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甜到心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精选8篇)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篇1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

  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

  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中国农民战争的新特点,即在反封建同时还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

  (3)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表现了太平军将士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4)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讲授1课时

  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认识。

  [课型、教学方法]

  新授课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播放电视连续剧《天平天国》主题歌,调动学生情绪。

  教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情况。

  讲授新课: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原因(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学生: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引申出太平天国反侵略性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2、酝酿

  (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板书)

  (投影:洪秀全塑像)

  教师: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①思想来源: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板书)②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

  ③教义:a.“皇上帝”唯一真神论

  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c.打倒“阎罗妖”

  (投影:教材第45页[学思之窗]节选材料)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很显然,这则材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而斗争。

  教师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指出洪秀全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造和利用,以适应农民战争需要,主张信仰上帝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不同于基督教中死后升入天堂的说法,认为地上也有天国。这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教师进一步指出拜上帝教起了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反清行列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科学的理论。

  (2)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形成──组织准备(板书)

  教师: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发展焦土,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他们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推翻清朝的统治,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

  3、兴起和发展

  (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1) 金田起义──运动爆发 1851年(板书)

  教师:1851年初,各地拜上帝会会员2万人携带各种武器齐集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表达了起义农民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愿望。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在此,洪秀全称“天王”。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

  (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板书)

  教师: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投影:《永安封王表》)

  此时,清军3万余人包围了永安。由于城中粮盐弹药缺乏,使太平军陷入困境。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重大的损失。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53年占领南京。

  (2) 定都天京──同清对峙(板书)

  教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

  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教师提问: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各种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是因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和支持太平军;清军腐败无能。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4)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上全盛(板书)

  (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①北伐(板书)

  教师: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185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结合地图)北伐将士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

  教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北伐的意义 。

  教师指出:北伐的同时,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并举的。

  ②西征(板书)

  教师: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1855年,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西征的胜利使千里长江变成了天国的一条内河。北伐、西征之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东征。

  ③东征(板书)

  教师: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56年,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

  (投影:《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师要求学生完成)

  措施 目的 时间 将领 意义

  北伐    

  西征    

  东征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了在军事上采取一系列行动外,在运动的前期和后期还分别颁布了指导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板书)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

  (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板书)

  教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投影:“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太平天国处理土地问题的原则,也就是天下的土地归天下的人耕种。这里,有关”天下田”当时的占有形式是谁的?

  学生思考并试图做答。

  教师:(启发)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要求,如“均贫富”、“均田免粮”等。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分配土地的一个原则;还有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无处不均匀”。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

  (投影:“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

  从这段资料中,你能看出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教师:从这段资料中不难看出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投影:“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投影: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它是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

  从分配的方法来看,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平均得到一份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再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现这一方案。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那么,应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呢?教师指出可从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除了运动前期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外,太平天国的指导性文件还有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

  (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板书)

  投影:《资政新篇》书影)教师: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回答。教师分析:《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布置课下作业: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

  教师:1856年,当太平军东征胜利,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由于争权夺利,矛盾却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天国的事业开始由盛而衰。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板书)

  (1)天京变乱

  教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

  (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

  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天王身居宫中,生活奢靡;东王外出,仪仗达千人之多;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终于在185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

  教师讲解经过、投影:

  教师分析影响: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2)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板书)

  ①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

  ②后期防御战

  教师提问: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进行了哪些军事斗争?学生看书回答。

  (投影: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

  教师简要讲解: 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击溃了江北大营,随后,太平军又获三河镇大捷。1860年,太平军依洪仁玕计策率兵奔袭杭州,这一计策实际上就是古代“围魏救赵”的战术,清军调江南大营将士驰援杭州,李秀成回师,与陈玉成会师,江南大营被击溃,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同时为太平军进取江浙奠定了基础。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乘胜东征苏南,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进攻上海的战役里,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英勇苦战,不敌联军,退回苏州。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时,湘军再次包围安庆。陈玉成从浙江回师安徽以解安庆之围,但激战几月未能成功,安庆终于陷落,天京失去屏障,陈玉成退守庐州,1862年因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面对审问,陈玉成大义凛然,厉声斥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铙舌也!”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大损失。清军占领安庆后,全面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太平军展了天京保卫战。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板书)

  1862年初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李鸿章率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湘军一部进攻浙江。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天京告急,李秀成回师,救援天京。在城外,太平军与湘军恶战,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5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6日,洪秀全病逝。但太平军将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决心与天国共存亡。湘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天京城破,太平军将士又与湘军展开巷战,宁肯战死,决不投降。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争史上的壮丽篇章,其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训(板书)

  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有人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有人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我们现在不做统一的界定,但有一点大家是能够达成共识的,即这场运动是农民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由农民来领导的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xx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那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

  (提示学生从领导力量、斗争对象,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角度分析)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教师:那么这场运动的意义又有哪些呢?

  总结: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学生发言。

  教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教师小结: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①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称其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②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③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尽管它有诸多新特点,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的革命指导思想,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因此它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它最终也不可能给中国指出光明前途。

  投影:和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一些课外书籍

  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

  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

  郭毅生著:《太平天国经济史》

  张一文著:《太平天国军事史》

  巩固练习

  1.洪秀全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中提出来要共击之的“阎罗妖”是指

  a.清朝最高统治者    b.外国侵略者    c.中外反动势力    d.地主豪绅

  答案:a

  2.《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规定的实质是: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答案:c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    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b

  4.《资政新篇》在当时不可能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能够实行的社会条件    b.列强的侵略

  c.体现的经济思想落后        d.军事斗争非常紧张

  答案:a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答案:a

  6.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c.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

  答案:c

  课后作业

  教材49页练习。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2)、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图示教学

  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问题,并将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最终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重点、突破的难点。

  (3)比较教学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对照,判断异同,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包括教案,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归纳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片头及主题曲,进行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2、学习新课:

  1. 爆发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和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根本原因)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展示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摘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

  读史感悟:

  ①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什么社会状况?

  ② 这些现象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关系?

  2. 洪秀全的准备活动:

  学生阅读史料分析:

  洪秀全指出:“上帝当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当拜,而上帝对待普天之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因而人人在上帝面前也都是平等的。

  他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只有把那些违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

  他指出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号召群众起来“共击灭之”。

  读史感悟:

  ① 以上材料反映了洪秀全创建了什么新的组织?其目的是什么?(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② 这个新的组织体现了一个什么思想?

  3.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初,建国号“太平天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自学,概括)

  原因:

  直接原因: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广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至今依然如此。如今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进入近代的中国农民怎样担任起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一任务的?

  一、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

  教师补充材料: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因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上述材料的含义,从而准确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包含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剥削两方面的内容。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1853年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文献资料,提炼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来分析评议拜上帝会的宗教理论。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的宗教理论已融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基督教义,说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政治上从西方寻找救国方案,带有时代的特点。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历史发展过程,指导学生参阅p46《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培养他们读图、识图的习惯,建立正确的时空概念。

  要求学生阅读地图,并在下面用箭头表示先后攻占地点:

  金田——永安——桂林(未克)——全州(冯)——长沙(未克、萧)——岳州——武昌(50万)——九江——湖口——安庆——南京

  3.太平天国达到全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北伐、东征、西征三大军事行动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归纳下表,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归类和比较知识的能力。

  军事行动

  北伐

  西征

  东征

  目的

  推翻清朝

  巩固天京

  充实力量

  领导

  林凤祥、李开芳

  赖汉英、石达开

  秦日纲、石达开

  结果

  失败

  败湘军,进江西

  夺扬州,破两大营

  作用

  牵制清军

  巩固天京

  达到全盛

  这里需要强调三个问题:①定都天京之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以及北伐、西征、东征的战略目标。②北伐的失败原因与北伐的战略作用。③西征与东征取得重大胜利的意义。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天京变乱:

  教师补充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会走上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烦琐等级之路?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天京变乱分别会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2、重建核心:

  新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主军,洪仁轩主政太平天国新的领导核心形成。

  3、积极防御:

  着重指明下面几点即可: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根本解围;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太平天国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重任;安庆失守和陈玉成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极为严重的挫折,太平天国防御中的攻势结束。

  4、天京陷落:1864年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与相关的课文,掌握它的原则、方法、理想,领会它的基本思想。

  (1)    内容:

  ⑴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

  ⑵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

  ⑶实施目的:大同社会

  (2)评价:

  ⑴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前所未见。它继承和发展历代农民“均田”斗争思想,第一次鲜明突出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是几千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⑵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资政新篇》

  (1)    内容: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教师补充材料:“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让学生阅读、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然后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

  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    

  (2)评价:

  《资政新篇》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其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问题探究

  多难的民族必将产生雄健的精神,在屈辱中站起来的才是真正的巨人。在近代的中国,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广大农民阶级在太平天国的旗帜下奋起反抗和斗争和追求农民大同理想。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运动为什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其又会对近代的中国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关于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可以引导学生从太平天国运动发动群众的落后方式、革命纲领的空想性、及天京变乱可悲之处等分析这场革命运动的失败之处。使同学们最终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相关史实,由多角度去探究去讨论。

  例如太平天国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它的历史作用首先在于对封建统治的沉重打击。结合太平天国提出的革命纲领的主张去理解运动对封建生产关系、封建统治秩序的冲击。虽然太平天国斗争的主要矛头是清王朝,但时代也赋予了它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引导同学学习课本p48【学思之窗】介绍太平天国领袖们坚持独立、自主、平等外交政策的具体史实理解太平天国领袖们不畏强权敢与侵略者英勇抗争的精神。

  应当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讨论中,如果有的发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论,就应当予以鼓励;而对一些立论偏颇,或过于空泛的发言,则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他们引上正轨。

  (总字数:3150字)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篇4

  太平天国运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2)、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图示教学

  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问题,并将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最终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重点、突破的难点。

  (3)比较教学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对照,判断异同,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包括教案,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归纳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片头及主题曲,进行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2、学习新课:

  1. 爆发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和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根本原因)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展示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摘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

  读史感悟:

  ①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什么社会状况?

  ② 这些现象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关系?

  2. 洪秀全的准备活动:

  学生阅读史料分析:

  洪秀全指出:“上帝当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当拜,而上帝对待普天之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因而人人在上帝面前也都是平等的。

  他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只有把那些违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

  他指出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号召群众起来“共击灭之”。

  读史感悟:

  ① 以上材料反映了洪秀全创建了什么新的组织?其目的是什么?(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② 这个新的组织体现了一个什么思想?

  3.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初,建国号“太平天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自学,概括)

  原因:

  直接原因: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包括教案,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获得成功体验。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与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它既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同时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上一课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史料阅读分析与问题探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2、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

  四、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2)、比较归纳法

  4、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片头及主题曲,进行导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太平天国运动雄浑气势,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2、学习新课: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

  任务一:《天朝田亩制度》 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区别

  产生背景

  社会经济主张

  群众基础

  联系

  任务二、太平天国运动与历史上的农民运动相比,有哪些新特点?

  项目

  以往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起义背景

  治国方案

  担负任务

  失败原因

  所属范畴

  合作学习:设置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各组选派代表就课前预习的结果进行阐述,教师进行总结,指明重难点。

  探究一、展示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清嘉庆皇帝时),权臣腐败,民不堪其苦,遂乱机四发。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增加了330多万两。

  读史感悟:

  ①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什么社会状况?

  ② 这些现象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关系?

  探究二.《天朝田亩制度》(多重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自学掌握

  主要内容:土地分配问题;产品分配问题;建立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分配方面提出的主张有何影响?它有什么积极意义?学生个别回答,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并整理答案

  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3.《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否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组织学生模拟太平天国时期的圣库制度---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引导学生分析

  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探究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读史感悟:展示《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图,联系所学知识思考:

  图片反映了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什么特点?最终导致了什么历史事件?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原因:

  直接原因: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概况:(简要介绍即可)

  影响:

  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太平天国转入到防御阶段。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重建领导核心,暂时稳定了政权。

  探究四:《资政新篇》(学生对内容自学掌握,着重于对《资政新篇》特点的分析和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对比)

  ①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目的是什么?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学生自学掌握

  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  政治: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和先进技术   

  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②从内容上看,《资政新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真正实行?与《天朝田亩制度》对比分析其特点

  最大的特点: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

  原因:缺乏实现这一纲领的社会条件,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因此未能真正实行。

  探究五:太平天国的意义和教训(引导学生纵观全文,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同时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教训: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课堂总结

  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学习延伸: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运动,但却具有新时代的特点,新在哪里?(与课前预习内容相穿插)

  六、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将教师的宏观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且课前、课中、课后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将学习历史知识与增强文学素养紧密相连。本课的教学设计直观性强、以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应该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内容: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农民起义风气云涌。洪秀全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民间的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从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并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势,不久天京陷落,中国历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虽然失败但意义深远。本节课即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纲领、意义及教训。

  一、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学生对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识梳理和本节课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依据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突破的教学重点是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着力解决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导入本课

  【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革命任务和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问】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的是什么运动?为什么?

  【答】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这场运动担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总结过度】对,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但是它兴起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赋予它特殊的使命——反侵略反封建,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这节课我们去深入学习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2.目标导航

  用CAT课件演示下表: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了解――理解――体会”,教师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目标三个层次的具体指向。

  了解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的原因及过程。

  理解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性。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

  体会

  .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3.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首先从宏观上对课本有个大致了解,并构建知识结构,再提炼要点,快速记住主要历史事件。在学生快速阅读和记忆的基础上,用谈话方式解决并用课件演示出问题及答案要点。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主观原因:洪秀全及其拜上帝教的推动

  【设问】:有人说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如何理解?”

  【答】:鸦片战争后,一方面,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另一方面,西方基督教传到中国洪秀全深受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

  【探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和特点是什么呢?拜上帝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目的是*清朝统治。

  特点: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的结合起来。

  关系:是一种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它根本不同于基督教,它是农民起义的工具。

  说明: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平等的思想,是洪秀全号召人民群众参加反清斗争的理论武器。但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理论,不可能引导农民革命走向成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太平天国运动过程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引导学生看“太平天国形势图”,教师并给予适当的解读:要求准确记住金田(起义地点)、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天京(正式建立政权)的位置;掌握拜上帝教活动的地区和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地区。

  【讨论】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清政府就急于定都天京是否正确?

  要点:肯定说:南京是江南重镇,六朝古都,南京附近的东南一带,又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是清朝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地。因此,定都天京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给清朝封建统治势力是一个沉重打击,对各地人民反清起义是一个极大鼓舞和推动。同时,有了比较稳定的后方,避免了以往农民战争中常见的流寇主义现象。

  否定说:过早建都,助长了起义队伍内部封建等级思想、保守思想、享乐思想的滋长,为后来天京变乱埋下了祸根;匆忙建都,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分散了兵力,导致北伐失败,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最终陷入被动并很快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军事上的全盛

  【设问】:定都天京后所面临军事形势怎样?为此洪秀全、杨秀清采取那些军事措施?结果如何?

  【答】形势: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

  措施:为了巩固政权,*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

  结果:①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

  ②西征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③天京突围的战斗,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江北、江南大营,从而巩固了天京。至此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用多媒体投放图表(一)让学生填表

  投放图表(一)

  措   施

  目      的

  时  间

  将  领

  意         义

  北   伐

  西   征

  东   征

  【过度】俗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在1856年太平天国进入军事全盛的时候,一场大规模的内乱即将来临,这就是天京内讧,使太平天国运动的由胜转衰。

  3.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和失败

  (1)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

  ①.原因: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

  (教师简述并投影)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分裂的危机愈演愈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终于在185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

  ②天京变乱的经过:

  (教师简述天京变乱的经过,让学生简单了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

  ③天京变乱的影响: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过度】(教师简单的陈述并用多媒体投出)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指挥军事防御A.再破江北大营 , B.三河镇大捷 C.再破江南大营D.李秀成;东征苏南与进攻上海 E.安庆陷落与陈玉成就义。1864年天京失守,标志着天平天国的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①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②原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③教训: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投影图表(二)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天京事变――天京陷落

  ↓          ↓    ↓     ↓                  ↓              ↓        ↓

  兴起        ↓   发展    ↓                 全盛            转折       失败

  ↑          ↓    ↗↖   ↓                  ↑              ↑         ↑

  建国号   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   巩固政权      元气大伤   政权覆亡

  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前期)与《资政新篇》(后期)

  1.《天朝田亩制度》(1853)

  (1)根源:【设问】天朝田亩制度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受双重压迫,土地高度集中,是产生的社会根源;明末农民起义已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是产生的历史根源;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自身局限是其阶级根源;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是根本因素

  (2)内容:

  【设问】:《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答】以土地问题为核心。(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过度】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均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分配方式又是怎样的。

  ①     土地分配问题: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探究】这里“天下田”是谁的?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什么要求?从中得到的认识是什么?

  【答】“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

  要求:反映了农民阶级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的迫切要求。

  认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他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过渡】:(教师简述)《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地力,把好坏田搭配着分;三是依据丰荒情况,由荒处迁丰处以赈济荒处;四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如此细致的规定,真可谓是“平均了”。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

  ②产品分配问题: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目标: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过渡】: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能否实现呢?

  (3)评价:

  【设问】: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中两组讨论原则,两组讨论方法,两组讨论环境条件)

  教法探讨: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采取层层剥笋的办法,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循循善诱,使学生学会使用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问题一:在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征是?(土地是私有财产,地主占有广大土地)

  问题二:《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分配方面提出的主张对该制度有何影响?(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

  问题三:中国历所爆发的农民起义举不胜举,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相比,《天朝田亩制度》意义在于?(是几千年农民反封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过渡】: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⑴进步性——革命性:是几千年农民反封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问题四:《天朝田亩制度》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它是否代表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问题五:《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劳动产品的分配采取何种方式?(绝对平均主义)它是否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为什么?(超越了人民的觉悟)

  ⑵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对平均主义。(阶级局限性)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要实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满足了他们要求土地的愿望,但“从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原则,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过渡】:我们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作用,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这一方案并未得以真正实施。天京变乱后,由于国势日衰,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整顿朝纲的方案《资政新篇》。

  2.《资政新篇》(1859)

  【设问】:《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内容包括那些方面?

  (1)、背景:天京变乱,国势大衰,为重振朝纲,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系统的新方案。

  (2)、内容:①政治: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突破了封建专制政体)

  ②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政策)

  ③文教: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文明生活方式

  ④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设问】为什么《资政新篇》没有真正实行?

  【答】缺乏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先进阶级)这是根本原因,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这一革新的客观条件,因此未能真正实行。(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评价:

  (教师要求学生把《资政新篇》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分析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进步性:这一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教师点明洪仁玕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也不代表农民阶级)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它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因而未能在农民群众中引起广泛影响;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加之残酷的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施的客观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4)比较《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

  第一,二者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张是互相矛盾的。《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实际上主张发展私有制。

  第二,提出的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定都天京后不久,太平天国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在天京变乱后,处于衰弱时期。

  第三,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资政新篇》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而是洪仁玕接触西方文化后的设想,不具备实施的社会条件。

  第四,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的蓬勃发展;《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未能付诸实行。

  从上面的比较可看出,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理想,比起“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由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的轨迹。

  四、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探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所以与以往历次农民战争相比较,呈现出怎样的新的时代特征。

  【答】。

  (1)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从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

  (2)一些领导入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找真理。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到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都受到西方影响。

  (3)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农民战争的峰

  (4)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

  (5)作为“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太平天国还同其他国家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4.探讨作业

  学术界对太平天国及其领导人洪秀全的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推动历史前进的爱国运动,洪秀全作为正面人物和农民革命家应予以肯定;另一种意见全面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认为洪秀全是一个“灾星”、“邪教主”、“暴君”。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呢?洪秀全在历究竟起过什么作用?

  【思路】对于前一种观点教材中多有介绍;对于后一种观点,需要查找一些资料来加以解释。对洪秀全的错误,我们应当正视,但要从当时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苛求于前人。神化洪秀全固然是不对的,但鬼化洪秀全更加荒唐。因为那种把他贬斥为“邪教主”、“魔鬼”来全面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也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洪秀全伟大的农民革命领袖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结论。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篇7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2)、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图示教学

  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问题,并将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最终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重点、突破的难点。

  (3)比较教学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对照,判断异同,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包括教案,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归纳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片头及主题曲,进行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2、学习新课:

  1. 爆发的原因

  (1)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和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根本原因)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展示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毒消费,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摘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

  读史感悟:

  ①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什么社会状况?

  ② 这些现象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关系?

  2. 洪秀全的准备活动:

  学生阅读史料分析:

  洪秀全指出:“上帝当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当拜,而上帝对待普天之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因而人人在上帝面前也都是平等的。

  他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只有把那些违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

  他指出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号召群众起来“共击灭之”。

  读史感悟:

  ① 以上材料反映了洪秀全创建了什么新的组织?其目的是什么?(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② 这个新的组织体现了一个什么思想?

  3.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初,建国号“太平天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自学,概括)

  原因:

  直接原因: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篇8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2)、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图示教学

  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问题,并将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最终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重点、突破的难点。

  (3)比较教学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对照,判断异同,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包括教案,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归纳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片头及主题曲,进行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2、学习新课:

  1. 爆发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和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根本原因)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展示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摘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

  读史感悟:

  ①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什么社会状况?

  ② 这些现象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关系?

  2. 洪秀全的准备活动:

  学生阅读史料分析:

  洪秀全指出:“上帝当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当拜,而上帝对待普天之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因而人人在上帝面前也都是平等的。

  他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只有把那些违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

  他指出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号召群众起来“共击灭之”。

  读史感悟:

  ① 以上材料反映了洪秀全创建了什么新的组织?其目的是什么?(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② 这个新的组织体现了一个什么思想?

  3.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初,建国号“太平天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自学,概括)

  原因:

  直接原因: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三单元《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7487115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