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漫游诗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微信扫码分享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通用7篇)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篇1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XX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2、指南针的应用(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出示《司南》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3、火药的应用(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二、史学成就《资治通鉴》取名的由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史学上的“两司马”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三、宋词出示宋词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作品,鉴赏并概括其特点:派别       词人    代表作品     风格    婉约派    李清照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豪放派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慷慨激昂,气势豪迈。辛弃疾 四、元曲(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学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五、绘画(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讲述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时,可指出风俗画通过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六、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七、小结(略)八、作业:课后作业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篇2

  点击::第一范文 课件附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

  通过此期文化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过程与方法

  截取《上下五千年》宋元文化部分史学、文学、艺术等资料片,丰富与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法、师生讨论法、比较法、歌诀法等完成教与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其他文化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祖国灿烂文化的骄傲感。

  ●设计思路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案:

  ↘重点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与元曲”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在“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这一重点内容上,教师搜集有关司马光的小故事,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分析该作品出现的背景、注意与《史记》的纵向比较,突出编年体的特点。

  在“宋词与元曲”这一重点内容上,加大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知能力,强调学生对作品要多读,通过朗读原作,领会作品风格。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教师将反映此时代特征的相关作品加以综合比较,帮助学生感性认识这一观点。以此突破这一难点。

  ●教与学方法

  ↘提问法

  ↘答疑法

  ↘讨论法

  ↘歌诀法

  ●教学资源

  ↘光碟《上下五千年》宋元部分:史学、宋词、元曲、《清明上河图》。

  ↘资料司马光小故事、部分宋词等。

  ●板书设计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司马光,战国五代编年忙。

  二、宋词和元曲

  1、辛弃疾、李清照;宋苏轼,三词佼。

  2、元关汉卿《窦娥冤》,斥地又骂天。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末东京繁荣景。

  ●--

  教学过程

  提示或建议

  ↘复习提问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成就

  ↘导入新课

  宋元时期,我国不仅科技成就突

  出,史学、文学、艺术等成就也

  光彩夺目。

  ↘讲授新课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板书)

  (问题)1、《资治通鉴》的作

  者?生活的时代?

  2、《资治通鉴》的内容?

  3、《资治通鉴》的体裁、

  特点及价值。

  (板书)《资治通鉴》司马光,

  战国五代编年忙

  同学们对司马光应该非常熟悉,

  谁能讲讲他的小故事?

  我们前面还学习了司马迁,(问

  题)这两人如何区分?

  (教师补充)纪传体是以人物为

  中心编写;编年体是以年、月、

  日等时间顺序编写,就象我们的

  历史课本编写体例一样。

  (教师讲述)《资治通鉴》是一

  部继《史记》以后我国著名的史

  学巨著

  (问题)为何在北宋时期出现这

  一巨著?

  (教师讲述)北宋王朝与少数民

  族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

  势。加之北宋国内出现的一系列

  困难,促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

  把目光投向历史,通过总结历史

  上的经验教训,以为当世统治者

  借鉴。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

  根本原因。

  (教师讲述)司马光写作《资治

  通鉴》态度非常严谨,(举例)

  他40多岁时开始编写《资治通

  鉴》,为了尽快完成编写工作,

  他取来一块圆木,用工具把圆木

  刮得光光亮亮,当枕头用,每当

  疲倦极了的时候,他就在木枕上

  小睡一会儿。如果一翻身,头便

  会从木枕上滑下来而惊醒。只要

  一醒,司马光又马上开始编写工

  作。

  司马光给这这个木枕取了一个

  名,叫“警枕”,意思是:警惕

  自己,加紧编写《资治通

  鉴》,终于在司马光去世的前

  两年,一部贯穿古今的编年体通

  史巨著《资治通鉴》完成了。司

  马光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

  鉴》的部分残稿整整堆满了两间

  房子,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

  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问题)从中你可以看出司马光

  的哪些品质呢?

  (教师讲述)《史记》、《资治

  通鉴》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

  作品,主要是因为他们都能秉笔

  直书,客观地记述和评价历史,

  如司马迁,能够直言汉武帝好大

  喜功的过失,能将陈胜放在世家

  的高位,司马光能客观评价历朝

  皇帝,不因他是宋孝武帝而对他

  的昏庸腐朽避而不谈,正因为如

  此,他们的作品才能够熠熠生

  辉,成为史学界典范作品。

  (练习)

  1、同学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按

  照年代先后顺序编写的,这叫

  “编年体”,下列在编写体例上

  与历史教科书类似的是(   )

  a《资治通鉴》b《史记》c《梦溪

  笔谈》d《诗经》

  2、某校初一年级的同学正在正在

  编排历史剧《唐太宗》,下列书

  籍可供他们参考的是(   )

  a《史记》b《汉书》c《资治通

  鉴》d《三国志》

  3、《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

  重合的历史时期是(   )

  a从黄帝到汉武帝b从战国到五代c

  从战国到汉武帝d从汉武帝到宋神宗

  4、判断题:《资治通鉴》是按

  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

  代的历史,将近500卷。(  )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不仅史

  学成就突出,而且文学成就也是

  一个璀璨时期。

  二、宋词和元曲(板书)

  1、辛弃疾、李清照;宋苏轼,三

  词佼。(板书)

  2、元关汉卿《窦娥冤》,斥地又骂天(板书)

  (问题)请对比分析辛弃疾、李

  清照、苏轼三人在词的风格上的

  异同?

  (练习)请仔细品位下面三首南

  宋时期的诗词,请你谈谈,这三

  首诗词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由

  此,你发现文学作品与社会有什

  么关系?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

  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

  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西江造

  口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

  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

  阙。”

  ──岳飞《满江红》

  (教师讲述)这三首诗词,都体

  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毛泽东

  曾讲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

  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

  头脑中的产物”。因此,文学、

  艺术的发展的确是以经济和政治

  为基础的,没有宋金对峙和金兵

  南下,就不会有辛弃疾、陆游、

  岳飞诗词中对祖国山河分裂悲痛

  等内容,如果没有元朝封建统治

  者的黑暗,就不会有《窦娥冤》

  剧本,没有北宋东京的繁华,便

  不可能出现张择端《清明上河

  图》这幅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

  品,所以,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

  繁荣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

  切相关。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板

  书)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

  末东京繁荣景(板书)

  (练习)

  1、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

  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

  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

  名画应是:(    )

  a《天王送子图》b《洛神赋图》c

  《清明上河图》d《步辇图》

  2、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

  以一位元朝最著名的书法家的名

  字命名了水星环行山,以纪念他

  对人类文化史上的贡献,这位元

  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   )

  a黄庭坚 b柳公权 c赵孟頫

  d颜真卿

  ↘巩固小结: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创造了继

  隋唐之后的中华文明史的又一个

  高峰,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一时期

  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呢?之

  一:此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繁

  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

  的交流加强。之二:继承了隋唐

  文化之三:吸收了外来文化之

  四: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

  勤劳动等。之四:各民族人民的

  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学生观看资料片《资治通鉴》

  学生回答:1、司马光,生活在北

  宋。

  2、这部书按年代顺序,

  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

  300卷。

  3、《资治通鉴》是一部

  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全书取材广

  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

  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提示,从两人所处时代、所著

  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特点等加以

  区分。

  生答:

  人物

  司马迁

  司马光

  时代

  西汉

  北宋

  著作

  《史记》

  《资治通

  鉴》

  著作内容

  从传说中的

  黄帝到汉武

  帝

  战国到五代

  著作体裁

  纪传体通史

  编年体通史

  著作特点

  文笔简洁、

  语言生动

  取材广泛,

  叙事明晰,

  文笔生动

  生答:勤奋、持之以恒、严谨

  生答:1、a 2、c3、c4、╳

  这四道练习题从《资治通鉴》的体

  裁、内容、与《史记》的比较、卷

  数等基础知识着手,着重训练学生

  的快速反映能力及基础知识的灵活

  掌握能力。

  生看资料片《宋词、元曲》

  生朗读教材p72页词《念奴娇·赤

  壁怀古》

  教师提示:从三人生活的时代、经

  历、来理解三人词的风格与特点。

  生答:

  姓名

  时代

  经历

  特点

  苏轼

  北宋

  经济繁

  荣,家

  境优裕

  气势豪

  迈、雄

  健奔放

  李清照

  两

  宋之交

  开始生

  活稳

  定;后

  流落南

  方

  风格委

  婉、感

  情真

  挚、清

  新自

  然;后

  期渗透

  了忧伤

  感情

  辛弃疾

  南宋

  曾参加

  抗金斗

  争,立

  志恢复

  中原

  风格豪

  迈,倾

  吐了对

  山河分

  裂

  的悲痛

  生答:爱国,收复河山

  学生讲述《窦娥冤》故事梗概。

  生看资料片《清明上河图》

  学生对照《清明上河图》摹本想象

  口头作文,北宋东京一日游之感

  学生概述宋四家: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教师强调书写正误。

  学生概述元朝最著名的画家及书法

  家:赵孟頫

  生答:1、c  2、c

  生熟读4句歌诀:

  《资治通鉴》司马光,战国五代编年忙

  辛弃疾、李清照;宋苏轼,三词佼

  元关汉卿《窦娥冤》,斥地又骂天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末东京繁

  荣景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篇3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课程目标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沈括和《梦溪笔谈》、郭守敬和《授时历》。探究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形象思维能力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泥活字,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

  ⑵分析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能力。

  ⑶指导学生观察本课中的有关插图、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学习的习惯和依据史料获得历史信息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对四大发明的介绍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⑵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活字印发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课前准备

  ⑴师生收集、查阅、整理、宋元时期科技信息。

  ⑵制作powepoint课件。

  ⑶准备印章一枚。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悠久绵长,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是什么?(学生答略)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正文部分:

  一、 活字印刷的发明和传播

  师:四大文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问题解决了,大家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本是怎么印刷的吗?(学生思考)

  生:(扫描、静电复印、胶印、油印)

  师:这是现代印刷手段,那么一千多年前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传播文化呢?(学生思考)

  生:手抄。

  师:对,那么手抄有什么缺点呢?(学生思考并作答)

  归纳:费时、效率低、易抄错漏抄。随着文化不断发展,抄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这为印刷发明提供了客观要求。

  师:请同学们拿出印章,沾上墨,在纸上印出汉字。

  师:印章和石刻长期使用又给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启示。雕版印刷应运而生。(有条件地方可播放录像)提问: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学生思考)

  生:唐朝《金刚经》。

  师:雕版印刷比手抄方便许多,一次可印几百上千本。但大家知道它有什么缺点吗?(学生思考并作答)

  生:费时费工,发现错别字需整版重新雕刻。

  师:对,如宋太祖时刻印《大藏经》,花了XX年,雕版达13万块,因此,印刷术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北宋时平民毕升在世界上首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出示毕升画像)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体会发明创造性的艰辛。然后提问:活字印刷有哪几道工序?和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创新”表现在哪里?

  生: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创新”表现在突出两个变:⑴变死字为活字,⑵变死版式为活版。

  师:活字印刷是印刷品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提高了印刷效率,,但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未能大力推广。直到元朝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才大力推广。

  师:结合地图讲述活字印刷传播情况,十四世纪传入朝鲜、日本。十五世纪传入欧洲,这里突出1456年用活字印成第一部活字印本《圣经》比中国晚了四百年,关于意义可联系世界史进行讲述。然后师生一起总结活字印刷发展经历:手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木活字—铜、铅、锡活字。

  二、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

  师:说到指南针,先讲一个小小的故事。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修阿房宫时,宫中有一座门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门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人们除了知道磁石吸铁,还知道磁石能够指示方向。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然后教师可提出如下思考题:⑴司南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样原理制成的?⑵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为什么会在北宋很快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有何作用?(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共同完成上述问题。第一个问题由学生答,第二问在学生答后教师进行归纳。)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航海业迫切需要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于是指南针应用于海上。北宋时还只是“阴晦则观指南针”。到了南宋,则是“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可见,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

  指南针被人们赞誉为“水上之友”,它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古代中国不但有纷呈异彩的冷兵器,而且也最先跨入火器国家行列。

  三、 火药的应用和传播

  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它有哪些作用?

  生:道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的,它用来制造鞭炮、弹药、开山、采矿。

  师: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指导学生看图突火枪(说明它的原理),指出突火枪是古代的一种用火药发射弹药的竹管射击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火枪、火炮的鼻祖。

  活动与探究:金元时期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略)

  师:火药是怎样向世界传播的?

  生:13—14世纪随成吉思汗西征传入阿拉伯国家,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师:思考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贡献?

  (建议:和学生共同探讨四大文明对人类贡献后,打出英国科学家培根的精辟论述,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再联系当前实际,阐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师:  大家知道活字印刷是怎能样流传下来的吗?(如学生不知,教师告诉学生:活字被沈括的侄子辈所得,引起沈括的注意并记录下来。)

  四 、沈括和郭守敬

  师:指导学生看书,同时注意归纳他们的主要成就。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补充)最后

  思考 :宋元时期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继续发展;第二,宋元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小结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已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高峰。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评价策略

  个人档案法  自我评价法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篇4

  点击::第一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了解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讨比较分析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

  回忆已学有关火药的知识,了解火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的震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设计思路

  1、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图书馆、网上多渠道获取信息,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及向世界的传播,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的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2、教法选择

  教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阅读指导法

  学法:阅读、讲述、归纳、动手实践、分组讨论法

  3、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

  (1)自制活字印刷品、指南针的材料。

  (2)复习本章前面四节课和第一章第七节、第八节隋唐文化的内容,尝试探究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3)布置学生搜集与沈括、郭守敬有关的故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有两大壮举,其中之一就是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欧洲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远洋航行,1497年-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会不会迷失方向?为什么?” 2、“指南针是哪国人民发明的?” 3、“指南针是我国人民在什么时候发明并应用到航海上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和北宋时期,我国人民分别发明了什么印刷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67页第二段并回答问题。

  2、想想看,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既经济,又省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议把课文70页“动动手”的活动在此时进行,既可以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并有助于理解学习的内容。

  3、后来活字印刷术又有什么发展?王桢还有什么贡献?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4、请同学们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

  5想一想,印刷术在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第一段并回答。

  2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它有哪些缺点?

  多媒体演示司南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

  3指南针是何时出现的?有何优势?除用于航海外,还可用于哪些方面?它是怎样传入欧洲的?

  多媒体演示指南针的模型及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学习的习惯和依据史料获取信息、学习历史的方法。。

  4中国是火药发明的故乡古人是如何发明火药的?火药有哪些用途?它是怎样传人欧洲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第二段并观察与思考题相关的插图回答问题。

  5、宋元时期,主要有哪些火药武器?

  多媒体演示“突火枪、火箭、火炮”。

  教师补充: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步枪、火炮的鼻祖。火器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战术革命。它首次把化学力量和单兵战斗结合起来,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

  6、想想看,金元时期的火箭和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导入框中的发射图和文字材料分析问题。

  7、三大发明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

  标志性的成就,但它们都是在宋元时期发明的吗?

  教师补充:三大发明有一个历史过程,宋代只是最后完成和发展。

  三、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其意义

  多媒体演示培根、马克思有关四大发明的观点,以便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四、沈括和郭守敬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与沈括、郭守敬有关的故事,课上由2~3人讲述,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沈括、郭守敬的科学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引导学生回忆宋元的历史发展,得出: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等等,都是宋元时期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从中体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巩固练习: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问题1并回答:不会,因为船上装了指南针。

  回答问题2:中国人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掌握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基础知识。

  学生根据课件提示尝试自制活字印刷的过程,然后分组讨论研究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得出答案。

  雕版印刷的缺点:费工、费时、雕好的版片需精心存放,占大量房舍,发现错别字需整版重新雕刻,这些缺点促成了印刷术的改进,所以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历史的需要。

  活字印刷的优点:突出两个“变”字—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学生回答:木活字、套色印刷以及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等;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学生回答: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传播极广,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回答:战国时期我国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回答:由铜盘和磁勺两部分组成;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缺点:体积大,磁性小,转动不灵活,没能广泛使用。

  学生在阅读观察的基础上回答: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事业;其优势是体积小,磁性大,转动灵活,便于广泛使用。

  指南针的其它使用方法:军事、生产、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航空、探险、勘探、旅游等。南宋时,与中国在海上频繁贸易的阿拉伯人把指南针带到近东地区,约十二世纪下半叶指南针传入欧洲,促成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北宋广泛用于军事,南宋管形火器的出现。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火药的用途:制造鞭炮、制作武器弹药、开山修路、开采矿山等等。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的。

  学生回答:突火枪、火箭、火炮

  回答:金元时期的火箭和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火箭向前、升空。

  学生回答:不是,此前还有雕版印刷、司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学生活动:课上由2~3人讲述沈括、郭守敬的故事,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沈括、郭守敬的科学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预期效果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以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影响为突破点,将中国史融入世界史中,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起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体验自制泥活字、排版、印刷工序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亲身感受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观察本课中的有关插图,阅读相关的历史材料,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学习的习惯和依据史料获取信息、学习历史的方法。

  大家动脑筋,观察、阅读导入框中的发射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并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引导学生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从教科书、材料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以有效的突破难点。

  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回忆已学知识,便于学生从前几课中提取有效信息,把握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 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 文化成就,包括史学 宋词及杰出的词人 元曲和关汉卿 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 元曲 绘画 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是本课的重点子目。难点是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三、教学准备 搜集历史典故 著名词人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或听或唱或读一首词,。教师讲解: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不仅如此,宋元时期的史学 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授新课 (一)宋词和元曲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了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生: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等。显示苏 李 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 赤壁怀古》 《如梦令》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要求学生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 辛词豪迈奔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师;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生:(略)师:从《窦娥冤》里,可以看到关汉卿的写作风格怎样?生: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鞭鞑黑暗势力。(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都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能讲讲与他有关的 历史故事吗?生:(略)    师: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孩子,长大后致力于史学的研究。元丰七年,著成《资治通鉴》一书,前后共19年。同学们知道书名的来历吗?(参阅课本77面小字内容)生:(略)师: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生:学生可直抒己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总结,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的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的严谨治学精神。  除文学  史学之外,宋元时期的绘画 书法等艺术也成就斐然。(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 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生:(略)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略)师:元朝的赵孟也是 著名的 书法家。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活动探究:请你从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中选择一种字体,写一句你最欣赏的哲理名言。自由书写成果展示教师评价   三、教师总结: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篇6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课程目标: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 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

  正文部分

  一、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

  生:司马光。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学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刚才 两位同学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 (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总结,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提供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 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严谨治学精神。

  动脑筋:思考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活字印刷经济又省力?

  二、宋词的杰出词人

  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

  生: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用幻灯打出三人头像,介绍他们生平)

  (用多媒体讲述三人作品及特点)多媒体显示苏、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  赤壁怀古》、《如梦令》及《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要求同学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辛词豪迈奔放(豪放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婉约派)。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

  幻灯: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可参考本单元活动课)

  教师作总结: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

  生:(略)

  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师: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幻灯: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从东汉至宋元时期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总结: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评价策略

  个人档案法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篇7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认识宋词及三位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欣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繁荣的都市街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和元代书画家“赵孟頫” 。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图文情境,加强课堂的热烈气氛和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比较法、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

  难点: 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或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提问: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你知道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吗?

  展示《宋元文化》课件。 学生欣赏音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意图:通过歌曲激发情感,回答教师的提问,让学生在视听情境中感受宋词的魅力,并在情感体验上与本课内容相联,顺势导入新课。

  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教学条件。

  [新课教学]

  一、史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引导学生阅读漫画司马光砸缸

  提出问题: 司马光写了一本什么样的书?

  多媒体展示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图片

  “史学双璧”提问:对《资治通鉴》的称誉,还有一部能与之媲美的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位以司马为姓的史学家,你们大家知道是谁吗?

  由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持编写了一部多达294卷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史记》

  比较一下《资治通鉴》和《史记》在编写体例、内容、记述的历史阶段方面有什么异同?  意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资治通鉴》来了解编写此书的目的“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依据:回顾以前的知识;回忆的学习方式主要为本课内容学习作对比,即突出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不同。

  二、文学:宋

  词和元曲

  ——学生宋

  词赏析会

  表演朗诵词人的代表作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查找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词人的风格?

  1.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

  2.辛弃疾发扬豪放派风格

  3.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教师提问:为什么每位词人抒发的感情又不同呢?

  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学生采用分组活动形式,将全班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词的鉴赏者,由学生介绍其代表作品。

  分析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

  意图:将教材主干知识和学生课外收集的相关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叙说传递给全班同学。有利于突破重点。

  依据:有学生自主的收集资料,让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与群体合作获取的,有更深刻的经历体验。

  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选择典型事例来突破重点。

  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让学生自我提高能力。

  三、艺术: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艺术殿堂的欣赏。

  教师及时用多媒体播放出事先准备的《清明上河图》视频,让学生做导游。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如果你就是一个小导游,你将怎么给游客介绍繁华的汴京景象。

  张择端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传世的精品,除了他画技高超,善于观察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东京城那样繁荣的景象,张择端能创作出这样真实、精美的作品吗?

  (多媒体展示赵孟頫的几幅作品) 学生充分参与。画面从右端开始,依次展现了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酒楼,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气氛热烈达到高潮。全画浑然一体,宛如一首宏伟而又和谐的交响乐。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两宋绘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绘画这样的文艺作品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发挥多信息源的优势;同时通过问题深化主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依据: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赏析作品,了解作品反映出的历史深层次的内涵。

  宋朝书法

  教师一边继续播放《宋四家》的书法作品。

  学生鉴别和欣赏,学生相互交流,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意图:在活动中让历史与现实交融,让思维与情感在无形中深入,激发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

  [布置作业] 总结拓展与升华——表格梳理 从史学,文学,艺术三个方面,来填写表格? 思考回答问题,完成表格。   意图:通过课内作业的延伸,复习提高。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形成结构体系更容易理解与记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教学目标的掌握与巩固

  四、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板书)

  一、史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板书)

  二、文学:宋词和元曲

  1、两宋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三、艺术: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1、绘画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2、宋朝书法——“宋四家”

  五、设计说明与评价

  本节课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渠道,而让学生学会欣赏历史上出现的文学作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合作和探究等多种方法与途经,实现历史学习三维目标,从历史的角度来赏析中国古代的文化。我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此基本理念之上设计的。另外,本课设计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实现课堂与课外的完美结合,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6025115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