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食物的消化

食物的消化

无风无月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食物的消化

微信扫码分享

食物的消化(精选15篇)

食物的消化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最好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引入>: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第2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须先经消化,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这一切过程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让学生看消化系统挂图或模型,自己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

  ①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A、结构: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颈:稍细的部分,外包牙龈(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盖着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门齿可咬切食物,犬齿负责撕裂食物,臼齿负责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 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

  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上端与食道相接的部分,称为pen 门,胃下段与小肠相接,称为幽门。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

  (5)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起始部相当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长度,故称十二指肠(结合挂图见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长度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适应性特点,后面会学习到。

  (6)大肠

  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利用挂图讲解)。

  在大肠的起始端(与小肠相连接处),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称为盲肠,其盲端又有一指状的突起,即阑尾。盲肠和阑尾在人体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肠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门

  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

  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

  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书:

  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一)   消化道

  (二)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牙齿咀嚼;舌搅拌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暂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肠:长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肠:长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门:排出食物残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开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腺

  小肠腔

  肠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肝脏

  小肠腔

  胆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肠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教学设计示例

  第3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看录像(媒体素材中《消化和吸收》的片头),提出问题

  具体设计如下:

  1、利用“动画片”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课上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后回答问题——这段动画片讲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点知识?动画演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体积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搬不进去,他动了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进了屋子。这段动画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消化”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始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个结构中进行?”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消化系统”。此时唯一剩下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拆’(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是怎样进行的呢?”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2、利用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假设。

  在明确了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当天吃的早餐,再让学生将其归类: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儿、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鸡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包子的陷儿、牛奶里含有脂肪。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假设。由于学生已有了“食物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的知识,做出假设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找几个小组汇报后,将学生所说的消化过程进行归纳:在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较大的体积转变为较小的体积,但大分子物质仍然是大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与此同时在口腔、胃、小肠里食物会与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会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学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学性消化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看到人体内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吗?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模拟人体内发生的这个过程呢?”利用问句将这节课的重点指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设计并完成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1)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实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再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效果会比较好。因此在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2)设计实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老师帮助)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给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也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3)交流设计方案,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研究的问题相同,实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4)进行实验(等待过程中预期实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实验用具。教师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实验盘中,学生领取了实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行选择。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行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即:一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原因。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板书:

  三、过程

  (一)   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或者是:三、过程:

  探究活动

  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问题]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  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温度为37℃环境条件下消化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鸡蛋;烧杯,试管,试管夹,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棒,温度计,火柴,特种铅笔,石蕊试纸,开水,冰水(或冷水),浓盐酸,3%盐酸,10%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胃蛋白酶,食盐。

  (2)实验方法:通过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环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温和0℃环境下,消化蛋白质的情况。

  (3)预期:如蛋白酶确实需要37℃酸性环境,则该环境中的蛋白花与蛋白酶混合后就会消失,溶液就会变得透明,其它环境中的蛋白花溶液应该没有反应。

  (4)实验过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加入1克食盐和少许清水,用玻棒搅匀,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热开水,冲成白色的蛋白花。

  ②制人造胃液。称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贴上标签。(或者把新鲜的猪胃冲洗干净,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广口瓶里,加入5毫升浓盐酸,即制成同样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③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边滴加边用石蕊试纸测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④取4支试管,编号。先在每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等量的、已冷却的蛋白花,然后,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 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轻微摇荡4支试管,使各试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为混浊的蛋白花液。

  ⑤ 将1~3号试管放入盛有37℃~40℃温水的玻璃杯中(随时添加开水的方法,来维持杯中的水温)。把4号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经5~10钟后,取出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1

  2

  3

  4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  根据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①第1号试管内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说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与人体正常体温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环境里,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②第2号试管的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液不适于中性的环境;

  ③第3号试管内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蛋白酶经煮沸后已经被破坏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

  ④第4号试管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温度过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证明胃蛋白酶适合在酸性环境和37℃范围消化蛋白质

食物的消化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最好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引入>: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第2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须先经消化,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这一切过程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让学生看消化系统挂图或模型,自己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

  ①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A、结构: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颈:稍细的部分,外包牙龈(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盖着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门齿可咬切食物,犬齿负责撕裂食物,臼齿负责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 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

  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上端与食道相接的部分,称为pen 门,胃下段与小肠相接,称为幽门。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

  (5)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起始部相当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长度,故称十二指肠(结合挂图见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长度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适应性特点,后面会学习到。

  (6)大肠

  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利用挂图讲解)。

  在大肠的起始端(与小肠相连接处),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称为盲肠,其盲端又有一指状的突起,即阑尾。盲肠和阑尾在人体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肠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门

  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

  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

  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书:

  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一)   消化道

  (二)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牙齿咀嚼;舌搅拌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暂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肠:长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肠:长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门:排出食物残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开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腺

  小肠腔

  肠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肝脏

  小肠腔

  胆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肠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教学设计示例

  第3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看录像(媒体素材中《消化和吸收》的片头),提出问题

  具体设计如下:

  1、利用“动画片”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课上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后回答问题——这段动画片讲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点知识?动画演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体积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搬不进去,他动了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进了屋子。这段动画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消化”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始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个结构中进行?”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消化系统”。此时唯一剩下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拆’(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是怎样进行的呢?”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2、利用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假设。

  在明确了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当天吃的早餐,再让学生将其归类: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儿、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鸡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包子的陷儿、牛奶里含有脂肪。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假设。由于学生已有了“食物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的知识,做出假设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找几个小组汇报后,将学生所说的消化过程进行归纳:在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较大的体积转变为较小的体积,但大分子物质仍然是大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与此同时在口腔、胃、小肠里食物会与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会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学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学性消化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看到人体内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吗?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模拟人体内发生的这个过程呢?”利用问句将这节课的重点指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设计并完成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1)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实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再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效果会比较好。因此在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2)设计实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老师帮助)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给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也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3)交流设计方案,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研究的问题相同,实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4)进行实验(等待过程中预期实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实验用具。教师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实验盘中,学生领取了实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行选择。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行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即:一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原因。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板书:

  三、过程

  (一)   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或者是:三、过程:

  探究活动

  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问题]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  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温度为37℃环境条件下消化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鸡蛋;烧杯,试管,试管夹,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棒,温度计,火柴,特种铅笔,石蕊试纸,开水,冰水(或冷水),浓盐酸,3%盐酸,10%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胃蛋白酶,食盐。

  (2)实验方法:通过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环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温和0℃环境下,消化蛋白质的情况。

  (3)预期:如蛋白酶确实需要37℃酸性环境,则该环境中的蛋白花与蛋白酶混合后就会消失,溶液就会变得透明,其它环境中的蛋白花溶液应该没有反应。

  (4)实验过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加入1克食盐和少许清水,用玻棒搅匀,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热开水,冲成白色的蛋白花。

  ②制人造胃液。称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贴上标签。(或者把新鲜的猪胃冲洗干净,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广口瓶里,加入5毫升浓盐酸,即制成同样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③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边滴加边用石蕊试纸测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④取4支试管,编号。先在每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等量的、已冷却的蛋白花,然后,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 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轻微摇荡4支试管,使各试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为混浊的蛋白花液。

  ⑤ 将1~3号试管放入盛有37℃~40℃温水的玻璃杯中(随时添加开水的方法,来维持杯中的水温)。把4号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经5~10钟后,取出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1

  2

  3

  4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  根据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①第1号试管内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说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与人体正常体温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环境里,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②第2号试管的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液不适于中性的环境;

  ③第3号试管内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蛋白酶经煮沸后已经被破坏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

  ④第4号试管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温度过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证明胃蛋白酶适合在酸性环境和37℃范围消化蛋白质

食物的消化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最好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引入>: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第 1 2 3 页  

食物的消化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最好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引入>: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第2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须先经消化,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这一切过程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让学生看消化系统挂图或模型,自己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

  ①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A、结构: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颈:稍细的部分,外包牙龈(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盖着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门齿可咬切食物,犬齿负责撕裂食物,臼齿负责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 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

  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上端与食道相接的部分,称为pen 门,胃下段与小肠相接,称为幽门。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

  (5)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起始部相当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长度,故称十二指肠(结合挂图见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长度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适应性特点,后面会学习到。

  (6)大肠

  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利用挂图讲解)。

  在大肠的起始端(与小肠相连接处),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称为盲肠,其盲端又有一指状的突起,即阑尾。盲肠和阑尾在人体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肠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门

  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

  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

  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书:

  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一)   消化道

  (二)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牙齿咀嚼;舌搅拌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暂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肠:长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肠:长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门:排出食物残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开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腺

  小肠腔

  肠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肝脏

  小肠腔

  胆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肠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教学设计示例

  第3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看录像(媒体素材中《消化和吸收》的片头),提出问题

  具体设计如下:

  1、利用“动画片”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课上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后回答问题——这段动画片讲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点知识?动画演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体积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搬不进去,他动了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进了屋子。这段动画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消化”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始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个结构中进行?”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消化系统”。此时唯一剩下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拆’(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是怎样进行的呢?”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2、利用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假设。

  在明确了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当天吃的早餐,再让学生将其归类: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儿、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鸡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包子的陷儿、牛奶里含有脂肪。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假设。由于学生已有了“食物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的知识,做出假设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找几个小组汇报后,将学生所说的消化过程进行归纳:在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较大的体积转变为较小的体积,但大分子物质仍然是大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与此同时在口腔、胃、小肠里食物会与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会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学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学性消化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看到人体内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吗?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模拟人体内发生的这个过程呢?”利用问句将这节课的重点指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设计并完成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1)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实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再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效果会比较好。因此在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2)设计实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老师帮助)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给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也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3)交流设计方案,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研究的问题相同,实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4)进行实验(等待过程中预期实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实验用具。教师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实验盘中,学生领取了实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行选择。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行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即:一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原因。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板书:

  三、过程

  (一)   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或者是:三、过程:

  探究活动

  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问题]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  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温度为37℃环境条件下消化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鸡蛋;烧杯,试管,试管夹,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棒,温度计,火柴,特种铅笔,石蕊试纸,开水,冰水(或冷水),浓盐酸,3%盐酸,10%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胃蛋白酶,食盐。

  (2)实验方法:通过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环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温和0℃环境下,消化蛋白质的情况。

  (3)预期:如蛋白酶确实需要37℃酸性环境,则该环境中的蛋白花与蛋白酶混合后就会消失,溶液就会变得透明,其它环境中的蛋白花溶液应该没有反应。

  (4)实验过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加入1克食盐和少许清水,用玻棒搅匀,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热开水,冲成白色的蛋白花。

  ②制人造胃液。称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贴上标签。(或者把新鲜的猪胃冲洗干净,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广口瓶里,加入5毫升浓盐酸,即制成同样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③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边滴加边用石蕊试纸测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④取4支试管,编号。先在每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等量的、已冷却的蛋白花,然后,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 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轻微摇荡4支试管,使各试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为混浊的蛋白花液。

  ⑤ 将1~3号试管放入盛有37℃~40℃温水的玻璃杯中(随时添加开水的方法,来维持杯中的水温)。把4号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经5~10钟后,取出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1

  2

  3

  4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  根据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①第1号试管内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说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与人体正常体温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环境里,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②第2号试管的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液不适于中性的环境;

  ③第3号试管内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蛋白酶经煮沸后已经被破坏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

  ④第4号试管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温度过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证明胃蛋白酶适合在酸性环境和37℃范围消化蛋白质

食物的消化 篇5

  食物的消化(两课时连排)(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1)通过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使学生理解食物为什么要经过消化。

  (2)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3)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2.能力:

  (1)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改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食物消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

  教学思维研究(学生):设疑―探疑―建立方案―释疑―解决问题

  实验研究:质疑―创设实验方案―课堂实验论证―分析讨论―结论总结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从而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培养的良好科学素养,并真正树立正确健康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1.本校是省级示范初中学校,具备完善的校内资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作用,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有些难度,因为还没有学习化学知识,所以建议学生自己来讲述目的,促其主动地学习。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也很多,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完成自学,我们必须用信任、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教学设计〗

  伴随着悠美的音乐响起,我走上了讲台,微笑着询问道:“同学们,今天早餐吃了哪些食物?”学生们积极踊跃地说了起来,其中一名学生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一个面包,半盘牛肉,一个西红柿和一杯牛奶。”我接着问:“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同学们分析说:“有蛋白质、糖类、无机盐、脂肪、水、维生素。”“这些营养物质如何被吸收利用呢?”有的学生说:“消化。”我说:“好,这些食物在人体中是如何消化的呢?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消化呢?下面我们来研究。”学生就会带着浓厚兴趣和热情进入学习情境。

  我问:“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都需要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吗?”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有的学生说:“水就不需要消化,而蛋白质脂肪都需要消化。”也有的说:“糖类不需要消化”。带着各种各样的猜想我提出:“让我们一起做个试验来研究一下吧。”接着大屏幕上显示出“葡萄糖和淀粉透过透析袋的差异”这个演示实验的实验用具和实验方法及讨论题。

  实验用具:

  1.透析袋两个;2.小烧杯两个;3.清水;4.可溶性淀粉溶液;5.葡萄糖溶液;6.碘液;7.尿糖试纸等。

  实验过程:

  (1)用线绳将透析袋一端扎紧;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至距顶端3~5cm,然后用线绳将透析袋顶端扎紧;用水彻底清洗透析袋外壁;将透析袋置于盛有水的烧杯内,再向烧杯内加入碘液,直至溶液呈淡黄色为止。

  (2)用线绳将另一个透析袋一端扎紧;注入葡萄糖溶液至距顶端3~5cm,然后用线绳将透析袋顶端扎紧;用水彻底清洗透析袋外壁;将透析袋置于盛有水的烧杯内,将尿糖试纸a放入烧杯内清水中蘸一下,保留该试纸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3)2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步骤1中透析袋及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再取尿糖试纸b放入步骤2的烧杯溶液内蘸一下,比较并记录a、b试纸的颜色。

  讨论:

  (1)淀粉和葡萄糖属于哪类营养物质,它们相当于消化管内什么物质呢?

  (2)透析袋在这里相当于人体哪一部位的结构呢?

  (3)透析袋周围的水相当于哪一部分结构呢?

  (4)为什么在装有葡萄糖溶液的试管里我们要先将试纸a放入,20分钟后再放入试纸b呢?

  (5)淀粉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哪种能透过透析袋?

  (6)如果细胞膜具有与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你推测食物中的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呢?

  通过亲手做演示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们对以上思考题逐一进行了讨论,得出淀粉分子较大,不能透过透析袋;而葡萄糖分子较小,能穿过透析袋进入烧杯内水中。通过这一结论能得出六大类营养物质哪些需要消化。有的学生说:“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而蛋白质、糖类(大分子)、脂肪则需要消化成小分子。”我说:“很好,分析得对。食物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是消化。那么消化管内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呢?食物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咀嚼馒头时嘴里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感觉有点甜。”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探究一下,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经过咀嚼,其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有的学生说发生变化了,有的学生说没有发生变化。我说:“那好,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以下思考题来讨论,并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接着在大屏幕上显示讨论题:

  1.我们如何检测馒头中的淀粉成分呢?

  2.实验设计要有对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条件有什么差异。

  3.如何收集唾液,收集前最好用清水漱口,想一想,为什么?

  4.口腔温度与实验条件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你们如何选择实验的温度条件呢?

  5.对照组实验材料和条件与实验组有什么不同?

  6.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加以比较,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同学们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教师参与指导等等。

  过了一段时间,各小组完成实验。开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说:他们假设馒头在口腔内经过咀嚼发生了变化,实验设计如下:

  1.将淀粉溶液2ml分别滴入两个试管中,分别为1号和2号。

  2.取唾液,用清水漱口,将试管放在下唇,舌尖抵住下唇,让唾液缓缓地流入试管。

  3.取唾液2ml放入试管1中,再取清水2ml放入试管2中,充分振荡,使其混合。

  4.将两只试管放入37℃水中,恒温水浴。约10分钟后冷却,滴入碘液观察现象。我们发现1号试管中的碘液没有变蓝,说明淀粉不存在,变成了另一种物质。2号试管加入碘液后变蓝了,说明淀粉存在,没有变成别的物质。

  他们的结果很好,我直接问:1号试管中的淀粉为什么会变成另外一种物质,而2号试管中没有变呢?

  学生回答说:“可能和唾液有关吧”。

  我说:“唾液是由口腔内的唾液腺分泌的,1号试管中的淀粉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说明食物从口腔开始就进行了消化,那么食物在口腔内是如何被消化的?唾液在消化管内是如何参与消化过程的呢?我们请研究口腔内食物消化的这个组来讲一下。”

  “口腔”小组经过充分准备说:“我是口腔,在消化过程中我的作用非常重要。食物经过我这里要发生哪些变化呢?先请牙齿来说一下吧。”“牙齿”说:“我是牙齿,我有门齿、犬齿、臼齿,我利用门齿将食物切断,利用犬齿将食物撕裂,利用臼齿将食物磨碎。主人在婴儿时期,我还没出现,所以他只能吮吸妈妈的乳汁;成人时期他什么都能吃,但是牙痛时只能喝汤;步入老年,我也要掉没了,主人再也不能吃那些脆的硬的好吃东西了。大家一定要保护好我。”接着“舌”说:“我把食物与唾液搅拌混合,使其容易下咽。大家可以试试不用舌头,看能否吃下喝下东西?”“口腔”接着说:“在我这里食物团通过牙齿充分咀嚼,由大变小,并且食物中的淀粉经舌的搅拌,在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形成了麦芽糖,之后食团在我这里经过咽会进入食管,进而进入胃。”

  “胃”小组迫不急待地上台,将从网上下载的食物在胃内消化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学生们亲眼看到食团进入胃、胃内的胃腺分泌胃液、其中的胃蛋白酶与食物充分混合、食物中蛋白质初步发生变化的实际过程。

  我趁机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食物在这里和胃液充分混合后,其中蛋白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蛋白质有些改变,但没有完全改变。”

  我说:“对,胃液中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初步分解,但没有完全分解,不能被吸收。那么彻底消化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的重要器官是什么呢?下面有请小肠小组。”

  “小肠”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也是在网上下载的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消化情况。同学们看到小肠内各种消化液将食糜变成乳状,再经过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使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食物残渣、部分水、无机盐等借助小肠的蠕动进入大肠。

  我及时提醒大家,在观察中注意思考这样的问题:

  1.淀粉、蛋白质、脂肪最终被分解成为什么物质?为什么能被吸收?

  2.营养物质为什么能在小肠内被消化呢?酶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观察小肠与胆管相连,哪种消化液进入小肠内?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对哪种物质起作用?”

  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后兴致勃勃地讨论了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关于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我建议大家回家后做个  实验,下节课再讨论交流。

  下课的音乐声响起,两节课的时间就这样很快地过去了。我说:“同学们,看来大家在这节课中很有收获。”一个同学立刻站起来说:“我知道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又一个说:“我知道在实验中应有对照。”第三位同学说:“我终于明白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消化的。”我说:“老师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就是看到你们的精彩表演,我觉得你们都是好样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为你们自豪。”伴着愉快音乐我们结束了本节课教学。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一个坏的老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我是不是好老师,学生自有评价,但在教学中我要做一名教学生发现真理的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不仅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而且我也和学生共同成长、发展和提高。

  〖教学点评〗

  1.通过探究实验,有助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为以后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观察,然后得出结论,知识的获得更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更加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

  2.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完全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和意愿。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确立研究内容,自选材料、用具,设计实验过程、确立实验方法,教师只是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建议。教师做到了真正放手,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学生能够大胆思考和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真正焕发起来。自己动脑设计实验、亲手做实验、亲眼观察记录结果,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更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这样的生物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享受,生物课成为学生最为翘首盼望的课。

  3.通过探究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实验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是学生自愿结合的,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之间知识互相切磋和互补,他们互相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好的想法在不断交流,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使整个实验走向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不同层次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体验互相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合的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4.通过探究实验,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本实验教学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不满足于只对现有问题的研究,有的学生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实验。可见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扩展,创造力得到表现和发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通过探究实验,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这一探究实验中,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重要的是学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生今后的研究学习中能够真正得到运用,这才是更重要的。

食物的消化 篇6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教材分析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是本节的的基础,对于消化的概念科学表述及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验证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与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动手能力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分析

  由于消化概念较抽象,而此名词在日常生活中有经常用到。所以要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或不准确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准确的概念。

  设计理念

  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能力,并从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2.阐明消化的概念。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并完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实验准备:淀粉溶液、馒头、碘液、蒸馏水、试管、烧杯、玻璃棒等;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的flash动画);人体消化系统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课前给大家布置的吃馒头的作业完成的怎么样?请同学讲讲他两种吃法的感受。

  提出问题:为什么细嚼慢咽感觉有甜味呢?

  为什么大口快吃不觉的甜而细嚼慢咽感觉有甜味

  那么麦芽糖是怎么来的呢?

  如何证明是唾液发挥了作用呢?

  教师提示学生科学的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实验, 并且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特别是水浴加热时避免烫伤

  请同学分组讲述自己的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活动 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大口快吃不觉的甜,细嚼慢咽感觉有甜味)

  学生根据经验回答(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学生思考回答(细嚼慢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学生提出假设:是否是口腔中的唾液在起作用。

  学生设计实验,并利用教师准备的材料料用具进行实验

  学生描述实验设计及结果

  例如:某组同学的实验设计是:

  ① 将2mol淀粉溶液加入1号试管,加入1mol唾液

  ② 将2mol淀粉溶液加入1号试管,加入1mol蒸馏水

  学生活动 课前要求学生体会大口快吃和细嚼慢咽馒头的不同味觉感受

  教师评价:设计了1号管和2号管做对照实验非常好,而且对照组和实验组加入的淀粉溶液的量相同只有一个变量就是,1号管加入的是唾液,2号管加入的是蒸馏水,设计的很科学,

  为什么实验失败呢?

  教师提示:人体的体温是多少度?我们的实验温度是多少?

  如何让环境温度与体温相近呢?

  可以采取水浴保温的方法

  唾液是从哪里来的呢?

  (出示人体消化系统图)口腔内有三对大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分解食物中少量淀粉成为麦芽糖所以馒头会感觉越嚼越甜。

  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这是化学消化

  演示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化学性消化有一个直观了解

  大家在吃饭时爸爸妈妈常常说,要细嚼慢咽不要囫囵吞枣,否则会不好消化,这是指谁的作用呢?

  在吃食物是我们的舌头也没有休息,它有什么作用呢?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特别是水浴加热时避免烫伤

  那位同学说一下实验结果?

  由此结果可以说明牙齿、舌有何作用呢?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

  那么什么是消化呢?

  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挂图让学生说明各

  教师活动

  部分结构,学生不明确的教师予以指正。

  大家提到的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组成消化道,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物理消化?什么是化学消化?

  哪位同学能把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描述出来呢?

  牙齿在消化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牙齿呢?

  学生回答的不全面的地方教师补充。进一步引申,大家知道全国爱牙日时哪一天吗?是每年的9月20日

  同学们知道我们的牙齿是由什么构成的吗?龋齿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开眼界了解这部分知识。

  这节课大家都学会了那些知识呢?那位同学来说说?

  食物在口腔只是进行了初步消化,哪里是食物进行消化的主要场所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③  向两只试管中加入2-3滴碘液

  实验预期结果:

  1号管由于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而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2号管由于淀粉没有被分解,淀粉遇碘液变蓝

  实验结果:

  1号管和2号管都变蓝说明都有淀粉存在

  学生思考回答(实验的环境温度低于体温,唾液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

  学生回答(保温)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

  学生观看

  学生回答(牙齿)

  学生回答(搅拌)

  学生动手做课本上的实验

  学生回答并分析:

  馒头渣的一组加入碘液基本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了,馒头块一组加入碘液后变蓝,淀粉没有分解

  学生回答(牙齿把食物由大块分成小块,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食物的消化 篇7

  第五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

  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导言的设计

  本节课可以就上节课的关于绿色食品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演讲。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从而导入  课题。

  课前进行“生物学三分钟演讲”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①必须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提倡与教学内容相关,但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也可,一次一个主题。

  ②素材要经过摘编整理,语言简洁扼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③演讲时姿态大方、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④演讲稿字迹工整,图文并茂。讲完后交老师存档,期末进行评比总结。

  ⑤每堂课前由生物科代表负责指定同学准备,演讲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通过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的教学

  ①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插图和消化系统组成表对照着进行自学,特别应注意位置的前后顺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还可以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型(大屏幕)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

  ②学生自学完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a.按序排队:请十三名同学分别戴上写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字样的标签,按消化道各器官的次序排队,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关系,以手搭肩示意,看哪些同学反应快,知识掌握的准确,可以进行两组。

  b.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

  ③口腔部分的教学,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记清牙齿的结构,然后教师通过观察牙齿的模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人的一生有两套牙: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牙齿不是骨,是一种结缔组织。关于牙齿的卫生保健,教师要调查一下班级患龋齿病的人数,请学生说说患龋齿病的感受,是如何得的龋齿;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个人体质、营养情况等有关,导致酸腐蚀牙齿,特别是釉质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形成龋洞。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保护牙齿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在讲述胃的位置、形状、结构和主要功能时,胃壁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胃壁的结构与胃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利用胃壁的结构挂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层展示胃壁的四层结构,着重指出胃腺由胃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这有助于以后为讲述胃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讲清胃壁的结构很重要,因为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上相似。

  最后,调查学生中得胃病的人数。讨论胃病是怎样得的?

  课后查找资料:关爱肥胖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谈谈如何节食。哪种减肥方法更好?为下一节演讲做准备。

  第二课时

  1.导言的设计

  通过演讲:谈谈节食。教师进行点评:什么样的人需要节食?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不需要节食,但要注意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但是青少年中一些肥胖的学生却十分有必要进行节食,必须坚持科学的饮食和坚持锻炼才能达到节食的目的。那么营养物质是主要通过哪个消化器官进行吸收的呢?导入  课题——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关于小肠内容的教学

  ①首先是小肠的位置和长度,教师可以出示消化系统的挂图(大屏幕)或人体解剖模型,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洗干净的一段动物小肠,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注意小肠内外表面的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壁,同时注意把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或试管中,使小肠绒毛漂浮在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看到、摸到小肠绒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由学生试着分析: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分析出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最后通过大屏幕(挂图)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讲清楚小肠绒毛的结构,那么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呢?吸收途径用课件展示其动态过程: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要注意肠腺的位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通过挂图(大屏幕)展示肠腺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

  师生共同总结小肠的结构特点;总面积大(长度、有皱襞、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薄)。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指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关于大肠部分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挂图进行讲述,重点介绍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同时介绍如何预防阑尾炎?便秘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教育学生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第三课时

  1.引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米饭越嚼越甜?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问题提出后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之既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又能引出课题。在引言中还应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让学生回忆淀粉的特性。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

  (2)关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方法步骤:

  ①制备淀粉糊。

  为了节省时间,此步骤可在课前由教师完成,或由学生代表完成。方法是:

  a.可用书中的方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浆糊“冷却后待用”的道理;

  b.也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冷却”?引起学生思考,利用自己设计的表格所示方法,验证并回答问题。

  ②取唾液。

  除了书中介绍的取唾液的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大家可借鉴:

  a.先漱口后;取唾液者口含半口蒸馏水1~2 min,然后吐入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待用。

  b.漱口后,口含消过毒的脱指棉,待脱脂棉湿透后取出(用镊子,不能用手)。再用镊子将其中的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再加入10倍的蒸馏水稀释后待用。因为酶具有高效性,稀释后的唾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③将浆糊注入试管。

  要规范学生的操作,向编号后的两支试管中注入浆糊时,要沿试管壁缓缓倒入,以免溅出,污染操作台。

  ④分别注入清水和唾液。

  要求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吸管。加清水、唾液后要轻轻振荡,使液体均匀混合。并且要弄清楚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唾液,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清水,以便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

  ⑤两支试管在37 ℃水中恒温。

  没有水浴箱的学校,要注意督促学生随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及时填水保持37 ℃的恒温;同时要注意让两支试管下半部(含有液体的部位)都浸到温水中,这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液体均匀受热。更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提前取出。在学生等待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解释,试管要在水浴中放置10 min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的原因。

  ③加碘液,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

  为什么装清水的试管变蓝,而装有唾液的试管没变?为什么两支试管必须冷却后再滴加碘液?唾液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上述问题可以组织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注意问题的提出,应该在该实验步骤进行前提出,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现象,动脑分析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本实验不仅可以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内容稍加补充又可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第四课时

  1.导言的设计

  ①知识回顾: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小肠不是消化和吸收的惟一场所,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从而导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②请学生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实验方法,把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性的生理变化拿到实验室中完成,并用学生自己的唾液,自己做实验而且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很有说服力。学生学习了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受到启发,达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种科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最后给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2.对于三种物质的消化,建议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

  3.关于蛋白质的消化

  教师课前把瘦肉放在盛有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培养皿里,大约经过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瘦肉逐渐被分解,变成冻状,效果非常明显。然后讲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教师可以解答是由于胃黏膜可分泌动液,使胃表面被动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黏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会导致胃溃疡。

  4.关于脂肪的消化

  教师可以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

  第一种方法:

  ①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

  ②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管。

  ③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 mL,振荡。

  ④观察现象。

  第二种方法:

  ①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

  ②向1号试管注入1 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 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以上几种物质的消化,运用范例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教学

  教师可以制作动态课件展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然后总结归纳出吸收的概念。教师也可以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胃、小肠和大肠的示意图,在图的一定部位,注上可以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名称。这样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生理过程处理得略为形象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的去向,可以在讲述小肠绒毛的结构后进行讲述,在此可以再复习一下。

  讨论:人体在宇宙空间站失重时或人体倒立时,仍可吞食固态食物,并迫使食物违抗地心引力而进入胃内,试说明其原因。

食物的消化 篇8

  一、课标要求:

  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

  四、设计思路:

  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探究“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

  五、活动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创造情境,引入课题 1. 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

  3.出示课题。 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1. 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

  2. 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

  3. 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认识人体的消化道 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flash动画。

  3.引导学生看图。 1.看flash动画。

  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 1.提到食物,学生很容易想到嘴和胃,干脆就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

  2.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

  为什么要消化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2.提出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

  (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

  (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

  (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  1.阅读课本p59页相关内容。

  2.思考问题。

  3.回答。  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

  怎样消化 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9页图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提出问题:

  (1)这些营养物质被什么分解?

  (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

  (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

  (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

  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

  4.引导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5.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1.小组合作分析图3-4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并回答问题。

  2.看图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3.小组合作分析图3-7,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交流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吸收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3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

  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阅读和交流 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

  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1.分析资料后产生疑问:

  小肠的内外表面积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2.讨论:

  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3.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4.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3.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

  壁薄(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输脂肪酸)

  4.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小结与巩固 1.播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flash动画。

  2.组织学生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1.看动画。

  2.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通过看和创作表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 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学生思考并作答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2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新课引入 设问: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2.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3.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描述: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和胰腺;2.小肠很长,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从学生较熟悉的已学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易被学生接受。

  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用powerpoint和flash动画展示: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被消化成的小分子分别是什么?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3.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p63课文,设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别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观看后讨论、交流: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口腔、胃和小肠开始被消化,最终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甘油和脂肪酸;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3.胃和大肠也能吸收营养物质,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三大营养物质,描述各自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 

  1.使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探

  究

  暴

  食

  暴

  饮

  引

  起

  消

  化

  不

  良

  的

  原

  因 人的消化系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

  组织学生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得过哪些消化系统疾病呢?

  青少年暴食暴饮常常会引起诸如消化不良这样的消化道疾病。

  设问:暴食暴饮为什么会引起消化不良呢?

  引出问题的探究 

  讨论后交流:拉肚子、腹胀、腹痛、呕吐、胃炎、胃酸过多等。

  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身边事作为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主动性强。

  指导学生查阅p67-68关于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p69关于唾液、胆汁消化作用的介绍,分析为什么暴食暴饮会引起消化不良。 小组内讨论,尝试提出探究问题。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懂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学习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是动手实验,在动手实验中往往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展开讨论,提出可能的假设,再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又能解决问题,这样循序渐进,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开发了智力,获得了新发现。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视频呈现:1.马叮啉广告片段; 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对问题

  作出假设。

  对于问题作出如下假设:

  1.暴食暴饮,过量食物影响了消化器官的功能;

  2.暴食暴饮,过多的食物不能被有限的消化液全部消化;

  3.暴食暴饮,消化液被大量食物冲淡,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减弱;

  4.暴食暴饮,食物在口腔内未被充分研磨、混合;

  5.暴食暴饮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食物未能与胃液充分混合。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评价学生的探究设计。

  引导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糊的消化。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问题:

  1.各组设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淀粉糊都变蓝,什么原因?

  3.如何充分利用好手边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提出改进实验方法,重新设计实验,在全班交流,再次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全班交流。 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提出如下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1.取4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d,各注入2ml淀粉糊;

  2.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3.向a试管内滴加清水2ml,向b、c试管各滴加2ml唾液,向d试管滴加1ml唾液;

  4.振荡,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约37℃水中恒温保存10min,同时取出4支试管冷却;

  5.向4支试管中各加2滴碘液,观察4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

  a试管内溶液变成蓝色,b试管不变色,c试管变成淡蓝色,d试管不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唾液过少,或与食物没有充分搅拌,都会影响消化,也就证明了暴食暴饮会使食物不能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课堂

  小结 小结、评价并补充:暴食暴饮后会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胃肠炎,甚至胃出血;大鱼大肉、大量饮酒会使肝胆超负荷运转,肝细胞加快代谢速度,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损害,重症者可致人非命。研究发现,暴饮暴食后2小时,发生心脏病的危险几率增加4倍;发生腹泻时,老年人因大量丢失体液,全身血循环量减少,血液浓缩粘稠,流动缓慢,而引发脑动脉闭塞,脑血流中断,脑梗塞形成。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后果,也不必惊慌失措,症状重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正确处理,以防延误。 1.回顾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知识巩固,既体验了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又懂得了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知道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通过探究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与同学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说出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导入新课】

  由一粒西瓜种子在人体内的旅程导入新课。

  小红吃西瓜不小心将西瓜子也咽了下去,请你说说粒西瓜种子在人体内的旅程。对照教材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先进口腔,经舌头搅拌和品味。

  学生:口腔里有牙齿。有切、撕、磨的功能,使食物便于消化。

  学生:口腔里还有唾液。

  教师:唾液是人体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其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成麦芽糖。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消化的概念,消化包括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等的物理性消化,以及因为唾液的参与,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发生变化的化学性消化。那么消化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吸收)

  学生:然后经咽到达食管,再到胃。

  学生:胃里的液体是胃液,他们是胃腺分泌的。

  教师:很好。展示胃在人体中的位置(左上腹部),同时胃也是食物经过的最膨大的器官。胃里的胃液是胃腺所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其中含有的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

  总结:(板书)    口腔    咽     食道     胃

  唾液                   胃液

  唾液腺                 胃腺

  教师讲述:当瓜瓜被摇晃了几个小时后,来到了一个拐弯口。接着又来到了一条长长的“迷宫”中,瓜瓜好不容易走出了迷宫,却又遇上了一个“岔路口”,一边是“死胡同”,于是瓜瓜选了一条宽敞的大路,只是这一路的味儿闻着不是太愉快。再经历了一断漫长的征程,瓜瓜发现自己实在太累了,于是就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

  教师提问:从这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呢?

  学生:长长的迷宫是小肠。由肝脏分泌胆汁,由胰腺分泌胰液,都进入小肠。

  教师:完全正确。展示肝脏、胰腺和小肠的位置关系图。

  小资料——肝脏所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但是可以起到将脂肪乳化成微粒,使脂肪的分解作用加速。胰腺分泌的胰液能够分解淀粉、蛋白质、脂肪。

  学生:小肠有皱襞和绒毛,内有的肠液。

  教师:肠液是肠腺所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分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

  过了小肠,瓜瓜似乎遇到了麻烦,谁能解释一下岔路口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又是怎样选择的呢?

  学生:“岔路口”是小肠、大肠和阑尾。瓜瓜选择了去大肠,没去阑尾。

  教师:展示大肠的位置图及岔路口解析图。

  现在,请大家比较一下口腔、胃、和小肠里的消化液,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肠里的消化液最多,消化能力最强。

  教师:很好。(板书)消化液消化能力强。这是小肠的重要特点。小肠还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说话。各位同学两人一组,一位同学负责根据实验的指导步骤和要求操作实验,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注意区分小肠的内壁和外壁。

  实验指导:1、用解剖剪纵向剪开小肠,露出小肠内表面;2、放在盛水的培养皿中观察内表面结构;3、用手指抚摸小肠内表面并用放大镜观察。注意记录结果。实验开始。

  ……

  教师:好了,所有小组基本已完成了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结论是怎样的?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说看,你从实验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小肠内壁有皱襞和绒毛,表面很粗糙。

  教师:很好,谁能告诉我,这些皱襞和绒毛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中……  展示两个裙子予以引导

  学生: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

  教师:是的,你真棒。(板书)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小肠表面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小肠绒毛的结构图,结合以下图片,认为小肠具有适应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还有哪些?小组讨论。

  学生:小肠绒毛的壁、绒毛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教师:很好(板书)小肠绒毛薄、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壁薄

  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学生: 1、小肠很长。              2、绒毛壁及血管壁都很薄。

  3、皱襞和绒毛增大了表面积。4、消化液消化能力很强。

  (板书)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瓜瓜最后能在大肠里一直这么歇下去吗?它将何去何从呢?

  学生:它将会从肛门排出体外

  教师:是的。

  (板书)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道    消化

  唾液                   胃液                                          系统

  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胰腺 肠腺               消化腺

  教师:瓜瓜没有被消化,是因为他的种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而这些膳食纤维不能被消化液分解。

  教师:瓜瓜最终没有被消化系统所吸收,那么其他食物会不会也像瓜瓜一样呢?

  学生:不会

  教师:那么其他食物是如何被人体消化系统吸收的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63页,仔细分析图3-7,请每个小组成员共同来完成手中那份表格。要求:各自寻找答案——组内核对——讲解说服——达成共识。一会,我们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组的商讨结论。

  表格如下:

  消化道 消化 吸收

  口腔               唾液淀粉酶

  (    )                    麦芽糖

  基本无

  咽和食管 基本无 基本无

  胃                胃蛋白酶

  (    )                     肽

  少量(    )和(    )

  小肠            酶            酶

  淀粉      (     )     (     )

  (        ) 大量水和无机盐

  酶            酶

  蛋白质     (     )     (     )

  (        ) 

  (    )        酶

  脂肪     脂肪颗粒     (     )+(     )

  (    )(    ) 

  大肠 基本无 少量(    )、(    )

  和(    )

  比对各组的填写情况,生展示结果,师归纳。

  教师:对于消化系统来说,小肠只是消化系统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消化系统发挥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还需要其他各种消化器官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本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都已经认识了人体的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过程的原理。但是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过多的进食是会影响消化系统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

  板书设计

  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道    消化

  唾液                   胃液                                          系统

  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胰腺 肠腺               消化腺

  二、

  唾液淀粉酶                  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蛋白质      胃蛋白酶 肽      蛋白酶 氨基酸

  胆汁                       脂肪酶

  脂肪                    脂肪颗粒                    甘油、脂肪酸

食物的消化 篇9

  第五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

  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导言的设计

  本节课可以就上节课的关于绿色食品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演讲。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从而导入  课题。

  课前进行“生物学三分钟演讲”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①必须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提倡与教学内容相关,但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也可,一次一个主题。

  ②素材要经过摘编整理,语言简洁扼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③演讲时姿态大方、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④演讲稿字迹工整,图文并茂。讲完后交老师存档,期末进行评比总结。

  ⑤每堂课前由生物科代表负责指定同学准备,演讲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通过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的教学

  ①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插图和消化系统组成表对照着进行自学,特别应注意位置的前后顺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还可以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型(大屏幕)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

  ②学生自学完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a.按序排队:请十三名同学分别戴上写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字样的标签,按消化道各器官的次序排队,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关系,以手搭肩示意,看哪些同学反应快,知识掌握的准确,可以进行两组。

  b.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

  ③口腔部分的教学,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记清牙齿的结构,然后教师通过观察牙齿的模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人的一生有两套牙: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牙齿不是骨,是一种结缔组织。关于牙齿的卫生保健,教师要调查一下班级患龋齿病的人数,请学生说说患龋齿病的感受,是如何得的龋齿;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个人体质、营养情况等有关,导致酸腐蚀牙齿,特别是釉质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形成龋洞。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保护牙齿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在讲述胃的位置、形状、结构和主要功能时,胃壁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胃壁的结构与胃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利用胃壁的结构挂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层展示胃壁的四层结构,着重指出胃腺由胃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这有助于以后为讲述胃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讲清胃壁的结构很重要,因为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上相似。

  最后,调查学生中得胃病的人数。讨论胃病是怎样得的?

  课后查找资料:关爱肥胖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谈谈如何节食。哪种减肥方法更好?为下一节演讲做准备。

  第二课时

  1.导言的设计

  通过演讲:谈谈节食。教师进行点评:什么样的人需要节食?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不需要节食,但要注意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但是青少年中一些肥胖的学生却十分有必要进行节食,必须坚持科学的饮食和坚持锻炼才能达到节食的目的。那么营养物质是主要通过哪个消化器官进行吸收的呢?导入  课题——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关于小肠内容的教学

  ①首先是小肠的位置和长度,教师可以出示消化系统的挂图(大屏幕)或人体解剖模型,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洗干净的一段动物小肠,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注意小肠内外表面的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壁,同时注意把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或试管中,使小肠绒毛漂浮在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看到、摸到小肠绒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由学生试着分析: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分析出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最后通过大屏幕(挂图)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讲清楚小肠绒毛的结构,那么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呢?吸收途径用课件展示其动态过程: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要注意肠腺的位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通过挂图(大屏幕)展示肠腺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

  师生共同总结小肠的结构特点;总面积大(长度、有皱襞、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薄)。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指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关于大肠部分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挂图进行讲述,重点介绍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同时介绍如何预防阑尾炎?便秘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教育学生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第三课时

  1.引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米饭越嚼越甜?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问题提出后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之既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又能引出课题。在引言中还应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让学生回忆淀粉的特性。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

  (2)关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方法步骤:

  ①制备淀粉糊。

  为了节省时间,此步骤可在课前由教师完成,或由学生代表完成。方法是:

  a.可用书中的方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浆糊“冷却后待用”的道理;

  b.也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冷却”?引起学生思考,利用自己设计的表格所示方法,验证并回答问题。

  ②取唾液。

  除了书中介绍的取唾液的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大家可借鉴:

  a.先漱口后;取唾液者口含半口蒸馏水1~2 min,然后吐入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待用。

  b.漱口后,口含消过毒的脱指棉,待脱脂棉湿透后取出(用镊子,不能用手)。再用镊子将其中的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再加入10倍的蒸馏水稀释后待用。因为酶具有高效性,稀释后的唾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③将浆糊注入试管。

  要规范学生的操作,向编号后的两支试管中注入浆糊时,要沿试管壁缓缓倒入,以免溅出,污染操作台。

  ④分别注入清水和唾液。

  要求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吸管。加清水、唾液后要轻轻振荡,使液体均匀混合。并且要弄清楚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唾液,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清水,以便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

  ⑤两支试管在37 ℃水中恒温。

  没有水浴箱的学校,要注意督促学生随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及时填水保持37 ℃的恒温;同时要注意让两支试管下半部(含有液体的部位)都浸到温水中,这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液体均匀受热。更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提前取出。在学生等待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解释,试管要在水浴中放置10 min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的原因。

  ③加碘液,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

  为什么装清水的试管变蓝,而装有唾液的试管没变?为什么两支试管必须冷却后再滴加碘液?唾液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上述问题可以组织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注意问题的提出,应该在该实验步骤进行前提出,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现象,动脑分析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本实验不仅可以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内容稍加补充又可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第四课时

  1.导言的设计

  ①知识回顾: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小肠不是消化和吸收的惟一场所,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从而导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②请学生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实验方法,把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性的生理变化拿到实验室中完成,并用学生自己的唾液,自己做实验而且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很有说服力。学生学习了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受到启发,达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种科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最后给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2.对于三种物质的消化,建议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

  3.关于蛋白质的消化

  教师课前把瘦肉放在盛有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培养皿里,大约经过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瘦肉逐渐被分解,变成冻状,效果非常明显。然后讲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教师可以解答是由于胃黏膜可分泌动液,使胃表面被动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黏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会导致胃溃疡。

  4.关于脂肪的消化

  教师可以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

  第一种方法:

  ①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

  ②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管。

  ③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 mL,振荡。

  ④观察现象。

  第二种方法:

  ①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

  ②向1号试管注入1 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 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以上几种物质的消化,运用范例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教学

  教师可以制作动态课件展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然后总结归纳出吸收的概念。教师也可以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胃、小肠和大肠的示意图,在图的一定部位,注上可以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名称。这样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生理过程处理得略为形象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的去向,可以在讲述小肠绒毛的结构后进行讲述,在此可以再复习一下。

  讨论:人体在宇宙空间站失重时或人体倒立时,仍可吞食固态食物,并迫使食物违抗地心引力而进入胃内,试说明其原因。

食物的消化 篇10

  第五章第二节

  教学目的:

  1.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重点: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 :

  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挂图,唾液腺挂图,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

  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两节课连排,并以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好)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消化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或挂在黑板上的消化系统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回答:胃、小肠……

  讲述:刚才同学说出了一些,现请大家一边看课本中的消化系统组成表,一边听老师讲。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它从口腔开始,往下依次为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是肛门。消化腺分为两类。一类如唾液腺(此时教师展示唾液腺图)、肝脏和胰腺。它们都位于消化道外,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可以看到这些消化腺通向消化道的导管。另一类如胃腺、肠腺,它们分布在消化道壁内,数量较多,并直接开口于消化道。这一类消化腺我们在这张挂图上是看不到的,以后再具体讲述。上述各种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现在我们先来看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口腔里面有牙齿和舌,唾液腺的导管也开口在这里。下面重点讲牙齿。

  请大家看牙齿结构挂图(或课本中的彩图七),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请仔细观察牙齿的外形,然后回答问题。

  提问:从外形上看,每个牙齿分为几部分?

  回答:三部分。

  讲述:对。长在牙槽里的部分是牙根,露在外面的部分是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的部分是牙颈。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这层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是牙骨质。牙齿中央的牙髓腔中充满着牙髓,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提问:每个人每天吃饭时都要用到牙齿,那么,牙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回答: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提问:如果牙齿损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回答:不能充分咀嚼食物,加重胃、肠的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

  讲述:很好。另外,人如果得了龋齿病,并损伤到了牙髓,病菌就容易侵入牙髓而引起发炎,使人感到十分疼痛。由此可见,保护好牙齿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

  提问:怎样保护你的牙齿呢?

  回答:做到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讲述:对。除了坚持每天早上刷牙外,晚上也要刷牙。预防龋齿和坚持刷牙的正确方法,课后请看课本中本节后“课外读”中的“龋齿的发生和预防”一文。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挂图,大家已经知道,胃位于左上腹肌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现在请大家看胃及胃壁结构挂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胃壁的结构分为几层?

  回答:分成四层。

  讲述:对。由内向外依次是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胃壁内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胃腺开口于胃壁的内表面,可以分泌胃液。

  提问: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回答:贮存食物。

  讲述:胃的主要功能除了暂时贮存食物外,还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紧接着胃的是小肠。大家观察消化系统挂图,你们认为从形上看小肠有什么特点?

  回答: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讲述:对,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它盘曲产腹腔里,长约5米~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也分为四层。请看课本中“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在小肠粘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壁。在环形皱壁表面上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实验六)进行研究。

  实验:大家从实验桌上的培养皿中取一段小肠,然后剪开,再将其内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用眼观察。

  提问:大家有没有看到小肠的内表面有一层绒毛状的结构?

  回答:看不大清楚。

  教师提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讲述:大家在实验一所看到的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叫做小肠绒毛。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其面积可达200平方米以上,(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彩图八)。在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再请大家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劈和小肠绒毛示意图,中的右小图。大家可以看到,在小肠壁内,还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肠腺。它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它分泌的小肠液进入肠腔。

  小结:由于小肠在消化道中是最长的一段,其内表面有皱壁和小肠绒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它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提问:请大家再观察消化系统挂图,想一想大肠在外形上有何特点?

  回答:大肠比小肠短,但比小肠粗。

  讲述:对。大肠的起始部分叫盲肠,在腹腔的右下部。盲肠上连着一条细小的盲管,叫做阑尾。食物经消化后留下的残渣,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一块来学习有关食物的消化的内容。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

  提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消化

  都有哪些方式?

  回答:牙齿将食物嚼碎,胃液和肠液消化食物。

  讲述:刚才同学所说的,实际上就是食物的两种消化方

  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

  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伴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时进行的。下面,我们按照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进行消化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这时候食物中的淀粉就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实验七),来观察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请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脚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待用。

  提问:为什么制成的淀粉浆糊要冷却后才能使用?

  教师回答:因为如果浆糊没有冷却,那么加入唾液后会

  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实验:用凉开水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后,将下唇搁在另一个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提问:为什么不能从咽喉处咳取黏液?

  回答:不清楚。

  讲述: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实验: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毫升浆糊,之后,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

  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振荡这两个试管。

  提问:为什么要振荡这两个试管?

  回答:使试管中的浆糊与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讲述:很好,请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同时把这两个试管放在盛有37 ℃温水的烧杯里恒

  温。约过10分钟后,同时取出这两个试管,冷却。

  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两个试管放在37 ℃的水中恒温?

  回答:略。

  讲述: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不起作用;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

  实验:向冷却后的这两个试管里,各滴入两滴碘液。观察这两个试管里浆糊的颜色发生的变化。

  提问:这两个试管里的浆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1号试管里的浆糊变成了蓝色;2号试管里的浆

  糊没有变成蓝色。

  讲述:对。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1号试管里的浆糊经过实验没有发生变化,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变成了蓝色。而在2号试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经将淀粉分解成了麦牙糖,所以它遇碘没有变成蓝色。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当淀粉和麦牙糖到达小肠后,由于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它们的消化酶,因此,它们又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自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又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由于只有小肠内的胰液和小肠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所以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这同样也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上述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关于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在课本中用表解的方式作了总结。请大家仔细阅读。

  讲述:关于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比,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物中有的营养物质必须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吸收;而有的则可以不经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提问:哪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哪些营养物质可以不经消化?

  回答: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消化

  讲述:对。那么,上面所讲的营养物质是在消化道的哪些部位被吸收的?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请看课本中“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认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请同学们从前面所学过的小肠的结构特点上,来解释为什么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回答:因为小肠很长,其内表面具有皱壁和小肠绒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这种结构特点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所具有的这些结构特点是消化道的其他部分所没有的,可见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讲述:对。正因为小肠具有上述结构特点,所以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都是由小肠吸收的。到了小肠的未端,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己被吸收。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讲述,你能说出什么叫做吸收吗?

  回答: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而进人体内就叫吸收。

  讲述:正确他说,应该是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肠绒毛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大部分的脂肪成分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的,然后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其他的营养物质则由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食物的消化 篇11

  一、课标要求: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三、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四、设计思路:       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探究“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五、活动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创造情境,引入课题

  1.  温故而知新。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 3.出示课题。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1.  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2. 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3. 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认识人体的消化道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flash动画。3.引导学生看图。1.看flash动画。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1.提到食物,学生很容易想到嘴和胃,干脆就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2.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为什么要消化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2.提出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 1.阅读课本p59页相关内容。2.思考问题。3.回答。

  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明确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

  怎样消化

  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9页图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2.提出问题:(1)这些营养物质被什么分解? (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 (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4.引导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5.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哪儿?1.小组合作分析图3-4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并回答问题。2.看图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3.小组合作分析图3-7,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交流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吸收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3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阅读和交流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1.分析资料后产生疑问:

  小肠的内外表面积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2.讨论:

  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3.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4.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3.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

  壁薄(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输脂肪酸)

  4.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小结与巩固1.播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flash动画。2.组织学生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1.看动画。2.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通过看和创作表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什么样的启示呢?学生思考并作答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2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新课引入设问: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2.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哪些?3.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描述: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和胰腺;2.小肠很长,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从学生较熟悉的已学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易被学生接受。

  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用powerpoint和flash动画展示: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被消化成的小分子分别是什么?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3.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组织学生阅读、分析p63课文,设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别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观看后讨论、交流: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口腔、胃和小肠开始被消化,最终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甘油和脂肪酸;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3.胃和大肠也能吸收营养物质,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三大营养物质,描述各自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

  1.使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探

  究

  暴

  食

  暴

  饮

  引

  起

  消

  化

  不

  良

  的

  原

  因人的消化系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组织学生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得过哪些消化系统疾病呢?青少年暴食暴饮常常会引起诸如消化不良这样的消化道疾病。设问:暴食暴饮为什么会引起消化不良呢?引出问题的探究讨论后交流:拉肚子、腹胀、腹痛、呕吐、胃炎、胃酸过多等。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身边事作为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主动性强。

  指导学生查阅p67-68关于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p69关于唾液、胆汁消化作用的介绍,分析为什么暴食暴饮会引起消化不良。

  小组内讨论,尝试提出探究问题。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懂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3.学习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是动手实验,在动手实验中往往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展开讨论,提出可能的假设,再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又能解决问题,这样循序渐进,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开发了智力,获得了新发现。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视频呈现:1.马叮啉广告片段; 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对问题

  作出假设。

  对于问题作出如下假设: 1.暴食暴饮,过量食物影响了消化器官的功能;2.暴食暴饮,过多的食物不能被有限的消化液全部消化; 3.暴食暴饮,消化液被大量食物冲淡,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减弱; 4.暴食暴饮,食物在口腔内未被充分研磨、混合; 5.暴食暴饮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食物未能与胃液充分混合。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评价学生的探究设计。

  引导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糊的消化。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问题:

  1.各组设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淀粉糊都变蓝,什么原因?

  3.如何充分利用好手边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提出改进实验方法,重新设计实验,在全班交流,再次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全班交流。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提出如下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1.取4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d,各注入2ml淀粉糊;2.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3.向a试管内滴加清水2ml,向b、c试管各滴加2ml唾液,向d试管滴加1ml唾液;4.振荡,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约37℃水中恒温保存10min,同时取出4支试管冷却;5.向4支试管中各加2滴碘液,观察4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

  a试管内溶液变成蓝色,b试管不变色,c试管变成淡蓝色,d试管不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唾液过少,或与食物没有充分搅拌,都会影响消化,也就证明了暴食暴饮会使食物不能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课堂

  小结

  小结、评价并补充:暴食暴饮后会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胃肠炎,甚至胃出血;大鱼大肉、大量饮酒会使肝胆超负荷运转,肝细胞加快代谢速度,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损害,重症者可致人非命。研究发现,暴饮暴食后2小时,发生心脏病的危险几率增加4倍;发生腹泻时,老年人因大量丢失体液,全身血循环量减少,血液浓缩粘稠,流动缓慢,而引发脑动脉闭塞,脑血流中断,脑梗塞形成。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后果,也不必惊慌失措,症状重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正确处理,以防延误。

  1.回顾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知识巩固,既体验了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又懂得了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食物的消化 篇12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初步学会实验的观察、操作及探究。

  2.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探究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牙齿的健康保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学生逐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材料:镊子、解剖剪、一段猪的新鲜小肠、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再话西游:

  话说唐僧取经,路遇火焰山挡路。而铁扇公主因为红孩儿的事怀恨在心,不肯借芭蕉扇。于是悟空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小虫,藏在她的茶杯里。铁扇公主端起茶,一口气喝了下去...想象一下悟空进入铁扇公主口后的所见所闻。

  2.阅读课本p83-84:小组讨论红蓝字所指代内容

  悟空首先进入一处黑洞里,刚躲过一排坚硬的压碎机的碾压,又被软软的搅拌棒搅动,身上还被淋了滑滑的液体;然后身体突然下降经过一段窄路到达了一处宽敞的口袋,在这里被酸酸的液体包围,他在这里折腾了一番,痛得铁扇公主直求饶,答应借给他芭蕉扇,于是悟空向下进入一处迷宫,这里有苦苦的液体,七转八转之后,身边的很多物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神秘消失了,很快它又到达一处臭臭的迷宫,几经挣扎,终于逃了出来。

  二、课堂助学

  任务1:

  消化的概念和形式,所有的营养物质都需要被消化吗?(第一小组思考讨论)

  任务2:

  1.消化系统由哪两部分组成?(第二小组思考讨论)

  2.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构成?(第三小组思考讨论)

  3.消化道各器官有什么功能? (第四小组思考讨论)

  任务 3:

  1.      消化腺有哪些器官构成?(第五小组思考讨论)

  2.      消化腺各器官有什么功能?(第六小组思考讨论)

  任务 4:

  小肠有哪些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各小组实验,得出结论)

  三、当堂固学(各小组选择答题)

  1.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

  2.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是            ,其主要功能是                  .。

  3.不经消化就能被吸收的物质不包括(     )

  •                a.水                 b.无机盐

  •                c.维生素             d.淀粉

  4.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  ,它可以分泌           。

  5.请你按顺序说出消化腺的组成。

  6.请你按顺序快速说出消化道的组成。

  7.请你说出小肠有哪些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四、板书设计:

  1.消化的概念

  2.消化的过程

  消化道

  3.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腺

  五、课后巩固作业:

  补充习题:p48一: 1, 2, 3  二:4,5,9,10 三:11,12,13

  选择做:四

食物的消化 篇13

  中考资源网课题

  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中考资源网

  总第 1 课时

  主备教师

  教

  学

  要

  求

  1、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

  2、了解消化系统中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

  3、了解口腔内牙、舌和唾液腺的形态

  4、理解口腔内各结构的功能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难点:口腔的结构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教具

  ppt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活动

  教       学       过         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早餐:二块蛋糕,一盒牛奶和一个苹果,(实物展示)中考资源网大家觉得这份早餐有营养吗?

  生:有。中考资源网

  师:那你们知道在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

  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和粗纤维。中考资源网(ppt)中考资源网

  师:那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生:不是都能。中考资源网

  师:很好,不是都能。中考资源网那是不是有几种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的?

  生:有。中考资源网

  师:那是哪几种呢?

  生:水,矿物质和维生素。中考资源网

  师:非常好。中考资源网而剩下的四种营养成分在人体内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中考资源网像糖类中的淀粉以及脂肪,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分解成能溶解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中考资源网简单地说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必须消化后才能吸收的。中考资源网现在我们已经分出了两类,同学们现在能否想想粗纤维在人体内的情况?

  (学生通过思考对前面六种营养成分分成两类的依据,得出了粗纤维在体内的情形。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生:粗纤维是不被消化,也不被吸收的。中考资源网

  师:很好。中考资源网它有助于肠道的蠕动,防止便秘。中考资源网看到这些营养成分在体内的不同情形,大家能否再来自己归纳说说那什么是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会变成哪些物质?

  生: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过程称为消化。中考资源网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句话也道出了消化的概念。中考资源网

  (板书:一、消化的概念)中考资源网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东西,它们也都会在体内经过消化后被吸收,利用。中考资源网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中考资源网

  (板书: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考资源网

  师:来执行这个功能就是人体八大系统中的哪个系统?

  生:消化系统。中考资源网

  师:非常好。中考资源网所以人们很形象地把它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的一条主要食品加工流水线实际上是一条迂回曲折的管道,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上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从上到下又是哪些?(ppt)中考资源网

  (老师一边显示课件依次让学生了解这些工作车间。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生: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板书: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中考资源网

  师:而它实际上是人体的消化道,各个工作车间也就是消化道上的各个消化器官。中考资源网这家厂还设有一些生产消化液的附属车间,并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如唾液腺,肝脏,胰腺;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内壁上的附属车间:如胃腺,肠腺。中考资源网也来认识一下它们在这家厂里的具体位置。中考资源网

  (板书: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胃腺 肠腺)中考资源网

  (教师引导学生在ppt上认识各个消化腺的具体位置)中考资源网

  师:这些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个人体的消化腺,并且它们生产的消化液也各不相同。中考资源网例如:板书: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胃腺    肠腺

  唾液     胆汁   胰液    胃液     肠液

  胆囊

  师:唾液腺分泌的是唾液,它就是我们说的口水。中考资源网一种无色微浊粘稠状的液体。中考资源网那大家知道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可达到多少吗?大家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中考资源网

  (学生开始热闹得猜测起来了,有同学说是10l,另一个同学说是500g,又一个同学说是1l……)中考资源网

  师:(拿出一个容量为1.25l的可乐瓶)中考资源网还是告诉大家吧,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中考资源网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也有1l—1.5l,收集起来可以装满这个瓶子整整一瓶,有时候还要溢出来呢。中考资源网

  (再介绍肝脏分泌胆汁时教师拿出肝脏模型)中考资源网

  师:告诉大家这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的模型,它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流入到这个墨绿色的囊状的结构贮存和浓缩起来,大家这个结构是什么吗?

  生:胆囊。中考资源网

  师:很好。中考资源网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肠腺分泌肠液,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唾液腺分泌唾液,那肝脏是不是分泌肝液?

  生:不是,肝脏分泌的是胆汁。中考资源网

  师: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都会对食物进行精细加工。中考资源网请大家看黑板,我们可以看到因此消化道和消化腺就组成了人体的消化系统。中考资源网现在大家已经对这个厂有了个总体大致的了解,现在老师想请我们各个学习小组间来场比赛,既然是比赛当然要有奖品。中考资源网

  活动:找车间挂牌

  师:现在在每组桌上都放有一个学习档案,里面有

  一张人体食品加工厂的示意图和11张写有各个工作车

  间名称的卡片,请大家把卡片都粘在示意图合适的位置

  上,给各个车间挂上正确的车间牌。中考资源网老师呢要来看看到

  是哪两个小组具备最佳团队精神,又快又正确地挂好了

  这些车间牌,我要把他们的作品展示一下,完成好后请

  大家签上你们的名字。中考资源网

  (活动期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情绪也很兴奋,很快就

  有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作品在教师手上了。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师:大家看这是两份我们中间完成得最快的两份的作品

  ,他们是否都是最佳团队小组?还得要大家认同,请公

  证员们帮老师公证一下。中考资源网

  生:其中一份大肠和小肠这两个车间挂反了,另一份是正确的。中考资源网

  师:很好。中考资源网那在座的小组你们的作品有没有最佳小组一样的,只是我们欠缺了时间。中考资源网

  (很多小组都举起了手。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师:很好。中考资源网大家都能挂上正确的车间牌了。中考资源网可是有时候这家工厂也不得不去医院里接受检查,因为加工的食品不卫生而使某个车间发生了病变,大家有这样的经历吗?吃的东西不卫生而闹肚子疼了。中考资源网请大家来谈谈当时的感受,来到医院后,医生是怎么给我们看病的?

  生:我来到医院后医生先给我量体温,验血,然后在我的肚子上按按问我哪里疼,

  最后给我配了一些药,他还告诉我是哪个器官出毛病了。中考资源网

  师:那你佩服他吗?

  生:恩。中考资源网

  师:我也很佩服医生,所以我前几天就跑到医院里去采访了他,他说诊断腹部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触摸诊断方法,也因为腹部症状与腹内器官的位置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临床上利用体表标志将腹部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对医生检查腹部疾病有了很大的帮助,在临床常用的也就是书本161页介绍体表腹部四区法:

  以肚脐为中心划一条水平的线和一条垂直线,这样整个腹部就划分为四个区域,其中位于右上方的被称为右上腹,下面的就是右下腹,位于左上方的被称为左上腹,相应的下面的就是左下腹。中考资源网

  师:要大家在这张腹部体表示意图上去辨认各个分区消化器官分布情况,大家能辨认吗?

  生:辨认不出来,我们不是医生。中考资源网

  师:那老师撕去这张,换上这正面透视图,那现在大家能辨认了吗?

  生:可以了。中考资源网

  师:那现在开始吧。中考资源网请大家辨认一下在各个分区有哪些器官分布着?把你辨认的结果与书本161页的表格核对一下,都一样吗?

  生:我看到不一样了,在书本上的表格中右上腹没有大肠,而在图上我明明看到有大肠。中考资源网

  师:这个同学眼睛可真尖,提得真好。中考资源网确实如他所说,那在人体的右上腹到底有没有大肠分布?这个问题太专业了,所以我也请教了医生,他告诉我在人体的右上腹确实有大肠分布着,大家可以把“大肠”写到书本表格中,要相信你们雪亮的眼睛。中考资源网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动画,已经认识了这家厂的各个工作车间,咦,在每个工作车间都有一些工人正忙碌地工作着,再看上去,在一个古代搅拌机(是古代的“磨”,在这里暂且称它为古代搅拌机。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的中间伸出了一条长长的红红的,这是什么?

  生:舌头。中考资源网

  师:我们还看到米饭和苹果正在它上面快乐得跳跃着,它们接下来会去哪里呢?

  生(一同学说)中考资源网:口腔。中考资源网

  生(另一同学说)中考资源网:咽

  (经过学生自己互相小声讨论,得出应该它们是去口腔而不是咽。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师:然后沿着这条流水线它们游历了整个厂,那它们会在这家厂里经历些什么?在每个车间里工作的工人们拿着工具又会它们做什么呢?

  (学生思考中……,看他们的表情这些问题有点难度。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师:带着这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写一篇,写一篇什么呢?米饭和苹果吃的最多的还是什么?

  生:米饭。中考资源网

  师: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写一篇《 米饭“历险记” 》,米饭来到这家厂里的第一站是哪里?在那里它会遭遇些什么?

  生:口腔。中考资源网

  (板书:三、口腔内的消化和吸收)中考资源网

  (学生还在思索老师的第二个问题。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师:在口腔车间里工作的有哪些工人?这些工人分别对米饭做什么?请每个同学好好想想,如果你有不清楚的,请你来提问。中考资源网

  (学生在小声地讨论着,思考着,但他们没提问。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师:大家怎么都不提问?都清楚这些工人的工作了?真的?那老师来考考大家,知道这个拿着水壶的工人在赶什么呢?在浇水?

  生:不是,他是唾液腺,把分泌的唾液浇到口腔中。中考资源网

  师:非常好。中考资源网那米饭在口腔车间里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发生了。中考资源网

  师:哪些变化?我们已经学过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我们来归纳一下米饭在口腔里有没有发生物理变化?发生了化学变化吗?我们一个一个来了解。中考资源网先回忆一下哪一类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一类是化学变化?

  备注

  生:(全体同学)中考资源网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中考资源网

  生:(一个同学)中考资源网米饭在口腔里发生了物理变化。中考资源网

  师:那是哪些结构参与了这个变化过程?

  生:牙齿和舌头

  师:如何参与的?

  生:牙齿的咀嚼(切割和研磨)中考资源网和舌头的搅拌。中考资源网

  (板书: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中考资源网

  师:在这里这种加工过程可称为物理性消化。中考资源网可见牙齿在这个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可不容我们小看。中考资源网

  (教师拿出各种牙齿(门齿、犬齿和臼齿)中考资源网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各种牙齿的作用和名称。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活动: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牙齿

  师:一个成年人的牙齿数目有28—32颗不等,如果一个成年人他的第三颗臼齿全部长全的话,他就有32颗牙齿。中考资源网(ppt展示成人不同牙齿数目的口腔让学生感受。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现在请大家拿起镜子对着镜子数一数你一共有几颗牙齿?你的门齿、犬齿和臼齿又各有几颗?

  (在学生感受的同时教师分发牙齿模型,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门齿、犬齿和臼齿的不同形态和它们的功能。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师:再请每个同学留意一下你是否长了龋齿了呢?

  (学生赶紧拿起镜子照照,看看是不是长了龋齿?)中考资源网

  师:大家看到了吗?有没有看到自己牙齿上有一个黑黑的小洞或黑斑?那你们知道这龋齿是如何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预防龋齿的发生呢?

  (一起把书本翻到了164页和165页,一起了解龋齿的发生和预防)中考资源网

  师:老师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到目标没有蛀牙。中考资源网(大家都笑了。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师:我又想到我们遗忘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米饭在口腔里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生:有。中考资源网

  师:那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当我们细细咀嚼一口米饭时,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这原本淡而无味的米饭变得有点甜了。中考资源网(学生齐声回答。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嘛。中考资源网那现在知道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了吗?

  生:(一同学说)中考资源网是糖。中考资源网

  师:具体是糖类的哪一种?

  生:是麦芽糖。中考资源网

  师:又是哪些结构参与了这个过程?如何参与的?

  生:是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将结构复杂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中考资源网

  师:原来麦芽糖是这样变出来的呀。中考资源网而在这里这种加工方式被称为化学性消化。中考资源网

  师:请大家看黑板,从刚才的了解中我们知道在口腔中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那大家知道口腔对米饭有没有吸收作用?

  (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着,但是都不能很肯定。中考资源网)中考资源网

  师:有一些同学说得很对,口腔对食物没有吸收作用。中考资源网

  备注

  板书设计:

  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的概念

  二、消化系统

  三、口腔内的消化

  教学

  后记

  (反思)

食物的消化 篇14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淀粉消化始口腔,

  唾液肠胰葡萄糖;

  蛋白消化从胃始,

  胃胰肠液变氨基;

  脂肪消化在小肠,

  胆汁乳化先帮忙,

  颗粒混进胰和肠,

  化成甘油脂肪酸;

  口腔食道不吸收,

  胃吸酒水是少量,

  小肠吸收六营养,

  水无维生进大肠。

食物的消化 篇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自己制定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研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删除了一些“难、繁、偏、旧”的知识内容,如牙齿的结构及保健、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等。消化系统结构上的一些内容,比如胃、小肠、肝脏等知识、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等作为帮助学生实施探究的辅助资料,放在信息库中。

  教材以图片(食物消化示意图、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示意图)以及文字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吸收的概念和过程)直接呈现了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具有一定难度。这个探究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懂得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制定探究计划。

  本节建议2课时。具体安排策略如下表:

  方案1 方案2

  第一课时 1、资料分析: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和各种食物,演示消化吸收过程。

  4、学生间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完成讨论题。 1、观看录象,或在网络教室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2、完成讨论题。

  3、讲故事,写短文,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一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第二课时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2、联系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提出假设。

  3、分组制定计划,通过收集资料、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

  4、各组交流各自的探究计划、实施过程,得出结论。

  1、角色扮演:医生给消化不良的病人症治。(扮演医生的学生课前课前查阅资料、去医院调查、向医生询问,了解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2、扮演医生的学生向同学介绍探究方法和过程。

  3、学生交流归总结,得出结论。

  4、学生讨论:其它的探究计划,课后可继续探究。

  三、活动指导:

  食物消化吸收的部位和过程:

  课前,教师可准备有关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主要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过程形成初步认识。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及“信息库”中文字和图片资料,与日常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将书本知识理解、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在交流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要照本宣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问题,如在回答讨论题中“人体的消化器官从上到下顺序是怎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身体或模型,指出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名称,或以让学生画消化系统的简图的方法让学生描绘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在回答讨论题中关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一餐为例,或某种食物为例,说出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内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或者以表演小品或讲故事的形式以拟人化的方法来介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这样,抽象的知识可以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关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小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信息库”中的资料,来“动手做”,由学生来设计小制作方法,来证明小肠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证明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本节的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重点在于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根据教材的提示,学生可以运用搜集和分析资料、实验探究、向医生等专家咨询等方法来进行探究。这个活动的实施有部分需要在课外完成,教师要注意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学习资源,比如开放计算机教室、实验室、为学生联系有关专家等,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不仅重视结果的呈现,更加要重视给予学生必需的过程性指导,同时,提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在交流表达时,注意尊重同学、耐心倾听,互相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网址、或指导学生运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运用网络来收集信息。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食物的消化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9067115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