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4.5 气象灾害 教案

4.5 气象灾害 教案

一派天真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4.5 气象灾害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4.5 气象灾害 教案(通用5篇)

4.5 气象灾害 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过渡:联合国曾经把台风列为气象灾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先了解台风和寒潮。

  看录像,回答问题:

  1.什么是台风和寒潮?

  2.台风和飓风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见下图)。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台风可以说是大气长河的中的一个旋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而寒潮是指: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ewc mvimage,mvimage, !627060t1.bmp}

  2.读表4.5,台风和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读下图提问:台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海上船只遇到台风时,是否可以躲进台风眼里避难?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有三个明显的不同部位。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旋转雨带。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的可达60~70千米。身临其境的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的“世外桃源”。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墙外是旋转雨带,由几条雨带呈反时针方向、螺旋状向云墙四周辐合。雨带宽约几十千米或几百千米,长约几千千米。螺旋而带所经之处降阵雨。

  不可以。因为台风是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也就是说台风眼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终保持在台风眼区是很难办到的。更何况,台风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墙和狂风恶浪,破坏力最强,船只很难安全进入台风眼。所以,若遇台风,最好设法避开它,千万不要盲目往台风眼里闯。

  继续观看录像,回答——台风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师补充:

  台风的危害:损坏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淹没农田;毁坏水利工程等。

  寒潮的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危及农作物生长;大风会摧毁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

  读图提问:(读课本第60页2.43图)

  回答:世界台风的多发地带在哪里?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活动路径是什么?

  教师小结: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发生80个台风,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数。

  图中所示,台风的活动路径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动,趋近华南、东南沿海、中国台湾、华东沿海,在沿海一带登陆;一是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在日本登陆或向日本以东方向移去。而我国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学生讨论:如何减轻台风和寒潮灾害?

  教师小结:减轻灾害的措施:

  台风: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寒潮: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列表归纳:比较台风和寒潮在发生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灾害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师小结:

  引入:台风和寒潮灾害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而长时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就是我们常见的水旱灾害。

  资料:1.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们记忆犹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给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空前的。仅齐齐哈尔市农田受灾面积达79万多公顷,冲毁房屋60多万间,转移灾民72万多人。许多工厂被迫停产,全市经济损失达61亿多。而整个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更是以数百亿计。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灾难,近二十年来,非洲有2/3的国家遭受大旱,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全非洲严重缺粮的灾民达1.5亿人以上。

  讨论:为什么我国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分配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有时南涝北旱,有时则北涝南旱。

  我国洪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 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资料:齐齐哈尔在1998年七、八两个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创历史最高记录!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发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尽,后次又叠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齐齐哈尔水位高达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达14800米/秒,成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为方面:植被破坏严重

  资料:(1)森林过度砍伐。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宝库。原有木材蓄积量为6亿多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积量已不足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灾严重。仅1987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大火,横扫百里林场,吞噬县城一座,毁掉39万公顷原始森林。

  (3)毁林垦荒严重。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使6万多公顷林地化为乌有。

  (4)林区生活烧柴量大。一个林场一年要烧掉一万立方米的好木材。

  转折引入:而每年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居各种气象灾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书提问:什么是干旱灾害?它有什么危害?(读书第115页)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学生讨论:人们应如何防御旱涝灾害、减少损失呢?

  教师补充:

  1.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我国正在建设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将发挥五大效益:防洪、发电、灌溉、排沙和减淤。如小浪底工程竣工,可使黄河防洪标准由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xx年一遇,且通过滞浑排清可保下游20年不淤,使千年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2.植树造林,水旱兼治

  森林是“绿色水库”,林地的树冠能截留20%的雨水,7%的水分能被树干、落叶吸收。

  3.利用气象卫星加强监测和预报

  总结提问:以上我们讲述了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内容,归纳起来,气象灾害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气象灾害的特点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应。

  (四)总结扩展

  气象灾害影响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减少气象灾害”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于1993年第一次把减灾列入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中,建立了相应的减灾管理系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8年我们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希望也能够做到成功地防御气象灾害,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为最少。

  六、板书设计

  4.5 气象灾害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

  二、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4.5 气象灾害 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过渡:联合国曾经把台风列为气象灾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先了解台风和寒潮。

  看录像,回答问题:

  1.什么是台风和寒潮?

  2.台风和飓风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见下图)。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台风可以说是大气长河的中的一个旋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而寒潮是指: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ewc MVIMAGE,MVIMAGE, !627060t1.bmp}

  2.读表4.5,台风和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读下图提问:台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海上船只遇到台风时,是否可以躲进台风眼里避难?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有三个明显的不同部位。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旋转雨带。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的可达60~70千米。身临其境的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的“世外桃源”。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墙外是旋转雨带,由几条雨带呈反时针方向、螺旋状向云墙四周辐合。雨带宽约几十千米或几百千米,长约几千千米。螺旋而带所经之处降阵雨。

  不可以。因为台风是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也就是说台风眼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终保持在台风眼区是很难办到的。更何况,台风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墙和狂风恶浪,破坏力最强,船只很难安全进入台风眼。所以,若遇台风,最好设法避开它,千万不要盲目往台风眼里闯。

  继续观看录像,回答——台风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师补充:

  台风的危害:损坏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淹没农田;毁坏水利工程等。

  寒潮的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危及农作物生长;大风会摧毁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

  读图提问:(读课本第60页2.43图)

  回答:世界台风的多发地带在哪里?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活动路径是什么?

  教师小结: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发生80个台风,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数。

  图中所示,台风的活动路径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动,趋近华南、东南沿海、中国台湾、华东沿海,在沿海一带登陆;一是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在日本登陆或向日本以东方向移去。而我国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学生讨论:如何减轻台风和寒潮灾害?

  教师小结:减轻灾害的措施:

  台风: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寒潮: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列表归纳:比较台风和寒潮在发生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灾害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师小结:

  引入:台风和寒潮灾害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而长时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就是我们常见的水旱灾害。

  资料:1.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们记忆犹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给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空前的。仅齐齐哈尔市农田受灾面积达79万多公顷,冲毁房屋60多万间,转移灾民72万多人。许多工厂被迫停产,全市经济损失达61亿多。而整个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更是以数百亿计。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灾难,近二十年来,非洲有2/3的国家遭受大旱,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全非洲严重缺粮的灾民达1.5亿人以上。

  讨论:为什么我国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分配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有时南涝北旱,有时则北涝南旱。

  我国洪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 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资料:齐齐哈尔在1998年七、八两个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创历史最高记录!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发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尽,后次又叠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齐齐哈尔水位高达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达14800米/秒,成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为方面:植被破坏严重

  资料:(1)森林过度砍伐。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宝库。原有木材蓄积量为6亿多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积量已不足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灾严重。仅1987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大火,横扫百里林场,吞噬县城一座,毁掉39万公顷原始森林。

  (3)毁林垦荒严重。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使6万多公顷林地化为乌有。

  (4)林区生活烧柴量大。一个林场一年要烧掉一万立方米的好木材。

  转折引入:而每年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居各种气象灾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书提问:什么是干旱灾害?它有什么危害?(读书第115页)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学生讨论:人们应如何防御旱涝灾害、减少损失呢?

  教师补充:

  1.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我国正在建设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将发挥五大效益:防洪、发电、灌溉、排沙和减淤。如小浪底工程竣工,可使黄河防洪标准由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00年一遇,且通过滞浑排清可保下游20年不淤,使千年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2.植树造林,水旱兼治

  森林是“绿色水库”,林地的树冠能截留20%的雨水,7%的水分能被树干、落叶吸收。

  3.利用气象卫星加强监测和预报

  总结提问:以上我们讲述了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内容,归纳起来,气象灾害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气象灾害的特点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应。

  (四)总结扩展

  气象灾害影响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减少气象灾害”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于1993年第一次把减灾列入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中,建立了相应的减灾管理系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8年我们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希望也能够做到成功地防御气象灾害,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为最少。

  六、板书设计 

  4.5 气象灾害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

  二、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4.5 气象灾害 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过渡:联合国曾经把台风列为气象灾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先了解台风和寒潮。

  看录像,回答问题:

  1.什么是台风和寒潮?

  2.台风和飓风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见下图)。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台风可以说是大气长河的中的一个旋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而寒潮是指: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ewc mvimage,mvimage, !627060t1.bmp}

  2.读表4.5,台风和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读下图提问:台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海上船只遇到台风时,是否可以躲进台风眼里避难?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有三个明显的不同部位。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旋转雨带。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的可达60~70千米。身临其境的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的“世外桃源”。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墙外是旋转雨带,由几条雨带呈反时针方向、螺旋状向云墙四周辐合。雨带宽约几十千米或几百千米,长约几千千米。螺旋而带所经之处降阵雨。

  不可以。因为台风是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也就是说台风眼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终保持在台风眼区是很难办到的。更何况,台风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墙和狂风恶浪,破坏力最强,船只很难安全进入台风眼。所以,若遇台风,最好设法避开它,千万不要盲目往台风眼里闯。

  继续观看录像,回答——台风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师补充:

  台风的危害:损坏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淹没农田;毁坏水利工程等。

  寒潮的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危及农作物生长;大风会摧毁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

  读图提问:(读课本第60页2.43图)

  回答:世界台风的多发地带在哪里?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活动路径是什么?

  教师小结: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发生80个台风,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数。

  图中所示,台风的活动路径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动,趋近华南、东南沿海、中国台湾、华东沿海,在沿海一带登陆;一是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在日本登陆或向日本以东方向移去。而我国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学生讨论:如何减轻台风和寒潮灾害?

  教师小结:减轻灾害的措施:

  台风: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寒潮: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列表归纳:比较台风和寒潮在发生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灾害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师小结:

  引入:台风和寒潮灾害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而长时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就是我们常见的水旱灾害。

  资料:1.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们记忆犹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给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空前的。仅齐齐哈尔市农田受灾面积达79万多公顷,冲毁房屋60多万间,转移灾民72万多人。许多工厂被迫停产,全市经济损失达61亿多。而整个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更是以数百亿计。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灾难,近二十年来,非洲有2/3的国家遭受大旱,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全非洲严重缺粮的灾民达1.5亿人以上。

  讨论:为什么我国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分配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有时南涝北旱,有时则北涝南旱。

  我国洪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 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资料:齐齐哈尔在1998年七、八两个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创历史最高记录!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发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尽,后次又叠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齐齐哈尔水位高达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达14800米/秒,成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为方面:植被破坏严重

  资料:(1)森林过度砍伐。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宝库。原有木材蓄积量为6亿多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积量已不足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灾严重。仅1987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大火,横扫百里林场,吞噬县城一座,毁掉39万公顷原始森林。

  (3)毁林垦荒严重。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使6万多公顷林地化为乌有。

  (4)林区生活烧柴量大。一个林场一年要烧掉一万立方米的好木材。

  转折引入:而每年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居各种气象灾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书提问:什么是干旱灾害?它有什么危害?(读书第115页)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学生讨论:人们应如何防御旱涝灾害、减少损失呢?

  教师补充:

  1.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我国正在建设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将发挥五大效益:防洪、发电、灌溉、排沙和减淤。如小浪底工程竣工,可使黄河防洪标准由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xx年一遇,且通过滞浑排清可保下游20年不淤,使千年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2.植树造林,水旱兼治

  森林是“绿色水库”,林地的树冠能截留20%的雨水,7%的水分能被树干、落叶吸收。

  3.利用气象卫星加强监测和预报

  总结提问:以上我们讲述了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内容,归纳起来,气象灾害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气象灾害的特点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应。

  (四)总结扩展

  气象灾害影响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减少气象灾害”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于1993年第一次把减灾列入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中,建立了相应的减灾管理系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8年我们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希望也能够做到成功地防御气象灾害,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为最少。

  六、板书设计

  4.5 气象灾害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

  二、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4.5 气象灾害 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过渡:联合国曾经把台风列为气象灾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先了解台风和寒潮。

  看录像,回答问题:

  1.什么是台风和寒潮?

  2.台风和飓风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见下图)。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台风可以说是大气长河的中的一个旋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而寒潮是指: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ewc MVIMAGE,MVIMAGE, !627060t1.bmp}

  2.读表4.5,台风和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读下图提问:台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海上船只遇到台风时,是否可以躲进台风眼里避难?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有三个明显的不同部位。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旋转雨带。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的可达60~70千米。身临其境的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的“世外桃源”。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墙外是旋转雨带,由几条雨带呈反时针方向、螺旋状向云墙四周辐合。雨带宽约几十千米或几百千米,长约几千千米。螺旋而带所经之处降阵雨。

  不可以。因为台风是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也就是说台风眼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终保持在台风眼区是很难办到的。更何况,台风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墙和狂风恶浪,破坏力最强,船只很难安全进入台风眼。所以,若遇台风,最好设法避开它,千万不要盲目往台风眼里闯。

  继续观看录像,回答——台风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师补充:

  台风的危害:损坏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淹没农田;毁坏水利工程等。

  寒潮的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危及农作物生长;大风会摧毁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

  读图提问:(读课本第60页2.43图)

  回答:世界台风的多发地带在哪里?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活动路径是什么?

  教师小结: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发生80个台风,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数。

  图中所示,台风的活动路径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动,趋近华南、东南沿海、中国台湾、华东沿海,在沿海一带登陆;一是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在日本登陆或向日本以东方向移去。而我国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学生讨论:如何减轻台风和寒潮灾害?

  教师小结:减轻灾害的措施:

  台风: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寒潮: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列表归纳:比较台风和寒潮在发生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灾害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师小结:

  引入:台风和寒潮灾害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而长时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就是我们常见的水旱灾害。

  资料:1.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们记忆犹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给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空前的。仅齐齐哈尔市农田受灾面积达79万多公顷,冲毁房屋60多万间,转移灾民72万多人。许多工厂被迫停产,全市经济损失达61亿多。而整个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更是以数百亿计。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灾难,近二十年来,非洲有2/3的国家遭受大旱,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全非洲严重缺粮的灾民达1.5亿人以上。

  讨论:为什么我国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分配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有时南涝北旱,有时则北涝南旱。

  我国洪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 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资料:齐齐哈尔在1998年七、八两个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创历史最高记录!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发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尽,后次又叠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齐齐哈尔水位高达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达14800米/秒,成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为方面:植被破坏严重

  资料:(1)森林过度砍伐。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宝库。原有木材蓄积量为6亿多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积量已不足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灾严重。仅1987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大火,横扫百里林场,吞噬县城一座,毁掉39万公顷原始森林。

  (3)毁林垦荒严重。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使6万多公顷林地化为乌有。

  (4)林区生活烧柴量大。一个林场一年要烧掉一万立方米的好木材。

  转折引入:而每年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居各种气象灾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书提问:什么是干旱灾害?它有什么危害?(读书第115页)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学生讨论:人们应如何防御旱涝灾害、减少损失呢?

  教师补充:

  1.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我国正在建设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将发挥五大效益:防洪、发电、灌溉、排沙和减淤。如小浪底工程竣工,可使黄河防洪标准由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00年一遇,且通过滞浑排清可保下游20年不淤,使千年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2.植树造林,水旱兼治

  森林是“绿色水库”,林地的树冠能截留20%的雨水,7%的水分能被树干、落叶吸收。

  3.利用气象卫星加强监测和预报

  总结提问:以上我们讲述了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内容,归纳起来,气象灾害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气象灾害的特点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应。

  (四)总结扩展

  气象灾害影响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减少气象灾害”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于1993年第一次把减灾列入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中,建立了相应的减灾管理系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8年我们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希望也能够做到成功地防御气象灾害,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为最少。

  六、板书设计 

  4.5 气象灾害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

  二、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4.5 气象灾害 教案 篇5

  第五节  气象灾害

  教学目的: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发生的规律及有效的防御。

  教学方法:

  及时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气象灾害消息,让学生具体了解其危害;组织学生收看关于我国1998年“三江”特大洪涝灾害的影视资料,进行具体分析防御措施。如《挥师三江》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为了加强我们对灾害的意识,提高对减灾、防灾的认识,我们将气象灾害专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逐步了解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御。

  一、 台风: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的大旋涡。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近海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如图2.33,指导学生识别台风中心位置及移动的路径,做到及时预报,减轻灾害损失。

  二、 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暴雨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源源不断地水汽供应;

  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三、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农、林、牧结合,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筑,营造防护要,改进耕作制度等。

  四、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灾害有:农作物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破坏通信线路,交通受阻等。

  对寒潮的防御要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做好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课堂小结:

  将几种自然灾害进行对比,了解其主要内容。

  课后活动:

  让学生及时收集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板书设计:(见下面表格)

  几种气象灾害对比表

  种类

  概念

  成因

  分布

  灾害表现

  防御措施

  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气旋的强烈发展

  热带、副热带海面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监测、预报、防灾、减灾

  暴雨洪涝

  24时降水量在500mm以上

  充沛水汽强烈上升降水时长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洪涝、农田被淹、财物受损

  监测、预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干旱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现象

  长期无雨或异常偏少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粮食减产、饮水困难、社会经济不稳

  农牧林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寒潮

  大范围剧烈降温,伴有风、雨、雪等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

  我国冬半年大部分地区

  农作物受冻、建筑物毁坏、破坏牧场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教学后记:

  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较大,让学生从具体实例着手,了解危害程度,做好应急准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4.5 气象灾害 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80451156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