间都构成矛盾。

  2.云南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订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云南省制订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四、能力拓展

  1.国务院总理在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搞好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今年把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到XX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如何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

  2.辨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五、相关信息

  (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矛盾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一切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学习矛盾普遍性、客观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要承认矛盾是普遍的和客观的,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坚持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的原则;(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3)既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一面,又看到统一的一面,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一分为二。

  (二)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个特点不是外表的,而是内在的,它是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也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矛盾特殊性的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意义: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 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从空间看,在一定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 反之亦然;从时间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发展阶段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 反之亦然。

  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四)正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反之,则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作出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总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的则是世界状态怎么样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各有辩证的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二者的联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1)一般来说,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2)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规定了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问题的方向。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要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罢了。唯物论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 而辩证法所要进一步回答的则是世界的状况究竟“怎么样”的问题。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是贯穿着辩证法的。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它在解释世界状况 “怎么样”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篇5

  一、课标要求

  1.矛盾的含义      (b)

  2.矛盾的普遍性     (a)

  3.矛盾的特殊性   (a)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二、重点难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三、知识梳理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               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

  (2)矛盾的               和              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            、             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               、              的属性。

  (4)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           ,没有            ,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            之中,并为            所制约。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即        有矛盾,        有矛盾,承认矛盾的          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      和      、       和      的关系。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四、课堂检测

  (一)判断题

  1.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

  2.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

  4. 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5.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

  (二)单项选择题

  6.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指(      )

  a.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b.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

  c.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d.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7. 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④刻舟求剑        ⑤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8.“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说明(      )

  a.任何事物都有矛盾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d.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9.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

  a.事物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d.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10.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其表现是(     )

  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④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三)问答题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被誉为“中国冬暖式大棚之父”的山东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群众在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成功并推广后,他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带领村民,发挥民智,大搞科研开发,使三元朱村的生产技术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十多年来,他还多次到全国各地传授大棚技术和致富经验,指导蔬菜生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1. 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① 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 刻舟求剑  ④ 居安思危  ⑤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 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   )

  a. 有条件的        b. 无条件的

  c. 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    d. 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

  3.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

  a. 量体裁衣    b. 因材施教    c. 积劳成疾    d. 居安思危

  4. “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 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 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5.《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

  a. 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 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 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 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6.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

  a. 事物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7. 毛泽东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毛泽东上述论断的含义是(    )

  ① 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点,即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③ 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④ 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    )

  a. 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 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         

  d. 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9. 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 据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    )   

  a.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的特点   

  b.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c. 不同事物的矛盾没有共同之处   

  d.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11. 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而不是他事物,就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指(    )

  a. 事物的外部特征

  b. 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c. 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

  d. 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

  12.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其表现是(    )

  ①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③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④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这种联结表现在(    )   

  ①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③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④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下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 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d.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凝固不变的   

  15、近年以来,我国煤矿企业连连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的煤矿事故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受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一些矿产地企业超限开采,置安全生产于脑后的高密度开采,是目前采掘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结合材料,说明企业安全生产与追求经济利益的辩证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篇7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 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请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参考课本68页的相关连接)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提示: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如大家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矛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关于西部大开发东部是“人口众多” ,而且人口已经多到成为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阻力;

  西部则是“地大物博” ,但“地大”尚未很好开发利用,“物博”也仍是潜在的资源财富。

  运用课本71页探究活动,导出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

  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                             苹果、橘子、雪梨……

  马                              白马、黑马、黄马……

  (共性)                         (个性)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能举例吗?

  你是男性           世界所有男性(个性)

  (个性)             (共性)         全球人类(共性)

  你是女性           世界所有女性(个性)

  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篇8

  1、知识目标:

  (1)识记:

  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2)理解: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

  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矛盾原理及方法论

  2、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合作探究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问题探究: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问题探究: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问题探究: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创设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问题探究:(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问题探究: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多媒体播放:下面的漫画你能认出他们是谁?

  影星:成   龙    歌星:周 杰 伦    节目主持:李 咏    影星:张 曼 玉

  问题探究:(1)看了上面四张名人的漫画,从辩证法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多媒体播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关于“西部大开发”,

  东部是…;西部是…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

  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                             苹果、橘子、雪梨……

  马                               白马、黑马、黄马……

  (共性)                         (个性)

  问题探究: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你能举例吗?

  你是男性           世界所有男性(个性)

  (个性)             (共性)         全球人类(共性)

  你是女性           世界所有女性(个性)

  归纳: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随堂检测:

  1、医生让一病人多吃水果,可病人拒绝吃苹果、桔子、香蕉,并且喊:“我要吃水果。”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b.忽视了共性和个性的转化

  c.夸大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2、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了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清洁、方便的能源。这表明(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c.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能动作用

  3、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王安石的错误在于(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4、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教学反思: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29541154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