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微信扫码分享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用7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篇1

  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

  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要求:

  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结: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

  2、 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总结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3、 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和同伴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篇2

  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篇3

  探索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

  2、  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总结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3、  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和同伴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

  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

  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要求: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结: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篇4

  第二课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

  师备:

  锣、鼓、槌子、音叉、电吉他、二胡、小提琴、收录机等。

  生备:

  尺子、橡筋、口琴等。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究内容: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使锣、鼓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按、压锣、鼓,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锣、鼓,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使尺子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尺子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尺子,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 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生的锣、鼓。

  •看看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与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看看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观察发声的橡筋。

  •看看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与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想一想: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

  •试一试: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不是发声。

  •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3. 观察音叉的振动。

  (1)观察音叉的振动。

  •看一看: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动的音叉是什么样子的。

  •试一试: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使大小不同的音叉振动,感觉它们发出的声音。

  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观察音叉在水里的振动,音叉怎样把振动传入水面。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你所到的现象?

  •想一想: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2)观察其他物体的振动。

  •听听钢琴、风琴、吉他等乐器发出的声音,观察它们什么地方在振动。

  •观察收录机喇叭的振动,放磁带、收听广播、对着喇叭大声说话等。

  •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3)讨论共享。

  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声音传播的资料。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篇5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      生:雷声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看,你说。。。 (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出示记录表)

  (投影记录表)

  不发声时的状态 发声时的状态

  鼓  

  橡皮筋  

  钢尺  

  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

  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

  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

  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

  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

  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在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

  (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师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2)(课件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三)小结提升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师:刚才同学们不是说,声音是由敲打产生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敲打和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3、整理器材。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打

  弹

  弹,拨  

  在力的作用下,        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振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篇6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新课 标第一 网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后反思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的原因,但是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理解振动会产生声音。我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是很勉强地让学生知道振动会产生声音,而学生对于敲击会使物体振动,并产生声音。学生是很难理解。分析自己在教学中让学生不能完全明白振动会产生声音的原因是我没有充分利用反证法来证明振动产生声音的原因。自己对于教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篇7

  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677551160726.html