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设计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设计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设计(精选4篇)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学习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经过的地点;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课前导学】

  一、★走近历史,温故知新: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美丽的历史故事,请同学们完成系列成语填空,思考一下,这些成语都和丝或丝织品有关吗?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塞里斯),表达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印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就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成语填空: 千_____  万缕  、 锦_____ 前程 、   牛郎 _____ 女  、   衣 _____   还乡     、

  _____入扣     花拳 _____   腿

  二、预习检测:

  (一)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1.秦始皇派________北伐匈奴。西汉初期,无力抵御匈奴进攻,汉高祖采取______ 政策,把公主嫁给单于为妻。汉武帝相继起用______ 、_______ 等将领击败匈奴。

  ■2.呼韩邪单于率部归汉,汉元帝将宫女_______ 嫁给他。_______  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小字部分,思考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呢?完成下表:

  历史时期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填战或者和)

  战国时期 战

  秦 战

  汉高祖 和

  汉武帝 战

  汉元帝 和

  ◆4、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战争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和平则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是的。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中我们更多的愿意看到和平交往的方式,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华民族对外友好交往的情况,——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情况。

  (二)●  张骞通西域

  1、请看课文第81-82页“张骞通西域”子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范围:

  汉朝把_______ 和_______以西 ,包括今_______ 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阅读教材,完成《张张骞通西域简表》

  第一次 第二次 意义 启示

  时间 目的 结果 时间 目的 结果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统辖的开始。 体现了张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这些精神对我们今天来说仍是十分需要的。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公元前119年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三)三、         丝 绸 之 路

  ★1.请思考:“张骞通西域”与“汉朝与西域的关系”“西域都护的设立”“丝绸之路”之               间有什么关系?

  ■2、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 图, 请用彩笔描绘丝绸之路的路线,并在图上标出长安、河西走廊、敦煌、阳关、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等。

  (长安_______ 河西走廊 _______ 新疆 ______中亚    _______ 西亚 ______ 欧洲)

  ●3、议一议:丝绸之路作用?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书本内容)

  【课堂导学】一、展示预习成果:

  二、探究交流:

  ◆1、猜谜游戏:请同学们根据第一子目内容,迅速猜出老师的描述的人物。

  ○1、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他攻打匈奴,他英勇善战,“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他是谁?

  ○2、 汉朝初年,经济凋敝,匈奴是边境最大的威胁,他率兵出战,白登之围险些落入敌手,最后采用和亲政策,解决了边境问题,开启了和亲政策的先河,他是谁?

  ○3、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派他们攻打匈奴,他们战功显赫,被称为“帝国双璧,名将组合”。他们是谁?

  ○4、 他是匈奴单于,主动与汉朝和亲,并希望汉与匈奴“世世勿得相诈相攻”。他是谁?

  ○5、有这样的一首诗“汉武雄风载史篇,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是形容汉元帝时期的一位宫女,只身远嫁匈奴,使汉与匈奴出现了几十年的和平,她是谁?

  ▼2、时光隧道————回到汉朝,如果你是一名汉朝的商人到西域经商,要带去哪些商品,带回哪些商品?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西传,西方的汗血马、瓜果、佛教、音乐、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3、有一部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边谈论政事一边吃着葡萄、石榴,旁边还摆放着一壶茶。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个情节是真是假?为什么?

  ★4、丝绸之路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丝绸之路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吗?如果你成为申报代表团的成员,你将如何阐述你的理由以获得评审团的认可?

  ■三、试一试完成本课知识结构图: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课后导学】一、单项选择题:

  1.(•山东聊城)右图是“单于天降”瓦当。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2.(•黄石中考)对右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b.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

  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d.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3.(•山东威海)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开辟丝绸之路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昭君出塞   

  4.(•山东济宁)右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   )

  a.西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西汉的成都         d.西汉的河西走廊

  5.(•广东湛江)有人说:“XX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XX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XX年前,  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6.(•福建中考)“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

  a.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b.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

  c.密切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   d.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2.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此诗赞扬的是(    )。

  a.汉武帝的统一     

  b.张骞通西域

  c.昭君出塞   

  d.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二)在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这里有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魔鬼城,“陆地百慕大”——古楼兰……请你收集一些有关的材料,并加以联想,攥写一篇简短的《丝绸古迹寻访》。

  【学习感悟】: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中原王朝同少数民族的交往加强,和平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这条古老的商路见证了中华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与欧洲国家确立了友好往来的关系,今天我国的西部,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斗志、丰富的物质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更辉煌的明天。相信你通过中外历史知识的学习一定会有自己的感悟。请写出你的想法。

  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设计 篇2

  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下面是一篇关于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你们好!

  我选择说的课的内容是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 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 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1 、知识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 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中,要求使学生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习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习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习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 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习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四、“深度迁移 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 、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 、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习。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习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五)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还通过“学生历史学习观察检测表”(见附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附表:

  学生历史学习课堂观察检核表

  同伴姓名: 日期: 年 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设计 篇3

  一、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课本剧的编演,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开放交流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三、重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石榴、核桃、芝麻、葡萄、胡萝卜等图片),这些食品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是大家知道吗?这些好吃的东西可不是我们本地土生土长的,它们是在二千多年前,从遥远神秘的西域传过来的,那么大家知道西域在哪儿吗?又是谁开拓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的景象呢?请看第16课,这些疑问自然就有答案。

  环节一:预习检测

  教师:阅读历史材料,并能从中获取重要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出示知识填空)

  1、汉朝把          和         以西,包括今         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的地区,称为西域。

  2、汉武帝之前,由于道路的艰险和         族的阻隔,西域和汉朝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3、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是         关系,直接影响到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4、汉武帝时,派          两次出使西域。

  5、西域开通之后,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          产生了。

  环节二:体验探究,理解历史

  a、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1、西域这个古地名的具体位置

  请同学们看西域地图,找出阳关、玉门关,并说出和阳光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展示阳关和玉门关,并展示有关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就是著名的玉门关和阳关。据说当年西域的和田玉就是经此地传人中原地区,所以人们把此地称为玉门关,而阳关因在玉门关的南面而得名。“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著名的诗句已让人们了解到出了阳关和玉门关就将远别故土,进入西域地区了。

  2、在秦朝和西汉初期,西域就生活着许多民族,这些民族建立了许多国家。但这些国家和民族与我国中原的秦、西汉政权却没有直接往来。因为在中原与西域之间盘踞着一个凶猛、骠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匈奴四处征战掠夺,给中原与西域带来严重威胁。面对匈奴的威胁,地处中原的秦、汉王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幻灯片显示的《匈奴与中原王朝和战表》,请学生试试按表归纳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历史时期 中原与匈奴的关系

  战国 

  秦 

  汉 汉高祖 

  汉武帝 

  汉元帝 

  【过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决定采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匈奴问题,另一方面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汉使者,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夹击匈奴。一纸榜文,结果却引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件壮举,成就了一位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张骞。

  b、张骞出使西域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称赞他时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大屏幕展示)

  为什么翦伯赞称张骞为冒险家、外交家和战将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用史实来证明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完成我们的学案。

  1、 之所以是冒险家,是因为:

  (1)他会遇到匈奴的重重哨卡。

  (2)对于中原人来说,西域是一个遥远而又神秘,未知和荒凉的地区。大月氏的具体位置也无从知晓。沿途到处是荒漠,流沙,戈壁、恶劣的气候。

  (3)教师展示鸣沙山,月牙泉,火焰山,楼兰,雅丹地貌。从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当年西域之行的艰辛与苍凉。(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之所以是战将,是因为:

  匈奴XX年囚禁,始终保持汉节而不失。如:黥面。

  3、之所以是外交家,是因为:

  两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

  公元前119年

  成果:第一次出使,此行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XX年的经历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情况有所了解。

  第二次出使,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回到长安,他和他的副使相继出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足迹踏遍中亚、南亚、西亚各地。汉使最远到达罗马和北非地区。汉朝和西域建立了友好关系,双方使节、商旅来往不断。

  张骞出使西域有怎样的意义呢?

  展示:1、张骞出使西域路线。2、今天的地名。3、意义

  4、从张骞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精神?

  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通往西域的道路开通后,西汉王朝怎样保持道路通畅、为来往的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呢?

  (1)学生掌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的作用、意义。

  (2)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

  【过渡】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张骞用他的毅力、勇气和非凡的胆识踏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交往之路,从此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产生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

  编演剧,走丝路

  1、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个简单的课本剧。

  剧情:一队从长安出发的商队西去途中,一队从西域返回长安的商队在丝路上偶遇,两队在休息时聊了起来……

  要求:(1)表演严肃严谨。

  (2)表演内容包括各自所带的货物、行走的路线、商品销售的行情等。其他自定

  (3)使用道具:教师准备(葡萄、石榴、黄瓜、胡桃、胡萝卜、芝麻、纸、铁、丝绸等)

  学生设计并表演。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2、教师根据课本剧设问: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学生说完后,教师出示丝路路线图。)

  东西方交流的物产和技术有哪些?(学生回答)(出示东西方交流的物产)

  思考丝绸之路开通对于东西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对一个国家、社会来说,必须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吸纳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开放交流很重要,那么对于我们个人呢?是保守、封闭?还是开放、交流。希望在我们的班级同学之间也能建立起一座开放、交流的桥梁,让我们的班级更加和谐、进步!

  d、总结:自主探究,构建知识结构

  课文三个子目之间有什么联系?

  环节三:学以致用。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   )

  a、了解了沿途国家的情况                b、促进了西域各国经济的发展

  c、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d、解决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2、自20世纪初以来,极端宗教狂热分子,根据殖民主义理论,编造了一套“东突厥理论”,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并错误地称新疆为东突厥斯坦”,还号召新疆一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反驳这种错误观点。

  3、有一部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边谈论政事一边吃着葡萄、石榴,旁边还摆放着一壶茶。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个情节是真是假?为什么?

  4、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深深地湮没在历史的尘沙中,代之而起的是又一条横贯欧亚的现代化交通枢纽——欧亚铁路大路桥。那么我们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下,还能发挥作用吗?还有它存在的价值吗?

  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设计 篇4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 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 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1 、知识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 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中,要求使学生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习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习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习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 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习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四、“深度迁移 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 、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 、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习。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习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五)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还通过“学生历史学习观察检测表”(见附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60371155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