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拱手江河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精选5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受浮力的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以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具容器、乒乓球(或木块)、金属块、大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鸡蛋、食盐、溢水杯、小烧杯等。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巨轮远航、气球腾空的视频或展示巨轮远航、气球腾空的图片引入课题。(板书)四、阿基米德原理

  (二)新课教学

  (1)板书:1.认识浮力,

  演示图1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你是怎样知道它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学生开始可能会以在水中上浮或漂浮的物体为主举例,逐步地会有学生意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注:在这里,第2问的提出一是增加学生对第1问的思考深度,二是为后面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做好铺垫;对学生举出的不恰当的例子要及时进行处理)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浮力?怎样知道它是否受到了浮力?

  (注: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的各种方法的特点,认识到用弹簧测力计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有独到的好处)

  浮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你认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浮力?

  (注:在学生充分讨论、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总结、概括)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物体在浸入液体或气体时,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在物理上就叫做浮力。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两次测量求出浮力的大小。

  在我们举过的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一般会想到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浮力不相同。]

  (注: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引向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进行比较,使学生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浮力的大小?

  (2)板书:2.探究浮力

  请你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注:说出猜想依据是为了保证猜想的科学性,避免出现胡猜乱想的现象)

  [学生一般会从浮力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液体入手进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有关,也可能与液体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出的因素一般有,

  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密度;③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⑵与周围物体有关的因素:①液体的密度;②液体的多少;③被排开的液体体积。]

  过分析,我们可以把上述猜想归结为以下4个:

  物体的密度;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注: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这些猜想进行分析、归类,去伪存真,以便实验探究更加顺利)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这一实验呢?(注:引导学生注意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要控制变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选择探究以上的一个或几个猜想,并注意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浮力的大小的。

  (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必每个人都要进行完全的探究,藉此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巡视中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兼顾学生对猜想的选择情况,进行正确引导,保证每个猜想都有多组学生来验证。

  (注:要让学生感受到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可靠,体会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的典型展示。

  (注:探究成果共享,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同时,不要忽视错误探究过程的展示,犯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通过大家的合作探究,我们对提出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请大家思考:

  物体在密度大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否一定大?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大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一定大?在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都不同时,物体可否受到相同的浮力?

  [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不难回答;况且也有学生在实验中已发现在密度小的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的话浮力也可较大。]

  (注: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问题,这样就等于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可促使探究进一步的深入)

  既然在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都不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相同。再说“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是否欠妥?那么,浮力大小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猜想浮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重力有关;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或成正比]

  (注:根据液体密度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大与液体密度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相同,不难猜出排开液体的质量,进而猜出排开液体的重力;而浮力的大小更可能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因为它们都是力)

  为了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相等或成正比,又应当怎样来设计实验呢?

  (注:要提醒学生在液体密度不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也不同的各种情况下,随机测出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的重力,然后进行比较)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不同物体、不同液体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的关系。]

  (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每个人只要随意测出一组数据即可)

  巡视中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进行正确引导,保证每组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的典型展示。

  (注:探究成果共享,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同时,不要忽视错误探究过程的展示,犯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通过大家的合作探究,我们对提出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相等。这就是着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注:要对学生强调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可靠,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我们一节课解决了智者阿基米德几年都没解决的问题)

  (3)板书:3.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讲述阿基米德洗澡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的轶事。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突然意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对你以后在科学探究中的猜想有什么启示?课下与你的同学一起讨论。

  (注:这对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猜想能力有重要意义)

  知识扩展: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气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呢?物体在气体中也会受到浮力。大量实验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三)回顾小结

  引导学生就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进行总结。

  (四)布置作业(略)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篇2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和解答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三)教具:弹簧秤、玻璃水槽、水、细线、石块、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木块、橡皮泥、烧杯。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学生笔答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问题1和2。然后由一学生说出自己填写的答案。教师讲评。

  2.270克的铝块体积多大?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在黑板上的计算进行讲评。

  二、进行新课

  1.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

  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提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

  学生回答并说出分析结果和道理。

  教师演示实验:把铁块用较长一些的细线拴好,挂在弹簧秤上。先称出铁块重(可由学生读值)。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减小,问:这是什么原因?由学生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计算出铁块受到的浮力。将铁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加大,静止后,由学生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浮力的大小。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没有关系。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可得出同样的结果。

  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无论物体位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由于液体的密度和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不改变。因此,这个物体无论处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它受到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体积相同,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取一块橡皮泥,将它捏成立方体,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称出橡皮泥重。将它浸没在水中,读取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以上读值和计算由学生完成)将橡皮泥捏成球形,按上述实验步骤,求出它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测得的浮力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③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哪个受的浮力大?

  演示: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测出它们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论。教师总结,并结合复习提问2的分析指出,有的同学认为“较轻的物体受的浮力一定大”的看法是错误的。

  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提问: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后放手,铁球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的浮力大?

  学生讨论,教师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总结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析,教师总结并板书:“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2.例题:(出示小黑板)

  ①如图12-4所示,甲、乙两球体积相同,浸在水中静止不动哪个球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哪个球较重?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解:甲球受到的浮力较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甲球浸没在水中,乙球是部分浸没在水中,故,甲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球排开水的体积。因此,甲球排开的水重大于乙球所排开的水重。所以,甲球受到水的浮力较大。板书:“F甲浮>F乙浮”

  浸在水中的甲、乙两球,甲球较重。分析并板书:“甲球悬浮于水中,G甲=F甲浮

  乙球漂浮于水面,G乙=F乙浮

  因为:F甲浮>F乙浮

  所以:G甲>G乙”

  小结:解答浮力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问题的重要方法。

  例题:有一个空心铝球,重4.5牛,体积是0.5分米3。如果把这个铝球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它是上浮还是下沉?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要求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演算,由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针对演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评。

  要求学生答出:

  由于铝球全部浸没在水中,所以V排=V球=0.5分米3=0.5×10-3

  米3。

  F浮=G排水=ρ水·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5×10-3米3=5牛。

  因为:F浮>G球,所以铝球上浮。

  铝球在水中上浮,一直到露出水面,当F浮=G球=4.5牛时,铝球静止在水面上。此时铝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铝球的重。

  小结: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铝球是研究对象。判断上浮还是下沉以及最后的状态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公式计算求解。

  3.总结计算浮力大小的四种方法:

  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G-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行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布置作业 :本章课文后的习题6、7、9。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篇3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和解答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三)教具:弹簧秤、玻璃水槽、水、细线、石块、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木块、橡皮泥、烧杯。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学生笔答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问题1和2。然后由一学生说出自己填写的答案。教师讲评。

  2.270克的铝块体积多大?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在黑板上的计算进行讲评。

  二、进行新课

  1.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

  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提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

  学生回答并说出分析结果和道理。

  教师演示实验:把铁块用较长一些的细线拴好,挂在弹簧秤上。先称出铁块重(可由学生读值)。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减小,问:这是什么原因?由学生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计算出铁块受到的浮力。将铁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加大,静止后,由学生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浮力的大小。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没有关系。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可得出同样的结果。

  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无论物体位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由于液体的密度和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不改变。因此,这个物体无论处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它受到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体积相同,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取一块橡皮泥,将它捏成立方体,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称出橡皮泥重。将它浸没在水中,读取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以上读值和计算由学生完成)将橡皮泥捏成球形,按上述实验步骤,求出它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测得的浮力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③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哪个受的浮力大?

  演示: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测出它们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论。教师总结,并结合复习提问2的分析指出,有的同学认为“较轻的物体受的浮力一定大”的看法是错误的。

  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提问: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后放手,铁球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的浮力大?

  学生讨论,教师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总结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析,教师总结并板书:“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2.例题:(出示小黑板)

  ①如图12-4所示,甲、乙两球体积相同,浸在水中静止不动哪个球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哪个球较重?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解:甲球受到的浮力较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甲球浸没在水中,乙球是部分浸没在水中,故,甲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球排开水的体积。因此,甲球排开的水重大于乙球所排开的水重。所以,甲球受到水的浮力较大。板书:“F甲浮>F乙浮”

  浸在水中的甲、乙两球,甲球较重。分析并板书:“甲球悬浮于水中,G甲=F甲浮

  乙球漂浮于水面,G乙=F乙浮

  因为:F甲浮>F乙浮

  所以:G甲>G乙”

  小结:解答浮力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问题的重要方法。

  例题:有一个空心铝球,重4.5牛,体积是0.5分米3。如果把这个铝球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它是上浮还是下沉?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要求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演算,由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针对演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评。

  要求学生答出:

  由于铝球全部浸没在水中,所以V排=V球=0.5分米3=0.5×10-3

  米3。

  F浮=G排水=ρ水·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5×10-3米3=5牛。

  因为:F浮>G球,所以铝球上浮。

  铝球在水中上浮,一直到露出水面,当F浮=G球=4.5牛时,铝球静止在水面上。此时铝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铝球的重。

  小结: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铝球是研究对象。判断上浮还是下沉以及最后的状态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公式计算求解。

  3.总结计算浮力大小的四种方法:

  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G-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行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布置作业 :本章课文后的习题6、7、9。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篇4

  (安徽省临泉县老集一中 236409 邢 秀)

  (一)教材:《物理通报》编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 (用小黑板展示)

  1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运用范围。

  2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诊断性目标测试

  1.1 什么叫浮力?它的方向朝哪?

  学生: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作用。这种作用力叫浮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1.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比向下的压力大,这个上下的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2 新课教学

  2.1 通过实验观察、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将一个瘪的空牙膏管放进一个盛水的容器里,则见它沉入水底(课前布置学生带一个空牙膏管和一只杯子,进行边教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时教师提问:这个瘪的空牙膏壳为什么沉不下去呢?学生答:因为这个牙膏管比水重。

  教师对于学生这样的回答,即不肯定也不否定。接着将瘪的牙膏管整成鼓状,再放进水里,鼓的牙膏管却浮于水面并未下沉(图1)。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管(其重力不变),瘪的就下沉,而鼓的就上浮呢?

  学生面对这种“矛盾”的事实,思想活跃,开动脑筋寻找理由来进行解释。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学生想到:鼓的牙膏管体积变大了,它受到的浮力也变大了,所以上浮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牙膏管浮在水面时,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答:受二个力作用,即重力和浮力。接着教师在空牙膏管中加一些细砂粒,并引导学生观察牙膏管将随着加进去的重物的增多而逐渐下沉。

  这时教师问:一个浸在水中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从上述一系列的事实中,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开始时,学生回答的不准确,不完整,再让同学们讨论补充,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越大。

  2.2 根据实验、推理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上述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对浮力的大小有了初步认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两种方法去研究它。

  ①实验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根据教科书(物理通报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18页,演示图2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溢水杯中盛水,使水面跟溢水杯管口相平,弹簧秤甲吊着铁块,弹簧秤乙吊着一个小容器,并使溢水杯中溢出的水能流入小容器中。

  将铁块部分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弹簧秤甲减小的示数与弹簧秤乙增大的示数相等。再将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甲、乙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发现甲弹簧秤示数减小的仍等于乙弹簧秤示数增加的。这时教师进行分析:甲弹簧秤示数减小的原因是因为铁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浮力大小就是弹簧秤甲的示数减小数值,弹簧秤乙示数增加的原因就是因为溢水杯中流出的水使其重力增大。溢水杯溢出的水就是铁块在水中所排开的水。通过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总是跟它排开水的重力相等。

  然后提出把上述的铁块换成石块和铝块等其他物体,把溢水杯中的水换成煤油或盐水等其他液体,得出的结论仍相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上述通过实验法已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教师对阿基米德原理又做了几点说明:a.物体在液体中,不论是部分浸入还是全部浸入,均受到浮力作用;b.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相等;c.本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d.原理的教学表达式为

  F浮=G排液

  或 F浮=ρ液V排液g

  或 F浮=ρ液V物浸g

  ②推理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达到熟练应用。教师又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推理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过程如下:

  如图3所示,一圆柱体浸入某液体中,上下底面都为S,高为h,则其体积为V=Sh,设圆柱体上底面的压强为p0,则液体对上底面的压力p0S,液体对下底面的压强为:p0+ρ液gh,则下底面所受液体对它的压力为:p0S+ρ液ghS。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是由上下两底面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F下底-F上底,而F下的方向竖直向上,F上的方向竖直向下,且F下>F上。故浮力的方向与下底面所受压力的方向一致,竖直向上。浮力大小为

  F浮=F下-F上=p下S-p上S

  =p0S+ρ液ghS-p0S=ρ液gsh

  =ρ液V物浸g=ρ液V排液g=m排液g

  =G排液

  ③例题:有一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完全浸入水中,它的上表面离水面10厘米,且与水面平行。计算正方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

  对上述例题教师采用了计算压力差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两种方法讲解(过程略)。

  3 巩固新课(略)

  4 布置作业 (略)

  (四)教学说明

  这节课在引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牙膏皮的沉浮即感到迷惑,又觉得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又用实验法、推理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法直观、简明、易懂,推理法逻辑思维性强。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由知道到理解,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接着教师又举了一个例子,用两种方法解答了它,使学生掌握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篇5

  (安徽省临泉县老集一中 236409 邢 秀)

  (一)教材:《物理通报》编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 (用小黑板展示)

  1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运用范围。

  2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诊断性目标测试

  1.1 什么叫浮力?它的方向朝哪?

  学生: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作用。这种作用力叫浮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1.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比向下的压力大,这个上下的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2 新课教学

  2.1 通过实验观察、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将一个瘪的空牙膏管放进一个盛水的容器里,则见它沉入水底(课前布置学生带一个空牙膏管和一只杯子,进行边教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时教师提问:这个瘪的空牙膏壳为什么沉不下去呢?学生答:因为这个牙膏管比水重。

  教师对于学生这样的回答,即不肯定也不否定。接着将瘪的牙膏管整成鼓状,再放进水里,鼓的牙膏管却浮于水面并未下沉(图1)。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管(其重力不变),瘪的就下沉,而鼓的就上浮呢?

  学生面对这种“矛盾”的事实,思想活跃,开动脑筋寻找理由来进行解释。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学生想到:鼓的牙膏管体积变大了,它受到的浮力也变大了,所以上浮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牙膏管浮在水面时,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答:受二个力作用,即重力和浮力。接着教师在空牙膏管中加一些细砂粒,并引导学生观察牙膏管将随着加进去的重物的增多而逐渐下沉。

  这时教师问:一个浸在水中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从上述一系列的事实中,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开始时,学生回答的不准确,不完整,再让同学们讨论补充,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越大。

  2.2 根据实验、推理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上述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对浮力的大小有了初步认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两种方法去研究它。

  ①实验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根据教科书(物理通报杂志社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18页,演示图2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溢水杯中盛水,使水面跟溢水杯管口相平,弹簧秤甲吊着铁块,弹簧秤乙吊着一个小容器,并使溢水杯中溢出的水能流入小容器中。

  将铁块部分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弹簧秤甲减小的示数与弹簧秤乙增大的示数相等。再将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甲、乙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发现甲弹簧秤示数减小的仍等于乙弹簧秤示数增加的。这时教师进行分析:甲弹簧秤示数减小的原因是因为铁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浮力大小就是弹簧秤甲的示数减小数值,弹簧秤乙示数增加的原因就是因为溢水杯中流出的水使其重力增大。溢水杯溢出的水就是铁块在水中所排开的水。通过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总是跟它排开水的重力相等。

  然后提出把上述的铁块换成石块和铝块等其他物体,把溢水杯中的水换成煤油或盐水等其他液体,得出的结论仍相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上述通过实验法已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教师对阿基米德原理又做了几点说明:a.物体在液体中,不论是部分浸入还是全部浸入,均受到浮力作用;b.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相等;c.本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d.原理的教学表达式为

  F浮=G排液

  或 F浮=ρ液V排液g

  或 F浮=ρ液V物浸g

  ②推理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达到熟练应用。教师又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推理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过程如下:

  如图3所示,一圆柱体浸入某液体中,上下底面都为S,高为h,则其体积为V=Sh,设圆柱体上底面的压强为p0,则液体对上底面的压力p0S,液体对下底面的压强为:p0+ρ液gh,则下底面所受液体对它的压力为:p0S+ρ液ghS。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是由上下两底面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F下底-F上底,而F下的方向竖直向上,F上的方向竖直向下,且F下>F上。故浮力的方向与下底面所受压力的方向一致,竖直向上。浮力大小为

  F浮=F下-F上=p下S-p上S

  =p0S+ρ液ghS-p0S=ρ液gsh

  =ρ液V物浸g=ρ液V排液g=m排液g

  =G排液

  ③例题:有一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完全浸入水中,它的上表面离水面10厘米,且与水面平行。计算正方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

  对上述例题教师采用了计算压力差和应用阿基米德原理两种方法讲解(过程略)。

  3 巩固新课(略)

  4 布置作业 (略)

  (四)教学说明

  这节课在引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牙膏皮的沉浮即感到迷惑,又觉得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又用实验法、推理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法直观、简明、易懂,推理法逻辑思维性强。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由知道到理解,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接着教师又举了一个例子,用两种方法解答了它,使学生掌握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3615115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