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浮 力

浮 力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浮 力

微信扫码分享

浮 力(精选17篇)

浮 力 篇1

  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重力+拉力”的道理。(贴图示板画)  

  5、教师演示实验:把小竹绑穿入滑轮的孔中,卡在水槽两边的凹槽内,按到靠近底部处,倒入水,再把系泡沫塑料块的线拉过滑轮,另一端钩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6、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的排开的水量、浮力。  

  (教材中测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时排开的水量、浮力,十分费时,学生难以把握其体积,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既直观又省时。)  

  7、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测量并及时记录。  

  8、汇报数据,并产生问题:大家测量出的浮力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探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受到的浮力  

  1、猜一猜: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 他们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  

  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五、小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两种状况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问题?分别怎么计算?  

  2、讲故事《曹冲称象》。  

  分析:故事中装载大象的船,相当于板贴画中的哪类情况?  

  为什么船上装石头会和装大象的重量相等?(船排开的水量相等。)  

  3、出示小石块:把小石块放入水里,下沉。在水里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作用?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5、浮力  

  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贴图示板画)               (贴图示板画)  

  物体静止浮在水面:       ②物体上浮:浮力=重力+压力            ③物体下沉  

  ①     浮力=重力                         =重力+拉力                                                                               

  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 力 篇2

  【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浮 力 篇3

  详细介绍

  第十二章浮力第一节浮力(1课时)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从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f)=重力(g)-浮力(f浮)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下图进行。(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3.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返回页首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2课时)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石块在空气中重(n)

  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n)

  石块受到水的浮力(n)

  小桶和被石块排开水的总重(n)

  小桶重(n)

  小桶中的水重(n)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量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研究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n)

  木块漂浮在水面受到的浮力(n)

  小桶和木块排开水的总重(n)

  小桶重(n)

  木块排开的水重(n)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文中的例题。

  教师板演示范。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定律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和解答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1.学生笔答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问题1和2。然后由一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讲评。

  2.270克的铝块体积多大?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在黑板上的计算进行讲评。1.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

  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提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

  学生回答并说出分析结果和道理。

  教师演示实验:把铁块用较长一些的细线拴好,挂在弹簧秤上。先称出铁块重(由学生读值)。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减小,问:这是什么原因?由学生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计算出铁块受到的浮力。将铁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加大,静止后,由学生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浮力的大小。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没有关系。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可得出同样的结果。

  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无论物体位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由于液体的密度和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不改变。因此,这个物体无论处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它受到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体积相同,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取一块橡皮泥,将它捏成立方体,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称出橡皮泥重。将它浸没在水中,读取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以上读值和计算由学生完成)将橡皮泥捏成球形,按上述实验步骤,求出它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测得的浮力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③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哪个受的浮力大?

  演示: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测出它们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定律解释上述实验结论。教师总结,并结合复习提问2的分析指出,有的同学认为"较轻的物体受的浮力一定大"的看法是错误的。

  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提问: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后放手,铁球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的浮力大?

  学生讨论,教师用阿基米德定律分析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总结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析,教师总结并板书:"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与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2.例题:(出示小黑板)

  ①如图所示,甲、乙两球体积相同,浸在水中静止不动。哪个球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哪个球较重?为什么?解:甲球受到的浮力较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甲球浸没在水中,乙球是部分浸没在水中,故甲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球排开水的体积。因此,甲球排开的水重大于乙球所排开的水重。所以,甲球受到水的浮力较大。板书:"f甲浮>f乙浮"

  浸在水中的甲、乙两球,甲球较重。分析并板书:"甲球悬浮于水中,g甲=f甲浮

  乙球漂浮于水面,g乙=f乙浮

  因为:f甲浮>f乙浮

  所以:g甲>g乙"

  小结:解答浮力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问题的重要方法。

  例题:有一个空心铝球,重4.5牛,体积是0.5分米3。如果把这个铝球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放平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要求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演算,由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针对演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评。

  要求学生答出:

  由于铝球全部浸没在水中,所以v排=v球=0.5分米3=0.5×10-3米3。

  f浮=g排液=ρ液·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5×10-3米3=5牛

  因为:f浮>g球,所以铝球上浮。

  铝球在水中上浮,一直到露出水面,当f浮=g球=4.5牛时,铝球静止在水面上。此时铝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铝球的重。

  小结: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铝球是研究对象。判断上浮还是下沉以及最后的状态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公式计算求解。

  3.总结计算浮力大小的四种方法:

  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g-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浮力

浮 力 篇4

  第十二章 浮 力  第一节 (1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和的方向。

  2.理解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 (二)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三)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

  板书:"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 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从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以及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簧秤的读数(F)=重力(G)-(F浮)总结、板书:

  1.什么是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

  (3)=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秤读数。F浮 =G - F。"

  2.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下图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合,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 板书2.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3. 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三、布置作业 :

  1. 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返回页首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2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水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是怎样产生的?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石块在空气中重(    N)

  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N)

  石块受到水的(    N)

  小桶和被石块排开水的总重(    N)

  小桶重(    N)

  小桶中的水重(    N)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跟它排开的水重量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研究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跟它排开的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木块重(    N)

  木块漂浮在水面受到的(    N)

  小桶和木块排开水的总重(    N)

  小桶重(    N)

  木块排开的水重(    N)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 =G排液 =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 =G排液 =ρ液·g·V排"

  指出: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大?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 =G排液 =ρ液·g·V排 , 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 >FA浮,B受到的大。

  例2:本节课文中的例题。

  教师板演示范。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定律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一)教学要求 1.知道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和解答有关的简单问题。(二)教具:    弹簧秤、玻璃水槽、水、细线、石块、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木块、橡皮泥、烧杯。(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学生笔答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问题1和2。然后由一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讲评。

  2. 270克的铝块体积多大?浸没在水中受到的多大?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在黑板上的计算进行讲评。二、进行新课

  1.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

  ①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提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是否相等?

  学生回答并说出分析结果和道理。

  教师演示实验:把铁块用较长一些的细线拴好,挂在弹簧秤上。先称出铁块重(由学生读值)。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减小,问:这是什么原因?由学生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计算出铁块受到的。将铁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加大,静止后,由学生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的大小。比较两次的大小,得出: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没有关系。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可得出同样的结果。

  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无论物体位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由于液体的密度和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不改变。因此,这个物体无论处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它受到的都是相等的。

  ②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体积相同,它们受到的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取一块橡皮泥,将它捏成立方体,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称出橡皮泥重。将它浸没在水中,读取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以上读值和计算由学生完成)将橡皮泥捏成球形,按上述实验步骤,求出它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测得的大小,得出: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③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哪个受的大?

  演示: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测出它们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比较它们受到的大小。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得出: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定律解释上述实验结论。教师总结,并结合复习提问2的分析指出,有的同学认为"较轻的物体受的一定大"的看法是错误的。

  ④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提问: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后放手,铁球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的大?

  学生讨论,教师用阿基米德定律分析它们受到的一样大。总结出: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析,教师总结并板书:"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与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2.例题:(出示小黑板)

  ①如图所示,甲、乙两球体积相同,浸在水中静止不动。哪个球受到的大?为什么?哪个球较重?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解:甲球受到的较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甲球浸没在水中,乙球是部分浸没在水中,故甲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球排开水的体积。因此,甲球排开的水重大于乙球所排开的水重。所以,甲球受到水的较大。板书:"F甲浮>F乙浮"

  浸在水中的甲、乙两球,甲球较重。分析并板书:"甲球悬浮于水中,G甲=F甲浮

  乙球漂浮于水面,G乙 =F乙浮

  因为:F甲浮 > F乙浮

  所以:G甲 > G乙"

  小结:解答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问题的重要方法。

  例题:有一个空心铝球,重4.5牛,体积是0.5分米3。如果把这个铝球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是多大?放平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它静止时受到的是多大?

  要求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演算,由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针对演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评。

  要求学生答出:

  由于铝球全部浸没在水中,所以V排 =V球 =0.5分米3 =0.5×10-3米3。

  F浮 =G排液 =ρ液·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5×10-3米3 =5牛

  因为:F浮 > G球,所以铝球上浮。

  铝球在水中上浮,一直到露出水面,当F浮 =G球 =4.5牛时,铝球静止在水面上。此时铝球受到的大小等于铝球的重。

  小结: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铝球是研究对象。判断上浮还是下沉以及最后的状态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公式计算求解。

  3.总结计算大小的四种方法:

  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 = G - 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根据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F浮 =F向上 - F向下。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液 =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物体受到的大小。

  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 =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三、布置作业 :本章课文后的习题6、7、9。  

浮 力 篇5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学目标 ]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重点难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

  ()[教学用具]       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  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 :第142页5题

浮 力 篇6

  1、质量 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kg (与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无关)

  测量工具:天平(使用方法: ……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从大到小取;测量前调平衡用螺母,测量时调平衡用游码;万一物、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应将砝码减去游码…...)

  2、体积 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平视,即与液面相切)

  固体的体积:采用"溢杯法"

  3、密度 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而改变。

  公式: 单位:kg/m3或g/cm3 换算关系:1 g/cm3=1 103kg/m3

  测量方法(实验) (1)常规法:用天平测出质量,有量筒测出体积,利用公式得出密度

  (2)替代法(用于没有量筒的情况下):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测出相同体积的水的质量m,则 ,则该物体的密度为 ( =1 103kg/m3)。 其中,相同体积的水:液体用标记法;固体用溢杯法

  4、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1) f浮= (2)浮力等于视重之差

  5、浮沉条件 (1)当浮力小于重力时 下沉 (2) 当 时 下沉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 悬浮 当 时 悬浮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上浮直至漂浮 当 时 上浮直至漂浮

  解题方法:利用公式和浮沉条件(受力分析),即漂浮和悬浮时有:g物=f浮

  例:将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放在水中,如图,则这三个小球所受浮力的大小正确的是:( )

  a a球所受浮力最小 a

  b b球所受浮力最小 b

  c c球所受浮力最小

  d 三个球所受浮力一样大 c

  解:f浮= 而 相同,且有v排a<v排b=v排c ,故有f浮a<f浮b=f浮c ,选a

  若将上题中的体积相同改成质量相同,则f浮a=f浮b>f浮c ,即选c

浮 力 篇7

  《浮力》说课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分组实验、直观演示、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 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下沉、悬浮,上浮和漂浮。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将已经设计好的表格内容在学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用电脑渐进地展现出来(如表1所示),并以动画形式将用实验难以缓慢展现的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也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来引入:乒乓球在水中会上浮,这个现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这个塞在瓶口的乒乓球为什么不会上浮?这里又制造了本节课的一个兴奋点,使学 生有了一种急切需要解惑的心情。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并设计了一个软件,将抽象、难懂的压力方向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加强了直观性。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图2器材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为理解阿基米 德原理作好了准备。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重点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软件,用图示方式将实验方法和步骤表现出来(如图3 ~ 图7所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布置作业 : 课本 P142 3、4、5

浮 力 篇8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教学,是指“讲一种现象,然后再给出其理论解释”的教学方法。比如讲“闪电”,先是给出“闪电”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解释。与“归纳法”相反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法”,即先学习某些电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闪电等诸多有关电现象。在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法”在实施新课标理念方面的优势:因为是先给现象,后给解释。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强,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所以“归纳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开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自主性学习。

  下面笔者就以“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课为例,谈谈对“归纳教学法”的一些尝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问题驱动

  1.教师出示两个等大的小球:一个为白色乒乓球,一个为黑色铁球。

  设问1.1 把两个小球浸没在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

  实验一 实验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

  设问1.2 为什么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

  学生猜想1.1 乒乓球更轻,铁球更重。

  学生猜想1.2 轻的物体都会浮上来,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稍作整理后写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了乒乓球会上浮的原因是乒乓球更轻,铁球更重则下沉;有的同学交流讨论后还总结出了“轻的物体都会浮上来,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这一“规律”。

  设问1.3 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一定会浮上来?”

  2.学生实验

  教师:下面注意你们桌上的小铁块和木块,你们用弹簧秤分别称一下它们的重量后都浸在水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二 学生实验后笑着否定了猜想1.1和猜想1.2。

  教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否定了上述自己的猜想。物体“浮起来”还是“沉下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实际上,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人跳到深水里会怎样(学生笑着回答)?但根据你们语文课本上的“死海不死”知识,他跳到“死海”里却是另一番情景了。(后记:学生对语文这一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很有兴趣)。

  出示课件“死海不死”,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

  教师:为什么人在“死海”中“不死”及“为什么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这就是我们本章所要讨论的话题──“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二、引导学生定性研究浮力

  指导学生做“称重法测浮力”实验。

  实验三 学生做“称重法测浮力”实验,教师指导。

  设问2.1 刚才同学们实验时有两种不同的测试步骤:先在空气中测铁球重量和先在水中测铁球重量。这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错误。

  设问2.2 铁球在空气中和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化说明了什么?你能试着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猜想2.1 在水中的铁球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

  学生猜想2.2 在水中的铁球变轻了。

  引导学生由g=mg=ρgv证明猜想2.2的不正确性;请出支持猜想2.1的同学来说明理由。

  用受力分析来引导归纳浮力的定义,再由此引导出f浮=g-f′。用平衡力的知识,明确浮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教师由f浮=g-f′引出的实验是用弹簧秤两次称重量法求浮力,给出“称重法”求浮力的定义。

  三、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讨

  教师:我们现在来研究浮力的另一因素:浮力的大小,看看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四 (溢水杯盛满水,水面上有一空金属盆,溢水口处下方置一烧杯,如图1所示)往空盆中逐渐加入小石块,可看到溢出的水越来越多。

  学生(看到石块越多,物体越重却未下沉,则说明浮力越大)交流、讨论。

  猜想3.1 物体的重量(质量)越大,浮力越大;

  猜想3.2 浮力的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

  猜想3.3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

  教师:这个实验是历史上“曹冲称象”的简单模型(讲述“曹冲称象的启示”)。刚才同学们的猜想3.1的浮力的大小与物重有关,是不是这样呢?不同猜想的支持者相互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动手做一下实验。

  实验五(学生实验)

  (1)逐渐用手向下按木块,观察溢水量,同时体会这只手的感觉(如图2所示)。

  (2)两个一样大小的小球(一个为铁球,一个为橡皮泥球),“称重法”比较两者浸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归纳(否定学生猜想3.1)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而与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

  四、浮力大小定量分析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一个实验要研究这一问题的,有两个小问题:(1)浮力的大小;(2)排开水的多少(如何衡量多少?)。

  设问4.1 请同学们看看,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②实验步骤如何设计?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示:①称重法测浮力实验的步骤可不可以颠倒?②如何测水的多少?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选定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的选用不同的器材方案:①选用了量筒;②选用了天平;③系好了绳子的小烧杯。

  两种略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一种为以m排水、g排水来衡量水的多少,另一种为v排水来衡量水的多少。

  实验六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的多少的关系研究。

  学生实验,教师在旁指导。(后记:大部分学生是用g排水来衡量水的多少,且他们是用量筒测体积,利用了公式g排水=ρ水gv水)实验结果:

  ①浮力f的大小与v排水成正比;

  ②浮力f的大小与m排水成正比;

  ③浮力f=g排。

  引导学生从浮力的方向、大小对前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a.浸在水(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b.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水(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

  五、气体的浮力(略)

  六、小结(逐一回顾学生的各猜想)

  1.小结:在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可以解释什么问题?

  2.根据本节课探讨的内容,你对我们黑板上的哪些猜想能得到证实或明确排除?

  3.本节课中老师的哪些问题用本节课的内容还无法解决?

  教师:对于“为什么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我们现在无法解答,这将是我们后面所要讨论的话题──物体的沉浮条件。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交流、讨论、预习一下。

  七、作业(课件、实物同时出示)一个两端开口的矿泉水瓶倒立,

  置一乒乓球(如图3)。一手悬空拿住瓶子,一手往里面快速注入水,乒乓球会怎样?如果用手托住(堵住)瓶口,乒乓球又怎样?自己回去之后反复多做几次,把你的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同时再查资料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一下,写一篇小论文。

  结束语 这次作业的内容将是我们下节课讨论的问题:“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设计说明】

  长期以来,教师们对物理课都是采用“理论──现象──例子──练习”这一模式,很少有学生参与的空间。由于教师是先给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常常是无可厚非的),再给出现象让学生解释。这样会窒息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质疑”意识,不利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索学习能力。

  1.本节课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形式。课堂上对于学生有条件做的实验都安排了学生实验,对于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还用课件来强调。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有什么用”。本节课安排了6~7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有它明确的目的:要么是用来判断“学生猜想”的正误,要么是用来探索规律的。尤其是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实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是多媒体课件和教师讲解所能取代的。

  2.有效地营造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氛围。本节课的教师设问,都引发了学生猜想。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支持某一观点达成共识,又与另一猜想的支持者发生争论。比如在讨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支持“与物重有关”和支持“与排开的水的多少”、“物体浸没的体积”的两组就有激烈的争论,最后由实验五的a、b两实验验证后又归于讨论。同时,本节课鼓励学生猜想、学生实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每一种声音都有反馈。顾及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性。

  3.激发学生思考的火花。本节课在实验的设计,方案、器材的选取上都给了学生思考余地。比如实验六,接收溢水杯排出的水有的同学想到用量筒(而不是书上的“用细绳系好的烧杯”),使实验大大简化;且在这个实验上,学生的设计方案多种多样(虽然有些不尽合理),包括实验的结论五花八门,很好的再现了科学家们艰难的真理探索之路。

  4.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本节课是以教师的设问1.2为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但要到学了本章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后才能解决。同时“作业”的布置又是下一节课“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引导素材。以“问题”驱动教学,虽有本节课未解决的问题,却未显拖沓而有“启后”之感。不过,本节课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来说,实施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长期积累,在设问方面应给予足够的引导和较小的梯度。

  原载《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4.7

浮 力 篇9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浮 力 篇10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小石块

  中石块

  大石块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教学后记:

浮 力 篇11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 刘崇灏)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见图12-1)。

  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图12-2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图12-2)。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板书:“3.物体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

浮 力 篇12

  浮力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学习这部分知识主要抓住浮力和重力的联系,然后认清物体在液体中产生的四种情况。关于浮力相关的计算题也较为复杂,分析清楚受力情况,结合受力分析图,列式进行计算。其中要清楚物体的沉浮条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判断其受到浮力大小的依据,将浮力和重力很好的串联在一起是学习浮力的关键。

  知识要点: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沉浮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 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f浮 =g物:不同:悬浮ρ液=ρ物,v排=v物,漂浮ρ液<ρ物;v排

  ④ 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gρ/(g-f)。

  ⑥ 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 读数差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 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 漂浮、悬浮时,f浮=g (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 f浮=g排 或f浮=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浮 力 篇13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为大家整理了初二物理压强与浮力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1、压力: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显著;当压力的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显著。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比较的。

  2、压强: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用符号p表示。压强是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而规定的一个物理量。

  3、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力的单位是n,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是n/m2,叫做帕斯卡,记作pa。1pa=1n/m2。(帕斯卡单位很小,一粒平放的西瓜子对水平面的压强大约为20pa)

  4、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5、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具有重力,同时具有流动性。)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与液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6、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

  p=ρghρ指密度,单位kg/m3,g=9.8n/kg,h指深度,单位:m,压强单位(pa)注意:h指液体的深度,即某点到液面的距离。

  7、连通器:

  1、是指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

  2、连通器至少有两个开口,只有一个开口的容器不是连通器。

  8、连通器的原理: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有一种液体,那么液面静止时连通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9、连通器的应用:

  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内的水防止有异味的气体进入室内

  水位计—————根据水位计上液面的高低可以知道锅炉或热水器内的水的多少

  水塔供水系统————可以同时使许多用户用水

  茶壶———制做时壶嘴不能高于或低于壶口,一定要做的与壶口相平。

  过路涵洞——能使道路两边的水面相同,起到水过路的作用。

  船闸————可以供船只通过。

  10、连通器中各容器液面相平的条件是:(1)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2)液体静止。

  11、像液体一样,在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也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大气压具有液体压强的特点。

  12、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实验是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做出的,托里拆利实验也证明了自然界中真空的存在

  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105pa,即p0=1.01×105pa.

  它大约相当于质量为1kg的物体压在1cm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

  大气压强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晴天时比阴天时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

  13、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是测定大气压值的重要实验。

  14、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内部气体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时,内部气体压强就减小。

  15、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都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大约10m高的水柱,所以抽水机的抽水高度(吸水扬程)只有10m左右,即抽水机离开水源的高度只能在10m左右,再高,水是抽不上去的。

  16、离心式水泵实际扬程分吸水和压水扬程两个部分,吸水扬程是由大气压差决定的,压水扬程是由水离开叶轮片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的大小决定的。

  17、使用离心式水泵,启动前如不先往泵壳里灌满水,水泵能抽上水来吗?

  答:不能,如果启动前不灌满水,泵壳里就会有空气,泵内与泵外的气压相等泵外的大气压就无法把水压入管内,这样是抽不上水的。

  18、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液体。

  浸在指漂浮或全部浸没。

  19、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大于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两个压力的合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0、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规律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ρ液gv排

  22、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f浮>g时上浮,f浮=g时悬浮,f浮

  23、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钢铁的密度比水大,有它制成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以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轮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2)潜水艇:由于潜水艇中两侧有水箱,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不变,但是可以通过调节水箱中的储水量来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力,从而使它下沉、悬浮或上浮。

  (3)气球: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气小很多的气体,如氢气、氦气。空气对他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所以气球可以升入高空。

  (4)飞艇、热气球:里面充的是被燃烧器加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热空气比气球外的空气密度小,他们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能升入高空。

  (5)密度计:漂浮在液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浮力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就越小;密度越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就越大。

  ※密度计的刻度是从上到下刻度变大,刻度不均匀,且刻度无单位。

  读法:例:液面与1.2刻度对齐时,表示被测液体的密度是1.2×103kg/m3.

  24、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25、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飞机飞行时,由于机翼上、下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上方空气的流速比下方空气的流速快,下方受到的压强大于上方受到的压强,这样就产生了作用在飞机机翼上的向上的力,叫做升力或举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二物理压强与浮力知识点,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同类热门: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全

  初二物理重要知识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首页 > 初中 > 初二 > 物理 > 物理知识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diyifanwen.com)为大家整理了初二物理压强与浮力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1、压力: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显著;当压力的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显著。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比较的。

  2、压强: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用符号p表示。压强是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而规定的一个物理量。

  3、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力的单位是n,面积的单位是m2,压强的单位是n/m2,叫做帕斯卡,记作pa。1pa=

  1n/m2。(帕斯卡单位很小,一粒平放的西瓜子对水平面的压强大约为20pa)

  4、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5、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具有重力,同时具有流动性。)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与液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6、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

  p=ρghρ指密度,单位kg/m3,g=9.8n/kg,h指深度,单位:m,压强单位(pa)注意:h指液体的深度,即某点到液面的距离。

  7、连通器:

  1、是指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

  2、连通器至少有两个开口,只有一个开口的容器不是连通器。

  8、连通器的原理: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有一种液体,那么液面静止时连通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9、连通器的应用:

  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内的水防止有异味的气体进入室内

  水位计—————根据水位计上液面的高低可以知道锅炉或热水器内的水的多少

  水塔供水系统————可以同时使许多用户用水

  茶壶———制做时壶嘴不能高于或低于壶口,一定要做的与壶口相平。

  过路涵洞——能使道路两边的水面相同,起到水过路的作用。

  船闸————可以供船只通过。

  10、连通器中各容器液面相平的条件是:(1)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2)液体静止。

  11、像液体一样,在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也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大气压具有液体压强的特点。

  12、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实验是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做出的,托里拆利实验也证明了自然界中真空的存在

  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105pa,即p0=1.01×105pa.

  它大约相当于质量为1kg的物体压在1cm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

  大气压强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晴天时比阴天时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

  13、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是测定大气压值的重要实验。

  14、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内部气体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时,内部气体压强就减小。

  15、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都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大约10m高的水柱,所以抽水机的抽水高度(吸水扬程)只有10m左右,即抽水机离开水源的高度只能在10m左右,再高,水是抽不上去的。

  16、离心式水泵实际扬程分吸水和压水扬程两个部分,吸水扬程是由大气压差决定的,压水扬程是由水离开叶轮片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的大小决定的。

  17、使用离心式水泵,启动前如不先往泵壳里灌满水,水泵能抽上水来吗?

  答:不能,如果启动前不灌满水,泵壳里就会有空气,泵内与泵外的气压相等泵外的大气压就无法把水压入管内,这样是抽不上水的。

  18、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液体。

  浸在指漂浮或全部浸没。

  19、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大于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两个压力的合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0、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规律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ρ液gv排

  22、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f浮>g时上浮,f浮=g时悬浮,f浮

  23、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钢铁的密度比水大,有它制成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以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轮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2)潜水艇:由于潜水艇中两侧有水箱,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不变,但是可以通过调节水箱中的储水量来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力,从而使它下沉、悬浮或上浮。

  (3)气球: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气小很多的气体,如氢气、氦气。空气对他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所以气球可以升入高空。

  (4)飞艇、热气球:里面充的是被燃烧器加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热空气比气球外的空气密度小,他们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能升入高空。

  (5)密度计:漂浮在液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浮力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就越小;密度越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就越大。

  ※密度计的刻度是从上到下刻度变大,刻度不均匀,且刻度无单位。

  读法:例:液面与1.2刻度对齐时,表示被测液体的密度是1.2×103kg/m3.

  24、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25、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飞机飞行时,由于机翼上、下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上方空气的流速比下方空气的流速快,下方受到的压强大于上方受到的压强,这样就产生了作用在飞机机翼上的向上的力,叫做升力或举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二物理压强与浮力知识点,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浮 力 篇14

  九年级《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 (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 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 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f浮>g 上浮 ρ物 < ρ液

  力 浮沉的条件 f浮=g 悬浮 ρ物 =ρ液

  f浮 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 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 潜水艇 计算 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 平衡法:f 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³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浮 力 篇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浮 力 篇16

  【设计理念

  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不难发现,物理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了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平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考纲进行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精选习题进行课堂训练,并对要点、重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压强知识得到深刻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会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压强的概念;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④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⑤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系统化、条理化。

  ②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②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压强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②液体压强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压力小桌、海棉、重物以及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些器材(海绵、压力小桌、重物),提出问题:“这些器材我们可以完成什么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压强和浮力的第一课时压强。

  二、知识回顾、抓基础

  首先,教师设疑:“你对压强知多少?”学生一一说明,教师板书。并利用投影打出知识结构(如图)。

  其次,对于各个知识点,采取边复习边练习各个击破。

  (一)复习“压力”

  先设疑:“压力与重力一样吗?你能说出他们的不同吗?他们有联系吗?”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搞清楚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

  ⑴作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

  (二)复习固体压强

  学生说出概念、公式p=f/s、单位后教师设疑:“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学生回答。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后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

  ⑵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

  a.平放  b.侧放  c.竖放  d.无法判断

  ⑶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是[ ]

  a.铁路的钢轨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铺在枕木上

  b.书包带宽的比窄的背在身上舒服

  c.把菜刀口磨得很薄,刀就容易切进菜里去

  d.在泥地上垫上一块大木板,便于人行走

  (三)复习液体压强

  先通过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

  ⑷如图所示,a图底部的橡皮膜向外凸起,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b图侧壁的橡皮膜向外凸起,说明的物理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图所示,可以说明的物理问题是: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通过播放flash课件,学生观看熟悉连通器的特点及应用,解答问题。

  ⑹下列设备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船闸  b.锅炉水位计  c.水塔的供水系  d.自来水笔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直观、明了,学生印象深刻。

  (四)复习大气压强

  通过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

  ⑺如图所示,将一试管中装满水,再将—支较细的试管插入并倒置,使试管口朝下,空试管不向下掉,反而上升,这是________把小试管推上去的。

  ⑻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顶穿一小孔,那么管内的水银将[ ]

  a.往上喷出

  b.稍微降下一些

  c.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

  d.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⑼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下面哪种情况对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有影响[ ]

  a.玻璃管的粗细

  b.玻璃管倾斜

  c.玻璃管插入水银槽的深度

  d.外界大气压变化

  ⑽如图所示,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倾斜放置,则当时大气压为____厘米水银柱。

  三、考点聚焦:利用投影打出中考考试要点以及出现的题型。使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会怎样出现、会考那些知识点。

  四、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

  以竞赛方式及小组讨论完成课堂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导演,学生抢答:

  ⑾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⑿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将它沿虚线截去一半,则将发生的变化是[ ]

  a.压力变小,压强不变

  b.压力变小,压强变小;

  c.压力变小,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⒀一只底面积为s的箱子,当放在面积为2s的水平桌面中央时,箱子对桌面的压强为p;当放在面积为s/2的水平凳面上时(凳面被箱子全部盖住),箱子对凳面的压强是p′,则p与p′的关系为( )

  a. p′=4p  b. p′=2p  c.p′=p  d. p′=p/2

  ⒁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同种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⒂如图所示: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等质量的不同液体a、b,且液面等高,则试管底部所受压强pa______pb。(填“>”、“<”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⒃高速公路上严禁汽车超载,请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限制汽车的超载?

  ⒄一本初中物理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何测定它对桌面的压强?请写出你所选择的器材、实验步骤及压强的表达式

  ·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⒅如何测量你双脚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的压强?

  五、课堂小结、归纳重点、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

  教师设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处理有关压强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打出投影。

  六、布置作业

  ⒆小明同学的质量为50kg,他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0cm2。请你算出:

  (1)小明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

  (2)若小明同学背着重为50n的书包行走,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g取10n/kg)

  ⒇医生测量某人的血压,测得高压为200毫米水银柱,低压为140毫米水银柱,结果他被诊为是高血压,请你帮他算一下,他的高压是___________pa。(ρ水银=13.6×103kg/m3,g=10 n/kg)

  【板书设计

浮 力 篇17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浮 力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46641155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