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溶解度 教案

溶解度 教案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溶解度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溶解度 教案(精选6篇)

溶解度 教案 篇1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溶解度 教案 篇2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溶解度 教案 篇3

  溶解度 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生间的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大约5min实验结束]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教师边讲边板书如下内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写在胶片上的下列练习题]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师提问以上各题,学生都能指出1~3题中的错误。特别是第(3)题。学生认为,既然某物质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没有剩余的固体物质,溶液就不是饱和状态。所以,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 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溶解度 教案 篇4

  溶解度 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生间的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大约5min实验结束]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教师边讲边板书如下内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写在胶片上的下列练习题]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师提问以上各题,学生都能指出1~3题中的错误。特别是第(3)题。学生认为,既然某物质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没有剩余的固体物质,溶液就不是饱和状态。所以,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 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溶解度 教案 篇5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

  A、易溶 B、难溶 C、微溶 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溶解度 教案 篇6

  溶解度 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生间的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大约5min实验结束]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教师边讲边板书如下内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写在胶片上的下列练习题]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师提问以上各题,学生都能指出1~3题中的错误。特别是第(3)题。学生认为,既然某物质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没有剩余的固体物质,溶液就不是饱和状态。所以,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溶解度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54521155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