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通用12篇)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1

  科任 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九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课题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第九周 上课时间 第十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当代先进文化的内涵、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要性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坚定爱党、爱国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重点 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难点 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现代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一些落后、腐朽文化也寻机蔓延,危害社会,因此,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学过程 一、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5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华文化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是,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 近代中国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相关连接”材料,并结合历史知识思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本质要求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本质要求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师活动:引导思考为什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我国的性质决定的。 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尽管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指导思想是判别文化性质和方向的主要标志。我们所要建设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3)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的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影响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不会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三、永不退色的旗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100页内容,并思考如何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2、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发展和繁荣只能立足于这个伟大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 课堂板书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2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知识网络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知识网络

  ◆考点阐释

  考点2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 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① 古代的辉煌——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 近代的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益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③现代的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发展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汉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

  a.作用: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c.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文字、文学、文物、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学:以文字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会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物: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意味其发展一帆风顺,始终辉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华文化走过来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来衰微。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可用下表来展示:

  时期 主要文化思想 成就

  殷周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 统一的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中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隋唐 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中华文化进入气度如虹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 中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明清 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 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来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具有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来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将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并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典型例题】

  (XX年江苏卷第24题)“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解析】“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之长久,故选d。ac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但不是对材料的反映。材料也没有反映出青花瓷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故排除b。

  答案:d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1)内容极为丰富,具有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作用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地位

  影响

  意义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温馨提示: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反映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载独特民族传统。

  (2)从不同地区看,具有地域性。

  ①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温馨提示】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来看,中国文明属于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一起构成了世界文明。基于现实的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华文化包括具体的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自文化外部看是“一体”,以汉文化为主导;自文化内部视之,则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齐鲁、巴蜀、秦、楚文化,异彩纷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

  辨析: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第二,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从不同民族看,具有民族性。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应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这是本课书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一,二者的关系是: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第二,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不是说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形成了中华文化,而是说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第三,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由于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后,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同时,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而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辨析: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第一,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第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第三,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辨析: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同民族文化很难融合相处。

  第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第二,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辨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

  该观点是错误的。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动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则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厚重(静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典型例题】

  (XX年宁夏卷第题)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文化的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多彩,人们为各民族文化所感动,体现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故②③入选。①观点错误,民族文化只有在马列主义指导和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材料没有包含时代精神的内容,同时④的观点本身也不准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答案:b

  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起了崭新的一页。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考点2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 包容性的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23: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会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动力。

  ◆热点透析

  1.背景材料:XX年6月27日,俄罗斯“中国年——北京周”在莫斯科斯坦尼拉夫斯基丹钦科剧院举行开幕式。名为“魅力北京”的文艺演出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讴歌俄中两国人民友谊为主题,以多种艺术手段展示了中华文化艺术精髓。整台演出文艺节目精彩纷呈,融器乐、声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这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是文化精髓与北京传统地方特色的一次完美融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古琴曲《关山月》与昆曲《长生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历史渊源,以当代时尚的艺术手段进行包装,让群众欣赏到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叹为观止。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思考:“魅力北京”综艺晚会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哪些?

  【思路点拨】本题以俄罗斯“中国年——北京周”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紧密结合晚会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材料中提炼出文化生活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

  (1)多种艺术形式登台亮相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以现代时尚的手段包装的昆曲和器乐表演,让观众欣赏到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通过文艺扮演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魅力北京”综艺晚会能够加深中俄双方的了解和互信,促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2. XX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卫星在到达绕月轨道以后,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天空向地球播放由全国人民选出的30首民族歌曲,有《我爱中华》《歌唱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谁不说俺家乡好》《二泉映月》《我的祖国》《黄河颂》等。除这30首曲目外,“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还有两首“特别选用曲目”:《国歌》《东方红》。

  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并播放民族歌曲的认识。

  【思路点拨】本题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注意设问中的两个层次,即对“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认识,以及对其播放民族歌曲的认识,结合材料中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巩固国家政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嫦娥一号”卫星从天空向地球播放中华民族歌曲,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今天我国又成为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强国;选出的30首民族歌曲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嫦娥一号”播放的民族歌曲,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美好追求和高尚情操。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3

  《文化生活》 第三课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学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课前预习】

  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

  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阅读书本p28,思考,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1、 世界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一:阅读书本p29,从以上两个节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

  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吗?

  (2)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            、            和            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                      。庆祝民族节日,是                     ,也是                           。

  情境二:阅读书本p30,思考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

  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3)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____________。

  情境三:阅读书本p31,思考,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文化是世界的,           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世界文化是由         、_______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情境四:阅读书本p32,思考,比较上述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

  用文化的眼光,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既要_____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_____,相互借鉴,__________,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因+作用)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在要求.

  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多样性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一下:

  如何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课后反思】你的心得,你的困惑

  【课堂练习】

  1、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井蓄,这样做有利于                 (   )

  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XX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今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中华风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自XX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c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4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课题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二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重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18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 一、丰富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材料,并思考:当代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强精神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2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生的塑造,知道了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人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应该是物质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5

  一、弘扬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历史来)

  (1)古代辉煌的历程

  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隋唐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明清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的传载②史书典籍存传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中华文化近代衰微的原因:就自身来讲,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外部原因来说,则是由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冲击。

  ②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内容看)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感悟其博大精深这一特点。

  (1)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①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

  (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二)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丰富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它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勤劳勇敢:主要把握三点即勤劳勇敢精神的表现、作用和发展。

  ①表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等精神。

  ②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4、自强不息: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国主义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必要性: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第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是西方敌对势力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重要性:

  第一,理论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前,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第二,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2)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文化“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6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课题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三周上课时间第四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难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重大影响。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以及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4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4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46页内容,并思考其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例如,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6页内容,并思考在文化传承中,教育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知道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等,对文化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7

  一、【主干知识梳理】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

  3.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8.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9.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如何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二、【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相对稳定性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源远流长,从未中断d.具有包容性

  2.下列选项中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地方文化各具风采③史学典籍一脉相承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识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总的来说,具有______特点。

  ①实用性②理论性③整体性④尖端性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XX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1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4.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错误的是

  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b.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c.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5.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安置了56根民族团结柱,每根民族柱正面刻画一对相应民族的青年男女,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歌舞相伴的情景,而背面是金色的各民族代表图案,如代表汉族的龙图案、代表回族的清真寺图案。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②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④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a.正确处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b.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

  c.正确对待外来的思想文化d.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7.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是

  a.文字b.史书典籍c.音乐d.绘画

  8.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9.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做到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世所罕见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民族精神

  ①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在汶川抗震救灾中锤炼和升华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①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②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③是战胜各种灾害的强大物质力量④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______,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______.

  a.爱好和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自强不息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c.爱国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勤劳勇敢坚持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头脑

  15.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关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几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16.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17.XX年6月26日,由四川省什邡市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加快在后重建步伐”知名专家及主流媒体座谈会在什邡市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抗争救灾精神”无时不刻不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总能克服困难,赢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研讨,将成为中国面对各种各样困难的理论武器,对灾后重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具有深远意义。

  (1)你认为抗震救灾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抗震救灾精神的价值?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c4.a5.a6。b7.a8.d9.d10.b11.a12.a13.d14.c15.d

  (二)非选择题

  16.(1)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所以,题目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17.(1)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抗震救灾精神是战胜各种抗灾难和困难的力量源泉。②抗震救灾精神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抗震救灾精神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④抗震救灾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的文化窗体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住呢个却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8

  《文化生活》 第二课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2、了解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课前预习】

  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

  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阅读书本p13,思考,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影响的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一:阅读书本p14,思考,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

  情境二: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

  2、文化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影响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情景三:阅读书本p15,思考,你认为游览泰山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人们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②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a.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何意义?

  b.处在好的文化环境中就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吗?

  情境四:阅读书本p16,思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其中一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

  (2)深远持久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_______方式、_______方式和________方式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课后反思】你的心得,你的困惑

  【课堂练习】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回答1-2题。

  1、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下列表述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是(    )

  a.风和日丽       b.鸟语花香         c.枯木逢春      d.乡音难改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         ④人们自身的价值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回答3-4题。

  3、下列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能体现文化影响的是(    )

  ①握手是中国人常用的见面礼节,拥抱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

  ②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欧洲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③互换礼物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开礼物,美国人会立即打开礼物并表示感谢。

  ④中国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大到小排列;欧洲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

  a. 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友善,人们可以平等的方式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取决于(    )

  a.价值观念的不同                b.风俗习惯的不同

  c.文化程度的不同                d.行为习惯的不同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回答5-6题。

  5、春节、中秋节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是欧美人的传统节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城市中,人们也逐步地过起圣诞节、情人节来。这说明欧美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具有(    )

  a.强制性                       b.潜移默化的特点

  c.政活倾向性                   d.消极作用

  6、在我国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仍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

  a.潜移默化的                   b.消极被动的

  c.深远持久的                   d.不可改变的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9

  科任 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课题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第六周 上课时间 第七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重点 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难点 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纵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特点,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本课来探究神奇的中华文化。 教学过程 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63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内容,并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汉字与史学典籍 2、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汉字与史学典籍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数千年来,文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3、源远流长在于它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今天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经过曲折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明确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续写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10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单元知识结构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阐释

  考点8: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表现

  (1)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2.文化的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温馨提示】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所谓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多元文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由于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也不同。因此,各种文化性质上的差异,就是在“多元”的意义上理解的差异。

  多元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典题例题】中国人过春节总是要吃团圆饭、放爆竹,而西方人的圣诞少不了唱圣诞歌、送圣诞卡、迎圣诞老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②文化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③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         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同时又存在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它们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故④说法错误。①②③都正确。

  答案:a

  3.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①含义:文化遗产即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②世界遗产分为三类: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③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辨析:文化遗产就是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

  区别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有着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一定的程序确认之后,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的范围最广,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三个方面

  联系 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除世界遗产中的自然遗产之外,都有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对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是进行抢救和保护,还是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1)古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它们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其抢救和保护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2)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有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影响力、凝聚力。

  (3)同时,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各国古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护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因此,对面临失传的古民族文化我们不仅要依靠一国、一个民族的力量进行抢救和保护,而且应联合世界其他国家来共同保护。

  4.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考点9: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温馨提示】相当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l.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

  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温馨提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不能理解为某一方面因素决定的。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辨析: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属于这个民族。

  (1)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2)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地域内由其社会实践产生并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实践,使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它是民族实践过程的反映,也是这个民族发展的见证。

  (3)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同时也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人们不能只看到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还应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世界性。 

  考点10: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知识拓展】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a.是尊重历史发展的事实。

  多元化的发展是历史事实,只有贯彻文化多样性原则,才能不断繁荣世界文化,才是对历史的尊重。

  b.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需要。

  只有在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条件下,才能使文化生态平衡得到维持,使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共享。

  c.有益于极大发挥人类的创新能力。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创造性。

  d.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必要条件。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一些国家试图借经济全球化趋势搞文化霸权主义,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搞文化渗透,所以,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必要条件。 

  辨析: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但不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二者是矛盾的。

  (1)上述观点不科学,没有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统一性。

  (2)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所以说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是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所以不能说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4)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有利于世界文化,也有利于本民族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加大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的情况下,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考点11: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流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1)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  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温馨提示】商业活动是个经济问题,为什么会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①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通过事业往来,可以使不同产地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促进文化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②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来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我国的丝绸之路更是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③现在,商贸活动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外交、对外宣传、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功能。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大众传媒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体、传播技术是文化传播的物质保证和实现方式。

  (1)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①报纸、杂志、书籍等,内容准确,可以收藏。

  ②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利用最广泛、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

  ③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④收集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⑤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温馨提示】大众传媒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传媒方式将被淘汰传媒的发展并不是依次取代的关系,即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不同传媒共同存在,在文化传播中各自发挥作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被称为大众传媒,是多种传媒的总称。

  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

  历史上中华文化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树立的态度:

  在今天,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辨析: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致的。

  解析:二者不是一回事。

  第一,文化传播的途径包括商业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第二,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如今,大众传媒称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辨析:文化的交流会冲击民族文化。

  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并壮大的。中国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在向世界规范传播的同时,也经历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佛教东来、基督教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文明与古老文明的全面冲突等。

  【典题例题】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

  ①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  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体现了中华文化已得到了世界  的认可,同时又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传播了中华文化,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答案:d

  【典题例题】在中国历史上,鉴真的东渡、玄奘的两游、郑和下西洋,都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③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从古至今,每一次文化之旅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关于文化传播的知识。①④是对文化传播的正确认识,故应选d项。②虽然正确,但不是有关文化传播的内容,故不选。③错误,现代信息技术不是当今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答案:d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11

  《文化生活》中前三个单元的线索脉络基本上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整理,但是到第四单元的时候,学生普遍反映对于第四单元的脉络很难把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针对第四单元的常考大题,我将第四单元的线索按照“怎么办”来整理。

  (一)为什么要按“怎么办”来整理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设三课,《走进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这三个框体实际上就是为了说明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以这个单元按照“怎么办”来梳理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而且这是这个单元的问答题常考题型。比如“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等。

  通过常考题型的分析,出题人往往不会专门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者“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这种具体的知识点考察,而是考察学生对整个第四单元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所以出的题目材料也是综合性总结性的,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综合性的材料来回答“怎么办”。

  所以无论题型是问如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是问“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其实都可以通过用“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的线索来回答,当然前提是结合材料,从整理的线索中筛选知识点。

  (二)整理的线索如下

  整理的线索顺序来自“综合探究”—第九课—第十课—第八课—第三单元—第二单元

  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 存在于全体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7、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8、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

  9、 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10、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的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1、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2、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文化创新。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篇12

  一、唯物论(物质观):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二、认识论(实践观):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②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三、辩证法:

  ①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②发展观。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③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④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的实质;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四、历史唯物主义:

  ①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人生观。人生价值的内涵、评价;人生价值的实现。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文化生活》第九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31751154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