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摆脱失落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国共的十年对峙

微信扫码分享

国共的十年对峙(通用10篇)

国共的十年对峙 篇1

  三维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论从史出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

  红军的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教学重点】 

  武装起义、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歌曲、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xx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概况: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领导者:周恩来、贺龙、

  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特点: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

  结果: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认为当时占领中心城市已不可能,主张放弃会攻长沙的计划,提出把余下来的起义部队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和农村,以保存革命的力量,再图发展.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于是部队沿着罗霄山脉向井冈山进军.秋收起义的队伍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2.土地革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就领导井冈山军民进行土地革命.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一首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就是产生于这种背景下.胡汉三就是一个大土豪.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是因为土地革命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使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农民掌握了农村的革命政权;在经济上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粮食,生活得到改善,推动了根据地生产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阶级知道这一朴素道理,保卫红色政权就是保卫自己的土地.

  3.根据地建设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到1928年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到1930年夏,全国正式红军共十几个军,约10万人;开辟根据地大小十几块,遍及10多个省的300多个县.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此后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

  4、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中共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时候(1927.1至1930夏),北方在进行北伐及其后的新旧军阀混战.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此时,"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国革命与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在战争中,发展了井冈山时期红军游击战(毛氏游击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红军作战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采取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当敌人大规模"围剿"到来时,红军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内部作战(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这种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兵力,待机破敌.集中优势兵力,是瞬间改变敌我之间进退、攻守、外线内线形势的关键步骤.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军事科学上的具体运用.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漂亮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订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样,中国领土上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

  二、红军的长征

  1.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其中的50万兵力用于直接围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敌强我弱的基本状况与以往相同,如采用前四次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战术,取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此时毛泽东正确的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军事思想完全被临时党中央否定,博古(秦邦宪)、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抛弃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力量、集中红军优势兵力在运动中迅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正确作战方针,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的必然结果. 

  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苏区的腹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军长征初期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

  提问: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见为什么能够得到中央大多数领导的肯定?(避免了红军覆灭)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提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3.长征经过:

  遵义会议后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安然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穿过布满沼泽泥潭、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决定把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4、红军长征的意义;可让学生看书后指出: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宣告了敌人围追堵截的破产,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人民解放的道路;到处播下革命种子,到处发芽、结果.第三,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长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不足3万人的红军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主力红军转移到西北,在接近抗日前线的西北建立新的革命大本营,有利于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学习探究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井冈山精神所蕴涵的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是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以及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井冈山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与发扬的。你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怎样才能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复杂的矛盾要处理,繁重的工作要做,都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继承这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井冈山精神的光荣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更应该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弘扬下去,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课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对峙的开始.30年代初,国难日益深重,中日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其统治,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即对日军妥协退让,对红军加紧"围剿".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课后反思】

  本课知识内容较多,历史线索比较清晰,教给学生理清线索的能力更为重要。

  本课分析较透,某些内容稍细。

  时间把握较好,教学操作体现了教学设计。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较好,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是很好,有待改进。

国共的十年对峙 篇3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知道“工农武装割据”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复习内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复习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复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自主学习

  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_______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_________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八七会议

  ①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②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_________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夏,在毛泽东“_________”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根据地开展_________,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从1930年起,毛泽东、_________领导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_________。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下表理解一些重要结论。

  事件 时间 内容/结果 影响 认识 联系

  南昌起义 8.1 失败 第一枪

  三开始 俄国城市

  中心革命

  道路在中国

  行不通 武装

  斗争

  八七会议 8.7 清算陈右倾

  确定两方针

  决定秋起义 指明方向  做出

  决策

  秋收起义 8底 城市受挫

  改向农村 工作重心开始

  转向农村  贯彻

  决议

  土地革命 10月 打土豪

  分田地

  废剥削 调动了一切

  反封建因素 民主革命

  中心任务 

  二.红军长征

  1、原因:_________、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_________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_________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_________和红四方面军与_________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

  ①粉碎了敌人的“围剿”,革命_________。

  ②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_________。

  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合作探究

  探究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阅读教材和材料一,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中国共产党组织上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受到严重摧残,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

  ──摘自《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

  材料二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                                   ──摘自《秋收起义》

  (1)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武装起义?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向井冈山进军?意义何在?

  2、阅读教材,土地革命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3、根据以上所学,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探究二:红军长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坚无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孙翠萍《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联系》

  材料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请回答:

  (1)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中央红军渡过的三条主要大河及战果。

  (3)根据材料二概括的长征精神,试各举一例说明。

  (4)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知识检测:

  1.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影响          b.北方是军阀统治的中心

  c.近代革命是从南方开始的      d.红军的领导人主要是南方人

  2.毛泽东说:“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最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对这一论断的正确理解是①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地主阶级 ②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 ③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态度最坚决,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④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发生的变化有

  ①活动中心从南转向北 ②自身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工作重心从城市走向农村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4.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b.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

  c.动员广大农民支持革命,参加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派

  d.扩大中共在农村中的影响

  5.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   b.长征胜利完成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6.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是指 ①由以前的机会主义错误转到正确的路线上来  ②由面临覆灭转向不断胜利  ③由幼稚走向成熟  ④由依赖共产国际走向独立自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7.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④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10.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多次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这表明中共( )

  a.在城市拥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b.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受王明“左”倾路线影响        d.还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

  知识拓展:

  如何理解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1.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2.长征精神形成于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国共的十年对峙 篇4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新课导入

  说起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同学们一定都不陌生。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西游记》的第十回是《三打白骨精》。到了一个地方,唐僧师徒又饿了,孙悟空又得给师傅找食吃去,但又怕师傅被妖精加害,遂用金箍棒嗤嗤拉拉在地上画了个圈,让唐僧师徒老实地坐在里面,不要随便出来。否则,恐怕就要有危险。孙悟空走了以后,白骨精果然来了,见孙悟空不在,心想这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就伸出魔爪恶狠狠地要抓唐僧。没想到孙悟空画的圈一被白骨精的手触及,马上放出万道金光,把白骨精毫不留情地挡在了外面。一看来硬的不行,白骨精才另辟蹊径,一再变化,与孙悟空斗法的。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圈,我们说他这是在割,割了之后说圈内是他们师徒的势力范围,这叫据,合起来就是割据。为了保护唐僧,孙悟空搞过割据,过了不知多少年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把孙悟空的传统发扬光大,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割了一个更大的圈子,而且据为己有。以此而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可以说是“孙悟空”再世。要想知道个中详情,就要学习本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二、知识结构

  “孙悟空”之所指:中国共产党

  “孙悟空”画圈之所指:“工农武装割据”

  为什么要画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证明通过在城市里进行武装斗争来取得革命胜利这条道路走不通,只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才有可取得胜利。

  “孙悟空”画圈之原因  为什么能画圈:农村敌人力量

  薄弱;有共产党领导;群众支持;有一

  支红军队伍;国民党新军阀混战,无暇

  围剿红军

  武装斗争:井冈山会师,打破三次围剿

  “孙悟空”画圈之概况  土地革命: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政治上:建立与国民党对峙

  根据地建设 的政权(临时中央政府)

  经济上:工业、农业

  “孙悟空”画圈之评价: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为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斗争的必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工作重心还是放在了大城市。由于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这两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使一部分共产党人意识到仅仅掌握革命武装是不够的,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还必须另辟蹊径,那就是转入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个认识是通过三次起义的失败而得出的,所以说其为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四、高考试题回放

  1、(1993•全国卷•11)

  1927年后,方志敏等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d)

  a、鄂豫皖根据地b、湘鄂边根据地c、湘鄂赣根据地d、敏浙赣根据地

  2、(1994•全国卷•8)

  在1931年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对富农的政策是(c)

  a、消灭富农b、联合富农c、限制富农d、保护富农

  3、(1998•全国卷•17)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a)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1994•上海卷•1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b)

  a、奠定了“党指挥枪”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标志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始

  d、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

  5、(•上海卷•17)

  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d)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6、(•江西卷•11)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a)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上海卷•17)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引自毛泽东1927年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赞颂的是(c)

  a、上海工人起义b、南昌起义c、湘赣边界起义d、广州起义

  五、新情景设置

  《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近。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不周山下红旗乱。

  以上是毛泽东的诗词,请回答:

  1、第一首词反映的是秋收起义,你能说说该起义的情况吗?

  1927年秋,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摔军分三路攻打长沙。这说明当时党的工作重心仍在大城市。起义受挫,毛泽东在文家市决定放弃进攻长沙,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途中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第二首词反映了军阀混战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分田分地提供了有利时机,当时分田分地提供的经验对后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的影响,你能介绍一下吗?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第一次反“围剿”相当容易地就取得了胜利,这主要得宜于毛泽东的指挥,当时毛泽东采取了什么样的方针取得反“围剿”的胜利的?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4、毛泽东的指挥艺术是何种哲学道理的体现?

  牵牛要牵牛鼻子,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

  一、新课导入

  《战国策•燕策二》有一个典故,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赵国要打燕国了,一个叫苏代的人为了燕国而对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路过易水,河蚌正好张开他的壳,鹬鸟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之后呢,就被渔翁抓住了。”这个典故给后人以无限丰富的联想,以此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也层出不穷。1939年梅娘写过一首诗《女人犹如蚌里的肉》:潮把她掷在滩上/干晒着/她忍耐不住/才一开壳/肉仁就被啄去了。当代诗人赵丽华也写了一首《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

  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就像一只/张开嘴的河蚌/这样的缝隙恰好能被鹬鸟/尖而硬的长喙侵入。(原载《诗刊》xx年第1期)鹬蚌相争的典故使我联想到的可不是上述这些,而是历史、社会、民族的大问题。1927—1937年,国共两党整整对峙了xx年之久,犹如鹬蚌相争。xx年对峙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后者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这不是渔翁得利?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人毕竟不都是鹬,也不都是蚌,并没有全被渔翁捉到鱼篓里,相当一部分奋起抗争,不惜与日本侵略者拼个鱼死网破。要想知道当时中华民族是如何抗争的,就需要学习本节——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知识结构

  鹬蚌相争:国共对峙,“围剿”与反“围剿”

  鹬蚌渔翁之所指

  渔翁得利:日本侵华(九•一八、一•二八)

  东北人民:义勇军(马占山)

  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等)

  鹬蚌对渔翁之反映 民主人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等)

  北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

  军(冯玉祥,多伦)

  国民党内爱国力量

  南方: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

  政府(李济深等)

  三、重点难点分析

  怎么理解1933年岁末在中国大地并存的四个政权的性质?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伪满洲国:日本帝国主义毛泽傀儡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民主政府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抗日反蒋的爱国政府

  四、高考试题回放

  (•春季卷•17)

  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它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b、它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c、它使中共立即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d、它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五、新情景设置

  咱们的日子怎么过

  关东州,满洲国,家乡变成虎狼窝。

  东西大道分南北,一伙人家分两拨。

  关东州,杂税多,黎民百姓难生活。

  满洲国,要出荷,拿了捐税卖了锅。

  地主恶霸大老板,占房霸地活阎罗。

  国兵劳工勤奉队,摊上不死差不多。

  警察小鬼到处窜,狗腿夜游追随着。

  不幸落入虎狼口,蹲监坐牢命难活。

  以上是作家陈昌平小说《汉奸》中的一段宣传材料,请回答:

  1、文中的满洲国建立情况如何?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东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伪满洲国建立前后,中国社会各阶层反应如何?

  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亡。

  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宋庆龄、蔡元培等爱国民主人士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冯玉祥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蔡廷锴李济深等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一、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如果想看一部电影,那是非常容易的事。高兴了往电影院里一坐,烦了就在家里看电视,反正中央电视台有电影频道。我小时侯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那时侯根本没机会也没钱去什么电影院,更没有什么电视,乡里的电影放映员在各村巡回放映。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跟过节一样,欢天喜地,喜笑颜开。那时侯看的电影很多,其中有一部叫《闪闪的红星》,至今记忆犹新。《闪闪的红星》的主人公叫潘冬子。潘冬子家很穷,世代受地主胡汉三的压迫和剥削。共产党来了,潘冬子的爸爸参加了红军,妈妈也参与了革命工作,地主胡汉三逃跑了,穷人翻身成了主人。可后来共产党犯了“左”倾错误,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潘冬子的爸爸走了,红军大部队走了,胡汉三又回来了,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潘冬子和他的伙伴与地主恶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在影片中,潘冬子没有长征,但那些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不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潘冬子”吗?所以红军的长征不妨说成是“潘冬子”们的长征。那么他们是怎么长征的?让我们学习本节——红军的战略转移。

  二、知识结构

  “潘冬子”之所指:红军

  潘冬子长征之原因: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围剿;“左”倾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危:开始长征(1934年10月)  

  潘冬子长征之经过      转:遵义会议(1935年1月)

  (转危为安)        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会师等             

  粉碎了国民党扼杀革命的企图

  潘冬子长征之意义   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保存下来的精华成了以后革命的主干

  三、重点难点分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一波三折,可谓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你能否就这一段历史提出几个问题,并说出提出这些问题的史实根据。

  1927年,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纠正了错误,决定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时期。30年代,王明“左”倾路线又占了上风,给党和红军造成极大损失,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据此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犯了哪两次错误?犯错误的原因有哪些?这两次错误各是怎么纠正的?从中可得出什么认识或结论?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是犯右的错误就是犯左的错误,原因在于受共产国际的指挥,而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国情,盲目照搬俄国革命经验,“城市中心论”甚嚣尘上。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却使中国革命柳暗花明又一村。据此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试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有关史实,说明“城市中心论”此路不通,农村包围城市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成立后单独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国共合作后期大革命失败。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正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革命胜利的。据此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失败是成功之母。试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四、高考试题回放

  1、(1998•全国卷•18)

  下列各项,周恩来直接参加领导或参加的是(a)

  (1)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2)南昌起义(3)广州起义(4)八七会议(5)红军第四次反“围剿”(6)遵义会议

  a、(1)(2)(5)(6)b、(2)(3)(5)(6)

  c、(1)(2)(4)(6)d、(1)(2)(3)(4)

  2、(•全国卷•13)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在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广东河南卷•13)

  下列事件中,没有共产国际代表直接参与的是(c)

  a、中国共产党成立b、国共第一次合作

  c、南昌起义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4、(•上海春季卷•8)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d)

  a、把革命火种撒播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首实行战略转移

  五、新情景设置

  材料一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红军长征后,陈毅带领部分红军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当时形势十分险恶,党的一些活动经费由几个负责人缠在腰里小心地保管着。后来打游击时,有些战士不了解情况,便在背后议论,怀疑经费是否落入某些个人腰包。陈毅听说后立即把队伍招集在一起,然后从腰上解下布袋,当啷啷,把金子全都倒在桌上,诚恳地说:“同志们,这是党的钱,只有这么多,是准备特殊情况下应急用的。党要我保管,我从来一个也没敢乱用。实行民主是红军的光荣传统,我有责任通知大家,万一我被敌人一枪打死了,尸首可以不要,钱无论如何要拿回来。”

  材料三   1936年秋天,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采访。一次,毛泽东问他:“斯诺先生。你喜欢什么样的室外活动?”斯诺回答:“打球、游泳、赛马。”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斯诺先生,咱俩进行一次赛马比试,怎么样?”“好呀,要说赛马,我可是北平赛马的冠军。”斯诺欣然答应。

  警卫员去槽上牵马,一会儿回来报告说,槽上只剩下一匹烈性的黄骠马和一头驮水用的小毛驴。毛泽东让斯诺骑马,自己骑那头小毛驴。毛泽东指着水沟对面山坡上的一棵大松树说:“咱们以折下松枝为证,谁带着松枝先回到这里谁为胜。”

  比赛开始了。黄骠马一下子就跑到了山脚下。斯诺见那棵大松树在盘山路旁边,便策马沿着盘山路奔去。毛泽东来到山脚下,下了小毛驴飞速穿过梯田奔向大树,折下松枝就跨上小毛驴往回赶。斯诺来到树下,见毛泽东已经返回,急忙折下松枝,策马回追,但还是晚了一步。

  请回答:

  1、以上几则材料都和长征有关。红军长征前主要在南方活动,你能说出其建立的一些根据地吗?

  徐向前等建立的鄂豫皖、贺龙等建立的洪湖和湘鄂边、滕代远等建立的湘鄂赣、彭德怀建立的湘赣、邓小平建立的左右江、彭湃建立的海陆丰、毛泽东朱德建立的赣南、闽西、方志敏建立的闽浙赣。

  2、红军建立了那么多根据地,突然放弃,往北转移,原因何在?

  蒋介石对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路线占据主导地位,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3、材料二反映了陈毅怎样的境界?红军后来的演变情况如何?

  陈毅无私廉洁自律。抗日战争爆发后,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4、材料三反映的是长征前还是长征后的情景?根据何在?从中看出毛泽东什么性格特点?

  长征后。根据: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是1935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会师是在1936年10月。从中看出毛泽东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墨守成规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其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

  第五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的地形西高东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个地形是怎么形成的?科学的说法暂且不论,不妨先看看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是怎么讲的。话说有那么一个人物,名字叫共工。他不满于当时天帝的统治,认为如果由他来统治,那么这个世界说不定会更美好。天帝自然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就和共工打了起来。共工的道行毕竟还浅,最后还是被天帝打败了。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羞愤交加之余,共工一头往不周山撞去。当时我国的地形还是非常平坦的,天由四根柱子撑着,而不周山就是四根天柱子中的一个。共工这么一撞不要紧,他的头比孙悟空的还硬,一点事没有,不周山却让他给撞断了。不周山一断可不得了了,天也塌了,地也陷了,地形西高东低了,暴雨倾盆,洪水泛滥,大地几成泽国,百姓尽成鱼鳖。谁能救民于水火?恐非女娲莫属。要想制服洪水,就得把天补上。为此,女娲在太行山某处设立了补天台,大炼五彩石,还真把天给补上了,而且补得天衣全无缝。据《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女娲炼五彩石时多炼了一块,补天时没用上,随手就扔在了青埂峰下。这块顽石饱经风吹雨打,吸收了天地日月之精华,竟然通人性了。他不甘荒山野岭的寂寞,也想到外边的繁华世界走一遭,于是就来到了那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诗礼簪樱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宫中积珍宝,狗马食外厩,美人充下陈的贾家,变成了贾宝玉。贾宝玉在此不说也罢,还回到女娲补天上来。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东北华北的天塌了。张学良杨虎城想促使蒋介石领着大伙一块把天补上,可蒋介石不听,还是逼着张学良杨虎城去围剿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心一横,把蒋介石给扣起来了,这无异于又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张学良杨虎城扮演了共工的角色,那么哪些人又扮演了女娲的角色?他们是如何补天的?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学习本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二、知识结构

  “女娲”之所指:中国共产党

  “女娲”补天之所指:中国共产党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女娲”补天之原因:“共工”(张学良、杨虎城)怒触不周山

  (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民族危机加

  深(华北事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

  “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原因  内”,继续“围剿”红军,深感剿共没

  有出路

  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方针的感召,一二九运动的激励

  “女娲”补天之效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

  三、重点难点分析

  1927—1937年国共xx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存在哪些矛盾?表现何在?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三大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五次“围剿”与反“围剿”、长征。

  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冯玉祥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李济深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西安事变。

  共产党内部的矛盾: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马占山抗日、宋庆龄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冯玉祥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李济深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一二•九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本支持亲日派何应钦,英美支持亲英美派蒋介石等。

  四、高考试题回放

  1、(1998•全国卷•16)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c)

  (1)西安事变(2)“一•二八”抗战(3)华北事变(4)“一二•九”运动

  a、(3)(4)(2)(1)b、(4)(2)(1)(3)

  c、(2)(3)(4)(1)d、(1)(2)(4)(3)

  2、(•上海卷•27)

  即将公布于世的张学良回忆录,引起了海内外史学界的关注。这主要因为张曾经是(c)

  a、北洋军阀的少将b、东北易帜的领袖

  c、西安事变的主角d、抗日前线的英雄

  3、(1995•上海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注意,仅仅对问题作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得分的。应当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本题提供的材料简要解释或论证你的回答。

  材料一   引自1936年12月16日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材料二   引自1936年12月17日《行政院奉发国民政府讨伐张杨令》

  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为整饬纪纲起见……着由讨逆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国本。

  材料三   引自宋美龄1937年《西安事变回忆录》

  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遂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然余个人未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

  材料四   引自驻日大使许世英1936年12月给国民政府的电文

  本日午前一时,有田(时任日本外相)约谈,首称……中央政府是否与张妥协?中央如在抗日容共之条件下与张妥协,日本决强硬反对。

  日本放弃武力决策,……兹探得各重要方面,确有觉悟,以为对华压迫,不啻为渊驱鱼,促成中国赤化,应即改变基本政策。……并令各线全行终止。

  材料五  引自193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

  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用一切办法联合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揭露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给张杨以积极实际的援助(军事上的与政治上的),……切实准备“讨伐军”进攻时的防御战,……这种防御战……依然是为了促成全国性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

  问题:(一)阅读材料一

  (1)张杨对他们发动西安事变提出了哪些理由?

  蒋介石坚持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请列举这些理由的事实根据。

  西安事变前由这种错误政策导致的各种重大事件。

  (二)阅读材料二、三

  (3)根据这两个材料,当时国民党政府内部产生了哪些反应?哪一种反应暂时占了主导地位?

  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主张武力解决和主张政治解决。武力解决的主张暂时占了主导地位。

  (4)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国民党内有亲英美派和亲日派之分,政治解决符合英美利益,武力解决有利于日本对华侵略。蒋介石被扣,亲英美派群龙无首暂处下风。

  (三)阅读材料四

  (5)请根据本材料来解释日本政府希望西安事变朝什么方向发展?

  从日本外相对“抗日容共“这一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关键问题对国民党政府 施加压力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希望朝新内战的方向发展。

  (6)你是否同意驻日大使许世英的日本“确有觉悟“这一判断?

  不同意。从上述分析以及日后的日本对华政策可以看出,当时日本政府的“放弃武力政策”“令各线全行终止”,只是企图通过诱降政策使国民党政府进一步分化并做出有利于侵略的事情。

  (四)阅读材料五

  (7)联系材料一至四,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看法,并作简要说明。

  中共中央12月19 日指示中提出的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是非常明智的,为此而确定的措施也是务实、及时的。

  “明智”:

  (1)符合中国人民(包括大多数政治派别)抗日救国的根本利益。

  (2)有利于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有利于巩固和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

  “务实”:

  (4)“用一切方法联合……阴谋”等措施既抓住了解决西安事变的各主要方面,又抓住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关键。

  “及时”:从“给张杨以积极的援助”直至作“防御战”的准备,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准确而及时地分析了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道路上可能面临的问题(如有爆发内战苦恼等)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相应的对策。

  4、(•天津、江西卷•42)

  试从“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者身份、主张和策略及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

  同:

  (1)都是在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

  (2)领导者都是国民党的爱国将领。

  (3)两者均采取了与共产党合作的策略。

  异:

  (4)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行兵谏。

  (5)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军镇压,十九路军瓦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五、新情景设置

  材料一   有一次,张学良看到一个老太婆在门口缝鞋,门旁立一竿子,用绳栓着。原来这个老太婆是红军的情报员。她把绳一拉,竹竿倒下,就是通报国民党的军队来了。还有一次,他们军队刚到驻地,就有一群小孩来玩耍。其实这些都是儿童团员,趁玩的工夫把他们的武器人数都摸清了。张学良叹服道:“你没办法对付老百姓呀!”

  材料二   张学良有一次对访问者说:“我率领的是东北军,我有两个师都被红军消灭了。折了兵没有补充,死了人没有抚恤。顶多开张白条,叫士兵回东北去领抚恤金。我们连老家东三省都没有了,还到哪里去领抚恤金?我手下有一个营长,打仗受了伤。他说,我家在东北,有家回不去,只能流亡要饭去。我听了真是伤心透了。你中央军可以招兵,我东北军不可以,让我们自生自灭,枪械损失也不补充。谁也不是傻瓜,傻瓜才会为你国民政府卖命。”张学良滔滔不绝,越说越激动,致使张太太打断他:“别尽讲这个啦!别尽讲这个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情景是在何种背景下发生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背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调张学良到陕西剿共。说明的问题:民心向背是胜败之关键。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导致何种结果?

  问题:东北军剿共损失惨重,蒋介石意欲消除异己,张蒋矛盾加深。

  结果:东北军与红军停战联欢,蒋介石亲自到西安督战,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是为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国共的十年对峙 篇5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2)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对话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实质的理解。

  (2)通过一些历史材料、历史地图,为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供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课前知识梳理】

  一、南昌起义

  1.背景: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           的重要性。

  2.经过:(1)概况:1927年8月1,南昌,周恩来、贺龙   (2)结果:起义成功后,按预定计划南下。

  3.影响: ①打响了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1927.8.7  汉口)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       错误;确定开展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     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2.“工农武装割据”

  (1)内涵: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活动 :

  ①武装斗争——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

  影响:起义后,毛泽东率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

  ②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         

  意义: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③根据地建设

  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       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取得    次反“围剿”的胜利,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

  制定了           ,定都        ;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      ,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三、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1.原因: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左”倾错误

  2.经过:(1)开始:1934.10

  (2)转折——遵义会议 1935.1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      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

  (3)胜利: ①1935年10月陕北      会师;  ②1936年10月     会师

  3.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           ;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         ,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开始中国革命新局面。

  【课堂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

  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回答:

  (1)材料中“在欢庆胜利的时刻”是指哪次起义?

  (2)结合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

  (3)如何理解“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的含义?

  (4)从这一起义的受挫中,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问题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回答:

  (1)材料中的“边界红旗子”指的是什么?是怎样建立的?

  (2)“边界红旗子”对“全国政治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问题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中一个支部……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坏,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                                            ──《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三 1935年2月上旬,中央给陈毅等人拍来电报,大意是:中央政治局开了扩大会议。博古等负责同志的单纯军事观点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这次行动他们要负责。这是严重的失败,但不是政治路线的错误。对于中央的电报,当时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过去的错误的确不是政治上的错误。陈毅说:“我的看法不同。他们在遵义还不能提政治路线,提政治路线党要分裂的,只能提军事上错了。博古错了,让博古下台,这样全党在毛主席的路线下团结起来,完成长征。……中央主要是政治上的错误,政治上的错误导致了军事上的错误。”                                                              ──《三年游击战争回忆》

  请回答:

  (1)遵义会议着重解决了什么问题?一再强调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三,说明陈毅对于中央来点的理解是否正确。

  (3)据上述材料,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问题探究四: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燎原全国。正是这段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党培育和形成了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芒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将井冈山精神内涵概括为六句二十四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材料二                           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举例说明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诗中的“远征”指的是什么?导致这次远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简述“远征”的结果和重大意义?

  (3)你认为长征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构建结构导图】

  【课堂反馈练习】

  1.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斗争实践中,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               b.必须将斗争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人民革命军队             d.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2.对八七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c.中国革命应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3.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

  a.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d.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4.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能够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关键在于(     )

  a.解决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b.解决了民生问题

  c.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d.实现了工农联合

  5.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主要解决了党的(     )

  a.思想路线问题   b.政治路线问题    c.军事路线问题      d.党的作风问题

  6.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红军长征从此有了正确的领导        d.红军长征有了明确的目标

  【课后反思】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参考答

  【课堂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1)南昌起义。

  (2)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致使国民革命失败。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南昌起义中诞生了。

  (4)进攻中心城市,敌强我弱,革命不可能成功;必须走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问题探究二:(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秋收起义受到挫折后,毛泽东于1927年10月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经过半年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它的影响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在全国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

  问题探究三:(1)军事路线问题。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是政治路线错误。

  (2)正确。陈毅既认识到了军事错误是政治错误造成的,又理解了当时中共中央的意图,其观点是全面、正确的。

  (3)遵义会议是中央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问题探究四:(1)“坚定信念”: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对革命充满自信。“敢闯新路”:抛却城市中心论,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革命道路。“依靠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

  (2)“远征”指长征。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发展。结果: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意义: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开始中国革命新局面。

  (3)长征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挑战生命的大无畏精神;求实创新的胆略。

  【课堂反馈练习】  bcbccc

国共的十年对峙 篇7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有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又被正反的经验所证明,涉及历史事件较多,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要点

  第一目“南昌起义”

  ①南昌起义的背景。②南昌起义的经过。③南昌起义的意义。

  第二目“土地革命”

  ① “八七会议”。②湘赣边秋收起义。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⑤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第三目“红军长征”

  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②长征的开始。③遵义会议。④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引导学生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得出失败的教训。然后介绍中共中央的改组、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组成和[历史纵横]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

  2.南昌起义:

  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第70页有关内容,和《南昌起义路线图》,思考问题:(1)南昌起义军队为何要南下广东?其结果如何?

  (2)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意义?失败教训是什么?

  补充材料一:

  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根据加伦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闪北伐。

  ——摘自《周恩来传》

  3.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71页有关内容,要求学生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理解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

  (2)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山区进军,意义何在?b.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

  补充材料二: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税,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思想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

  (3)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赣西刘士奇报告》,思考问题:a.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b.土地革命有哪些内容?土地革命的历史作用?

  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得到巩固。(提示同学们读插图《井冈山会师》)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也是党的中心任务。其必要性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二是要依靠农民这支同盟军,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而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身。

  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都获得解放。只有这样,才能动员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保卫根据地,拥护共产党;只有在经济上得到翻身,才能焕发其生产积极性,才能为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b.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c.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这一理论强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核心发展的战略基地。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井冈山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各地的红军武装,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

  补充材料三:工农武装割据存在的可能与必要条件

  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相继写出了这三篇不朽文章。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科学论证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强调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并进一步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思考革命根据地地名称和位置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5)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取胜的原因。

  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有利时机;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和建立的历史意义。

  4.红军长征

  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介绍蒋介石第五次“围剿”,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结合材料,明确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

  补充材料四:五次反“围剿”双方兵力比较

  次序 时间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比例

  第一次 1930.12 10万 4万 2.5:1

  第二次 1931.2 20万 3万 7:1

  第三次 1931.7 30万 3万 10:1

  第四次 1933春 30万 7万 4:1

  第五次 1933.10 50万 8万 6:1

  ②长征的开始。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介绍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

  补充材料五:

  蒋介石准确地判断出红军会向西北方向逃避。在蒋强大而有力的军事机器面前,共产党损失了五万人。在极度的痛苦之中,伤员们咬住自己的衣服,抑制住自己无法控制的哀叫声。

  ③遵义会议。

  给学生点明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会议背景、内容和结果,思考“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在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采取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

  ④长征的胜利

  观察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勾画出长征途中一系列重大事件。

  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

  红军主力的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补充材料六: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长征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结合课本相关知识,思考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由此而锻造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光芒永存。

  思维拓展  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

  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课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对峙的开始. 30年代初,国难日益深重,中日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其统治,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即对日军妥协退让,对红军加紧"围剿".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国共的十年对峙 篇8

  15国共的十年对峙

  ★思维视角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挽救中国革命的?结果怎样?

  ●历史学家认为: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请你加以说明。

  ●你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

  ●如果有人邀请你重走长征路,你会答应吗?为什么?

  ★图片说明

  ◆南昌起义

  是一幅油画,作者黎冰鸿(1913-1986,近现代画家,原名炳康,广东东莞人),创作于1958年,201×260cm,现收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画面左侧中间是周恩来(举起右手者)、贺龙(周恩来左边)、叶挺(周恩来身后)、朱德(叶挺左边)、刘伯承(坐者)等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画作表现的是黎明前的夜晚,领导起义的几位领导人做最后的部署,因此整体色调偏冷。画面中起义的五位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和刘伯承处于相对靠左的位置,相对集中的出现,并且通过画面光线的处理,达到了突出的效果。且周恩来的空间位置正处于整个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起义的集会地点江西旅行社的基本外观与环境表现的精准准确。

  ◆井冈山会师

  本图为油画,创作于1959年,作者王式廓(1911~1973,山东莱州人)。反映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暴动的农民军,在朱德、陈毅率领下,于1928年4月底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宁冈县砻市,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时的情形。毛泽东(左)和朱德(中)亲切握手,右边的是陈毅。两军会师后,5月4日,统一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全军一万多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6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遵义会议会址

  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原名琵琶桥)东侧,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面积为36平方米,长方形。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原物)和两个避柜(原物),其中一个避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遵义会议会议室按原来陈列,每天接待成百上千的瞻仰者。

  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在遵义会议会议室正对的楼下,面积为56平方米,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铁座马烟、订书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信、报纸做的信封、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册以及《陈中日记》等。屋子的西窗下陈列着两张三屈桌,桌上置西部皮包电话机,桌下立着线拐子。东窗下陈列着一对灰褐色的铁皮公文挑箱。北壁上陈列着一幅巨大的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图上插着红蓝色的三角小旗,标示着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敌我态势。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经常在这里办公、运筹帏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利前进的道路。

  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在会址主楼西头的第一间。室内按原状陈列:一张老式的暗褐色的木架子床上,铺白色粗布垫单,有一床灰色薄棉被;窗下一张红漆九屈桌上有铜墨盒、瓷质毛筒、美孚罩子马灯、军委会信、信封、毛笔、铅笔等物件。室内一角置一挑铁皮公文挑箱。壁上持手枪、望远镜与竹斗笠。在引人注目的壁上还挂着一帧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这张珍贵的历史的历史照片为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所摄,录下了周恩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涯。那清癯的面容、垂胸的长髯、坚定的目光,与室内简朴的陈设相映衬,可以想见周恩来在战争岁月中宵衣旰食、呕心沥血的生涯,令人肃然起敬。

  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在会址主楼东头第一间,与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相对。室内按原貌陈列:一张浅红色的老式木架床上,铺着白色粗布垫单、一床灰薄被、一床棕黄色的老式俄国毯。室内一角有一对铁皮公文挑箱。窗下的红漆九屈桌上有铁座马灯、军委会信、信封、毛笔、红蓝铅笔等物件。壁上挂竹斗笠、狗版手枪(康克清所用)、望远镜以及朱德和康克清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窑洞前的合影,为我国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所摄。朱德忠通而又慈祥的面容配以康克清英姿飒爽的风姿,不难想见他们共同度过的艰苦曲折的革命春秋。

  遵义会议会址楼房的房间里,留下许多当年红军写下的宣传标语——

  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不当无钱的白军,拖枪过来当红军!

  不发欠饷不打仗!(针对白军宣传)

  继续消灭王吴军阀胜利!(王指贵州军阀王家烈,吴指国民党追剿军纵队司令吴奇伟)

  赤化全贵州!

  学湖南打土豪,士兵不打士兵,工人不找工人!

  红军离开遵义后,房主强迫工人将所有的红军标语铲掉,泥水工人怀着热爱红军的深厚感情,机智巧妙地用石灰水将所有的标语覆盖起来。解放后,经过认真清理,多数标语仍清晰可见,重新展现在墙上。

  紧挨会址主楼的跨院,当年是军委总司令部机要科办公的地方。机要室、译电室、油印室以及机要科的负责人、工作人员住室等都按原貌一一复原。

  ★课文注释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到达井冈山。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部队筹粮;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毛泽东决定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湘南起义的农军到达井冈山根据地。两军会师后,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会剿”,根据地得到扩大,全盛时期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吉安、安福一部,遂川北部、酃县的东南部。同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平汉起义的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扩大了根据地的武装力量。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发展后,在彭德怀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发展为湘赣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又称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来自中央、湘赣、湘鄂赣、赣东北、湘鄂西、琼崖等革命根据地和白区及红军的代表600多人。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及经济政策等法令和决议案,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即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决定以瑞金为首都,大会选举毛泽东、项英、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64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项英、张闻天为副主席。

  ◆博古

  1907—1946,原名秦邦宪,字则民,出生在江苏无锡。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30年回国,任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1931年4月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1931年9月-1935年1月任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又与李德推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中共中央代表,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部长和南方局组织部部长。1941年后,在延安创办和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任新华通讯社社长。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自己过去的错误作了自我批评,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邓发、叶挺等13人因紧急公务,冒恶劣天气自重庆飞返延安,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雾撞山焚毁,他与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被称为“4•8烈士”。

  ◆李德

  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奥地利人。19xx年9月28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974年8月15日卒于柏林。原名奥托·布劳恩。笔名华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国共产党。1918年参与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1926年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1928年越狱逃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春毕业后,被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东北收集日军情报。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红军长征开始时,是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被撤销指挥红军的权利。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军事研究编委会主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授。1939年夏去莫斯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苏联红军。1941至1948年在克拉斯诺戈尔斯克任教。1949年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居,潜心著译。1964年任德国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1973年出版《中国纪事(1932?939)》,对中国革命历史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歪曲。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夏,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对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认为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是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他们放弃以往毛泽东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以阵地战代替游击战或运动战,主动出击敌人防守坚固的阵地。进攻硝石、资溪桥受挫后,又采取消极防御方针,实行分兵把守,短促突击。企图同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广昌一仗红军伤亡五千多人。结果,红军奋斗一年,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左倾”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左”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执行,便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或叫“左”倾冒险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出现过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1931~1934年,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理论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影响最深,危害最大。

  在社会主义时期,1957~1976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行为,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左”倾和右倾一样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既反对右,也反对“左”。

  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阅读拓展

  ◆南昌起义为何打出国民党旗帜?

  八十年前的南昌起义参战人数究竟有多少?起义为何打出国民党的旗帜?起义的结局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对于这些问题,坊间至今众说纷纭。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著名军史专家陈宇、南昌起义历史调查组组长徐巍。

  起义参战人数知多少?

  陈宇告诉记者,关于参战人数,各界历来有争论,有说两万余人的,也有说三万余人的。较有代表的是说两万零五百人,其主要根据是刘伯承在一九二八年中共“六大”上所作的关于南昌起义的报告。

  近年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刘伯承在报告中所列的人数有一部分并没有参加起义,参加起义人数为叶挺部五千五百人,周士弟部三千人,贺龙部六千五百人,朱德部五百人,其他八十人,共约一万五千五百八十余人。不过,徐巍并不认可这个观点,根据他当年的调查,认为少算了蔡廷锴部的五千人。

  对起义人数问题,徐巍等人还曾当面请教过起义主要领导人周恩来。一九六一年周恩来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时回答了徐巍的疑问:“起义军实际人数不到三万,是号称三万”。

  起义为何打出国民党旗帜?

  对于南昌起义打出国民党的旗帜,各界也有不同的评论。肯定者认为打出国民党旗帜是为了发动民众,争取国民党“左派”将领张发奎作为起义领袖,发动回粤运动,团结起义部队中的中下层官兵和争取国民党的真正左派。否定者认为,这是一大失误,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号召作用,反而使民众在认识上引起误会。因为在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旗帜已遭到其右翼的任意践踏,成为反动派残杀革命人民的工具。

  对此,陈宇、徐巍分析认为,打出国民党旗帜的做法适应了过渡性的历史特点,不能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从战略和全局上看,这面旗帜的确没起到积极的号召作用,但从策略和局部上考虑,却能起到暂时的缓冲作用,争取某些有利条件,化被动为主动。

  起义究竟胜利还是失败?

  传统观点认为,南昌起义由于缺乏经验,没能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就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政权,而是采取孤军南下策略,企图回广州后重整旗鼓,再次北伐,在进入广东后又有两次分兵错误,最后遭敌围攻而失败。

  陈宇对传统观点提出反驳,认为笼统地说南昌起义失败了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南昌起义的胜利和南下广东的挫折应分开评述。徐巍也认为,从局部看,起义主力军是失败了,但从整体上看,它探索了中国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的道路,更重要是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军队的领袖人才。据统计,南昌起义参加者中,曾在建国后担任国家领导人的有十六位,授予元帅军衔的六人,担任过省部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十九人。

  徐巍还透露,当年起义指挥者周恩来、贺龙、朱德重回南昌时也曾分别对起义的历史经验作了评价。周恩来说:“南昌起义后……假使就地革命,不一定能保住南昌,但湘鄂赣三省的形势就会不同。”贺龙在总结经验教训后也评价说:“八一起义打响了第一抢,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出路。”朱德则为起义纪念馆题词:“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南昌起义的英雄们,烈士们,你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高举人民革命的义旗,抵抗了进攻,创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础……”

  ——中新网-8-1

  ◆至1930年主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1.中央革命根据地。为粉碎敌人封锁,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向赣南、闽西扩展。1929年2月至3月,占赣南的兴国、瑞金等地;3月、5月、10月3次东进闽西,连克汀州、上杭。1930年春,先后在两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这两块根据地,以后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2.闽浙赣根据地。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了江西东北部的弋(阳)、横(峰)起义,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以弋阳、横峰、上饶为中心的赣东北根据地。1928年冬,党领导了福建崇安的闽北起义。1930年夏到1931年夏,形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3.鄂豫皖根据地。1927年11月,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领导了有数万人参加的湖北黄麻起义,一度占领县城,并建立了政权。此后,开展游击战争,1929年建立鄂东北革命根据地。1929年,党在河南商城发动起义,建立豫东根据地。1930年1月,党在安徽六安、霍山发动起义,建立皖西根据地。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成立,在特委的领导下,三区连成一片,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部队合编为红四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余笃山,参谋长徐向前。

  4.湘赣、湘鄂赣根据地。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红五军。由于敌人围攻,同年底,彭、滕率主力南下,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余下部分由黄公略率领在湘鄂赣边区打游击。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闽西发展时,红五军留守井冈山,在粉碎敌人围攻后,建立湘赣根据地。1929年10月,红五军北上,与黄公略部汇合,部队合编为红三军团。彭德怀为总指挥,滕代远为政委,下辖红五、红八、红十六军3个军。

  5.洪湖湘鄂边根据地。1927年底到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受党中央派遣到湖北监利,会合贺锦斋等人领导的游击队,发动起义。1928年春,贺龙、周逸群又到湖南西北部的桑植发动起义。建立湘鄂边根据地。洪湖地区由共产党员段德昌等再次领导起义,打开局面。1930年夏,湘鄂边和洪湖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部队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为总指挥,周逸群为政委。

  6.左右江根据地。1929年12月利用蒋桂战争之机,邓小平、张云逸领导了广西百色起义,部队整编为红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同时成立右江工农民主政府,1930年2月,在邓小平发动下,李明瑞等领导龙州起义,建立红八军,成立左江军事委员会。后红八军被打败,余部与红七军合并。后建立了左右江根据地。

  7.海陆丰革命根据地。1927年海丰、陆丰等地区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人彭湃领导下,于5月、9月、10月先后举行3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1928年4月,在优势敌人大举进攻下,红军退到海陆丰西北的八乡山坚持斗争。1929年,乘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之机,海陆丰的红军又有了较大的发展。1930年,转移到赣西南与红一军团会合。此后,海陆丰根据地逐渐变为游击区。

  ◆红军长征知多少

  长征概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历

  时一年的长征中,中央红军穿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次年7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决定西征。9月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在历时10个月的长征中,红二十五军行程近万里。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在历时一年多的长征中,行程近万里,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二、六军团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次年6月底抵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合组为红二方面军。当年10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在历时近一年的长征中,红二方面军行程近两万里。

  长征中的重要会议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县城召开的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8日在贵州省黎平召开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31日-1935年1月1日在贵州省瓮安县召开猴场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在贵州省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1935年2月在云南省扎西(今威信)召开扎西会议

  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省会理召开会理会议

  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省懋功以北召开两河口会议

  1935年7月21-22日在四川省黑水县泽盖乡芦花村召开芦花会议

  1935年8月4-6日在四川省松潘县毛儿盖的沙窝寨(今血洛)召开沙窝会议

  1935年8月20日在四川省松潘县毛儿盖召开毛儿盖会议

  1935年9月2日在四川省若尔盖县巴西乡召开巴西会议

  1935年9月12日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即高吉)召开俄界会议

  1935年9月27日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榜罗镇会议

  1935年10月22日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吴起镇会议

  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

  在长达两年的长征中,红军共进行了近600次战役战斗,师以上规模约120次。其中重要战役、战斗有: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战役行动,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战斗,腊子口战斗,吴起镇战斗,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等;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乌江战斗,乌蒙山回旋战役,甘南战役等;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等;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庾家河战斗,四坡村战斗等。此外,还有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进行的包座战斗,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进行的岷洮西战役,红二十五军和西北红军一起进行的劳山战役等。红军长征中的战役战斗取得了歼灭与击溃敌军数百个团,毙伤敌军数万人,俘敌少将以下官兵2.4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数万支、骡马多匹的辉煌战绩。

  从数字看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途中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牺牲,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郑椿霖辑)

  长征中牺牲的中高级干部

  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所编《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表册)》一书提供的名单,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当中,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左右。另据军史研究专家统计,长征中牺牲的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包括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曹德清、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余永寿等;在战斗中牺牲的军职干部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等人。

  长征中的外国人——洪水

  洪水,越南人,19xx年出生。1925年来到中国投身革命,进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在长征队伍中,还有共产国际派驻中共的军事顾问李德等几位外国人。

  长征中的年长者——周素园

  周素园,1879年出生于贵州毕节,清朝末年贡生。1936年1月,红军二、六军团从湖南进入贵州。他和贺龙等进行思想交流,深受启发,真诚恳求要跟红军走到底,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解放后曾任贵州省副主席。

  长征中少数民族战士——天宝

  天宝,又名桑吉悦希。1917年出生于四川阿坝马尔康。十二三岁时入寺庙当“扎巴”(小喇嘛)。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来到阿坝,他毅然报名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批藏族战士。解放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

  长征中走出的女将军——李贞

  有着“开国女将”之称的李贞,19xx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6岁当童养媳,1926年参加革命,长征中任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55年,作为惟一的女性,李贞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问题解答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解题思路:首先分析“事实上”的含义;其次引导学生概括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的内容;再次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毛泽东本人在中共中央中的地位变化;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和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在当时的实际作用。

  答案参考: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上,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在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实际上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军队取得长征胜利。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国共的十年对峙 篇9

  第15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学生通过探究南昌起义的原因、了解南昌起义的概况,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学生通过第二节目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比较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c.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正确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b.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c.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生通过中共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总结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学习,培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b.学生通过红军长征概况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培养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胆略,加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意识,从而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这一素质教育新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

  (1)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观看《井冈山》引发的对话”这一情景引出一系列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及时引导与总结,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

  由于影视资料最能增强历史感染力,所以本课五组影视情景的创设尤为突出:以播放电视剧《井冈山》片头之朱毛会师精彩瞬间导入、以南昌起义之意义片段引出南昌起义事件的探究、以毛泽东秋收起义后主张放弃城市中心论的精彩辩论引出革命正确道路探索的讨论;以电视剧《长征》片头的播放导入长征内容;以这两部电视剧的剧情介绍作为本课的小结……五组影视情景非常精辟,时间加起来不到5分钟,但非常有导向性,以其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亮点。

  (2)搜集资料法:

  a.课前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南昌起义、土地革命、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搜集资料,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b.课后搜集资料: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整体奋进的一种精神,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学生课后围绕《外国人眼中的长征》搜集资料,让课堂学习得到延伸与拓展,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意识。

  (3)故事穿插法:通过学生讲述南昌起义、长征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加深

  印象。

  (4)表格归纳法:   用于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梳理,使其更系统化。

  (5)讨论法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

  四、教学过程

国共的十年对峙 篇10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有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又被正反的经验所证明,涉及历史事件较多,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要点第一目“南昌起义”①南昌起义的背景。②南昌起义的经过。③南昌起义的意义。第二目“土地革命”① “八七会议”。②湘赣边秋收起义。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⑤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第三目“红军长征”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②长征的开始。③遵义会议。④长征的胜利及意义。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设计引导学生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得出失败的教训。然后介绍中共中央的改组、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组成和[历史纵横]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2.南昌起义: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第70页有关内容,和《南昌起义路线图》,思考问题:(1)南昌起义军队为何要南下广东?其结果如何?(2)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意义?失败教训是什么?补充材料一: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根据加伦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闪北伐。——摘自《周恩来传》3.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71页有关内容,要求学生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理解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2)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山区进军,意义何在?b.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补充材料二: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税,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思想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3)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赣西刘士奇报告》,思考问题:a.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b.土地革命有哪些内容?土地革命的历史作用?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得到巩固。(提示同学们读插图《井冈山会师》)(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也是党的中心任务。其必要性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二是要依靠农民这支同盟军,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而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身。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都获得解放。只有这样,才能动员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保卫根据地,拥护共产党;只有在经济上得到翻身,才能焕发其生产积极性,才能为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b.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c.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这一理论强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核心发展的战略基地。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井冈山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各地的红军武装,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补充材料三:工农武装割据存在的可能与必要条件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相继写出了这三篇不朽文章。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科学论证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强调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并进一步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②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思考革命根据地地名称和位置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5)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取胜的原因。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有利时机;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和建立的历史意义。4.红军长征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介绍蒋介石第五次“围剿”,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结合材料,明确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补充材料四:五次反“围剿”双方兵力比较次序时间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比例第一次1930.1210万4万2.5:1第二次1931.220万3万7:1第三次1931.730万3万10:1第四次1933春30万7万4:1第五次1933.1050万8万6:1②长征的开始。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介绍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补充材料五:蒋介石准确地判断出红军会向西北方向逃避。在蒋强大而有力的军事机器面前,共产党损失了五万人。在极度的痛苦之中,伤员们咬住自己的衣服,抑制住自己无法控制的哀叫声。③遵义会议。给学生点明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会议背景、内容和结果,思考“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是在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采取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④长征的胜利观察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勾画出长征途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红军主力的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补充材料六: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长征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结合课本相关知识,思考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由此而锻造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光芒永存。思维拓展  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国共的十年对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6932115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