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经济和社会生活

经济和社会生活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经济和社会生活

微信扫码分享

经济和社会生活(精选7篇)

经济和社会生活 篇1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掌    握 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归纳概括 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

  分析判断形成观点 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联系比较解释现象 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历史,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用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它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殊国情

  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教学难点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         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         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胜利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抗争和探索的事例。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内容中,多数属于政治的、战争的历史事实。今天,我们要从经济方面回顾这段历程。(布置学生阅读99——103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相关事件、人名、企业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状元事业家张謇

  1           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 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b. 情怀: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

  c. 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

  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阻挠。)

  2           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是什么?(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在前面还学过张骞这个人物。“骞”与“謇”怎么区分?张骞是西汉出使西域的人物,他骑着马儿出塞西行,所以“塞”下以“马”换“土”[此处应板书讲解]。张謇考中过清朝的状元。状元者,必然擅长言语,所以“塞”下是“言”不是“马”[此处也应板书讲解]。

  张謇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为重,义无返顾地放弃了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炎黄子孙自己开办的民族工业,这些企业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缩影。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           板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简表》,组织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在书上找到答案加以标注,然后通过“接龙”式练习,理解之:

  时期 a b c

  特征 d e f

  原因 g h i

  a.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 萌芽                   e. 短暂的“黄金时代”   f. 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g. 在历史趋势的作用下,官民“自强、求富”(此点由老师讲解即可)

  h.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i.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   简述101页“阅读文字”关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提醒学生运用“提炼法”:

  a.初创发展:“黄金时代”加上艰苦奋斗

  b.屡遭挫折:“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毁于一旦。

  c.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3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类型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        根据新学案72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2页选择题:应选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         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

  a.      新学案第73——74页[自我测评]的“一、选择题”、“二、判断正误”、“三、看图回答”为必答题,“四、材料分析”和“五、问题思考”为选答题。

  b.      93——95页“单项选择”1、2、3题也是必答题。

  4.         提醒学生预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掌    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理解资料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 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社会进步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 ,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

  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

  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教师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           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b.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           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           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           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           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   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   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           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           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        根据新学案78——79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8页选择题:应选b(淞沪铁路)。

  3.         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80页[自我测评]以及103——105页“一、单项选择”4、5、6、7题(必做题)。

  4.         提醒学生预习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经济和社会生活 篇2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法、学法】:

  【新课导入】:

  【自学指导】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是哪里人?他提出了什么口号?回乡创办了什么企业?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该企业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概况:

  (1)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发展概况是怎样的?

  (2)一战期间,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3)一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的原因是什么?

  (4)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特征:

  (1)总体落后,在            、              、               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2)发展很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             部门,地区间的发展也很____________。

  三、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19世纪初______ _  _、_____ ___相继传入中国;

  2、近代通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______________,20 世纪初,又开办了_____________。

  四、文化生活的变迁:

  1、______  __、_____  ___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国的新闻报业: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    ________,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

  3、中国的出版事业: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  ______是近代中国历

  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五、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何时开始社会习俗发生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和社会生活 篇3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 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 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 ”,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 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 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2、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          ”, 还出现了(           )。原产越南的(         )由 福建推广到江淮 一带。南方已普遍种植(          ),(          )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淮河流域。

  3、宋朝时,(           )在南方逐渐普及,(              )成为著名的瓷都。(        )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           )。

  4、(          )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5、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        )、(       )、(        )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现了众多的(        )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        )身份相对自由,(          ) 文化生 活也丰富起来。(          )、(        )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经济和社会生活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两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本课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反映这一初步发展时期的特征。本课之前,学过两汉的主要统治政策,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本课之后,将要学习两汉的民族关系、对外交流、文化情况,而这些都深深受到经济的影响。所以学好本课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 本课的内容和结构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豪强地主的田庄。本课以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为主线索。以经济为核心,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1)经济发展的政治上一个重要原因:即两汉的经济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2)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人们社会生活中物质生活的变化渗透在这一部分。(3)经济发展对政治的一个重要影响:豪强地主势力大大发展。

  (三)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重农抑商政策;以犁壁、耧车、二牛抬杠法、温室栽培、水排、提花机危代表的新技术;水利的兴修;小麦、水稻和桑麻的种植情况;冶铜、冶铁、纺织业,长安和洛阳的繁荣;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从思想上认识:

  ①重农抑商政策对两汉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后世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②通过学习两汉时期世界领先的技术发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   生爱国之情;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这些新技术是当时人们对前人成果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培养创新意识;

  ③认识我国封建社会发展早期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3.能力培养:

  ①通过阅读图片资料,培养学生在读图和讨论中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②通过引导分析两汉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方法。

  ③通过“我国领先于世界的技术有哪些?”讨论回答,培养综合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的革新

  二、教法和学法:

  我国的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里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所以在教学中要以挖掘历史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顺利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演示、讲解过程中,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就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在本课,还要较多地运用比较法,比如在讲到犁壁、二牛抬杠等问题时。

  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的学法指导主要是:

  1.联想记忆法:让学生联想农耕过程主要是耕地、播种、灌溉,从而全面掌握农业的成就;

  2.总结我国两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技术成就,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归纳方法,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启发了学生怎样继承和创新;

  3.引导学生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时代特征;

  4.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的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从考古资料中获取信息,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时间安排:

  1.导入新课:约3分钟

  2.讲授新课:约37分钟

  3.小结及布置作业,约5分钟

  (二)、导入设计:

  以问题“汉初,将相出行时坐什么车?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做铺垫开始引导。学生回答后,出示《金缕玉衣图》,简单讲解它的制作材料,指出这是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死后所穿的,接着提问学生:“这又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比汉初丰富了,进而认识到两汉经济的发展了,导入新课。以这样直观的图片、强烈的对比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授课设计:    

  1.重农抑商政策。

  结合文帝的诏书和课本有关的一段小字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重农抑商政策。然后从重视农业的作用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对两汉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后世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见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后世的影响只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再不断加深。

   

  两汉的经济:我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2.农业的新成就 :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从事农耕都要做些什么,耕、种、灌等,然后围绕农业新成就进行技术革新、兴修水利、农作物三个内容的教学。

  (1)农业技术的革新

  生产工具及技术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会首先进行农业技术革新的教学。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从整体到局部、从耕地到播种,依次是的二牛抬杠、犁壁、耧车的教学,最后是温室栽培技术。

  其中我对二牛抬杠、犁壁、耧车的教学处理相似。分别结合《东汉牛耕图》、《犁壁》、《耧车》等图片,讲解各个新技术或工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新技术或工具都节省了人力、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为了加深认识,还要运用对比法,二牛抬杠对比三人两牛耕作;犁壁不但对比战国的犁,还要对比欧洲,欧洲比我国晚近1000年才用到这一工具。温室栽培作为一项革新的技术,提到这里来讲。对比指出欧洲人到了1000多年后才能享受反季节的新鲜蔬菜,从而让学生认识这一技术的先进性,及技术革新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运用演示、讲解、对比,使学生从技术革新的角度认识农业的新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兴修水利 

  主要从治黄和修渠两个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两汉水利事业的新成就,其中治黄是这一小目的重点。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首先我会启发学生以两汉为例,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思考治黄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后,师生一起总结:治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的稳定等原因,从而使认识治黄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所在。接着引导认识武帝时的治黄和汉明帝时派王景治黄两件事。

  为了增强学生对汉代治黄伟大成就的认识,在这里补充资料:

  材料一: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00多年黄河共发生了1590多次决口,平均每三年就有两次,而大的改道就有26次之多,平均每100年就会改道一次。每次灾难都夺取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材料二: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使其80多年未曾发生大的水灾,王景的治理使黄河800多年没有改道。

  启发学生思考两段材料说明什么?学生从直观的数据中首先认识到汉代治理黄河的伟大成就;其次会认识治理黄河依然是艰巨的任务,这就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结合《关中水利图》进行修渠内容的教学,并指出井渠的作用和地位。

  (3)农作物

  我将从粮食、蔬菜、经济作物三个方面进行农作物的教学。其中粮食的教学中,我将结合地理中土壤、气候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使学生有这样的学科联系的思想。而桑和麻的种植,引导学生对比春秋战国,认识两汉时的种植规模和对纺织业的促进发展。使学生形成农业的发展会促进手工业发展的认识。顺利地进入下面手工业的教学。

经济和社会生活 篇5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2、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          ”,还出现了(           )。原产越南的(         )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南方已普遍种植(          ),(          )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淮河流域。

  3、宋朝时,(           )在南方逐渐普及,(              )成为著名的瓷都。(        )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           )。

  4、(          )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5、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        )、(       )、(        )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现了众多的(        )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        )身份相对自由,(          )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        )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经济和社会生活 篇6

  北京市第3中学高级教师 朱尔澄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黄。农具:汉武帝时发明耧车。冶铸:西汉时冶铸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纺织:西汉时纺织使用提花机。东西二京的繁荣与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思想教育

  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缔造了西汉的强盛局面和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3.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是本课重点。

  学习古代生产史上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是本课难点。

  板书提纲

  一、重农抑商政策

  二、农业的新成就

  水利 王景·治黄

  工具、技术 耧车(汉武帝时)

  作物 麦

  三、手工业的兴盛

  冶铁 煤作燃料(西汉)

  四、东西二京的繁荣

  长安、洛阳的人口、商业繁荣

  五、豪强地主田庄

  豪强地主、田庄及其特点

  (二)教学过程 

  (抄写课题)这题目上出现一个词棗两汉?(学生答:西汉和东汉。)对,我想同学们是能理解的。西汉、东汉合称两汉,也可以就叫汉朝、汉代。我们先从经济政策说起,以前两课已经学过涉及经济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学生答: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光武帝减轻百姓租税徭役的政策。)今天再向你们介绍一项棗重农抑商政策(板书)。农是农业,商是商业,抑字与重字相对,是轻视的意思。怎么抑制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93页第3段课文(从略)。接着我们分析分析为什么重农?大概无需多做解释,你看107页竖排的汉文帝诏书中的一句话:“夫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为什么要抑商呢?(学生答:防止农民不种田去做买卖。)说得好,也就是保障农业劳动力,还有一个原因棗商人“不佐国家之急”棗商人不为国家着想,甚至给国家制造困难。重农抑商成为后世封建皇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怎样,我们暂且不去议论,只说对两汉时期的直接作用棗对农业发展是有利的,农业取得许多新成就(板书)

  先看看水利(板书)。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重要,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成祸患。像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所以称之黄河,是因为它浊流滚滚,黄水滔滔。黄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看来是随着泥沙含量增高以至浑浊呈黄色了。(挂两汉水利图)汉武帝时,黄河在下游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汉武帝亲临现场,面对那一片汪洋,他作歌一首,其中有两句:“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表达了他的满腹愁情。因此下令上自将军、下至小吏都去堵塞决口,终于成功,此后80多年黄河未成大灾。到西汉后期黄河又决口,直到东汉明帝时,王景率领几十万民工在黄河下游千余里进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从此黄河800多年没发生大的决口改道,相对地安流。我们该怎样评价王景?(学生议论)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汉代很重视农田水利,以关中地区为例(挂关中水利图),图中标出的几条渠哪一条是以前学过的?(学生答:郑国渠。)汉武帝时代,在郑国渠上游开了六条小渠,叫六辅渠,能够灌溉郑国渠灌溉不到的高地。(指图)这一条渠,200里长,叫白渠。为什么汉武帝对关中水利特别注意?(学生答:因为西汉都城长安在关中。)在一首称颂白渠的民谣中说得好:“衣食京师(就是都城),亿万之口。”关中沃野千里,成为西汉稳固的统治中心,与这些河渠是分不开的。我还想告诉同学们一件事:在水利建设中的一项发明。汉武帝时,开凿一条河渠必须经过一座山,如沿山脚明挖,怕是会(学生答:塌方。)那么怎么办呢?(学生议论)修渠的民工大胆地采用开凿竖井,井下水道相通,这条渠从地下穿过这座山,很像什么?(学生答:隧道。)请你看一下94页倒数第2行,这就是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凡是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可以用这个办法,还有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办法挺好?(学生答:用在特别干旱、水容易蒸发的地方。)想得很好,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受井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汉时期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许多地区河渠纵横、田野苍翠,真是水利史上空前的盛况。

  汉代的农民为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板书)。考古学家发现汉代的犁有一个突破性的新的装置,请看94页第1段第1行,西汉的耕犁已装上了犁壁棗与犁的主要部件犁铧(入土起土)联成一体的。有了犁壁,犁就能翻土碎土,还能起垅,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再靠锄、铲一类农具帮助才行。你可能会想:犁壁,不就是那么一个带孤度的厚铁片吗,有什么了不起?看下行课文,这个发明欧洲则到了约1000年以后才有,很了不起!接着看课文,牛耕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方法,下面的图就是,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呢?(学生答:犁在进步。人驾驭耕牛的技术提高了,越来越熟练。)右边那幅图是耧车,是使用畜力的播种机械,它的本事之大,你大概看图是看不出来的。它把开沟、下种、覆盖全部完成,同时能播三行。据记载中说,使用它能“省力过半,得谷加五”,劳力省了一半多,产量增加五成。汉武帝曾命令各地的县令,还有乡里老农的代表,到长安学习这些先进的农具和技术。这里我插一句话,人们说汉武帝是雄才大略,你看还是合适的吧。

  水利、农具、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板书)的种植带来了变化。粮食作物在南方还是以水稻为主,而北方,便普遍需要种植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麦。把小麦磨成粉,就是—(学生答:面。)当时的面食都叫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水煮而食者为汤饼;笼蒸而食者为蒸饼,蒸饼就是馒头,不过当时还没有馒头这个叫法。在中国的饮食史上,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代。那时候吃的蔬菜呢?我们常吃的萝卜、芹菜、韭菜、葱蒜等等,他们也差不多都吃上了。而且,汉代已经能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一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不过咱们可以想象当时一般的人是吃不上温室蔬菜的。我介绍你看一张图:96页上的汉朝饮食加工图。这是在今山东省发现的,画的是一家庖厨,就是厨房,肯定是贵族官僚家的厨房,那么多人,那么多种活计,那么多样吃的,你越仔细琢磨,就越有意思,越有味道。

  说过吃,再说穿。与穿有关的作物,桑和麻的种植在向我国北方、南方更多的地方发展。你看课本95页的采桑图,这是在今属内蒙古的一个地方。两汉的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农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手工业发展、兴盛(板书)。当然手工业发展又必会推动农业进步,这种关系特别表现在冶铁业上。看课本98页上的汉代手工业分布图,图中以各种标记表示汉代各类著名的手工业发达的地点。从图上看得出冶铁业的广泛分布,其中最著名的冶铁中心有宛、巩等地。规模巨大、技术成熟是汉代冶铁业的主要特点。炼铁燃料开始使用煤(板书)。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板书),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这项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为什么这项发明能够在我国、在东汉时期、在宛这个地方完成?(学生答:因为早在春秋后期,我国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生铁冶炼技术的一个关键是什么?(学生答:有鼓风设备,提高炉温。)很好,接着说。(学生答:宛在战国时代就是冶铁中心。)我来总结同学们的看法:论冶铁技术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世界上数得上我们中国,而在中国又数宛这个地方突出。另外,你们再想想宛这地方还具备一个什么条件?(学生答:河渠较多。)是那些富于高度创造力的铁匠们,将那激流的冲击力变做鼓风冶铁的动力,恐怕不是太守大人的一人之功吧,但他是比较关心生产,体察下情的。水排的价值,有人评论: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次伟大胜利。两汉时期,先是农具、后是兵器,逐渐铁器化了,不仅在中原,也逐步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铁器的发展,铜也就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昔日独特的地位,但在钱币铸造、精美的铜制器皿的生产方面,规模还很大。在出土的汉代铜器中颇有些凝聚着艺术创造光辉的精品,(指图)马踏飞燕、长信宫灯(板书)。你一定更熟悉马踏飞燕棗(学生答:是中国旅游的标志。)一匹马,三足腾起,一足踏在一只飞鸟上,奔驰着的马能追得上疾飞中的鸟,有多么快,我仿佛都听见了那马的嘶鸣声!美不美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美感?(学生答:矫健的美!)我有同感,但这是艺术想象的美,因为这样神奇的情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指长信宫灯图)一宫女跪着执灯,灯盘能转动,灯罩能开合,因此可以随意调节灯的亮度和角度,而更加妙不可言的是,灯烟顺着宫女右臂进入宫女体内,避免了空气污染。长信宫灯在整体造型上给我们以和谐的美感。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怎么能落下丝织业!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啊。(板书)汉代的丝织业以临淄(在今山东)、襄邑(在今河南)最为有名,那里的官营作坊专为皇宫和官府织造上等的丝织品。西汉时一位妇女,连姓名也没传下来,只知她丈夫叫陈宝光,她织的绫锦极为华丽,织得也比别人快。原来这是因为她把当时已经非常复杂的提花织机加以改造的缘故(板书)。汉代的纺织机械也是领先世界的,现已出土的汉代丝绸,有的像天上云霞般的美妙,有的像地上的鲜花一样鲜丽多采。从记载中看,汉武帝时一年之中征集天下的丝绸500万匹,产量、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我国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漆器制造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我就不多说了。

  两汉手工业有哪些新成就?(学生答:冶铁、冶铜、丝绸业都很发达。)对,请举几件事例。(西汉时冶铁开始用煤做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西汉纺织用的提花机。精美的铜器,如马踏飞燕。)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必然从当时的首都反映出来。(板书)繁荣的东、西二京。东、西二京指的是东汉的都城洛阳,西汉的都城长安。无论长安、洛阳,都有巍峨宏伟的宫殿。看长安城平面图,长安的未央宫、长乐宫,占了长安城约摸三分之一。当初营建未央宫时,尽管社会非常贫困,萧何仍强调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重威,即至高无上的威严。还有宽阔而纵横交错的大街,热闹而井井有条的商业区。看课文99页中间的竖字:班固形容长安的繁华说:人不得顾,车不得旋。人不能回头,车不能拐弯,多么拥挤。长安城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罗马大3倍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城,洛阳的人口也很多。

  在99页课文中还有几幅汉代人的民房建筑,左边的大宅院,正中有砖木结构的多层楼阁高高突起,右边是百姓住宅,形成了鲜明对比。看100页上边有汉代的床榻棗一种小床,主要是为了坐着用的。这些家具有个共同的特点棗(学生答:都很矮。)汉代保持着我们自古以来的席地起居的习俗,有个成语“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的这一习俗而来。

  翻看课本93页课题下方框里的第一句话: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时期。通过学习,我们都会得出这一结论的,而且知道了当时社会生活也有较大进步。推动这个发展、进步的是默默耕耘的农民、心灵手巧的工匠……,可他们却难得温饱、缺食少穿。那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楼大院的人,不仅有贵族、官僚、还有遍及各地的大地主,从西汉后期,他们大量兼并土地,拥有庞大的田庄,田庄的主人被称为豪强地主(板书)。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是什么?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我的问题。经济上棗规模大,自给自足;军事上棗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政治上棗把持着地方到中央的政权;田庄里的农民终年劳苦,世代相继,很少自由。豪强地主田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留待以后再研究。

  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业 :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的练习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 篇7

  北京市第3中学高级教师 朱尔澄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黄。农具:汉武帝时发明耧车。冶铸:西汉时冶铸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纺织:西汉时纺织使用提花机。东西二京的繁荣与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思想教育

  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缔造了西汉的强盛局面和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3.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是本课重点。

  学习古代生产史上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是本课难点。

  板书提纲

  一、重农抑商政策

  二、农业的新成就

  水利 王景·治黄

  工具、技术 耧车(汉武帝时)

  作物 麦

  三、手工业的兴盛

  冶铁 煤作燃料(西汉)

  四、东西二京的繁荣

  长安、洛阳的人口、商业繁荣

  五、豪强地主田庄

  豪强地主、田庄及其特点

  (二)教学过程 

  (抄写课题)这题目上出现一个词棗两汉?(学生答:西汉和东汉。)对,我想同学们是能理解的。西汉、东汉合称两汉,也可以就叫汉朝、汉代。我们先从经济政策说起,以前两课已经学过涉及经济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学生答: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光武帝减轻百姓租税徭役的政策。)今天再向你们介绍一项棗重农抑商政策(板书)。农是农业,商是商业,抑字与重字相对,是轻视的意思。怎么抑制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93页第3段课文(从略)。接着我们分析分析为什么重农?大概无需多做解释,你看107页竖排的汉文帝诏书中的一句话:“夫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为什么要抑商呢?(学生答:防止农民不种田去做买卖。)说得好,也就是保障农业劳动力,还有一个原因棗商人“不佐国家之急”棗商人不为国家着想,甚至给国家制造困难。重农抑商成为后世封建皇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怎样,我们暂且不去议论,只说对两汉时期的直接作用棗对农业发展是有利的,农业取得许多新成就(板书)

  先看看水利(板书)。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重要,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成祸患。像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所以称之黄河,是因为它浊流滚滚,黄水滔滔。黄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看来是随着泥沙含量增高以至浑浊呈黄色了。(挂两汉水利图)汉武帝时,黄河在下游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汉武帝亲临现场,面对那一片汪洋,他作歌一首,其中有两句:“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表达了他的满腹愁情。因此下令上自将军、下至小吏都去堵塞决口,终于成功,此后80多年黄河未成大灾。到西汉后期黄河又决口,直到东汉明帝时,王景率领几十万民工在黄河下游千余里进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从此黄河800多年没发生大的决口改道,相对地安流。我们该怎样评价王景?(学生议论)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汉代很重视农田水利,以关中地区为例(挂关中水利图),图中标出的几条渠哪一条是以前学过的?(学生答:郑国渠。)汉武帝时代,在郑国渠上游开了六条小渠,叫六辅渠,能够灌溉郑国渠灌溉不到的高地。(指图)这一条渠,200里长,叫白渠。为什么汉武帝对关中水利特别注意?(学生答:因为西汉都城长安在关中。)在一首称颂白渠的民谣中说得好:“衣食京师(就是都城),亿万之口。”关中沃野千里,成为西汉稳固的统治中心,与这些河渠是分不开的。我还想告诉同学们一件事:在水利建设中的一项发明。汉武帝时,开凿一条河渠必须经过一座山,如沿山脚明挖,怕是会(学生答:塌方。)那么怎么办呢?(学生议论)修渠的民工大胆地采用开凿竖井,井下水道相通,这条渠从地下穿过这座山,很像什么?(学生答:隧道。)请你看一下94页倒数第2行,这就是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凡是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可以用这个办法,还有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办法挺好?(学生答:用在特别干旱、水容易蒸发的地方。)想得很好,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受井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汉时期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许多地区河渠纵横、田野苍翠,真是水利史上空前的盛况。

  汉代的农民为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板书)。考古学家发现汉代的犁有一个突破性的新的装置,请看94页第1段第1行,西汉的耕犁已装上了犁壁棗与犁的主要部件犁铧(入土起土)联成一体的。有了犁壁,犁就能翻土碎土,还能起垅,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再靠锄、铲一类农具帮助才行。你可能会想:犁壁,不就是那么一个带孤度的厚铁片吗,有什么了不起?看下行课文,这个发明欧洲则到了约1000年以后才有,很了不起!接着看课文,牛耕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方法,下面的图就是,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呢?(学生答:犁在进步。人驾驭耕牛的技术提高了,越来越熟练。)右边那幅图是耧车,是使用畜力的播种机械,它的本事之大,你大概看图是看不出来的。它把开沟、下种、覆盖全部完成,同时能播三行。据记载中说,使用它能“省力过半,得谷加五”,劳力省了一半多,产量增加五成。汉武帝曾命令各地的县令,还有乡里老农的代表,到长安学习这些先进的农具和技术。这里我插一句话,人们说汉武帝是雄才大略,你看还是合适的吧。

  水利、农具、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板书)的种植带来了变化。粮食作物在南方还是以水稻为主,而北方,便普遍需要种植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麦。把小麦磨成粉,就是—(学生答:面。)当时的面食都叫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水煮而食者为汤饼;笼蒸而食者为蒸饼,蒸饼就是馒头,不过当时还没有馒头这个叫法。在中国的饮食史上,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代。那时候吃的蔬菜呢?我们常吃的萝卜、芹菜、韭菜、葱蒜等等,他们也差不多都吃上了。而且,汉代已经能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一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不过咱们可以想象当时一般的人是吃不上温室蔬菜的。我介绍你看一张图:96页上的汉朝饮食加工图。这是在今山东省发现的,画的是一家庖厨,就是厨房,肯定是贵族官僚家的厨房,那么多人,那么多种活计,那么多样吃的,你越仔细琢磨,就越有意思,越有味道。

  说过吃,再说穿。与穿有关的作物,桑和麻的种植在向我国北方、南方更多的地方发展。你看课本95页的采桑图,这是在今属内蒙古的一个地方。两汉的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农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手工业发展、兴盛(板书)。当然手工业发展又必会推动农业进步,这种关系特别表现在冶铁业上。看课本98页上的汉代手工业分布图,图中以各种标记表示汉代各类著名的手工业发达的地点。从图上看得出冶铁业的广泛分布,其中最著名的冶铁中心有宛、巩等地。规模巨大、技术成熟是汉代冶铁业的主要特点。炼铁燃料开始使用煤(板书)。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板书),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这项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为什么这项发明能够在我国、在东汉时期、在宛这个地方完成?(学生答:因为早在春秋后期,我国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生铁冶炼技术的一个关键是什么?(学生答:有鼓风设备,提高炉温。)很好,接着说。(学生答:宛在战国时代就是冶铁中心。)我来总结同学们的看法:论冶铁技术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世界上数得上我们中国,而在中国又数宛这个地方突出。另外,你们再想想宛这地方还具备一个什么条件?(学生答:河渠较多。)是那些富于高度创造力的铁匠们,将那激流的冲击力变做鼓风冶铁的动力,恐怕不是太守大人的一人之功吧,但他是比较关心生产,体察下情的。水排的价值,有人评论: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次伟大胜利。两汉时期,先是农具、后是兵器,逐渐铁器化了,不仅在中原,也逐步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铁器的发展,铜也就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昔日独特的地位,但在钱币铸造、精美的铜制器皿的生产方面,规模还很大。在出土的汉代铜器中颇有些凝聚着艺术创造光辉的精品,(指图)马踏飞燕、长信宫灯(板书)。你一定更熟悉马踏飞燕棗(学生答:是中国旅游的标志。)一匹马,三足腾起,一足踏在一只飞鸟上,奔驰着的马能追得上疾飞中的鸟,有多么快,我仿佛都听见了那马的嘶鸣声!美不美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美感?(学生答:矫健的美!)我有同感,但这是艺术想象的美,因为这样神奇的情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指长信宫灯图)一宫女跪着执灯,灯盘能转动,灯罩能开合,因此可以随意调节灯的亮度和角度,而更加妙不可言的是,灯烟顺着宫女右臂进入宫女体内,避免了空气污染。长信宫灯在整体造型上给我们以和谐的美感。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怎么能落下丝织业!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啊。(板书)汉代的丝织业以临淄(在今山东)、襄邑(在今河南)最为有名,那里的官营作坊专为皇宫和官府织造上等的丝织品。西汉时一位妇女,连姓名也没传下来,只知她丈夫叫陈宝光,她织的绫锦极为华丽,织得也比别人快。原来这是因为她把当时已经非常复杂的提花织机加以改造的缘故(板书)。汉代的纺织机械也是领先世界的,现已出土的汉代丝绸,有的像天上云霞般的美妙,有的像地上的鲜花一样鲜丽多采。从记载中看,汉武帝时一年之中征集天下的丝绸500万匹,产量、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我国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漆器制造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我就不多说了。

  两汉手工业有哪些新成就?(学生答:冶铁、冶铜、丝绸业都很发达。)对,请举几件事例。(西汉时冶铁开始用煤做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西汉纺织用的提花机。精美的铜器,如马踏飞燕。)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必然从当时的首都反映出来。(板书)繁荣的东、西二京。东、西二京指的是东汉的都城洛阳,西汉的都城长安。无论长安、洛阳,都有巍峨宏伟的宫殿。看长安城平面图,长安的未央宫、长乐宫,占了长安城约摸三分之一。当初营建未央宫时,尽管社会非常贫困,萧何仍强调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重威,即至高无上的威严。还有宽阔而纵横交错的大街,热闹而井井有条的商业区。看课文99页中间的竖字:班固形容长安的繁华说:人不得顾,车不得旋。人不能回头,车不能拐弯,多么拥挤。长安城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罗马大3倍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城,洛阳的人口也很多。

  在99页课文中还有几幅汉代人的民房建筑,左边的大宅院,正中有砖木结构的多层楼阁高高突起,右边是百姓住宅,形成了鲜明对比。看100页上边有汉代的床榻棗一种小床,主要是为了坐着用的。这些家具有个共同的特点棗(学生答:都很矮。)汉代保持着我们自古以来的席地起居的习俗,有个成语“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的这一习俗而来。

  翻看课本93页课题下方框里的第一句话: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时期。通过学习,我们都会得出这一结论的,而且知道了当时社会生活也有较大进步。推动这个发展、进步的是默默耕耘的农民、心灵手巧的工匠……,可他们却难得温饱、缺食少穿。那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楼大院的人,不仅有贵族、官僚、还有遍及各地的大地主,从西汉后期,他们大量兼并土地,拥有庞大的田庄,田庄的主人被称为豪强地主(板书)。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是什么?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我的问题。经济上棗规模大,自给自足;军事上棗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政治上棗把持着地方到中央的政权;田庄里的农民终年劳苦,世代相继,很少自由。豪强地主田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留待以后再研究。

  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业 :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的练习题。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经济和社会生活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6457115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