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仰面清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宗教改革

微信扫码分享

宗教改革(通用14篇)

宗教改革 篇1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1.原因

  ①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

  ②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③德意志受教会压榨最深,故发端于德意志

  2.性质: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具有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性质

  3.概况(16世纪)

  ①德意志: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闵采尔领导农民战争,产生路德派新教会

  ②瑞士:加尔文(法国人)领导,产生加尔文派

  ③法国:加尔文派被称为“胡格诺”;30多年宗教战争;16世纪末确定天   主教为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

  ④英国:自上而下改革,16世纪30年代确立英国国教;出现清教徒运动

  4.影响

  ①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②使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

  ③新教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宗教改革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14~15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夺。

  通过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过程,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为欧洲的殖民掠夺和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既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难理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这一观点。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因为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强,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由于购买大量商品需要钱,人们越来越重视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然而,欧洲黄金的开采量有限,而且还要用有限的黄金去换取东方出产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因此造成欧洲的黄金奇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奥二世派遣迪亚士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西南端。1497年,葡王曼努尔派遣达·伽马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1498年5月达印度。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被开辟出来了。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3只船由巴罗斯港出发,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块“新大陆”。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后来另一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于是“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称为“亚美利加洲”。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他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这样,从欧洲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这次航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事迹,在课上的适当时机由学生宣讲,然后让学生填写课后作业 中的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一、方案名称:新航路的开辟。

  二、制定目的:通过设计方案,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全过程。

  三、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四、具体步骤:

  1.发动学生设计出行的准备工作:船只、指南针、食物、饮料、药品、货币、商品、全能修理工、医生、航海家、科学家等

  2.发动学生确定航行路线:兵分三路:一路按照达·伽马到达印度,一路按照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路按照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发动学生分别准备关于沿途的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的相关常识。

  4.发动学生写出关于此次航行的科学小论文。

  5.发动学生制作关于此次航行的媒体资料。

  6.进行科学小论文的宣讲和媒体资料展示。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难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

  直接导入  新课,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背景",简单说明欧洲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即可,不必补充;只是需要提醒学生中国的四大发明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不必展开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词,只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时间、地点和标志性事件即可。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难点。教师需要按照"难点分析"中的内容进行比较细致的讲解。

  二、开辟新航路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水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相应补充。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书,整理出相关内容后,填入课后作业 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讲述关于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故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然后很自然的导入  下一个课题。

  三、早期殖民掠夺

  教师出示《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图》,让学生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不同特点。

  板书设计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1.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标志:工场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西欧

  3.影响:西欧国家渴望取得东方的财富和黄金

  二、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政府的支持、科学知识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展

  2.葡萄牙:①特点:沿非洲海岸、向东

  ②经过:迪亚士:1487~1488年、好望角

  达·伽马:1497~1498年、印度

  3.西班牙:①特点:一直向西、绕地球到达东方

  ②经过:哥伦布:1492年、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船队:1519~1522年、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三、早期殖民掠夺

  1.葡萄牙:非洲和亚洲沿海地区和岛屿、中国澳门、南美的巴西

  2.西班牙: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宗教改革 篇3

  第五单元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优化训练

  基础提高

  1. 基督教产生于

  ①罗马及其周围地区  ②巴尔干半岛  ③小亚细亚  ④巴勒斯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基督教分裂后,东正教的中心是  

  a、君士但丁堡  b.罗马   c.耶路撒冷  d.梵蒂冈

  3. 在中世纪的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

  a.教会  b.国王  c.教皇  d.贵族

  4. 下列不符合中世纪天主教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表现的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天主教会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迫使各国统治者向教皇称臣

  d.征收“什一税”

  5.假如你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你在学校所获得的学问,主要是

  a.商业知识            b.宗教服务族教会

  c.人文学科            d.科学知识

  6.“十字军东征”的实质是

  a.反对异教徒      b.争夺“圣地”

  c.掠夺土地、财富  d.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

  强化提高

  7.天主教会规定统一的《圣经》版本的目的是 

  a.进一步钳制人民的思想

  b.为了思想解放

  c.为了繁荣各种文化

  d.为了传播各种先进文化

  8.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①整顿教会,扩展势力②组织“十字军东征”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④教权高于王权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9. 从右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

  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

  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10.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的矛盾有   

  ①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教权的矛盾②王权与教权的矛盾③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a.①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课外延伸

  11. 恩格斯说:“封建制度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在尽管发生各种内部战争的条件下还是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教阶制。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请回答:

  (1)天主教会是如何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的?这一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2)恩格斯为什么说“要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位西班牙官员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请回答:

  (1) 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维护统治和奢侈生活的?

  (2) 依据材料二举出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3) 在阅读材料回答两题后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高考猜想

  13.(•临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

  材料二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个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的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于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

  材料三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起到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2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14.(•淄博)如何理解天主教会在14~16世纪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障碍?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 d  该题考查考生熟悉历史地理的能力。依托教材辨析可知:基督教产生于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地区。

  2. a

  3. a  a、b、c、d四项都是封建主,而符合题干“最大封建主”之意的应是a项“教会”。

  4. d  征收“什一税”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5. b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中世纪”这一时间限制。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确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规定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其他各科学习也为神学服务,因此在欧洲中世纪,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学问主要是宗教思想和从事宗教活动的一些知识。

  6. d  关键抓住“实质”分析。a项是借口,b项是幌子,c项是目的, d项“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是实质。

  强化提高

  1. a  天主教会规定统一的《圣经》主要是为了加强思想专制。

  2.d  ④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表现,可排除含有此项的a、b、c三项

  3.d 本题考查阅读阐释历史图片的能力。答的关键是对图片的再认再现,图片是“卡诺莎之辱”,反映了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屈服于教皇的情景,说明了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4.b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一些君主也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加强中央集权,而这些都受到天主教会的阻碍。

  课外延伸

  11.【解析】 第(1)问要求回答中世纪时天主教会发展势力的手段,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要从教会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整顿教会,建立封建性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加强对教会统治的控制;与封建王权进行权力争夺,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组织“十字军东征”,对抗东正教和伊斯兰国家,以扩张天主教的势力;对民众进行蒙昧和禁欲的说教,以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罗马天主教会既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又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因此,要推翻欧洲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就必须打破天主教会的势力。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第(1)题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概括;第(2)题要求学生运用史实举例;第(3)题要求结合材料和答题与材料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

  (1)搜刮巨额财富;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2)欧洲封建神学的宗教裁判所曾迫害和火烧科学家伽利略和布鲁诺。

  (3)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神学与世俗封建主相勾结,在经济上掠夺人民,在政治上迫害进步人士,在科学上阻止科学发展;欧洲中世纪是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一场反封建神学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势在必行。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背景及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地位。第(1)题结合材料提炼信息,特别需要明确的就是天主教在欧洲的地位。第(2)题则通过材料概括、归纳要点。第(3)题要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答案:(1)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占有天主教会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在各国享有特权。这一切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

  (3)内因:资产阶级因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而较弱;外因:天主教会势力强大。

  14.【解析】 考生应从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大势一分为多地认识天主教会阻碍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答题。

  答案:①14~16世纪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国内发展或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支持。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一些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在这种形势下,英、法、西班牙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③天主教会还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这种商战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因此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宗教改革 篇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尼德兰的地理概念;尼德兰人民争取独立的历史过程;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获取知识的途径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通过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是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封建专制和西班牙统治者的暴行的认识,引导学生发展痛恨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情感。

  (2)通过了解尼德兰人民独立斗争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珍爱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强暴,敢于对恶势力抗争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并列,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而且,它更加广泛、深刻,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同他们的经济、政治利害息息相关。而尼德兰革命既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革命的成功同时宣告了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胜利。北方独立后,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的能力。

  (2)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与尼德兰革命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另一场反封建斗争,其影响比文艺复兴更为广泛、深远。(2)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果——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重点的突破方案

  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②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③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⑤宗教改革的意义⑥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⑦尼德兰革命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和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分析

  本节的难点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高中学生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还较差,还不能较好地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认识历史。因此,在理解上述问题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难点的突破方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②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③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④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以及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有目的的自学本课内容。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采取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讲解的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节

  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教学手段:使用投影仪出示学习标准,引导学生自学的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文艺复兴的性质、作用

  二、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⑴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⑵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

  ⑶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

  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⑸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

  ⑹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为什么当时进行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点以及意义

  ⑻英国国王为什么进行宗教改革,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⑽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⑾编写尼德兰革命大事年表、

  ⑿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⒀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学生在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

  在解决“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路德教与加尔文教教义的不同入手。

  关于“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尼德兰地区的主要矛盾: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与西班牙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兰残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为,不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关于“尼德兰的分裂的原因”。应引导学生从尼德兰地区居民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南北方的宗教信仰、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

  三、小結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习本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制定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加以引导、点拨和适当的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四节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派

  4.法国的宗教战争

  5.英国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尼德兰革命

  1.主要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革命

  3. 革命的影响

宗教改革 篇5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前言:16世纪的德意志,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但是政治上仍然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豪夺,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因此,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也就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应时代的感召,马丁•路德以大无畏的勇气,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大潮,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xx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探究的主要问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重要概念]    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    新教

  一、“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是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过,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天主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教会不仅控制了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还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拥有领地,德意志7个大诸侯国的君主中有3个本身就是大主教。教会不仅征收什一税,还常常通过出售赎罪券和教会职务等方式,搜刮了大量财富,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榨取的钱财,比德意志皇帝的年收入还多好几倍。德意志因此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历史纵横]

  中世纪的德意志,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全国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和自由市,它们都有独立的主权,有自己的军队、法律和货币。皇帝无权干涉这些诸侯国的事务,他自己也是从七个大诸侯国君主中选举产生的。帝国既无军队也没有财政。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一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神学教授,他十分痛恨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父母是农民,父亲翰斯路德(hans) 是一位非常特别且不易认识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乡之中,被人藐视、厌弃。所以,有人传说谓马丁路德是一个恶魔和一位妇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马丁路德工作成功时,许多人仍以此话来攻击他。

  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有一段对路德的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显著的。

  【2、开始的标志: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声称可以用它来抵消世间的一切罪恶。此举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2)内容:】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他公开指出,教皇在德意志销售赎罪券是荒谬无耻的;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他认为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因为教皇无权赦免,只有上帝才拥有免罪权,人们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阅读上述教材归纳其内容有:】

  ①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②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3)影响:】“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的主张迎合了一些封建统治者摆脱罗马教廷束缚的要求,得到他们的支持。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宣布他的学说为“异端”,要他在60天内承认错误。路德坚持斗争,将教皇训令当众焚毁,表示与教皇的决裂。

  【合作探究1:阅读上面一段文字,思考: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参考答案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合作探究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合作探究3】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 1、依据:】 在同教廷辩论的过程中,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2、内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因信称义”。在马丁•路德看来,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将原来的七项“圣礼”去掉五项。他还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马丁•德坚持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他进一步指出,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能自主地阅读和理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沟通的中介。教会应当是教徒的结社,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马丁•路德还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小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三、马丁•路德改革产生的影响——对天主教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在德意志各地引起极大反响,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宗教团体陆续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影响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也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1524—1526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占领城市和封建主庄园,捣毁教堂,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历史纵横]

  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蛇引诱,违背上帝神命,偷吃了禁果,这一罪过一直传给人类所有的后代。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救世主耶稣以自己的牺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赎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随耶稣的人才能得救,获得死后永生。

  但是,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农民起义失败后,马丁•路德继续宣传宗教改革主张。在此期间,为了方便德意志人自己阅读《圣经》,他把《圣经》译成德文。这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此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和普鲁士等地的诸侯相继改信路德派基督教,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而德意志南部、西部的诸侯仍然信奉天主教,双方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从此,【影响2】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通过宗教改革,人们不再盲目迷信罗马教廷的说教,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这场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影响3】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简述: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结构如下图所示: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义?【答:答案提示: “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决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葬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免除上帝对菲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需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九十五条论纲”

  请你阅读上述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实质。

  参考答案: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合作探究4】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宗教改革运动后,从天主教中产生出新教,它在诸多方面与天主教(旧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玛利亚、炼狱说,而天主教则主张玛利亚为天主教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①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装)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②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尔也使用地方语言;③新教主张简化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5)在节日方面,新教只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而天主教则要过4大瞻礼——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圣母升天瞻礼。

  (6)在教阶制方面,新教一般无教阶制,但少数派别如圣公会等保留有某些简化的教阶制;而天主教则有教阶,主要分三个等级: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组织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教;而天主教则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领导。

  (8)在教堂式样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样很一般化,内部装饰极为简单,台上只挂一个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罗马式或哥特式),内部布置得格外华丽和庄严,台上悬挂有圣母像,墙的两侧挂有耶稣受难像。

宗教改革 篇6

  第五单元 宗教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危机 

  1、天主教地位:支配地位,大一统神权统治。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2、宗教“异端”思想 

  含义: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蔑称 

  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矛头:天主教会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异端” 

  表现:12世纪法国纯洁派 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 捷克人胡司思想及胡司战争 

  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 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2)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条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3)作用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 

  日益集权的英 国 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 

  (2)内容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3)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历史作用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四、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 篇7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14~15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夺。

  通过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过程,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为欧洲的殖民掠夺和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既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难理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这一观点。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因为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强,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由于购买大量商品需要钱,人们越来越重视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然而,欧洲黄金的开采量有限,而且还要用有限的黄金去换取东方出产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因此造成欧洲的黄金奇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奥二世派遣迪亚士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西南端。1497年,葡王曼努尔派遣达·伽马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1498年5月达印度。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被开辟出来了。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3只船由巴罗斯港出发,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块“新大陆”。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后来另一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于是“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称为“亚美利加洲”。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他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这样,从欧洲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这次航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事迹,在课上的适当时机由学生宣讲,然后让学生填写课后作业 中的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一、方案名称:新航路的开辟。

  二、制定目的:通过设计方案,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全过程。

  三、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四、具体步骤:

  1.发动学生设计出行的准备工作:船只、指南针、食物、饮料、药品、货币、商品、全能修理工、医生、航海家、科学家等

  2.发动学生确定航行路线:兵分三路:一路按照达·伽马到达印度,一路按照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路按照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发动学生分别准备关于沿途的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的相关常识。

  4.发动学生写出关于此次航行的科学小论文。

  5.发动学生制作关于此次航行的媒体资料。

  6.进行科学小论文的宣讲和媒体资料展示。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难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

  直接导入  新课,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背景,简单说明欧洲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即可,不必补充;只是需要提醒学生中国的四大发明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不必展开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词,只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时间、地点和标志性事件即可。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难点。教师需要按照难点分析中的内容进行比较细致的讲解。

  二、开辟新航路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水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相应补充。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书,整理出相关内容后,填入课后作业 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讲述关于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故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然后很自然的导入  下一个课题。

  三、早期殖民掠夺

  教师出示《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图》,让学生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不同特点。

  板书设计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1.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标志:工场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西欧

  3.影响:西欧国家渴望取得东方的财富和黄金

  二、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政府的支持、科学知识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展

  2.葡萄牙:①特点:沿非洲海岸、向东

  ②经过:迪亚士:1487~1488年、好望角

  达·伽马:1497~1498年、印度

  3.西班牙:①特点:一直向西、绕地球到达东方

  ②经过:哥伦布:1492年、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船队:1519~1522年、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三、早期殖民掠夺

  1.葡萄牙:非洲和亚洲沿海地区和岛屿、中国澳门、南美的巴西

  2.西班牙: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宗教改革 篇8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案

  教学重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教学难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本课引言是由一段文字构成的,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16世纪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政治分裂,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豪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二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的策源地。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斗争矛头指向什么?为什么?问题二、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如何?谁首先举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旗?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九十五条论纲”

  教材系统讲述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说明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宗教改革之所以爆发于德国,是由于德国存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

  (1)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2)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在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的内容,加强学生对德意志分裂状况的感性认识。

  (3)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 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4)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无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以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对教徒施行“大赦”。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就赎罪券问题提出异议,要求进行争辩。他在论纲里说: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他还指出,符券贩卖者们关于免罪之道所作的胡乱宣传,会影响人们对教皇的尊敬,比如说,人们会问:既然教皇比当代最富有的人还富有,为什么他不拿自己的钱财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而要用贫苦的信徒们的钱财呢?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所以,论纲尤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广泛讨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部分诸侯也支持路德,罗马教廷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国会议上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理解本课内容的关键。建议教师用提问方式,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哪些基本条件?16世纪初,德意志的经济状况如何?问题二、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对德意志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对德意志有何影响?问题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开始标志是什么?“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有什么意义?问题四、你认为改革家应该具备哪些意志品质?马丁•路德是否具备这些品质?请举例说明。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讨论,逐个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确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在一些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德意志经济的分散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勒索和搜刮,所以摆脱教会的压榨和束缚,建立民族教会,是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5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1)“因信称义” 。

  中世纪教会提出上帝不与有罪之人交往,人要获救必须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掌管着拯救灵魂的大权,教会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惟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力。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在当时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张。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圣经》是人们信仰唯一的神圣权威。

  既然“信仰耶稣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何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语言,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他另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难点,建议通过对“因信称义”概念的解释、路德思想与天主教会说教的比较,来理解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突出重点即可,不宜展开或过多补充材料。关于宗教改革的实质,教材没有明确的表述,如果学生能力较强,时间充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第三目“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级教士、部分诸侯和掌权的城市贵族反对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势力当中很快就分裂为两个集团。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倡议建立新的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森严的教阶制,取消繁缛的礼拜仪式,把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但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闵采尔也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诸侯是惟一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并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权势都大大加强,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更加加剧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本目内容有两个难点:一是对闵采尔农民战争的理解;二是新教出现后,基督教的构成体系。第一个难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理解闵采尔农民战争对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统治地位的动摇作用。第二个难点,建议教师以图示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理解新教的概念。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九十五条论纲”一目的教学。“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它的发表有什么意义?导入本目学习。

  用powerpoint出示照片或插图:《马丁•路德的照片》《赎罪券》和马丁•路德与教皇代表辩论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交叉使用。关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的学习,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哪些基本条件?16世纪初,德意志的经济状况如何?是否具备这些条件?问题二、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对德意志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对德意志有何影响?问题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开始标志是什么?《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有什么意义?问题四、你认为改革家应该具备哪些意志品质?马丁•路德是否具备这些品质?请举例说明。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逐个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让学生感受马丁•路德大无畏改革家的意志品质。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教学。首先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并解释“因信称义”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概念。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从教义和教会组织两个方面,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与教会说教的不同,再结合改革背景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一目的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给出几个思考问题:问题一、闵采尔农民战争有什么作用?问题二、马丁•路德译的德文《圣经》有什么意义?问题三、什么是“教随国定”的原则?有什么意义?问题四、什么是新教?在学生阅读、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农民战争、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宗教改革的影响三个方面,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和对欧洲的影响。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本课学习时,用问题导入: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请同学们根据上一课内容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那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由此导入本课引言。

  案例二 在分析马丁•路德所具备的改革家的意志品质和性格时,出示马丁•路德的照片。马丁•路德是德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开创了德国近代历史的新纪元。他学识渊博,又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气魄。这使他具备了一个改革运动领导人的气质。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有一段对路德的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显著的。

  案例三 解释新教概念时,用图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很快波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后,欧洲又先后出现了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等新教派。基督教世界分裂了。当今世界三大宗教的结构体系是怎样的呢?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义?

  解题关键: “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思路引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 “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因信称义”

  思路引领:从教义、教会组织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略)

  (二)学习延伸

  阅读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解题关键:材料中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就是“因信称义”。

  思路引领: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回答。

  答案提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宗教改革 篇9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第一节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课程标准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对欧洲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 2、结合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障碍的相关史实,认识欧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3、通过探究“异端”一词的内涵,理解宽容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4、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对欧洲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结合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障碍的相关史实,认识欧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异端”一词的内涵,理解宽容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障碍的相关史实,认识欧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对欧洲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赎罪券、宗教“异端”、“九十五条论纲”、“因信称义”、先定论、英国国教

  【自学评价】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1、11世纪末,天主教会内部进行了改革,首先建立了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__________制度;12世纪初又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__________,12世纪末,迫使英、法、德等国的________臣服于教会的权威;同时还组织________对近东地区发动侵略战争,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________的威望。 2、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控制了大量土地,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剥削方式,实际上成为欧洲最大的____________。 3、中世纪天主教的落后性首先表现在教会宣扬的____________的教义教规上。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日渐堕落。首先,教会成为特殊利益群体,加紧了对人们____________的控制;其次教士生活____________,道德败坏;最后,教会____________       。 为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天主教对不符合传统教义的思想斥之为“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   迫害传播之人。

  4、____________的增长和____________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教会的__________引起了社会的各界的反对;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所宣扬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______________的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导致天主教所宣传的那套陈旧的思想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知识结构】

  一、            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1、 背景:

  (1)起源:基督教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         。 (2)发展: ①公元392年,成为        帝国国教。 ②教会实行教区制,其中罗马教区享有崇高声誉,后来其主教获得“          ”称号。 ③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④756年,        国王的增地奠定了            的基础。 (3)分裂:1054年,东西部基督教决裂。西部的基督教称天主教。 ⒉确立: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 (1)制造邪说: ①提出“        ”,声称王权来自教会。 ②提出“                  ”,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 (2)整顿教会: ①11世纪末建立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             制度; ②12世纪初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          权。 (3)12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拨离间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 (4)组织十字军东征,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 3、表现: (1)经济方面: ①天主教会控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土地,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教会实际上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②教会还向教徒征收“什一税”。 (2)政治上:          是教会组织的最高统治者。 二、天主教会的落后、堕落与野蛮 1、落后: (1)思想方面:天主教的思想基础是      高于理性。信仰的内容是           。 (2)天主教的主要教义包括:一神说和创世说,原罪说,末日审判说,         。 2、堕落: (1)教会成为特殊利益群体,加紧控制人们              ; (2)             生活腐化,               败坏; (3)             贪婪成性,疯狂敛财。 3、野蛮: (1)目的:为了维护自己的              地位。 (2)表现: ①排斥一切不符合             的思想,称为“         ”。 ②设             对各种不符合传统教义的思想一概加以排斥,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野蛮残暴的迫害。 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课堂演练】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必然性?

  三、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1、 原因: (1)在西北欧和意大利出现并发展; (2)新兴资产阶级推动了           的形成和           的觉醒。 (3)新兴资产阶级要求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            。 2、表现: (1)政治上:随着     意识的增长和专制     的兴起,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权力受到挑战。 (2)经济上:教会的经济特权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 (3)思想上: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教受到          思想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更猛烈的冲击天主教会的传统思想。新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导致天主教所宣传的那套陈旧的思想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课堂小结】 中世纪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形式的原因。

  【课堂作业】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一位西班牙官员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请回答:天主教是怎样维护统治和维护奢侈生活的? 答案: 2、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处于怎样的地位? 答案: 【课后反思】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第二节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课程标准

  1、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及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理解卡尔文“先定论”宗教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卡尔文日内瓦教会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4、了解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对英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及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了解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对英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卡尔文“先定论”宗教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卡尔文日内瓦教会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及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难点 了解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对英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自学评价】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发生于德国,政治上_______________,15世纪末德国开始出现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的要求,德国成为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1517年教皇特使到德国兜售________,马丁·路德公布《__________》,反对这一事件,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个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会组织,而是崇拜____________;马丁·路德进一步提出“_________”的思想;之后又提出要建立一个______  的教会;主张建立_____________教会。1555年德皇被迫签订__________          _,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内瓦宗教改革的领袖是_______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_,主张建立_________。这一教派在___________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4、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_____________,宣布_________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凡与国家法律抵触的教规____________。从此,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 5、宗教改革是________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有助于人们的___________。新教为早期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思想武器;宗教改革还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改革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______________;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________手中,促进了欧洲___________的发展。 【知识结构】 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⒈“奶牛”的愤怒---德国宗教改革 1)  原因: (1)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3)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出卖赎罪券。 (4)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革新新教。 2)开始: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主要内容: ①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把《圣经》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提出“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③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4)结果: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路德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影响: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                  的烈焰。 【课堂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问教廷枢密大臣:“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惩罚?”他悠然回答说:“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宁愿让他们活着出钱。” 材料二   赎罪券贩子的赦罪辞:“首先赦免受教士责难的人,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规或过分无节制的人,不论他的过错多大。……只要是罗马教会之匙所达之处,我都可以赦免你该在炼狱接受的惩罚。” 材料三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他只能凭自己的权力或教会法加于人们的惩罚。”        “他们……说什么当钱柜中的银币丁当作响,炼狱中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显然,当钱币在钱柜中丁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⑴说明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马丁•路德的主张与天主教会的区别。 ⑵说明《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有何重要意义? ⑶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⒉日内瓦的“教皇”------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条件: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2)内容:①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③主张简化教会仪式,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 3)结果:①1541年,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 ②日内瓦成了“新教的罗马”,卡尔文被称为“新教的教皇”。    ③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和国家。 ⒊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 1)  背景: (1)15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依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断强化王权,到亨利八世时,王权已凌驾于议会之上; (2)但英国教会仍然从属于罗马教廷。 2)内容: ①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②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称“安立甘教”或英国国教。 ③以英语为做礼拜时的语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 3)结果:由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不彻底,随即出现更激进的清教运动,几十年后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⒋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 1)  背景: ①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较早。 ②卡尔文教流行。 ③西班牙对尼德兰实行专制统治。 2)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的性质。 3)过程: 1566年,尼德兰人民起义,冲进教堂,捣毁圣像,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活动,允许新教徒信仰自由。 4)结果:北部独立为荷兰共和国,南部仍处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 ⒌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 1)背景:天主教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2)内容: ①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 ②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 ③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破坏宗教改革。 3)影响:                      暂时摆脱了困境。 三、改革冲击波-----宗教改革的影响 1、性质: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影响: ①否定了天主教权威,建立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民族国家的成长。 ③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消极影响:带来宗教的局限性,如宗教迫害、宗教纷争不断。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卡尔文 材料二   财富本身决不象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卡尔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一个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卡尔文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尔文是怎样批判“财富”的?由此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从上述材料看,卡尔文的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课后反思】

宗教改革 篇10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尼德兰的地理概念;尼德兰人民争取独立的历史过程;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获取知识的途径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通过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是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封建专制和西班牙统治者的暴行的认识,引导学生发展痛恨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情感。

  (2)通过了解尼德兰人民独立斗争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珍爱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强暴,敢于对恶势力抗争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并列,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而且,它更加广泛、深刻,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同他们的经济、政治利害息息相关。而尼德兰革命既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革命的成功同时宣告了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胜利。北方独立后,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的能力。

  (2)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与尼德兰革命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另一场反封建斗争,其影响比文艺复兴更为广泛、深远。(2)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果——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重点的突破方案

  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②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③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⑤宗教改革的意义⑥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⑦尼德兰革命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和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分析

  本节的难点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高中学生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还较差,还不能较好地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认识历史。因此,在理解上述问题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难点的突破方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②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③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④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以及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有目的的自学本课内容。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采取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讲解的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节

  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教学手段:使用投影仪出示学习标准,引导学生自学的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文艺复兴的性质、作用

  二、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⑴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⑵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

  ⑶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

  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⑸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

  ⑹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为什么当时进行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点以及意义

  ⑻英国国王为什么进行宗教改革,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⑽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⑾编写尼德兰革命大事年表、

  ⑿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⒀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学生在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

  在解决“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路德教与加尔文教教义的不同入手。

  关于“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尼德兰地区的主要矛盾: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与西班牙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兰残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为,不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关于“尼德兰的分裂的原因”。应引导学生从尼德兰地区居民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南北方的宗教信仰、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

  三、小結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习本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制定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加以引导、点拨和适当的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四节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派

  4.法国的宗教战争

  5.英国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尼德兰革命

  1.主要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革命

  3. 革命的影响

宗教改革 篇11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基督教及其分裂;天主教在社会各方面的地位;法国“异端”运动、威克里夫和胡司的思想主张;资本主义萌芽、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冲击了教会;

  (2)理解“两个原因”: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原因;宗教异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西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宗教的作用;

  (2)分析图片,从图片中发现有效信息,使学生认识到要变革旧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和宗教“异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6世纪的天主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宗教改革的历史必然;

  (2)宗教裁判所摧残了进步势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异端”运动;西欧向近代过渡。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由于本课内容偏重理论分析,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学习对一些难点问题要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要把课本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给学生解释清楚。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

  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教师对三大宗教作一简单介绍:

  佛教: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其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伊斯兰教: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经典是《古兰经》;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在我国穆斯林中视其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说: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经典、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

  基督教:产生于一世纪亚洲西部,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经典是《圣经》。其教义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

  师:天主教属于哪一宗教?

  生:基督教。

  师:你身边有教堂吗?教堂有什么特征?

  生1:众多的教堂反映了历史上的建筑艺术。

  生2:星罗棋布的教堂,证明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大。

  师:对,基督教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了三大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那么新教是怎样形成的呢?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1)产生:公元1世纪  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2)定国教: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分裂: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

  (4)神权统治的确立: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其发展演变如下示意图: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关于“中世纪”的概念: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xx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1)原因: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通过整顿,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

  ②天主教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九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九次东征

  公元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基督教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教皇还蛊惑人们︰“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9次。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1099年),参加的约有10万人。骑士十字军兵分4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十字军横征暴敛,促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

  第二次十字军远征(1147—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塞尔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领爱德沙,是这次远征的起因。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一路上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红胡子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军队也就随之瓦解。腓力占领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以后,于1192年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今苏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xx年-12xx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意大利贵族组成,在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军按威尼斯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扎达尔)。并利用拜占庭国内的纠纷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城三天。大战过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年—1221年)。12xx年4月19日,教皇英诺森三世要求信徒组建一支新十字军。不过,此教令得不到欧洲的君主们支持。于是,教皇要求教士进行布道宣传,将信徒、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的骑士加入十字军。12xx年11月,教皇在拉特兰大堂主持召开了宗教会议,宣布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为目标的十字军,通过战胜埃及的穆斯林王朝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军先到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城市阿克开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年迈的皇帝约翰、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条克公国的王储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间,十字军按惯例沿途掳掠。在1218年6月,开始包围达米埃塔。但在几个月的战争中,疾病困扰着十字军。适逢此时,穆斯林苏丹阿迪尔死了。1219年11月,达米埃塔失守。十字军终打开了胜利之门。1221年,十字军企图进攻开罗。战役中,穆斯林军队借尼罗河水截断十字军的路,并包围十字军。9月,穆斯林收复达米埃塔。第五次十字军战争终告失败。

  儿童十字军,12xx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骗下,三万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也称童子军),历史称之为儿童十字军。儿童十字军在法国马赛启程渡海,准备完成大人们未竟的事业。最终,这些孩子不是在风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给贩卖到埃及。在德国,儿童也是受骗参军。大部份儿童因饥饿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则流浪乞讨。最不幸的几千个儿童被拐卖。

  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8—1229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下进行的,这次远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回。 第七次十字军远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军远征(1270年),是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远征,但两次远征均遭失败。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十字军很快便攻取了达米埃塔,但却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况。熬过瘟疫后,十字军进攻开罗。十字军被由将领拜巴尔率领的奴隶骑兵(马穆路克)打败。结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被杀,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当时的苏丹被其马穆路克军官推翻,故法国以大笔赎金赎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与他的士兵才能被释放回国。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领导,进军突尼斯。十字军在突尼斯登陆不久,路上发生传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儿子兼继承人腓力三世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军东征以撤退收埸。

  第九次十字军东征(1271年—1272年),由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领导,赶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经无力回天。他在阿卡签定了停战协议,于1272年返回英格兰继承王位。

  至此,十字军东征时代基本完结了。

  ③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2)表现:

  ①经济上: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

  赎罪券,亦称“赦罪符”,拉丁文意为“仁慈”或“宽免”,后被引申为免除赋税或债务。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于1095年,发动第一次十字军运动,为了让十字军战士加强其宗教信仰,教皇宣布所有参军的人,可以获得减免罪罚。并为每一位十字军人发放赎罪券。13xx年天主教会开始在欧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称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罚”。开始决定1xx年出售一次,可是尝到甜头之后,于14xx年时调整为50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为每25年一次。到了15xx年贪财的教皇宣告5年出售一次,到了15xx年干脆改为1年出售。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德国由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②政治上,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教阶制度:天主教会按照等级制度组成的教职体系和教会管理体制。罗马帝国后期参照帝国的官阶体系而形成,后逐步扩展定型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教阶制的主体由主教、神父和助祭三个品位组成。主教品位又分作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国教会组织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级次。助祭之下还设有一些其他较低品位。教会管理体制则依照这一等级层次,逐级对下行使管理权。罗马教廷把整个西欧的基督教组织及神职人员,按着这一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统统纳入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组织体系之中。

  卡诺莎之辱: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格里高利针锋相对,在罗马拉特兰诺宫召开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王位发起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1077年1月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忏悔请罪。

  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近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飞,地冻天寒,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亨利恢复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告灭。 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客死他乡.

  卡诺莎之辱将此时欧洲社会政治与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况,直到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王权至尊”才出现转机,但它对人民的影响却是无法回避的。

  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人人信教,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二)宗教“异端”:

  1、“异端”的概念:中古西欧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

  中古西欧教会内部一直存在着对教义、信条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以罗马教廷为首的主流派以正统自居,视其他派别为异端,不断加以排挤、迫害。如12~13世纪,法南部的阿尔比派;14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派和以约翰•保尔为首的“罗拉德派”;15世纪前半叶,捷克的胡司派,该派异端又衍生出市民圣怀派、农民的塔波尔派等,都是反抗正统教会的产物。

  对这些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异端派别,罗马教廷及各国封建阶级采取了强硬措施,经常纠集“十字军”进行血腥镇压。而上述异端派别则针锋相对,从异端反抗发展为武装起义。如意大利多里奇诺雷起义、法国的扎克起义、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捷克的胡司战争和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等,都与宗教异端教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合作探究】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纪,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便抛开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旗号,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理想的启蒙运动。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反宗教“异端”的主要表现:

  (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在各派异端学说中,规模较大而且影响较深远的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尔比派。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该派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的生活,主张平均贫富。纯洁派则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罪恶划清界限。

  教材主要介绍了纯洁派的一些主张。阿尔比派思想在人民中传播迅速,引起了教会的极大恐慌,教皇于12xx年亲自组织十字军到法国南部镇压。并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异端”裁判所,许多持“异端”思想者被用残酷的火刑烧死。

  (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人物:约翰•威克里夫是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首次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他提出了激进的教会改革主张。

  主张:①怀疑教会财产的正当性,提出应由国王没收的主张;

  ②否认教皇拥有教会的最高权威;

  ③批驳对餐礼的传统解释;

  ④认为《圣经》才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影响: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基督教会内部改革的大幕。

  (3)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人物: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学教授,历任神学系主任、校长。14xx年受神父职,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受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响,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胡司的宗教主张引起了罗马教皇和德国天主教会的仇恨。14xx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诱骗胡司到会,将其逮捕。次年7月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

  主张:①反对天主教会盘剥捷克,严厉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会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会地产;

  ②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与残暴,认为主礼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

  ③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议式。

  影响:在欧洲各国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动影响最大。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由此而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xx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备课资料】胡司战争

  1419年7月捷克爆发了具有争取民族解放和反对外来压迫性质的大规模的起义。起因是教皇和德皇失信处死了胡司,起义的矛头指向德国人控制的教会。

  起义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南方的塔波尔城为中心的一派被称为塔波尔派,他们比较激进,参加者和领导者是下层劳动者。这支起义军成为胡司战争的主力。1419年7月22日,大约有4万多捷克各地的农民来到了塔波尔城,他们把带来的多余财物放在街道上的大木桶中,大家可以随意取用。但是塔波尔派起义者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纲领。他们只是反对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要求废除等级制度,废除国王,取消繁重的封建义务。他们要求没收土地分给农民,建立一个美好的共和国。在他们内部,分为两个公社,一个是内部生产公社,负责战时的生产供应,另一个是作战公社,负责保卫他们建立的社会。塔波尔派的主要首领是瓦茨拉夫•科兰达。

  另一个派别是以布拉格为中心的圣杯派,他们是胡司起义的温和派,其成员大多是中产阶级和中小贵族。这一派在教士约翰•哲里夫的领导下,于1419年7月30日在布拉格市发动起义,夺取了城市的管理权。他们有具体的管理纲领,于1420年拟定了布拉格四条款。他们要求没收教会财产,捷克宗教独立,禁止外国人担任捷克官吏。他们在宗教问题上要求每个人都可以用圣杯领取圣餐,所以被称为圣杯派。他们的要求还包括传教自由,可以用任何语言传教,废除僧侣对世俗财富的占有,僧侣犯罪也应象平民一样论处等。

  胡司起义爆发以后,捷克国王受惊吓而死。德国皇帝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国王。由德国皇帝兼任捷克国王的作法遭到人们更强烈的反对。西吉斯孟德从1420年4月到1431年8月共组织了5次十字军来镇压起义。两派起义军团结在杰出的指挥官约翰•杰式卡(1378—1424年)周围,英勇抗战,其中主要的抵抗力量是塔波尔起义军。

  3、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挑战、愿望、影响)

  ①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这些异端派别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在天主教的历史上起了改革先驱的作用。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16世纪):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②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2)时间:14~16世纪

  (3)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原因:

  ①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分享政治权利和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②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2)表现:

  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

  (3)影响: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

  教学建议:教师可结合必修ⅲ相关内容讲述。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xx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15xx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教师小结: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顺应时代要求,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

  并强调: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改变天主教一些教义,使各国的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隶属于本国的新教会。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宗教改革的背景,可按照下列进行归纳概括:

  (1)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2)政治上: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发展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思想上:异端思想的出现、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4)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5)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封建统治和教会阻碍其发展。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本课测评:

  1、简述中世纪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

  参考答案提示: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延伸: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宗教改革 篇12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意义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响;马丁•路德的观点。

  3、探究两大运动出现的原因及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对比分析和课堂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经济及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

  三、重点和重点

  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 分析对比

  六、课前准备

  布置在美术、文学方面有专长、有爱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关于《最后的晚餐》和莎士比亚的某一剧作(建议从《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中选择一部)中的情节、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分析。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新课学习: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引导学生回顾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及表现。然后提出“意大利又具备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分析,教师同时提供中世纪欧洲贸易路线图供学生参考。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政治环境、地理位置和统治者的政策几个方面思考。

  (2)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变化。

  二:“文艺复兴”。

  (1)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及实质。

  (2)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3)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该部分可由学生阅读,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如:

  a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你能说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大致内容吗?

  b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这一思想的?

  c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

  (4)文艺复兴的传播及意义

  三、“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由文艺复兴的影响导入,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进一步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

  (2)马丁•路德及宗教改革的兴起。

  a重点是让学生归纳并理解马丁•路德的主张。

  b其观点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3)宗教改革的扩展及意义。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其影响可从三个方面说明:

  首先,因而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另外,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多,难点突出。本教案关于“文艺复兴”教学的特色突出,归纳如下:

  一、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主体活动。如,让有文学、美术特长的学生课前准备,课上主体参与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提供了“学会学习”的“范例”。二、师生共同活动,突破难点。探究人文主义的本质时,教师引导学生把人文思想与宗教的“原罪”、“赎罪”说,对比分析,深入浅出地认清了人文主义的历史价值。三、教学体现了极强的思想性。对近代自然科学的教学,做到了寓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为社会进步献身的教育于人类科学发展进步的史实中;虽然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这段教学过程却使学生在情感和观念上受到了震憾。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学案导学

  一、预习目标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预习内容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 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学习重点】

  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学习难点】

  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二、学习过程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  原因⑴政策⑵政治⑶位置:

  2、  表现:

  3、  影响⑴阶级关系⑵思想观念

  二、文艺复兴

  1、  原因:⑴根本⑵地理⑶文化⑷人才

  2、  兴起:

  3、实质:

  4、核心:

  【学思探究】人文主义(humanism)与宗教神学的观点对比分析。

  宗教神学

  5、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简表

  时期 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地位

  最早 文学   《神曲》 

  早期 文学 彼特拉克   

  文学   《十日谈》 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鼎盛

  美术三杰 绘画     

  雕塑 米开朗基罗   塑像体现人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

  绘画 拉斐尔   

  6、意义:

  三、宗教改革

  1、背景⑴

  ⑵

  3、  概况

  ⑴序幕:“                        ”的发表

  ⑵主张①认为                                                                               

  ②主张                                                                                     

  ③他坚持                                                                                  

  ④他还认为                                                                                

  3、实质:

  4、意义:⑴

  ⑵

  ⑶

  【巩固总结】对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三)反思总结表格归纳。

  (四)当堂检测

  1.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能够使文艺复兴开世界之先河是因为: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催生资本主义的必要因素②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③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④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是指:

  ①薄伽丘  ②但丁    ③米开朗琪罗   ④彼特拉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被誉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a.薄伽丘  b.但丁    c.米开朗琪罗   d.彼特拉克

  4.下列连线错误的是:

  a.薄伽丘-《十日谈》  b.但丁-《神曲》

  c.彼特拉克-《歌集》  d.马丁•路德-《古兰经》

  5.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的是:

  a.薄伽丘  b.但丁    c.米开朗琪罗   d.彼特拉克

  6.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      ②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④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是:

  a.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b.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c.反天主教的斗争                   d.反对奴隶主的斗争

  8.右图引发了: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农民战争

  9.16世纪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是: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意大利

  课后练习与提高

  1.马丁•路德主张有:

  ①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

  a.长篇小说体裁的世界文学名著   b. 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文学剧本

  c. 短篇小说体裁的现实主义著作    d. 阐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书籍

  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代表人物       (  )

  ①但丁   ②彼特拉克   ③达•芬奇   ④拉菲尔   ⑤薄伽丘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14.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4、教各派集中反对的目标是

  a.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专制

  c.罗马教廷对各国的经济掠夺             d.罗马教皇垄断教职的任免权

  5.下列关于文艺复兴性质的叙述最确切的是一组是:

  ①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  ②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③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次伟大变革

  ④它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6.(02苏粤21)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是

  a.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7.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于意大利    ②14-15世纪的意大利处在西方贸易的中心地位

  ③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   ④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有: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④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10.关于达芬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人文主义艺术家           b.其绘画用写实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c.其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成为欧洲画廊的拱顶之石

  d.其思想是智者学派的理论依据

  1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b.罗马教皇向教民出售赎罪券

  c.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d.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

  12.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a.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出来    b.它把古文化古为今用

  c.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d.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马丁•路德说:“世俗的权利受上帝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限制。不论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权利都有权来管他。”

  材料2,闵采尔说:“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困、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旨意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所以,基督教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托庇上帝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无需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引自《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回答①材料1中马丁•路德强调了什么?

  ②上述材料的相同点是什么?

  ③上述材料的不同点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为什么具有这种不同?

宗教改革 篇13

  第9课 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本学习专题共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述,学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 析、掌握,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起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影响。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必修三中已学过宗教改革,复习旧知识提问: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总结表格。

  背景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原因 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 夺势力,以征服“异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

  2、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 ,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表现 经济方面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政治方面 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思想文化领域 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方面 影响无 处不在。

  影响 教会本身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它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

  宗教“异端”运动 的 原因 中世纪时,由于天主教会的专断,人们就开始了反封建斗争。

  形式 宗教“异端” (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事件 起源: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高潮:14~15世纪的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判。

  主要观点 1、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

  2、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化

  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4、没收教会的财产;

  5《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6、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7、用民族语言传教

  作用 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 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近代过渡的西欧(社会根源) (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政治上)民族国家发展 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影响: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思想文化)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原因,指导思想、内容、开始国、代表人物、代表作。

  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强大冲击

  时间 16世纪

  主要事件 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影响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 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2、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资产阶级革命

  目的 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实质 是一场西欧资 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 ,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 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 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 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目的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时间 1517年开始

  经过 1、开始:“九十五条论纲”

  时间:1517年

  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

  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基督教徒凡诚 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内容 1、思想的核心是“ 因信称义”

  2、人 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影响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 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 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加尔文宗教改革

  背景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时间 1536年开始

  内容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 求

  作用 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2、净化了社会风气

  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5、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局限 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 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发起者 国王亨利八世

  时间 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动机 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

  导火线 亨 利八世离婚案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内容 1、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特点 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 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影响 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天主教 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 出现清教运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 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 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 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不同点

  (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宗教改革 篇14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14~15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夺。

  通过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过程,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为欧洲的殖民掠夺和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既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难理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这一观点。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因为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强,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由于购买大量商品需要钱,人们越来越重视货币。上至国王、教士、大贵族,下至中小贵族、低级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华,尤其是商人和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然后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然而,欧洲黄金的开采量有限,而且还要用有限的黄金去换取东方出产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因此造成欧洲的黄金奇缺。对黄金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奥二世派遣迪亚士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西南端。1497年,葡王曼努尔派遣达·伽马率领3只船自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1498年5月达印度。这样,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航路被开辟出来了。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3只船由巴罗斯港出发,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块“新大陆”。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后来另一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于是“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称为“亚美利加洲”。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他横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直到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他的同伴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这样,从欧洲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这次航行,从实践上证明了地圆学说。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事迹,在课上的适当时机由学生宣讲,然后让学生填写课后作业 中的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一、方案名称:新航路的开辟。

  二、制定目的:通过设计方案,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全过程。

  三、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四、具体步骤:

  1.发动学生设计出行的准备工作:船只、指南针、食物、饮料、药品、货币、商品、全能修理工、医生、航海家、科学家等

  2.发动学生确定航行路线:兵分三路:一路按照达·伽马到达印度,一路按照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路按照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发动学生分别准备关于沿途的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的相关常识。

  4.发动学生写出关于此次航行的科学小论文。

  5.发动学生制作关于此次航行的媒体资料。

  6.进行科学小论文的宣讲和媒体资料展示。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难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

  直接导入  新课,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背景",简单说明欧洲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即可,不必补充;只是需要提醒学生中国的四大发明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不必展开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词,只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时间、地点和标志性事件即可。

  关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难点。教师需要按照"难点分析"中的内容进行比较细致的讲解。

  二、开辟新航路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水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相应补充。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书,整理出相关内容后,填入课后作业 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讲述关于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的有关故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然后很自然的导入  下一个课题。

  三、早期殖民掠夺

  教师出示《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图》,让学生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不同特点。

  板书设计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1.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标志:工场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西欧

  3.影响:西欧国家渴望取得东方的财富和黄金

  二、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政府的支持、科学知识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展

  2.葡萄牙:①特点:沿非洲海岸、向东

  ②经过:迪亚士:1487~1488年、好望角

  达·伽马:1497~1498年、印度

  3.西班牙:①特点:一直向西、绕地球到达东方

  ②经过:哥伦布:1492年、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船队:1519~1522年、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三、早期殖民掠夺

  1.葡萄牙:非洲和亚洲沿海地区和岛屿、中国澳门、南美的巴西

  2.西班牙: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宗教改革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71081156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