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藤田初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参考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参考答案(通用13篇)

参考答案 篇1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选择题

  1.d  2.b

  二、读图题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时,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放28响。接着,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随后,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开始。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一、选择题

  1.c  2.c

  二、问答题

  值得学习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对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和指导:要热爱祖国,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应该不惧艰难困苦,执著不舍,直到成功。在学习上,也要不畏困难,刻苦学习。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选择题

  1.a  2.b

  二、改错题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不是《中国土地法大纲》。文章题目应是:《我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看法》。

  第一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a  2.d   3.a   4.a   5.d   6.c  7.b  8.b   9.b

  10.c  11.a   12.d

  二、连线题

  三、读图题

  1.(1)图片所反映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2)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四、材料解析题

  (1)“日本帝国主义所做过的”两件事: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的野心,先出兵占领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挑起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1931年,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2)美国侵略朝鲜后,一直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飞机还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同时,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国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政府决定抗美援朝。

  (3)首先,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其次,中朝人民的胜利,是以弱胜强的典范,鼓励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运动;再次,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为我国此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五、问答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一、选择题

  b

  二、材料解析题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设想的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选择题

  1.d  2.c

  二、问答题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因为: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选择题

  1.a  2.c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选择题

  1.c  2.d

  第二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c   2.d   3.d   4.a   5.c   6.d   7.a  8.b   9.d

  10.c  11.c   12.d

  二、连线题

  三、读图题

  1.信息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修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信息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了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

  信息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

  信息四: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

  2.(1)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现象。

  (2)“大跃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严重失误,它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在经济建设中,应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浮夸害人、害己、害国家。

  3.(1)图中人物是焦裕禄。他被人民称为“党的好干部”。

  (2)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担任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他不顾自己身患肝癌,带领当地人民大规模整治“三害”(水涝、风沙、盐碱)。在他的带领下,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贫穷的面貌开始改变。

  四、材料解析题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困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2)措施: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效果: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将各种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入社,统一使用,解决了广大农民生产资料不足的问题;许多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完成,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农业合作化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而且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农业合作化实现后,我国五亿多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五、问答题

  “文化大革命”确实是一个极其难得的反面教材,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

  (1)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政的共产党内个人崇拜盛行,以致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使党失去了纠正自己领袖错误的能力。因此,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决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这样才能保证党少犯错误,正确地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

  (3)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大革命”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律的空前破坏。国家法律成了不起作用的空文,执法机关被砸烂,和各级领导干部被随意揪斗关押,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造成了“无法无天”的混乱局面。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完善国家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不能允许任何人居于法律之上。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选择题

  1.d  2.d

  二、连线题

  三、填表题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

  1.c  2.d

  二、材料解析题

  (1)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在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3)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政治上来说,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能有力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d  2.d

  第三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b  2.d   3.c   4.b   5.b   6.b   7.d  8.a   9.d

  10.a  11.d  12.c   13.c   14.c   15.d

  二、连线题

  三、读图题

  (1)目前,我国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

  (2)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天津、秦皇岛、大连。

  (3)我国的经济开放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四、材料解析题

  (1)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完成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

  (2)1950~1952年,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地区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3)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当时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而且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一、选择题

  1.d  2.b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选择题

  1.c  2.b

  二、辨析题

  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中国台湾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两者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政府。

  题目中说的两个对等政府,实质上是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与我党提出的“一国两制”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选择题

  1.c  2.d

  第四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d  2.b   3.c   4.a   5.a   6.b   7.c  8.b   9.d   10.c  11.c   12.a

  二、连线题

  三、读图题

  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的亲人经受了将近四十年的骨肉分离之苦。1987年,台湾同胞终于被允许回祖国大陆探亲,实现了与亲人团聚的梦想。回乡探亲寻祖的同胞大多已年迈体衰,与亲人久别重逢,互相抱头痛哭,倾诉着太多太多的分离之苦。图中照片反映的正是台胞归来、骨肉团聚的感人情景。

  四、材料解析题

  1.(1)香港由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组成。

  香港岛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被割让的。

  (2)我国是通过“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一国两制”,不仅可以保证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尊重一个由长期历史所形成的、而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又无法改变的实际情况,而且有利于太平洋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同时,“一国两制”的实行,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大陆的改革开放事业。

  (3)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具有了更大、更强的实力。这也是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

  2.(1)党和政府解决中国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就是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近些年来,分裂势力活动频繁,给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造成了严重危害,成为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主要障碍。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一、选择题

  c

  二、连线题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选择题

  1.b  2.d

  二、读图题

  两图反映的外交事件分别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d  2.b

  二、绘图题

  第五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b  2.c   3.d   4.c   5.a   6.d   7.b   8.d   9.d   10.d  11.b   12.a   13.d   14.b   15.b

  二、综合选择题

  1.(b、e、①)2.(a、f、g、②③④)

  3.(       d、h、④)4.(c、g、④)

  三、读图题

  (1)apce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简称,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

  (2)中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新加坡。(任选五个即可)

  (3)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四、材料解析题

  (1)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相同点:中国和广大亚非国家在近代都曾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都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异点: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3)在万隆会议上,亚非人民撇开分歧,团结一致,保卫了世界和平,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友谊。这种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五、问答题

  机遇:(1)中国加入wto,有利于协调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2)有利于改善和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促进双边和多边关系的长期稳定;(3)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要履行wto的一系列义务,包括较大幅度地削减进口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对引进外资的限制,等等。承担这些义务,将不可避免地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选择题

  1.c  2.c

  二、读图题

  图一: 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图二: 东方红1号卫星

  三、问答题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保卫国家的和平与安全,人民才能过上安宁日子。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一、选择题

  1.b  2.a

  二、问答题

  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所以这一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被列入这一计划的首批七个高科技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

  三、读图题

  “863计划”的四位倡导者是: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一、选择题

  1.b  2.c

  二、联想题

  联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三、问答题

  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事实有:高等学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3左右;科研成果有些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20课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一、选择题

  1.c  2.c

  二、读图题

  a.乒乓球;容国团

  b.射击;许海峰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选择题

  a

  二、联想题

  布票──改革开放前,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证,而且还有数量限制,真不方便。

  大杂院──过去城里人住房条件比较差,好多户人家挤在一个院落里。

  “五一”长假──又可以让爸爸妈妈带我去旅游了,我要登长城(或看兵马俑、游三峡等)去了。

  私家车──过去大家都是骑自行车,现在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野菜──过去红军曾用它来充饥,而今成了餐桌上珍贵的绿色食品。

  保险──虽不能使你从此远离危险、疾病与伤亡,但一旦出事,能使自己或家人得到一份补偿。我也要买一份。

  第六、第七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a  2.d  3.c  4.b   5.c   6.c   7.c  8.a   9.b  10.b 11.b  12.d

  二、读图题

  (1)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邓稼先作出了突出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安宁生活。

  (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我国的和平建设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材料解析题

  1.(1)1974年,我国在第7届亚运会奖牌榜中第一次进入前三名;1978年,我国在第8届亚运会中第一次荣登奖牌榜榜首。

  (2)1990年,我国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

  (3)在亚运会奖牌榜中,我国由原来的三甲之外进入到前三名,且荣登榜首多年,说明我国已经成为体育强国。

  2.(1)被列入“863计划”的高科技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科技。

  (2)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高科技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

  (3)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正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力量。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学技术引导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大量的事实已证明:科学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期末自测题

  一、选择题

  1.a  2.d   3.c   4.b   5.d   6.d   7.b  8.d   9.a   10.d  11.c   12.d   13.c  14.d  15.d   16.b   17.d   18.c   19.c   20.a

  二、辨别正误

  1.错误。改正: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错误。改正: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地区建立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3.正确。

  4.错误。改正: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正确。

  6.错误。改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同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的。

  三、读图题

  (1)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现象。

  (2)“大跃进”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大跃进”中的浮夸现象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它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凡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

  四、材料解析题

  1.(1)材料一中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是列强对华侵略的结果。材料二中的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2)我国对外开放的内容:吸引外国资金,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立足点: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2.(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大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3)结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把一个受尽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答案 篇2

  我国长河很多,长江、黄河世界赫赫有名。是否像作者一样对长河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呢?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大河情结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河情结阅读材料

  ①每一条河流都与文明、富饶和美丽紧紧相连。每一条河流都是生命的源泉、灵魂的家园。河水悠悠的情韵,不仅仅是春江花月的浪漫;河水的柔情,永远贴近心灵的呼唤,抚平岁月的坎坷。每一条穿越历史的长河,每一条汹涌在肥沃土地上的长河,都是涓涓不息的温暖血脉。

  ②我们应该铭记大河的情谊,从心灵的深处感激大河无私的奉献。人类文明的起源就是从江河开始的。在印度的恒河平原,在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人类历史上最先绽放文明之花的摇篮,几乎全部诞生在举世闻名的大江大河的身边。大河流淌过的地方,不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就是那不舍昼夜轰天鸣响的波涛,也催促着人们不断地奋进追寻。

  ③当然,大河的意象是格外丰盈的。大河代表着生命的大气,高高的波涛推举着人生的帆船,沿着水流的方向把岁月之舟带入辉煌。大河给你的是勇气和信心,教会你如何迎接挑战,并与永恒无极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④读那些丛林探险的边地小说,看那些决战热带雨林的外国影片,有的主人公迷失了路径分不清南北东西,他们跋涉在莽莽苍苍的原始林海深处,看来已经到了濒临绝境的地步,可他们依然苦苦地挣扎苦苦地找寻着生命的出路。他们不停地激励自己:坚持啊!坚持住!只要找到那条河流就有了生存的希望,就能够走出大森林的围困。大河的方向是一马平川的辽阔,是浩瀚无边的海洋。一条大河串起的是古朴的村庄、繁华的都市和人间的天堂。

  ⑤是的,面对那流淌了千万年的长河,谁还会走失远方找不到回归家园的路呢?白帆飘荡在波涛里,故园的山川历历在目,看那秀丽无比的田园风光,一派妩媚的春色永驻心田。渔歌阵阵百舸争流,彩云飘飘稻香起伏,我的故乡被澜沧江的兰津之水淘洗得亮丽非凡。

  ⑥那永远沸腾在我心里的蓝色长河滇西峡谷中的澜沧江,源自青藏高原的清冽圣水,历经漫漫长旅,在我的故乡汇成的宽阔大河是我真正的母亲河。在横断山地带奔腾咆哮的澜沧江,既有野性勃发的滚滚波涛,又兼具蓝色温情的美丽风光。大河之水是泱泱之水,大河之水是生命之水。故乡凭借着大河丰富的水源,以及大河两边肥美的土地,很早以前就成为了名扬天下的鱼米之乡。

  ⑦生在大河边长在大河边,这是上天的恩赐,而拥有一条真正的大河那才是值得骄傲的。(A)许多时候人们只知道向大河索取,而忽视珍惜和爱护,于是一条条大河被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B)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些大河早已徒有虚名,就像笼中的老虎缺少了虎的神韵。一些干涸的河流,河床只有白茫茫的流沙,涛声已经失落浪花已经凋谢,纷纷扬扬的是人们忏悔的眼泪人类在品尝自酿的苦酒时,是否已经警觉,一条条大河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当务之急,我们应该以穿越梦美人的情怀与浪漫,体贴呵护与我们生死与共的每一条长河。

大河情结阅读题目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对大河怎样的情感?(2分)

  2.河流给予人类的不仅有物质上的滋养,还有精神上的启示。阅读第②{3}④段,摘录文章中的话语填空。(3分)

  大河不舍昼夜轰天鸣响的波涛 _______ 大河代表着生命的大气大河给你的是________ 大河的方向能引导人们走出大森林的围困,遭遇困境时,只要找到方向,就有了 _________ 。

  3.下边这句话是从第⑦段中抽出来的,应还原到原文A、B两处中的哪一处?(2分)

  然而,人们总是对身边的一切缺乏必要的关注,就是对滔滔的大河也是熟视无睹。

  4.作者在第①段中写道:河水悠悠的情韵,不仅仅是春江花月的浪漫。的确,大河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情态美。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边的表格。(3分)

  5.阅读本文后,某班准备开展题为长江母亲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下边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学习卡片,请你帮助他将还没有整理好的资料补充完整。(5分)

大河情结阅读答案

  1、(2分)作者抒发了对大河的感激、热爱之情。意近即可。

  2、(3分)催促着人们不断地奋进追寻 勇气和信心生存的希望。每空1分。

  3、(2分)A。

  4、(2分)描绘大河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亦可。)

  (1分)大河的情态美:空寂、空旷、辽远、辽阔。意对即可。

  5、(2分)(宜昌市境内)长江干流上的大型水电大坝有哪些?提问准确即可。

  (1分)江入大荒流。

  (2分)示例1:爱护母亲河,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示例2:母亲河我们生命的血脉。主题鲜明,语言简洁、有表现力即得2分;主题清晰,语言能反映主题可得1分。

参考答案 篇3

  在《早安,自然的婴儿》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早安,自然的婴儿》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早安,自然的婴儿》阅读原文

  (1)①距离我不远的一只松鼠正在柔和的光线下伸出前爪来洗脸。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难以想像松鼠洗脸的动作跟小猫相似。③在这个静谧的峡谷中,似乎只有它能够嗅到香甜的阳光味道,揽起那橘黄的光芒若掬水一般,轻涤着面颊和脖颈。④阳光移位了,它也向前跑两步,然后蹿到更加向阳的一块山石上,两颗黑豆一样的眼珠左一转右一转。⑤它时而叫唤一声,时而又把远远大它身躯的一束尾巴翘起来竖得很高。⑥在刚刚走出冬季的早春,我每天清晨都遇见它。⑦当我沿着一条蜿蜒小路攀上这面坡地时,它已经蹲坐在那里了。⑧随即我们便一同面向太阳,迎接那从渤海上空照射过来的第一缕霞光。

  (2)在温泉堡这个村子的山峡中,每天清晨,似乎我都和这只松鼠有一个美丽的约会。其实只要站在这面坡地上细细观察,无论是在灌木丛中还是在低矮的橡树旁边,无论是在崖缝之间还是在茅草的掩映之下,都会发现一只又一只它的同伴。它们个个都非常机敏,跑起来十分迅捷。而我总是毫不声张地走上山岗,它们能窥见我,我也能瞥见它们。

  (3)像这样,一只松鼠和我,一起跟早晨相约、跟太阳相约,一大清早我们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净面净心,我们都属于自然。落脚于自然界、每个生命都是自然的宠儿,都有一个清纯而真诚的灵魂来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宁静。

  (4)每当九点钟过后,阳光的金线就会从对面的山顶上编织过来,两山之间便会架起

  一座明亮的桥梁,而在“桥”上尽兴游眷的行人竟是那些在北方过冬的鸟雀飞禽。看那环状起伏的褐色山脊多像一把凝固的竖琴。每天早晨阳光都要在两山之间拉上金色琴弦。那飞行的鸟儿时而穿过,就化做琴弦上荡来荡去自由起落的音符。它们把畅快的乐曲跌落在峡谷之中。而这时捡拾到乐音的,定是一颗没有纷扰,没有忧愁,在漩涡里保持平衡而又静止的心。在北方的早春,在绿色尚未铺地之前,一切生命都是躁动的,火热的,然而它们又总是含蓄的。

  (5)寄身于温泉堡的山峡,每个早晨都这样开始。当我踏上山坡见太阳升起,天地间的那颗心就会由衷充满热爱:爱自然,爱那陌生的人群,爱我的爱人。此时会有一个无言的声音让你忘记那些愁苦的境遇、人生中的不幸。

《早安,自然的婴儿》阅读题目

  1.(1)段①一③句描写的内容是——,③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2.④句中加点的两个动词“跑”和“蹿”互相调换位置可不可以?为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段④一⑧句的内容。

  4.④一⑧句中,哪一个句子描绘了松鼠最具特征的姿态?

  5.作者在(2)段首句中,把自己与松鼠的约会称为“美丽”的,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2)段画线的“毫不声张”一词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7.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2)段所描绘的画面。

  8.阅读(3)段,从下面的说法中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松鼠和我,每天要迎着太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洗脸。

  B.人类与动物应该是平等的,都属于自然。

  c.人类与所有的生命都是自然的宠儿,都应得到自然的宠爱。

  D.人类与动物都应心地纯净、真诚地相处,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宁静。

  9.(4)段的语言十分优美,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10.从(5)段中找出点明本文主旨的语句。

《早安,自然的婴儿》阅读答案

  1.松鼠用阳光洗脸 拟人

  2.不可以 “跑”与“向前”前后搭配;“蹿”的意思是向上跳,与后面的“山石上”搭配。

  3.“我”与松鼠一起迎接太阳。

  4.⑤句

  5.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6.强调“我”敛声屏气,怕惊动了松鼠。

  7.人与“松鼠”(或自然)和谐相处。

  8.A

  9.提示:重点说明比喻或拟人的表达效果。

  10.爱自然,爱那陌生的人群,爱我的爱人。

参考答案 篇4

  这篇《登门借书》讲了一个毛泽东登门借书的故事。想知道是怎么借书的吗?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登门借书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登门借书阅读材料

  1986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萧劲光大将讲了一个毛泽东登门借书的故事。

  萧劲光在中央苏区时,搜集到《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两本书,在长征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几次轻装,都没有舍得丟掉,一直背到延安。一次,贺子珍到萧劲光家串门,看到萧劲光保存着几本军事书籍,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第二天,毛泽东就踱着方步,走到萧劲光的窑洞,神秘地说:“听说你这里藏了‘宝贝’,给我看看怎么样?”当萧劲光知道毛泽东要借那两本书时,有点不情愿。毛泽东说:“借去看看,一定还你。”萧劲光晚年回忆此事,风趣地说,当时,实在小气,感到好笑。

  毛泽东同所有的人一样,并非生而知之,他的雄才大略,来自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一生手不释卷。1939年1月20日,他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一生以读书为乐,炮火连天,不忘读书;饥寒交迫,以书为伴。一本《容斋随笔》,研读一生。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要看《容斋随笔》,9月9日逝世,实践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

  人们颂扬毛泽东博览群书的好学精神,但往往忽视他读书生活的两大困难,那就是“少书、缺时”。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毛泽东虽是党的领袖,但搜集图书也极为不易,正如萧劲光所说,在边区能搞到像他保存的那些书,可谓“难于上青天”。1938年1月12日,毛泽东写信给艾思奇,诉说自己缺书的情形:“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星的,《朝花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处境虽已逐渐好转,但毛泽东仍为搜集图书而忙。1943年12月20日,他写信给胡乔木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听说有个什么苏联作家写了一本猴子变人的小说……诸如此类,均请搜集。”可见毛泽东登门向萧劲光借书,自在情理之中。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可算是最忙的人,读书,自然受到种种限制,他也为此而苦恼。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写信给岸英、岸青二儿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为颇忙。”1944年11月2日,致郭沫若武昌分手后,成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钻研机会。”鲁迅为写作牺牲了常人休闲和喝咖啡的时间,毛泽东读书更是见缝插针。1938年初,随着抗日战争的激烈展开,毛泽东的繁忙是不言自明的。他的《读书日记》,记录了 1938年2月1日至4月1日,逐日读书进度,感人至深。2月23日,毛泽东同任弼时向各大战略区发出《关于战略计划和将来行动的意见》,对部队的使用方向、战斗方向,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详细指示,当天又抓紧时间,看书10页。3月3日,毛泽东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发表长篇“临别赠言”,当天又读书22页。可见,毛泽东读书,比常人读书付出了更多的辛劳。

  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战争年代,可谓天壤之别,但读书条件的改善和读书自觉性的提高,并非必定是正比。

登门借书阅读题目

  1、先选择加下划线字的意思,再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

  (1)手不释卷 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①解释;②消除;③放开,放下;④释放。

  (2)不言自明 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①明亮;②懂得,了解;③眼力好;④公开。

  (3)天壤之别 壤: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壤:①土壤;②地;③地区。

  (4)博览群书 博: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森:①多,丰富;②通晓;③大;④博取,取得。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当萧劲光知道毛泽东要借那两本书时,有点不情愿。毛泽东说:“借去看看,一定还你。”

  当萧劲光知道毛泽东要借那两本书时,有点不情愿。毛泽东说借去看看,一定还他。

  他写信给胡乔木:“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对句子中引号的运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直接引用。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4、分别概括第5和第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5自然段:__________  第6自然段:__________

  5、文中可用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是( )

  A.1986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萧劲光大将讲了一个毛泽东登门借书的故事。

  B.人们颂扬毛泽东博览群书的好学精神,但往往忽视他读书生活的两大困难,那就是“少书、缺时”。

  C.可见,毛泽东读书,比常人读书付出了更多的辛劳。

  D.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战争年代,可谓天壤之别,但读书条件的改善和读书自觉性的提高,并非必定是正比。

  6、毛泽东读书“见缝插针”的情形有( )(可多选)

  A.对部队做详细指示,当天又看书。

  B.对毕业同学发表长篇“临别赠言”,当天又读书。

  C.写信给胡乔木让他帮助找书。

  D.抗日战争激烈展开的间隙坚持看书。

  E.写信给艾思奇述说自己缺书的情形。

  F.重病逝世前一直在读《容斋随笔》。

  7、读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

  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战争年代,可谓天壤之别,但读书条件的改善和读书自觉性的提高,并非必定是正比。

  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人们的读书条件改善了,但读书的自觉性不一定__________。作者这样说,既是在颂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是在告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句子,完成练习。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1)这句话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2)用这样的写法写一写关于读书、朋友、锻炼等的作用。

登门借书阅读答案

  1、(1)③ 喜欢得不肯放下。 (2)② 不说就了解。 (3)② 形容极大的差别。 (4)① 浏览阅读很多书籍。

  2、他写信给胡乔木,请他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他。

  3、B

  4、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毛泽东为搜集图书而忙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最忙碌的毛泽东,常常抓紧时间读书,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

  5、B

  6、A B D F

  7、提高毛泽东热爱读书的精神 我们要多读书,提高读书的自觉性

  8、(1)采用了对比和比喻的写法把“有了学问”和“没有学问”对比着写,同时,把“有了学问”比做站在山上看东西,看得远看得多;把“没有学问”比做在暗沟里走路,会苦煞人,具体、鲜明地说明了学问的重要性,更相说服力。

参考答案 篇5

  拒绝过微笑吗?没有一块冰不被阳光融化!没有人拒绝微笑。让我们一起用微笑面对生活吧。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没有人拒绝微笑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没有人拒绝微笑阅读材料

  1单位位于闹市区,上班时间经常有小商小贩趁门卫不注意,偷偷溜进办公大楼,推销商品.有时当我们专心致志地工作时突然有商贩敲门,有的甚至不敲门直接推门进来推销商品,打扰我们的工作,让沉浸在材料中动脑筋的我们头疼不已,十分反感.

  2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敲门走进我们办公室,用格式化的语言礼貌地说道:"对不起,打扰一下,我是某某某公司的驻本地代表,请问你们是否需要电脑清洁纸巾 如果需要,我们可以给你们优惠."见多了形形色色上门推销的商贩,专心工作的我们对此并不感冒.一位同事说:"我们不需要你的产品,不要扰乱我们的工作秩序,上班时间不容许推销商品,请你离开好吗 "深受其扰的我们一脸不悦,给了他一些冷冰冰的脸色.

  3他并没有沮丧,带着微笑温和地说:"不买也可以啊,允许我给你试一下产品好吗 "还没等我们同意,他很快拿出一包纸巾擦试我们电脑有污垢的部位,动作十分投入,认真,娴熟,但埋头工作的我们并没有买他的帐.见状后他还是礼貌地说了声:"对不起,打扰了,再见!"

  4片刻,他又来了,他说:"你们领导说了,需要这种产品,请你考虑考虑好吗 "一个同事开玩笑地说:"领导需要就让领导买去,我们不需要,请你还是走吧!"同事的话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他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冷漠而放弃可能赢得的希望,努力详细地介绍他所推销的产品的性能和好处.最终,忙于工作的我们谁也没有理睬他,在我们看来,他很自讨没趣.他使出浑身解数推销,但是,无论他怎么游说,我们没有一个人动心.最后,他还是微笑着离开了.

  5第二天早上一上班,他又来了.还是一样的诚恳,一样的期待,我们仍然一样的冷漠,一样的脸色,很坚决地拒绝了,并明确告诉他:如果再来打扰我们工作,我们就不客气了.让我纳闷的是,不论我们对他有多么讨厌,冷漠,拒绝,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没有一点不悦的表情,微笑着进来,微笑着离开.我在想,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早已放弃了.

  6第三天他还是来了,但得到的还是同样的待遇.我们以为吃了几次闭门羹的他会放弃,第四天不会再来了.没想到的是第四天他又出现在办公楼内.考虑到单位电脑较多,我们答应买他300多元的产品,前提是他必须拿出正规有效的发票,否则不予购买.他的发票是外地的,尽管有水印,可财务人员不在,我们不能确定发票真伪.最终我们明确告诉他不要了,请他到别处去推销.他眼里闪出一丝希望的光芒,连声说谢谢,微笑着告退.

  7第五天他仍然来了,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但带了价值300元的产品,还带了税务部门的发票鉴定证明!我们买下了他的产品.他临走时,我一改往日的冷淡,热情地问:"我真的服了你,难道你就没想到过放弃 有何秘诀 "他一脸阳光,给我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谢谢,我走了."

  8我愣住了,想想也是,我们给他太多冷漠冰霜,但是最终被他的执著融化了.

  9没有人拒绝微笑,且这种执著的微笑精神,往往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选自《读者》20xx年第13期,作者马国福)

没有人拒绝微笑阅读题目

  1,比较"我们"与"小伙子"的态度,"我们"常常是 ,而"小伙子"常常是 .这反映了"小伙子"具有 的品格.(6分)

  2,联系上下文,在第○7段横线处为"小伙子"补写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写在下面.3分)

  3,联系全文,体会第○9段.为什么说"这种执着的微笑精神,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说说你的理解.(3分)

  4,"小伙子"的性格在他的言行举止中都有所体现,请你举例说明(不少于2个方面).(4分)

  (1)例如: ,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征.

  (2)例如: ,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征.

  5,如果你是文中的"小伙子",你对别人的冷漠与不理睬会怎么想 又会怎么做 (4分)

  (1)想的:

  (2)做的:

没有人拒绝微笑阅读答案

  1,一脸不悦,冷冰的脸色,有时甚至是拒绝 礼貌地微笑着来,微笑着去 礼貌,热情,坚定,执著(每空2分,计6分)

  2,没有一块冰不被阳光融化!没有人拒绝微笑,就这么简单(3分.意符即可)

  3,因为执著,所以不曾放弃;因为微笑,所以热情.而且这种执着的微笑精神可以融化一切冷漠,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使可能变成了现实,他成功了!(3分.意符即可)

  4,(4分.答案不唯一,此略)

  5,(4分.答案为开放性,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 篇6

  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样的重视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家谱漫说》阅读题目及其参考以供大家学习。

  《家谱漫说》阅读原文: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一是谱序。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二是凡例。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三是家族世系。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在始祖方面,家谱通常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四是重要家族文献。主要包括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以上便是家谱的主要内容,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样的重视呢?这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魏晋以来,国家选官、个人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致使人们开始重视记载家族郡望、源流及世系,所以家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渐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也被打破,民间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逐渐盛行,家谱成为传统宗族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家谱漫说》阅读题目:

  4.下列各项中,对“家谱”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家谱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它的存在使得许多家族在祭祖时能够祭奠和追怀那些从未谋面的先人。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献,其最主要的内容是记载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及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

  C.虽然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没有定论,但家谱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习俗关系密切却是不争的事实。

  D.家谱在中国北方通常叫作“谱单”,在南方通常称为“谱书”,谱单和谱书是我国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

  5.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谱书的内容较为详细,主要包括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B.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谱序,二是凡例,三是家族世系,四是重要家族文献。

  C.家谱内容的组成形式不仅有南北差别,而且由于各地风俗、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组成还呈现多样化。

  D.宋明以后,家谱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起着加强宗族内部管理、延传家族历史等多重作用。

  6.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为后人“尊祖、敬宗、收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B.“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资料,对研究中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C.魏晋时期,由于国家主要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所以家谱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D.中国传统的家谱都记录了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重要家族文献,延传家族历史。

  《家谱漫说》阅读答案:

  4.D

  5.A

  6.D

参考答案 篇7

  暑假到了,为了帮助同学们可以按时完成暑假作业,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暑假作业四年级答案语文2019,希望对你有帮助!

  练习一

  1、希望早点进入中学,早点成为大人。

  2、环境 为下文写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

  3、因为“我”的车撞人了,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只有懂得了承担责任才算是长大成人。

  5、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儿子对军人动作和语言的模仿,表现儿子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对军人的崇拜与向往。

  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看阅兵之后活泼调皮的睡姿,喻体生动、形象、贴切。

  7、表面上写“担心”,实际上是为儿子的健康成长而高兴,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自豪。

  练习二

  1、(1)交代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在花园里摘花的小女孩的故事,表现了他对小女孩的信任,写出了“我”对其做法的认可。

  (2)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我”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而有了信任小男孩的举动。

  2、不能改。原句用疑问语气仅写出了“我”对小男孩所说的话可信度的揣测,并不影响下文“我”做出信任小男孩的举动;改句用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小男孩的不信任,与下文“我”的做法相违背。

  练习三

  1、童话 2、把动物人格化了 拟人 3、兔子:弱小、温和、机灵、聪敏;狐狸:狡猾多疑;狼:残忍贪婪;老虎:凶猛高大;大象:体大力大、性情温和。4、B 5、略 6、他是用真挚的童心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7、具有妈妈那样有慈祥、细心、耐心、富有爱心等特点。

  8、议论兼抒情;点明短文的主旨。9、用爱心编织。

  练习四

  1、(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4)黄河水流们的前个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1)“疯狂”是形容词,本来是贬义词,这里贬义褒用,生动的描述洪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水流气势的赞美之情。(2)“砸”是动词,是用力撞击的意思,这里写出水浪的力量很大。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水流们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胆识、勇气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水浪的崇敬之情。

  3、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4、(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联想丰富,气势磅礴。该句揭示出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勇猛刚烈的气势和悲壮豪雄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B)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雄壮有力,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薄而出,连用三个“为什么”引人思考,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练习五

  1、与其科学泰斗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钱老平凡中的伟大;表达了人们对钱老的崇敬以及对他去世的深切哀痛与无限哀思;表现了钱老不求闻达、淡泊处世的高贵品质。

  2、科学成就秘爱国情怀;科学成就方面:在多个科学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与“两弹一星功勋奖”。爱国情怀方面:钱老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献身给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他谈泊名利,毅然将自己的所得无私捐献给祖国或需要帮助的人。他谦虚谨慎,从不考虑自己的过去,只考虑祖国的未来。

  3、通过他人的回忆从侧面介绍钱老,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增强真实性;在第三部分中用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增强真实性的同时,让读者对钱老的可贵品质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练习六

  1、葱叶笛、竹哨子、枫叶、牛角、盆。葱叶:声音圆润不尖利,带点降C调的磁性。竹哨子:响亮而脆硬。枫叶:流畅。牛角:声调凌厉高亢,带着荒凉的沧桑意味。盆:蛮有味,还有点神奇。

  2、引出“童年的乐器”。

  3、首先,作者写了一幅平安天真的生活画面: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儿童与作者相熟已久,彼此关系融洽。其次,作者自我排遣胸中郁闷: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作者虽然贬远海南,但劝慰自己不必耿耿耿于怀,因为山溪过自然有鲁国舞雩台的乐趣。

  4、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或许是最有民间性的一种吧。有关。因为本文表达的主旨是: 在童年,那些简单的乐器曾给“我”带来无比的快乐。这两种音乐,给了“我”最初爱的教育和处世教育。

  5、(1)第一处指作者自己;第二处指客人;第三处指“我们”二十几个伢子。(2)指人的童年时期。

  6、(1)江流天地外。(2)两个黄鹂鸣翠柳。(3)春在溪头荠菜花。

  7、“美化”既是对往昔岁月的留恋,又是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既是在回望因距离产生的美感,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练习七

  1、lǜ bǒ cuǐ piē 2、莫扎特的音乐能使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与这产生共鸣。3、“我”被优美的音乐所吸引,但当我自己也想弹奏一曲时,才发现“我”不能弹奏出像他那样吸引人的乐曲来。4、妩媚、温存、飘逸、细腻、安详、恬静。5、因为莫扎特的音乐安详、恬静,使人似乎感到了家的温暖。6、合理想象即可。

  练习八

  1、(奶奶)上地里干活没回来;母亲 2、年轻的时候,她要照顾身子单薄的丈夫,年老多病的公公;后来,四个孩子来到世上,她为他们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解决全家人的温饱,操心孩子们的学费,还有,要在乡亲里挣个面子。3、(1)三个四字短语都含有否定词,更能表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2)“远远”则形象表现出了母爱的默默奉献。4、(1)“殊荣”是对母爱的由衷赞美;(2)“无奈”是对母亲无私奉献的深深理解,也是希望天下做儿女的能够理解母亲。5、能恰当运用修辞写一段完整的话即可。6、《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练习九

  1、杨丽萍和藏民们跳的夏拉舞,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藏迷》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歌舞乐《藏迷》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放牧的藏民们。

  2、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秘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间正在逐渐消失的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获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3、(1)用她的语言来说明她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她说:“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我们跳的是命”。(2)她对舞蹈追求的执着。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从《雀之灵》、《两棵树》,到《云南映象》,再到《藏迷》,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3)对艺术极为严谨,在做《藏迷》的过程中,事无巨细,她都全力而为。(4)对名利极为淡泊。从未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舞蹈;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

  练习十

  1、没有消失 盘旋舞动的样子。2、表现了竹子在平凡乃至恶劣的顽强的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3、竹子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竹子的贡献、竹子的文化等。 相似点:平凡产、朴实、正直,有顽强的生命力,坚劲,尽职尽责,默默奉献,虚心,不媚不俗,清贫。4、(1)托物言志文章用竹子来象征家乡人民那种朴实、正直、坚劲的本质和在平凡岗位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的精神。(2)略。

参考答案 篇8

  海子,中国当代诗人,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网络整理的《在开满野花的小岛上——纪念海子》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在开满野花的小岛上——纪念海子》阅读原文:

  ①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连成一片的是燕赵的浩气长虹。雄关巍峨,大海浩瀚,碧波翠岭,赏心悦目的是华北平原少有的瑰丽风景。以往到秦皇岛,总带着一番由衷的欢喜。但自那年春天以后,那铁轨,那月台,那路旁开得灿烂的野花,仿佛都蒙上了一层拨不开的悲伤。前年到秦皇岛,赵永红引领我们到了龙家营,找到了那块让人伤感的路桩,那周围依然灿烂地开满了野花,黄的是野菊,紫的是二月兰,那是海子在迎接我们。记得那天陪我的还有刘希全,他一路没有说话。

  ②那是一座小小的开满野花的岛,面对着一个小小的湖,湖的对岸是海洋公园。海子生前爱静,这里避开了喧嚣的市廛,他一定会喜欢的。永红告诉我,这个小岛原先没有名字,是她从海子的《弥赛亚》中寻到的名字:“太阳,让我把生命铺在你的脚下,为一切阳光开路,献给你,这首浸透了阳光和海水的长诗。”岛上立着一块碑石,是“海子石”。这巨石是有情有义的赵永红和李忠宝从很远的山上找到的,他们用大卡车运到了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③永红实现了这个理想,她很惬意,她说,“像一个小女孩,本来只想要一朵玫瑰,却得到了一大束。”其实,这小岛就是永红和秦皇岛的朋友们献给海子的永不凋谢的花。每年的春暖花开时节,诗人们和爱诗的学生们都会聚到岛上,在“海子石”旁献上一束野花,读他的诗,怀想他并不快活的一生。春天,十个海子一起复活。秦皇岛市文联,特别是海港区的朋友们,为了纪念海子,他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读诗,研讨,朗诵,写作,已经坚持好几年了。他们也如海子的母校北大,每年的迎春花开时节,都举行活动,朗诵会,还有评奖。这一切,为的是继承和发扬海子的诗歌理想。

  ④与海子是在北大相遇的,八十年代吧,他是法律系的学生,由别的同学陪同来看我。记得是手抄本上他的诗,其中有《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意象新异,与当时流行的不同。一下子就记住了。他是朦胧诗以后全新的一种写作,也是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写作。可惜的是当年大家都陷在朦胧诗的热潮中出不来,人们尚不认识他的价值。当年的海子是寂寞的,贫穷,孤独,缺乏知音(陪伴他的只有西川和骆一禾少数的几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终其一生,他总是落落寡欢。

  ⑤记得不久前,在德令哈,青海省海西州首府,一个边远的小城,那天下着大雨,我们冒雨举行了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在离北京遥远的德令哈,海子留下了一首诗:《日记》。记的也是伤心的往事,那年雨中火车停靠在德令哈,海子想念他心中的姐姐——这是姐姐的家。今夜,我在德令哈,但海子拥有的是一座寂寞而空旷的城。雨是不停地在下,列车停靠的站台也是雨帘如织。海子说,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我在德令哈的那个夜晚,我想起诗人内心的索寞,有一种深切的哀痛。

  ⑥记得也是不久前,一个刊物索要我的字,我苦于没有适当的言辞,匆忙间记起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冥冥中觉得是他在助我。一个诗人,短暂的生命结束了,因为留下了令人过目不忘的、可以传诵的诗篇,人们便记住了他。作为一个诗人,他是幸运的。“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村庄。”(海子:《春天,十个海子》)这是他最后的诗句吗?这是他在向我们诀别吗?

  ⑦燕园鸣鹤园路边的迎春花,夜雨中的德令哈,早春季节的山海关、龙家营,列车呼啸着奔向遥远的远方。我们送上一束野花,斜斜地依傍那块巨石,我们深情地纪念着这个短暂而又长远的生命。

  【注释】海子:中国当代诗人,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在开满野花的小岛上——纪念海子》阅读题目:

  7、具体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8、根据文意,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诗人海子的最精当的标志。

  B、海子对于改变浮躁现实的渴望。

  C、呈现朋友对海子的理解和铭记。

  D、表明“海子石”上镌刻的文字。

  9、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10、自选两个角度,谈谈作者如何表现“海子”这一形象的。(4分)

  11、有人说:“海子诗歌中具有沁人心脾的原始气息,像是闪着煜煜金光的束束麦芒,每一次阅读都会刺痛我们干涸已久的瞳孔。”结合这一评价,并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推想海子的“诗歌理想”。

  12、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赏析最后一段。(5分)

  《在开满野花的小岛上——纪念海子》阅读答案:

  7.画线句的描写(或“排比”、“拟人”、“移情”亦可),既是作者所见的客观景物,又带有主观的“悲伤”情感。(1分)“那铁轨,那月台,那路旁开得灿烂的野花”由短句到长句,形成紧凑而舒缓的语势,突现了海子卧轨的地点、时节,更透露出作者为海子哀伤的情绪;(1分)使客观的景物中包含着浓烈的伤感,把读者带入了深切怀念海子的基调中。(1分)

  8.D

  9.朋友们对海子永远而深切的怀念。

  10.运用象征,“野花”这是诗人海子的具象化,蕴含着生机和活力。引用诗句,用海子四首经典诗作,勾勒出海子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世界。侧面烘托,赵永红和李忠宝等人的行动,秦皇岛、北大和青海省西州等地的读诗、研讨、朗诵和写作等纪念活动,突出海子的影响力大。语言诗化,笔尖饱含真情,深切理解海子的精神世界、赞叹缅怀诗人海子。(答对1点,2分。)

  11. 跳出朦胧诗“热潮”的全新创作;(1分)意象新异、率真质朴、个性鲜明,情感真挚,动人心魄;(1分)充分表达对内心孤独的煎熬、对生活热情的礼赞、对人生思索的痛苦、对现实抗争的无奈和对美好期望的热忱等。(1分)

  12.海子人生经历的三个典型场景以及“巨石”、“野花”与上文呼应;使结构严谨、情感表达饱满。(2分)“燕园”、“德令哈”和“山海关”依次追思海子走过的人生历程;“奔向遥远的远方”表明海子的追求永不停息,人们对海子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花”和“石”把海子形象具体化,表达人们对海子深切的缅怀。(3分)

  以上就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在开满野花的小岛上——纪念海子》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答案 篇9

  郑振铎曾就读于北平铁路专科学校,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最后一课》阅读原文

  1941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鸦雀无声地准备聆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然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得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即停课。”

  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不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认真起来。

  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了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定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之站了起来,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最后一课》阅读题目

  12.选文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中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2分)

  13.第3段中写道:“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认真起来。”对其原因,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14.第2段中写到郑振铎的“抽噎”,第五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这是否有损于师生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2分)

  15.文中说“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你认为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是什么?(2分)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12.(2分)动作 神态 语言 心理 表现了人物沉重、悲哀的心情。

  13.(2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震动。

  14.(2分)他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15.(2分)这将是郑振铎先生在暨南大学乃至在他教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这节课将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参考答案 篇10

  一、选择题(看谁记得牢,看谁眼力好。本大题共2 5题, 50分。)

  1.在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遗址发掘中,不曾发现的是

  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B.粟、稻谷种子残留

  C.生活用的陶盆、陶罐 D.用于祭祀的大型青铜礼器

  2.小轩一家决定假期去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3.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王的第一人是

  A.尧 B.舜 C.禹 D.炎帝

  4. 古代有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日食现象,就在一片龟甲上刻录下来。认为这位天文学家 所处的时代极有可能是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5.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 B C D

  6.周幽王开始“烽火戏诸侯”时,诸侯带领兵马闻警而至,开赴镐京勤王,是在履行哪一制度给他们规定的义务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

  7.右图古代生产工具,在战国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它们应是

  A.骨制工具 B.木制工具

  C.石制工具 D.铁制工具

  8.“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

  慢,子由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

  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9.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请问这位哲学家思想的核心是

  A.仁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法治

  10.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

  11.2019年4日上午,泰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正式对外宣布:国务院、省政府在关于调整泰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相关文件中明确同意,设立泰州市姜堰区,以原县级姜堰市的行政区域为姜堰区的行政区域。请问,我国最早推行“县制“是在什么时期

  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商鞅变法 D.秦朝统一

  12.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13.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图片一: 图片二: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百家争鸣 D.秦的统一

  14.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 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②迁都洛阳,推行汉化 ③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④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5.秦统一后,官府发布的文告使用的文字体例是?

  A.甲骨文 B.小篆 C.大篆 D.金文

  16.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句童谣暗指:

  A.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B.秦朝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

  C.秦朝刑法特别残酷 D.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17.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主要原因是

  A.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B.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

  C.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D.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18.“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诗中的“单于”是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A.越族 B.鲜卑族 C.蒙古族 D.匈奴族

  19.《西游记》中塑造的如来

  来佛、玉皇大帝等人物形象,主要是吸收了哪两大宗教文化的结果 ① 佛教 ② 儒教 ③道教 ④基督教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三国两晋时期,中原战乱且疾病流行。当时,人们不可能采用的防治措施是

  A.为病人做手术时使用“麻沸散” B.从《伤寒杂病论》中寻找治病良方

  C.向李时珍请教防治方法 D.练习“五禽戏”,增强体质

  21.下列组合有错的一项是

  A.蔡伦——“蔡侯纸” B.张衡——地动仪

  C.王羲之——《兰亭序》 D.张仲景——“五禽戏”

  22.2019年,“王立群读《史记》”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吸引了不少历史爱好者观看。下列有关《史记》表述错 误的是

  A.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精神 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作者司马光生活在汉武帝时代

  23.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下列曾以此为都城的是

  A.吴国 B.辽代 C.北宋 D.元朝

  24.下列成语,出自淝水之战的有 ①风声鹤唳 ②三顾茅庐 ③纸上谈兵 ④草木皆兵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5.下列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方多战乱,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有利于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D.江南战乱少,社会秩序比北方安定

  第一部分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 择题(看看谁做得认真仔细。本大题共4题,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1)“书籍被烧残”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2)请举出“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至少四个派别)(8分)

  (3)西汉时期“自由思索的那种精 神”又受到了一次严重打击,是哪个事件?(2分)

  (4)秦汉时期统一了思想,而失去自由思索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分)

  27 .看图说话: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请回答:(1)图一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图二所示的东西方商路是指什么?该商路在古代东西方的交往上起了怎样的作用?(6分)

  (2)参照图二请将这条商路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4分)

  (3)现在新疆是图二商路上的重要地区之一,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我国最早设置了哪一机构进行统辖?(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2019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 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某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4分)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某平原是指我国哪一平原(4分)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 些?(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拓跋 拔拔 步六狐 贺赖 独狐

  元 长孙 陆 贺 刘

  材料三: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魏主”指谁?他想把都城迁到哪儿(4分)

  (2)材料二体现了“魏主”哪一方面的改革? “北语”指哪一民族的语言?(4分)

  (3)材料三指的是“魏主”采用汉姓,“魏主”采用了什么汉姓?

  (2分)

  (4)“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2分)

  (5)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2分)

  姜堰市2019—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终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B B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C B B A D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A A C

  26.

  (1)秦始皇 焚书;(2分)

  (2)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8分)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制、打击其他学派。(2分)

  (4)观点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7.

  (1)图一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图二的东西方商路是指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6分)

  (2)B欧洲;A长安(4分)

  (3) 西域都护(2分)

  28.

  (1)A大禹;B李冰 (4分)

  (2)都江堰;成都平原。(4分)

  (3)发动群众,堵疏结合。(2分)

  29.

  (1)“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洛阳(4分)

  (2)学习汉语;鲜卑族。(4分)

  (3)元。(2分)

  (4)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2分)

  (5)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丰富多彩;(言之有理即可)(2)

参考答案 篇11

  一、知识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4.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5.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9.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10.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14.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5、名句填空

  回眸一笑百媚生,

  , 天长地久有时尽,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愤》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楼船夜雪瓜州渡,

  映阶碧草自春色,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吴楚东南坼,

  二、语言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一项是(3分)

  A.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B.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

  C.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D. 他的父亲整天沉湎于麻将当中,他对父亲真有一种恨铁不成钢之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各地教材大换血,鲁迅的多篇作品“被踢出去”,网友质疑道“时代确实不同了,但谁又能否认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鲁迅精神了呢?”

  B.风风雨雨,他每天都在山里敲呀、凿呀,他用手锤敲醒了太阳,他又用手锤敲落了月亮,

  敲得石头都有了感情

  C.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们都认识到如果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D.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甲型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有时会出现呕吐和腹泻,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①人群对甲型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

  ②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

  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③包括发热、咳嗽、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咽痛以及流涕等,

  ④表现出的症状和感染和其他流感类似,

  ⑤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流感病毒,以往从未在人群中传播过,

  A.⑤②①④③ B.②⑤①③④ C.②⑤③①④ D.⑤②③④①

  4.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连报考都有严格限制的英国伊顿公学,凭借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首选的地位和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而成为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

  5.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晶莹的露水,即使是一滴,也会感激草尖的柔嫩,拥抱朝霞的艳丽,向往蓝天的广阔

  三、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昱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昱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

  淳祜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举贾似道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口,增淮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②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③,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④,与士行习射礼⑤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斩之,焚诏陴⑥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亦不纳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东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州,朱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于是斩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

  注:①浃旬:十天②亭户:盐户 ③贷民负逋:宽免百姓的拖欠的赋税

  ④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

  ⑤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⑥陴:城上女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庭芝权扬州 权:代理

  B.兼浚他运河 浚:疏通

  C.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 放:免除,解除

  D.不杀之何俟 俟:通“矣”,语气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

  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 ②扶其柩葬之兴国

  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 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 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 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芝聪颖过人他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于是就起名庭芝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和见识也常常超过长辈

  B.李庭芝知恩守丧他在孟珙帐下听用,孟珙去世前遗表推举贾似道接替自己,又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李庭芝为报答孟珙的知遇之恩,弃官回家,为孟珙守丧三年

  C.李庭芝拒不降元南宋灭亡后,大元将领阿术派使者劝降李庭芝,结果使者被杀,诏书也被焚毁后再次劝降,又被李庭芝拒绝

  D.李庭芝拒元至死朱焕利用李庭芝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泰州城的副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并最终请求将李庭芝处死在泰州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5分)

  译文: (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5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实,唯独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艺术倾向理想,故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艺术以“似与不似”为目标,不能似,亦不能不似

  艺术批评与艺术不同,仍应以真实为目标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包括艺术批评的娱乐化,都与真实远矣,因而有“失语”之类对艺术批评的批评,包括对艺术批评目的庸俗化的质疑,尤其“孔方兄”的不期而至,更导致艺术批评的矮化,也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

  艺术批评的所谓真实是有条件的,它并不期待艺术批评与艺术的完全重合中国古代有“诗无达诂”之说,而在西方则有“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谓可见,对艺术批评的期许,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直是很理性的所谓“失语”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借助对艺术批评对象的杜撰,实现与批评对应的批评对象风马牛不相及的目的“失语”之失,失在作伪

  艺术批评亦有与艺术近似的一面,因为艺术批评也有理想,因此严肃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批评,除却客观与公正之外,还须超越艺术,即超越批评的对象,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艺术,纯化艺术,端正艺术对艺术批评“失语”的批评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对这一目标的偏离

  但是艺术批评的真实依然是可以期待的,这里的所谓真实只是相对意义的存在,不是指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对象之间的完全重合,仅限于艺术批评与批评对象可以相互印证,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情景下的有限印证它大致指向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虚与实这些曾经以时序指向图腾、宗教、权力、风俗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存续的社会意识所有艺术批评一直围绕着这些意识形成历史波澜,并且衍生出诸如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继承与革新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和不同的批评方式,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信仰、同一区域,其批评的标准与方式亦是变化的不仅如此,古今之间,中西之间,还存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争斗这些既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亦是艺术批评的现实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德的侵蚀,亦还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语”的更为深刻的原因

  艺术批评的真实性从理想的层面看,并不虚妄,它可以感知,可以体悟今日中国艺术最切近的目标应当是如何回应21世纪人类共同理想的文化自觉,中国文化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国艺术的责任与使命,当然也是中国艺术批评的责任与使命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日)

  1. 下列关于“失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失语”既指艺术批评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是对存在着不足的艺术批评的批评

  B. 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和艺术批评的娱乐化等,都属于艺术批评的“失语”

  C.“失语”是一种作伪,目的是使艺术批评同与其对应的批评对象之间没有联系

  D. 除了批评道德的侵蚀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评素质的掣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而艺术批评仍以真实为目标,当艺术批评偏离或远离真实时,就会出现“失语”之类的批评

  B. 艺术批评的真实并不要求艺术批评与艺术重合,但这种有条件的真实并不是说可以借助杜撰批评对象去作艺术批评

  C. 艺术批评和艺术都有理想,因此艺术批评不仅要客观公正,还要超越艺术,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纯化和端正艺术

  D. 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都由艺术批评衍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钱的介入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只要艺术批评能够不受金钱的干扰,就能够保持真实并重获应有的尊严

  B. 不同民族、信仰或区域之间存在着批评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即使民族、信仰或区域相同,其批评标准和方式也有变化

  C. 在艺术批评的标准和方式上,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存在是非轻重的争斗,这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之一,也是其现实之一

  D. 今天的中国、中国艺术和艺术批评的责任和使命,是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部分

  参考答案

  、1、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2、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3、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4、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5、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6、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

  7、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

  8、 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

  9、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10、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

  11、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B

  12、 提示:D项,身:自身、自己 答案:D

  13、 提示: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C项中“组”在此处为名词 答案:C

  14、提示:D项为被动句 答案:D

  二、 1.B(A: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用错了对象C素昧平生:与人从

  未见过面不指事物 D恨铁不成钢”恨某人不争气、不成材多用于对学生或子女,有时也用

  于对下属或公众人物B 想入非非:是两用性成语,既可以形容想法大胆离奇,有褒义;又

  可喻指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是贬义语句中用其褒义,正确)

  2.B(A多重否定用错C“不适当”有歧义D句式杂糅,去掉“诱发的”)

  3.A

  4.(5分)【参考答案】英国伊顿公学是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它的报考有严格限制,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的首选,它拥有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

  5.(6分)【参考答案】枯萎的落花,即使是一瓣,也会怀念春风的和善,牢记细雨的叮嘱,承载花根的希望

  三、1.D(俟:等待)

  2.C(①显示的是智慧;②是感恩于孟珙)

  3.D(被处死在扬州)

  4.(1)借给百姓钱款让他们盖房子,房子建成又免掉那些贷款,总共一年,官民的房屋全都盖好了(5分“假钱”、“使‘之’”、“凡”、“具”各1分,句意1分采分点准确即给分)

  (2)州郡中发生水灾旱灾,李庭芝马上就下令打开粮仓,不够就用自己家财救济他们扬州百姓像对父母一样感激他(5分“发廪”、“振”、“德”、“如父母”各1分,句意1分)

  5、【参考答案】D【解析】将“也许后者才是”(第6段中)的或然判断误为“还在于”的实然判断曲解原意

  6.【参考答案】【解析】偷换概念选项中后一个“艺术批评”不同于原文的“严肃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批评”

参考答案 篇12

  饼里加了糖,这是你最甜的人生,因为在你成长的路上,有一位智慧的母亲,更有一位为了生活在努力改变的母亲,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玉米饼里加了糖》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玉米饼里加了糖》记叙文阅读原文

  ①那一年我上高一,住校。由于家里生活拮据,我不得不每月回家取干粮。月末这天,我心事重重地回到家。后天班里要组织郊游,要求每人自带食品,同学们都很期盼这次活动,大家商量着要在郊外吃一顿大餐,所谓的大餐,就是大家每人带一点儿好吃的,然后集中起来享用。可我带什么呢?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十元,没有一分钱是多余的,买一个面包都要二、三元,如果买些吃的,半个月的生活费就没有了。去还是不去,这让我顿时陷入了两难。

  ②母亲觉察到了我的情绪,问我有啥事,我便将郊游的事告诉了她。母亲沉思了一会儿,告诉我说她有办法,然后就转身出门了。半个小时后,母亲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包糖,对我说:“儿子,妈给你烙几个糖玉米饼带着,很好吃的。”母亲本来很兴奋,可看我没有反应,再没说什么,埋头烙饼……

  ③第二天,我去和王老师请假,说身体不舒服了,不去郊游了。可王老师本来同意,谁知隔一天却变了,要我必须去。我只好硬着头皮,拿着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和同学们出发了。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_____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糖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

  ④转眼间到了吃饭的时间,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东西,我_____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就在这时,王老师带着几个同学悄悄地来到我的身后,冷不丁地伸手抢走了我的所有玉米饼, 并大声地说:“同学们,程刚偷偷在这里吃好的,该不该罚……”同学们大声地回应着。

  ⑤王老师把饼分给了大家,不一会儿就被大伙吃光了。突然,好几个同学向我走来,问我这个饼子是在哪儿买的。此刻,那种自卑又一次冲击着我的心房,我的脸就像在发烧,真的坚持不住了,直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安慰我了,这只是我妈给我做的粗粮饼。我家里穷,买不起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说完,我的泪便掉了出来,同学们都愣在了那里。

  ⑥王老师走了过来,对我说:“程刚,老师真心地告诉你,第一,这个饼真的很好吃,大家好多是城里的,真的没吃过这么香的玉米饼。第二,你不应该哭,而是应该骄傲地笑。昨晚你母亲来过了,拿着两个面包和两根火腿肠,你去义务劳动了,她把东西交给了我,说你明天拿着粗粮和大伙出去不好。你母亲为了买这点儿东西,舍不得钱坐车,走了3个小时……不管你认为这几个加糖的玉米饼能不能拿得出手,我都认为这是今天这里最好吃的东西。饼里加了糖,这是你最甜的人生,因为在你成长的路上,有一位智慧的母亲,更有一位为了生活在努力改变的母亲,这是其他同学都体会不到的,也享受不到的。你所享受的这份爱,是独有的。”

  ⑦我有些惊讶地看着王老师,泪水突然止都止不住。在这些真诚的话语里,我看到了卑微的力量,也看到了珍贵的贫穷……

《玉米饼里加了糖》记叙文阅读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2分) 。

  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按要求填空。(2分)

  A.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1) 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甜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

  B.我(2) 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

  要求:(1)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心理活动的词。(2)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神态的词语。

  3.你是如何理解第⑦段加点词语“珍贵”和“贫穷”的?(2分)

  4.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父母亲都会以不同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爱,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感想。(3分)

《玉米饼里加了糖》记叙文阅读答案

  1.为玉米饼而自卑的“我”在老师的教育下改变了想法,认识到了母爱的伟大。

  2.(1)示例:忐忑 (或悬)

  (2)示例:满脸通红(或极不自然)

  3.“贫穷”是指“我”的家里生活拮据,买不起好吃的去郊游。“珍贵”体现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激。

  4.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参考答案 篇13

  “秋天”是中国古代文人伤感的季节。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秋》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读秋》阅读原文:

  ①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那是小时候我对秋天的印象。在小小心灵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着作物成熟的气息。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我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

  ②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

  ③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收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的,夕阳像薄纱一样。那时,能闻见一种稻禾的气味,混着空气里衰草的香。那样的气息总是让心变得空落起来,变得忧伤起来,像一个山谷,里面储满了寂静。我知道这是秋天的况味,许多年后,这样的味道被我封存在记忆里了,看到“秋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在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现在,听过春天华丽的喧响,看过夏天盛大的热情,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广的内心,却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

  ④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后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同样,这样的祥和经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像柴可夫斯基琴键下流淌出来的音乐,像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曲。

  ⑤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

  ⑥秋天有更多内涵。有时她在一张古琴的弦上荡漾,像夕阳下的水波那样,有着一圈又一圈丝绸般的涟漪;有时,她又以几朵白菊的形象落到一盏茶里,那是一个白瓷杯,在一张原木的茶几上独自入定。这么说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⑦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天也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理清。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

  (选自徐海蛟的作品)

  《读秋》阅读题目:

  15.第二段和第五段在文章的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2分)

  16.解释“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7.品味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简析其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4分)

  18.联系全文,指出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4分)

  19.文章结尾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读秋》阅读答案:

  15.第二段领起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第五段总括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各1分,共2分只答“领起下文”“总括上文”不给分)

  16.秋天”是中国古代文人伤感的季节,他们把秋天写进诗文里,抒发自己的悲凉情怀;秋天萧然寂寥的季节特征很容易引发古代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各2分,共4分)

  17.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夕阳在高远的天空下的独特景象,表现出一种静穆祥和之美。(修辞2分,表达效果2分,共4分)

  18.具体指:(1)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完美的向往;(2)秋天呈现出一种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静美;(3)秋天是一个关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4)秋天是一种开阔、浑厚、成熟的“气象”。(各1分,共4分)

  19.表现出作者追求一种淡然宁静的、超然物外的、洗尽铅华的心态,愿意做一个胸怀宽广、荣辱偕忘、宽厚仁爱之人。(共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参考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6491115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