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精选4篇)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篇1

  【使用说明】

  1、研读学习目标,预习本框;熟悉本框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勾画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2、在预习的基础上:使用双色笔,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

  【学习目标】

  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重难点】

  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情景1:足球比赛中的有趣关系: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

  你还能列举出生活中的其他类型现象吗?

  情景2: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试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

  【使用说明】

  1、研读学习目标,预习本框;熟悉本框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勾画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2、在预习的基础上:使用双色笔,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

  【学习目标】

  1、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2、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重难点】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情景1:奥巴马亚洲之行重点何在?——牵牛要牵牛鼻子

  去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启亚洲之行,分别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都是与中国有着领土纷争的国家,同时都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是美国半月型包围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此行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当然,对奥巴马来说,欧洲问题、非洲问题、美洲问题等等问题但也是不能小看的。

  通过阅读教材梳理知识,请你判断“奥巴马亚洲之行是有重点和中心的”这反映的是主次矛盾还是主次方面的哲学道理?

  情景2: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分清主流和支流

  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虽有遏制中国之意,但言谈间对中国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弯,从在日本态度鲜明的遏制中国到最后访问菲律宾时竟然高调称与中国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并欢迎中国的崛起,在国际问题上将与中国一道开展合作。这似乎给美国在亚洲的小伙伴们惊呆了,看不懂奥巴马亚洲之行的目的到底何在,也让包括日本的“小伙伴”似乎感到了阵阵凉意。纵观中美关系由于历史遗留的歧见和误解还没有完全消除,在两国关系发展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消极摩擦也有共同利益合作的需要,然而,主流发展方向毕竟是现实和历史的需要,不可阻挡或改变。

  通过阅读教材梳理知识,请你判断“中美关系合作是主流”反映的是主次矛盾还是主次方面的哲学道理?

  原理名称 主要内容 侧重点 联系实际 关键词

  主次矛盾的关系 1.含义不同;

  2.两者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复杂事物)

  3、方法论不同 做事情

  “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打蛇先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弹钢琴”“画龙点睛” 抓中心,

  抓关键

  核心问题 “作为主线”“作为主题”“第一要务”“重中之重”

  主次方面的关系 1. 含义不同;

  2. 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方法论不同 看问题

  评价改革开放的得失,认识党的功过,认识形势,干部队伍评价。“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改邪归正”“失之东隅,收之桑 看本质、

  分清主流、支流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1. 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① 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 刻舟求剑  ④ 居安思危  ⑤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 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   )

  a. 有条件的        b. 无条件的

  c. 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    d. 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

  3.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

  a. 量体裁衣    b. 因材施教    c. 积劳成疾    d. 居安思危

  4. “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 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 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5.《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

  a. 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 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 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 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6.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

  a. 事物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7. 毛泽东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毛泽东上述论断的含义是(    )

  ① 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点,即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③ 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④ 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    )

  a. 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 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         

  d. 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9. 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 据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    )   

  a.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的特点   

  b.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c. 不同事物的矛盾没有共同之处   

  d.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11. 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而不是他事物,就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指(    )

  a. 事物的外部特征

  b. 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c. 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

  d. 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

  12.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其表现是(    )

  ①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③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④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这种联结表现在(    )   

  ①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③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④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下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 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d.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凝固不变的   

  15、近年以来,我国煤矿企业连连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的煤矿事故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受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一些矿产地企业超限开采,置安全生产于脑后的高密度开采,是目前采掘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结合材料,说明企业安全生产与追求经济利益的辩证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篇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 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请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参考课本68页的相关连接)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提示: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如大家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矛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关于西部大开发东部是“人口众多” ,而且人口已经多到成为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阻力;

  西部则是“地大物博” ,但“地大”尚未很好开发利用,“物博”也仍是潜在的资源财富。

  运用课本71页探究活动,导出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

  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                             苹果、橘子、雪梨……

  马                              白马、黑马、黄马……

  (共性)                         (个性)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能举例吗?

  你是男性           世界所有男性(个性)

  (个性)             (共性)         全球人类(共性)

  你是女性           世界所有女性(个性)

  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篇4

  1、知识目标:

  (1)识记:

  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2)理解: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

  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矛盾原理及方法论

  2、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合作探究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问题探究: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问题探究: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问题探究: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创设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问题探究:(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问题探究: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多媒体播放:下面的漫画你能认出他们是谁?

  影星:成   龙    歌星:周 杰 伦    节目主持:李 咏    影星:张 曼 玉

  问题探究:(1)看了上面四张名人的漫画,从辩证法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多媒体播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关于“西部大开发”,

  东部是…;西部是…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

  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                             苹果、橘子、雪梨……

  马                               白马、黑马、黄马……

  (共性)                         (个性)

  问题探究: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你能举例吗?

  你是男性           世界所有男性(个性)

  (个性)             (共性)         全球人类(共性)

  你是女性           世界所有女性(个性)

  归纳: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随堂检测:

  1、医生让一病人多吃水果,可病人拒绝吃苹果、桔子、香蕉,并且喊:“我要吃水果。”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b.忽视了共性和个性的转化

  c.夸大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2、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了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清洁、方便的能源。这表明(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c.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能动作用

  3、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王安石的错误在于(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4、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教学反思: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30791154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