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颜值担当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中日甲午战争

微信扫码分享

中日甲午战争(精选6篇)

中日甲午战争 篇1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 ]

  班级

  135

  时间

  课题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202">订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202">线装教学目标[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进程的讲解,使学生深刻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2、利用战争进程中,爱官兵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对战争原因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向外侵略扩张的本性。二、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 然性和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 关条约》和《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         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中日《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三国干涉还辽。

  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战争的影响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       学       过        程一、导入二、新授1、投影黄遵宪《东沟行》的部分诗句[来源:第一范文网][来源:学&科&网]阅读思 考:诗句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来源:第一范文网](一)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投影描述19世纪末中西方社会的视剪辑。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说明战争爆 发的历史必然性。(二)战争经过 1、投影《甲午中日战争》形 势图利用计算机动态的呈现主要战役的进程路线。相应的出现几幅清军抗战图片及日军 暴行图。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3、各小 组代表发表 意见,教师总结。投影漫画《一败涂地的清政府》及对联: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普天同庆,万寿无疆。进一步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 场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源。(三)马关条约的签订1、投影签订条约时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图片。[来源:第一范文网]2、与此前 几个不平等条约相对比来分析《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危害。同时把相关的地理概念落实在地图上。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马关条约》的新特点3、边看边听边思考:《马关条约》对中 国有什么危害、与此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有何新特点?(学生)(四)战争的影响1、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分析战争结局 对中国、日本及远东局势的影响 。向学生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19世纪末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性事件 。2、投影《袖手旁观的西方列强》[ (五)三国干涉还辽 1、从原因、经过和结果三方面来分析这一事件,从而说明列强对待这场战争的基本态度。

  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历史填图册

  板书设计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一、       边疆危机二、       甲午战争爆1、            原因2、            过程3、            结果4、            影响三、       马关条约1、            时间2、            内容3、            影响

  教学后记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以此 来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以 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中日甲午战争 篇2

  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分析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

  ①《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难点分析:

  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是难点。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各阶层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袁世凯编练新军;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农民阶级则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但最终都失败了。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提问:“今年是纪念甲午中日战争多少周年?”

  历史不容忘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          战争背景

  (1) 日本:

  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日本国土狭小,

  资源匮乏(出示日本地形图)

  ②经济危机,国内矛盾重重

  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④长期充分的战前准备:

  政策上,“大陆政策”;军事上,扩军备战,搜集情报

  (2)  中国: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材料:慈禧挪用北洋水师军费庆寿与日本天皇皇后捐献首饰作军费对比)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③军事上:有限的近代军事装备

  ④态度上:认识不足,虚骄自大,“避战求和”,寄希望

  于西方列强“调停”

  2、战争经过:(动态地图显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

  重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幻灯片显示部分网址,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镜头。(播放《甲午风云》片断)

  3、          战争结果:签定《马关条约》——最严重、大大加深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马关条约》。(图片)

  《马关条约》内容  危害

  赔二亿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割三地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中国台湾和祖国分离半个世纪

  开四口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允设厂(资本输出)  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          影响:

  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东亚病夫”。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也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时局图》)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清政府;维新派;革命派;农民。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历史。)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由旁白同学紧接着场景四结合幻灯片讲解)

中日甲午战争 篇3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①《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难点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是难点。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各阶层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袁世凯编练新军;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农民阶级则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但最终都失败了。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过程            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马关条约》及其危害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战后中国救亡图存的运动                                                义和团的兴起和“扶清灭洋”的口号            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2、课本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都具有阶段性标志,同时也有密切联系。这两次战争均爆发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之际,中日甲午战争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空前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时期的需要,并且直接引发列强对华瓜分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有成为列强组成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八国联军侵华直接导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是日本从古代以来一直仰慕和学习的对象,如唐朝时期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但是到了近代,一直处在中华帝国阴影中的日本却成为了亚洲强国,并在半个多世纪里先后发动或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达三次之多,为什么历史有如此变化?   (二)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战争背景:    日本在走向帝国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扩张政策?教材首先对日本的侵华政策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从日本看: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因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发展受到制约。    ②经济危机,国内矛盾重重。    ③明治维新后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④长期充分的战前准备:政策上----“大陆政策”;军事上----扩军备战,搜集情报,军队近代化建设。    从中国看:    ①政治: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③军事:有限的近代军事装备   ④态度:认识不足,虚骄自大,避战求和,寄希望西方列强“调停”2、战争经过:    a、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b、战争经过(注意战争形势图)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    重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3、结果:

  内    容

  危           害

  赔    款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割    地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中国台湾和祖国分离半个世纪

  开阜通商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开设工厂

  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标志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影响: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三)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义和团反帝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①从义和团揭贴中反映其兴起的原因: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佛忘祖先。    天无雨,地焦干,都是鬼子止住天。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升黄表,敬香烟,请出各洞众神仙......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原因: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表现    兴起于山东(清政府态度派袁世凯剿杀)——转移到直隶——进入京津地区(“扶清灭洋”口号和清政府“招抚”政策)——抗击八国联军——失败(19xx年8月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根本原因:同太平天国运动一样,义和团运动受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④义和团运动的意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显示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力量。    2、《辛丑条约》    19xx年,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主要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首先,条约规定的赔款本息合计9.8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其次,帝国主义从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了中国,使清朝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日甲午战争 篇4

  第14 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目标导学】

  1.掌握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史实,义和团运动。

  2.理解列强侵华的原因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扶清灭洋”口号;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梳理】

  一、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            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侵略          、夺取             、占领        ,进而征服          的扩张政策。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             ,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

  2.过程:1894年,日军在       偷袭清军运兵船;9月,中日海军在        展开决战,爱国官兵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反抗。

  3.结果:战败签约,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           。

  内容:中国割让           、                     、             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         两白银;开放       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          。后来,在列强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           ”,交还了中国的辽东半岛。

  影响:             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深入          ;外国资本挤压,严重阻碍了                  ;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4.影响:

  (1)民族危机的加深:战争宣告了          的破产。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2)民族的觉醒:清王朝开始进行           ,中国的             和          

  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           的斗争。

  请思考1:下列形势图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变化。请通过口岸分布的特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二、义和团运动

  1.起源:又名       ,原是民间结社组织。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口号:           ,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          。

  3.发展: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            ”的策略。19世纪末,势力迅速遍及          。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           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

  请思考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三、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原因: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借口:“                              ”。

  2.过程:19xx年,八国联军在             率领下从        进犯        ,义和团向             和                发起猛攻。

  3.结果:19xx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             。

  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       两,分       年还清,本息共      两,以       、

  作抵押;在北京设         ,允许          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            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4.影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        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的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知识拓展】                                                            

  1.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的概况和如何评价它的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如何?

  (1)兴起:1898年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义和拳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发展:19xx年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杨村狙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外国使馆,攻打西什库教堂。

  (3)特点: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xx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②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4)口号:扶清灭洋。评价:

  爱国性:在民族危机的形势下,该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同帝国主义进行抗争。

  局限性:“扶清”虽然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含义,但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的警觉,反而被清政府利用和出卖;“灭洋”虽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也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这也表明农民阶级的局限,不能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2.虽然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教训了侵略者,使帝国主义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之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回答:

  (1)在此之前,列强为了控制中国发动了哪些战争?结果及影响如何?试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2)结合史实说明在反列强入侵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表现。

  (1)发动鸦片战争,强签《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签《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逼签《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强签《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败原因:主观原因是抗战的领导者清政府腐朽落后,客观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势力强大,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鸦片战争中,广大爱国军民英勇抵抗,三元里人民自发抗击英军,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沽守军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壮烈殉国。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士积极抵抗,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等至死抵抗。面对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积极抵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走进高考】

  例1.(08宁夏,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c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论断。“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明显指的是洋务运动,“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体现的是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败,因此选c。

  13.(08天津卷,18)19xx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解析:c 这一地区“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是在半殖民地斗封建的社会才有出现的现象。这样的地区一度畸形繁荣进一步证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

  a.便于日本向中国扩张势力            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c.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

  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

  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                 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

  4.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19世纪末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

  6.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

  7.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        b.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马关条约》与以往侵华条约相比,有几个“前所未有”是①割地面积之多②赔款数额之多③内河新航线开辟之多④开通商口岸之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1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13.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所共有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列强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d.开放通商口岸

  14.1853年,英国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③暗示叛乱运动面临双重敌人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二、非选择题

  16.(xx年上海,30. 5分)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中国台湾。

  问题: (5分)

  (1) 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分)

  (2)为什么: “四百万人同一哭”?(2分)

  (3) “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17.(宁夏,41.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有德制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

  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9分)

  (2)甲午战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

  第14 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答案

  思考1.

  图一:鸦片战争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分)

  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9分)

  图三: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和最富庶的地区,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9分)

  思考2.

  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救中国。(或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一、选择题   

  1 - 5  adacd 6―10  cdccb  11—15  dcdcc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要点:

  (1) 1896年

  (2) 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中国台湾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17.答案要点:

  (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4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5分)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5分)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5分)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

  击日本侵略。(12分)

  (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6分)

中日甲午战争 篇5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近代史上列强有过哪些侵华战争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轰开紫禁城的大门,而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又一次次地书写着中国人的屈辱。但眼泪换不来同情,妥协也不能阻止列强侵略的铁蹄。今天,我们学习近代史上对中国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两次侵华战争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中日甲午战争

  1.甲午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道路,同时制定了征朝侵华的侵略扩张政策,而侵华战争就是上述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虽然进行了明治维新,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广大工人,农民生活极端贫苦,国内市场狭小,自然资源缺乏,生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积极寻求对外侵略扩张,以期从中寻找出路,并制定了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大陆政策”。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是征服朝鲜;第三步是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是征服全中国;最后是侵占亚洲,称霸世界;其中,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征服朝鲜在其“大陆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陆政策”:中国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世界)

  (2)客观原因:①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正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并且矛盾重重、无暇顾及日本。②清政府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软弱、妥协、投降之面目暴露无遗,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3)直接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使社会更加动荡,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日本政府加快了侵华的步伐。

  (4)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的经过

  (1)爆发: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2)黄海战役:①清军抗敌主要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②结果:黄海战役是中日双方舰队主力的决战,双方互有损失,但最终以中国失利而告终。这一战役的失利使中国丧失了制海权,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舰队之手,这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有决定性影响。

  补充:黄海大战后,日军以水陆两路分别进攻中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占领了旅顺、大连,并在旅顺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了几乎全部的和平居民,1895年初,日本占领威海口,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最终失败而结束。

  (3)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原因:①客观上: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经济军事实力强于中国;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②主观上:清政府统治腐败,没有认真准备,一味妥协退让,这既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又压倒和破坏了中国官兵地方抗敌热情;慈禧太后不顾国家危难、大搞万寿庆典,且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有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腐败无能。

  3.战争的结果

  1895年, 日本强迫清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中国台湾全岛及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方法: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

  (2)《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第一,割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些具有战略地位的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第二,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第三,开埠通商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 内地,最远到达西南的重庆。第四,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向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三国干涉还辽:①三国:以俄国为主导,又纠集了法国、德国。②沙俄早就对中国东北怀有野心,对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满,认为这将会损害其在东北的利益,影响它在中国和太平洋的霸权,于是以维护中国领土为名纠合法、德共同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③结果:日本同意退还辽东半岛,但又以“还辽”为名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④实质:帝国主义在中国和辽东的霸权之争。

  4.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①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基本形成。②刺激了列强的侵华:日本的“胜利”及“三国干涉还辽”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的侵华欲望,从此,他们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作为侵华主要方式,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灾难。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一是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起用袁世凯等人在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二是中国台湾军民进行反割台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三是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和各阶层民众开始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新政”、“预备立宪”等。

  补充: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有何意义?

  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斗争的组成部分,给侵台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义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这一目中讲到了两个事件: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其实这两个事件是不能分开的,因为它们是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

  1.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兴起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高涨。19末,在华教会势力依据不平等条约好清政府的袒护,为非作歹,激起广大民众的强烈反抗。③导火线:山东冠县拆庙建教堂事件。

  义和团运动从领导者来说,是哪个阶级或阶层?它有什么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发展:因为义和团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外国侵略者,所以得到了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势力很快遍及京津地区。

  我们学过近代史上农民阶级的运动吗?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中诞生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那么,义和团运动中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文件或者口号吗?

  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请同学们思考,你如何认识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

  提示:义和团提出“灭洋”,触及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但对洋人、洋教和外来事物统统排斥,又具有排外的落后性,如义和团破坏火车、铁路、电线就是愚昧落后的表现;义和团提出“扶清”,虽然具有爱国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互相混淆,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清政府,也不反封建制度。这一口号在运动初起时,曾动员和吸引更广泛的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把中小地主,封建知识分子,甚至部分官员也卷了进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清政府的警惕,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

  基于以上的分析,同学们想一想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能探索出一条使中国人摆脱内忧外患的强国之路吗?不能。

  很显然,义和团运动虽然部分地承担了当时的革命任务,但它的落后性却使中国的革命重任,中国的强国之梦只能由新的阶级来承担。

  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完全抹杀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请同学阅读教材p62瓦德西的一段话:“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义和团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还是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①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如后来的“新政”和预备立宪)。②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同时也使列强被迫调整了侵华方式,由直接武装侵略为主变为以扶植代理人为主。

  2.八国联军侵华。

  (1)侵华原因:①根本原因: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为进一步扩大权益而想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②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2)概况:19xx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一“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为借口,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入侵天津、北京。

  (3)特点:与以往列强侵华以清政府为对手不同,这次战争是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目标。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冬交民巷战役和北京什库教堂战役。

  19xx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当时参与侵华的是八个国家,但在签订条约时却有11个国家。

  19xx年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①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吗,以关税、盐税作抵押。② 将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⑤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⑥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方法: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修使馆赔炮兵,改总理惩官民”。解释:“修”──修订商约;“使馆”──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赔”──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炮兵”──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改总理”──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惩官民”──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5)《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的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之一,从此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彻底成为帝国主义 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灾难进一步加深。

  课堂习题:

  完成课后的“阅读与思考”。

  课堂小结: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也是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重要一步。战后,日本将《马关条约》强加给了清政府,这是鸦片战争以来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深,而日本资本主义由此得到极大发展,大大提高了在东亚的国际地位。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义和团运动爆发,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但最终为中外势力所绞杀。八国联军将《辛丑条约》强加给了中国人民,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板书设计: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大陆政策”:中国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世界)

  2.概况

  3.《马关条约》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扶清灭洋”

  2.八国联军侵华

  3.《辛丑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篇6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面对民族危机进行了哪些探索?

  3.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

  主体知识

  一、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从明治天皇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强占        ,侵略朝鲜、夺取         ,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②朝鲜               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2.经过

  ①1894年7月,日本在          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②日本在         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日军在         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③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        》,这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

  ①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惩阻碍着中国        的发展;巨额的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②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沉重的危机。俄、德、法“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③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        改革。

  ④中国        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①概况

  a.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         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       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

  c.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           ”,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②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           ,维护帝国主义的            。

  ②经过

  a.19xx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        的率领下从          进犯北京。

  b.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和光绪帝在逃往      途中任命       和      与联军议和。

  ③结果及影响:19xx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            ,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重难诠释

  1.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②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

  ③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知识运用

  1.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内河新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新口岸

  c.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巨额赔款

  2.下列对三国干涉还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日本妥协告终                   b.反映了列强在侵华上的矛盾

  c.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d.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3.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所产生的最严重的影响是

  a.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b.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峰

  4.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农民阶级可以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以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请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评价这一观点。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日甲午战争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6585115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