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薄凉之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二次鸦片战争

微信扫码分享

第二次鸦片战争(精选17篇)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建议: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重点:

  (1)战争的根本原因。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导出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

  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首先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由学生回答。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此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出相应补充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2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从的起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英法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不择手段而发动的又一次侵略战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弥足珍贵的。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以及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发生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教学,认识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其社会影响,认识到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提高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知识目标

  的起因;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及<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为烧圆明园及<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重点难点

  英法发动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重点,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难点。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地图提供的信息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空间上认识这场战争。通过谈话法,比较法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投影《火烧圆明园》图片,请问:圆明园在哪次战争中被侵略军烧毁?

  鸦片战争的炮声刚刚沉寂,西方为什么又要发动?联系《南京条约》

  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的发动者?

  的侵略路线:

  当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广东巡抚以何种态度面对侵略军?说明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假如你是广东巡抚,你将如何迎战!

  这一路打到天津,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为什么美俄也横插一刀?

  阐述美俄插足的原因

  《天津条约》的内容

  为什么英法联军没有结束战争,而是再次发动进攻?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圆明园,投影圆明园被毁前的宏伟壮丽与被毁后的废墟作对比

  引导学生对圆明园到底是重建还是在遗址上建公园进行辩论,然后分组进行收集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讨论,得出结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

  英法联军

  结合地图

  学生讲述

  讨论,进行回答

  以疑激思

  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性

  分析其危害

  思考,讨论

  谈感想

  下一堂课进行汇报交流

  图片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的角度去分析第二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从空间上认识这场战争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同时增强学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学生兴趣盎然

  加深了解

  提高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侵略本性

  揭露侵略者的丑恶行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的能力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结束。

  把两次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汇制表格投影

  关于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利用地图

  沙俄虽未动用一兵一卒,但通过讹诈,割占了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国古代疆域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地图对照。

  小结(略)

  作业 布置:收集资料,撰

  写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论文。

  对比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直观认识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读图,认识中国疆域的变化

  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的趋势。

  通过比较法认识西方侵略者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的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让学生认识到大片国土的丧失,不仅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空前的破坏,而且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具有无法估量的严重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3

  教学目标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⑴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是重点。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⑴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⑵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在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板书设计 :

  一、英法发动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3.爆发(185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58)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

  五、的危害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建议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编辑好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像,直观地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然后教师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决定利用中国爆发人民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之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

  讲授新课:

  一、英法发动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根据1844年中国未加思索就轻易答应的《望厦条约》第34款的规定,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教师要指出这实际上是要订立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为使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许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交换条件。“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就是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教师强调这是英法两国侵略者为发动侵略战争,蓄意制造的无耻的借口,同时此时英法美俄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3.爆发(1856.10)

  1856年10月下旬,以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了。

  教师在这里可以突出两广总督叶名琛这一历史人物,他不作战守准备,在衙门里梦想请神仙下界的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以至广州很快失陷。叶名琛也作了俘虏,被解往印度。时人讥讽他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到此再深入思考,叶名琛是旧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杰出的人才,他误身误国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的悲剧。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随即攻占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在这个事件中,可以充分体现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往。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掩护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俄美两国不但和出兵的英法两国一样与中国签定了《天津条约》,而且签约在英法两国之前。

  2.《天津条约》(1858)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问题需要强调公使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驻节于该国首都,应是正常情况。但在当时条件下,西方列强要求公使进京,其目的在于更便于影响和控制清政府,使这项原本平等的外交惯例,具有了不平等的实际作用。关于增开通商口岸问题要强调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除数量上增加了一倍多以外,其明显的危害还有:①中国的东部沿海从南到北都被迫开辟了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向北方地区扩展;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迫开放4个口岸,侵略势力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地区;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中国的国门被进一步打开,在新开埠的城市中建立的租界,成为以后扩大侵略的基地。同时,侵略者取得了军舰、商船在长江各口岸的自由航行权和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权利。这样,中国的通商、航运等主权进一步地丧失了。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英法第二次大沽之战首战受挫,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俄国公使更是在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协助英法的军事行动。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逼北京。咸丰逃避承德,奕訢任议和大臣,议和不成,洗掠圆明园,占我北京城。此处可以思考:为什么英法在《天津条约》后并没有结束本次战争?——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英法是为转移危机,因此卷土重来。

  结合法国文豪雨果的论述痛斥英法两国的侵略暴行。

  历史再次证明,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在战前就是英、法、美三国共同提出“修约”要求。在战争中美俄公使随联军同往,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实际上俄、美是利用其扮演的“调停人”角色从中渔利。在战争中,俄国人一方面其公使透露北京城防的部署,更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加紧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成为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侵略国。

  3.《北京条约》(1860.10)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指出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最终通过战争——条约模式实现了。强调强迫天津开埠,列强打开了通向北京的门户。至此,二鸦战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尽管英法两国对华战争中取胜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但是在中最大的收益者是俄国,因为俄国借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期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讲述时应注意:俄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的欧洲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扩张性极强的军事帝国,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远大于占领市场的欲望;俄国利用其与中国相邻的便利条件,一般采用趁火打劫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俄国是近代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还要进一步强占领土和控制中国,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与国际关系格局的一些重大变化。

  五、的危害

  回顾、归纳一下条约内容造成的影响。再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发生的目的、借口、时间、战争的性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影响。

  2.能力要求:(1)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较教学,说明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2)指导读图表,学习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目标:(1)通过影响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2)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是重点。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2.难点分析: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应帮助学生从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的角度去分析,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探讨了鸦片战争的有关问题,我们认可了一个结论,即中国社会性质在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发生了变化。那么,谁能说说那是怎样的变化呢?

  生:(回忆,作答)

  师:鸦片战争结束十几年后,当中国人仍处在屈辱、困惑,亦或是反思的时候,英法又发动了。

  (板书  )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原因

  师:(开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他们要修什么约?

  生:(回忆已有知识,或阅读课本有关知识,自由发言)

  师:(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而法、美也已接近完成。迅速提高的生产力带来了极丰富的产品产量,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的本性和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要求,驱使他们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在用炮舰轰开中国大门,又用条约获取倾销商品的侵略权益后欣喜若狂,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可事实如何呢?

  (给学生用投影片展示根据课本小字整理的两组数据,让学生阅读、分析)从英国的资本家、商人的角度看,他们会作何感想?

  生:(纷纷议论,发表看法)

  师:(归纳发言)从1846年到1855年这十年,英国对华输出的工业品贸易额每年徘徊在200万英镑左右,而没突破1845年的230万英镑的水平。从第二组数字看,中国与洪都拉斯对英棉纺织品的人均消费数额有如此巨大的差距,使英国资产阶级对广阔中国市场的热切期盼正在化为狂热的幻想。真是不可思议!他们先是困惑,继而恼怒,最终将英国工业品的滞销归罪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在中国享有的特权太有限了。于是,法、美以《黄埔条约》、《望厦条约》有12年修约的规定,而英国则援引《南京条约》附件中“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于1854年、1856年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教师口述或投影打出其主要内容):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5个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他们还以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交换条件。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来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生:(做结论性的回答)

  师:对,英法列强要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与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一脉相承的。由此说明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继续引导学生思维)如果说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什么方面来比较呢?

  生:(稍加思考,可以答出)

  师:不错,是从所采取的手段上。由于此时的清政府对西方国家还心怀疑惧,又认为外国公使进京有损“天朝尊严”,拒绝了其“修约”要求。于是,英、法等西方国家决定发动新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屈服,以达到通过外交途径达不到的侵略目的。(板书下一个题目)

  2.的爆发

  师:英国为什么选择在1856年?英法侵略者所寻找的借口是什么?

  生:(思考、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还是挺牢固的。利用此时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1856年10月,悍然出动三条军舰,闯入珠江口,袭击广州城。而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伙同英军出兵,由此点燃了的战火。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他们还有两个帮凶,是谁?为什么只做帮凶呢?

  生:(可以明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或许难以准确回答)

  师:对,帮凶是美国和俄国。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指导学生阅读第11页材料,理解美国的目的)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本小字和材料)

  师: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以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了这一阵线。1857年英、法政府分别派额尔金和葛罗,率领各自国家的舰队到达香港岛,组成联军。美、俄代表也乘本国军舰到达香港为英、法出谋划策。年底,英、法联军发动攻击,虚骄昏庸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既拒绝英法的侵略要求,可也不做应战准备,一味迷信占卜。结果,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俘获叶名琛,而巡抚柏贵投降。英法联军除了烧杀抢掠,还“创造”了一个中国近代之最,是指什么事?

  生:(看教材,然后答出)

  师:(肯定正确说法,强调指出联军委员会不是那个傀儡政权)攻占广州并不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是如何达到目的的呢?(板书下一个标题)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的签订

  师:(引导学生看图,边讲边标明地点) 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至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舰前往。英法通过照会提出侵略要求,美则以“调停人”身份暗中帮助英法做进攻准备。这时,以清朝皇帝咸丰为首的统治集团仍把镇压太平天国放在首位,北方防务松弛。结果,英、法炮舰攻陷了大沽炮台,随即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俄、美则先于英、法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引导学生看第12页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用投影片打出思考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法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求得共识)

  师:(得出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内容,要求学生仔细读图,对比归纳出新增加的口岸的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0个;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而深则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

  (指导学生对赔款和内河航运权的讨论。着重指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影响)

  师:显然,这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权益更扩大了。英、法的目的初步达到,他们从大沽口撤军,从而使战争告一段落。为什么只是告一段落,而不是结束?

  生:(思考答出)

  师:(板书下一个题目)

  2.《北京条约》的签订

  师:关于战争再起,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提供给同学们: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让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件与战争再起的关系)

  生:(议论,发言,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赞扬学生正在学会把似乎孤立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看,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 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换约本来只是一种单纯的外交活动,同学们阅读第12页小字内容,侵略者却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呢?

  生:(阅读有关小字,明确侵略者蔑视中国主权的狂妄和大沽口战役的正义性)

  师:一年以后的1860年,经过喧嚣、鼓噪和一番调兵遣将后,英法又开始新的侵略行动了。而此时的清政府仍然把重点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以至缺乏足够的准备。(结合战争形势图,讲述侵略者攻克大沽、再占天津,和咸丰帝从圆明园逃往热河行宫等)同学们都知道,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就是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时被洗劫、焚毁的。(投影法国作家雨果的谴责):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夏宫(指圆明园),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一个胜利者把腰包塞满,另一个赶紧效法把箱子全部装得饱鼓鼓的;两个人手挽着手,心满意足地回到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生:(观看焚毁前的圆明园图片和资料,再阅读观看第13页所引英《泰晤士报》关于劫掠的报道,观看焚毁后的遗迹,从而激发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

  师:英法联军兵不血刃地占领北京城。1860年10月下旬,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结束。《北京条约》又使中国丧失了哪些权益呢?(教师重点提示增开天津为商埠的危害)

  生:(阅读“条约”内容,对重点提示谈出自己的看法)

  师: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增开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引导学生对九龙司地方一区被割占与香港被英国殖民者逐步变为殖民地的关系加深认识)提出问题:准许华工出国又意味着什么?

  生:(议论、发言,得出列强掠夺廉价劳动力的结论)

  师: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权益,而大片领土也是在这期间被沙俄趁火打劫、强取豪夺走的。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我们并不陌生的历史。(板书下一个题目)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生:(在教师引导下读图表)

  师:(第14页图可制成复式投影片,按有关条约顺序一一演示,教师用谈话的方法,与学生共同理清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哪些领土,领土面积分别是多少的基本史实)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借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生:(稍加思考,回答)

  师:是的,使中国领土的完整遭到空前的破坏,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最后,我们共同讨论一下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问题。(板书该题目)

  四、的影响

  师:(引导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论是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教材帮助我们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结论,我们通过所掌握的史实进一步印证说明这个结论。

  生:(学生发言列举史实,教师加以概括)

  师:(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建议: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第三节

  重点:

  (1)战争的根本原因。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2.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的爆发

  教师指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导出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

  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首先介绍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由学生回答。

  四、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此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出相应补充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6

  教学目标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⑴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是重点。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⑴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⑵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在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板书设计 :

  一、英法发动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3.爆发(185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58)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

  五、的危害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建议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编辑好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像,直观地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然后教师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决定利用中国爆发人民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之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

  讲授新课:

  一、英法发动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根据1844年中国未加思索就轻易答应的《望厦条约》第34款的规定,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教师要指出这实际上是要订立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为使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许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交换条件。“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就是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教师强调这是英法两国侵略者为发动侵略战争,蓄意制造的无耻的借口,同时此时英法美俄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3.爆发(1856.10)

  1856年10月下旬,以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了。

  教师在这里可以突出两广总督叶名琛这一历史人物,他不作战守准备,在衙门里梦想请神仙下界的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以至广州很快失陷。叶名琛也作了俘虏,被解往印度。时人讥讽他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到此再深入思考,叶名琛是旧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杰出的人才,他误身误国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的悲剧。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随即攻占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在这个事件中,可以充分体现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往。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掩护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俄美两国不但和出兵的英法两国一样与中国签定了《天津条约》,而且签约在英法两国之前。

  2.《天津条约》(1858)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问题需要强调公使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驻节于该国首都,应是正常情况。但在当时条件下,西方列强要求公使进京,其目的在于更便于影响和控制清政府,使这项原本平等的外交惯例,具有了不平等的实际作用。关于增开通商口岸问题要强调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除数量上增加了一倍多以外,其明显的危害还有:①中国的东部沿海从南到北都被迫开辟了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向北方地区扩展;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迫开放4个口岸,侵略势力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地区;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中国的国门被进一步打开,在新开埠的城市中建立的租界,成为以后扩大侵略的基地。同时,侵略者取得了军舰、商船在长江各口岸的自由航行权和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权利。这样,中国的通商、航运等主权进一步地丧失了。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英法第二次大沽之战首战受挫,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俄国公使更是在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协助英法的军事行动。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逼北京。咸丰逃避承德,奕訢任议和大臣,议和不成,洗掠圆明园,占我北京城。此处可以思考:为什么英法在《天津条约》后并没有结束本次战争?——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英法是为转移危机,因此卷土重来。

  结合法国文豪雨果的论述痛斥英法两国的侵略暴行。

  历史再次证明,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在战前就是英、法、美三国共同提出“修约”要求。在战争中美俄公使随联军同往,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实际上俄、美是利用其扮演的“调停人”角色从中渔利。在战争中,俄国人一方面其公使透露北京城防的部署,更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加紧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成为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侵略国。

  3.《北京条约》(1860.10)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指出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最终通过战争——条约模式实现了。强调强迫天津开埠,列强打开了通向北京的门户。至此,二鸦战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尽管英法两国对华战争中取胜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但是在中最大的收益者是俄国,因为俄国借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期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讲述时应注意:俄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的欧洲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扩张性极强的军事帝国,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远大于占领市场的欲望;俄国利用其与中国相邻的便利条件,一般采用趁火打劫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俄国是近代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还要进一步强占领土和控制中国,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与国际关系格局的一些重大变化。

  五、的危害

  回顾、归纳一下条约内容造成的影响。再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7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建议: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第三节

  重点:

  (1)战争的根本原因。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2.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的爆发

  教师指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导出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

  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首先介绍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由学生回答。

  四、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此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出相应补充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能分析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2.能力方面:通过利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殖民者的暴行,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掠夺的侵略权益而进行的侵略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4.学法指导方面: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对比,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对比,认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初步掌握 论从史出 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影响。   三、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体

  [导入]

  播放录像(或光盘)资料片《圆明园》。主要内容是圆明园昔日的富丽堂皇和今日的残垣断壁。

  观看录像(或光盘),感受圆明园的富丽和侵略者的残暴。

  通过观看影像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民族危机感。

  vcd

  影碟

  资料

  续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体  这座宏传华美的皇家园林被大火烧毁了,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把罪恶之火是怎样点燃的吧!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先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朝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达到了“五口通商”的目的。为什么在1856年又蓄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呢?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三段材料,同时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材料1:英国人的商品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市场,但是很多商品严重滞销,在仓库长期堆积、腐烂。

  材料2:英国、法国借口中国通商口岸太少,要求增开商埠,开放长江和内地贸易。

  材料3:英、法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两国叫嚷“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提出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蓄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回忆、作答。

  (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以下信息点:英国人的商品在中国市场严重滞销;为改善贸易情况,英、法要求增开商埠,并蓄意用武力来保证达到自己的目的。阅读后,综合分析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掠夺的侵略权益。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自制

  投影

  片

  续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动

  媒体

  [指导看图]

  看课本第51页《英国侵略军炮击广州城》一图,了解开战时的情景。

  [指导看图]

  请同学看课本第52页《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仔细观察地图中反映的内容,看谁首先能利用地图来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的主要经过。

  对英、法两国侵略中国,俄国和美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清政府完全寄希望于俄、美,没做认真的战争准备。战争中,驻守大沽的文武百官纷纷逃跑,而人民群众奋起反抗。

  [提出问题]

  你能到讲台前来讲述一个有关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历史故事吗?

  [设问]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天津条约》,请问此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看书,重点内容做上标记。

  学生认真看图,增强感性认识。

  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从图中寻找知识信息,并发言交流。

  指图回答要点: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首先开战;1858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直逼天津城下。

  (体验利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在课外了解的有关知识。

  人民的反抗和清政府的妥协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学生更加认清清朝政府的腐败。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丰富的课外知识的舞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课本,进行概括。回答: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巨额赔款。

  将《天津条约》的知识要点和十口通商的位置用彩色笔标注在课本上。

  (学会充分利用教科书,归纳知识要点的方法。)

  教材

  插图

  教材

  插图

  续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体

  《天津条约》签定之后,战争不但没有停止,反而继续扩大,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指导阅读]

  请一位同学大声地朗读这段材料。

  材料4:《天津条约》签定的时候,英、法资产阶段叫嚷“条约中有关商务的条款不能令人满意”。

  大家结合这个材料思考为什么战争会进一步扩大?

  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

  [指图讲解]  1858年,英法借口换约受阻,进攻大沽炮台,第二次轰开北京的门户——天津城;火烧圆明园。

  [指导阅读]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3页小字部分:有关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容。  1860年,侵略者诱逼奕䜣签定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提出问题]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指导读图]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54页《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插图,与现今香港地区对照,搞清九龙司地方一区的地理概念。

  1997年,我国政府已经恢复对香港地区行使主权。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表本讨论组意见。结合阅读史料,分析战争进一步扩大的原因,认清战争扩大的必然性。

  学生看图,听教师讲解。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的过程,重点是:大沽之战、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聆听同学的朗诵,感受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自我感受,自我教育。

  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答案:《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赔款。

  看课本插图,了解中英《北京条约》中割让的九龙司地方一区是现今香港地区的一部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自制

  投影

  片

  教材

  插图

  续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体

  [提出问题]

  试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进行对比,找出新增加了哪些条款?、

  表9-1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内容比较表

  (见附页)

  [提出问题]

  侵略者是否达到了发动战争的目的?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从增加的条款内容中分析。

  [启发思维]

  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中国大片领土。从1858年开始,沙俄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指导读表]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55页《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十口通商,天津开放为商埠;侵略者取得内河航运权。

  培养对比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自由讨论,互相启发。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答案如下: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朝政府,干涉中国内政;西方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范围扩大了;天津开埠通商直接威胁清政府的统治心脏——北京的安全等。

  自由发表见解。深刻认识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了的结论。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图、表对应,整体感知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内容。重点掌握各个不平等条约割占的中国领

  自制

  图表

  教材

  插图

  续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体

  将图、表内容进行对照,理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

  谁能将表示四个不平等条约中,俄国割占中国领土范围的示意卡片贴在挂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指导填图]

  请同学们按照填充图上的要求,准确填写《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填充图》。

  [启发思维]

  在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之后,你有何感想?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经过、结果,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历史我们始终要铭记。

  土范围。  四个学生分别完成操作后,指图讲解。

  (图、表结合,读图与动手结合,加强记忆理解,增强时空概念。)

  填图(略)。

  (及时复现,加强记忆。)

  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在开放性答案中,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自制

  教学

  挂图

  历史

  填充

  图附表9-1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比较表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

  开埠

  五口通商

  十口通商

  增开天津为商埠

  赔款

  2100万元

  巨额赔款

  增加赔款

  关税协定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取得内河航运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9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建议: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第三节

  重点:

  (1)战争的根本原因。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2.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的爆发

  教师指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导出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

  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首先介绍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由学生回答。

  四、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此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出相应补充。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10

  教学目标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⑴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是重点。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⑴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⑵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在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板书设计 :

  一、英法发动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3.爆发(185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58)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

  五、的危害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建议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编辑好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像,直观地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然后教师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决定利用中国爆发人民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之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

  讲授新课:

  一、英法发动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根据1844年中国未加思索就轻易答应的《望厦条约》第34款的规定,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教师要指出这实际上是要订立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为使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许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交换条件。“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就是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教师强调这是英法两国侵略者为发动侵略战争,蓄意制造的无耻的借口,同时此时英法美俄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3.爆发(1856.10)

  1856年10月下旬,以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了。

  教师在这里可以突出两广总督叶名琛这一历史人物,他不作战守准备,在衙门里梦想请神仙下界的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以至广州很快失陷。叶名琛也作了俘虏,被解往印度。时人讥讽他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到此再深入思考,叶名琛是旧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杰出的人才,他误身误国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的悲剧。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随即攻占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在这个事件中,可以充分体现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往。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掩护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俄美两国不但和出兵的英法两国一样与中国签定了《天津条约》,而且签约在英法两国之前。

  2.《天津条约》(1858)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问题需要强调公使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驻节于该国首都,应是正常情况。但在当时条件下,西方列强要求公使进京,其目的在于更便于影响和控制清政府,使这项原本平等的外交惯例,具有了不平等的实际作用。关于增开通商口岸问题要强调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除数量上增加了一倍多以外,其明显的危害还有:①中国的东部沿海从南到北都被迫开辟了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向北方地区扩展;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迫开放4个口岸,侵略势力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地区;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中国的国门被进一步打开,在新开埠的城市中建立的租界,成为以后扩大侵略的基地。同时,侵略者取得了军舰、商船在长江各口岸的自由航行权和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权利。这样,中国的通商、航运等主权进一步地丧失了。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英法第二次大沽之战首战受挫,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俄国公使更是在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协助英法的军事行动。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逼北京。咸丰逃避承德,奕訢任议和大臣,议和不成,洗掠圆明园,占我北京城。此处可以思考:为什么英法在《天津条约》后并没有结束本次战争?——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英法是为转移危机,因此卷土重来。

  结合法国文豪雨果的论述痛斥英法两国的侵略暴行。

  历史再次证明,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在战前就是英、法、美三国共同提出“修约”要求。在战争中美俄公使随联军同往,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实际上俄、美是利用其扮演的“调停人”角色从中渔利。在战争中,俄国人一方面其公使透露北京城防的部署,更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加紧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成为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侵略国。

  3.《北京条约》(1860.10)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指出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最终通过战争——条约模式实现了。强调强迫天津开埠,列强打开了通向北京的门户。至此,二鸦战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尽管英法两国对华战争中取胜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但是在中最大的收益者是俄国,因为俄国借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期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讲述时应注意:俄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的欧洲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扩张性极强的军事帝国,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远大于占领市场的欲望;俄国利用其与中国相邻的便利条件,一般采用趁火打劫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俄国是近代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还要进一步强占领土和控制中国,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与国际关系格局的一些重大变化。

  五、的危害

  回顾、归纳一下条约内容造成的影响。再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1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建议: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的建议: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第三节

  重点:

  (1)战争的根本原因。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2.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的爆发

  教师指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导出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

  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首先介绍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由学生回答。

  四、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此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出相应补充。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12

  教学目标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⑴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是重点。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⑴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⑵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在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板书设计 :

  一、英法发动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3.爆发(185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58)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

  五、的危害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建议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编辑好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像,直观地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然后教师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决定利用中国爆发人民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之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

  讲授新课:

  一、英法发动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根据1844年中国未加思索就轻易答应的《望厦条约》第34款的规定,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教师要指出这实际上是要订立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为使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许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交换条件。“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就是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教师强调这是英法两国侵略者为发动侵略战争,蓄意制造的无耻的借口,同时此时英法美俄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3.爆发(1856.10)

  1856年10月下旬,以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了。

  教师在这里可以突出两广总督叶名琛这一历史人物,他不作战守准备,在衙门里梦想请神仙下界的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以至广州很快失陷。叶名琛也作了俘虏,被解往印度。时人讥讽他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到此再深入思考,叶名琛是旧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杰出的人才,他误身误国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的悲剧。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随即攻占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在这个事件中,可以充分体现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往。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掩护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俄美两国不但和出兵的英法两国一样与中国签定了《天津条约》,而且签约在英法两国之前。

  2.《天津条约》(1858)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问题需要强调公使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驻节于该国首都,应是正常情况。但在当时条件下,西方列强要求公使进京,其目的在于更便于影响和控制清政府,使这项原本平等的外交惯例,具有了不平等的实际作用。关于增开通商口岸问题要强调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除数量上增加了一倍多以外,其明显的危害还有:①中国的东部沿海从南到北都被迫开辟了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向北方地区扩展;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迫开放4个口岸,侵略势力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地区;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中国的国门被进一步打开,在新开埠的城市中建立的租界,成为以后扩大侵略的基地。同时,侵略者取得了军舰、商船在长江各口岸的自由航行权和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权利。这样,中国的通商、航运等主权进一步地丧失了。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英法第二次大沽之战首战受挫,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俄国公使更是在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协助英法的军事行动。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逼北京。咸丰逃避承德,奕訢任议和大臣,议和不成,洗掠圆明园,占我北京城。此处可以思考:为什么英法在《天津条约》后并没有结束本次战争?——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英法是为转移危机,因此卷土重来。

  结合法国文豪雨果的论述痛斥英法两国的侵略暴行。

  历史再次证明,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在战前就是英、法、美三国共同提出“修约”要求。在战争中美俄公使随联军同往,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实际上俄、美是利用其扮演的“调停人”角色从中渔利。在战争中,俄国人一方面其公使透露北京城防的部署,更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加紧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成为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侵略国。

  3.《北京条约》(1860.10)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指出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最终通过战争——条约模式实现了。强调强迫天津开埠,列强打开了通向北京的门户。至此,二鸦战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尽管英法两国对华战争中取胜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但是在中最大的收益者是俄国,因为俄国借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期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讲述时应注意:俄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的欧洲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扩张性极强的军事帝国,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远大于占领市场的欲望;俄国利用其与中国相邻的便利条件,一般采用趁火打劫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俄国是近代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还要进一步强占领土和控制中国,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与国际关系格局的一些重大变化。

  五、的危害

  回顾、归纳一下条约内容造成的影响。再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13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列 强侵华罪行》学案

  教学目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列强侵华罪行及农民起义反抗斗 争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列强侵华罪行    太平天国运 动

  一:课前预习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年10月至   年10月,    为主凶,   为帮凶,对中 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年,       放火焚烧北京皇林           。

  3.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          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      和      领土             平方公里。

  4.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年,农民革 命领袖     在广西桂平金田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      。1853年,太平军占领      ,改名为       。

  1862年,在浙江慈溪战斗中,太平军击毙美国人         。

  二:内容研讨

  1. 引导学生依据教学目标仔细阅读课文内容。

  2. 分组研讨以下问题:

  ① 解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由来

  ② 总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知识点:时间、侵略者、罪行, 引 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发表感想,激发爱国热情

  ③ 概况俄国罪行:时间、手段、罪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④ 理清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太平天国建立、洋枪队、击毙华尔

  ⑤  师生研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练习反馈

  ㈠. 选择题

  1. 某同学参加开心辞典节目,题目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2.1861年,雨果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这里“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 . 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 太平天国的都城是

  a.永安     b.武昌     c.天京    d. 南京

  ㈡:材料题

  见课文第7页小字,完成下列题目

  1. 材料反映了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夏宫”是 哪一国家什么地方?

  2. 针对此事谈谈你的感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14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课件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与阅读课文相结合,以及复述、设疑、讨论等方式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

  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采用连环提问法,层层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上册)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演示文稿(含图片和视频)

  相关网站资源

  教学方法

  1.复习提问法。

  2.说、看、议结合法。

  3.分析归纳法。

  4.连环提问法。

  学习准备

  阅读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外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片。

  板书设计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火烧圆明园

  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北京西郊有一个兼具江南和江北风光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古玩字画、图书典籍。然而,当我们前往北京参观游览时,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园内的古籍珍宝荡然无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吗?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讲授新课: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师: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生: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呢?他们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后回答(幻灯片)

  学生阅读材料,分组交流,由小组代表发言。

  师: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侵略国:

  主凶──英法联军

  帮凶──美、俄

  [教师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劫,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恶的是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 英法──火烧圆明园(幻灯片)

  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艺术的结晶,而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在圆明园。园内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艺术奇珍,金珠玉石,铜器古玩,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是当之无愧。但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视频《火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进北京后,闯入圆明园先进行一番抢劫,为掩人耳目,又放火把它化为灰烬。英国《泰晤士报》一段关于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情况的报道,足以证明他们的罪行。看到今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面对外来无理的要求,大声说“不”等等。

  议一议:近年来有人提出要重修圆明园,也有人反对,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过渡]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除了焚毁圆明园外,在其它地方的表现也暴露了他们的海盗本性。更为可恶的是俄国趁火打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有今天的新疆那么大。那么,这些领土是怎样被割去的?通过哪些条约割去的?我们学习完下面的内容,同学们就会明白的。

  2.沙俄──割占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请同学们看《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然后试着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多媒体展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学生再看书并结合图表,总结出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特点。

  学生:1.趁火打劫

  2.武力相逼,调停为诱

  3.一纸定夺,强割强占

  4.步步蚕食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生: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和中国的落后。

  师: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清政府为了支付列强的赔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的一场农民运动,它担负着反对清朝统治和反对外来侵略的双重任务。它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过程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师提问,学生结合书上的内容回答

  1.农民政权主要领袖是谁?定都在哪里?(领导人:洪秀全 定都:天京)

  2.打击的目标是什么?(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

  3.取得了哪些成果?

  (1)1853年占领南京,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2)北伐西征,占半壁江山;

  (3)1860年,青浦之战大败洋枪队;

  (4)1862年,慈溪战斗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4.结果怎么样?(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

  讨论: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推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总结: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等罪恶行径,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是因为当时社会制度的落后及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这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青年学生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过反抗斗争,才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命运。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15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和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

  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附件内容

  2.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

  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火烧圆明园

  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具体的授课方式

  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 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 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a、野心——由来已久

  b、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调停为诱,一纸定夺、强割强占)、步步蚕食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 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四、课堂练习:(使用投影)

  五、推荐作业:思考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附:板书设计

  一、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共同侵华

  二、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三、注意区别,《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割九龙司是《北京条约》。

  注意:第一次鸦片战争影响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16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高二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之一

  一、基础知识目标

  英法提出"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广州;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辛酉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讲解,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三、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华策略和清朝内部政局的变化两个方面,思考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出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俄国侵吞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本节的难点是:如何把第二次鸦片战争放到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国内清政府正在与太平天国作殊死斗争这一历史大背景中去观察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原因。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提出"修约"要求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3.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2.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辛酉政变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头绪较多,史事纷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华权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第二、沙俄乘机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侵吞了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中外反动势力"合作"的新格局。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几个问题:

  1.英法提出"修约"要求。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对打开中国这个广阔市场,抱有狂热的幻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最初几年,英国对华输出工业品曾一度激增,但从1846年以后的10年间开始停滞下来,甚至还有下降,每年徘徊在2Q0万英镑左右,一直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230多万英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英国商品遭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个通商口岸及其周围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又由于鸦片输入急骤增长,削弱了中国购买外国工业品的能力。但英国商人把其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享受的特权有限。于是,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华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实际上是要订立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为使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许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交换条件。"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就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由于此时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心怀疑惧,又认为公使进京有损"天朝尊严",拒绝了"修约"要求。于是,英法两国就蓄谋发动新的战争来迫使清政府屈服,即通过战争手段来达到"修约"的目的。1856年3月,英法为争夺黑海控制权而与俄国进行的克里木战争已经结束,英法得以腾出手来,发动侵华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856年10月23日,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8日,广东清军水师官兵搜查停泊在黄浦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的12名中国水手),悍然出动三艘军舰闯入珠江口,进攻广州城外各炮台,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后来,一度攻入广州城内。由于当时英国在华兵力有限,又遭到当地人民奋起反抗人英军于1857年1月撤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1856后3月,英国巴麦尊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大使,率舰队开赴中国,同时照会法、美、俄三国,建议联合出兵侵华。法国立即响应,并以"马神甫事件"(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中国内地传教,为非作歹,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依法处死)为借口,以保护教会为名,派葛罗为全权公使率领法军来华与英军联合行动。美国此时处于南北战争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没有直接出兵,命令驻华公使列卫廉,配合英法行动。俄国见有科可图,派普提雅廷为驻华公使,与英法合谋侵华。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3.英法联军侵占广州。1857年7月和10月,额尔金和葛罗分别率领英国和法国的舰队到达香港,组成英法联军。11月,列卫廉和普提雅廷也分乘美俄军舰到达香港,为英法侵略出谋划策。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600人集结广州口外,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要求入城"修约"的通牒。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危机,叶名琛既拒绝英法的无理要求,又不作应战准备,竟一味迷信神仙乩语"可无事"。12月28日。英法联军一举攻占广州城。两广总督叶名琛束手就擒,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侵略军入城后,烧杀抢劫,无恶不作。由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等三人组成占领委员会,对广州实行军事管制。卖国贼柏贵仍任原职,为外国侵略者维护殖民统治秩序,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地方傀儡政权。英法联军在广州开始了历时近四年的殖民统治。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两个问题:

  1.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为迫使清政府屈服,决定乘势北上,直趋天津。1858年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往。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掩护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这时,清政府仍把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放在首位,北方防务松弛。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随即攻占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作一团,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议和。1858年6月,先后被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此前,外国公使只能在广州和两广总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交涉。由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公使与清朝中央政府开始直接接触,得以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2)增开牛庄、淡火=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此前,外国侵略势力主要在五个通商口岸及其周围东南沿海地区。大批新口岸开辟以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游地区)。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此前,外国船舰只能在沿海口岸航行。由于长江各口岸的开放,就不仅强行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而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

  (4)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内地传教的规定成了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各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护符。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以上规定比《南京条约》的侵略权益显然扩大了。《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陆续从大沽口撤走,战争至此告一段落。

  2.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教材主要写了三点:第一、大沽之战。《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政府并不满足已获得的权益。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英法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市场,转嫁危机,企图利用一年之内在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的机会,重新挑起战争,用武力勒索更多的侵略待权。1859年6月,英、法、美公使在舰队(军舰20余艘,军队2000余人)护送下抵达大沽口外。清政府指定三国公使在大沽附近的北塘登陆,经天津至北京换约。这是中国的主权,但遭到英法公使的拒绝。英法公使蓄意寻衅,英国舰队司令贺布率英法舰队悍然闯入白河,突然炮击大沽炮台,挑起大沽之战。炮台守军被迫奋起还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舰10余艘,侵略者遭到惨败,不得不退回上海。第二、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大沽惨败后,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1860年7月,英法联军2万余人抵达大沽海口,8月初在北塘登陆。随后,联军相继攻占大沽、天津。9月初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攻,清政府遣使到通州求和,谈判破裂。9月21日,英法联军进攻通往北京的要道八里桥,僧格林沁的骑兵血战两小时,伤亡过半,联军亦受重创。第二天,咸丰帝从圆明园仓皇逃奔热河(今河北承德市)让他的同父异母弟弟恭亲王奕沂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侵略者将它洗劫一空后,纵火焚园,大火三日不熄,使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和风光旖旎的园林,顿成一片瓦砾场。10月13日,英法联军进入安定门,北京陷落。第三、《北京条约》的签汀。186O年10月24日、25日,奕䜣先后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法国全权代表葛罗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确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是北京的大门,天津开埠通商,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的安全。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九龙司地方一区指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英国割占了南九龙半岛,与香港岛连成一片,成为侵略中国的基地。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了。

  (4)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墙至800万两白银。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三、"俄国侵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一目,教材集中写了沙皇俄国在近代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概况。俄国是西方列强中唯一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众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为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利用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时机,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184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积极入侵黑龙江流域。1850年俄军侵占黑龙江口的庙街,1853年侵占了库页岛,1854年起又在黑龙江北岸建立一系列军人哨所和移村屯,逐步完成了对我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的非法的军事占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俄国认为这是迫使中国承认被它侵占的领土的有利时机,竟于1856年12月悍然宣布设立以庙街为中心的"演海省",把黑龙江下游大片地区自行划归俄国。1858年5月,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之机,强迫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爱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同年6月俄军侵入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实行军事占领。1860年7月占领重要港口海参嵅,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1850年11月,又借口对英法,"斡旋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该条约还规定中俄西段边界为"尚在未定之交界",据此,1864年10月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71年俄国利用中国西北边界危机,借口"安定边境秩序",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双方在伊犁问题的交涉中于1881年签订中俄《改订条约》(也称《伊犁条约))以及以后《伊犁界约》等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俄国割占大片领土,不仅使中国领土的完整遭到空前的破坏,而且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具有无法估量的严重影响。

  教林为了避免与初中课本雷同,在大字部分只写了一句话:"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然后,配以一表(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一图(俄国侵吞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说明俄国侵吞我国北方领土的概况。

  四、"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两个问题:

  1.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是清朝统冶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宫廷政变。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病死,年仅6岁的皇太子载淳继位,咸丰帝遗诏令恰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执掌军政实权。载淳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但不许参与政事。慈禧太后时年26岁,擅长权术,有极强烈的权力欲,一心想取得最高统治权,与肃顺等人势不两立。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䜣被排斥在辅政大臣之外,对八大臣不满,但他掌握总理衙门(1861年1月成立),深得英国等外国侵略者的支持。10月,奕䜣得到英国侵略者的默许,到承德奔丧与慈禧密商政变计划,力主要发动政变非早日回京不可。慈禧担心外国干涉,奕䜣向她担保:"外国无异议"。慈禧、奕䜣又拉拢领重兵驻扎京畿一带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和兵部侍郎胜保等人,参与政变。1861年10月26日皇室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11月1日慈禧携幼帝载淳由间道先期抵京,第二天发动突然袭击,处治了肃顺等八大臣。慈禧开始"垂帘听政",奕䜣被任命为议政王并兼管军机处,改年号为"同治"。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政府的统治权。1861年为旧历辛酉年,故这次政变称为"辛酉政变"。

  2.中外反动势力结合。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和1861年发生的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由彼此对立开始走上相互勾结的道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利益,即统治、剥削中国人民,当时首先是要把太平天国革命镇压下去。只有这样,清政府才能保住它的统治,外国侵略者才能保证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北京条约》刚刚签字,外国就纷纷提出帮助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建议。辛酉政变改组了清政府中央机构,外国侵略者对主张"尽心和议"的慈禧太后和奕䜣上台,表示非常满意。1862年 2月,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借师助剿"的方针。英法两国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弃"中立","帮助官军"镇压太平军。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合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新格局形成了。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采取先"打"后"拉"的手段,"驯化"了清政府,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教学建议

  一、关于导入  新课,建议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可向学生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攫取了哪些侵华权益?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进行如下概括: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美、法等国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他们并不满足。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又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新的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建议教师:

  1.从整体出发扼要讲明战争的基本进程,点明战争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爆发到《天津条约》签订;第二阶段,战争再起到《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战争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教给学生编制"小年表";把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如:1856年 英舰炮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 英法联军攻占广卅

  1858年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签订

  1859年 大沽之战

  1860年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北京条约签订

  2.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和"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三、讲述"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上"一目时,建议教师:

  1.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的中俄东段边界,然后,结合课本中的一"表"一图,简要讲述俄国是如何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的。由于该内容在初中已经讲过,这里不要再过多展开。

  2.要把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的活动,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历史背景中去观察,突出其"趁火打劫"的卑劣手段。

  四、讲解"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一目,主要应讲清辛酉政变的性质和影响,讲清中外反动势方勾结的原因。

  五、小结本课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讲课时可放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录像资料,增强直观性。

  教法提示

  1.结合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等内容的讲授,调出本课软件中马克思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论述,加深学生对西方侵略本性以及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战争本质的分析能力,在讲授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时,也可适当调出本课软件中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以加深学生对沙俄近代的贪婪侵害我国,吞并我国领土罪行的认识。

  2.在讲授英法提出"修约"要求以及几个不平等条约时,可适当调出本课软件"文献资料"部分相应的原始文献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充实和补充教材内容,并提高学生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

  3.结合本课有关内容的讲解,适当调出本课软件中的多媒体图片,使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学更具直观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帮助其深刻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作业 练习之一

  练习题及答案提示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半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白银共600万两。②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津;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③中俄《爱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先后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和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中外反动势力"合作"的新格局是怎样出现的?

  答: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清政府采取了先"打"后"拉"、"打拉"结合的策略。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用"打"的手段迫使清政府屈服,与之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为保证新的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又表示愿意出兵帮助清政府镇压大平天国。"打拉" 结合,把清政府"驯化"为它们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②辛酉政变使清朝政局发生变化,"尽心议和"的慈禧太后和奕䜣上台,制定了"借师助剿"的方针。中外反动势力"合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新格局形成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17

  教学目标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⑴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⑵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重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板书设计 :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58)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建议教师可以先放一段编辑好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影像,直观地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然后教师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决定利用中国爆发人民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之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根据1844年中国未加思索就轻易答应的《望厦条约》第34款的规定,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要求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教师要指出这实际上是要订立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新的不平等条约。为使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许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交换条件。“修约”要求的实质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就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教师强调这是英法两国侵略者为发动侵略战争,蓄意制造的无耻的借口,同时此时英法美俄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10)

  1856年10月下旬,以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在这里可以突出两广总督叶名琛这一历史人物,他不作战守准备,在衙门里梦想请神仙下界的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以至广州很快失陷。叶名琛也作了俘虏,被解往印度。时人讥讽他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到此再深入思考,叶名琛是旧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杰出的人才,他误身误国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的悲剧。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随即攻占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在这个事件中,可以充分体现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4月,英法联军到达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随英法联军同往。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英法两国通过照会,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掩护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俄美两国不但和出兵的英法两国一样与中国签定了《天津条约》,而且签约在英法两国之前。

  2.《天津条约》(1858)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问题需要强调公使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驻节于该国首都,应是正常情况。但在当时条件下,西方列强要求公使进京,其目的在于更便于影响和控制清政府,使这项原本平等的外交惯例,具有了不平等的实际作用。关于增开通商口岸问题要强调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除数量上增加了一倍多以外,其明显的危害还有:①中国的东部沿海从南到北都被迫开辟了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向北方地区扩展;②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迫开放4个口岸,侵略势力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地区;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中国的国门被进一步打开,在新开埠的城市中建立的租界,成为以后扩大侵略的基地。同时,侵略者取得了军舰、商船在长江各口岸的自由航行权和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权利。这样,中国的通商、航运等主权进一步地丧失了。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英法第二次大沽之战首战受挫,英法侵略者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俄国公使更是在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协助英法的军事行动。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逼北京。咸丰逃避承德,奕訢任议和大臣,议和不成,洗掠圆明园,占我北京城。此处可以思考:为什么英法在《天津条约》后并没有结束本次战争?——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冲击,英法是为转移危机,因此卷土重来。

  结合法国文豪雨果的论述痛斥英法两国的侵略暴行。

  历史再次证明,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的特点。在战前就是英、法、美三国共同提出“修约”要求。在战争中美俄公使随联军同往,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实际上俄、美是利用其扮演的“调停人”角色从中渔利。在战争中,俄国人一方面其公使透露北京城防的部署,更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加紧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占,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侵略国。

  3.《北京条约》(1860.10)

  教师一一讲解条约内容及影响。指出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最终通过战争——条约模式实现了。强调强迫天津开埠,列强打开了通向北京的门户。至此,二鸦战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尽管英法两国对华战争中取胜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收益者是俄国,因为俄国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期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讲述时应注意:俄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的欧洲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扩张性极强的军事帝国,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远大于占领市场的欲望;俄国利用其与中国相邻的便利条件,一般采用趁火打劫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俄国是近代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还要进一步强占领土和控制中国,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与国际关系格局的一些重大变化。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回顾、归纳一下条约内容造成的影响。再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二次鸦片战争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6607115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