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质量守衡定律

质量守衡定律

甜到心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质量守衡定律

微信扫码分享

质量守衡定律(精选11篇)

质量守衡定律 篇1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1] [2] 下一页  

  

质量守衡定律 篇2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质量守衡定律 篇3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

  七、     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     课后作业 :书:P94 习题1-3

  九、     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质量守衡定律 篇4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

  七、     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     课后作业 :书:P94 习题1-3

  九、     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质量守衡定律 篇5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1] [2] 下一页  

  

质量守衡定律 篇6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1]

  

质量守衡定律 篇7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质量守衡定律 篇8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     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     课后作业 :书:P94 习题1-3

  九、     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第五单元 质量守衡定律

质量守衡定律 篇9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质量守衡定律 篇10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质量守衡定律 篇11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新课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m+n) 克 B、(m+n+a) 克 C、(m+n-a) 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 )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

  [1]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质量守衡定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52541155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