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漫游诗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微信扫码分享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通用4篇)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篇1

  第十七章 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 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分析、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对动物的诸多行为非常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基于此 ,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课后自主观察探究和课上交流互助的方 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 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 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1、动物行为的含义。

  2、举例 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活动结束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等,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梳理。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见预习提纲及要求 )

  2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的资料以便与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存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天上飞的、地 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跳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闭上眼睛,不论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还是飞翔于蔚蓝的天空……那机警聪明、通晓人意的海豚,矫健优美、快如闪电的猎豹,稍纵即逝、娇小玲 珑的蜂鸟,善于伪装、以求存身的竹节虫……都会不经意地闯入你的脑海,侵占你的心田,你一定会被那个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让我们悄悄走近它们吧!

  二、新课

  §17.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活动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提纲:动物 行为的含义?动物行为多种多样,你知道哪些?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

  学生可 以归纳出动物行为含义:动物的运动以及动物的 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 行为。例如:蚂蚁觅食、青蛙鸣叫、孔雀开屏、刺猬缩成一团、侯鸟迁徙等等。

  活动二:看一看,选一选

  目的: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概念选出属于动物行为的选项,进一步巩固对动物行为 含义的理解和记忆。选择题如下:下 列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儿鸣叫、筑巢、孵卵、育雏         b狼捕鹿,鹿奔跑   

  c 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d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    e昆虫假死

  f小狗吃奶

  活动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

  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就给 他们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和展示 ,并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展示结果 ,评出最佳收集者、最佳演讲者。

  活动四:讨论活动,

  自学p61-62了解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每种动物行为的含义、完成的课本讨论活动并举例填表格如下:

  行为类型 举例一 举例二 举例三

  觅食行为  

  防御 行为   

  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五: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阅 读材料,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种动 物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评价:小组自评、互评、师评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  )小组    组长(    )

  评定等级 优 良 一般

  紧扣主题、条理清晰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语言表达   

  综合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1、学生总结,老师以表格的形 式呈现:

  类型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概念     

  举例     

  意义     

  2、欣赏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新课的学习。

  【教学感悟】

  本节采用课后自主探究和课上交流展示 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收集有关的内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获得了较多的动物行为方面的知识。课堂上他们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得所获展示给大家。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中,在交流与倾听中,每个人都从同伴那里获得了信息和启示。他们从同学的身上所学到 的东西可能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篇2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  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1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1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该动物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篇3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二课时)

  第2课时  动物和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的录像:如鸟的筑巢、求偶、孵卵等行为,鳄鱼的产卵、哺乳动物的哺乳等行为。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繁殖行为

  想想议议:观察书中插图,动物和繁殖行为有哪些方面的表现?你知道哪些动物的繁殖行为?

  点拨: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育以及对后代的哺育等。

  2、节律行为: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蝙蝠、老鼠、蟑螂等夜间出没动物的活动,鸟、狗、兔等到白天活动的动物,招潮蟹等海边活动的动物行为。

  讨论: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什么行为类型?这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节律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利于动物的生存。

  3、社群行为

  说一说:哪些同学可以说出蜜蜂的一些特点?

  点拨: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有工蜂、雄蜂、蜂王。三种成员。工蜂数量最多,雄蜂较少。蜂王只有一只。他们各自的职责不同。

  讨论::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相似,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成员一样,有明显的分工,共同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有利于种族的延续。

  想想议议:你还知道哪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一些特征?

  迁移:狼王、狮王、猴王等。

  ㈢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例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的是什么行为?

  例2青蛙等动物在温暖的季节活动,冬天则冬眠,这种行为属于哪种动物行为?它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了动物和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时,知道各种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篇4

  近日,有幸和工大附中的周老师一起同上《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异构课。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想法。

  一、选课题    因为最近正好听了优秀老师准备的公开课,于是考虑,如果是我,我将如何处理这节课。正好本区安排研讨课,对同课异构进行研讨,哪种教学模式更适合该内容的教学,于是选了该课题

  二、确定教学目标   定下课题后,我首先仔细研究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然后阅读教材,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确定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等。

  三、查资料    在确定目标后,我查阅各种资料,包括配套的纸质和电子教学参考资料,反复研究多套他人和本人以前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思路。

  四、撰写教学设计                  

  在学情分析这一块,我重视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结合,强调“科学源于生活”的观点,激起学生的学习信心,强调思想情感教育在生物学中的渗透。

  在教学准备这一环节上,因为是给外校学生上课,对学生课前准备的布置是由其课任老师提出,我主要进行的是老师准备的这一块。

  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无数次的设想和修改。因为考虑到在外校上课,所以,我将课堂学生实验实施的环节省略,留给学生课后由其课任老师指导执行,把第二课时的内容提到本课时上,所以容量较大。但考虑的学生思维已经启动,所以就一气呵成,将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列举完,课时紧张在所难免。

  关于教学流程部分。

  首先是导入部分。为了节省时间,在进行语言描述情境后直接导入。同时也考虑到后面的视频和画面较多,所以导入简单化处理。而动物行为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动物状态的变化学生难以理解,所以用画面展示,罗列了多种动物的行为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第二,这节课的重点是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这部分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生存、繁殖,对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而出现各种行为,因此,按照教材处理,先探究身边的小生命蚂蚁的最常见的觅食活动开始。但由于重点是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因此我只是根据课件上设置的蚂蚁搬食物的情境指导学生试着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然后播放事先录好的学生实验活动片,引导学生得出:饥饿的蚂蚁有觅食行为;播放图片归纳觅食行为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列举其他动物常见的觅食行为。

  在学生列举动物的各种觅食行为后,说明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不仅要觅食,还要有很多类型的行为来应对环境。通过设问:你们还知道动物有哪些常见的行为类型?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填写在教材P61的表格中,然后请个别组列举。在学生列举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指出根据动物行为的意义界定各种动物行为的名称及概念。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展示课件上的画面,指导学生判断画面上动物正在进行的行为类型,检查教学效果;布置学生思考动物的这些常见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通过画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研讨交流并完善方案,注意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列举动物行为之前,播放图片归纳觅食行为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列举其他动物常见的觅食行为。从而激起学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获取的知识、帮助他们明白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源自课堂和课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达到“学习即生活”“生活亦学习”的境界。

  在学生列举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指出根据动物行为的意义界定各种动物行为的名称及概念,培养他们提炼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保护动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意识强化;在列举节律行为时,老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节律”的灌输,指导学生特别要在青春发育期遵循自身的节律性,白天努力、少做“夜猫子”,以保证健康成长(由于内容很多,也就不在“生物钟”知识点上纠缠,只是点到即止);在归纳社群行为特点时,强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的职责,因此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重视课件设计。课件是很好地教学工具,它不仅能直观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科学知识,也能因为精彩的画面和实际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理解知识,展示一些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参与的活动等。但如果运用不当,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负面影响。因此,课件的设计,我也非常重视。既要画面引人,又要能恰当地表达教学意图还要把教学的重要内容突出出来。因此,我首先构思好版块,然后上网搜集资料,从众多的资料中筛选最合适的;搜寻配套视频,用数码相机拍摄编辑找不到的现成资料。就是画面的是否形象,我要动了很多脑筋、搜了很多图片,才得到这些可能既是学生喜欢的、又不引起学生太多遐想的画面。

  课后反思

  尽管课前备课反思很多,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是有犹豫的地方。

  一、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    如何导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这部分的教学,总觉得有不妥之处。课件设计的是“蚂蚁拖食进入蚁洞”,老师设问“这是蚂蚁的什么行为?”“觅食行为。”“蚂蚁有觅食行为吗?”,这种设计是为了避免课堂学生的猜测过多、老师解答过程过长,从而避免课堂时间过长、冲淡主题。但这样设问,我总是觉得好像和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不一致。课后细细想想,觉得教材设计者的意图可能是通过探究蚂蚁喜欢取食哪种食物,得出蚂蚁有觅食行为这个结论的。其实,在探究出蚂蚁爱吃哪种食物的过程中,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推论出“蚂蚁有寻找爱吃的食物的行为,这种寻找爱吃食物的行为就是一种觅食行为”而导出重点部分的教学。还有当时觉得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所以想换种导入方法,就是将蚂蚁聚集在米饭粒周围的画面换下蚂蚁搬菜粉蝶的视频,这样就可以直接探究饥饿的蚂蚁聚集在米饭粒周围是否是觅食行为,从而导入“在复杂的环境中,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顺利进行列举多种行为类型重点教学了。这样既可以避免生硬的转问“蚂蚁有觅食行为吗”这个问题,还可以节约时间进行重点部分的学习。也不知为什么,在设计这部分教学时,怎么也走不出思维怪圈,终究是按照一开始的设计思路教学了,真是件莫名其妙的事。可能当时觉得这种教学思路也能达到教学目的吧,但现在细想起来,终究觉得有不妥之处。

  二、列举动物行为类型部分的教学    列举动物行为类型是本节课的重点。关于这部分的教学,课前有两种思路,一是老师先列举一种类型的动物行为多种表现,然后归纳出该动物行为的概念,再请同学们拓展举例;二是按照教材大致安排,先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有觅食行为、图片展示多种动物的不同觅食行为、概括出觅食行为的概念、请同学们列举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的觅食行为,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常见的动物的其他行为、说出判断行为类型的依据、老师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及评价、其他小组再举例补充。考虑到给学生充分参与并多思维,所以选择了第二种教学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给予恰当地指导。但遗憾的是,教学中课堂时间太紧,又因为是借班上课、不能将设计的内容留待下一节课进行。因此,在课堂上,只是请一小组就某一动物行为类型如防御行为等列举了两例、在诱导他们说出规类的依据后,就没让该组继续说完他们交流的结果,而是把机会给予了其他小组继续说其他某一动物行为的类型的例子了。虽然,在后面的“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例子吗?”补充回答中可以弥补部分遗憾,但还是不能让全班各组都有发言的机会,就是发言的小组,也不能将本组的交流结果全部呈现,可能影响了部分同学积极交流的情绪。课堂结束时,如果让学生们把交流的结果交给他们自己的老师评价可能会有所弥补,但当时却没有考虑完善,这就让我对这节课的处理,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三、课堂教学中,语速有时过快。教学内容熟悉程度不够,语速过快,就凸显了课堂思维的停顿,使语言表达表现出不够流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语速的调节上,我要注意加强调节。

  四、准备不够细致       由于是借班教学,教学设备可能不一致。我虽想到可以早点到达现场进行调试,但是没想到现场已经有人在上课,因此无法进行。结果,上课时,果然该班的设备和我们准备的不完全相同,操作上出现误差、配合教学的视频画面调动困难,影响教学思路和效果。这是我过度自信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造成的失误,其实我是可以前一天或者更早一点趁别人未上课时就到达教学现场进行调试的。所以无论如何,要保证一堂课的高效率,哪怕是一个微细方面都要考虑周全。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59258115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