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重力 -

重力 -

狂想曲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重力 -

微信扫码分享

重力 -(精选14篇)

重力 - 篇1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

  确定问题

  探究活动

  展示结论

  教学环节

  我们大家先一起来看一段太空船模拟舱的片段。播放课件(太空船中人漂浮)

  而我们在地球上大家都是“脚踏实地”站得很稳,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抛出去的粉笔为什么会落回地面?

  (借助地球仪)我们在地球的其它位置上抛出去的粉笔会落向哪里?

  引出重力的概念。

  英语:Gravity,同学们说重力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呢?

  板书:重力(Gravity)G

  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施力物体:地球。

  重力是力的一种,我们要从它的哪些方面研究呢?

  首先同学们走进主题资源的“探究学堂”中研究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重力主题资源网站”中给出探究引导。针对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网站中给予“帮助”。

  巡视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

  我们来看看大家的探究的方案与结论。

  教师活动

  观看太空船模拟舱的片段

  思考:人为什么会漂浮着?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面

  回答:G

  并且记忆

  回答、理解、记忆

  回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组内成员讨论、猜测,制定探究方案。

  参考主题网站中的资源,充分利用给出的实验仪器验证小组的猜测,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出结论。

  演示小组的探究方案,说出探究结论。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得出: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达到学科间的综合。

  知识的回顾

  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结论。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意图

  评价总结

  在线检测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作业 

  板书: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G =mg (g=9.8N/Kg)

  大家走进“在线检测”看看自己对重力了解有多少。

  计算自己的体重

  能用“弹簧秤”测量出一个苹果的“质量”?

  我们知道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它的作用点是怎样的呢?

  重力的作用点有它自己专属的名字:重心。那物体重心的位置在哪里呢?

  播放特技:转笔;转球。

  强调:这时的位置就是物体的重心。

  如何找到物体的重心呢?

  同学们到网站中浏览,找到卡片的重心,此外浏览、分析重心在其他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用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呢?

  小短文:1.“我受到的重力”

  2.“假如没有重力”

  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短文。

  总结

  记忆

  走进“在线检测”,进行反馈练习。

  识记

  思考

  网上浏览,思考方法,了解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并且自主学习重心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学生回顾、总结,使得所学的知识具有条理性。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体验了获得知识的喜悦,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从“玩”中学,把知识充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保持学生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动力。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思维分析推理能力。

  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回顾,知识的回放。

  综合考察对重力的掌握情况。

重力 - 篇2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掌握重心的概念,会求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

  (3)知道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及物体间距离的定性关系。

  2.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

  三、教具

  1.演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弹簧秤(悬挂式、台式两种)、铁块及外表相近的铝块(均用相同颜色油漆涂饰外表)、钩码(50g×10)。

  2.演示重心

  (1)重心板(直角尺状、三角板——有悬线);

  (2)起重机重心变化的cai课件;

  (3)“欹器”——录像片;

  (4)“双锥体”及配套支架;

  (5)“铁锹”模型——纸管一端缠有金属丝,剪刀、天平。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里有两个物体,请同学来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

  用手掂一掂,或弹簧秤称量一下,发现它们不一样重。这里的“重”是我们的感受,或是测量的结果,这说明这两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不同。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节:重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水会自动从高处流向低处,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明确: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物体都有质量,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就会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请同学回答:根据什么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观察:由静止释放的物体(粉笔头)沿竖直方向下落;悬挂在细绳下的物体静止时,绳沿竖直方向——由二力平衡和重力沿竖直方向向下。

  如果有同学问“纸片飘飘落到地上,并不是竖直下落的,怎样解释?”答:飘忽不定是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纸片也是竖直落下的。以后我们还会做这个实验的。

  指出几点:

  ①竖直方向也叫重锤线方向,也就是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因此,不宜把竖直方向说成“垂直”方向;

  ②“向下”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说的,对于地球另一端的观察者,其“上”、“下”指向刚好与我们相反。

  (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①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②实验: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

  指导阅读教材第11页第1段:“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也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找出关键词并加以理解。

  “静止”:演示细线悬挂重物加速上升时线被拉断——重物对悬线的拉力大于重力;台秤加速下降时,示数小于物重——被称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小于重力。

  “竖直”悬绳(或“水平”支持物):

  “等于”:只是数值上相等。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对绳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施力者是该物体,以后还会学到其它区别。因此将“等于”二字换成“就是”二字是不妥的。

  3.重心

  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在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

  “认为”:重心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

  “从效果上看”:等效代换的思想,即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如果想象把构成物体的全部物质压缩成一个点集中在重心处,将不影响研究的结果。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演示:均匀直棒的重心在中点;均匀三角板的重心在三条中线的交点。

  均匀球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环重心在圆心。

  回顾:初中学过,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演示:重心板实验。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是物体上的一个点(如圆环、直角尺等)。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还跟质量的分布情况有关。如:一把铁锹的重心在靠近锹头的一侧。演示“模拟铁锹”的重心。问:如果从重心处切开,哪头重?同学回答并用杠杆平衡解释支点在重心处时“铁锹”的平衡。最后用剪刀剪开“铁锹”,两段各放在天平两盘中,验证一下。

  演示: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重物的质量和高度而变化——cai课件。

  重心随重物质量增大而前移,随提升高度增大而上移,重心快超出支面时发出报警声。

  放录像:欹器。

  静止时向右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处于正位,继续倒水,重心向左上方移动,倒满水则倾覆。——“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

  (3)重心的实用意义

  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可阅读《读本》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

  计算势能,用到重心的概念。

  4.万有引力

  (1)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之间、行星与太阳之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

  (3)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间距离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小。(定量关系将在以后学习)

  由于一般物体的质量不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例如两个直径1m的铁球(质量约4 100kg)靠在一起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约为1.1×10-3n。

  天体的质量很大,因此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十分巨大。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大约是3.6×1022n,它足以拉断直径9×103km的钢柱。

  (三)课堂小结

  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所产生的。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一般来说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但差别甚小。

  2.物体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产生相应的重力。通常不加说明时,“重力”是指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有关:g=mg。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物质(质量一定)受到的重力是恒力。(计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两点,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

  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p.13练习二。说明:第(1)题第③项中“运动”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围内的运动。

  2.演示:双锥体“往上爬”。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揭秘。

  轨道低端窄,双锥体的重心高;轨道高端宽,双锥体的重心低。表面看来双锥体由a端释放,会自动地向较高的b端“爬升”。实际上仍是从重心高处向重心低处滚下来。

  3.用一个手指支持铅笔的一端使铅笔直立而不倒不易做到,而把铅笔换成一根教鞭,小头立在手指上,就比较容易做到使其不倒,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去查一查有关资料。

  五、说明

  1.重力及其三要素在初中已经学过,从知识上讲,本节内容很容易掌握,属于复习性质的课,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2.重心概念的建立,渗透了“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对于以后学习“力的合成、分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注意指导学习阅读教材。请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并加以讨论,加深理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如何阅读教材,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介绍“欹器”,增加“双锥体”和“模拟铁锹”的演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去查找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体会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重力 - 篇3

  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题名称:§12.1重力      教材所在页:第42——46页

  一、 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关键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及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 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教会他们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社会价值,并能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某一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教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希望每小队含合作小组数目一样。

  (二)整个教学过程 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 ,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42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2.1-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1-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习

  七、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 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 - 篇4

  《重力》--

  学科:物理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题名称:§12.1重力      教材所在页:第42——46页

  一、 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关键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及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教会他们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社会价值,并能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某一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教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希望每小队含合作小组数目一样。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42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2.1-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1-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习

  七、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 -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的方向、重心.

  2.理解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的计算公式  .

  关于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的方向,所以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常常把的方向误认为踉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讲授的方向时可以做以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

  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手中的物体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然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的概念.

  2.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由于学生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认识,因此认为这时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心

  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发生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来说也是确定的,并不随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但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将发生改变,如一个人在运动时其重心位置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球形,正方体,圆柱体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一个圆环其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心上.

  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改变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的概念.

  2.通过实验得出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小实验,确定重心的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重垂线、弹簧秤、钩码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

  (二)新课教学

  1.的方向

  老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受不受?

  [学生]都受到.

  [老师]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的物体?

  [学生]没有.

  [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并计算出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值和物体的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也增大几倍、物体的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也可以已知求出物体的质

  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  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是多少?

  已知 

  求  G=?

  解  

  答  物体受到的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并没讲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的三要素,即大小的计算、的方向、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探究活动

  登月报告

  【课 题】 关于失重的资料和登月资料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查找有关登月的资料和失重的资料.

  【备 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的应用与克服

  【课 题】 探究人类应用知识与克服影响的实例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查找有关航空航天新技术的资料和建筑方面的资料.

  【备 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重力 - 篇6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

  确定问题

  探究活动

  展示结论

  教学环节

  我们大家先一起来看一段太空船模拟舱的片段。播放课件(太空船中人漂浮)

  而我们在地球上大家都是“脚踏实地”站得很稳,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抛出去的粉笔为什么会落回地面?

  (借助地球仪)我们在地球的其它位置上抛出去的粉笔会落向哪里?

  引出重力的概念。

  英语:Gravity,同学们说重力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呢?

  板书:重力(Gravity)G

  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施力物体:地球。

  重力是力的一种,我们要从它的哪些方面研究呢?

  首先同学们走进主题资源的“探究学堂”中研究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重力主题资源网站”中给出探究引导。针对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网站中给予“帮助”。

  巡视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

  我们来看看大家的探究的方案与结论。

  教师活动

  观看太空船模拟舱的片段

  思考:人为什么会漂浮着?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面

  回答:G

  并且记忆

  回答、理解、记忆

  回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组内成员讨论、猜测,制定探究方案。

  参考主题网站中的资源,充分利用给出的实验仪器验证小组的猜测,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出结论。

  演示小组的探究方案,说出探究结论。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得出: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达到学科间的综合。

  知识的回顾

  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结论。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意图

  评价总结

  在线检测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作业 

  板书: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G =mg (g=9.8N/Kg)

  大家走进“在线检测”看看自己对重力了解有多少。

  计算自己的体重

  能用“弹簧秤”测量出一个苹果的“质量”?

  我们知道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它的作用点是怎样的呢?

  重力的作用点有它自己专属的名字:重心。那物体重心的位置在哪里呢?

  播放特技:转笔;转球。

  强调:这时的位置就是物体的重心。

  如何找到物体的重心呢?

  同学们到网站中浏览,找到卡片的重心,此外浏览、分析重心在其他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用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呢?

  小短文:1.“我受到的重力”

  2.“假如没有重力”

  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短文。

  总结

  记忆

  走进“在线检测”,进行反馈练习。

  识记

  思考

  网上浏览,思考方法,了解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并且自主学习重心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学生回顾、总结,使得所学的知识具有条理性。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体验了获得知识的喜悦,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从“玩”中学,把知识充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保持学生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动力。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思维分析推理能力。

  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回顾,知识的回放。

  综合考察对重力的掌握情况。

重力 -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产生的条件,

  2、知道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 =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的方法,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作用.

  (2)、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的方向: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体上(如图).

  4、大小:

  5、的测量:的测量用弹簧秤.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1

  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 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

  (2)解题思路:把 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 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 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 ,则大圆板质量 ,小圆板质量 ,再以O点为原点, 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 ,∴其质心在C点左侧 处.

  2、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 ,长度 ,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重力 -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产生的条件,

  2、知道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 =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的方法,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作用.

  (2)、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的方向: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体上(如图).

  4、大小:

  5、的测量:的测量用弹簧秤.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1

  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 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

  (2)解题思路:把 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 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 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 ,则大圆板质量 ,小圆板质量 ,再以O点为原点, 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 ,∴其质心在C点左侧 处.

  2、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 ,长度 ,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重力 -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 = 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重力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体上(如图).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1

  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 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

  (2)解题思路:把 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 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 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 ,则大圆板质量 ,小圆板质量 ,再以o点为原点, 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 ,∴其质心在c点左侧 处.

  2、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 ,长度 ,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重力 -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的方向、重心.

  2.理解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的计算公式  .

  关于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的方向,所以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常常把的方向误认为踉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讲授的方向时可以做以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

  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手中的物体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然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的概念.

  2.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由于学生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认识,因此认为这时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心

  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发生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来说也是确定的,并不随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但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将发生改变,如一个人在运动时其重心位置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球形,正方体,圆柱体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一个圆环其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心上.

  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改变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的概念.

  2.通过实验得出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小实验,确定重心的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重垂线、弹簧秤、钩码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

  (二)新课教学

  1.的方向

  老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受不受?

  [学生]都受到.

  [老师]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的物体?

  [学生]没有.

  [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并计算出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值和物体的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也增大几倍、物体的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也可以已知求出物体的质

  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  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是多少?

  已知 

  求  G=?

  解  

  答  物体受到的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并没讲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的三要素,即大小的计算、的方向、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探究活动

  登月报告

  【课 题】 关于失重的资料和登月资料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查找有关登月的资料和失重的资料.

  【备 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的应用与克服

  【课 题】 探究人类应用知识与克服影响的实例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查找有关航空航天新技术的资料和建筑方面的资料.

  【备 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重力 -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的方向、重心.

  2.理解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的计算公式  .

  关于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的方向,所以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常常把的方向误认为踉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讲授的方向时可以做以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

  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手中的物体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然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的概念.

  2.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由于学生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认识,因此认为这时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心

  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发生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来说也是确定的,并不随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但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将发生改变,如一个人在运动时其重心位置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球形,正方体,圆柱体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一个圆环其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心上.

  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改变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的概念.

  2.通过实验得出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小实验,确定重心的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重垂线、弹簧秤、钩码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

  (二)新课教学

  1.的方向

  老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受不受?

  [学生]都受到.

  [老师]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的物体?

  [学生]没有.

  [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并计算出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值和物体的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也增大几倍、物体的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也可以已知求出物体的质

  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  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是多少?

  已知 

  求  G=?

  解  

  答  物体受到的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并没讲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的三要素,即大小的计算、的方向、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探究活动

  登月报告

  【课 题】 关于失重的资料和登月资料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查找有关登月的资料和失重的资料.

  【备 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的应用与克服

  【课 题】 探究人类应用知识与克服影响的实例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查找有关航空航天新技术的资料和建筑方面的资料.

  【备 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重力 -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产生的条件,

  2、知道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 =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的方法,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作用.

  (2)、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的方向: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体上(如图).

  4、大小:

  5、的测量:的测量用弹簧秤.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1

  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 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

  (2)解题思路:把 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 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 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 ,则大圆板质量 ,小圆板质量 ,再以O点为原点, 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 ,∴其质心在C点左侧 处.

  2、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 ,长度 ,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重力 -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的方向、重心.

  2.理解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的计算公式  .

  关于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的方向,所以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常常把的方向误认为踉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讲授的方向时可以做以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

  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手中的物体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然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的概念.

  2.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由于学生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认识,因此认为这时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心

  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发生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来说也是确定的,并不随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但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将发生改变,如一个人在运动时其重心位置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球形,正方体,圆柱体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一个圆环其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心上.

  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改变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的概念.

  2.通过实验得出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小实验,确定重心的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重垂线、弹簧秤、钩码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

  (二)新课教学

  1.的方向

  老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受不受?

  [学生]都受到.

  [老师]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的物体?

  [学生]没有.

  [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并计算出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值和物体的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也增大几倍、物体的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也可以已知求出物体的质

  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  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是多少?

  已知 

  求  G=?

  解  

  答  物体受到的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并没讲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的三要素,即大小的计算、的方向、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探究活动

  登月报告

  【课 题】 关于失重的资料和登月资料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查找有关登月的资料和失重的资料.

  【备 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的应用与克服

  【课 题】 探究人类应用知识与克服影响的实例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查找有关航空航天新技术的资料和建筑方面的资料.

  【备 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重力 -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的方向、重心.

  2.理解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的计算公式  .

  关于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的方向,所以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常常把的方向误认为踉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讲授的方向时可以做以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

  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手中的物体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然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的概念.

  2.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由于学生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认识,因此认为这时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心

  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发生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来说也是确定的,并不随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但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将发生改变,如一个人在运动时其重心位置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球形,正方体,圆柱体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一个圆环其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心上.

  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改变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的概念.

  2.通过实验得出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小实验,确定重心的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重垂线、弹簧秤、钩码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

  (二)新课教学

  1.的方向

  老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受不受?

  [学生]都受到.

  [老师]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的物体?

  [学生]没有.

  [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并计算出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值和物体的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也增大几倍、物体的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也可以已知求出物体的质

  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  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是多少?

  已知 

  求  G=?

  解  

  答  物体受到的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并没讲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的三要素,即大小的计算、的方向、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探究活动

  登月报告

  【课 题】 关于失重的资料和登月资料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查找有关登月的资料和失重的资料.

  【备 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的应用与克服

  【课 题】 探究人类应用知识与克服影响的实例

  【组织形式】 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查找有关航空航天新技术的资料和建筑方面的资料.

  【备 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重力 -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4772115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