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电磁感应

微信扫码分享

电磁感应(通用16篇)

电磁感应 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二)教具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三)教学过程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1)通过实验研究现象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实验表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现象。

  板书课题:〈第一节〉

  讲述: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提问: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归纳、概括后,老师板书:

  〈二、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3)研究现象中能的转化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在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什么力做了功呢?(外力)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

  得到了什么能?(电能)

  在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板书:〈三、在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4.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练习1、2题。

  (四)说明

  1.这节课的关键是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实验的可见度要大。有条件的学校可改做学生实验或用幻灯演示。

  2.要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电磁感应 篇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二)教具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三)教学过程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1)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实验表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课题:〈第一节电磁感应〉

  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提问: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归纳、概括后,老师板书:

  〈二、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3)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化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什么力做了功呢?(外力)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

  得到了什么能?(电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板书:〈三、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4.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练习1、2题。

  (四)说明

  1.这节课的关键是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实验的可见度要大。有条件的学校可改做学生实验或用幻灯演示。

  2.要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电磁感应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二)教具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三)教学过程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1)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实验表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课题:〈第一节电磁感应〉

  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提问: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归纳、概括后,老师板书:

  〈二、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3)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化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什么力做了功呢?(外力)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

  得到了什么能?(电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板书:〈三、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4.布置作业课本上的练习1、2题。

  (四)说明

  1.这节课的关键是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实验的可见度要大。有条件的学校可改做学生实验或用幻灯演示。

  2.要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电磁感应 篇4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二)教具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三)教学过程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1)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实验表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课题:〈第一节电磁感应〉

  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提问: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归纳、概括后,老师板书:

  〈二、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3)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化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什么力做了功呢?(外力)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

  得到了什么能?(电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板书:〈三、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4.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练习1、2题。

  (四)说明

  1.这节课的关键是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实验的可见度要大。有条件的学校可改做学生实验或用幻灯演示。

  2.要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电磁感应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对“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率”进行区别;

  3、理解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4、会用解答有关问题;

  5、会计算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注意世界观,尤其在分析问题时,注意把握主要矛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理解和应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 要严格区分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这三个概念.

  ⑵ 求磁通量的变化量一般有三种情况:

  当回路面积 不变的时候, ;

  当磁感应强度 不变的时候, ;

  当回路面积 和磁感应强度 都不变,而他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如转动)的时候, ( 是回路面积 在与 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⑶ E是 时间内的平均电动势,一般不等于初态和末态感应电动势瞬时值的平均值,即:

  ⑷ 注意课本中给出的公式中的磁通量变化率取绝对值,感应电动势也取绝对值,它表示的是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不涉及方向.

  ⑸ 公式 表示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公式.要使学生知道它是的一个特殊形式,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使用比较方便.使用它计算时要注意B、L、v这三个量的方向必须是互相垂直的,遇到不垂直的情况,应取垂直分量.

  建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以便加深对已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新学的概念和原理.在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联系,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⑴ 由“恒定电流”知识知道,闭合电路中要维持持续电流,其中必有电动势的存在;在电磁感应现象中,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也必然要存在对应的感应电动势,由此引出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问题.

  ⑵ 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人们研制新的电源提供了可能,当它作为电源向外供电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它与外电路做为一个闭合回路来研究,这和直流电路没有分别;

  ⑶ 用能量守恒和转化来研究问题是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化学电源中的电动势表征的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感应电动势表征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教法建议

  的重点是研究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是什么,这一知识点无法从前面的知识得出,因此做好实验,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的内容,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由于上一节学习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就使学生明确了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与否,决定了感应电流的有无,因此,本节实验的重点是使学生观察感应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校,建议将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完成,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教师加以引导分析.

  关于感应电动势的几点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讲述了感应电动势的概念,通过对实验的定性分析,得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最后给出了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公式:  ,但没有讲述.在讲授这节教材时,要注意概念、定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防止学生死记几条干巴巴的结论.

  (1)感应电动势概念的建立:如何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此,各人虽有不同主张,但都很注意在抓好概念的引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环节上下功夫.在感应电动势概念的教学中,也应注意这几个环节.

  ①引入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时,教材利用前面几章学过的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知识来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电路,得出既然闭合电路里有感应电流,那么这个电路中必然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学生较易接受.

  ②比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的好方法.由感应电流过渡到感应电动势,对学生来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为了让

  学生认识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用大型电流表和电压表演示电路在接通与断开条件下的回路电流与路端电压,让学生看到回路断开时,没有感应电流,但路端电压(即感应电动势)仍存在.而电路中出现感应电流,是要以电路闭合与电动势的同时存在为前提条件.从而说明感应电动势的有无,完全决定于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与回路的通断,回路的组成情况等无关.而电路中的感应电流存在,只是在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动势存在的必然结果.对纯电阻电路,感应电流强度与感应电动势的数量关系满足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和分析对比,使学生了解到,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能反映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③让学生把初学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对巩固和深化概念很有效.教师可以教材中产生感应电流的二个实验,即图1、图2为例,让学生找一找,电路中哪部分导体产生了感应电动势,起到了电源的作用(在图1中是AB导体、图2中是线圈B).

  (3)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利用课本图4-1和图4-2的实验装置,演示在闭合电路内磁通量变化快慢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小不同,从而分析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改变快慢有关.然后直接指出:理论和实践证明,导体在匀强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B、l、v互相垂直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用公式 来计算,即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导体长度、导体运动速度成正比.在演示中要注意说明:①磁铁相对线圈运动的快慢不同时或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快慢不同时,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不同.②由于产生感应电流的闭合回路情况没有变化,所以感应电流大小的变化反映了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变化.

  由于必修课中不讲,公式 不能从理论推导出来,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与B、l、v的正比关系,可以采用下述教法.利用图2来分析 与B、l、v的关系.图中abcd为放在匀强磁场中的矩形线框,线框平面跟磁感线垂直,让线框中长为l的可滑动导体ab,以速度v向右运动,单位时间内运动到 .由图可以看出,lv是导体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大小,Blv是单位时间内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条数,即单位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由此可见,当B、l、v各量越大时,单位时间内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越大,或者说磁通量变化得越快,这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公式 反映了感应电动势 跟B、l、v成正比.

  讲完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规律之后,可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规律.除了做节后的例题之外,还可把课本中练习二(1)题和习题(5)题在课堂上讨论,必要时可再适当补充一些基础练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部分示例:

  复习提问:

  1:要使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回答:这个电路中必须有电源,因为电流是由电源的电动势引起的)

  2:如果电路不是闭合的,电路中没有电流,电源的电动势是否还存在呢?

  (引导学生回答: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提供电能本领的物理量,电路不闭合电源电动势依然存在)

  引入新课:在电磁感应现象里,既然闭合电路里有感应电流,那么这个电路中也必定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产生的电动势叫做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就相当于电源.

  1:引导学生找出下图中相当于电源的那部分导体?

  2:在电磁感应现象里,如果电路是闭合的,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强弱决定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电路的电阻.如果电路是断开的,电路中就没有感应电流,但感应电动势仍然存在.那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部分示例:

  分析:磁铁相对于线圈运动得越快—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表明感应电动势越大.

  磁铁相对于线圈运动得越快,即穿过线圈的磁能通量变化越快---表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快慢有关.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实验示意.

  分析: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大—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表明感应电动势越大.

  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大,即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快---表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快慢有关.

  小结: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改变快慢有关系

  设时刻 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为 ,设时刻 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为 ,则在时间 内磁通量的变化量为   ,则感应电动势为: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理论和实践表明:

  长度为 的导体,以速度 在磁感应强度为 的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的大小跟磁感强度 ,导体的长度 ,导体运动的速度 以及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的夹角θ 的正弦 成正比,即:

  在 、 、 互相垂直的情况下,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强度、导体的长度、导体运动的速度成正比.

电磁感应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公式的适用条件,会用这一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

  3、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于.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生认识“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从现象认识本质以及事物有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学分析

  1.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②当磁体相对静止的闭合电路运动时,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③当磁体和闭合电路都保持静止,而使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时,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其实上述①、②两种情况均可归结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所以,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中的能量守恒

  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教法建议

  1、课本中得出结论后的思考与讨论,是一个进一步启发学生手脑并用、独立思考,全面认识的题目,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本节课文的最后分析了两种情况下中的能量转化,这不但能从能量的观点让学生对电磁感应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进一步强化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有条件的,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而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相关的,因此在讲解电流的产生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现象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实验的进行,例如:对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以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明白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正确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知道磁通量的国际单位,知道公式  的适用条件,会用公式计算.

  2、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3、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仪器:电池组,电键,导线,大磁针,矩形线圈,碲形磁铁,条形磁铁,原副线圈,演示用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

  二、教学内容

  1、磁通量( )

  复习: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引入:教师:我们知道,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可以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如果一个面积为 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 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我们把 与 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1)定义:面积为 ,垂直匀强磁场 放置,则 与 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Φ表示.

  (2)公式:

  (3)单位:韦伯(Wb)    1Wb=1T·m2

  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注意强调:

  ①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和所讨论面的面积 ,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 (不垂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如果用公式 来计算磁通量,但是只适合于匀强磁场.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正负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平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面穿出.

  2、:

  内容引入: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3、实验演示

  实验1:学生实验——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

  观察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

  学生得到初步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有了电流.

  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回忆磁通量定义 (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 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 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通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电流.

  设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磁通变化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

  实验2:演示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

  观察提问:

  A、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B、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 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近而变化,而 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圈处 , 不变,故无感应电流.

  实验3:演示实验——关于原副线圈的实验演示

  实验观察: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电流表指针偏转.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对线圈 ,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实验,其共同处在于: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不管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闭合电路中都有感应电流产生.

  结论:

  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中的能量转化: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3、例题讲解

  4、教师总结:

  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定律,同样适合于.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

  5、布置作业 

电磁感应 篇7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 王文梅

  【教学目的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的存在;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关的因素,从而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使学生体会在发现和认识物理规律中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难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器材

  演示用:大型示教万用电表;原副线圈;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

  学生用:灵敏电流计;线圈;条形磁铁。

  【教学过程

  一、学生思考回答,引入课题

  1.下图所示两种情况中,线圈中是否有感应电流?

  2.根据稳恒电路知识──导体中要有电流,导体两端存在电势差,闭合回路中若有电流,必存在电源,思考:(a)图中有电流产生,但看不到明显的电源存在,你怎样认为?让学生充分地发表看法,可能有的学生认为一定存在电源,有的则认为不存在电源,因为看不到电池、学生电源。要引导学生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分析(a)图中ab棒在切割磁感线的过程中即实现了这一转化功能,充当了回路中的电源。

  3.(a)图中电路若在某处断开,与(b)图表现相同,但原因一样吗?不同。无论(a)图中电路是否断开,电源总是存在的。因此,有必要先来研究电源,而电动势是描述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及其满足的特殊规律,即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一)感应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板书)

  1.学生体会: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能反映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特征。

  2.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分析: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学生实验探究:如果要设计一个实验,你会怎样设计?如果给定条形磁铁、线圈、灵敏电流计三种仪器,你怎样来完成实验?让学生充分活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以下提示性的问题:

  (1)实验中谁充当电源?

  (2)灵敏电流计的示数如何反映电动势的大小?

  (3)如何做会改变电动势的大小?

  (4)你怎样表达电动势的大小?

  4.得出结论:插入快慢不同,单位时间磁通量变化量不同,即磁通量变化率不同,电动势的大小不同。

  5.演示实验与验证结论:

  (1)演示实验:如何改变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实验方案由学生分析,每小组两人,一学生分析另一学生演示。

  (2)验证结论:副线圈插入、拔出的快慢,滑动头移动快慢不同,都使磁通量变化快慢不同,产生的电动势大小不同。磁通量变化快慢类比于速度变化快慢,用δφ/δt表示,电动势大小与δφ/δt有关。

  法拉第利用实验,精确得出──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即:e∝δφ/δt(板书)

  e=kδφ/δt(板书)

  若e、δφ、δt均取国际单位,上式中k=1(板书)

  由此得出:(板书)e=δφ/δt

  若闭合电路有n匝线圈,则e=nδφ/δt(板书)

  学生练习:

  把矩形线框abcd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里,线框平面跟磁感线垂直。线框可动部分ab的长度是l,以速度v向右运动,求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的大小。

  解析:设在δt时间内可动部分由ab运动至a′b′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δφ/δt

  δφ=bδs

  δs=l·vδt

  由上述方程可以推出:e=blv

  问题:

  (1)线框中的哪一部分是电源?(ab棒)

  (2)若不存在线框的固定部分,只有棒的上述运动,电源还存在吗?(存在)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孤立导体棒在上述运动中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推导1:b、l、v三者相互垂直,导体棒中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板书)

  若b、l、v中只有两者相互垂直,v与b有一夹角θ,导体棒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又是多大?

  学生活动:观察导体棒的空间运动,画出平面直观图,并做分析──

  v1为有效切割速度v1=vsinθ

  推导2:二垂直(v与b的夹角为θ),导体棒中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sinθ(板书)。

  学生练习:课本p198第(1)、(4)、(5)题。

  课堂小结:

  (1)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动势由e=blvsinθ确定。

  (2)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变化时,感应电动势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确定,即e=nδφ/δt。

  (3)感应电流的大小由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电路的总电阻决定,符合欧姆定律。

  【教学说明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从知识发展来看,它既与电场、磁场和稳恒电流紧密联系,又是后面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它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2.本节课从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出发,从较深层次分析了电磁感应现象中存在电源,进而引出感应电动势。

  3.本节课采用以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电磁感应 篇8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优化--上海市金山中学 姚武斌

  一、--的思考

  高二物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一节传统课。通过访问互联网确定这一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课的传统教学方法都是运用演绎法。教材通过复习电路中有关电动势及产生电流的条件,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先给学生观察当条形磁体插入组成闭合电路的线圈中时产生的电流和插入速度的快慢间的定性关系,然后引入感应电动势的概念并在定性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最后再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究有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的规律。教材试图通过这一过程达到以下目的:(1)让学生搞清感应电流是由感应电动势产生的;(2)感应电动势由磁通量的变化快慢决定;(3)学会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以往十多次的教学实践,我找到了该--的几个缺陷:(1)--中对电动势的讨论只停留在电路理论上,缺少用实验的方法加以直接测量研究。缺少关键的直接测量实验正是传统设计的最大缺陷;(2)--中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只体现在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的理论规律的研究,没有进一步的更深层次的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事例的展示。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本教案的设计中应用了示波器测量直流电压功能直接测量了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使教学方法实现了从演绎法到实验归纳法的突破,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导学探索中,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二、教学过程的再次创新设计

  我的这一课是根据反思性教学理论设计的,以探索电磁感应规律这一问题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情景。

  2.1 教学准备

  (1)在本课之前的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已教会学生应用示波器观察直流电压大小和电势高低从而了解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在实验的可见度上已取得了突破。

  (2)准备感应线圈两个,把它们按图1所示的绕向紧靠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根导线将两个线圈的上端接线柱连起来使它们组成正向串联电路;蹄型磁铁一块,在外面用很薄的布裹起来,直到恰能插入两个感应线圈中为止(如图2所示);学生用j2459型单踪示波器两台并定好相同的标度75mv/格:方法是将衰减置于10倍处,将1.5v干电池的正极连到“y”输入,负极连到“地”,调节y增益旋钮,使水平线偏转2格。然后将衰减置于1倍处,扫描范围置于1k位置。实验中要注意定标好以后不能再调节y增益旋钮。

  2.2 --

  (1)新课引入

  点评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设问1:在电磁感应现象中,闭合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所以一定存在电源,那么维持这一感应电流的电源是谁呢?答:感应线圈,它相当于电源。

  设问2:在研究楞次定律的演示实验中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用图1所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清楚地观察了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果我们把电阻箱去掉,回路中还存在感应电流吗?为什么?答:没有,电路已断开。

  演示并设问3:当感应电流不存在时,从定好标度的示波器上测出的电压值是什么物理量?答:是电路在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即感应电源的感应电动势。

  (2)实验研究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及匝数的关系。

  点评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

  ①定性研究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的关系

  演示及定性观察1:取两个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用的相同的感应线圈,把它们按图3所示的绕向紧靠放在水平桌面上,按电路3连接电路,使示波器1可以观察线圈a上的感应电动势大小,示波器2就可以观察b线圈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实验时将一蹄形磁铁的n、s两极插入线圈a、b中,请学生观察两个示波器上扫描线的偏转幅度的关系。实验可多做几次以使学生观察到结果。(结果是偏转幅度基本相等,且都向一个方向偏转)

  演示及定性观察2:将蹄形磁铁在单个线圈中插入或拔出得快一些,请学生观察示波器1的水平扫描线的偏转幅度与插入速度间的关系。

  设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1个实验中由于用的是同一个磁铁,因此,在任意时刻两个线圈中的磁通量的变化率一定是相等的。这一实验说明,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相等时,两个线圈上的感应电动势相等。

  第2个实验说明线圈插得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此现象说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变化率决定。

  ②定量研究感应电动势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并估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演示及定量观察3:按电路4连接电路,使示波器1可以观察线圈a上的感应电动势大小;示波器2就可以观察匝数加倍后线圈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实验时将一蹄形磁铁的n、s两极插入线圈a、b中。改变插入速度使示波器1的水平线偏移为2格左右,就可从示波器2上清楚地观察到它们的偏移方向相同,偏转格数为4格左右,即每个线圈上的感应电动势为150mv左右。实验可多做几次以使学生观察到结果。

  请学生归纳结果: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匝数成正比。

  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与线圈的匝数成正比。

  ③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点评3:利用导学提纲请二位学生进行板演,师生相互点评,让学生感受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

  师生一起完成推导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公式并指出这一公式的适用的条件。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电磁流量、流速计介绍》。

  点评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图5是电磁流量计的照片(示意图),适用于饮用水的流量测量。

  电磁流量计是由传感器、转换器和显示仪表组成,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工作。基本原理就是当导体在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且当b、l、v,三者方向互相垂直时,感应电动势,用仪表测得流体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就可确定流速,及流量。

  流速 ,流量

  应用示例:测血管中血液的流量和流速。

  诊断心血管功能必须测得血管中血液的流量和流速,血液中有正负离子,将人体血管垂直于磁感应强度为2t的磁场中,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用仪表测得血管两侧有200μv的电势差,透视测得该血管内径1mm,求:血液流速为多少cm/s,血管中血液的流量为多少cm3/s。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

  本节课的--思路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向学生的调查询间看,学生对我处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和电磁感应现象一章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改变相当满意。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和成功之处。通过这一次再实践,使我重新感受到了基础的魅力,再次树立了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既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又能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所以,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而优化--的源泉是教师的创新意识。

电磁感应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对“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率”进行区别;

  3、理解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4、会用解答有关问题;

  5、会计算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注意世界观,尤其在分析问题时,注意把握主要矛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理解和应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 要严格区分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这三个概念.

  ⑵ 求磁通量的变化量一般有三种情况:

  当回路面积 不变的时候, ;

  当磁感应强度 不变的时候, ;

  当回路面积 和磁感应强度 都不变,而他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如转动)的时候, ( 是回路面积 在与 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⑶ E是 时间内的平均电动势,一般不等于初态和末态感应电动势瞬时值的平均值,即:

  ⑷ 注意课本中给出的公式中的磁通量变化率取绝对值,感应电动势也取绝对值,它表示的是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不涉及方向.

  ⑸ 公式 表示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公式.要使学生知道它是的一个特殊形式,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使用比较方便.使用它计算时要注意B、L、v这三个量的方向必须是互相垂直的,遇到不垂直的情况,应取垂直分量.

  建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以便加深对已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新学的概念和原理.在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联系,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⑴ 由“恒定电流”知识知道,闭合电路中要维持持续电流,其中必有电动势的存在;在电磁感应现象中,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也必然要存在对应的感应电动势,由此引出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问题.

  ⑵ 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人们研制新的电源提供了可能,当它作为电源向外供电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它与外电路做为一个闭合回路来研究,这和直流电路没有分别;

  ⑶ 用能量守恒和转化来研究问题是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化学电源中的电动势表征的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感应电动势表征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教法建议

  的重点是研究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是什么,这一知识点无法从前面的知识得出,因此做好实验,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的内容,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由于上一节学习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就使学生明确了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与否,决定了感应电流的有无,因此,本节实验的重点是使学生观察感应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校,建议将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完成,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教师加以引导分析.

  关于感应电动势的几点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讲述了感应电动势的概念,通过对实验的定性分析,得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最后给出了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公式:  ,但没有讲述.在讲授这节教材时,要注意概念、定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防止学生死记几条干巴巴的结论.

  (1)感应电动势概念的建立:如何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此,各人虽有不同主张,但都很注意在抓好概念的引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环节上下功夫.在感应电动势概念的教学中,也应注意这几个环节.

  ①引入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时,教材利用前面几章学过的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知识来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电路,得出既然闭合电路里有感应电流,那么这个电路中必然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学生较易接受.

  ②比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的好方法.由感应电流过渡到感应电动势,对学生来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为了让

  学生认识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用大型电流表和电压表演示电路在接通与断开条件下的回路电流与路端电压,让学生看到回路断开时,没有感应电流,但路端电压(即感应电动势)仍存在.而电路中出现感应电流,是要以电路闭合与电动势的同时存在为前提条件.从而说明感应电动势的有无,完全决定于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与回路的通断,回路的组成情况等无关.而电路中的感应电流存在,只是在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动势存在的必然结果.对纯电阻电路,感应电流强度与感应电动势的数量关系满足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和分析对比,使学生了解到,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能反映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③让学生把初学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对巩固和深化概念很有效.教师可以教材中产生感应电流的二个实验,即图1、图2为例,让学生找一找,电路中哪部分导体产生了感应电动势,起到了电源的作用(在图1中是AB导体、图2中是线圈B).

  (3)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利用课本图4-1和图4-2的实验装置,演示在闭合电路内磁通量变化快慢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小不同,从而分析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改变快慢有关.然后直接指出:理论和实践证明,导体在匀强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B、l、v互相垂直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用公式 来计算,即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导体长度、导体运动速度成正比.在演示中要注意说明:①磁铁相对线圈运动的快慢不同时或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快慢不同时,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不同.②由于产生感应电流的闭合回路情况没有变化,所以感应电流大小的变化反映了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变化.

  由于必修课中不讲,公式 不能从理论推导出来,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与B、l、v的正比关系,可以采用下述教法.利用图2来分析 与B、l、v的关系.图中abcd为放在匀强磁场中的矩形线框,线框平面跟磁感线垂直,让线框中长为l的可滑动导体ab,以速度v向右运动,单位时间内运动到 .由图可以看出,lv是导体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大小,Blv是单位时间内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条数,即单位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由此可见,当B、l、v各量越大时,单位时间内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越大,或者说磁通量变化得越快,这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公式 反映了感应电动势 跟B、l、v成正比.

  讲完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规律之后,可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规律.除了做节后的例题之外,还可把课本中练习二(1)题和习题(5)题在课堂上讨论,必要时可再适当补充一些基础练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部分示例:

  复习提问:

  1:要使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回答:这个电路中必须有电源,因为电流是由电源的电动势引起的)

  2:如果电路不是闭合的,电路中没有电流,电源的电动势是否还存在呢?

  (引导学生回答: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提供电能本领的物理量,电路不闭合电源电动势依然存在)

  引入新课:在电磁感应现象里,既然闭合电路里有感应电流,那么这个电路中也必定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产生的电动势叫做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就相当于电源.

  1:引导学生找出下图中相当于电源的那部分导体?

  2:在电磁感应现象里,如果电路是闭合的,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强弱决定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电路的电阻.如果电路是断开的,电路中就没有感应电流,但感应电动势仍然存在.那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部分示例:

  分析:磁铁相对于线圈运动得越快—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表明感应电动势越大.

  磁铁相对于线圈运动得越快,即穿过线圈的磁能通量变化越快---表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快慢有关.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实验示意.

  分析: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大—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表明感应电动势越大.

  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大,即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快---表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快慢有关.

  小结: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改变快慢有关系

  设时刻 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为 ,设时刻 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为 ,则在时间 内磁通量的变化量为   ,则感应电动势为: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理论和实践表明:

  长度为 的导体,以速度 在磁感应强度为 的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的大小跟磁感强度 ,导体的长度 ,导体运动的速度 以及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的夹角θ 的正弦 成正比,即:

  在 、 、 互相垂直的情况下,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强度、导体的长度、导体运动的速度成正比.

电磁感应 篇10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二)教具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三)教学过程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1)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实验表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课题:〈第一节电磁感应〉

  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提问: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归纳、概括后,老师板书:

  〈二、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3)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化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什么力做了功呢?(外力)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

  得到了什么能?(电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板书:〈三、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4.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练习1、2题。

  (四)说明

  1.这节课的关键是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实验的可见度要大。有条件的学校可改做学生实验或用幻灯演示。

  2.要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电磁感应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对“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率”进行区别;

  3、理解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4、会用解答有关问题;

  5、会计算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注意世界观,尤其在分析问题时,注意把握主要矛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理解和应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 要严格区分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这三个概念.

  ⑵ 求磁通量的变化量一般有三种情况:

  当回路面积 不变的时候, ;

  当磁感应强度 不变的时候, ;

  当回路面积 和磁感应强度 都不变,而他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如转动)的时候, ( 是回路面积 在与 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⑶ E是 时间内的平均电动势,一般不等于初态和末态感应电动势瞬时值的平均值,即:

  ⑷ 注意课本中给出的公式中的磁通量变化率取绝对值,感应电动势也取绝对值,它表示的是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不涉及方向.

  ⑸ 公式 表示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公式.要使学生知道它是的一个特殊形式,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使用比较方便.使用它计算时要注意B、L、v这三个量的方向必须是互相垂直的,遇到不垂直的情况,应取垂直分量.

  建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以便加深对已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新学的概念和原理.在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联系,希望教师教学中加以注意:

  ⑴ 由“恒定电流”知识知道,闭合电路中要维持持续电流,其中必有电动势的存在;在电磁感应现象中,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也必然要存在对应的感应电动势,由此引出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问题.

  ⑵ 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人们研制新的电源提供了可能,当它作为电源向外供电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它与外电路做为一个闭合回路来研究,这和直流电路没有分别;

  ⑶ 用能量守恒和转化来研究问题是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化学电源中的电动势表征的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感应电动势表征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教法建议

  的重点是研究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是什么,这一知识点无法从前面的知识得出,因此做好实验,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的内容,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由于上一节学习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就使学生明确了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与否,决定了感应电流的有无,因此,本节实验的重点是使学生观察感应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校,建议将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完成,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教师加以引导分析.

  关于感应电动势的几点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讲述了感应电动势的概念,通过对实验的定性分析,得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最后给出了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公式:  ,但没有讲述.在讲授这节教材时,要注意概念、定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防止学生死记几条干巴巴的结论.

  (1)感应电动势概念的建立:如何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此,各人虽有不同主张,但都很注意在抓好概念的引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环节上下功夫.在感应电动势概念的教学中,也应注意这几个环节.

  ①引入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时,教材利用前面几章学过的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知识来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电路,得出既然闭合电路里有感应电流,那么这个电路中必然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学生较易接受.

  ②比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的好方法.由感应电流过渡到感应电动势,对学生来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为了让

  学生认识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用大型电流表和电压表演示电路在接通与断开条件下的回路电流与路端电压,让学生看到回路断开时,没有感应电流,但路端电压(即感应电动势)仍存在.而电路中出现感应电流,是要以电路闭合与电动势的同时存在为前提条件.从而说明感应电动势的有无,完全决定于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与回路的通断,回路的组成情况等无关.而电路中的感应电流存在,只是在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动势存在的必然结果.对纯电阻电路,感应电流强度与感应电动势的数量关系满足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和分析对比,使学生了解到,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能反映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③让学生把初学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对巩固和深化概念很有效.教师可以教材中产生感应电流的二个实验,即图1、图2为例,让学生找一找,电路中哪部分导体产生了感应电动势,起到了电源的作用(在图1中是AB导体、图2中是线圈B).

  (3)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利用课本图4-1和图4-2的实验装置,演示在闭合电路内磁通量变化快慢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小不同,从而分析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改变快慢有关.然后直接指出:理论和实践证明,导体在匀强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B、l、v互相垂直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用公式 来计算,即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导体长度、导体运动速度成正比.在演示中要注意说明:①磁铁相对线圈运动的快慢不同时或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快慢不同时,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不同.②由于产生感应电流的闭合回路情况没有变化,所以感应电流大小的变化反映了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变化.

  由于必修课中不讲,公式 不能从理论推导出来,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与B、l、v的正比关系,可以采用下述教法.利用图2来分析 与B、l、v的关系.图中abcd为放在匀强磁场中的矩形线框,线框平面跟磁感线垂直,让线框中长为l的可滑动导体ab,以速度v向右运动,单位时间内运动到 .由图可以看出,lv是导体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大小,Blv是单位时间内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条数,即单位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由此可见,当B、l、v各量越大时,单位时间内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越大,或者说磁通量变化得越快,这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公式 反映了感应电动势 跟B、l、v成正比.

  讲完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规律之后,可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规律.除了做节后的例题之外,还可把课本中练习二(1)题和习题(5)题在课堂上讨论,必要时可再适当补充一些基础练习.

  的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部分示例:

  复习提问:

  1:要使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回答:这个电路中必须有电源,因为电流是由电源的电动势引起的)

  2:如果电路不是闭合的,电路中没有电流,电源的电动势是否还存在呢?

  (引导学生回答: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提供电能本领的物理量,电路不闭合电源电动势依然存在)

  引入新课:在电磁感应现象里,既然闭合电路里有感应电流,那么这个电路中也必定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产生的电动势叫做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就相当于电源.

  1:引导学生找出下图中相当于电源的那部分导体?

  2:在电磁感应现象里,如果电路是闭合的,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强弱决定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电路的电阻.如果电路是断开的,电路中就没有感应电流,但感应电动势仍然存在.那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部分示例:

  分析:磁铁相对于线圈运动得越快—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表明感应电动势越大.

  磁铁相对于线圈运动得越快,即穿过线圈的磁能通量变化越快---表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快慢有关.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实验示意.

  分析: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大—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表明感应电动势越大.

  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大,即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快---表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快慢有关.

  小结: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改变快慢有关系

  设时刻 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为 ,设时刻 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为 ,则在时间 内磁通量的变化量为   ,则感应电动势为: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理论和实践表明:

  长度为 的导体,以速度 在磁感应强度为 的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的大小跟磁感强度 ,导体的长度 ,导体运动的速度 以及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的夹角θ 的正弦 成正比,即:

  在 、 、 互相垂直的情况下,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强度、导体的长度、导体运动的速度成正比.

电磁感应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对“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率”进行区别;

  3、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4、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5、会计算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注意世界观,尤其在分析问题时,注意把握主要矛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理解和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 要严格区分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这三个概念.

  ⑵ 求磁通量的变化量一般有三种情况:

  当回路面积  不变的时候,  ;

  当磁感应强度  不变的时候,  ;

  当回路面积 和磁感应强度 都不变,而他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如转动)的时候,  ( 是回路面积 在与 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⑶ E是 时间内的平均电动势,一般不等于初态和末态感应电动势瞬时值的平均值,即:

  ⑷ 注意课本中给出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中的磁通量变化率取绝对值,感应电动势也取绝对值,它表示的是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不涉及方向.

  ⑸ 公式 表示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公式.要使学生知道它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一个特殊形式,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使用比较方便.使用它计算时要注意B、L、v这三个量的方向必须是互相垂直的,遇到不垂直的情况,应取垂直分量.

  建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以便加深对已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新学的概念和原理.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联系,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⑴ 由“恒定电流”知识知道,闭合电路中要维持持续电流,其中必有电动势的存在;在电磁感应现象中,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也必然要存在对应的感应电动势,由此引出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问题.

  ⑵ 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人们研制新的电源提供了可能,当它作为电源向外供电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它与外电路做为一个闭合回路来研究,这和直流电路没有分别;

  ⑶ 用能量守恒和转化来研究问题是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化学电源中的电动势表征的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感应电动势表征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教法建议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重点是研究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是什么,这一知识点无法从前面的知识得出,因此做好实验,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由于上一节学习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就使学生明确了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与否,决定了感应电流的有无,因此,本节实验的重点是使学生观察感应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校,建议将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完成,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教师加以引导分析.

  关于感应电动势的几点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讲述了感应电动势的概念,通过对实验的定性分析,得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最后给出了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公式:  ,但没有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讲授这节教材时,要注意概念、定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防止学生死记几条干巴巴的结论.

  (1)感应电动势概念的建立:如何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此,各人虽有不同主张,但都很注意在抓好概念的引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环节上下功夫.在感应电动势概念的教学中,也应注意这几个环节.

  ①引入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时,教材利用前面几章学过的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知识来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电路,得出既然闭合电路里有感应电流,那么这个电路中必然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学生较易接受.

  ②比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的好方法.由感应电流过渡到感应电动势,对学生来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为了让

  学生认识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用大型电流表和电压表演示电路在接通与断开条件下的回路电流与路端电压,让学生看到回路断开时,没有感应电流,但路端电压(即感应电动势)仍存在.而电路中出现感应电流,是要以电路闭合与电动势的同时存在为前提条件.从而说明感应电动势的有无,完全决定于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与回路的通断,回路的组成情况等无关.而电路中的感应电流存在,只是在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动势存在的必然结果.对纯电阻电路,感应电流强度与感应电动势的数量关系满足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和分析对比,使学生了解到,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能反映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③让学生把初学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对巩固和深化概念很有效.教师可以教材中产生感应电流的二个实验,即图1、图2为例,让学生找一找,电路中哪部分导体产生了感应电动势,起到了电源的作用(在图1中是AB导体、图2中是线圈B).

  (3)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利用课本图4-1和图4-2的实验装置,演示在闭合电路内磁通量变化快慢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小不同,从而分析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改变快慢有关.然后直接指出:理论和实践证明,导体在匀强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B、l、v互相垂直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用公式 来计算,即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导体长度、导体运动速度成正比.在演示中要注意说明:①磁铁相对线圈运动的快慢不同时或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快慢不同时,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不同.②由于产生感应电流的闭合回路情况没有变化,所以感应电流大小的变化反映了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变化.

  由于必修课中不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 不能从理论推导出来,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与B、l、v的正比关系,可以采用下述教法.利用图2来分析 与B、l、v的关系.图中abcd为放在匀强磁场中的矩形线框,线框平面跟磁感线垂直,让线框中长为l的可滑动导体ab,以速度v向右运动,单位时间内运动到 .由图可以看出,lv是导体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大小,Blv是单位时间内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条数,即单位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由此可见,当B、l、v各量越大时,单位时间内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越大,或者说磁通量变化得越快,这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公式 反映了感应电动势 跟B、l、v成正比.

  讲完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规律之后,可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规律.除了做节后的例题之外,还可把课本中练习二(1)题和习题(5)题在课堂上讨论,必要时可再适当补充一些基础练习.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部分示例:

  复习提问:

  1:要使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回答:这个电路中必须有电源,因为电流是由电源的电动势引起的)

  2:如果电路不是闭合的,电路中没有电流,电源的电动势是否还存在呢?

  (引导学生回答: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提供电能本领的物理量,电路不闭合电源电动势依然存在)

  引入新课:在电磁感应现象里,既然闭合电路里有感应电流,那么这个电路中也必定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产生的电动势叫做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就相当于电源.

  1:引导学生找出下图中相当于电源的那部分导体?

电磁感应 篇1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 王文梅

  【教学目的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的存在;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关的因素,从而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使学生体会在发现和认识物理规律中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难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器材

  演示用:大型示教万用电表;原副线圈;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

  学生用:灵敏电流计;线圈;条形磁铁。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问题一:

  怎样使一根导线起到“导线电源”的作用?怎样使“导线电源”的电动势能变大?(预定时间为5分钟。提示: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入手。)

  1.(a)图中电路若在某处断开时出现的现象与(b)图表现相同。请问原因相同吗?请做解释。

  2.上面两种实验中,根据所起到的作用分类,下列导线段可以分成几类:

  ab cd ad bc a′b′ c′d′ a′d′ b′c′

  3.请回答:“怎样使一根导线起到电源作用”?有几种回答方法?哪种回答最好?上面提到的8根导线哪一根是“导线电源”?为什么说其他都不是“导线电源”?

  学生探究问题二:

  怎样利用一根导线,获得更大的电动势?

  1.猜想:从图(a)入手,参考对“怎样使一根导线变成‘导线电源’”的答案,进行猜想。

  2.尝试:设计一种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3.教师提出注意事项并适时进行提示。

  4.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如果不在实验室或实验器材不够,教师也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但一定要关注、尊重并采纳学生的猜想)。

  5.学生展示自己的猜想。

  6.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或者由教师谈自己的意见或做一简要总结:或者进行全班性的讨论。

  7.学生质疑。

  8.学生练习,进行巩固与拓展。

  学生探究问题三:

  导线电源与干电池、蓄电池有何相同点?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见解。

  2.学生互评,进行辨析和汇总。

  3.教师小结。要求: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正确方法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学生探究问题四:

  请设计发电机,并动手做最简单的发电机。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以获得比较大的电动势。

电磁感应 篇14

  电磁感应现象--方案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知道磁通量的国际单位,知道公式 的适用条件,会用公式计算.

  2、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3、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仪器:电池组,电键,导线,大磁针,矩形线圈,碲形磁铁,条形磁铁,原副线圈,演示用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XX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内容

  1、磁通量( )

  复习: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引入:教师:我们知道,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可以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如果一个面积为

  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 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我们把 与 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1)定义:面积为 ,垂直匀强磁场 放置,则 与 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φ表示.

  (2)公式:

  (3)单位:韦伯(wb)    1wb=1t·m2

  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注意强调:

  ①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和所讨论面的面积 ,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 (不垂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如果用公式 来计算磁通量,但是只适合于匀强磁场.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正负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平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面穿出.

  2、电磁感应现象:

  内容引入: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XX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3、实验演示

  实验1:学生实验——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

  观察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

  学生得到初步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有了电流.

  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回忆磁通量定义

  (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 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 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通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电流.

  设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磁通变化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

  实验2:演示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

  观察提问:

  a、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b、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 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近而变化,而 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圈处 , 不变,故无感应电流.

  实验3:演示实验——关于原副线圈的实验演示

  实验观察: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电流表指针偏转.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对线圈 ,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实验,其共同处在于: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不管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闭合电路中都有感应电流产生.

  结论:

  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3、例题讲解

  4、教师总结:

  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定律,同样适合于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

  5、布置作业

电磁感应 篇15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    {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  {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

  δi:变化电流,δ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

  (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

  (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

电磁感应 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对“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率”进行区别;

  3、理解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4、会用解答有关问题;

  5、会计算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注意世界观,尤其在分析问题时,注意把握主要矛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理解和应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 要严格区分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这三个概念.

  ⑵ 求磁通量的变化量一般有三种情况:

  当回路面积 不变的时候, ;

  当磁感应强度 不变的时候, ;

  当回路面积 和磁感应强度 都不变,而他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如转动)的时候, ( 是回路面积 在与 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⑶ E是 时间内的平均电动势,一般不等于初态和末态感应电动势瞬时值的平均值,即:

  ⑷ 注意课本中给出的公式中的磁通量变化率取绝对值,感应电动势也取绝对值,它表示的是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不涉及方向.

  ⑸ 公式 表示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公式.要使学生知道它是的一个特殊形式,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使用比较方便.使用它计算时要注意B、L、v这三个量的方向必须是互相垂直的,遇到不垂直的情况,应取垂直分量.

  建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以便加深对已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新学的概念和原理.在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联系,希望教师教学中加以注意:

  ⑴ 由“恒定电流”知识知道,闭合电路中要维持持续电流,其中必有电动势的存在;在电磁感应现象中,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也必然要存在对应的感应电动势,由此引出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问题.

  ⑵ 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人们研制新的电源提供了可能,当它作为电源向外供电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它与外电路做为一个闭合回路来研究,这和直流电路没有分别;

  ⑶ 用能量守恒和转化来研究问题是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化学电源中的电动势表征的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感应电动势表征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教法建议

  的重点是研究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是什么,这一知识点无法从前面的知识得出,因此做好实验,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的内容,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由于上一节学习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就使学生明确了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与否,决定了感应电流的有无,因此,本节实验的重点是使学生观察感应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校,建议将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完成,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教师加以引导分析.

  关于感应电动势的几点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讲述了感应电动势的概念,通过对实验的定性分析,得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最后给出了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公式:  ,但没有讲述.在讲授这节教材时,要注意概念、定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防止学生死记几条干巴巴的结论.

  (1)感应电动势概念的建立:如何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此,各人虽有不同主张,但都很注意在抓好概念的引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环节上下功夫.在感应电动势概念的教学中,也应注意这几个环节.

  ①引入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时,教材利用前面几章学过的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知识来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电路,得出既然闭合电路里有感应电流,那么这个电路中必然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学生较易接受.

  ②比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的好方法.由感应电流过渡到感应电动势,对学生来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为了让

  学生认识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用大型电流表和电压表演示电路在接通与断开条件下的回路电流与路端电压,让学生看到回路断开时,没有感应电流,但路端电压(即感应电动势)仍存在.而电路中出现感应电流,是要以电路闭合与电动势的同时存在为前提条件.从而说明感应电动势的有无,完全决定于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与回路的通断,回路的组成情况等无关.而电路中的感应电流存在,只是在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动势存在的必然结果.对纯电阻电路,感应电流强度与感应电动势的数量关系满足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和分析对比,使学生了解到,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能反映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③让学生把初学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对巩固和深化概念很有效.教师可以教材中产生感应电流的二个实验,即图1、图2为例,让学生找一找,电路中哪部分导体产生了感应电动势,起到了电源的作用(在图1中是AB导体、图2中是线圈B).

  (3)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利用课本图4-1和图4-2的实验装置,演示在闭合电路内磁通量变化快慢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小不同,从而分析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改变快慢有关.然后直接指出:理论和实践证明,导体在匀强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B、l、v互相垂直的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可用公式 来计算,即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导体长度、导体运动速度成正比.在演示中要注意说明:①磁铁相对线圈运动的快慢不同时或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快慢不同时,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不同.②由于产生感应电流的闭合回路情况没有变化,所以感应电流大小的变化反映了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变化.

  由于必修课中不讲,公式 不能从理论推导出来,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与B、l、v的正比关系,可以采用下述教法.利用图2来分析 与B、l、v的关系.图中abcd为放在匀强磁场中的矩形线框,线框平面跟磁感线垂直,让线框中长为l的可滑动导体ab,以速度v向右运动,单位时间内运动到 .由图可以看出,lv是导体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大小,Blv是单位时间内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条数,即单位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由此可见,当B、l、v各量越大时,单位时间内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越大,或者说磁通量变化得越快,这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公式 反映了感应电动势 跟B、l、v成正比.

  讲完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规律之后,可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规律.除了做节后的例题之外,还可把课本中练习二(1)题和习题(5)题在课堂上讨论,必要时可再适当补充一些基础练习.

  第 1 2 页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电磁感应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4512115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