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零度碳酸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两汉经济的发展

微信扫码分享

两汉经济的发展(精选11篇)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1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教师质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疑,培养学生通过两汉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统一、文化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2.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3.归纳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比如两汉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成就等运用此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板书设计

  第14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七、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板书: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初一起始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运用生活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炒钢技术的好奇,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过渡]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在两汉时期是如何注重兴修水利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个子目: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效果如何?

  (板书:农业: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1.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2.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多媒体展示答案和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用最简洁的问题导学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有目标的阅读指定内容,从而最有效的去感知所学知识。最后得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兴修黄河,取得显著成效。

  [过渡]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汉代的农耕技术和农具也随之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农作物的种植也广泛起来。

  [教师引导]以小组为单位速读82页第三自然段小红字,然后完成下表:

  农具 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 

  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大大加快了播种速读。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种植 北方:小麦,南方:水稻,黄河中下游地区:千亩桑麻。 

  (多媒体展示图表和相关图片,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依赖性大于自主性,迷信教师过于相信自己,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实质,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图表概括简单明了、条理清晰,恰好能实现这一点。

  [过渡]桑麻的发展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农具不断改善,促使了冶炼技术的提高,也就是说农业的进步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板书:手工业: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教师引导]以小组为单位仔细阅读第二个子目: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并讨论:手工业的发展出现在哪两个领域,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请小组选代表回答。

  学生阅读、讨论……

  答案一:汉代的丝织业,已经使用提花机,而且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织品精美。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受到国内外喜欢。

  (多媒体展示补充说明长沙马王堆汉墓丝织品的趣闻)

  答案二: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炼质量。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多媒体展示水排模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教材,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理念的要求。

  [动脑筋]“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利用水力鼓风的水排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教师小结

  优点: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较大,大大提高了炉温,提高了冶炼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动脑筋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加深学生对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理解。

  (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当时最为有名的繁华大都市就是人称东西二京的长安和洛阳。

  (板书:商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下面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3页有关东西二京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其见解,然后请同学起来描述一下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看看哪个小组描述的准确、形象。

  学生结合图片阅读、交流……

  学生描述: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商场上的商品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车马行人熙熙攘攘……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小组讨论]

  1.两汉时期,针对繁华的东西二京,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答案:这些规定有些对,有些不对。如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等,都有利于环境保护;而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就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2.面对商业的繁荣,汉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没有人去种植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学习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围绕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不仅了解了两汉的繁荣,而且还了解了针对商业,统治者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通过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

  [小组讨论]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为西汉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从政治、思想、经济三方面回答)

  学生回答: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上: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自由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答案:1.两汉初期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2.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稳定,民族融合,促进经济的繁荣……

  (教师及时表扬鼓励,不拘于答案,只要有意思即可)

  (设计意图)回扣教材,前后联系,让学生明确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是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质疑解疑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课堂小结: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东汉明帝         d光武帝

  2.东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

  a杜诗            b王景             c郑国             d李冰

  3.我国东汉时期水排的使用比欧洲早(   )

  a两千多年         b一千五百多年     c一千多年         d八百多年

  4.铁质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是在(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5.东汉的水排是一种什么工具?

  a灌溉工具        b水上运输工具       c纺织工具       d鼓风冶铁工具

  6.两汉的都城有专门的商业区,称为(     )

  a街               b场                c坊              d市

  7.汉武帝为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是

  ①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②统一铸造五铢钱

  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 削弱诸侯国势力

  a 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请回答:

  ①这首歌谣反映了汉朝哪位皇帝对水利的重视?

  ②这位皇帝在位时是如何治理黄河的?

  ③汉朝还有哪位皇帝重视治理黄河?

  [小结]

  附:

  参考答案:一、bbcdddc 二、①、汉武帝②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③东汉明帝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2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学习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学习难点:

  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标注知识点,并完成下列内容:

  1、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是怎样对黄河进行治理的?在当时有何意义?

  2、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又有哪些世界领先的成就?

  3、商业的繁荣:

  (1)汉武帝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课本内容简要叙述一下汉代东西二京的情况。(组内讨论)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1)通过学习,你如何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你能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来吗?(小组内讨论)

  (2)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试分析一下。

  (三)拓展延伸

  1、黄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害河”,两汉时期曾治理黄河取得很大成效;你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使它造福与人类?

  2、看教材75页《西汉长安平面图》,联系你所在城市,比较一下,有什么明显区别?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完成下表:

  两汉经济的发展

  类别 成就

  农业 兴修水利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手工业 丝织品 

  冶铁业 

  商业、城市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的皇帝是(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2、东汉时发明的水排,属于(  )

  a. 农业生产工具  b. 灌溉工具   c. 冶铁工具   d. 纺织工具

  3、两汉时期领先世界的技术有 ①水排 ②钢材制作方法  ③瓷器的发明 ④发明铁农具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始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战国    d. 春秋

  5、汉朝城里专门的商业区叫(    )

  a. 铺    b. 坊     c. 市     d. 市场

  二、填空题

  1、秦朝统一使用--------铜钱,汉武帝时统一铸造---------------钱。

  2、东汉的南阳太守---------,发明了--------,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3、西汉的都城在----------,东汉的都城在------------。

  三、活动与探究

  汉武帝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加上他奢侈迷信,重用酷吏,人民处境越来越差,武帝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宣布停止征战,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从此,汉武帝将注意力集中到恢复民力,发展农耕上,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过去了。所以史书记载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对此你怎么看?课下搜集有关秦汉的历史资料,对汉武帝作出评价。

  (六)当堂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3

  第 15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

  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

  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3、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4.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5、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4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 农业的成就:

  1、 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 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2.p72页动脑筋

  3.p75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

  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5.强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武帝  光武帝

  2.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

  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

  3.水排是一种(     )

  a.纺织工具     b.冶铁工具 c.灌溉工具    d.耕种工具

  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汉朝

  5.汉武帝在经济上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有①收回地方铸币权  ②盐铁官营  ③统一铸五铢钱  ④奖励工商业(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发明水排的是(     )

  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

  7.小红家中收藏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枚钱最早铸于(     )

  a.战国时期               b.秦始皇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春秋时期

  8. 东汉时,著名科学家张衡著有《两京赋》,其中的“两京”指的是(     )

  a.咸阳和洛阳              b.长安和洛阳

  c.长安和镐京              d.咸阳和长安

  9. 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非常繁华,其根本原因是(     )

  a.两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c.城市人口多           

  d.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有比较完备的排水沟和下水道

  10.长安城里的“市”是指(     )

  a.商业区    b.居住区    c.作坊区       d.宫廷区

  二、识读下面两幅图片

  11.上面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汉代在农业方面的什么成就?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d 6.a 7.c 8.b 9.a 10.a

  11.牛耕普遍采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西汉采用耧车进行播种。说明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拓展提升: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我国古代历来被称为“害河”,展示你的聪明才智,你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以使它造福于人类?

  2、假如你生活在西汉,你愿意做一个农民,还是商人,说出理由。

  课外作业:

  必做题:列表归纳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选做题:1、衣、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课下可以广泛收集资料,结合汉代的衣食情况,再和今天人们的衣食情况做个比较,谈谈古今衣食的变化。

  2、到农村去做实地考察,了解现代农具,并同两汉时期的农具做比较。

  知识梳理: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5

  【学习目标】

  1.熟记两汉时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及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繁荣的各种表现。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黄河的治理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

  类    别 成    就

  一,农业 兴修水利 汉武帝下令治理______,亲临治河工地。汉明帝令水利专家_____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1.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_______,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2.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______,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____________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1.______已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_______。

  2.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_____。

  二,手工业 丝织 汉代的丝织业,已经使用________,丝织品花纹精美。

  冶铁 1.东汉的南阳太守______,发明了_____,利用_____鼓风冶铁,节约_____,提高冶铁质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2.汉代的______数量大为增加,_________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1.汉武帝时,将地方的_______和___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抑制了______________,大大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

  2.西汉的都城______和东汉的都城_____,规模宏大。长安城内街道宽阔笔直,还有较为完备的

  ________,________。

  3.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____”。

  【巩固练习】

  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

  a.反击匈奴b.治理黄河

  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

  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

  a.温室栽培蔬菜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3.下列对两汉时期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高祖和汉明帝都曾大规模治理黄河

  b.西汉时,牛耕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c.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家家种植桑树

  d.东汉时期,都城洛阳的人口总数多达百万以上

  4.发明水排的是(    )

  a.西汉王景b.东汉杜诗c.东汉王景d.西汉杜诗

  5.汉朝时亲临治理黄河工地的皇帝是(    )

  a.汉武帝b.汉文帝c.汉明帝d.汉景帝

  6.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使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变成良田的人是(    )

  a.李冰b.郑国c.王景d.白公

  7.西汉都城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称为(    )

  a.街b.场c.坊d.市

  8.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汉代

  9.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什么工具?(    )

  a.水上运输工具b.灌溉工具c.鼓风冶铁工具d.纺织工具

  10.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的最多的钱币是(    )

  a.圆形方孔钱b.刀型币c.五铢钱d.银圆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6

  【课标要求】

  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情况。

  能力目标 通过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成就,商业发展,城市兴盛,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学习难点】

  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表格)

  类别 成就

  农业 兴修水利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手工业 丝织 

  冶铁 

  商业 城市繁荣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一)学以致用

  材料一  “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二  “夫农,天下之根本也。”

  1.结合材料说说上述两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2.你能不能举两例来说明汉代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

  材料  西汉初期币制混乱,铸币权不统一,中央政府、诸侯国都有权铸币。汉武帝元狩四年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取消诸侯国的铸币权,钱币由国家统一铸造。

  3.汉武帝下令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什么?

  4.有人认为,汉武帝取消诸侯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有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二)各抒己见

  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捣鸟窝,不得“弹击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1.你认为这些规定对吗?

  2.面对商业的繁荣,汉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三)探究学习

  综合所学,谈一谈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 ,感悟历史

  黄河在我国古代历来被称为“害河”。古代曾出现过多次治理黄河的活动。当前,黄河治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联系两汉时期治理黄河的史实,请你为有效地治理黄河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其造福于人类?

  四、知识整合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五、巩固练习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

  a.汉高祖、光武帝       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   d.汉武帝、汉明帝

  2.发明水排的是(  )

  a.西汉的王景    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    d.西汉的王景

  3.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大规模治理黄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颁布“推恩令”

  4.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分别是指西汉和东汉的都城(   )

  a.咸阳和长安   b.长安和镐京  c.咸阳和洛阳   d.长安和洛阳

  5.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能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②生产技术得到改进 ③商业发展繁荣

  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六、中考链接链

  1.[09黄冈中考]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整理财政的措施是( )

  a.断绝研读儒家以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b.招收“弟子员”、铲除“异姓王”

  c.国家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d.颁布推恩令,设河西四郡

  2.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什么工具?(  )

  a.水上运输工具b.灌溉工具c.鼓风冶铁工具d.纺织工具

  3.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的最多的钱币是(  )

  a.圆形方孔钱b.刀型币c.五铢钱d.银圆

  4.识读下图,回答

  半两钱                                       五铢钱

  (1)图中的“半两钱”和“五铢钱”分别是什么时代的全国统一铸币?

  (2)当时全国为什么要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外,当时经济方面还有什么政策?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自主学习 自我检测

  类别 主要成就

  农业 兴修水利 汉武帝亲临治河工地,80多年,黄河下游未发生大水灾,汉明帝命令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有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新型播种工具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北方普遍种植小麦,南方多种水稻,桑麻已广泛种植

  手工业 丝织业 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二、交流展示 合作探究

  (一)学以致用

  1.两段话分别是汉景帝与汉文帝所言。其中心意思是农业是无下的根本。

  2.基于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汉代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如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汉武帝、东汉明帝时都治理了黄河,再就是改进了农具。

  3.五铢钱

  4.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之后,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诸侯国的经济实力被削弱,使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得到了经济上的保证。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

  (二)各抒己见

  1.这些规定有些对,有些不对。如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等,都有利于环境保护;而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就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2.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没有人去种植农业

  (三)探究学习

  1.两汉初期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2.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稳定,民族融合,促进经济的繁荣……

  三、拓展延伸 感悟历史

  采取疏导的方式,修筑黄河大堤。

  五、巩固练习  

  1.d    2.b    3.c   4.d   5.a

  六、中考链接

  1.c   2.c  3.c

  4.(1)秦朝的半两钱、西汉的五铢钱。

  (2)为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7

  活动目的:

  ①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水利的兴修,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种植的推广,丝织、冶铁技术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情况。拓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运用、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布置课前准备工作,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有关信息的能力。采用让学生给历史题材的影片当顾问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相互探讨,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成就,商业发展,城市兴盛,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活动准备:

  ①教师在课前将活动方案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书籍,查阅一些相关网站内容,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论证依据(包括图片),作好参与活动的准备。

  ②教师可将教材中涉及的耧车、水排等工具的工作原理用多媒体手段制成动画,在活动中适时向学生介绍。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作好正确引导的准备。

  活动步骤:

  ①教师公布活动方案,要求学生为一部两汉题材的影片中的几幕场景提供设计方案和相关依据。

  ②学生就影片中的不同场景,根据两汉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特点提出各种设计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论证。教师加以适度的引导和鼓励。

  ③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设计方案中所反映出的两汉经济特点的成因。

  活动过程:

  教师:各位同学,大家所熟悉的一些经典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英雄》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影片。当我们观看这些影片时,那一幕幕逼真的场景,紧张的情节,让我们恍若置身遥远的过去,深受震撼。

  现在,有一个电影摄制组想拍摄一部以两汉时期历史为背景的电影。由于剧情的需要,其中要设计三个场景:一是黄河岸边农村的田园风光,二是城市中的商贸活动,三是贵族家庭中的宴乐生活。为了力求表现出两汉时期真实的社会原貌,导演想请大家担任这部影片的历史顾问,给这三个场景的设计提供一些建议。大家的方案当然要符合两汉时期社会生活的实际,并且尽可能体现出两汉时期的一些特点。因此,你的方案还要拿出相应的历史依据来。首先是第一幕场景:黄河岸边的田园风光,请大家来出谋划策。

  学生:这一幕场景可以设计成:黄河蜿蜒东流,岸边良田万顷,田地上农民在辛勤耕作。因为我翻阅资料得知,西汉汉武帝时期曾大规模治理过黄河,消除了水患。东汉汉明帝时又任用王景治理黄河,修筑黄河大堤,使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的荒地变成良田。

  学生:在田地上耕作的农民有的在驱赶两头牛开垦土地,有的在使用耧车这种工具播种。因为据史书记载,汉代的牛耕已使用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犁上还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两汉还发明了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汉代牛耕图和耧车复原图,教师可展示接车的动画工作过程)

  学生:坐在田埂上休息的农民正在吃饭,吃的是“蒸饼”,就是我们今天的馒头。因为史书上说,两汉时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用小麦磨成面粉,笼蒸而食,就是蒸饼,即馒头。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就始于汉代。

  学生:这幕场景中还应该有几座农舍,农舍的周围都种着桑树,农舍中几个农妇正在给蚕喂桑叶,还有几个农妇正在用提花机进行纺织。因为史书上说,两汉时黄河中下游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丝织业很发达,已使用提花织机。

  学生:在这幕场景中还可以设计一座盖在小河边的冶铁作坊。这个作坊在用水排这种工具鼓风冶铁,燃料用的是煤。因为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已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西汉时冶铸已开始用煤作燃料。

  (教师可展示水排的动画工作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好,刚才第一幕场景大家就给导演提了很多的建议,下面是第二幕场景:城市里的商贸活动。

  学生:城市里应该是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阴,还有排水沟,街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因为史书上记载,当时的一些大城市如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大,长安人口50万,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罗马大3倍以上,东汉洛阳人口100万,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城市布局严整,街道纵横交错,绿化工作搞得很好。

  学生:市场上应该店铺云集,商品琳琅满目。特别是经营丝织品的店铺,品种繁多,绚丽多彩。因为两汉时期城市商业已有较大发展,并且丝织业发达,技术高超。

  学生:市场上购物的人使用的是五铢钱。因为自汉武帝开始就统一铸造五铢钱,并通行全国使用。(学生出示五铢钱图片)

  学生:街道旁几个官员模样的人正在对一个民宅的主人处以罚款,因为他家院内没有种树。还有一个官员正在制止一个想在树上掏鸟蛋的小孩。因为两汉时规定,城市内春夏不得掏鸟窝里的蛋,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当时的人们已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教师:好,大家对第二幕场景设计的建议也很有道理,下面是第三幕场景:贵族家里的宴乐生活。

  学生:这个贵族家里的摆设布置一定要显得奢侈豪华,体现这个贵族的地位和身份,因为两汉时期贵族地主势力很大,很富有。可以在布置时摆设一些两汉时期文物的复制品,如“铜奔马”、“长信宫灯”、“博山炉”等等。

  (学生出示“铜奔马”、“长信宫灯”、“博山炉”等文物的图片)

  学生:正在饮酒作乐的贵族们身穿非常华丽的丝绸服装,色彩、花纹都很美丽,式样繁多。因为两汉时期丝织业很发达,已经使用提花机,可以织出精美的绫锦。

  (学生出示两汉时期丝织品的图片)

  学生:贵族们吃的除了山珍海味外,还有萝卜、芹菜、韭菜等蔬菜,因为两汉时期已经有了这些蔬菜品种。与老百姓不同的是,贵族们吃的蔬菜是当时市场上见不着的反季节蔬菜,是温室栽培的。因为两汉时已经有用温室栽培蔬菜的技术。这属于世界首创,比欧洲早1000多年,当然一般人是吃不到温室蔬菜的。

  学生:贵族们应当是席地而坐,旁边的家具也应当比较矮小,因为汉代还保持着席地起居的习俗,成语“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这一习俗而来。

  教师:大家的建议真令我惊讶,看来大家在课前,不但对教材作了仔细阅读,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找到了许多其他有用的信息。我为大家的方案感到骄傲,你们真行!

  其实大家今天提出的这些方案,很多都反映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从中我们应该发现:两汉时期农业生产已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城市也相当繁华,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地位。那么,造就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汉代的统治者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光武帝等人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学生:科技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学生:还有水利的兴修、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也是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师:对!正是这些原因,造就了两汉经济方面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值得我们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

  学生天地:

  课前学生阅读以下书籍中有关两汉经济的内容:《秦汉史话》、《秦汉社会文明》,或上网点击“百度搜索”网站,输入“两汉经济”搜索有关的文献资料;点击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站搜寻有关的文物资料。

  背景资料:

  汉武帝和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西汉元封二年(前1XX年),武帝征发数万人修筑瓠子堤,并亲往工地视察。使河水复归故道北行,此后80年间未再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明帝于永平十二年(69年)令王景和王吴率几十万人,在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利津)海口决通壅积,疏浚河道,十里立一水门,控制水流量,终于使河、汴分流,消除水患。

  耦耕和耧车

  这是1971年在陕西米脂出土的一方东汉画像石。图上农民正驱赶二牛耕地,这就是所谓“耦耕”,也就是二牛抬杠。除了二牛抬杠,东汉时也已出现了一牛挽犁,比二牛抬杠的耕作效率更高。图的右上方是犁壁。

  西汉时发明的一种先进的播种机械。我国早在战国时已有播种机械。汉武帝时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同时能播三行的三脚耧,一人牵牛,一人扶耧,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接车一天能播一顷地。汉代三脚耧复原模型,现陈列在北京国家博物馆。

  两汉时期北方的面食

  两汉时期北方普遍种植小麦,把小麦磨成面粉做成面食。当时的面食都叫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水煮而食者为汤饼;笼蒸而食者为蒸饼,蒸饼就是馒头。在中国的饮食史上,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代。

  利用温室栽培蔬莱

  《汉书》卷89《循吏传》载:“竟宁(前33年)中……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气乃生”。所谓周室,指的是不透风的密室;蓄火,意为日夜燃烧不起焰的火。这是我国温室栽培的开端。

  炼铁的燃料开始使用煤

  1958年至1959年发掘的河南巩义铁生沟西汉冶铁遗址,发现有煤和掺杂了泥土、草茎的煤饼,说明当时煤已被用来炼铁。

  杜诗发明水排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汲县西南)人,(建武)七年(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具,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杜诗传》)。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

  提花织机

  提花织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绒圈锦,表明当时的提花设备已经相当复杂,技艺非常高超。汉宣帝时,河北巨鹿陈宝光的妻子曾使用一种由120镊牵动120条经线的提花机,能织出精美的蒲桃锦和散花绫。

  武帝五铢钱

  直径2.3厘米左右、重约3.5克。汉武帝实行货币专铸政策,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令丞负责在京师铸造五铢钱,所铸货币轮廓较深,文字有小篆气韵,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五铢钱自汉朝启用,至隋朝历时700多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汉代的都城长安和洛阳

  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墙周长25.7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十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非常宽广。城内布局整齐。商业区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班固形容长安的繁华说:人不得顾,车不得旋。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东15公里。城址较长安为小,城墙周长14.5公里。全城有12座城门和24条街道。城市繁荣,商业发达。

  长信宫灯和博山炉

  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长信宫灯”设计制作十分精巧,可以拆卸,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随意调整灯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宫女头部可以拆卸,体内空虚,右臂与烟道相通,蜡炬的烟被容纳于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博山炉”是一种用来熏香的钢炉,高26厘米,炉座用透雕方法通座雕满幡龙纹。炉身的上部和炉盖铸出一层层高低起伏的山峦,在山峦之间还铸有猎人和奔驰的野兽,构成一幅生动的群山行猎图案;炉的通身还用黄金铸出美丽的纹饰,更显得光彩夺目。

  武威铜奔马

  1969年在武威雷台东汉晚期墓出土。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或马超龙雀,造型上着意表现马的动态,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踏在飞燕上,飞燕回首惊视,衬托了骏马超越飞燕的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具有了一种虚空飞驰的气势。雕塑者将高超的写实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谓是非同凡响的旷古之作,是古代雕塑中的稀世珍宝。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8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了解

  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

  体会

  “两汉盛世”名不虚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综合归纳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理解分析认识升华

  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辩证观点

  两汉经济的发展与400多年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民族自豪感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成就,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教学重点 两汉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两汉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各出现了什么局面?(启发学生回答)

  a、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

  b、东汉初年,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

  2、过渡讲解:由于两汉初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使得当时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请看66页“导入框”的内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指导学生阅读66-67页“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和“动脑筋”内容,思考回答: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产生了什么效果?

  a、汉武帝治理黄河。由于黄河水患影响了财政收入,汉武帝改变态度,亲临黄河督工,命令随行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此后,黄河80多年无大灾。

  b、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变成良田,并维持黄河800多年不改道。汉朝农民为兴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教师接着指导学生根据67页“汉代牛耕图”和“耧车”图,回答:

  a、牛耕在什么时候出现?(春秋后期,那时要用三个人驾驭两头牛拉犁耕地。)

  b、西汉的牛耕有了什么进步?(已装上“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提高了效率。)

  1.1 耧车起了什么作用?(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1.2 当时农作物品种怎样分布?(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广泛种桑麻。)

  3、教师过渡讲解:随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欲知其究竟,请阅读67-68页“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组织学生结合彩图20“西汉锦袍”和67页“马王堆素纱衣”、68页“文献资料·后汉书摘录”以及37页“自由阅读卡·铁氏三兄弟”和70页“自由阅读卡·汉代炒钢法”,讨论回答问题:西汉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地表现在哪些行业?有哪些成就领先于世界?

  a、丝织业,使用提花机,产品精美,为外国人叹服。

  b、钢铁冶炼业,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1000多年,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冶炼质量。炒钢技术是在西汉中期发明的,欧洲到18世纪中期才会使用它。

  2、组织学生根据70页“活动与探究3·议一议”:你怎样看待日本发现“汉委奴国王”金印这件事?

  a、史书的记载与真实的文物完全一致,说明了我国的历史书籍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b、可以肯定,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和日本的交往已很密切。

  3、组织学生根据70页“活动与探究2·找一找”:两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犁壁、耧车、水排、炒钢法等。)

  4、过渡讲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而商业的繁荣集中反映在当时的首都长安。请看68页“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1、让学生根据69页“动脑筋”:你怎样看待两汉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

  a、有些是对的。如,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民宅内必须种树等,都有利于保护环境。

  b、有些是错的。如,限制市场贸易的时间,就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2、指导学生观看69页“长安平面图”和“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a、长安的宫殿是哪两座?(未央宫、长乐宫)

  b、它们的面积大约占了全城的几分之几?(三分之一)

  c、长安的街道有什么特点?(笔直宽阔,两旁绿树成荫,还有比较完备的排水沟和下水道)

  d、长安的商业区叫什么?(东市、西市)

  e、它们为什么在城的西北角?又为什么用墙围了起来?(汉朝统治者采取抑商政策,所以不把商业区设在市中心。用墙围起来,是为了严格管理。)

  3、学生讨论回答:汉武帝怎样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a、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b、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按纲要信号讲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填写“汉朝主要经济成就”表:

  农业

  手工业

  水利(治黄河)

  工具

  耕作

  作物

  丝织

  冶铁

  汉武帝

  汉明帝(王景)

  犁壁

  耧车

  二牛抬杠法

  水稻、小麦

  桑麻

  提花机

  素纱衣

  水排(杜诗)

  炒钢法

  3、学生当堂完成64页“练一练”:应选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4、布置课后作业:新学案43页[自我测评](必答);新学案90——92页[一、单项选择]6、9、14、16、17、19页(必答);[四、想一想]和[五、知史识图](选答其中一题)。

  5、提醒学生预习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9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重点突破

  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汉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进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胜。

  ●教学难点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难点突破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2.图示讲解法。这一课涉及到一些农具名称、手工业生产工具名称。因时间久远,学生平时接触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教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3.归纳法。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知识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4.讨论法。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用讨论法。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教具准备

  电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导入: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导入框中的内容。“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黍禾,衣裳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赞颂汉武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引泾水注入渭水,灌溉田地45万亩。从这里不难看出,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两汉时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哪些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那时的手工业、商业也很繁荣,城市兴旺。这节课将带你回到汉代,看看那时的繁荣景象。

  [导入语例示二]

  (教师挂“秦汉关中水利图”)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看这张“秦汉关中水利图”。图中连接泾水和渭水的这个水利工程叫白渠,是汉武帝时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的,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灌溉田地达45万亩。对关中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班固在《汉书·沟洫志》里记载当时百姓得其利而歌其功曰:“……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代,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都为汉王朝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本课的第一个问题,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板书]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的兴修

  [教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教师过渡]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教师引导]除了治理黄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设?

  [教师补充]除了白渠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如:漕渠、成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教师可指图讲解)

  [板书]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

  [教师讲解]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受破坏的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 ,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的表现。他们采取的措施,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一点的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一个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内容,说一说,田

  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汉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板书]2.农具的改进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第一子目里第二段小字内容,把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全找出来。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下农具的改进:

  [板书]耕作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

  播种工具:耧车

  [教师讲解](用模型演示或图片显示,不具备条件的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西汉时犁、镢、铲、锹、镐、锄、镰、耙、刀等铁农具已广泛使用。铁犁有大中小之分,以适应不同的土质和耕作条件。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方出现了铁犁壁。犁壁能翻土成垄,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这一农具的出现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牛耕是当时普遍的耕田形式。武帝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协作。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个控制犁的深度。到西汉末年,牛耕技术又有改进,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时用牛鼻穿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控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耧车也是赵过发明。耧车是播种机械,有三个铁制耧足,同时播三行,所以又称三脚耧。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效率很高。使用这种耧下种,深浅一致,行距均匀,利于作物生长。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农作物的种植,并用板书表示出来。

  [板书]3.农作物的种植

  [教师引导]课本上提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请同学们想一下,种桑、种麻是为了什么?

  [教师引导]养蚕可以收蚕丝,丝可以制成丝织品,麻可以织布。而丝织、麻织都属于手工业的范畴。那么广泛地种桑种麻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

  [教师过渡]桑、麻的广泛种植确实可以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麻织业的发达,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发达。那么,汉代的手工业除了纺织业以外,还有哪些部门?发展水平如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问题“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第一段的内容。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板书]工具先进:提花机

  织技高超:花纹精美

  染技非凡:色彩多样

  [教师讲解]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惟一种桑养蚕的国家。

  1972~1973年发掘了长沙马王堆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年(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有纱、罗、绮、锦、绒等,汉代已有者大多有之,简直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汉代的冶铁技术。还是请同学们看书。在中间找出汉代冶铁业进步的表现。

  [板书]2.冶铁技术的进步

  [板书]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铁农具数量增多、钢材制作兵器

  [教师讲解]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其用途是水力鼓风。

  水排鼓风与过去的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比较起来,具有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量的优点。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水排的工作原理,以加深印象。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的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过渡]关于汉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我们先讲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图示:

  [投影显示]

  同学们,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前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

  [板书]三、商业的兴盛

  1.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不是讲商业兴盛吗?怎么课本上的标题是“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板书怎么又写出“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与商业的兴盛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不要着急,请先把课本上第三个子目的内容看了,你就会明白一些,如果再联系前面我们学过的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背景,你就会明白一大半了。如果老师再讲解一下,你就全明白了。

  [教师提问]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到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即大一统实行的必要性)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经商。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 ,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教师过渡]同学们请看一下汉代商业兴盛的第二个表现是什么?

  [板书]2.城市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找出两汉城市繁荣的表现。

  [教师讲解]我们以课本上提供的“西汉长安平面图”为例,来看一下汉代城市的盛况。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墙周长25.7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十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非常宽广。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有居民区,布局整齐。商业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下面我们具体看图,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当时先建宫殿(先建长乐宫,又建未央宫),后建城墙以及地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城的平面成不规则形状。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西市南叫桂宫,东市南叫北宫,长乐宫的北面叫明光宫。长安城墙用黄土筑成,高10米以上,上窄下宽,墙基宽16米。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洞。各宽八米,可容四辆车通行。城内主要街道,都与城门相通。当时街道两侧都植有树木。商业区是西市和东市,商业活动和手工业作坊都集中在这里。表明了汉代特有的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氛围。

  我们再以“东汉市集画像砖”为例,来看一下两汉的商业活动具体情况。这个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周村,砖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砖右端是市楼,楼内题“市楼”二字。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市门。楼下端坐二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列肆坐售的,有讨价还价的。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教师引导]除了我们上面讲过的以外,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请同学们讨论之后,亮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汉武帝时,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遭受洪灾。武帝下令治理黄河,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学生回答]有,白渠。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田蚡是为了个人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田蚡在阻止汉武帝治河时的理由是“江河之患是上天的事,不要以人力强行堵塞,强行堵塞未必顺从天意”。所以迷信的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

  [学生回答]种桑是为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学生回答]汉代的丝织业和麻织业发达,由此反映了汉代的手工业也是发达的。

  [学生看书]……

  [学生列举]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和万紫千红的色彩。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学生回答]城市的繁荣。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规模大: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

  布局上: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商业活动: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市场上商品繁多,有生产原料、工具,有日常用品,还有各种食品,望去令人眼花瞭乱。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这些规定太过于死板,买东西很不方便。另外,笼统地规定不分益鸟、害鸟都不得“弹射”,也不科学。

  答案二:这些规定很对,有利于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

  答案三:略

  [教师总结]我们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不能简单地用对与不对来概括。对于这些规定,我们应该看到它好的一面,比如保护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对商业活动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不利于商业的发展等。

  通过图片和资料的展示,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农业的发展一步步推导出手工业的发展,最后导致商业的繁荣。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类    别

  成    就

  农业

  兴修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南北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广泛种植

  手工业

  丝织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冶铁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

  <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10

  课题

  第14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课型 新授课

  学  习  过  程 二次备课 学习 目标 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主备人 李秀荣 老师的问题: 1、   通过学习,你如何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你能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来吗?(小组内讨论 2、   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试分析一下。 (三)拓展延伸 1、黄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害河”,两汉时期曾治理黄河取得很大成效;你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使它造福与人类? 2、看教材84页《西汉长安平面图》,联系你所在城市,比较一下,有什么明显区别?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类别

  成就 农业 兴修水利 汉武帝时期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耕作技术 牛耕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手工业 丝织品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冶铁业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 商业、城市 长安洛阳规模宏大,称东西二京,专门商业区叫市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的皇帝是 (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2、东汉时发明的水排,属于(  ) a. 农业生产工具  b. 灌溉工具   c. 冶铁工具   d. 纺织工具 3、两汉时期领先世界的技术有 ①水排 ②钢材制作方法  ③瓷器的发明 ④发明铁农具(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六)完成同步训练 (七)预习14课 执教人 审核人 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备课 时间 .11、26 难点 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上课 时间 .11、30

  学  习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课前准备 小组检查预习案的完成情况,记录分数。 教师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作为二次备课的依据。 二、导入新课: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三、自学指导:阅读课 81-84本完成以下内容 1.汉朝下令治理黄河的皇帝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东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_______。 3.发明水排的是______的______。 4.我国古代,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_________。 5.汉武帝规定全国统一铸造____________________。 6.西汉的都城__________和东汉的都城___________,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 7.西汉长安城里专门的商业区叫_________。 8.列举两汉时期两项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 (二)合作探究 学生解决的问题 1、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是怎样对黄河进行治理的?在当时有何意义? 2、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又有哪些世界领先的成就? 3、商业的繁荣:  (1)汉武帝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课本内容简要叙述一下汉代东西二京的情况。(组内讨论) 教后记:  

  淄川二中初一级部   历史    导学案  no.21

两汉经济的发展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思想方面: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新成就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XX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 (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XX年。

  (2)耧车 (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 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粮食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

  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5.桑麻的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三、手工业的兴盛

  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冶铁业的发展

  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2.冶铜业

  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

  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四、繁荣的东、西二京

  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成就,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并总结哪些是新成就。

[!--temp.footer2--]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